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

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

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
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 nternati onal Relati ons,2009No12

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

范宏伟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华人处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仍囿于缅甸军人专政和1982年公民法的限制,不能拥有与原住民平等的政治地位。未来缅甸华人政治地位仍然不乐观,华人中短期内不可能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平等的政治地位,当政者也不会给予华人外来移民群体平等的政治权益。

[关键词]缅甸;华人;政治地位

[中图分类号]D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489(2009)022*******

2007年的“袈裟革命”、2008年的“纳尔吉斯”热带风暴和宪法公投,使曾以封闭而神秘于世的缅甸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有关东南亚华人的研究领域中,缅甸华人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日益升温的缅甸问题中,缅甸华人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以往被学术界忽视的状况。其中,这与缅甸华人的政治角色、作用和其自身定位有密切的关系。

政治地位是指某一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1](P13958)它表明的是华人作为一个族群在当地社会政治结构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表现为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受到的待遇。这种地位包括规定性地位和争取性地位。前者是由各种法律和政策明文规定,通过一定程序产生的政治地位;后者没有明文规定,是通过族群努力赢得的政治地位。因此,我们所要考察华人的政治地位是这两个层面地位的综合。一方面,缅甸政府在法令和政策上,对华人政治权益方面进行规定而建构出的华人规定性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居住国赋予他们的规定性政治地位,华人与此互动形成的争取性政治地位。实际上,这两种地位是华人政治地位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反映的也是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过程中,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关系。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1948-1962年吴努时期,缅甸政府的入籍政策对华侨来说并不十分困难,入籍后华人在选举、参政、结社、兴办华文教育或接受当地国民教育、出版华文报纸和期刊方面,都没有受到种族、血统方面的歧视和限制。因此,吴努时期,缅甸华人的政治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证。1962年3月,奈温军人集团当政后,缅甸华人政治地位急剧衰落,沦为缅甸的二等、三等公民,参政、选举、言论、出版以及集会等权益均受到限制。奈温时期(1962-1988)不仅成为战后缅甸华人政治地位最低的阶段,而且对此后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影响深远。

1988年,奈温军政府倒台,以苏貌为首的军人集团再度发动政变,宣布终止宪法,建立新的军人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1997年11月,“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

52

员会”改组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继续行使国家的最高行政、立法权力。委员会主席行使国家元首和政府总理的职权,军队拥有无限的权力。华人与其他公民一样没有参与缅甸政治的空间。缅甸军政府不仅严格把持着国家政权,而且还对所有政党、组织以及个人的和平民主政治活动进行严厉的控制,这使力图改变现状的政党、个人丧失政治活动的舞台和媒介。在1990年大选中获得议席的25个政党,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被取缔或宣布为非法。目前,军政府仍然实行1975年的《国家保护法》,“该法律允许内政部长在未经指控和审判的情况下,拘押或再次拘押他认为对国家‘构成威胁’的任何人。对于何谓对国家构成威胁显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使人们可以对这个用语作出广义的解释和采取行动。该法律除了允许当局任意处置参与政府视为颠覆性的和平政治活动的任何人外,还允许当局延长对未经控罪或审判的囚犯的拘留”。[2](P112)据2005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缅甸“在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没有很大变化。平民,包括注册政党的成员和拥护民主的活动家,由于和平地行使基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及自由,而继续受到骚扰、逮捕、审讯和判刑。”[2](P110)目前,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①因此,在这种高度集权、军人专政的统治下,目前缅甸华人的基本政治权益和其他原住民一样得不到基本保证。这是影响缅甸华人政治地位的绝对性不利因素。

此外,在影响缅甸华人政治地位的外部因素方面,还有《缅甸公民法》的制约。1982年,奈温军政府出台了《缅甸公民法》,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作了严格的区别,把缅甸公民分为三类,也就是奈温所说的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奈温称只有纯土著血统的人,才是真正的缅甸公民、正统的公民,他们拥有100%的公民权。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受到特别的歧视,没有被选举权,不能竞选公职和担任政府机构和团体的领导。[3](P127)1988年,新的军政府上台后,虽然停止实行1974年的宪法,但并没有废除这部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缅甸公民法》。

从争取性地位政治地位来看,缅甸华人并没有参与其他党派、少数民族以及各种组织的政治活动。华人对缅甸政治采取观望、沉默态度,“在商言商”是他们的基本自我定位。美国学者达尔认为影响公民不愿介入政治的原因有:介入政治的报酬价值比从事其它活动的报酬要低;个人政治效能感弱;不介入政治,结局也会令当事人满意;感觉知识有限,不能有所作为;遇到的障碍越大越不会介入政治。[4](P1133-137)根据达尔提出的分析政治冷漠的这些变量以及缅甸华人的历史、自身特点,目前促使华人对当地政治表现冷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介入政治的报酬价值比从事其它活动的报酬要低。1962年奈温上台后,试图把缅甸建立成“缅甸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对工商企业进行国有化。在这次国有化运动中,缅甸华人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华人报社、学校也全部被收归国有。1988年新的军人政府上台后,改变此前排外、自我封闭的做法,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这为华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空间,缅甸华商再度崛起。缅甸大部分的零售业、批发业、包括边境贸易的进口贸易和大饭店等,都是由华人或中缅混血儿经营的,华人再度居于缅甸经济的前沿。[5](P1128)经济利益原本即是华人移民社群的基本诉求,对于缅甸的华人来说更是如此。在缅甸从事任何意图反对军人政治的政治活动,不仅会给华人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而且有可能使在经济上刚刚取得发展的缅华社会再度遭受打击。因此,对以商业立足的缅甸华人而言,维持、着眼于经济利益,要比参与风险巨大的政治活动更为现实。

