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两汉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主要表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以及保护“王杖主”的规定和有关尊老怜幼的令。采用儒家经典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和对律典的解释,将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法律化,“亲亲”“尊尊”“恤刑”等儒家道德思想

渗透到司法领域,进而又通过“决事比”的方式进入立法领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引礼入律”,影响立法活动。如《新律》中“八议”之制,体现儒家“尊尊”思想;《晋律》中“准五服以治罪”、《北魏律》中“存留养亲”,体现儒家“亲亲”思想;《北齐律》中创设“重罪十条”也意在维护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三、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成熟阶段。儒家所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成为封建法律思想的核心,唐律承《开皇律》,全面贯彻儒家封建等级和宗法伦理思想,形成“礼法结合,一准乎礼”的基本特点。

至此,中国法律完成了儒家化的基本过程,为后世宋元明清沿承千年。

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三、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四、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

隋唐

简述六赃

唐律中为保证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行为,而在“职制”篇中规定的六种犯罪:受赃枉法: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受赃不枉法: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受所监临: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百姓或下属的财物;强盗: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窃盗: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坐赃: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简述加役流

《贞观律》中,将应处以绞刑者,直接服“加役流”,即犯人流放三千里,且在一般流行强制服劳役一年的基础上,增加服劳役的年限,作为宽恕死罪的方法。

简述“义绝”

唐律中首次规定的一种强制离婚,指的是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断义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对任何不离的一方追究法律责任。

唐代三法司

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称为“三法司”,分别负责审判、复核、监察的司法职能。对于全国性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地方上的重大案件,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三司使”前往当地审理,称为“小三司推事”。简述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1、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名例篇》中概括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越来越多地渗入法律之中。

2、立法宽简。“宽”要求做到减轻刑罚,“简”要求立法简明,贯彻了“德主刑辅”的主导思想。

3、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立法时审慎,不轻易制定,而一旦制定出来,就坚决执行,不轻易改变和废止。

4、执法严明。总结了前朝隋的前车之鉴,统治者意识到:完备的法律只有得到正确的不折不扣的适用和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唐朝主要法律形式及相互关系

1、律。封建国家的基本法典,在各种法律形式中地位最高,稳定性最强,在实践中适用最广。

2、令。经过系统整理公布的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法规,依据形势需要随时制定,规定某一方面事务的规范,是对律的重要补充。

3、格。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某一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

4、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属于行政法律规范。

在唐代法律体系中,以律为主,令、格、式为补充,凡违背令、格、式的行为,一律按律处罚。

唐律中关于“化外人”犯罪的规定

1、《唐律疏议》中《名例篇》规定:“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理;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唐律处理。

2、唐朝在处理涉外案件时,相同国籍的外国侨民实行的是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实行的是属地主义原则。

3、这一原则反映了唐朝立法者对外国习俗的尊重和包容,同时又维护了国家主权。

《名例篇》的主要内容

1、五刑:笞杖徒流死,改为由轻到重的顺序。

2、十恶:直接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统治秩序的十种性质最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源于《北齐律》中重罪十条,沿承隋制。“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不孝、不睦、不义、大不敬、内乱”,触此之一者,不享有“八议”等特权,充分表明了唐律维护封建专制和家族制度的本质。

3、“八议”,请,减,赎,官当等系列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勤,议贵,议宾”此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须奏请皇帝裁决。源于西周“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官当”是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当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另一具体体现。贵族官僚享有特权,严重破坏了司法的统一。

4、刑罚适用原则:区分公私罪,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同居相隐不为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从首,再犯累犯加重,涉外案件处理,类推原则。

唐律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

1、以刑为主,诸法合体。自战国《法经》至隋唐一直到清末,中国封建法典始终继承着这一特点。以刑法规范为主要内容,同时兼有民事、经济、行政、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2、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依礼制律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指定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礼法合一即指礼的要求与法的规范互相渗透,水乳交融。主要表现在:条文以“三纲”为准,许多条文直接渊源于礼的规范,引用儒家经典为条文作解释。

3、科条简要、刑罚适中。以往秦汉法律,以繁杂著称,唐沿隋制,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

