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化学》(农林牧渔类)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引入

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

投影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关系。

指出

要明确物质的组成就必须先学习原子的组成。

新课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板书

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

讲述并板书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讲述

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在原子内部的空间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着,其速度大小接近于光速。

板书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个别原子核没有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讲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跟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呈电中性的。因此,原子核带的电荷数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讲述

科学试验测定得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很小,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一个

12

C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粒子的质量和它相比得出的数值,称为粒子

的相对质量。

板书

1/12

C 12

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

投影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讲述

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如果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相对质量的整数部分就等于质子相对质量(取整数)和中子相对质量(取整数)之和,这个数叫做质量数。

板书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思考

(1)是否有的原子原子核里没有中子?

(2)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那么硫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

总结并板书

板书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讲解

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运动着的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投影

电子层与电子离核距离和电子能量高低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教材表1-4,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思考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是

得7个电子容易还是失去1个电子容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其趋势如何?

板书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指出

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序号,这个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板书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周期律

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4所画出的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即从氢到氦,有一个K电子层,电子数由1增加到2,K层电子数为2时是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3~10号元素,即从锂到氖,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11~18号元素,即从钠到氩,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也是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如果继续研究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复杂一些,但每隔一定序数,元素会重复出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然后再次循环。

总结并板书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

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5,寻找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总结并板书

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

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表1-6所列出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寻找它们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规律:从3Li ~9F 、11Na ~17Cl ,元素化合价都是从+1~+7(O 、F 除外)。从4C ~9F 、14Si ~17Cl ,元素负化合价都是由-4~-1。

总结并板书

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板书

(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讲述

把电子层数相同而又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系列元素作为表中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板书

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

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8种元素)

第3周期 (8种元素)

第4周期 (18种元素) 第5周期 (18种元素)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

周期表中,第6周期从57号镧到71号镥共排列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镧系元素。第7周期从

长周期 周期

89号锕到103号铹共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锕系元素。这种排列使周期表的结构紧凑,同时将镧系和锕系元素另列两行附在下方。

板书

(2)族

讲述

元素周期表有18纵列,划分为16个族(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主族和副族分别表示为ⅠA、ⅡA、ⅢA、…和ⅠB、ⅡB、ⅢB、…。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发生化学反应,一般把它的化合价看作0,因而叫零族。所有的副族和Ⅷ族元素一般统称为过渡元素。

板书

主族7个:ⅠA~ⅦA

副族7个:ⅠB~ⅦB

Ⅷ族1个:第8、9、10列

0族1个:稀有气体

板书

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同主族元素

讲述

同一主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越来越容易,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板书

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演示实验1-1:取两只100 mL烧杯,各加入60 mL蒸馏水;切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剧烈,并且能使生成的气体燃烧,发生轻微爆炸。

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在金属性上:K>Na。

板书

(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

演示实验1-2:取2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蒸馏水,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少量镁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再观察现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铝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两滴,观察现象(钠与水的反应实验1-1已看到,可作对比)。

投影

与水的反应及反应式

演示实验1-3:另取两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稀盐酸,分别加入少许镁粉、铝粉,观察现象。

与盐酸反应及反应式

结论:金属性:Na>Mg>Al。

板书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

在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进行分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指出

除氢元素例外,虚线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左下方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最后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并无严格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既表现某些金属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及作用(由学生课下自学解决)。

小结

1.原子的组成。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元素周期律。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递变规律。

作业

综合练习1、2。

【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1/12

C 12

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

粒子的相对质量=

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三、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周期律

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

叫做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

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8种元素)

第3周期 (8种元素) 第4周期 (18种元素)

第5周期 (18种元素)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7个:ⅠA ~ⅦA 副族7个:ⅠB ~ⅦB

Ⅷ族1个:第8,9,10列

0族1个: 稀有气体

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同主族元素

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引入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为什么原子能结合成分子?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呢?原子又是怎样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阴、阳离子又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为什么不能结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课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板书

四、化学键

讲述

化学上把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板书

1.定义: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讲解

由于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化学键可根据不同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分为三种主

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

2.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

(一)离子键

设问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盐化学成分是NaCl,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这个实验,证实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Na+和Cl-是怎么结合的呢?