介入政治的障碍、风险远远大于经济活动,而报酬要大大低于后者。就目前的缅甸政治格局来说,华人参与政治面临两难的选择。支持军人专政,既

62①具体情况可参阅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situati on of human rights in Myanmar,A/HRC/8/12,3June2008;A/HRC/7/18,

7March20081

非华人本意,又恐得罪由西方大力支持的各路反对党和民主人士。如参与反对党的政治活动,当然又难免受到军政府的打压,生存发展空间将受到危及。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中立和旁观者的姿态,不失为一种自保的明智选择。相比之下,华人积极发展自己的经济事业不仅没有政治领域里这么多纷争和困扰,而且还得到各方的支持和认同。

长期以来,由于缅甸民族资本严重匮乏、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F D I的减少,使当局面临吸引、利用外资的难题。就缅甸国内来说,目前能筹集资金的主要有两大群体,一是同银行系统有密切关系的高衔军官,一是利用世界华商网络的缅甸华人群体。[6](P124)缅甸当局意识到世界华商网络的作用,试图借助这种网络改变缺少发展资本的困境。“今天,缅甸华人似乎站在国家经济的前沿,现在许多的外来投资都是以华人的网络作为进入缅甸的管道。”[5](P1128)1988年10月缅中边境贸易全面开放后,中缅边贸迅速发展,这使拥有资本和网络背景的华商的媒介作用更为明显。同样,这种华商网络也给缅甸华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机,促进了缅甸华商的经济地位的提升。因此,在从事高风险的政治和能给自己带来切实利益的经济事业之间,显然后者要比前者的障碍和难度要小得多。

政治文化的影响。华侨泛海谋生,经济诉求一直是其历代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从来没有政治野心和领土要求。缅甸侨领徐四民对此曾总结说,远离当地政治“是一百多年来华侨在海外为求生存而养成的一种本能和良好传统。”[7](P187)政治文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便表现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政治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成为政治活动的普遍共同性、连续性,在人们政治活动方式上的传统化和固定化。政治心理的这种特征,使其形成过程和变动过程都显得极其缓慢,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因此,虽然大部分华侨已经相继入籍成为缅甸公民,但华人“在商言商”的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仍然在华人身上发挥作用,决定着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华人法律身份的改变并不预示着其政治心理随即发生变化,滋生出对当地政治高涨的热情。“在商言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仍是目前是缅甸华人最基本的政治角色期待。对于由于政治原因曾遭受过排华、反华事件的华人群体来说,他们的经历和历史伤痛会进一步强化他们恪守这种传统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国内政治的全面左转,缅甸部分华侨也模仿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做法,引发了仰光“6126”排华事件。“6126”反华使全缅华侨华人的生命财产不同程度受到损失,缅华社会生存发展环境恶化,大批华侨华人被迫再次移民他国。为了防止再次遭到打击,许多华侨加快了同化当地的步伐,而华人开始尽量隐藏自我认同,不愿意再抛头露面,参与与政治有关的活动,以免再有风吹草动给自己带来麻烦。在1988年缅甸民众的反政府游行示威中、2007年的“袈裟革命”中,他们都保持低调的态度。现在的缅甸政府虽然没有象从前那样压制华人(至少在经济上),但历史的记忆和经验仍然使不少华人在政治问题上谨小慎微、低调处世。

缅甸华人经济地位的提高固然是其处境改善的重要表现,但从长远来看,没有平等的政治权益、相应的政治地位,华人经济事业的发展就缺乏根本的保障,这对华人这样一个外来移民族群尤其如此。综观目前缅甸政治格局和华人对当地政治的态度,其未来政治地位并不乐观。

首先,华人作为外来移民,大多是居住国的少数族群,政治上处于弱势,而且华人又历来恪守“在商言商”的传统,因此其政治地位主要是由统治者的意志和态度决定的。2008年2月,历经十余年军政府完成新宪法起草,并于5月10日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缅甸当局将根据新宪法在2010年举行多党制大选。

从新宪法的内容来看,缅甸华人未来的政治地位仍然不能得到改善。在省、邦议会的代表名额分配上,宪法规定占缅甸人口总数千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可推选一人作为代表。[8]由于迄今为止,华人和印度人等外来移民群体没有被缅甸政府视为当