定律12篇,500条,为后世沿用。刑罚上继承隋朝封建五刑,以从轻为原则,体现统治者欲以“宽仁治天下”。

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文字简约,疏而不漏,法律概念及术语明确规范,律文与律疏有机结合,运用自首减免、涉外案件处理、类推等原则,规定恰当的量刑标准。唐律结构严谨,立法技术完善,举世公认。

历史地位:

1、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唐律承袭秦汉以来的立法成果,吸取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得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典型性、代表性。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对亚洲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如朝鲜,日本的立法均以唐律为蓝本。因此,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朝

宋代刑罚制度的变化

1、折杖法。为笼络人心,关闭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宋颁行“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其中加役流则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矛盾曾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

2、配役。源于唐朝的流配刑。实行折杖法后,为弥补死刑与折杖法之间刑差过大,遂增加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刺是刺字,配指流刑的配役。刺配对后世刑罚制度影响极坏,是刑罚制度上的一种倒退。

3、凌迟。作为死刑一种,始于五代时北辽。是一种碎而割之,慢慢致人死亡的酷刑,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成为法定死刑的一种。

4、管置。将犯人安置到一定地区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

宋代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中央审判机关;刑部,死刑案件的复核;审刑院,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是皇帝介入司法的渠道。

2、地方司法机构:各路设提点刑御司。州设司法参军和司理参军。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级审理,上报路一级转送刑部复核。

宋代立法思想

1、强化中央集权,重文抑武。行政上以文官知州县事,在司法上也强调武人不得干预。

2、义利并重,依法理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朝廷加大对经济领域的重视。思想上由传统的“讳言财利”转向“利义均重”。

3、受理学和功利学派影响。

宋代法律形式

1、编敕。宋代的敕指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经过中书省“制论”和门下省“封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敕”。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活动称为编敕。其效力往往高于律。

2、条法事类。南宋在敕、令、格、式并行和编敕的基础上,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分门编撰,形成了《条法事类》这一新的法典编纂体例。

3、编例。补充编敕,以例断案有所发展,对明、清有较大影响。

敕、例的广泛应用是宋代法制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

明代立法思想

1、明刑弼教的立法指导原则。打破“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的原则,进入明刑弼教的新阶段,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

2、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思想。吸取元末纲纪废弛,官吏放纵的教训,朱元璋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重典治民,重典治吏,从而与“明刑弼教”的原则统一。

简述明律与唐律相比,何为“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在“重典治国”原则指导下,所谓“重其所重”就是对直接危害统治和社会秩序的“贼盗等”犯罪,处刑加重,如对“十恶”扩大了适用范围;“轻其所轻”就是对“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一类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权的犯罪,减轻处罚。这种“轻其所轻”突出了“重其所重”的效力,也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明朝行政立法

1、内阁。朱元璋借胡蓝之狱废宰相,面临繁多的政务,又设内阁,作为秘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大量的公文奏章。

2、六部。明沿元制。设六部“”,废中书省后,六部直属皇帝。

3、通政使司,本意为“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但在明朝皇权专制极端发展和宦官专权祸国的情况下,通政使司仅负责收管内外章奏。

4、廷议。廷臣会议,“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结果须上奏皇帝。意见不一时,摘要奏皇帝作裁决。

明朝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构:刑部:最高审判机关。增设十三清吏司,加强对地方的司法控制。大理寺:复核驳正。都察院:掌监察,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称三法司。最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

2、地方司法机构。省、府、县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知府,知县兼理司法。明代越诉重惩。

3、“厂”“卫”特务机关。“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性机关参与司法,被赋予种种司法特权,如“侦查缉捕之权”“监督审判之权”“法外施刑之权”等。

清朝

清代主要立法

1、《大清律集解附例》参照《大明律》,分为名例律,“。。。”七篇,30门,459条,抄袭痕迹过重,与清朝实际情况不符。但作为清朝第一部通行全国的综合性法典,在稳定社会秩序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2、雍正《大清律集解》,成为《大清律例》的蓝本。

3、《大清律例》于乾隆五年正式修订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综合性封建成文法典。

采用律例合编形式,七篇,436条,附例1049条。后世对律文无较大改动,集中于对所附条例的增加。

4、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所编会典合称《大清会典》,仿《明会典》,属于行政法大全。

