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课题第一单元入门四问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

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

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

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

要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联系现实,思考:网络时代,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的思考。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教师明确: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老师想要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养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二、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主要思考题:“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明确:

经部:指儒家

..的经典。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

....及其学说的书籍(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其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之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

......等著作:别集,总集,诗集。

检查自学情况: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明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明确:“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明确:“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明确: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问题设计说明:以上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延伸)

三、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

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

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论语》《孟子》

《庄子》《墨子》《韩非子》

《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春秋战国两汉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

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

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

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

《尚书》《春秋》《左传》

《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汉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礼记》第四单元哲学二

穷。修齐治平

两汉至隋唐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百喻经》《坛经》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

唐代至清代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

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

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

义。

《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唐代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

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

观之治”。

《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

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

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

思潮。

《焚书》

先秦至明代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

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明代

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经注》《齐民要术》

《九章算术》《伤寒论》

《营造法式》《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徐霞客游

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

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

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思想

近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

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

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

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

论》《摩罗诗力说》《人境

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思想

四.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部作品不是

..“四书”的内容( A)

A、《尔雅》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D、特权教育

3、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B)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下面的历史人物,不属于

...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是( C )

A、孔子

B、孟子

C、吕不韦

D、荀子

5、下列论述,不完全

...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四书五经”从宋代后,成为了士人必读之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B、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

C、中国古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反,他却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巨大。

D、中国文化经典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题第一单元入门四问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

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

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

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

要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1、以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为主,然后完成下列表格,掌握本部分主要内容:

要点相关论述现代意义

现实性“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

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民本思想“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包容性“礼之用,和为贵。”“和也

者,天下之大道也。”“和而

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

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

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

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自然的亲和态度“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

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

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

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其他……对道德的提倡,读科学规律的提倡,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

(可在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二、学生自学“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

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

明确: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

A、咬文嚼字。(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

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陶渊明之读书法)

三.高考链接

1、命题目的:

对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2、命题内容:

儒道互补天理人欲

春秋笔法科学之光

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佛理禅趣人文心声

家国天下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子①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⑤,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有子:孔子弟子。②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的道德规范。③先王之道:指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⑤小大由之: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⑥知和而和:为和谐而和谐。

(1)有子认为“和”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3分)

答:。

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儒家主张的“和”与“礼”的关系。(9分)

答:。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

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意思对即可)

四.拓展延伸题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答: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五多五少”趋向:“多”内容比较分散,与演艺明星、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五少”内容则相对集中,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①是人们“重时尚、轻经典”,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②是阅读传统名著在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滋养人的灵魂操守、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时尚、轻经典”有什么危害;

③是如何扭转“重时尚、轻经典”的不良现象,引导人们关注和了解传统经典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论语》十则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敏、就、正、踰、诲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于、而、焉、之、者、为等文言虚

词的意义、用法。

2.学会找出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或者工具书找出适当的词义项,然后会

通顺翻译。

3.学习孔子不断努力、安贫乐道、克己复礼的处世态度。

4.背诵《论语十则》。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二.认识先贤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论语》简介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四.初中《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课文分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敏:敏捷,勤快)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焉,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

(1)重点字词

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

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

(2)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4)读解:

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

有:通“又”。于:在。立:自立。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踰:逾,越过。矩:规矩。

(2)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这则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

3.子曰:“由,诲(huì)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是:代词,这)知(通“智”)也。”

(1)重点字词

诲:教女:通“汝”之:助词,不译①知:知道②知:通“智”

(2)翻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研讨:此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4)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盍:何不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qíu)与朋友共,敝(bì)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伐:夸耀,炫耀)善,无施(施:表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使动用法,使……安逸)之,朋友信(使……信任自己)之,少(shào)者怀(使……得到关怀和爱护)之。”

(1)重点字词

侍:陪侍。盍:何不。裘: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敝:使动用法,使车马、衣裘破坏。憾:抱怨,埋怨。

伐善:夸耀长处。施:张大,夸大。劳:功劳

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信:信任。怀:关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