72

地少数民族,因此华人在省邦议会中没有资格推选自己的代表。

根据缅甸宪法第120条和152条规定,当选缅甸联邦议员,除了“父母双方及本人必须是缅甸公民”以外,还“必须符合选举法规定的其他条件。”[8]而根据缅甸1989年颁行的选举法规定,华人虽然有选举权,但作为“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没有被选举权,s[9]因此华人没有资格当选为联邦议员。此外,缅甸省邦议会议员、联邦部长和副部长、联邦总检察长和副总检查长、联邦总审计长和副总审计长、省和邦的行政长官、内比都委员会主席和成员、联邦首席大法官、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省邦高等法院大法官和法官、宪法法院院长和成员(9人)、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的任职资格都规定,“除年龄限制外,还必须具备人民院代表规定的资格。”这意味着,华人将没有资格和机会担任这些职位。虽然新宪法第八章“公民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条款中规定,“凡缅甸联邦公民,国家不能以民族、籍贯、宗教、职务、地位、文化、性别和贫富为由进行区别对待”,[8]但我们看到缅甸华人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作为个体,都没有与原住民平等的政治地位。

其次,华人经济势力与原住民的差距,不利于华人政治地位的改善。1988年新军人政府上台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中缅边贸的发展,华人经济发展迅速。因此,有学者提出缅甸的中产阶级是华人。如果华人被认为控制了缅甸的经济,可以预见不断发展的排外情绪将来会给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6](P124-25)特别是中缅边贸的发展带动了缅中、北部的经济发展,也为缅甸华商特别是上缅甸的华人带来了机会。他们借助地缘、语言的优势,在中缅边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位于缅甸中北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云集众多华商,当地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到曼德勒来必须会说一口流利国语。”在边境投资的绝大多数是云南和福建籍商人,他们在缅甸城市中心地区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华人社会。[10](P122)对此,有缅族学者甚至提出,“中国人对曼德勒和缅甸北部的控制,事实上是在重复殖民时期英国人殖民缅甸的经济后果。”二者的区别在于,英国人通过武力手段,中国人利用缅甸对外开放政策的空子。[11](P1455)

此外,上缅甸华人人口数量的增加、中国新移民的进入也引起了部分缅人、民族主义者的反感。据估计,1999年华人占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人口的30%,“过去只有第80大街是唐人街,现在几乎曼得勒都是唐人街了。”[12]“据非官方估计,曼得勒90年代初即有100万左右非法中国移民,他们大部分在黑市购买身份证而成为缅甸公民。”许多云南家庭跨过边境定居在缅甸北部。[11](P1453)“大量涌入的中国人正在改变缅甸北部的人口结构。这也引起了缅人对非法移民和军政府的日益不满。”[12]

战后以来,华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缅甸历届政府接纳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虽然目前华人拥有缅籍,在政治上认同于当地、效忠于缅甸,但仍被视为外来者。民间的华缅族群关系虽然总体上较为融洽,但日益拉大的经济差距,会成为华人提升政治地位的障碍,成为素有大缅族主义传统的缅甸当政者压制华人的理由。

再次,中缅关系对未来华人政治地位是一把双刃剑。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府上台后,由于人权、民主政治、毒品等问题,受到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制裁孤立。在缅甸面临国际社会的重重制裁时,中国成为缅甸最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目前中缅关系的亲善既为华人在缅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同时也为未来华人的发展注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缅甸力图摆脱90年代中期以前过分依赖中国的状况,从90年代晚期开始实行“反避险”战略(Counter2Hedging Strategy),实现外交多边化:亲近印度、巩固与东盟的关系,以及鼓励日本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欧盟到缅甸投资等。此外,军政府也并不放心缅北经济、人口日渐发展的华人和新移民力量。未来中缅关系的发展情况、缅甸问题的发展态势,将会影响到缅甸华人的发展空间。缅甸军政府受到国际制裁压力减少时,同其他国家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时,有可能会根据外交上和国内形势的需要,进一步边缘华人,限制华人的发展,至少要削弱上缅甸华人的力量,降低中国的影响

82

力,削弱东盟、印度、日本等国对其过于依赖中国的戒心,安抚国内对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华人和中国新移民的不满情绪。

2008年缅甸新宪法的出台不仅决定着缅甸今后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向、格局,而且预示着缅甸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升降。缅甸将制定新的选举法,据此在2010年进行多党大选,因此该选举法将直接决定未来华人政治地位状况。不过仅从已经颁布的缅甸新宪法来看,华人未来在缅政治地位仍然不会有所改善。缅甸新宪法完全是军队主导立宪的产物,充分代表和反映了军方的利益和诉求。从最初的制宪国民大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到宪法全民公决委员会,制宪者都是由军方钦定的,民众不能参与有关制宪程序,其最终出台的宪法自然也没有反映各个政治派别、各个阶层的利益。况且华人既没有自己的政党,又没有参与或影响这一重要政治活动,在新宪法的制定中缺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中短期内,华人不可能改变自身在缅甸的政治角色和自我定位,不可能影响选举法的制定过程,因此新选举法很难改变以往的不平等规定,保障华人等外来移民群体拥有平等的政治权益。而且,1982年缅甸政府颁布的歧视非原住民的公民法,是导致华人政治地位低下的直接原因。缅甸新宪法以及选举法中针对华人等外来移民群体的不平规定,均建立在这部“原罪”法令基础之上。因此,华人在缅若要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修改这部不平等的公民法的问题,其次才是选举法是否公正,能否保障华人等外来移民群体的平等政治权益的问题。

