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迅的风范和精神令人敬仰

鲁迅的风范和精神令人敬仰

鲁迅的风范和精神令人敬仰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说鲁迅的风范和精神令人敬仰

张祖仁从少年时期,就对鲁迅的书籍较感兴趣,凡有关鲁迅的书籍、资料,他都精心收集、研究,现已集了不少精品,如文革鲁迅陶瓷像、鲁迅画像,30—40年代鲁迅书籍若干本,省吃俭用购下了鲁迅全集多种版本,以及各种有关评论鲁迅的文章达2000多册。

鲁迅在日本求学中有句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剪辫后拍的照片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话,表明了鲁迅反清的思想,“轩辕”代表中华,鲁迅立誓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鲁迅在日本求学的七八年中,便在痛苦而执著地寻求着梦醒后能够前行的路途。

“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从深默中爆发了,他要奋然冲破旧中国的黑暗,寻出一条光明之路。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狂人日记》,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也就是“狂人”在日记里的“疯话”极其深刻地揭露,抨击了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旧礼教的毒害,塑造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旧制度,从《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的创作激情象山一样喷发出来,在《新青年》上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孔乙已》、《药》、《风波》等小说。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受到的精神奴役,猛然地向束缚中国前行脚步的封建传统开战,这十几篇小说后来结集出版,鲁迅将之命名为《呐喊》。《阿Q正传》是鲁迅著名的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0年2月,鲁迅参加发起了“中国”民主自由运动大同盟,出席了秘密召开的成立会,成立宣言的第一句话是:“自由是人类的第二生命,不自由,毋宁死”这等于公开宣告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相对抗。鲁迅不受威胁,又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国民党的浙江省党部竟公然呈清道法,堕落文人鲁迅“罪名便是发起”“自由大同盟”,此后鲁迅便开始了避难流离的生活。鲁迅通过国际友人的帮助,起草了一份《中国作家告全世界书》。6月份在英国的《新群众》杂志发表后,许多外国作家发来电报,抗议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鲁迅的控诉有了强烈的回声。

鲁迅和共产党人瞿秋白的交往说明了鲁迅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希望和有力支持。鲁迅题赠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祝之”,瞿秋白在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噩耗传来,鲁迅悲愤极了,好几天连笔都提不起来,为了纪念瞿秋白,鲁迅编集了烈士译作《海上述林》一书,鲁迅抚摸着这部书。“人给你杀掉了,但作品是杀不掉的。”表现了鲁迅无比的愤慨。

鲁迅扶植过许多青年人走上文学道路,他对文学青年的无私帮助是有口皆碑的。女作家萧红和丈夫萧军从东北的日军铁蹄下,逃往上海,在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下分别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由此和鲁迅一家成了很熟的朋友。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他的收藏不但涉猎很广。而且造诣颇深,他的收藏活动和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焕发出光彩,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教益。鲁迅是藏书家,他经常到琉璃厂大量搜集古旧书籍,从事中国古籍的考证篡辑和校勘工作,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出鲁迅购书往往不惜金钱。鲁迅有专门记载购书账目的“书账”,从“书账”记载的书目来看,他所买书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中国小说史略》就是辑录成书,校对典籍的成果。鲁迅还是文物收藏者,他常购瓷器、石章、铜器、瓦当、铜镜、石刻、拓本,特别对诗、书、画三绝的铜镜甚为欣赏,研究颇深,见解非凡。后来他在写抨击反动派的著名杂文“看镜有感”时,对统治者闭关自守的态度进行猛烈抨击,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出《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为中国的绘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你若看见六大册,装帧精美的笺谱,翻开古朴素雅的画页,欣赏黄慎、戴熙、陈师曾、齐白石等一大批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时,鲁迅的贡献是功不可磨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大力提倡新文化同时,他不忘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收藏。抢救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从中研究并取得了学术成就,对收藏爱好来说,鲁迅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改造旧中国,他不断寻找改革的武器,鲁迅战斗的道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革命方向,鲁迅光辉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崇高的评价。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十分宝贵丰富的文化精神遗产,共400万字的《鲁迅全集》,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食粮。

