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22.2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5课时)导学案

2016年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22.2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5课时)导学案

2016年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22.2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5课时)导学案
2016年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22.2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5课时)导学案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经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学习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学习难点】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推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答:SSS ,SAS ,ASA ,AAS ,(HL).

2.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

答:(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延长线)相交,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阅读教材P 83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除前面的判定方法外直角三角形相似还有哪种特殊的判定方法?如何证明?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如图,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C =90°,∠C ′=90°,

AB A ′B ′=AC A ′C ′

.求证:Rt △ABC ∽Rt △A ′B ′C ′.

证明:设AB A ′B ′=AC A ′C ′

=k ,则AB =kA′B′,AC =kA′C′.由勾股定理,得:BC =AB 2-AC 2,B ′C ′=A ′B ′2-A′C′2,∴BC B ′C ′=AB 2-AC 2B ′C ′=k 2A ′B ′2-k 2A ′C ′2B ′C ′=kB ′C ′B ′C ′=k.∴AB A ′B ′=AC A ′C ′=BC B′C′. ∴Rt △ABC ∽Rt △A ′B ′C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范例:判定△ABC∽△DEF,已知∠C=∠F=90°,则还应有条件( D )

A .∠

B =∠E B .AB DE =A

C DF C .BC EF =AC DF

D .以上都对

知识模块二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范例1:如图,∠ACB =∠ADC=90°,AC =6,AD =2.问当AB 的长为多少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解:由勾股定理得:CD =AC 2-AD 2=(6)2-22=2,分BC AC =AD DC 或BC AC =DC AD

两种情况均能得到△ABC 和△ACD 相似.BC

6=22或BC 6=22,解得BC =23或3,∴AB =32或3.

范例2:已知:如图,△ABC 中,∠BCA =90°,CD ⊥AB 于点D.

(1)求证:BC 2

=BD·BA;

(2)若AD =95

,BC =4,求AC 、BD. 证明:(1)∵CD⊥BA,∴∠BDC =90°=∠BCA,∵∠B =∠B,∴△BCD ∽△BAC ,∴

BC BA =BD BC ,∴BC 2=BD·BA. (2)由(1)BC 2=BD·BA,设BD =x ,则42=x(x +95),解得x 1=165

, x 2=-5(舍),∴AB =95+165=5,由勾股定理AC =AB 2-BC 2=52-42=3,∴AC =3,BD =165.

范例3:如图,△ABC 中,∠CAB =90°,CB 的中垂线交B C 于点E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交AB 于点F.求证:AE 2=EF·ED.

证明:∵E 是BC 中点,AE 是Rt △CAB 斜边上的中线,∴AE =12

BC =EC ,∴∠C =∠EAC,∵∠EAC +∠EAF=90°,∴∠C +∠D=90°,∴∠D =∠EAF.∵∠AEF=∠DEA.∴△AEF∽△DEA,∴AE EF =DE AE

,∴AE 2=EF·ED.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知识模块二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1.如图,∠C =∠E=90°,AC =3,BC =4,AE =2,则AD =103.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已知AB⊥BD,ED ⊥BD ,C 是线段BD 的中点,且AC⊥CE,ED =1,BD =4,那么AB =4.

3.如图,△ABC 中,CD ⊥AB ,垂足为D.下列条件中,能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有①②④.

①∠A +∠B=90°;②AB 2=AC 2+BC 2;③AC AB =CD BD ;④CD 2

=AD·BD.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ⅲ)及答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分)设集合S={x|(x﹣2)(x﹣3)≥0},T={x|x>0},则S∩T=()A.[2,3]B.(﹣∞,2]∪[3,+∞)C.[3,+∞)D.(0,2]∪[3,+∞)2.(5分)若z=1+2i,则=() A.1 B.﹣1 C.i D.﹣i 3.(5分)已知向量=(,),=(,),则∠ABC=()A.30°B.45°C.60°D.120° 4.(5分)某旅游城市为向游客介绍本地的气温情况,绘制了一年中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图中A点表示十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5℃,B点表示四月的平均最低气温约为5℃,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以上 B.七月的平均温差比一月的平均温差大 C.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D.平均最高气温高于20℃的月份有5个 5.(5分)若tanα=,则cos2α+2sin2α=()

