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学(中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02-2011) 修改后

教育学(中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02-2011) 修改后

2002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C )A.人类教育的产生B.古代学校的出现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D.终身教育的实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A )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B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 )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5.人力资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C ) 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8.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B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德育

D.智育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说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D.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B ) 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

1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C )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D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教育课程D.三者都是

14.教育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 C )

A.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

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

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5.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B.上课C.讲授新知识D.领会新知识

1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18.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是( D ) 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

19.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活动

B.班主任工作

C.团队活动

D.社会活动

20.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种班级

管理模式是( B) A.民主管理B.平行管理C.集体管理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

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5.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

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7.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了一个专门职业。

10.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1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

13.课程的编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其中课程评价既是一个课程编制过程的终点,又是新的课程编制的起点。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陶冶法。

19.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生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什么是学校课程,其开发形式有哪些?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5.简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果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产生危机感和受批评的恐惧,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造意识而设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的努力。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如实行选修课制度,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对学校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真正有利于人才选拔,选拔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学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150%)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分散、反复阅读尝试背诵)

2003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所谓狭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理解为广义教育的目的。

3、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形式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

4、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

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5、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班级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方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NO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但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

2.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天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NO学生由于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所以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3.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YES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

五、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六、论述题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004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C)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普及)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3.教育的终身化是(C)的特点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C)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把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D)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赫行为方式

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B)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C)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1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C)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

C、思想政治课赫其他学科教学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A)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二、填空题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道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6.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服务。

10.在我国,课程的文体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1.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12.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4.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5.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四、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五、论述题

1.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三个班级中进行了一个“发展测验”。测验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更加开朗,求知欲望增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事实上,他们提供给教师的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一些学生,通过这种“权威性的谎言”按时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息,虽然教师把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是他们还是掩饰不住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名单上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爱护和信赖,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宽严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005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9.学习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

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006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我们近代学制创建于(C )A.盛唐B.明末C.清末D.民国

2、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A )A.《学记》B.《孟子》C.《论语》D.《中庸》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4、“学不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C)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5、苏格拉底问答法中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三步是(C )

A.定义B.苏格拉底讽刺C.助产术D.提问

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

7、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A)A.洛克B.卢梭C.杜威D.福禄贝尔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A )

A.政治经济制度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C.文化传统D.生产力水平

9、“臧息相铺”即主张(C)

A.教与学相结合B.学与思想结合

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

10、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 )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2、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称为(B)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培养目标D.教学要求

1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D )A.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B.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C)

A.《宪法》B.《教育法》C.《中华人名共和国教师法》D.《义务教育法》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A )

A.传道者角色B.示范者角色C.授业、解惑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17、根据课程任务是(B)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18、美国学者斯克里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C)

A.目标评价模式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D.发展性评价模式

1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C )A.说服法B.榜样法C.陶冶法D.锻炼法

20、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B)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的过程

2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23.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其典型代表一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2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25.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教育影响

26.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会了〈儿童权利公约〉,体现这一〈公约〉核心精神的

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7.《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2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3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的分组形式为分组教学制

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2.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称为形式型策略

3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3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5.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和发展起来的。3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3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38.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0.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43.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44.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的要求?(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

一定的顺序。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义。(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地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地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A )A.私学B.公学C.国学D.乡学

2.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利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B)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

3.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D)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教师法》D.《教育法》

4.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案

5.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A )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

D.评价教育目标

6.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计划是( D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设计教学法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A )A.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B.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

C.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

D.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

8.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的是( C )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代希腊

9.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上形成于( D )

A.18世纪上半期

B.18世纪下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19世纪下半期

10.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论述是( B )

A.华民成俗

B.学不LIE等

C.君子之交,喻也

D.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1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A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科学技术D.文化

12.“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C)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活动论

13.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个体教育活动中的种种情境中所产生的个体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教学目标称为( C ) A.普通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4.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 A )

A.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目标评价模式

D.泰勒模式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政治课和各课教学B.班主任工作C.社会实践活动D.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二、填空题

1.一堂好课的标准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2.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_个性实践活动__。

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评价_。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课外辅导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7.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社会__和儿童。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京师同文馆______。

9.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教学__________。

10.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__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_。

11.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的教学方法是_演示法_________。

12.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和交往性__、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13.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动之以情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4.《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____人身权_____和受教育权。

15.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_知情意统一___原则。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择业辅导________。