作者:福州收藏家协会福州二中)张祖仁邮编:350007

鲁迅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现实意义 摘要:对于鲁迅,人们的评价不一。有人对鲁迅评价很高,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然而也有人说鲁迅性格偏激,对各种社会都充满了不满,但无人否认鲁迅对当时社会思想的启蒙作用,都承认他对历史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说当今已经不需要鲁迅了,他的思想太过偏激,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现实世界更加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指引我们。 关键字:精神现实意义偏激 求学过程中,我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文章,例如《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为了忘却的纪念》,一篇篇文章或诙谐或严肃,但最终都给予我们很大的震撼,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愚昧软弱,使我们感受到鲁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在当时,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到了人们心灵中最黑暗的部位,他的文章对于启蒙人民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像一把利刃刺向了黑暗的统治者,有利地配合了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那么时至今日,鲁迅是不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呢?又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一)鲁迅对思想建设的作用 鲁迅具有敏锐的眼光,他清楚地认识到国民性格中的劣性,以自己犀利的文字为工具,有力的揭露了反动派和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对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国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从《狂人日记》到《纪念刘和珍君》,从《孔乙己》到《阿Q正传》,从《故乡》到《祝福》,鲁迅一次次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劣性,给人们心灵以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极大了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现实社会中,一件件令人心灵震惊的事情不断发生,一件件悲剧不断上演,从社会中施暴者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到公交车上盗窃者的明目张胆,无人阻拦;从恶人闹事胡作非为,众人围观,到孤寡老人摔倒在地,众人视若无闻;从孩童被撞,群众见死不救到落水者溺死,船主高价捞尸,一件件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上演。也许我们当时会感到气愤,感到对人性的不满,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无动于衷者之一呢。当今社会,腐败、暴力等不良现象时有报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人性中各种黑暗因素正在不断变得公开化,大家由最初的愤慨批判逐渐逐渐变得视若罔闻,内心也开始变得麻木,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变成了自己曾经愤慨的围观者。 时代虽然发生变化,但人性中的丑陋却未消失,甚至逐渐愈演愈烈,人们反而越来越视而不见,社会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变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自己思想上的提升,时代中强烈需要鲁迅,需要他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8-11T09:11:18.920Z 来源:《赤子》2009年第10期供稿作者: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563002)[导读]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摘要: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及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鲁迅创作;影响 1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Custay Jung,1875~1961)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二人的主要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学说和三重人格结构。过去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弗洛伊德在自己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心理领域,建立了系统的无意识学说。无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创造的根本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人自己不能觉察。在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的是原始本能的我,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组成,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能量和活力最大。本我实行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人在潜意识里把快乐当作自己生命的最高的、唯一的价值准则。自我指的是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他必须调节、压制自己的本能活动,使自己不违背现实社会的要求,这种压制,不是废弃快乐原则,最终是指向快乐。超我又称内部道德机构,它使一个人把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实际上,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基石就是潜意识和人的性本能,正如弗洛伊德自己说的那样: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1](2)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是白日做梦,是替代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性本能的需要;艺术的价值就是为原欲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由此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审美方法和美学思想。李醒尘先生认为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第一,促进了对艺术和审美领域中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二,引发了对情欲、性与文艺和审美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三,他有关梦和幻想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有关形象思维问题。”李醒尘先生的观点对下面论述正题至为重要,这里暂且不展开论述。(3)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这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2]由于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和文学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它们都关心着同一个对象——人的心灵,它们都力求去洞悉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同时,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理论,它本身有不可辩驳的合理因素,作家们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人的本身、人物的感觉和精神状态。他们在写作技巧上突出表现为意识流写法,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 2 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 鲁迅先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可以通过他的文章略知一二,在《故事新编》序言里他说:“…虽然也不过取了弗洛特(弗洛伊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3]在《听说梦》中他写道:“《东方杂志》记者在《读后感》里也曾引弗洛伊特,以为‘正宗’的梦,是‘表现各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带社会作用的’。但弗洛伊特(弗洛伊德)以被压迫为梦的根柢——人为什么被压抑的呢?这就和社会制度、习惯之类连结了起来,单是做梦不打紧,一说,二问,一分析,可就不妥当了。记者没想到这一层,于是就一头撞在资本家的朱笔上。但引‘压抑说’来释梦,我想,大家已经不以为忤了罢”。[4]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表明在批判的基础上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来系统了解精神分析学思想的。厨川白村(1880~1923),本名辰夫,他潜心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注意文学与潜意识的关系。鲁迅于1924年翻译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等作品,从而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鲁迅之所以对弗洛伊德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他早年学医的经历有关。作为医学院的的学生,他一定会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他早年翻译了日本小说家森欧外的《沉默之塔》,接受了一些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自称他开始写小说“所依仗的全在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5]“这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也明显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2)与他那段时间苦闷的生活有关系。鲁迅早年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人生理想都受到了很大的挫折,长时间生活在苦闷之中。弗洛伊德的思想正好符合那段时间他的创作心态:用文学创作来排遣自己的苦闷压抑。(3)与反封建有关系。鲁迅先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压制,人格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异,而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恰能作为反人性压制提倡人性解放的利器。 