2008缅甸新宪法的框架及内容已经清晰地显示出,军队在未来缅甸的政治中不仅继续发挥作用,而且仍将扮演主导性的角色。华人既没有组织自己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又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言人。大多数华人仍“在商言商”,对缅甸政治采取旁观的态度。所以,华人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政治地位,摆脱二等或三等公民的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此外,缅甸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华人经济势力与原住民的差距、缅北中国新移民的涌入、中缅关系的特殊性,都为未来缅甸华人政治地位的改善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 辞海:第二卷[Z]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

[2] Situati on of Hu man Rights inMyan mar[R].Hu man Rights

Questi ons:Hu man Rights Situati ons and Reports of S pecial

Rapporteurs and Representative,United Nati ons General

A sse mbly,Sixtieth Sessi on,2005,A/60/221.

[3] Paisal Sricharatchanya,“S ome are more equal”[J].Far

Eeastern Econo m ic Revie w,1982,Oct8,Vol.118,No141.

[4] 罗伯特?A?达尔1现代政治分析[M]1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71

[5] Mya Than,“The ethnic Chinese in M yan mar and their

indentity”[A]1in Leo Suryadinata,ed1,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 sian[C]1Singapore:I nstitute of South2

east A sian Studies,19971

[6] David I1Steinberg,Myan mar:The Anomalies of Politics

and Econom ics[R]1The A sia Foundati on Working Pa2

per#5,Nove mber19971

[7] 徐四民1伊洛瓦底江的侨歌[M]1北京:中国文史出

版社,19861

[8] 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2008年)[Z]1李晨阳、古龙

驹.未刊本1

[9] Pyithu H luttaw Electi on Law[Z]131M ay19891

[10] Bertil L intner,Enter the D ragon[J]1Far Eastern Eco2

nom ic Revie w,Dece mber22,19941

[11] M ya Maung,“On the Road t o Mandalay:A Case Study

of the Sinonizati on of Upper Bur ma”[J]1A sian Sur2

vey,Vol1XXX I V,No15,May19941

[12] “The Nati ons:M yan mar:China’s Shadow:A gr owing

p resence fr om next door s purs a rethinking in Yangon”

[J]1A sia week,May28,19991

(责任编辑 双木)

92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李晨阳? 一一2010年大选以来的缅甸政局 1 缅甸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说七步走民主路线图和2010年大选是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主导的,那么缅甸新政府2011年3月上台后推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是由吴登盛推行的,同时得到了丹瑞等人的首肯以及人民院院长吴瑞曼等人的支持,昂山素季和民盟在西方国家的协调下,给予了必要的配合三新政府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以及1988年民运的主要学生领袖在内的多数政治犯,允许流亡海外的民运分子回国,承诺既往不咎;逐步放松了对国内媒体的控制以及对国外媒体的封锁,直至取消新闻审查和对所有网站的屏蔽;建立了人权委员会,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推进国内的民族和解三迄今为止,缅甸的新体制运转基本正常,新政府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议会和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11月底12月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分别访缅标志着缅甸的政治改革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认可,而缅甸出任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显示其国际 ?李晨阳,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三