A.B.C.1 D. 6.(5分)已知a=,b=,c=,则() A.b<a<c B.a<b<c C.b<c<a D.c<a<b 7.(5分)执行如图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a=4,b=6,那么输出的n=() A.3 B.4 C.5 D.6 8.(5分)在△ABC中,B=,BC边上的高等于BC,则cosA=()A.B.C.﹣D.﹣ 9.(5分)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

A.18+36B.54+18C.90 D.81 10.(5分)在封闭的直三棱柱ABC﹣A1B1C1内有一个体积为V的球,若AB⊥BC,AB=6,BC=8,AA1=3,则V的最大值是() A.4πB. C.6πD. 11.(5分)已知O为坐标原点,F是椭圆C:+=1(a>b>0)的左焦点, A,B分别为C的左,右顶点.P为C上一点,且PF⊥x轴,过点A的直线l与线段PF交于点M,与y轴交于点E.若直线BM经过OE的中点,则C的离心率为() A.B.C.D. 12.(5分)定义“规范01数列”{a n}如下:{a n}共有2m项,其中m项为0,m 项为1,且对任意k≤2m,a1,a2,…,a k中0的个数不少于1的个数,若m=4,则不同的“规范01数列”共有() A.18个B.16个C.14个D.12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5分)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y的最大值为.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 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 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第三在个人情感与学习风格上:我校是初级中学,学生天真活泼,对于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求知欲望强,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直接经验,享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我们已学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

八年级数学单元备课

xx镇中学~~ 学年度下学期 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 科目:数学任教班级:备课人:xx 年月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a≥0)是一个非负数,(a)2=a(a≥0),2 a=a(a≥0). (3)掌握a·b=ab(a≥0,b≥0),ab=a·b; a b =a b (a≥0,b>0),a b =a b (a≥0,b>0).(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 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 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 教学 方法 1.利用逆向思维帮助学生去解决相关问题。 学法 指导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a≥0)的内涵.a(a≥0)是一个非负数;(a)2=a(a≥0); 2 a=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a)2=a (a≥0)及2a=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突破措施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

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3)(1)i z m m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31) -, (B )(13)-,(C )(1,)∞+(D )(3)∞--, (2)已知集合{1,}A =2,3,{|(1)(2)0,}B x x x x =+-<∈Z ,则A B = (A ){1}(B ){1 2},(C ){0123},,,(D ){10123}-,,,, (3)已知向量(1,)(3,2)m =-,=a b ,且()⊥a +b b ,则m = (A )-8 (B )-6 (C )6 (D )8 (4)圆2228130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10ax y +-= 的距离为1,则a= (A )43- (B )3 4 - (C ) 3 (D )2 (5)如图,小明从街道的E 处出发,先到F 处与小红会合,再一起到位于G 处的老年公寓参加志愿者活动,则小明到老年公寓可以选择的最短路径条数为 (A )24 (B )18 (C )12 (D )9 (6)右图是由圆柱与圆锥组合而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20π (B )24π (C )28π (D )32π

(7)若将函数y =2sin 2x 的图像向左平移π 12个单位长度,则评议后图象的对称轴为 (A )x =k π2–π6 (k ∈Z ) (B )x =k π2+π 6 (k ∈Z ) (C )x =k π2–π12 (k ∈Z ) (D )x =k π2+π 12 (k ∈Z ) (8)中国古代有计算多项式值的秦九韶算法,右图是实现该算法的程序 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 =2,n =2,依次输入的a 为2,2,5, 则输出的s = (A )7 (B )12 (C )17 (D )34 (9)若cos(π4–α)= 3 5,则sin 2α= (A )725 (B )15 (C )–15 (D )–7 25 (10)从区间[]0,1随机抽取2n 个数1x ,2x ,…,n x ,1y ,2y ,…,n y ,构成n 个数对()11,x y ,()22,x y , …,(),n n x y ,其中两数的平方和小于1的数对共有m 个,则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的圆周率π 的近似 值为 (A ) 4n m (B )2n m (C )4m n (D )2m n (11)已知F 1,F 2是双曲线E 22 221x y a b -=的左,右焦点,点M 在E 上,M F 1与x 轴垂直, sin 211 3 MF F ∠= ,则E 的离心率为 (A )2 (B )3 2 (C )3 (D )2 (12)已知函数()()f x x ∈R 满足()2()f x f x -=-,若函数1x y x +=与() y f x =图像的交点为 1122(,),(,),,(,),m m x y x y x y ??? 则1 ()m i i i x y =+=∑ (A )0 (B )m (C )2m (D )4m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俯角仰角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 问题。 3、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如图:在△ABC中,∠C=90°,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则三边之间关系为; 锐角之间关系为;边角之间关系(以锐角A为例)为。 看来大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小玲家对面新造 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心想: “站在地面上可以利用解直角 三角形测得图书大厦的高,站 在自家窗口能利用解直角三角 形测出大厦的高吗?他望着大厦顶端和大厦底部,可测出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这两个角如何命名呢? ο 46A B C Cο 29 A