3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 3.1鲁迅文学作品对潜意识和梦的描写 鲁迅先生早期的小说大多带有精神分析的影子,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刀”去解剖潜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贫弱的、黑暗的、被严重压抑而异化了的呻吟着的灵魂。这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狂人日记》中一文,鲁迅基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凭借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对狂人病态的错觉、幻象、妄想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压制潜藏在人心灵深处的对于“吃人”的惊悸、恐惧心理。狂人正是由于本能欲望受到了不合理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压抑而发狂,他的狂是潜意识与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结果。《阿Q正传》中阿Q 的: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色欲的奇怪想法。以及他对男女相会时“怒目而视”,在冷僻处从后面扔石块的行径,都应该视作他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压抑而扭曲的性心理行为。但潜意识中强大的性本能心理又使他对女人有强烈的渴望,他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掩盖自己的性饥渴,从而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摸过尼姑的手指上的油腻感使他难以入睡。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潜意识与现实的社会意识矛盾冲突中产生的畸形儿。《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深受功名利禄的腐蚀,科学考试失败的强烈刺激和沉重打击使他产生了幻觉和幻想,灵魂出窍,在一道“摇曳飘忽”的白光引领下,他四处挖掘,最终葬身在万流湖中。这一道“白光”正是陈士成被科学制度极度异化了的潜意识,因为只要考中功名,应能当京官或地方官,享尽荣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15“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16“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意思是:她生下来九斤,儿子八斤,孙子七斤,曾孙女只有六斤,“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17.“柿油党” 柿油党语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自由党”的谐音。鲁迅在谈起《阿Q 正传》时曾说到(大致意思):由于乡下的人对词语理解不好,为了不妨碍下层老百姓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所以我在创作时,就故意把“自由党”讹成他们都能理解的“柿油党”了。18.“白光”鲁迅短篇小说,作于1922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19“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20.“画眼睛”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21“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语出自于鲁迅小说《孤独者》里描写主人公魏连殳的一句话。是随辛亥革命的成败进退,先被推上资产阶级意识的潮头,后被淹没在封建意识波底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孤独灵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直被人们所敬仰。他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浩繁的作品,而且还有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的历史,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学习。希望读过本文的人在重大抉择面前,能够想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而奋斗了一生,——横眉冷队前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从而能够得到一些力量和启示。 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鲁迅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作品所显现的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辉耀着文学史册。他的创作实践所凸现的强烈的政治意识,“立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的“求真”精神,对同样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青年鲁迅《自题小像》的诗作,就是一篇担忧国家命运、决心以血献身的宣言。他与在日本留学的一批反清志士关系甚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直指“吃人的社会”,呼唤“救救孩子”;《药》颂扬革命先驱夏瑜,抨击没落社会的黑暗。大量评论时政的杂文,都是指向旧制度、旧文化的“匕首”和“投枪”。鲁迅在各类政治活动中都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他参加了浙江两级师范驱逐守旧校长夏震武的“木瓜之役”,参与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等许多进步宣言上签名。他支持左翼作家,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痛斥北洋政府屠杀爱国学生而作的《纪念刘和珍君》,痛悼左联五烈士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鲜明地表现了他反对暴政、鼓呼民主、争取人民权利的立场。 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的镜子,脱离政治(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不可能的,这恰如一个人想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那样荒谬。没有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关注,没有对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宏愿产生热情和冲动,哪怕是最有文学天赋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对此,鲁迅早就指出:“政治先行,文艺后变”,“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为改革社会、改良国民素质拿起文学这武器,因而鲁迅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家的同时,也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一生批判国民性的奴性和“奴隶道德”,自身以“追真”为人生态度。他思想敏锐,见解深刻,任何时候能坚持真理,分明是非,敢说真话,铸成了没有媚骨的刚正人格,没有俗颜的劲直文风。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展现的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敢于革故立新的斗士形象。“五四”时期,针对当时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小说,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与“太阳社”、“创造社”论争,后来“两个口号”之争,他都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畏人众势大。对某些人以“革命工头”、“奴隶总管”自居,以“扬鞭”为业,他表示不满并予以严厉的反击。鲁迅对梁实秋、章士钊、陈西滢、胡适等名人,都有过尖锐的批评,即使对“国粹”中医和“男人演女人”的京剧,他也坦率地批判过。这种勇气和率真,难能可贵。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对研究鲁迅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鲁迅文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复杂的。鲁迅称杂文为“杂感”或“短评”,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商尚的文学楼台”(《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在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鲁迅说:“我的杂文,所写的是一眼、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几乎是或是一形象的全体”,“…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代表这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为一部中国的…人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015754282.html,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作者:张娟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精神分析学批评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创作的原动力、文艺的功用等重大问题的批评流派。[1] 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时,我们认为在看客形象上,具有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的特点。 集体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处于最深处、最低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2] 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弗洛伊德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期,是否接受过弗洛伊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3]不过这已经是1922年的事了。弗洛伊德对于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可往前追述。从史料上看,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就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性欲的冲动学说。统观鲁迅全集,有十多次提及弗氏这位学者的名字,鲁迅1921年对橱川白村《沉默的塔》的翻译,更能说明鲁迅对弗氏的思想是了解的。这就难怪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对看客的集体无意识挖掘的是这样的深刻。 鲁迅对看客的关注缘于1906年在仙台求学时那次“幻灯事件”。在幻灯片上,他看到了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军队杀害的同胞和麻木的看客们,此事对鲁迅刺激很大。“几个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感慨到:“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拳匪’之

