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

对城市基层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现行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摆出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基层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及其现状

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发展的内核已从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趋向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我国传统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其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化管理和一单位制为基础,实行城市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管理框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我国新型城市的草创阶段,各个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巩固和建设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政务院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其中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作了如下规定:“办理市、区政府有关民政事项,指导居委会工作和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在城市基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即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上级政府对辖区内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机构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把居委会建设纳入了国家组织法规,基本形成了作为国家机构街道办事处与作为社会群体基层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相衔接的格局。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相互适应的,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特殊的“单位人”现象,所谓“单位人”现象就是在整个国家高度行政化的体制框架内,国家通过职工所在的单位实现对公民的政治控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通过农民所在的生产队实现政治上的控制和社会保障(如一度存在“赤脚医生”、“五保户”制度)等。单位在这里不仅成为国家与民众现实关系最重要的中介体,同时也成为职工与农民的身份、地位及人身依附关系最重要的载体。对职工和农民来说,单位不仅是他们工作谋生的基本场所,也是他们获取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最基本的场所。

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单位人管理”,包括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在内的党政单位、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等,它吸纳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组成形式。而作为辅助部分的“地区管理”,就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管理,他们的管理对象是极少数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和军烈属等。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1.街道和居委会的权力很小,功能有限。国家主要通过“单位”传达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进行社会组织、社会动员和物资分配,“街一居”自身处于边缘性地位。并且,区政府各类职能部门还在街道设立了相应的对口单位实行所谓的“条条”管理,于是“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

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2.“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压缩了社会权力的存在空间。“单位”制度承担的不仅是经济职能,更多的是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职能,这种复合功能特征使它具备了超强的动员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从而把“街一居”组织的城市管理职能压缩在数量极少的无单位居民范围内。3.居民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域分离。对单位体制内的城市居民来说,“单位”就是其福利共同体,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负责为其分配工资、福利及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大到就业、升迁,小到结婚、吵架,“有事找单位”,与居住地的基层组织没有太多关系。街居组织由于无法介入居民生活,不可能有效实施社会管理。4.强化了居民的身份特征。在“单位”与“街一居”组织的二元管理体制之下,城市居民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有单位的可以根据单位性质享受相应的政治、福利和社会待遇,没有单位的则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

改革开放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结构性变迁,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单位体制走向解体,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由经济体制改革牵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转换职能即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化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街道办事处承载的职能急剧增加,但其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制约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1990年,民政部引进并提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在全国广泛推进。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推行的是“居改社”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尝试,扩大原有居民委员会的规模即将几个居委会合并为一个社区。在政府主导下,政府行为作用下形成服务体系。仍旧采取区、街、社三级管理框架。居改社主要突出的是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自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突出的是“社会化”特征,但实际上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仍非常明显。社区建设的拓展和延伸遇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原有框架内难以解决。

二、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 街道、居委会开展工作缺少法律依据与保障,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

对于街道办事处来说,由于城市社区的复杂性和规模较大,要实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作保障。而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这就使它在管理中同驻街单位打交道时处于尴尬境地。而对于居委会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指出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事实上,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细的宽广范围。街道办事处赋予居委会很多行政职能,让其成为自己的下辖机构。首先,将居委会看成是基层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向它布置各项行政任务,向他发号施令,使居委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性质有名无实。其次,居委会成了有上级领导部门的下属机构,其结果不是造成工作上的繁重,就是出现工作上的空档。再次,大部分居委会工作脱离现实,与当地居民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居民看不到居委会和他们自身利益有什么实际关系,有些居委会在居民心中变得可有无,居民很少利用居委会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不相信自己的参与能够影响居委会的决策,导致社区内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低、能力差。于是居委会的许多工作既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群众支持,要开展活动就十分困难。