AE =DE ×tan a =BC ×tan a =22.7×tan 22° ≈9.17 AB =BE +AE =AE +CD =9.17+1.20 ≈10.4(米)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2、解:在ΔABC 中,∠ACB =90° ∵ ∠CAB =46° AC=32m tan ∠CAB= ∴BC=AC ·tan46° ≈33.1 在ΔADC 中,∠ACD=90° ∵ ∠CAD=29° AC=32m tan ∠CAD= ∴DC=AC ·tan29° ≈17.7 ∴BD=BC+CD=33.1+17.7=50.8≈51 答:大厦高BD 约为51m. 二、 质疑再探 在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疑惑或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三、 运用拓展 1、 生自编题 2、 师补充题 1、一架飞机以300角俯冲400米,则飞机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c ) C ο29D A BC AC DC AC ο46A B 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1)

直角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 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你记得勾股定理的内容吗?你曾经用什么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 (由学生回顾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 学一学 1、问题情境: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 个结论吗? 已知:在ΔABC 中,AB 2+AC 2=BC 2 求证: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1) (2) (讲解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得出结论。) 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2、议一议: 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B C A B 2 C 1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成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它们的共性,进一步得出“互逆定理”的概念。) 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 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互逆命题的定义。) 4、练习: (1)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 (2)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3)随堂练习 1 5、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的阅读材料。 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互逆定理的定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三、作业 1、基础作业:P21页习题1.4 1、 2、3。 2、预习作业:P22-23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公开课--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 学生 公开课 时间和时段 年 月 日 ( : — : )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名称 北师大版 授课题目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课 次 第( 1 )次课 锐角三角函数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边之间的关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可以解决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寻找直角三角形 图形中往往会有众多的图形存在,首先我们要找到所求元素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已具备那些已知条件,还需要哪些条件,需不需要别的直角三角形为其提供条件。 例1、如图,∠B=90°,∠CDB=40°,DB=5,EC=2,求ED 的长。 分析:首先寻找直角三角形,其次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本题图中有三个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而根据条件,Rt △BCD 可以先直接解,然后为解Rt △BDE 提供条件。 解:在Rt △BCD 中,∵BD=5, ∴BC=5 40tg ≈4.20. 在Rt △BDE 中,BE=BC+CE= 6.20, ∴ DE=22DB BE +=2544.38+ =44.63≈7.96 二. 借助代数方程 这些题型中的有些条件,不能直接代入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角与角之间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时可以引入未知数,让未知数参与运算,最后列方程求解。 例1、如图,已知∠C=90°,AB=26,∠CBD=45°,∠DAC=30°,求BC的长. 分析:图形中有 Rt △DAC 和Rt △DBC ,但是没有一个直角三角形条件够用,原因是AB=32不属于任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设BC=x ,则AC=x+26,让字母参与运算, 最后立方程求解。 解:设BC=x ∵∠CBD=45°,∠C=90° ∴BC=CD=x 在Rt △DAC 中,∠DAC=30°,AC=x+26 tan30°=26+x x ,3x= 3 (x+26),x=3 3326-, x=13( 3 +1)∴BC=13( 3 +1).