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必然包含多种层面的意义,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关照并予以多义性解读,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接近其思想本质。本文将选取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是非论:“科学”与“救国” 鲁迅对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在此前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等文已有所体现。他认为,科学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通贸迁,利于前时……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他还指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以知真理为唯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而不是为了追求实利,所以他们“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在此意义上,科学成为人的精神、智慧和道德的统一体,也便具有了“人性之光”。同时,青年鲁讯并不迷信国人所热衷的科学之于救国的各种学说,他审慎地指出:那些“抱残守阙之辈”,却“耳新声而疾走”,而“借口科学,怀疑中国古然之神龙” 的人,实际上却不知“科学何物,适用何事,进化之状奈何,文明之谊何解”,其真实的心理是“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对于“汝其为国民”、“汝其为世界人”、“破迷信”、“崇侵略”、“尽义务”、“同文字”、“弃祖国”、“尚齐一”的论调,鲁迅将其斥之为“伪士”的“恶声”。而对那些“取经”的留学生,鲁迅讥讽道:“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对那些“竞言武事”和“辁才小慧之徒”,鲁迅形象地描绘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对那些倡导发展工业、商业、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的人,鲁迅批判他们“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为此鲁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可见,青年鲁迅在科学与救国的态度上,是非立场是鲜明的。 二、取舍论:“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 在对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态度上,青年鲁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追溯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后,认为19世纪宗教革命、政治革命之后,“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结果形成“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的现象;”在对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考察后,他认为“多数相朋,而仁义之途,是非之端,樊然肴乱;惟常言是解,于奥义也漠然”,苏格拉底、耶稣、布鲁诺等被残害的事例就是明证。所以“治任

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

(一)“卑怯”的内心状态 这一意识在《阿Q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判断,《阿Q正传》却是他对国人性格的整体剖析。“国人的灵魂”的一般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的深层意识就是逃避现实的卑怯心理。 无论是作为一种心理性格,还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卑怯的精神根源都是中国封建文化和社会的伦理观念与等级制度。在这样的思想和现实存在中,传统中国人缺少平等机会和自我意识,相对于每一上级阶层和个人,都有一种本然的卑怯。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历史也只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作为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二)否定“伦理政治” 儒家文化基本上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而现代文化相对来说是以利益和人为本位的。在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中,人是否具有社会价值,是否能为社会所认可和保护,不在于其思想的独出与人格的真诚,而在于其是否适应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若脱离这种关系就会失去其价值,而成为乱臣贼子,成为孤独者,从而受到这既定伦理关系的排斥,被社会所抛弃。于是,“枪打出头鸟”便成了代代相传的立身处世的箴言。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便是这样一个以反叛社会、传统史,而以回归社会传统史,及时这并不符合他自己真正的内心欲望。由于思想与行为的与众不同,魏连殳被本家们视为一个异类,成为孤独者。鲁迅自己亦有过这样的思想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初起,鲁迅沉寂于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中。他在《呐喊·自序》当中说道:“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额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一种法制政治,而是一种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是一种非现代政治,现代政治应是一种民主政治。伦理政治的运行规则是等级制和德行论。等级制的本质是人的不平等,作为民,特别是最弱者,便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历来被视为是对封建科举制和知识分子弱点的批判,其实鲁迅真正所指,应该是对封建等级制和愚昧庸众的批判,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作者对于孔乙己所表现出的那种沉入心底的人道主义同情。小说选择孩子视角,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意义:等级制的价值观念已渗透于整个社会。“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知识还是道德都必须通过权力环节才能获得价值的实现。 鲁迅以思想革命为先,对传统伦理道德全面否定,就是看破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秘密。 然而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以现代新儒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武器,借助于一种民族情感的保护,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各地操办盛大得到祭孔大典,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国学班,,还有热心者设立国学私塾,找天资聪慧小儿,行周礼,着汉服,吟诗诵经。而出版市场也搭国学热的快车,各种“丛书”“经典”铺天盖地。真是东风浩荡,浩荡东风,

