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

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

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粮食贸易依存度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

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

食安全水平。

(2)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

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 i=(Y t-

Y?)/t Y?×100%

t

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V i作为衡量粮食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 t为t年的实际产量,

Y?为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t

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

(4)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 t/P t

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 t表示粮食产量,P t表示总人口数。

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

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33]。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 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英语组潘文姬 首先,教师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这个我们老师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教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显然比前者好。然而,管理学生并不简单,它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善于管理学生,不是看他是否管住了孩子,而是看他“管”中有多少的教育因素。瞪眼、怒喝也能管住学生,但这样的管理并没有多少教育因素。说到底,学生只是惧怕你才“听”你,并不是他真正受到了教育。长此下去,学生就会成为一个看脸色行事的人,哪个老师凶一点,他就多听点;一旦遇到一个好说话的老师,他就很可能会发泄出来。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变成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真正以人为本、真正替学生的成长发展着想,而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教师聚在一起聊学生,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难教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有这么多毛病?说着说着,我们会感叹:哎!我们以前哪会这样呀!以前的我们是多么

听老师的话啊!是呀,现在教书的确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时代在变化,因为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在过去,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老师的脑子里有所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因此,学生崇拜老师,尊敬老师,视老师的话为权威。而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学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学生知道而我们老师却不知道。这些大众媒体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讲的课再生动,也不不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你的内容再丰富,也比不上电视的专题记录片;材料再新鲜,也比不上声音色彩俱佳的电视画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传播者”和“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让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然,我们老师的课只会是越来越难教的。 第三,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这一职业最大的毛病是让教师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句空话。但是,教师的成长,他必定要经历学习与反思的阶段。每一位教师,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自我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先应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放飞梦想,让心灵去旅行”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谭夏瑜 以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诸如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新课程在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尽快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以适应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放飞梦想,回归本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凸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建设者、研究者,故而,我认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是引导型、方法型、创新型、人格魅力型以及研究型的教师。 1、回归主权,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型的教师。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威。而在新课程下,教师要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为给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候给予引导和支持的导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2、因势利导,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方法型的教师。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新知识以爆炸的速度更新和递增,人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因此,教师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何况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过时。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学习,而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主人翁的过程中,新课程要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的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解决问

新时期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多样化的教学交流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所呈现的超链接信息,这些因素使得目前国内的教育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作者和监督者,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一主导思想符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精神,正引导着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地展开,使英语教学发展朝着“网络化、协作化、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方向迈进。 下文将介绍英语自主学习的相关概念,详细阐述中职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定义。针对英语学科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一种引导学习者深入学习的机制,自主学习主要由学习者的态度、动机、能力以及策略等因素构成。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者自身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把握的能力,一个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往往能够针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制定出严密的计划,并严格地执行,学习中能够做到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自我总结。对于教师、学习者这些教育实践者而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所在。就学习者而言,自主学习就是对学习目标、内容的自主把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主学习指的是教育机制对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所设置的宽容限度。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践行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从更加严谨的角度来说,自主学习的内涵对于不同的对象是不一致的。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指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条件。 针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我们还要区分其与独立学习间的区别,第一、自学不完全指的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在自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通常这种自由度往往受学习目标及条件所限,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习内容及材料的限制,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自主学习。此外,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帮助下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仍旧有老师的实际指导。而对于独立学习而言,更倾向于个体在没有外界帮助下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对学生的

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适应教育发展

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适应教育发展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近200年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靠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对WTO 的挑战,推进教育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广大中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群体以及培养更加具有开放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本文就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谈几点粗浅想法。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应对WTO的挑战,教育不应该是筛选适应传统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已有的知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与开拓者;教育的成功不能以功利性的教育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要以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最高价值尺度,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的能力等。如果我们只为升学服务,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扭转传统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相信学生都能教育好。教师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一是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要求学生每门课都优秀,这是不现实的;二是要教好每个学