投影、练习

1. 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 分组讨论:

(1)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时,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2)当它们变化后又会发生什么相互影响呢?

和学生一起归纳:根据钠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知,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于失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于得电子;当它们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会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上去,分别形成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使各自电子层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的“稳定结构”;而Na+和Cl-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NaCl。

副板书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板书

1.离子键

(1)定义:通过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设问

为什么用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而不说是相互吸引呢?

和学生一起归纳: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的,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或者说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

讲解

通常活泼金属(如钾、钠、钙等)与活泼非金属(如氯、溴、氧等)都能形成离子键。

板书

(2)特点: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

讲解

由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如NaCl、KCl、MgO、CaO、ZnSO4、NaOH等还有绝大多数盐类、碱类、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较高,质硬而脆。

板书

2.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特点:熔点、沸点较高,质硬而脆。

引入

活泼金属的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与离子键相同吗?

讲解

以氢分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为例,分析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与离

子键的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导出共价键的概念。

由于氢原子仅有一个电子,要满足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只能两个氢原子各自拿出1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既能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氦原子的电子结构),又受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整个氢分子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HCl中的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和Cl原子最外层的7个电子中的一个电子共用一对电子,彼此都能成为稳定结构,从而结合成为HCl分子。

板书

(二)共价键

1.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指出

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因此,氢分子可表示为H-H;HCl分子可表示为H-Cl。

讲解

通常,非金属元素的多原子单质分子和不同非金属元素相互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分子都是靠共价键结合的。例如,Cl2、N2、H2O、NH3、CO2分子。只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如HCl、NH3、H2O、酒精、甘油等。

板书

(2)特点:由非金属元素相互结合而成。

讲解

只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如HCl、NH3、H2O、酒精、甘油等。共价化合物一般硬度小,熔点、沸点较低。

板书

2.共价化合物

(1)定义:只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

(2)特点:硬度小,熔点、沸点较低。

小结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离子键与共价键形成的特点。

作业

思考与练习:5、6。

【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四、化学键

1.定义: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一)离子键

1.离子键

(1)定义:通过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2)特点: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

2.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离子

...叫做离子化合物

..键.构成的化合物

(2)特点:熔点、沸点较高,质硬而脆。

(二)共价键

1.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2)特点:由非金属元素相互结合而成。

2.共价化合物

(1)定义:只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

(2)特点:硬度小,熔点、沸点较低。

《化学》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导入

一滴水由许许多多水分子组成,一块金刚石由许许多多碳原子组成,一勺食盐是由许许多多的Na+和Cl-组成。分子、原子、离子都属于微观粒子,这就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可见的宏观物质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之间用一座什么样的桥梁来建立相关的联系呢?

讲述

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

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基本单位

讲述

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需要把微观粒子(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

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提问

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

“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引入

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

板书

1.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符号用n表示。

2.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其单位符号用mol表示。

提问

1 mol微观粒子的数目大约为多少?

回答

约为6.02×1023。

提问

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

回答

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 g 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微观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1 mol”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体,这是从实验得出的数据。

阅读

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

1 mol任何微观粒子的数目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 mol-1。

板书

3.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为N A,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4.1 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

讲解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画等号呢?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准确数,6.02×1023是它的近似值。

(2)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的关系就像圆周率π和3.14的关系一样。

(3)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取近似值为 6.02×1023。

提问

1 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结论

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微观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讲解

摩尔只适用于计量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1 mol的大米约含有 6.02 ×1023个米粒。

教学质疑

1 mol氢表达是否正确(由学生思考讨论)?