鲁迅的文艺思想浅析

鲁迅的文艺思想浅析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这些都归功于那些创造它们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以及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能够让后人得到启示,思考以及创新,我们的鲁迅先生,正是一位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故乡》,从《阿Q正传》再到《孔乙已》, 鲁迅的作品一直陪伴了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后来接触了《狂人日记》,以及《朝花夕拾》,一步步融他的作品中,越来越让我渴望,渴望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渴望了解他究竟具有怎样的文艺思想?在不断回想,思考,体味后,我作出了以下浅析。 思想是通过一系列演变过程之后才形成的,鲁迅当然也不例外。 百草园是童年鲁迅的乐园,不管是对于百草园中得景物描写,还是与百草园有关的故事,又或者发生在百草园中的种种游戏,无疑都深刻的反映出了百草园带给鲁迅的记忆之深,回想如此,这块乐园地,的的确确给了鲁迅不少快乐。然而,鲁迅却将这片乐土与“三味书屋”这代表封建教育思想的私塾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想到,百草园的快乐,都是为了与三味书屋的枯燥呆板形成对比。草园的自由,探索,与封建的私塾对立,这也反映出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鲁迅,对建礼教的否定,对封建制度的厌恶。可见,对于儿时封建教育的揭露,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前期的文艺思想中,即贯穿“改革社会的器械”,与现实斗争,与封建主义做斗争。 接着,来看《故乡》,小说同样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是小说的形象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通过队儿时记忆中故乡的美好与现实中的破败进行对比,还用闰土与杨二嫂,宏儿玉水生进行对照。发映出时过境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变化,更加显露出作者对封建主义的讽刺,同样带着贯穿“改革社会的器械”的思想,处处批判和揭露旧社会的恶习。 然而,从“狂人”的“日记”看来,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病,但已经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艺术典型,狂人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从小受封建教育,然而却又是遭受封建迫害的叛逆者,正是因为如此,狂人开始觉醒,超乎常人的敏锐,让他对周围的人们时怀戒备,高度警惕,审视之后加以批判。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终于,他发现了千年中国历史根本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狂人有着正义和勇气,敢于想传统和封建势力挑战。狂人队未来有充满了信心,充满了理想。这样的狂人,到底在鲁迅心中代表着谁呢?他代表了鲁迅队广大人民的希望,通过狂人,喊出烦封建,烦礼教的革命声音,这声音代表着民主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的战斗要求。此刻,鲁迅的文艺思想,正确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提示的原则,此刻是革命的开拓者。

(完整版)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 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 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 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 (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 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2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3、“_横眉冷对千夫指,_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单项[4]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①林纾②蔡元培③梁启超④严复[2]2、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①三味书屋期间②南京求学期间③东京求学期间④仙台求学期间 [4]3、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②安那其主义③自然主义④进化论 [3]4、《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下列哪部作品中? ①《且介亭杂文》②《故事新编》③《朝花夕拾》④《集外集》 [1]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 ①《坟》②《集外集》③《而已集》④《且介亭杂文》 [4]6、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①胡适②陈独秀③刘半农④钱玄同 [1]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① 18节② 19节③ 20节④ 21节 [2]8、鲁迅小说《肥皂》中,针对那块肥皂的“葵绿色”特征,总共描述了几次? ①9次② 10次③ 11次④ 12次 [4]9、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 ①《药》②《祝福》③《肥皂》④《伤逝》 [3]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是哪一篇? ①《故乡》②《孔乙已》③《明天》④《阿Q正传》 [1]11、高老夫子是《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该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①小说②散文③杂文④散文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