17.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__二级课程______。

18.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9.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__过渡性_________。

2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__民主型_________。

三、简单题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3.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 h e o d o r e W.S e h u l t z)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4.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2.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3.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四、论述题

1.论述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2理论基础是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3.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2.阅读下面文字,说出隐含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并论述这一思想的内涵。

“……那种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足以使人在未来的一生中应付他遇到的各种挑战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应该将人的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答: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多元化。

2008教育学考试试卷

1、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被称为(B )A、人文教育学派B、传统教育学派C、现代教育学派D、实验教育学派

2、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这一思想的是(B)

A、卢梭

B、康德

C、夸美纽斯

D、洛克

3、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A )

A、杜威

B、凯洛夫

C、陶行知

D、裴斯泰洛齐

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三因素论

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C)A、行为方式B、校风C、角色规范D、学风

6、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7、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A )董仲舒

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9、目前世界范转内,最普通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

A、个别教学

B、小班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1、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C )

A、学校教育

B、社区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2、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B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13、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D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教育网络

D、学习化社会

1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C )

A、对教材的研究

B、对教法的研究

C、对学科的研究

D、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7、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到结论,天赋的智力从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持这一主张的英国哲学家是洛克

18、战国时期,《礼记》中是《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和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19、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20、教育目的具有以下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21、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23、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2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一种相互促进关系

2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2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27、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括四个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8、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29、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3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信度。3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32、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强调把道德情

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

33、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教育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35、简述教科书的编写所遵循的原则。(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36、如何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37、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8、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阅读以下文字,并回答问题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认知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道德发展论、道德教育论。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40、试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2、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2009年教育学考试试卷

1.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D)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政治制度C.本国文化历史传统D.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

的理论基础的教育的教育家是(D)A. 康德 B.夸美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3.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德标志是清末的(B)

A.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B.废科举,兴学校

C.北洋大学的创建

D.洋务运动的推行

4.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陶行知

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D)A. 文法学校B.骑士学校C.琴弦学校 D.文士学校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A. 生产力B.政治经济关系C.文化D.科学技术7.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遗传因素B.个体主观能动性8.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体现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是(C)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目的

D.教育内容

9.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C )C.授受关系

10.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C )A.确定方法B.确定内容C.确定目标D.确定标准

11.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享有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是(B.人身权

12.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得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得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B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3.泰勒的课程论经典著作是(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学目标分类关系》

C.《教育过程》

D.《教育与一般发展》

14.在教学策略中,强调知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属于(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5.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正确的叙述是(A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B.一般说,题目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二、填空题(20×1=20)

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__

17.__遗传素质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创新精神_为重点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19.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教育的_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新特点。

2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_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3.“身残志坚”,说明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生理机能和心理技能具有_互补_关系。

24.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_间接性和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25.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6.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为__演示法_。

2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评价_作用。

28.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

29.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社会和儿童。

3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堂是学校课程。

3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多样化_。

32.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品德情感,锻炼学生品德和培养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有班主任将道德工作总结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33.__班级授课制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它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34.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班级授课制、设计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35.__班级__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三、简答题(5×6=30)

36.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7.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哪谢改变。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8.简述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9.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的规律。(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几种?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四、论述题

41.论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总之,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行政部门确定的培养目标,到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工作者要考虑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42.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始终没有弄清楚榜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榜样有两种,一种是人为树立的榜样,一种是生活中的榜样。人为的榜样一般是社会组织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道德价值观对某人进行加工,包装和宣传。倡导公众向其学习,很多情况下,树立榜样是一种政治安排,往往附带意识形态的宣传任务。人为树立的榜样借助各种媒介的传播,可以到达使公众“知道”的水平,但其教育效果的获得却不一定能如其所愿。

与树立榜样不同,生活中的榜样是自然的,有着很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价值。生活中的榜样不是别人树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榜样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或明或隐的目的而进行的包装产品,而是人性和人格光辉的自然展现,从榜样人物的角度讲,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可以自然地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自在地散发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是聚于内而形于外的,他的生活就是其德性和和人格展现,展开,提升过程,必然会辐射到周围;当然,他也可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榜样的角度看,前者是暗示,后者就是明示。从榜样学习者的角度看,对榜样人物的暗示,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意识到,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决定是认同、排斥还是认同与排斥兼而有之。无论是这三种情况的哪一种情况,都是自己的自主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榜样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榜样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