地位已有了明显提升三 缅甸突然发生急剧转型的动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其中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以及西方的压力是导火索,缅甸国内民众对军政府的不满是根本原因三尽管上述因素长期存在,但这些因素在2010年前后发挥作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军政府高层免受国内外的清算,并非军人集团突然对民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军队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要求进行变革和推进民主化三 2 体制内的矛盾依然存在 从表面上看,缅甸新政府和军队高层中没人公开表示反对改革,实际上体制内各大力量的矛盾比较尖锐三除了相对隐性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前军政府主要领导人与现政府领导人之间二现政府与议会之间二执政党与现政府之间二现政府与军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 从缅甸新政府成立伊始,吴登盛总统与副总统吴丁昂敏乌之间的矛盾就趋于激化三吴丁昂敏乌2012年7月辞职后,吴登盛总统与人民院议长兼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三吴登盛与吴瑞曼在政见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双方只是比较在意他们各自在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导者地位,尤其是吴瑞曼强调议会在缅甸新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对政府不同意给公务员加薪和把议会的专门委员会列入联邦机构有所不满三巩发党前任总书记二现巩发党第三副主席吴铁乌也不满巩发党在政府人事安排和大政方针方面作用有限,并且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因而多次扬言 巩发党不是执政党 三2012年10月,巩发党举行首届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党内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三直到近期吴瑞曼接替吴登盛出任党主席之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三此外,吴登盛总统在2012年8月和9月两次改组内阁,将大批所谓的保守派高官革职,并将总统府部长从2名增加到6名三这一举措固然强化了吴登盛在政府内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激化了被清洗者的不满情绪三不过吴登盛总统的执政总体上得到了缅甸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可,其影响力在稳步提升三 此外,从总体上看,缅军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既要维护其在政治二经济领域的特权,也对国家的未来走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对缅甸民主政治的前景仍存在一定的疑虑,因而不愿意很快地退出政治舞台三因此,近年来军人9 91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一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C ) A.53个B。54个C。55个D。56 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A )。 A.270多万人B。280多万人C。290多万人D。300多万人 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B)。 A.20个 B.21个 C.22个 D.23个 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C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5.特区行政长官由(B)任命。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C)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B)A. 5万元以上的 B. 10万元以上的C. 15万元以上的D. 20万元以上的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D)。 A. 年满20周岁 B. 年满22周岁 C. 年满22周岁 D. 年满23周岁 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D)A.卫戍区B.警备区C. 军分区D. 人民武装部1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D) A.任一届 B.连任两届 C. 连任三届 D. 连选连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 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2016年11月11日 社会变迁是人类学长久以来的探索领域,在人类学的学术重镇英国更是如此。自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奠定功能主义之后,英国的人类学长期采用的一种静态的社会功能论来分析他们的田野民族志发现。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满足于功能主义的简单的一元分析,而试图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这些学者很容易的发现了功能主义理论中对于历时性取向的匮乏,同时也发现了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矛盾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社会并不是像功能主义原本假定和在民族志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均衡和不变。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比如格拉克曼(Gluckman)在他的理论中就承认了在社会之中,矛盾 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也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他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在仪式中被象征性地解决,甚至反过来又加强了社会的连续性和团结性。与格拉克曼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类学家还有一些,比如福蒂斯。总的来说,这些人的理论多少是对于功能主义的一种修正,他们代表了当时人类学者们对于功能主义中的一些缺陷已经察觉,同时试图做出弥补的努力。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像利奇这本书一样给人类学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正如莱曼在译序中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这肯定是库恩意义上的一场真正的范式转换。”在这里谈到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有多么经典——实际上这一点也无需多言,而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清楚在利奇做出这本研究的时候,英国人类学界的状况,从而让我们理解利奇到底是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这才是理解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从1939到1945在缅甸生活、服役、调查写成的民族志报告。正是 建立在对缅甸克钦人的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同时又包含着对于英国人类学界强烈的反思,这本书才酝酿而出。该书的创新性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F.K.莱曼和张文义在《利奇克钦模式的得与失》(代译序)中总结了《缅甸》的三大贡献: 1、颠覆了人类学原本对于族群范畴的认知。在《缅甸》之前,人类学家一直习惯于将族别范畴(被命名的并自我认同的社会体系及其文化)在原则上认作原生的实体——认作本质主义的身份,一个社群“真正是谁”。《缅甸》之后,我们被迫开始重新思考族性,并非将其想象为社群中社会政治关系的函数,因此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固定的或单一的。 2、利奇的研究促使我们从之前将文化仅仅只作为“上层建筑”而已的陷阱中走出来,而迫使我们从新思考,我们所认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民族自身所有的?又有多少是被附加在这个民族的身上的。尤其是,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个人往往将文化视为是客观的、固有的,但是赋予该民族这种文化的人或者人类学家往往要认为,这种文化是被建构、被赋予的。以中国的民族识别为例,实质上就是国家政权将族群范畴的一次蓄意分配。而中国今天所构建的一种“中华民族”实际上也是一种族群构造运动。利奇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困境。 3、《缅甸》将东南亚与北部的纽带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放入了现代人类学发展的中心来审视。中国西南是东南亚与中国的缓冲地带,或母宁说是一个交叠地带。许多云南的族群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扮演了“文化中间商”的角色。因此,要充分理解中国的族群建构,我们不但应该将云南的各族人群放入现代中国族群类别建构以及总括性的中华民族这一范畴的 的背景下来看,还应该放在东南亚与中国的背景下来看。(这种看法,实际上是让我们关注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放在相互联系的背景之中去看待,而不是孤立的去看待某一个人群,二是要求我们关注族群与国家间的互动,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操纵中来看该人群的反应。) 在同一篇文章中,也通过征引一本文集的导论(Chit Hlaing 2007a)指出了对于《缅甸》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题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D) A.政治运动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国家政权 2.目前在英国政坛与工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保守党 C.托利党 D.自由党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最典型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体形式是(A) A.巴黎公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苏维埃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5.政治权力诸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是(A) A.强制性 B.限度性 C.工具性 D.能动性 6.人们公认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是(C) A.孟德斯鸠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利 7.将国家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并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称为(C)。 A.复合制 B.中央集权制 C.单一制 D.地方分权制 8.政治发展被认为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派生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因此,在地理上,它主要关注的是(A) A.发展中国家 B.殖民地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9.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是(B) A.中国 B.印度 C.朝鲜 D.古巴 10.目前在美国政坛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共和党 C.民族党 D.自由党 11.日本国的政府首脑是(A) A.首相B.总理 C.天皇 D.议长 12.当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典型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D) A.政治法治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革 D.政治民主 14.“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表明了国家的(A)A.本质 B.职能 C.作用 D.地位 15.对政党进行左、中、右分类的标准是(C)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C.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D.政党是否合法 16.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B)

老挝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整理版)