清代刑罚制度的发展

1、迁徙。将犯人强制迁离原籍一千里,未经许可,不得返回原籍。

2、充军。承袭明制,按路程远近分五等。

3、发遣。清朝创设的刑罚,将犯罪人发往边疆给驻防官兵为奴,重于充军。

4、枭首。

5、凌迟。

6、刺字

7、枷号。将犯人带枷游行,以达儆戒。

8、戮尸。

9、斩监候和绞监候。暂时监禁,来年秋审或朝审再定。

会审制度

1、九卿会审。在明朝“九卿圆审”基础上发展的会审组织。“九卿”包括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使,通政司通政使,对全国性重要案件,由九卿会同审理。

2、秋审。清朝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会审形式。主要审理地方上报的斩监候和绞监候案件。

3、朝审。主要审理刑部判决的案件,及京城附近的斩监候和绞监候案件。

4、经秋审朝审的案件,一般有四种情况: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

5、秋审朝审虽有流于形式之弊,但在客观上迫使各级司法机构对死刑案件的审理判决比较慎重。

6、热审。于每年小满后十日到立秋前一日举行,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目的加快案件审理判决,以防暑热天气瘐毙狱囚。

清朝律例关系

清朝主要法典《大清律例集解附例》和《大清律例》都是采用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形式。“律”是作为法典主干的正式律文,“例”是律文之外,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

1、律,例都是国家重要的法律规范,同时规定于基本法典之中,对现实社会关系起实际的调节作用。

2、律是国家最根本的规范,法律的主体,例以辅律,是对律文的进一步充实。

3、在不违背“律”所确立的大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例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新的规定,以补充律的不足。

4、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以例破律”。

清朝所采用的律例并用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发挥律的稳定性和例的灵活性优势。

清末

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为满足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纷纷开始了武装侵略的道路。

2、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均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帝国主义和内部斗争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为维护统治,缓解矛盾,开始实行变法。

清末刑律的修订

1、《大清现行刑律》是1910年公布的一部过渡性法典。突出“刑律”,以示不同;取消六部,除保留“名例”为总则,其余按性质分属三十门,以示体例上的改进;废除一些残酷刑罚,如凌迟,枭首等;增加一些新形势下的罪名:妨害国交,妨害选举等。其只是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局部和形式上的改动,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2、《大清新刑律》1911年公布的一部专门刑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抛弃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在体例上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确立了新的刑罚体系,刑罚分主刑和从刑;采用西方的刑法原则如罪行法定原则。取消“八议”。其在内容形式上均有较大改革,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坚持,最终将极端保守、充斥浓厚封建色彩的“暂行章程”附于新刑律之后,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正式确立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种司法特权,即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犯罪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均无权裁判。这使中国丧失了对涉外案件的司法管辖权,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写照。

观审制度与“公审公廨”

观审:即原告是外国人,被告是中国人的案件中,原告所属领事官员有权前往“观审”,甚至参与辩论,这是对原有领事裁判权的扩充,也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践踏。

“公审公廨”,凡涉外国人的案件,甚至在租界内纯中国人的案件,也需外国领事官员观审和判决。审判的主动权往往为外国领事所控制,中国司法官仅为陪衬。

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1、1906年拟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诉讼法草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五章260条,首次引进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但未及颁行,清朝灭亡。

2、司法机构的调整。刑部改为法部,专掌司法行政事务;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最高审判机关;各级审判厅设检查厅,实行审捡合署制度。

3、设立警察机构

4、设立新式监狱,改良狱政管理制度。

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

1、立法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

2、内容上一方面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和法律术语,一方面继续保持和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

3、法典编纂形式上,改变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典和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它是清末统治者为压制国内的反动势力,缓和各种矛盾,进而挽救自己的统治所实行的,主观上说是被动进行的立法活动,但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

二、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

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谘议局

1908年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其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算决算,税收,公债等。但本省督抚对谘议局有监督、裁夺及令其停会和奏请解散的权利,因此,谘议局并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下地方议会的性质。

资政院

1910年设立的中央咨询机关。其权限包括“议决”国家的预算决算,税收,公债等,但是其一切决议,均需上奏裁夺,皇帝有权停会甚至解散,因此其只不过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议会。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1、曹魏《新律》,“八议”。首次将《汉律》中“具律”改为“刑名”,冠于律首,使法典体例更加科学合理;首次将“八议”制度写入法律,使封建贵族官僚的特权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在《九章律》的基础上增加劫略、断狱等九篇;调整了法典中与篇目不统一的地方。

