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及其时序分异研究_于明洁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及其时序分异研究_于明洁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及其时序分异研究_于明洁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及其时序分异研究_于明洁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

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 &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 &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阶段。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一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4.财富凝聚阶段。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内聚集着高价值的“财富级”的有形与无形品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财富级”人才资源,运作着具有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从而形成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这种“三高”要素既是高新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新区成为人们创业和工作的“事业发展中心”,同时还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在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二、为什么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热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在全球化进程当中, 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 而日本为994项, 韩国779项, 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 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 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 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 出口产品利润率低; 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 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 年保持7%以上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C:创新 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创新能力 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 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 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 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C:文化繁荣 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 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A:创新 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 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 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 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A:创新型 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

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Henry 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概念,从创新资源角度,企业研发模式、知识产权管理角度,支持环境角度,案例角度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进行述评。最后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资源 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企业基于“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的理念,认为创新活动应该严格的控制在企业内部,R&D(内部研发)是公司非常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企业内部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并进一步提供售后服务和财务金融支持,以此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的边际利润。该创新模式被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称为“封闭式创新”。该模式的特点是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与市场化、售后服务等都内嵌于企业自身系统中完成,这种范式被许多大型企业成功验证。然而,进入21世纪,全球创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来成功运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遭遇新的挑战,逐渐由“封闭式创新转向更开放的创新”。 本文基于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从四个角度介绍开放式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及我国创新实际的研究展望。 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同样,外部的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采用。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引起创新模式由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侵蚀因素包括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性员工数量的骤增和高度的流动性、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缩短、知识在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广泛分布、外部创新资源的可用性、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以及不断增强的外部供应商的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模拟考试题题型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创新就是国家竞争力 正确 错误 2.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依靠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及以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的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社会创新能力。 正确 错误 3.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是一国的整个国民经济。 正确 错误 4.潜在综合国力测定实际上是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确 错误 5.破坏性创新可能导致新竞争规则体系的建立。 正确 错误 6.创新不仅有有形创新,还包括管理理念、技术等方面的无形创新。 正确 错误 7.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可能性单方面作用的结果。 正确 错误 8.链环回路模型中第5条路径是技术推动模型所描述的情况。 正确 错误 9.产品衰退表示无法再生。公司无法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正确 错误 10.以创新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替代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反映技术投入的强度将更为合理和完整。 正确 错误 11.技术发展的难以预测性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有一定影响。 正确 错误 12.内企业大多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组成,他们基本上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正确 错误 13.由于重大的技术创新伴有很大的风险,因此新事业发展部又称为风险事业部。 正确 错误 14.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支持基础研究,根据企业中长期战略基础结构,形成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正确 错误 15.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在发展新技术的时候,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确 错误 16.创新过程中的集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把较多的决策权集中到项目高层主管人员手中。 正确 错误

17.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每年度累计时间应达到90学时(或规定学分). 正确 错误 18.《继续教育证书》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级管理。 正确 错误 19.专业技术人员应邀讲授继续教育课程,按实际授课时数的三倍认定学时(正确)。 正确 错误 20.专业技术人员出版著作(译作)或发表论文,经正式出版或行业系统正式使用的著作或翻译资料按每万字10学时认定,其中第一作者按全学时认定,参加者按序依次递减20%认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 素质 效果 行为模式 综合能力 22.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D )。 军事竞争 技术竞争 企业竞争 产业竞争 23.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自从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 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 理论发展的这四大理论流派。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 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 个 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 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 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同时受到同时期 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 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 西方国家的冷遇, 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以微电子技 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 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 20 年 的高速增长“黄金期”, 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 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由此,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 论进行认识, 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 从而使技术创新 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 2.1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这一流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 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 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此学派以索洛 (S.C.Solow)等人为代表, 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是经济增长的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答案(继续教育)(1)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 一、单选题 1、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A)在1912年提出的? A熊彼特B马歇尔C舒尔茨D诺斯 2、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产业革命发展时期,(C)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 要作用 A汽车工业B电气C纺织工业D钢铁工业 3、熊彼特认为,是(C)力量,避免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 A经济B教育C创新D军事 4、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产生于何时?(B) A本世界20年代前期B上世纪80年代中期C上世纪60年代中期 D 本世纪80年代 中期 5、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C) A德国B日本C美国D中国 6、美国的研发投入归纳起来有哪些特点(E) A联邦政府调整研发投入比例,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 势 B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研发 C确定研发优先领域,进行超前部署研发计划 D先军后民和军民结合的融合体系 E以上均是 7、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D)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 要作用 A科研投入B教育发展C技术进步D科技管理 8、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A)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 9、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A)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可谓独树一帜, 被誉为“中国奇迹”。 A8%以上B6%以上C10%以上D5%以上 10、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C) A资金投入B吸引归国科技人员C自主创新能力D建立高新研发型企业 11、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E) A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