强调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微观粒子的名称。

板书

注意:在使用摩尔时,要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

投影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 mol氧。

(2)0.25 mol 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是6.02×1023个微观粒子的粒子集合体。

(5)0.5 mol 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 mol NH3中含有3 mol N原子,9 mol H原子。

答案:(1)错误。没有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改成1 mol O或1 mol O2,都是正确的。在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微观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机械制造基础第七章习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7-1试述生产过程、工序、工步、走刀、安装、工位的概念。 答:制造机械产品时,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是指在一个工序中,当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在一个工步内,如果被加工表面需切去的金属层很厚,一次切削无法完成,则应分几次切削,每进行一次切削就是一次走刀。 安装是指工件在加工之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正确的位置(即为定位),然后加以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工件经过一次装夹完成的工序称为安装。 工件在机床上所占据的每一个待加工位置称为工位。 7-2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答: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称工艺规程)是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写成文件,用来指导生产、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技术文件。 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材料性能,使其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 7-3试指明下列工艺过程中的工序、安装、工位及工步。坯料为棒料,零件图如图题7-3所示。 1)卧式车床上车左端面,钻中心孔。 答:车左端面、钻中心孔分别为工步。 2)在卧式车床上夹右端,顶左端中心孔,粗车左端台阶。 答:夹右端,顶左端中心孔为装夹,粗车左端台阶为工步。 3)调头,在卧式车床上车右端面,钻中心孔。 答:车右端面、钻中心孔分别为工序。 4)在卧式车床上夹左端,顶右端中心孔,粗车右端台阶。 答:夹左端,顶右端中心孔为装夹。车右端台阶为工步。 5)在卧式车床上用两顶尖,精车各台阶。 答:两顶尖定位为装夹,精车左、右端台阶为工步。 图题7-3 7-4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与步骤有哪些?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制定原则各有哪些? 答: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是优质、高产和低成本,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 1)分析研究部件或总成装配图样和零件图样;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题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知道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 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了解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点,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体会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数学魅力. 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难点: 直线的斜率 教学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法.本节首先通过观察同一坐标系中的两条直线引入了直 方法线倾斜角的定义,在明确了倾斜角范围后,定义了直线的斜率,最后讨论了直线斜率与直线上与两个不同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手段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α y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 引入本节 1.由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2.观察并回答问题: y A 答. 课题. 由直观图 形引入问题,激 发学生学习兴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直线 趣. B C 1 AC 比直线 AB 更陡一些.在数学 -1 O 1 x 中,我们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衡量 在图中,直线 AB ,AC 都经过哪一点? 直线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 它们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相同吗? 新课: 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一般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直线向 上的方向与 x 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α叫 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y l α x O 特别地,当直线与 y 轴垂直时,规定 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 2.倾斜角的范围 0?≤ <180?. 3.直线斜率的定义 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 教师对定义进行三方面的诠 释: (1)直线向上的方向; (2)x 轴的正方向; (3)最小的正角. 学生结合图形理解倾斜角的 概念. 教师强调与 y 轴垂直的直线 (包括 x 轴)的倾斜角. 教师强调倾斜角是 90?的直 明确直线 倾斜角的定义. 倾斜角与 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通常用 k 表 线的斜率不存在.应当使学生明 斜率的关系. 示,即 k =tan α. 练习一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对应的斜率 k : (1)α=0?; (2)α=30?; (3)α=135?;(4)α=120?. 探究一 (1)由不同的两点 P 1(x 1, 1)和 P 2(x 2, y 2)能否确定一条直线? 确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与 x 轴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点评. 教师指明,当倾斜角是锐角 时,斜率 k 为正值;当倾斜角是 钝角时,斜率 k 为负值. 教师投影探究问题,学生分 使学生通 过练习感悟倾 斜角的变化对 斜率的影响.

职高化学教学个人工作计划(通用版)

职高化学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通用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职高化学教学个人工作计划(通用版) 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教育目标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立足龙岗化学教学实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学实施指导,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思路 1.聚焦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围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调研、课改实践、教学研训、质量监控等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

和教学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以教研为平台,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活动,提高教研实效。 4.立足校本,研训一体。深入学校教研组,指导科组建设和校本教研,督促课改实验,逐步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高效的学校教研机制。 5.创设平台,促进发展。配合区教研室的统一部署,积极创新和充分利各种激励手段,搭建丰富多彩的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三、工作重点 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质效研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学生主动乐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2、努力探索高中化学课堂的新教法。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