2016全国三卷理科数学高考真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设集合S ={}{}(x 2)(x 3)0,T 0S x x x =--≥=I >P ,则S I T = (A) [2,3] (B)(-∞ ,2]U [3,+∞) (C) [3,+∞) (D)(0,2]U [3,+∞) (2)若z=1+2i ,则 41 i zz =- (A)1 (B) -1 (C) i (D)-i (3)已知向量1(,22BA =uu v ,1 ),2 BC =uu u v 则∠ABC= (A)300 (B) 450 (C) 600 (D)1200 (4)某旅游城市为向游客介绍本地的气温情况,绘制了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图中A 点表示十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50C ,B 点表示四月的平均最低气温约为50C 。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0C 以上 (B) 七月的平均温差比一月的平均温差大 (C) 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D) 平均气温高于200C 的月份有5个 (5)若3 tan 4 α= ,则2cos 2sin 2αα+= (A)6425 (B) 4825 (C) 1 (D)1625 (6)已知4 3 2a =,34 4b =,13 25c =,则 (A )b a c << (B )a b c <<(C )b c a <<(D )c a b << (7)执行下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a =4,b =6,那么输出的n = (A )3 (B )4 (C )5 (D )6

2020年名校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二)

铅垂线 仰角 俯角 视线 水平线 视线 图 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铅垂线、水平线、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位角等相关术语。 3、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4、感知本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及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在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小明采用了如下方法:先在地面上选定一个点A .他观察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为?30,然后他向旗杆的方向前进了12米,在地面上选定一个点B ,他观察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为?60,你能帮小明估算旗杆的高度吗? 二、探究新知 &.仰角、俯角的概念 如图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三、讲解例题,巩固新知 §.例1、如图2,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在离电线杆7.22米的D 处,用高20 .1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A 的仰角?=22α,求电线杆AB 的高。(精确到1.0米) 解:在ACE Rt ?中 ∵αtan ?=CE AE αtan ?=DB ??=22tan 7.22 17.9≈ ∴4.10≈+=AE BE AB (米). E C α A 图 2

H F E D C α A 图 3(1) H F E D C α A 图 3(2) 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4.10米. 思考:若将上题中的“?=22α”改为“?=30α”,电线杆AB 的高又是多少? 变式1:如图3(1),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某人在D 点处用高20.1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30α,然后他前进10米到达H 点处,用同样的测角仪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45β,求电线杆AB 的高。 变式2:如图3(2),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某人在D 点处用高20.1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30α,然后他电线杆的另一端的H 点处,用同样的测角仪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45β,且50=DH 米,求电线杆AB 的高。 §.例2、如图4,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 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进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 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 解:∵?=∠30BFC ,?=∠60BEC ,?=∠90BCF ∴?=∠=∠30EBC EBF ∴20==EF BE 在BCE Rt ?中,3.172 3 2060sin ≈?=??=BE BC (米) 答:宣传条幅BC 的长约是3.17米. §.例3、如图5,一枚运载火箭从地面O 处发射,当火箭到达A 点时,从地面C 处的 雷达站测得AC 的距离是km 6,仰角是?43.s 1后,火箭到达B 点,此时测得BC 的距离是 km 13.6,仰角是?54.45。解答下列问题: (1)火箭到达B 点时距离发射点有多远?(精确到km 01.0) (2)火箭从A 点到B 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精确到s km /1.0) 解:(1)在OCB Rt ?中,CB OB =?54.45sin ,()km OB 375.454.45sin 13.6≈??= (2)在OCA Rt ?中,CA OA = ?43sin ,()km OA 09.443sin 6≈??= ∴()()()s km t OA OB v /3.0109.438.4≈÷-=÷-= 答:火箭到达B 点时距离发射点约km 38.4;火箭从A 点到B 点的平均速度约是 s km /3.0. 归纳小结:仰角、俯角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常见题型,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利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构造方程(组),利用方程的思想求出未知边。 四、课堂巩固 教材96P 练习 2~1 E C B 图 4 A A C B 图 5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 单位:泸县一中 年级: 九 学科: 数 学 设计者:_______ 时间:2015年 4月14日 【学习目标】: 1. 巩固三角函数的概念,巩固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2. 熟记30°,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4.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图形,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学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灵活、恰当地选择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 △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角α sin α cos α tan α 30° 45° 60° 1sin =A A A ∠=∠———— ——— ————的、正弦函数:的=A A A ∠= ∠———— ——— ———— 的2、余弦函数:cos 的=A A A ∠=∠———— ——— ———— 的3、正切函数:tan 的

3、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一般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 5 个元素,即______条边和______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 的叫做俯角. (2)方位角 一般以观察者的位置为中心,南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叫方位角。如下图: OA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OB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 (3)坡角、坡度 坡角:指坡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如图中的 坡度:指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如图中的i =1:表示AF 与BF 的比 坡角与坡度的关系: 二、基础巩固: 1. 如图,在Rt △ABC 中, ∠ C=90°,BC=3,AC=4,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 2.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6 m,迎水坡AB 的坡度为 ,则AB 的长为( ) 3 . 4A 4. 3B 3. 5 C 4. 5 D 3.12A m .43B m .53C m .63D m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及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如图(1)所示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2),在Rt△ABC 中,ZC =90,BC =5.2m,AB= 54.5m,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2)中∠A的度数(即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的度数)吗?与同伴相互交流.