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4世纪建立的澜沧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伊沙拉阵线,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政府。1946年法国卷土重来,伊沙拉政府解体。1950年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政府。1954年7月法国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从老挝撤军。此后美国入侵,1962年美国又被迫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政府。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老挝军民在爱国阵线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抗美救国战争。197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政治联合委员会。1975年12月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将老挝部长会议改名为政府,部长会议主席改名为总理,最高人民议会改名为国会,老挝国徽上原有的红星、斧头和镰刀将被著名古建筑物塔銮图案所取代。 【外交】老挝奉行和平、独立和与各国友好的外交政策。1997年7月,老挝正式加入东盟。 与中国关系:中老两国山水相连,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自1961年4月25日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老挝。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2006年6月,朱马利主席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6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老联合声明》。2007年8月,波松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工作访问。2009年9月,朱马利主席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双方决定把中老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经贸合作方面,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03年,中老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7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2.49亿美元。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一、办理签证 中国公民进入缅甸,持外交、公务护照可免办签证。凡持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护照来缅甸都需办理有效签证。缅甸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云南昆明的总领馆及驻香港总领馆受理办理签证的业务。 (一)签证 1、办理旅游签证进入缅甸可停留28天。因公或商务来缅可申办商务签证,停留期限不等。逾期滞留每超一日罚款3美金。凡停留超过一月的,离境时,需在移民局或机场移民局处办理离境手续(DEPARTURE FORM)。旅游签证不能办理延期。 2、在缅停留超过3个月需办理外侨证,延期签证需交费,分1个月、3个月和1年。 3、旅缅华侨持中国护照出境前需在缅移民局办理回缅签证(RE-ENTRY VISA)。 (二)在缅经商须知 凡持商务签证在缅长期经商,需办理以下手续: 1、劳动卡(LABOUR CARD) 根据缅甸政府规定外国人在缅甸长期经商,若需办理签证延期,首先要办理劳动卡。办理劳动卡需要以一个当地合法注册登记的公司雇员身份到缅甸劳动部办理劳动卡,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 2、办理签证延期(VISA EXTENSION)、逗留许可(STAY PERMIT) 办理劳动卡后,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同样要当地合法注册登记公司出具证明,到商务部办理手续,然后再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一般一次可延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签证逾期,每日罚款3美元,也需提供相片并交费。 3、办理外侨登记证(F.R.C.) 凡到缅甸后居住时间超过三个月者,均需提前到国家移民局办理外侨登记证,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超期未办者将被罚款。凡到缅甸后一个月内申请办理外侨证的外籍经商者只需交纳9美元,超过一个月后换取者需交18美元。 4、离境表(DEPARTURE FORM) 凡到缅甸居住超过一个月者,离境前需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离境表。长居住者,需向移民局交回外侨登记证,并领到2张离境表,其中一张离开时交机场移民局,另一张下一次回缅时,再到移民局换回原有的外侨登记证。回到缅甸一个月内换证交6美元,超过一个月需交12美元。 5、办理往返签证 往返签证有多次往返签证和一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三种。一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为一个月。 在缅注册的外资合资公司董事可申请六个月或一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一般外国经商人员可申请三个月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不分有效期长短,收费均为180美元。一次性往返签证收费54美元。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 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1)0420005206  收稿日期:2000212220  作者简介:汪永成(19692),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汪永成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深圳518060) 摘 要:目前,四川、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所进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尝试的实质是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与扩大,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远方向。但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这种改革尝试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推广的时机尚不成熟。对当前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而言,遏制腐败蔓延比发展政治民主更重要,提高政府能力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发展党内民主比发展党外民主更重要。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稳定;选举制度;政治发展 一、当前我国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的基本情况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建立和逐步完善,民主选举向乡镇一级拓展,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方向和合乎逻辑的要求。1998年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在完善乡镇长选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模式:[1] 一是四川遂宁县的直接选举模式。该县市中区步云乡于1998年12月进行了选举乡长改革试验。具体做法是:先由市中区区委发文公布选举章程,再由步云乡30名选民联合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选区联席会议,在报名的15名候选人中确定2名,与乡提名的1名候选人一起参加预选。预选时先召开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干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乡党政机关领导人共162人组成的选区联席会议。会上由每一位候选人发表20分钟施政演说,10分钟提问,最后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2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正式选举。预选后,组织一系列竞选活动供候选人发表政见。正式选举时,全乡有选举权的6000多名村民均可参加,分设不同投票点,并设秘密划票间。1999年1月4日,获胜者在乡人大会上宣誓就职。 二是四川南部县的公推公选模式。该县1998年10月开始的乡镇长选举,普遍采用公推公选的办法选举副乡镇长。其具体做法是:将全县79个乡镇的178个副乡镇长职位全部公开,确定了竞争资格及条件后,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法分区报名。由提名产生的694名初步候选人参加演讲答辩,根据得分情况产生了329名优胜者。组织部门把优胜者排队后,按得分多少等额推荐正式候选人。乡镇人大代表10人联名从其余优胜者提出差额候选人,然后由各乡镇人大代表投票正式选举产生了175名副乡镇长。 三是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模式。1999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将本区的大鹏镇定为镇长选举试点单位。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用“两票三轮”方式选举了镇长。首先,由全镇合资格的选民直接推选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全镇18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以无记名推荐票的方式等额推选镇长候选人,共有76人被提名推荐为镇长人选,经主持选举的镇党委确定并经区委同意,获100票以上提名并符合参选条件、愿意参加竞选的5人成为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其次,由该镇的选民代表在5位候选人中推选1名镇长候选人。在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农户代表参加的竞选演说大会上,5位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代表对他们进行民意测评。镇党委将民意测评中得票最高的一位候选人李伟文(原任镇长)作为正式候选人推荐给镇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镇党委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 三个问题: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二、长期执政后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 三、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如何?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1962年缅甸军队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到2010年多党制选举,军政权执政近40年。 为什么缅甸会建立军政权? 军政权为什么能长期执政? 一)军政权建立的原因 1948年缅甸与英国和平谈判而获得独立。独立后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权 ?许多国家发生军事政变的共同原因:政府不能有效地领导和控制军队 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生存危机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合法性 程序合法性:选举(P188、220) 魅力合法性:独立运动领导人昂山、吴努等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 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 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 运动) 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 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 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 显然议会民主制政府未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受到较大威胁,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民众,尤其是军队精英的极大不满。 ?结论:西方式议会民主制本就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缅甸缺乏生长的基础,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缺乏有效性更是雪上加霜。缺乏有效性是军队不满政府并举行政变的主要原因。 (二)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 军政权: 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 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1.1962-1974年军政权(直接统治) 2.政府体制: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体制,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拥有 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建立各级“革命军事委员会”体系 3.政党制度: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系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 系分析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这个词语从表面意义来讲,就是社会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情感上,对于所属政治体系的一种同向情感,同时对于整体也表现出行为上的支持。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政治认同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这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统一。“中国梦”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政治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和保障,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实现“中国梦”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此情况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在思想上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保证当代中国政治能够迅速发展,从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分析了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梦”;关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又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国政治当下的发展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梦”的提出能够高度统一社会民众的政治愿望,达到高度的政治认同,这对于中国政治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也能够推进