高二化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 1、原子结构: 元素符号 N P As 2 8 18 5 Sb 2 818 18 5 Bi 2 8 18 18 32 5 2、性质上的相似性: (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 (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 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 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2×2e NO 2O 2 2放电 + (难化合) 4×5e 522 O P 2O 5P 4点燃 + (易化合) 可见,其还原性N

P 。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 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3×2×e N 2 +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 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 稳定性逐渐减弱 (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 酸性减弱 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 非金属性渐强 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 S H H S 22 ? + HCl H Cl 22 2光照或点燃 + PH 3 H 2S HCl 稳定性渐强 )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N 至Bi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性 质 相似性: 主要化合价-3、+3、+5价,最高价氧化物R 2O 5,气态氢化物 RH 3 递变性: 1、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 4、单质熔沸点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氮、磷、砷的单质均是 分子晶体,随分子量的增大晶体的熔点升高,锑和铋的晶体是金属晶体,随离子半径的增大,晶体中金属键减弱,晶体的熔、沸点降低。 第一节 氮和磷 [学习目标] 1.了解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磷的性质;了解氮气和磷的用途;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化学》(农林牧渔类)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引入 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 投影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关系。

指出 要明确物质的组成就必须先学习原子的组成。 新课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板书 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 讲述并板书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讲述 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在原子内部的空间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着,其速度大小接近于光速。 板书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个别原子核没有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讲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跟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呈电中性的。因此,原子核带的电荷数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讲述 科学试验测定得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很小,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一个 12 C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粒子的质量和它相比得出的数值,称为粒子 的相对质量。 板书 1/12 C 12 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 投影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讲述 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如果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相对质量的整数部分就等于质子相对质量(取整数)和中子相对质量(取整数)之和,这个数叫做质量数。 板书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思考 (1)是否有的原子原子核里没有中子? (2)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那么硫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是直接生产过程,其 原意是指采用金属切削刀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由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所说的加工方法除切削和磨削外,还包括其他加工方法,如电加工、超声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激光束加工,以及化学加工等几乎所有的加工方法。 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四、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图4-2 工艺过程、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之间的关系 五、回顾如下几个概念以方便本章的学习 1、工序 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工序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 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是否变动和工作是否连续以及操作者和加工对象是否改变,共四个要素。在加工过程中,只要有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即换了一个工序。 2、安装 在同一个工序中,工件每定位和夹紧一次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称 由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再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正确理解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的概念; 理解要点:三定一连续(四要素)

§4-1-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格式 卡片形式,我国未作统一的规定,但各机械制造厂使用表格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详细程度与生产类型、零件的设计精度和工艺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有关。对应形式见表4-1。具体格式见图4-3、4-4及4-5。 表4-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格式特点对比 生产类型详细程度备注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单件小批(普通 加工方法) 简单 对于数控工序, 则需作出详细规 定,填写数控加 工工序卡、刀具 卡等必要的与编 程有关的工艺文 件,以利于编程。 机械加工工艺卡 片 中批生产较详细 机械加工工序卡 片 大批大量 (单件小批中技 术要求高的关键 零件的关键工 序) 详细(+调整卡、 检验卡) 图4-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知道机械加工 工艺规程的特 点和应用场合 单件小批(普 通加工方法)

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1《=0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 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 ={1,2,3},B ={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 ,反过来,集合B 的每 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 》A ,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 =B . 3.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3)A A .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教学资料)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介绍了解0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2,3,4,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345 2,2,2,2,2,.(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 从实 例出 发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 象上面的实例那样,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 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32,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 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总结 归纳 仔细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职高数学教案 第二册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 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 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 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1 ) 2,2,2,2,2, .(2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345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机械基础教案课程职高

[标签:标题] 篇一: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附表八 江苏省职业学校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 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授课教师学 校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篇二:中职机械基础教案[1] 第1章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工程材料(常用):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如铝、铜)及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等)。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一、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等。 1.强度和塑性 2.硬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3.冲击韧性脆性材料、韧性材料 4.疲劳强度 二、金属材料的其他性能简介

