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走进学生

走进学生

论文类别:思想政治教学论文题目:走进学生

作者姓名:马淑良工作单位:醴陵市高桥中学联系电话: 139********

走进学生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均楚镇高桥中学马淑良

如果我们拿一个苹果和另一个人的苹果交换,我们仍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我们拿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我们就同时会有两种思想。

——萧伯纳

摘要:当我们做教师的感叹学生一届比一届越来越难教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应该花费更多的心思在教育教学上,探究我们可行的教育教学方式呢?走进学生,应该是教育重要、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走进学生,希望同仁们一起来探讨。

关键词:教育走进学生沟通理解平等尊重榜样宽容

未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接触面逐渐打开,独立意识增强,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已经越来越多地面临着与人相处的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是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的相处。

有人说:“世上有种结,叫心结,难以解开。世上有扇门,叫心扉,难以敞开。世上有条沟,叫代沟,难以逾越。”由于生活背景,年龄特征等的差异,亲子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进入初中以后,父母、子女之间出现隔膜会慢慢导致代沟的出现。亲子之间矛盾或隔阂的出现既会使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平添许多烦恼,也会使父母忧心忡忡,从而影响家庭的团结和睦,如果不及时沟通,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成年学生的一生。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所在的农村地区,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在家,因此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另外,即使有的学生家长在家的父母也由于经常忙于事业甚至是忙于赌博而疏于管教子女也造成亲子之间交流甚少。而在交流方式上,众多的父母也只注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造成亲子

之间的不和谐。

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教育父母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我们却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这是我们的职责。必要时我们可以做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师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隔阂。这些隔阂的存在也会妨碍师生之间的交往。

沟通是交往的前提。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怎样与学生很好的进行沟通呢?这是作为教育者的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心结最难解开,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慢慢解开学生的心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体验中,我似乎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

“亲其师,信其道”,要走进学生,教师应该首先走近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似乎不是老师。我想这主要是学生认为班主任在所有任科老师中的地位最高,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应该是最多的,与学生走得最近。而作为我们一般的科任老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之余就应该多创造一些与学生交流接触的机会。比如我会在学生上体育课时,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打球、跳绳之类的。与学生接触多了,让学生自然体会到老师并不是他(她)们想象中的不可接近,交流的机会也就多了,甚至会有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找老师倾诉,寻求帮助。当然与学生的接触交流要注意时间地点等要素,比如一般学生不太愿意到老师办公室,一则是因为有其它的教师的存在,让他们多些畏惧的心理;二则是因为学生往往认为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就是训话的感觉。因此与个别学生的谈心交流我们可以利用中午或放学后的时间寻找一个比较僻静又让学生感到安全的地方,让学生没有心里负担,也不太受时间的约束等。

师生之间既是教和学的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学生也需要尊重。

“天地国亲师位”,这是我们当地农村很多家庭张贴在正厅正堂中位置的神位。这传统的教育观也就造就了我们传统的师生观:师道尊严。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老师的尊严不容触犯,否则就是不敬;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老师是高高在上,学生是低一等

级……因此师生在这不平等的状态下就很难进行交流与沟通。现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就特别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当然也应当尊重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师尤其不能辱骂学生,那是对学生尊严最糟的践踏,只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反抗与叛逆,教育的效果也就会适得其反。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举止都应该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作为多年的政治老师,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学一套,做一套”,即学习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做家长与做老师的在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不能做到孩子的表率。比如有的同龄老师之间喜欢直呼其名甚至叫绰号,于是有的学生也会直呼老师的名字或在背后叫老师的绰号,同学之间也取绰号……

在美国有人在托儿所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孩子分成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担任老师,过了10多天,当老师与孩子们熟悉并建立了良好关系以后,实验开始。老师要求孩子们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捐款。第一组的老师向孩子们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的老师也向孩子们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但是自己却不捐款;第三组的老师向孩子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孩子别捐款,同时自己也不捐款;第四组的老师向孩子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孩子别捐款,但是自己捐了款。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的孩子全部捐了款,第二组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像老师宣传的那样去做,而是像老师实际做的一样没有捐款,第三组的孩子没有一个捐款,第四组的孩子大多数捐了款。

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传。而这个实验也正印证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学会换位思考,多宽容学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作为教师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学生想一想,多去理解学生。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千万不能用一个尺寸去衡量学生,尤其是不能拿我们心目中的优秀的学生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才会和谐,教育才会有成效。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对于那种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他应有的尊重,这也就等于给了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忠言顺耳更利行——多表扬赞美学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童叟皆知的一句俗话,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可我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的却是:忠言顺耳更利行——日常生活中的利于病而不苦口的良药比比皆是,如生命一号、葡萄糖酸钙就是甜的;感冒通、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不也是糖衣片吗?有的老师往往叹曰:“某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这种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的态度和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这二者存在于同一人体中,两方面往往瑕瑜互见。例如:爱出风头的同学,敢于冒险,敢于创新:而冷静的人,有时对事物却缺乏热情。因此,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细心观察,去发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闪光点——优点。

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还要恰到好处地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表扬。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

合理控制情绪

“冲动是魔鬼”,教师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化的时候,但是,教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要知道,教师的尊严或威信不是靠强词夺理,靠压迫学生树立

起来的,一时冲动的后果是给将来的解决问题设置更大的障碍,是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记得我上初一时候,一个男同学的成绩甚至于比我的还要优秀,地理、历史等科目考试经常是满分。但是在一次上课时,由于没有及时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与老师发生了矛盾,老师愤而要他背着书包回家。而在那个时候,我的同学一方面想继续读书,另一方面其父却想他抵自己当时还不错的职位,就这样,他辍学了。可惜的是那家国营单位现在早就倒闭了,而我一直惋惜的是我的同学的学业,他本来完全可以考大学,甚至取得更高的学历,而现在我了解到的他只是做了某种饮料的推销员。可以说,当时师生双方的冲动毁了一个学生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毁了国家的一个人才。

此外,亲和的态度,幽默的语言,都会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

总之,只有多与学生接触,走近学生,才能慢慢地走进学生。学生的心扉敞开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很好开展了。

湖南省醴陵市均楚镇高桥中学马淑良

2011年9月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