“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为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达到统一,全国上下有统一的认识,凝聚力量,激励所有的政治公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前。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内涵 在每一个时期,其政治体系及其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当下,正式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国家,政治体系由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以及人民政协组成。中国政治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必须要形成全国上下、全体社会公民的政治统一。所谓政治统一,就是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之中,其政治主体,也就是社会公民在其政治生活当中在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都统一表现出对于现有的政治系统、政治手段、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人物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决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高度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因为政治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中国合法的社会公民,如果没有政治公民的支持,那么政治体系所出台的所有政治决定都无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实现。所以,全国上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由此保证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由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和共同追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精力了鸦片战争、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其中更是有无数次的战役,不管是在经济、社会还是人民心理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

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历程来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值得总结?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启示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建国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主要体现了工农和人民的重要性,体现民主。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突出体现了工农的作用,在政治活动中团结、发挥工农的作用,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表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充分体现了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国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展经历了基本制度的建构时期,政治动荡、体制曲折发展时期和徘徊期,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农民的基本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显著提高,镇压反革命运动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巩固了中国的政权。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提出说明了当时对政府官员的严格要求和提倡勤俭节约。反右运动严重侵害了公民的权利,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麻木的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浮夸风盛行,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制,经济衰退。在粉碎了四人帮后,我国的政治体制进入了恢复、重建和完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行了政治、经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还实行了改革开放,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各反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忽视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邓小平积极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现在,我们仍然得走群众路线,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依靠群众同时要为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政府官员,党员及国家干部要加强廉政建设,勤政爱民,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闭关锁国,麻木自大,自以为是,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不至于由于自身决策的失误而落后。中央要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在经济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监管,运用宏观调控进行调节。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大会中做出的决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

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

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 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 英文名称 果敢:kokango ;果敢人:kokango chinese 果敢(Kokang),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位于缅甸东北部比邻中国云南省,以果敢族为主体的自治区。首府老街市,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通行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以及人民币。 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向中国效忠。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印度,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果敢既可以指传统意义上的果敢,即包括杨氏土司所控制的区域,也特指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果敢族简介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

