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文化内涵,体会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3.通过聚焦关键词,体悟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使孩子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4.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独到的布局谋篇,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学重点:

通过聚焦关键词,体悟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使孩子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文化内涵,体会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多种形式诵读,引导背诵记忆。

(一)回忆特点: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圆明园那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再次领略着园林艺术的瑰宝。

1、师生对读

2、同桌对读(教、扶、放)

(二)组织背诵:孩子们想不想让圆明园那风格各异、美轮美奂的建筑永驻心间呀,成为你永久的记忆呢?那我们就可以结合这张思维导图试着将本段背诵下来。自己试试吧。

1、学生展示背诵。

2、集体背诵。

(三)孩子们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象都融在了圆明园之中,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作者不仅运用对比的手法分类列举了圆明园的各式建筑,而且还写了游赏后的感受。谁还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总结:所以圆明园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二、体会文物价值,感受文化底蕴

(一)孩子们,除了建筑中外,圆明园那不可估量的价值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文物

(二)请同学们默读描写圆明园文物的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能体会出圆明园那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上自……下至……”中体会出文物收录的时间长。

从“青铜礼器、名人字画”体会出种类丰富。

总结:这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我们怎能不自豪地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补充资料,感受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一起穿越历史隧道,欣赏一下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

看了这段视频,老是想问问大家,如果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说圆明园拥有的是一件件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文物,不如说圆明园拥有的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什么?预设:历史、文化

追问:孩子们这文化仅仅是某一阶段的吗?上自下至历朝历代。

追问:仅仅有中国的文化吗?世界的

中国文化尽在其间,世界文明荟萃其中,因此文明就变成了更加博大和深远的文明史,于是我们知道圆明园中不仅拥有祖国的文化史,也拥有世界的文化史。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的文化史,世界的文化史。

三、了解毁灭过程,激发“仇恨”之情

(一)师:然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于是那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下面请你将目光投向第五自然段,你的心中升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请你把这种情感概括为一个词语。(伤心、愤怒)

(三)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五段,从哪里你看出了强盗们的野蛮行径,动笔划划最能表现强盗们野蛮的词语。大声地读出来,控诉他们的罪行。

预设:统统(追问:统统掠走是怎样的掠?)

任意(追问:怎样的破坏才能叫任意破坏?)

连烧(一天多少小时?24三天三夜呢?72小时如果把小时折成分钟计算那就是4320分钟,孩子们下面请为你的想象插上双翅,在这4320分钟里会烧掉些什么呢?)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五段。

(四)总结: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四、回顾整体结构,梳理文章写法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课堂上,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却先用了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的布局谋篇,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结:是伏笔、是铺垫、是衬托、是对比,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从而更加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你不妨将对比这个词再次批注在课题旁。

五、面对断壁残垣,写下心中感受

1.师:同学们,面对着这断壁残垣,你的心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吧,请把你最强烈的感受付诸文字。

面对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许是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也许是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惊叹之情、也许是一把大火灼烧出的耻辱之情、也许是面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当然更有可能是站在废墟上的反思之情。无论是哪一种情感只要发自真心,那都是圆明园在你心灵敲响的回声。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 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想象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3.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情。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 文化。 2、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昔日辉煌图片。 这是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是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名字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无情地毁灭了! 2、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二、预习交流,解决难点 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三、交流品读

(一)感受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圆明园除了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宏伟建筑之外,还有别的吗?(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生带着自豪与惊叹的口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就是人间天堂的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然而,这都成了我们的梦!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了一片灰烬。 (二)研读“毁灭”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指名读 “他们把园内凡是 ....统统 .....;拿不走的 .....;实在运不走的 .......,就 .....。” 3、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愤慨、痛苦、痛惜.......) 4、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的最后两句。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这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三)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2、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悲痛、痛惜、痛恨 4、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到更多的答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除了痛恨甚至仇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还应该反观自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精选优质教案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质教案精选(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吧。快速浏览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读完课文,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 3.以“不可估量”为切入点,引领下文。 刚才同学读课文不但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的同学还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同样能有感情地读好下面的词语。自己先练习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1)老师检查词语的朗读:(开火车读)