2.条块分割、管理不畅

街道社区是居民、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资源的集结地,按不同的工作系统建立起来的,是社区利益的相关者。区域性事务由辖区各单位共同承担,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单位实行纵向领导,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形成较突出的“条条专政”局面。各单位间彼此联系甚少,形成较为封闭的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十分明显。街道、居委会无权对单位进行管理,更不用说协调多个单位行动了,处于“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了的困境”。社区中的各主体通常有利益大家抢,有麻烦互相推,严重影响城市基层管理和发展。

3.街道办事处权限小无法应对利益主体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区中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各企业打破传统的分割状态,进而多项联合,形成规模效应。随着企事业单位从行政中脱离出来,其部分社会职能也开始向社区经营转移,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社区成为其重塑形象,回报社会的立足点。其次,单位组织开始与个人相分离,不再是个人利益的惟一载体。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型区域性社会组织,如物业公司等新的利益主体,这些与行政系统相分离的单位和个人,正成为社区利益上相对分离,归属关系相对独立各主体,他们有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参与社区管理的内在需求。显然街道作为唯一的社区管理主体,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与行政资源已不能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

4.街道办事处工作繁重、人员不足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老龄化和非专业化严重

改革开放激活了整个社会体制,企业不再承担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政府的部分管理,社会服务功能分化,以及居民个体对所在社区依赖性增强,使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大大增加。然而街道办事处社会职能的增多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形成明显的反差。许多街道本身的行政编制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街道工作量大而工作人员少,任务繁重,人员积极性低,阻碍街道工作的开展。不可否认,我国基层管理人员是一只乐于奉献,热心基层工作的队伍。但是,与现代化城市基层管理的要求相比,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相去甚远。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通过单位来实现,居委会作为单位机制的补充,只管单位以外的社会人员,工作也比较简单,因此在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也比较宽松,国家重视也不足。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后,除少数发达地区的居委会处境有些改善外,大多数居委会处境人在原地踏步,居委会往往成为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工人“发挥余热”、“再就业”的渠道,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解决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中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

进一步明确基层管理组织的性质和地位,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我国宪法和现有法律都规定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如何保证这一条文的实现上,却缺乏相关的措施,从而使“居民自治”在实践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出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使基层自治组织成了政府的办事机构,要确保居委会的“自治”,就必须以法律形式明晰政府,社区内其他组织和基层管理组织各方的权责关系,使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信守自己的权利和职责的边界,即不越位也不缺位。同时,由于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可将其部分服务功能交由居委会来执行。应突出居委会承担的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各种职能,以居委会为立足点,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治水平,要求居委会向居民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

问题,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参与居委会的工作,使居民切实感受到居委会的群众自治性质,从而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归属感,有利于居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改革政府,理顺关系,清除条块分割

街道、居委会承担了许多政府转变职能后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我国目前由经济体制向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多方努力。首先,必须进一步改革政府和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二是还权于民,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来承担,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其次,理顺政社关系,理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会团体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城市基层社区整合程度的重要依据。街道办事处在承担政府职能的同时,还应当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居委会应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下放权力,突出街道办事处的重要性

市、区政府权力下放,职能部门机构下伸街道,赋予街道以综合管理、统筹协调权。只有赋予街道办事处一定的职权,才能便于扭转由条块分割体制带来的基层工作难以落实的现状,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有利于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各地区的条块关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都是行使政府职能,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关键是处理好管理和协调的“度”,即在一个街道区划内,办事处要代表区政府统筹协调城市管理工作。对参与城管工作的各职能部门下伸街道的分支机构,它应有一定的统筹协调权限,和必要的协调手段(包括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但这些分支机构的业务工作,仍应有其业务主管部门统一领导,遵照统一政策和法规办事,不能化地为牢,各行其是。

4.增加人员、扩充编制,加强职业化基层管理工作者的培训

鉴于我国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不足、老龄化和非专业化比较严重,而基层管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又日益突出,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有赖于全社会改变对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轻视态度,使有志之士和年轻有为的人才愿意以此为职业,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管理组织工作人员的培养。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对街道办事处原有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进行整改,适当增加编制,及时补充人员。为此我们不但需要对现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也要在高校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基层管理人才。事实上,我国现有基层社区管理组织十余万个,如果全部由专业人员来对他们实施管理,不仅将极大的提升我国城市基层管理水平,也将创造一个极大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J],社会学研究,1997,(5)。