【教学说明】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趣味性问题的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运用所学过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 适时予以点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求出它的锐角的度数,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度数,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得到另一条直角边. 一般地,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形 思考(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再与学生一道进行系统的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除直角C 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2016年高考江苏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数学Ⅰ 参考公式: 样本数据12,, ,n x x x 的方差() 2 2 1 1n i i s x x n ==-∑,其中1 1n i i x x n ==∑. 棱柱的体积V Sh =,其中S 是棱柱的底面积,h 是高. 棱锥的体积1 3 V Sh =,其中S 是棱锥的底面积,h 为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16年江苏,1,5分】已知集合{}1,2,3,6A =-,{}|23B x x =-<<,则A B =_______. 【答案】{}1,2- 【解析】由交集的定义可得{}1,2A B =-.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集合的交集及其运算,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2016年江苏,2,5分】复数()()12i 3i z =+-,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z 的实部是_______. 【答案】5 【解析】由复数乘法可得55i z =+,则则z 的实部是5.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数的运算性质,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3)【2016年江苏,3,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双曲线22 173 x y -=的焦距是_______. 【答案】 【解析】c = ,因此焦距为2c =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基础 (4)【2016年江苏,4,5分】已知一组数据4.7,4.8,5.1,5.4,5.5,则该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 【答案】0.1 【解析】 5.1x =,()2222221 0.40.300.30.40.15 s =++++=. 【点评】本题考查方差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方差计算公式的合理运用. (5)【2016年江苏,5,5 分】函数y =_______. 【答案】[]3,1- 【解析】2320x x --≥,解得31x -≤≤,因此定义域为[]3,1-.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函数的定义域,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6)【2016年江苏,6,5分】如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a 的值是________. 【答案】9 【解析】,a b 的变化如下表: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程序框图,当循环次数不多,或有规律可循时,可采用模拟程序法进行解答. (7)【2016年江苏,7,5分】将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一种各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个点为正方体玩具) 先后抛掷2次,则出现向上的点数之和小于10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5 6 【解析】将先后两次点数记为( ),x y ,则共有6636?=个等可能基本事件,其中点数之和大于等于10有 ()()()()()()4,6,5,5,5,6,6,4,6,5,6,6六种,则点数之和小于10共有30种,概率为 305366 =.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五课时)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第五课时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学习目标:能够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方位角的问题。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 1. 一个人从山下沿30°角的坡路登上山顶,共走了500m,那么这山的高度是[ ]m. A.230 B.240 C.250 D.260 2. 一个人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60°方向走了一段距离到达B点,再从B点出发向南偏东15°方向走了一段距离到C点,则∠ABC的度数为 [ ] A.15° B.75° C.105° D.45° 3. 为了求河对岸建筑物AB的高,在地平面上测得基线CD=180米,在C点测得A 点的仰角为30°,在地平面上测得∠BCD=∠BDC=45°,那么AB的高是 [ ]米. 4. 如图,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东有两个相距10海里的灯塔,船航行半小 时后,一个灯塔在船的东南,另一个灯塔在船的东22°30′南,则船的速度 (精确到0.1米)是[ ]米/时(tg22°30′ =0.4142) A.12.1 B.13.1 C.14.1 D.15.1 二、填空题1 第 1 页共2 页◆九年级数学备课组◆命题老师:许建文