2、西晋的《晋律》。魏文帝制《晋律》,史称“泰始律”,后张斐,杜预为之作注,注解与律文具同等法律效力。合称“张杜律”。将《新律》中的“刑名”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第一次把属于礼的规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纳入法律中,沿用至明清。20篇。“五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将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结合,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同罪异罚”在家族范围内的体现。

3、《北魏律》北魏孝文帝制定。“存留养亲”制度,根植于儒家“孝”的观念,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体现。

4、《北齐律》12篇,949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一篇,冠首;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一类是严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个人尊严及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另一类是严重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犯罪。目的在于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和家族制度。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

法律形式的发展

1、律。是实现统治所依据的基本法典,居于主导地位。

2、令。西晋开始区分律令界限。“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

3、格。源于汉魏时期的“科”,内容为定罪科刑的单行法规。《甲子科》等。北魏“以格代科”,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

4、式。源于秦,秦简中《封诊式》多为行政法规。西魏文帝《大统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式的汇编。

立法技术的发展

1、法典体例结构上,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模式。《新律》到《晋律》到《北齐律》,为后世沿用,更加科学。

2、法典内容的逻辑关系,日趋合理。12篇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各篇篇名及内容相符。

3、法律概念及术语的应用更加准确规范。

4、条文由繁至简。史称“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登闻鼓直诉制度

西晋武帝时设,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决,可以击鼓鸣冤,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官府须闻声录状上奏。此制度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客观上有利于百姓冤情上诉,为后世沿用。

简述十恶与重罪十条的区别

二者不同在于具体的罪名方面:十恶将重罪十条中“反逆”改为“谋反”;“大逆”改为“谋大逆”;“叛”改为“谋叛”;删“降”增“不睦”。这体现出一、对于反逆,大逆,叛的镇压加强,加上“谋”字,说明只要处于准备阶段就要予以消除;二、“不睦”的加入说明对封建家庭伦理关系的保护加强,统治者通过维护家庭的团结,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定。

汉朝

汉初政治形势与主导思想

经长期战乱,汉初民生凋敝,统治者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在政治上约法省禁,以德化民。在经济上轻徭薄赋,从而为当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独尊儒术的原因和过程

随着“无为而治”的实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对内,农民逃避赋税,对汉朝财政基础构成威胁;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威胁中央政府的安全。对外,匈奴势力日益逼近。加之,“无为而治”已无法满足统治者日益增长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而儒家所倡导的宗法伦理恰能适应这一需求。因此,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汉元帝时期,儒家从本质上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汉初主要立法

1、《九章律》

2、《傍章律》18篇,孙叔通,有关朝仪的专门法律。

3、张汤制《越宫律》27篇,赵禹制《朝律》6篇,加《九》《傍》共60篇。

4、汉武帝还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左官律》削弱诸侯势力;《沈命法》镇压农民起义。

汉代法律经历了由简至繁的过程。

汉代主要法律形式

1、律

2、令

3、比,即为判例。又称“决事比”。把从前判决的案例作为司法实践的依据。不是所有的判例都是比。比的最高法律渊源来自皇帝的意志,或者来自廷尉的判决。

4、法律注释著作。例如东汉大儒郑玄所注释的汉律“郑玄章句”经皇帝批准,成为一种法律形式。

5、《春秋》经。凌驾于现行法律之上的独特法律形式,相当于今之宪法。

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汉文帝进行刑制改革。一,废肉刑。“。。。”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等。二,明确规定刑期,无期变为有期。问题:扩大了死刑范围,受刑者多被打死。因此,汉景帝时期又减少了笞数。它使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为后世确立封建制五刑奠定基础。

法律原则

1、尊老怜幼。对年长及年幼的人的犯罪行为减刑或者免刑,这是把儒家尊老怜幼的道德原则法律化。汉代之所以给老幼以优待,是因为他们的犯罪行为较少构成严重危害,如果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同样严惩不贷。

2、亲属相隐。“。。。”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追求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的犯罪行为,除死刑案件须上请外其余也不负刑事责任。