1.物理性能: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热膨胀性和磁等。 2.化学性能:耐腐蚀性、抗氧化性 3.工艺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冷却的方法,以改变金属内部组织为手段,以改变金属的力学性能为目的的工艺方法,一、铁碳合金 铁碳合金就是以铁和碳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合金,其中碳含量小于%的铁碳合金称为钢,碳含量大于%的铁碳合金称为白口铸铁。二、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将钢件在固态范围内,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与性能的工艺, 钢的热处理可分为整体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 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三、热处理新技术: 1.激光热处理 2.真空热处理 3.形变热处理 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而组成的并具有金属特性的工程材料。包括黑色材料和有色材料两大类。 一、常用的钢铁材料 1.碳钢 碳钢按碳含量可分为低碳钢(ωc<%)、中碳钢(ωc=%~%)、高碳钢(ωc>%)。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3.合金钢

化学(职业高中)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化 学 计 划

利辛王人高级职业中学张立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班级: 执教教师:张立 新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及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本学期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一轮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总体知识水平不高,化学是相对薄弱科目,所大部分同学面临主抓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学习干劲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到最佳状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仍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总主编刘斌主编徐英岚郭峰本教材容实验和理论的最佳结合,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 化学(农林牧渔类)全一册内容是完整的职业高中化学体系,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章溶液第三章滴定分析法第四章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第五章烃和烃的衍生物第六章生活中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共计五章内容。 3.教材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单质、化合物。难点在于知识的网络体系建立。三,教学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制定如下教学措施: 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二、落实好课堂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 个性发展统一。 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养成主动复习当天所 学内容的好习惯,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纠正。 四、一轮复习,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五、强化教学质量,同学科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六、上好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实效。 四,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6章内容,主要课时用于一轮复习和建构网络,期中/期末考试用课时略少。 高中化学教学进度表

机械加工技术教案

教学课程: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2.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3.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4.了解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 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2.了解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所讲的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是指机械冷加工技术和机械装配技术。 内容包括: (1)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合理选择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切削加工参数,并初步具备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2)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1.数控机床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普及率不高。 2.国产先进数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3.数控刀具、数控检测系统等数控机床的配套设备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4.机械制造行业的制造精度、生产效率、整体效益等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先进制造技术的及其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敏捷及无污染生产的前沿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制造技术向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CNC)机床、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制造设备或系统的发展适应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它们将进一步向柔性化、对市场快速响应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敏捷制造设备将会问世,以机器人为基础的可重组加工或装配系统将诞生,智能制造单元也可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加速产品开发过程的CAD/CAM一体化技术、快速成形(RP)技术、并行工程(CE)和虚拟制造(VM)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2)制造技术向高精度方向发展 21世纪的超精密加工将向分子级、原子级精度推进,采用一般的精密加工也可以稳定地获得亚微米级的精度。精密成形技术与磨削加工相结合,有可能覆盖大部分零件的加工。以微细加工为主要手段的微型机电系统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军事、农业、家庭等领域,而成为下世纪最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前沿之一。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 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B C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1 2 5 6 7 8 10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 2 CH 3 CH 2 —CH 3 OH CH = CH 2 CH 3 CH 3

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如何打造高效的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文/王秀芳摘要: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学科。它是人类用以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同时也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互相渗透,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职业高中因为受生源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他们读职业高中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所以对文化课等方面的学习都没有多大的兴趣。从教职业高中化学多年,认为如果现在职业高中教师在教学时依然照本宣科,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职业高中化学教学就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高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职业高中化学课堂也就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热切关注和必须解决的课题。关键词:职业高中化学;高效;教学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指的是在相对少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充分发挥本身的潜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知识。也就是用最短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打造高效职高化学教学课堂与大家作详细的交流和探讨。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说过一句话:“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活力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任何时候或者任何一个场所都能运用到化学成果。比如电子学、原子能等,都离不开化学。”但是现在由于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将职业高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想实现高效化学课堂这一教学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第六章“烃的含氧衍生物”中乙醇苯酚这一节时,我们可跟学生说:“你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洗涤剂、黏合剂、消毒剂甚至女生用的化妆品中都含有乙醇这种物质,而苯酚则在防腐剂、杀虫剂中普遍存在。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这两种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学生一听,马上就对这两种物质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以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效化学课堂的建立提

中职数学教案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 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 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高中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全册教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