最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

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学习资料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 定位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英语组潘文姬 首先,教师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这个我们老师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教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显然比前者好。然而,管理学生并不简单,它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善于管理学生,不是看他是否管住了孩子,而是看他“管”中有多少的教育因素。瞪眼、怒喝也能管住学生,但这样的管理并没有多少教育因素。说到底,学生只是惧怕你才“听”你,并不是他真正受到了教育。长此下去,学生就会成为一个看脸色行事的人,哪个老师凶一点,他就多听点;一旦遇到一个好说话的老师,他就很可能会发泄出来。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变成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真正以人为本、真正替学生的成长发展着想,而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教师聚在一起聊学生,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难教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有这么多毛病?说着说着,我们会感叹:哎!我们以前哪会这样呀!以前的我们是多么

听老师的话啊!是呀,现在教书的确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时代在变化,因为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在过去,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老师的脑子里有所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因此,学生崇拜老师,尊敬老师,视老师的话为权威。而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有很多的途径可以学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学生知道而我们老师却不知道。这些大众媒体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讲的课再生动,也不不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幽默;你的内容再丰富,也比不上电视的专题记录片;材料再新鲜,也比不上声音色彩俱佳的电视画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传播者”和“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创设各种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让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然,我们老师的课只会是越来越难教的。 第三,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这一职业最大的毛病是让教师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句空话。但是,教师的成长,他必定要经历学习与反思的阶段。每一位教师,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自我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先应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诞生的,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传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电脑教育家Bork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学校里各门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今天,这一预言已成现实。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向国会递交“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提高年青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理论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近十几年来,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理论。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译作建构论或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予以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为其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1. “同化”与“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组成 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世界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与发展。 2. “情景”、“协作”、“监控”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协作。监控:学生对现有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进行监控和整合,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学习计划,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

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提到合格教师大多数人都会与教学成绩高,管理学生严格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合格的教师。其实这只是作为合格教师的其中的一部分素养,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一名多面手,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养。那么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献身教育的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为学生授课,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为培养教育人才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如果我们年复一年的教,教了一辈子书,却从未在教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未涌起爱的激情,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只有爱教育事业,你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爱你手下的学生。我们是单爱那些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吗?我想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爱学生,就是去爱那些调皮捣蛋,不听话,和你唱反调的学生。你怎样对成绩好的学生和颜悦色,就不要看到差生就皱起眉头,虽然他们有很多不可爱的地方,但他们更需要呵护,更需要老师有一颗温柔的心。正如这句话“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倍,我待学生如初恋。”就算学生自我放弃,我们依然竭尽全力!只有这样爱学生,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眼中的人才,不能是:学而优则士,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上名牌、读重点之类的人才,要有新时期的人才观,“人才”是指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是“德才兼备、才能杰出”者。如果一个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掌握了高科技,终日所思所想,却是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丝毫不顾及公众利益,这样的人能称为人才吗?十个指头有长短,每个人的能力与天赋都不一样。不管能力大小,

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读后感

读《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文章提到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几种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注重形象、兴趣广泛这对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也就是文章中所说的“高尚品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与其它的职业比较,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修养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些教师他年复一年的教了一辈子书,却从未在教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未涌起爱的激情,因此,他也没有把握到教育的真谛,也没有取得教育的成功。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教育、爱学生。你爱教育事业,你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你爱学生,你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做一名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还应做有较端正的工作态度。 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是首要的,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想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其前提取决于教

师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取决于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我认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最重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需要全心全意去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至少要面临三项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学校的要求办事。我们教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考试得高分就行了。还应该教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如何与家长、同学、教师相处。如何有礼貌。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生活小事等。教师的穿着打扮要符合我们本地习俗,打扮得要得体,凡是要求学生不违背的自己先做到。 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需要教育来承担,这也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2、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教师忠于党和