[2]杨志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J],社会科学,1996,(11)。

[3]周平,街道办事处的定位[J],政治学研究,2001,(2)。

[4]王思斌,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2-12-13。

[6]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乡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重点,以“整脏治乱”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城市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县乡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县乡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滞后,还属于小城小规模,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不多,布局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些维修店、作业加工店、服务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等不符合营业前置条件,如室内无场地占道经营作业,洗车店不设沉淀池,污水直接排放下水道或河道,餐饮店达不到前堂后店要求,油烟未经处理自然排放等等。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此类情况特别是在亚中商城亿家超市及其对面的菜市场周边比较严重。 (二) 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占道修车、洗车、作业加工等现象。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青年路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或在店铺门前占道摆放招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特别是电线杆,小区过道、电梯内乱涂乱画乱贴。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基础功能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配套的完善的基础功能设施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品位三个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只有秩序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而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渴望的。城市管理包罗万象,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的衣食住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魅力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经历了由农村集镇向城市聚变的过程中,我市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理念,实施城市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突击整治活动向长效管理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向

依法管理转变。同时确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对一些养护维修作业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石。 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我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 3、广泛宣传,扩大参与。加大了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美丽新东莞”,并向社会实行“三公开”即公开政务、执法程序和投诉电话,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引导群众支持现代城市管理。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尽管日益得到市、镇各级政府重视而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人口密集、整体素质较差、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集中流向沿我市,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人口质量存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 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

城市管理学1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03.30) 一、市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市政管理的概念 市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对象)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 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由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和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共同构成。 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包括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也是市政管理的主体,但相对于城市政治权力系统而言,它们是次要主体、间接主体。虽然它们的参与对市政管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对某些问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来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战过后,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其速度远超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75%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韩国和巴西分别用了20年和30年的时间。从195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人口比重增幅为42.7%,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41.3%,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除少数的拉美国家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发展不合理等。二战结束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尽管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速度上远超发达国家,但其实质上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以下特点: 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拉美国家较早取得民族独立,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先于亚洲和非洲,到19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的某些发达国家。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4%,而非洲和亚洲同期则分别只有约23.5%和25.3%。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巴西,尽管它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中较大,但是其中从城市中有大量的贫民窟,还有我国,许多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着“城中村”这样的现象。 2.起步晚,发展快 在二战结束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殖民的状态,还有的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甚至农奴社会统治之下。他们有的是殖民地的附庸,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殖民统治者的需要;而处于封建专制条件下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只是统治者的权力中枢。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了拉美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没有起步,但当时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极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由于起点低,加上他们的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 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就推进我县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途径,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总体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机构设置;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行政处罚权和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方面行政处罚权随改革工作的进程逐步集中到位;2017年10月底前,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并运行;到2020年,全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规章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人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本原则 1、理顺体制,权责明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划清职责边界,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2、集中执法,精简高效。整合行政资源,推行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实现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 3、完善制度,规范用权。立足工作实际,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理。 4、公正文明,优化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惠民便民举措,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管理是政府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直接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管理包罗万象,大到生存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开展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日益重要。?一、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问题综述? (一)城市承载功能不足,总体运行质量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大量人口从农村集中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与之相伴的是,城市新增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文化素质上,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达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类岗位的技术要求;文明修养上,观念意识、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层次较低.? (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制度安排不合理,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仍处于行政命令与依法管理并存、严格执法与暴力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主要表现在,是管理观念上的“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还未真正扭转过来,还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隔、纵横交错,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导致工作中往往相互推诿,削弱了行政效率。城管部门责大权力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执法手段上的不足。城管执法缺乏必备的约束力和强制性,缺乏有力、有效的强制实施措施. (三)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建设现代化城市必然需要文明程度较高的市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然而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部分流动人群多以追逐个人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个人私利受到影响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就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和长效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二、应对措施初探?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服务性等特点,我们应当从宏观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提高执法效率,全面提升执法水平。?(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工作 依法行政,就是要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它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将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到处理城市各类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去,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要强化执法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处罚公平公正,杜绝情绪执法、人情执法;二是要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并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有效约束执法行为,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二)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管理对维护城市运转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法治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破除重建轻管的传统观念,实行建管并重,突出城市管理,在强调职能部门管理责任到位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城管网络体系。?(三)加强宣传教育,改善执法环境 着力发挥宣传教育对预防违规、违章现象发生、赢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改善优化执法