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创于西汉,对犯法的贵族官僚,必须先向皇帝报告,请其作出裁决,这种同罪异罚与法家“刑无等级”相背,而与儒家肯定等级伦理的宗法道德一致。

汉代民事制度

1、土地所有权:官田不得买卖,私田不得超过三十顷

2、婚姻家庭制度: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继承:嫡长子继承制。财产上出现均分制。

汉代主要司法机关

1、中央审判机关由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组成。皇帝有最高审判权,廷尉是中央的司法审判机关。审理皇帝制诏移送的案子和地方上送的疑难案件。

2、地方司法机关分为郡县二级。郡守县令兼理司法。郡设决曹,专职司法官吏。东汉汉灵帝在郡上设州,州牧即为地方最高司法长官。

秋冬行刑

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其他死刑执行时间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至冬至以前,此时“天地时肃”,执行死刑就是“顺天行诛”。是司法择时的体现。

秦朝

秦律主要形式

1、律

2、令

3、式,《封诊式》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4、廷行事。法庭的判例。秦代已经把司法机关的判例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种依据。

5、法律答问。以问答的形式对律文作出解释。

秦律

《效律》考核官吏并验查其物资账目的律令。

《为吏之道》是官吏守则。

《封诊式》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法律答问》是官方对秦律的解释。

秦律刑法原则

1、区分故意和过失。故意为端。过失为不端。故意从重,过失从轻的量刑原则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有者从重,无者从轻。

3、自首从轻。

4、规定刑罚时效。

5、共犯加重。五人以上。

6、合罪并论。

秦代司法机关

“廷尉”是最高司法审判机关。负责审理皇帝下令审理的案件和地方上送的重大疑难案件。地方上由郡守县令兼理司法审判,显示了行政司法不分的制度特色。

秦代主要诉讼制度

1、公诉自诉

2、公室告,非公室告

3、地方将被告的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上报;县级司法机关派人现场勘验,写出笔录“原书”;必要时“封守”。

4、司法程序:听口供,做笔录“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将辩词中矛盾之处予以记录;对多次改变口供者施以刑讯。宣读判决书“。。”,若不服判决喊冤,可提出再审要求“。。”

春秋战国

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奴隶制法律体系的瓦解

2、客观上为封建制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把改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固定下来。

3、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它将零散不系统的法律规范变为相对系统和严密的法律条文

4、为战国时期和后世的封建法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周

法律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万民顺从的“德”。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不能仅依靠神权,还需兼顾人事。“敬天保民”。意味着神权的动摇,奠定了中国法律思想中“重民”“重德”“仁政”的传统。

2、“礼治”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亲亲”的宗法原则维护家长制;“尊尊”的等级制维护君主制。

主要立法

1、周文王之法

2、《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存于《左传》

3、《吕刑》又称“甫刑”,存于《尚书》

4、周公制礼。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礼节仪式。

主要法律形式

1、礼

2、刑,刑法典,贯穿明德慎罚的思想

3、誓,属于军令

4、诰,训诫之词,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5、命,周王对某一具体事务临时发布的命令

礼的概念渊源,主要内容,性质与作用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源于祭祀仪式。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亲亲”“尊尊”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其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很多规范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

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即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重大作用

礼与刑的关系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禁恶于未然,礼不下庶人;刑带有制裁性,禁恶于已然,刑不上大夫。礼与刑是西周法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目的一致,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于礼的,必然是刑所不禁的。

刑法原则

1、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和偶犯

2、罪疑从轻。

3、同罪异罚。

民事法律制度

1、所有权的转变。国有转为私有,出现了土地交换,赠与等现象。

2、契约关系。一、买卖契约。“质剂”“质”指买卖奴隶牛马等,“剂”指买卖兵器,珍宝等。由“质人”专门管理。二、借贷契约。“傅别”。三、租赁契约。

婚姻制度

1、一夫一妻多妾。保证嫡长子继承制。

2、需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同姓不婚。从优生角度,从政治角度,附远厚别。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

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其次是土地财产的继承。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管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要点