课文《太阳》的教学设计

课文《太阳》的教学设计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科学课及课外科普读物中对太阳等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兴趣,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太阳的认识,教学时在读中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1、自制生字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汇报。 1、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1、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互相评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太阳的特点大家了解吗?谁来说说。那换一个方式来说说,把自己当成小太阳向大家介绍一下,谁来试试。 1、说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同学们用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圆明园的毁灭赛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诗情画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圆明园风景及文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要为大家读一段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1、课件出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 2、过渡:可是这仙境般的圆明园现在怎样了呢? 3、出示图片: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板书:毁灭) 4、读题质疑:此时的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5、学生提出问题:如仙境般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感受,品味辉煌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看一看,来欣赏它那往日的风采。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二、三、四段,过去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反馈,师总结:圆明园特别大,因为它由众多小园组成,很多小圆绕在圆明园周围,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众星拱月) 4、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自已默读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掉,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5、同学们找到了几个有?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一共有七个“有”) 6、那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出示课件,殿堂的特点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特点是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特点是热闹非凡,山村乡野的特点是幽静) 7、由此可见,有些建筑是有气势的热闹的,还有些是精美的宁静的。明确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吧!注意要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8、多美的圆明园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当之不愧地说:圆明园是——(生:园林 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园林的瑰宝、建筑的精华) 9、师、圆明园除了有宏伟的建筑,还有哪些东西?(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想象一下,两千三百年,该有多少青铜礼器?该有多少名人书画?该有多少奇珍异宝?拿起书来自豪地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想见见这些宝物吗?那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圆明园内珍藏的珍贵文物图 10、是呀,如此之多的珍贵文物,课我们不得不感叹——(生齐读句子)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21太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6 单元 21.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

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摄氏度差不多生存繁殖估计杀菌治疗蔬菜比较凝成 (4)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5)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体会 四、理清课文脉络。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4 圆明园的毁灭 名师教案

14 圆明园的毁灭 文本分析: 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的名胜古迹;看到了一群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提高学生

《太阳》语文课文教学设计

《太阳》语文课文教学设计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1、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2、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 (板书:太阳) 1、启发: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2、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

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3、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4、教师鼓励: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 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孟子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研读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全班交流。 教师选点精 讲,进行学法 指导。 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 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 果。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的 关于“大丈 夫”言论及政 治主张。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强 调重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6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 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2课文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吗?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 的人才观 及“生于忧 患而死于 安乐”的思 想。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 强调重点。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2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4.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历史可以倒转,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第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边读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做批注。 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 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114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你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2.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太阳》教学设计_16

《太阳》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复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 2、小组合作解疑; 3、教师精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自主复习: 学生背记基础知识。 合作解疑: 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 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着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探究检测:

圆明园的毁灭微课教案-圆明园的毁灭优质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二)教学对象 我班学生在四年级时曾学过《颐和园》一文,对祖国皇林艺术的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四年多的学习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大,知识面较窄,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了解以及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圆明园的辉煌过去与毁灭经过,他们更是知之甚少,这将会给本课教学增加很多难度。为此,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学习专题网站,通过在网站上学习学生对圆明园有更生动丰满的具象,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环境教学。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解疑,理解“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学习网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句,读悟结合,深刻感悟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及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学生交流北京的名胜古迹。 (2)学生讨论自己对圆明园的了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谈话法回顾以前学过的或看到过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学生学过皇家园林《颐和园》,对颐和园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想象圆明园过去的辉煌。观看图片、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突出了重点。 2.确立主题,自主探究 (1)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2)为什么说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布局、名园胜景、历史人物”版块在任务驱动下选择性的围绕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设计,实现了课内外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资料,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1)把你在学习网站上掌握的内容讲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太阳》教学设计一

《太阳》教学设计一 《太阳》教学设计一王维[教学目的]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吗?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太阳》。二、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不读sì;“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不读zí;“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3、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4、指导书写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a. “远”:“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课文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b. “大”: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体会太阳大的特点。c. “热”:用笔画一画,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一千八百万度。小结:太阳的特点说明的方法远一亿五千万公里走:三千五百年飞机:二十几年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热表面温度:六千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2、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归纳:与人类的关系: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生活自然气候人类健康3、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有什么联系?引导同学们把课文第一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认识到正因为太阳具有“大”“热”的特点,又“离地球很远”,才造就了我们地球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才给我们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5、《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主动地学习,今后肯定能掌握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百事通846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周至七中语文组李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 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

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 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利() 发家拂士() (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