第15题图45°30°F E P B A 1. 如图:已知在一峭壁顶点B 测得地面上一点A 俯角60°,竖直下降10米至D,测得A 点俯角45°,那么峭壁的高是_____________米(精确到0.1米) 2.一只船向东航行,上午9点到一座灯塔的西南68海里处,上午11点到达这座灯塔的正南,这只船航行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答案可带根号) 三、解答题1. 如图:已知一船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向正南行驶,上午10时在A 处见灯塔P 在正东,1小时后行至B 处,观察灯塔P 的方向是北60°东.求正午12时船行驶至C 处距灯塔P 的距离.(答案可带根号) 2.如图: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有A 、B 两码头,相距100 )13(-千米,由码头A 测得海上船K 在北偏东30°,由码头B 测得船K 在北偏西15°,求船K 距海岸线AB 的距离(已知tan75°=32+-) 【课后作业】课本26页第1、3题。 【中考链接】(2009省题) 如图所示,A 、B 两城市相距100km.现计划 在这两座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 ),经测量,森林保护 中心P 在A 城市的北偏东30°和B 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 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 点为圆心,50k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 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参考数据:414.12,732.13≈≈) 1第1页 共 2 页◆九年级数学备课组◆命题老师:许建文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说课

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仰角、俯角及方位角的重 难点解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思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进行的阶段性小结。《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是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分值约占6---10分,常出现在第19题—第21题)(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仰角、俯角及方位角等有关的综合性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示意图,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及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有关仰角、俯角及方位角的实际问题。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着重采用的是探究启发、分组讨论、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历年中考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简洁回顾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 (二)学法分析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讲练结合、学生讲评等学习方式,理解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围绕 情景引入、复习回顾、探索知识、课堂练习、小结梳理、作业布置 这六个环节展开复习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情景引入 问题:(2015云南19题6分)为解决江北学校学生上学过河难的问题,乡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桥.建桥过程中需测量河的宽度(即两平行河岸AB 与MN 之间的距离).在测量时,选定河对岸MN 上的点C 处为桥的一端,在河岸点A 处,测得∠CAB =30°,沿河岸AB 前行30米后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CBA =60°.请你根据以上测量数据求出河的宽度? 方式:是以云南省去年的中考题为问题而引出的。目的:(1)突出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揭示本课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和意图。(2)创设问题情景,为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和目标,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复习回顾 ;结果保留整数),(73.1341.12≈≈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案》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魏文勋 【学习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和方向角的命名特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方向角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恰当运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1、在直角三角形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解直角三角形. 2、如图,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的一些关系: 1)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2)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3)边角的关系: sinA=___ __, cosA=___ __, tanA=____ _. 探究一:测量长度问题中仰角与俯角的应用 小知识: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 的 是俯角;因此,在下图中,仰角为 ;俯角为 . 例1 (P88):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 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 变式: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俯角为30°, 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 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米,则这栋高楼有多高? b c a C B A C A B C A B

探究二:航海问题中方向角的应用 问题二: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 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32 109海里的A 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 的南偏东33方向上的B 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 处距离灯塔P 有多远? (sin33°≈0.545,cos33°≈0.839) 【课堂练习】 1. 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由距BC40m 的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仰角60°, 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 2.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 ,它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B 点测得小岛A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D 点,这时测得小岛在北偏东30°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说明理由。 【归纳小结】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形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作业】《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1)》

2016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A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2{|430}A x x x =-+<,{|230}B x x =->,则A B =I (A )3(3,)2--(B )3(3,)2-(C )3(1,)2(D )3(,3)2 (2)设(1i)1i x y +=+,其中x ,y 是实数,则i =x y + (A )1 (B 2 (C 3 (D )2 (3)已知等差数列{}n a 前9项的和为27,10=8a ,则100=a (A )100 (B )99(C )98(D )97 (4)某公司的班车在7:0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 )31 (B )21 (C ) 32 (D )4 3 (5)已知方程1322 22=--+n m y n m x 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 的取值范围是

(A )(–1,3) (B )(–1,3) (C )(0,3) (D )(0,3) (6)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相互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3 28π,则它的表面积是 (A )17π (B )18π (C )20π (D )28π (7)函数y =2x 2–e |x |在[–2,2]的图像大致为 (A )(B ) (C ) (D ) (8)若101a b c >><<,,则 (A )c c a b < (B )c c ab ba < (C )log log b a a c b c < (D )log log a b c c < (9)执行右面的程序图,如果输入的011x y n ===,,,则输出x ,y 的值满足 (A )2y x =(B )3y x =(C )4y x =(D )5y x = (10)以抛物线C 的顶点为圆心的圆交C 于A 、B 两点,交C 的准线于D 、E 两点.已知|AB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