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甘为人梯乐奉献,催艳桃李魂自芳—— 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关系的产物,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结果。而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指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基本态度。 人们常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扩招,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却发现教师岗位太过辛苦,所谓的“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价值信仰也过于太远、太大、太空。其中有一大部分人主体价值观开始向自我转变,强调个人利益、金钱本位、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深刻的变化。说实话,在现在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不爱教育,觉得当中学教师,就从此进入了一种卑微的人生。都或多或少的以自己必须扮演的角色为耻。其实我们错了,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其实我们换种角度也许世界就变的不同。 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呢?我认为应该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务实创新、和谐幸福”。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首先要无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号,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应该跪着教书,应拥有着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应该时刻把党的教育事业和远大的社会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唤起职业的良知,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琐碎”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最富有激情的最主要的群体, 其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当代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应把是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要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基本抓起,扎扎实实的多读一些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探寻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用阅读来引领自我的专业发展。因为阅读可以让人发现思想的趣味。试问,你又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保持一颗高傲的自由的头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记得李敖曾说: 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理由却要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当一个人追求卓越,成功也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其实人长大了为了很多东西,为了很多的装模作样,我们都曾戴上了厚重的面具,一套不够再一套,就连做梦也不把它放下,真可谓迷失,面具戴久了,还真以为这是自己的脸了,于是我们被自己给丢了。我是谁?我们把自己给弄丢了,所以要通过读书来反思:“我是谁?”阅读为了什么?世界上的人们不是在读书,而是通过书去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实现自己。我们天天叫学生去看书,家长也会问我们孩子读什么书,如果连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读书的话,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学生喜欢读郭敬明,需要给他们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有良知的作家。因此推荐什么书才是老师应有的职责!诸如刚刚离我们而去的史铁生!可惜再也看不到他的好文章了!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我们应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具有取之不尽的“长流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XX (XXXX系XXX班,学号,指导教师:XX)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怎样抉择,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与学生完完全全的平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浅谈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团结中心学校唐剑 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认为,为人师表当标榜师德;顺应时代则需更新教育观念;浑厚的教学功底加上健康科学的心理素质、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观念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都应当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一、行为人师,师为人范。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最值得学生尊敬和热爱。只有师德崇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的动力,是教师形象的突出体现,也是办好一所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而不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这样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绝对成不了教育家。爱生,是师德之灵魂。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师当作毕生的事业的教师,才能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二、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思想观念永远是指示人们前进的上层建筑。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思想。事实证明: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规律。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坚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广阔的时间与创新空间。我们的教学应该不再以成绩为标准,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思想进步才能给学生当好引航者的角色,才能培养出祖国优质的接班人。 三、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能力是关键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基础。教师,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角色。这个角色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当任,他必须要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课堂,维护课堂秩序,为学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何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

如何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如今的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搞好教育的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怎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有如下的浅见。 一、遵纪守法 依法执教 遵纪守法,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时时注重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政治上始终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与一切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育人,无私奉献,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 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才能潜心钻研业务,乐于从教,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取得成绩。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 武安市上团城乡马腾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因此急需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以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传统的社会中,赋予教师以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这样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

(最新)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与此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亦不应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做个学者型的合格教育者。学者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以下我的一点十分浅陋的想法。 首先是知识更新,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我们都曾经受过高等教育,以所学专业应付教学应该绰绰有余,但是我们的课本在变,我们的学生在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变,我们的时代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做一个时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博观细取,厚积薄发。 其次,教师还应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一)提高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能力呢? 1、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水平。 2、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径: 1、在独立思考和学习中培养。

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摘要:学前教育质量的水平关键取决于师资的水平,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新世纪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初步的界定,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合格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家加大了幼儿园园舍、设备上的投资力度,大大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但是学前教育的发展不是仅仅要靠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在我国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很少有人把幼儿教师视为“专门化的职业”。不少人认为有爱心就可以当合格的幼儿教师,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也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也就出现了处处可见幼儿园,人人可当幼儿教师的低质量的幼儿教育现象。2012年2月,教育部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意义在于确立当下学前教育的新形势,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确立四项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结合《标准》要求和实际工作要求,我认为新形势下合格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师德与专业态度——幼儿教师职业的基准线 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决定了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其基本要求就是有爱心,而且是无条件的爱。事实上,现在许多教师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孩子的表现、更有甚者是孩子的相貌、家庭的条件之上的,我认为这些爱的表现不能称之为有爱心。有爱心的幼儿教师还要富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并给予幼儿精心呵护和教育。 关于专业态度,在《标准》中明确提出:理解幼儿保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和个人的职业修养与行为),它决定教师在保育和教育中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因为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根本不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