管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要点

1.管理的基本职能并简要说明各个职能的含义 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指管理者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谋划和安排。包括选取合适的组织目标,制订战略方案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都是从计划开始的。 组织职能指管理者有效地组织和调配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实施计划任务。管理者建立组织结构来协调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职能指管理者建立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指导、激励和协调组织成员。 控制职能指管理者按目标计划制定管理标准,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及时纠偏,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怎样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管理的科学性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丰富,可复制学习,可知道人们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强调人们必须按照管理科学规律进行管理,强调学习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有效地实现管理,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者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还要灵活运用管理知识,讲究管理技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 3.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管理者的基本技巧是指管理者将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用于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技术、知识、方法和程序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又称“人事技能”,是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理解、激励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内容 古代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 ②工作定额原理。为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他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④标准化原理。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手法,而且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都标准化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所能够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是由一定限度 的,超过一定限度,领导者就不能做到具体、有效的领导。一个领导者所能有效地领导的下属人员数,称为有效管理幅度。 2.权变理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领导:见纸上。 4.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5.组织文化:见纸上。 6.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奖赏,使之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不断强化。 7.德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就调查问题组织专家小组, 通过背对背地向小组成员书面征询意见,并多次归纳与反馈,最后形成 集中且具有权威性意见的定性预测方法。 8.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9.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指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 10.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2] 11.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首先提出。他认为,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保健因素)往往由外界环境引起,如,公司政策、行为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等,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激励因素),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等。 简答题: 1.所有的计划工作方法:见 2.沟通过程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管理学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1:如理解管理的涵?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为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淘汰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是否切事实际,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5)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具有怎么样的性质? 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管理具有如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具有二重性。(2)管理具有科学性。(3)管理具有艺术性。 3: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的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竞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4:影响组织的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组织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组织文化环境,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容是什么?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

管理简答题及答案

管理简答题:(答题要点) 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学?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3.管理学的特性有哪些? 4.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如何理解管理的两重性,掌握两重性原理对于学习管理和从事管理工作的意义? 6.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7.如何学习和研究管理学? 8.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9.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与群体行为学派的不同点是什么? 11.在管理实践中,怎样处理三个动力之间的关系? 12.为什么说人和人的积极性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管理中怎样做,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 13.动态管理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14.要贯彻能级原则,必须做到哪些方面? 15.为什么在管理中强调封闭?运用相对封闭的原则应注意做好什么工作? 16.什么是管理方法体系? 17.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什么?几种传统管理方法的本质是什么? 18.计划的特性? 19.简述计划的表现形式。 20.简述计划的类别? 21.计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怎样运用? 22.简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23.简述灵活性原理的限制条件? 24.简述目标管理的优点和缺点。 25.简述一下战略制定的程序。 26.简述预测的重要性。 27.简述预测的步骤。 28.选择预测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29.简述决策的特征。 30.决策树法重要性在哪些方面。 31.简述决策的“硬方法”的优缺点。 32.简述组织工作的特点。 33.什么是组织,组织有哪些类别? 34.组织工作的步骤有几步,分别是什么? 35.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6.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37.组织内的职权包括哪些种类?在授权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38.怎样处理好三种职权之间的关系。 39.怎样理解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简答题+论述题题目

四、简答题 1. 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如何自救、互救和避灾? 2. 井下透水前的征兆有哪些?发生透水征兆时怎么办? 3.发生冒顶事故时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4.煤矿职业病主要有哪些? 1.什么是职业病?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2. 什么是停风后先撤人? 3. 煤矿事故形成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4. 乘坐“猴车”时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15.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什么? 14. 劳动合同有哪些? 13.创伤急救方法有哪些? 11. 井下安全供电应做到“三无”、“四有” 9. 发生冒顶事故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8. 做好现场急救的目的是什么? 7.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有哪些? 6. 发现井下透水预兆时怎么办? 5. 煤矿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哪些权利? 4. 乘坐“猴车”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3. 煤矿事故发生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16、矿井透水的危害有哪些?

15. 矿井开拓方式主要有哪些? 14. “综采工作面”与“高档普采和普采”有什么区别? 13. 高档普采与普采有什么区别? 12. 综采工作面“三机”指的是什么? 2. 工伤保险的概念? 11. 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10. 自救设施与设备有哪些? 9. 哪些煤矿属于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矿井? 9. 煤矿职业禁忌症有哪些? 7. 煤矿安全用电“十不准”是什么? 5.什么是井下电网的三大保护? 4.什么是电器设备的失爆? 3. 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瓦斯爆炸的充分条件 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 1.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