多年。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 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长期以为,中国一直处于美国的战略包围之中。美国人一向是务实的,对于中国未来将是美国最危险的战略竞争者这一现实,美国人清楚的很。 所以,在整个亚太地区,美国的核心战略就是遏制中国,而其一切活动都是以此为中心,诸如美售台武器,与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日、美韩、美巴“非北约盟国”、美国在阿富汗以及在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存在,甚至最近传出美国欲重租越南金兰湾。这一切,使美国建立了一条从日本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亚的包围圈,完全把中国的战略发展遏制在这条基本线上(“第一岛链”)。 中国以其25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三代领导人都明白中国目前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50年)还属于次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压力很大。所以,中国在国际上处处示弱,不愿过多的趟浑水,甚至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问题上也是尽量大事划小,小事划无,能搁置的尽量搁置。如果实在不行,也就最多发一些不痛不痒的声明,鲜见实际行动。这一切的行为,虽然让国民很不舒服,很不解气。但其实冷静下来,也不能不赞同中央的这一做法,实乃无奈之举。 在国际生存环境中,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有些人会认为是统一台湾,打破美国的“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太平洋,直接面对美国。我赞同打破岛链的说法,不过我认为突破点不在台湾,而在缅甸!! 在子陵的贴子中,很少看到有人提及缅甸,即使有也是一些批评缅甸军政府的腐败统治和中国与其的暧昧关系。却很少看到大家对缅甸对于中国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在此,我提出我的一些观点,请名位朋友不吝指正。 缅甸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关系密切,曾是几代中国王朝属国。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扼守印度洋与太平洋要道马六甲的出入口。如果说控制新加坡就控制了马六甲的咽喉,那么控制了缅甸就相当于掐住了咽喉的气门。其实中美双方在亚洲的直接交锋,在缅甸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自从缅甸军政府推翻了亲美的文人政府以后。美国就一直在制裁缅甸军政府,资助反政府势力并有直接派遣特种部队从事颠覆活动的行为。中国是否参与了缅甸军人的政变,这不得而知。但现在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支持者却是不诤的事实。在外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缅甸军政府要不了一个下午就会被推翻。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中国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 在中缅边境,双方经济来往频繁。缅甸的最大贸易来源不在其海外贸易还是中缅边境贸易,在缅甸有大量的中国正式和非法移民,保守估计有20万之多,大多从事商业和建设以及人力劳作。在缅甸大多数地区,和中国云南差不多,你到了缅甸有时会感觉还在云南。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政府有意无意的同化措施,总之除了一些受西方资助的反对派游击队和部落武装外,目前缅甸跟中国的关系已经是非常紧密了。 回到刚才“打破岛链”的说法。缅甸与台湾相比,缅甸有着台湾无以伦比的优势。

政治发展

第九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蒙德、鲍威尔、派伊和亨廷顿等。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的分支。 从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变。 政治发展的主要层面: (l)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4)政治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空想性; 2、忽视或故意掩盖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闭口不谈。 4、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分别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现,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 导致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和政治改革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政治发展方向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度问题。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说来.政治发展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方式。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改革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途径 一、道路:

缅甸局势及其发展趋势

缅甸局势及其发展趋势 马燕冰 【英文标题】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rma and Its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马燕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当缅甸政府正为2010年大选做准备之时,一系列突发事件使其国内局势骤然紧张,也使缅政府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从现在到2010年大选之前,缅局势可能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动荡之中。然而,其政府仍有较强的国内控制能力,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军势力悬殊,不太可能爆发全面内战。西方国家对缅制裁难以奏效。中缅友好关系大局也不会改变。 【关键词】缅甸局势/少数民族武装/中缅关系 近年来,缅甸政府为加快民主化进程,采取了制定新宪法、确定选举日期等多项举措,并进行了诸多准备工作,以确保预定于2010年举行的大选能够顺利进行。但2009年5月,发生了昂山素季被审判事件,引起缅国内反对派的强烈抗议和西方国家的谴责。8月,缅政府军与缅东北部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果敢同盟军”对峙交火,造成该地区局势动荡,大批难民涌入中国境内,波及两国边贸和中国境内的安全稳定。中国与缅甸接壤,经贸关系密切,连接两国的重要油气管道即将动工。上述事件既为缅的大选陡增变数,也关系到我边贸发展、边境及与缅能源合作项目的安全。 一、目前缅内外局势正朝有利缓和的方向转变 1.缅政府控制能力增强,但改编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任务艰巨。近年来,缅政府正稳步推行“七步民主路线图”,先后恢复国民制宪大会,主持制定新宪法并获得全民公投通过,定于2010年举行全国大选,将把国家权力移交给民选政府。

根据新宪法,缅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三军总司令为各种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将继续在国家政治方面发挥作用;缅还将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奉行自主、积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许外国在缅驻军。缅政府十分重视此次大选,将其视为迈向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正全力实施各项准备工作。它专门成立了由最高领导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领导的“过渡时期政策委员会”等机构,加紧审定《选举法》、《政党组织法》,并扶持民间组织“联邦巩固和发展协会”组织政党参加选举。 缅最大反对派、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等在野政党一直指责新宪法和预期举行的大选缺乏公正性和广泛性,认为军方仍将在选举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民盟遭受政府打压,组织涣散,其领导人除昂山素季外均年事已高,难对政府构成实质威胁。目前,在缅甸的5700多万人口中,追随民盟的仅有10万人左右。 缅政府在促进与少数民族和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缅有135个民族,独立以来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内战状态。1988年底,现政府改变对少数民族政策,开始走和解与政治解决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的现实路线。1989-2005年,已有17支较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很多小的武装组织已经放下武器。尽管活动在缅泰边境地区的最大一股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克伦民族解放军还没有与缅政府和解,但总的来说缅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是成功的。根据缅政府与多股大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达成的停火协议,停火期间少数民族组织实行有条件自治,在辖区内保留武装,自主管理地区事务。 为增加2010年大选的参选人数和扩大选区范围,使选举更具合法性和公正性,稳定边境形势,优化投资环境,缅政府拟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进行改编,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制。新宪法规定,政府军是为国家提供防御和安全的惟一武装力量,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必须解散,划归国防军管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州。缅政府为接受改编的武装分子提供两条出路,一是进入国家警察部门,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