浅谈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工作体会

浅谈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自**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在城管执法收到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管执法队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同志,他们工作热情高,有着丰富的城管工作经验,但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相对缺乏,在法制意识渐强的今天,这与执法者身份不符,更与法制社会不符;还有一部分是新城管,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同样有着满腔的工作热情,然而由于执法的特殊性,也使得这些执法队员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部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群众对城管工作的不理解都不同程度的给城管执法者带来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城管执法的对象一般是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部分人中很多一家子就靠一个无证小摊点谋生,境况十分困难,这就使得执法队员在对他们执法时同情心与职责与法律相矛盾;厌烦心理:由于城管工作反复性较大,经常是反复清,清反复,时间一长,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丧失信心,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权心理:执法队员执法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执法就是简单的处罚,自己头顶国徽,身穿制服,可以高高至上;不安心理:城管执法中常见的暴力抗法给城管队员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行政执法相对人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批外来工涌入**,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私开无证诊所,私设摊点,占道经营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他们想来,他们是靠劳动来养家糊口,既不偷又不抢,城管就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城管队员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依法教育时,他们表面接受教育,实则跟城管队员玩起了游击战术,反正摊照摆,你城管队员到东,我就到西,你到西我就到东,这样对他们长期教育无用后,城管队员对他们的执法方式就容易变的简单粗暴的怪状中去。对他们来说,一个小摊点可以是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城管队员在对他们取缔时,会表现出强大的抵触情绪,“谁断我生路我就与谁拼命”的想法就会产生,这就又陷入了暴力抗法的怪圈。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1、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背景不同,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与西方城市管理的体制是不同结构的。 (1)我国城市管理政企不分,管理和作业不分。我国的城市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又是城市管理的施行者,政府身兼建设和管理两个角色,而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实行的是政企分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市长的主要精力用于城市管理,市长首先是抓城市规划,压滤机滤布组织智囊班子帮助编制规划,并组织实施。市长通过抓规划,把国家的经济结构模式在城市结构中具体体现出来。 (2)我国的城市管理重视思想教育,带有较明显的人治色彩。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重视法规制度,法制意识较强,政府各部门也围绕城市管理,依法行政。各部门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依法办事的立场和价值观一样,由此就降低了内耗,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全民法制意识下的城市管理对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我国的政府常常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相形之下,社会发育不够完善。.freekan.西方国家一般是“市民社会”,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分担了城市管理的传统职能,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政府仅充当教练和裁判的角色;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组织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西方城市管理模式和改革趋势对我国社区体制改革的启示。体制背景、社会基础等的变化,使得我国原有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的单一行政模式构成了转型期社区组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分化,产生了新的结构要素,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面临新的重组、整合与再造。尽管西方城市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对我国的城市管理实践与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滤布但必须结合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加以借鉴。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从结构上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遵循“社会化、协调性、专业化、法制化”的原则,从两个层面上着手构建全新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多元互动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从社区组织结构着眼,根据社区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重构合理的社区体系; 二是根据社区发展的需求,重建新型的社区组织,并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据此,要完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化,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是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实施社会化社区管理的前提,为适应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社区组织的职能关系,使社区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是制定科学的社区发展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其内容制定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规划的制定应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体现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定稿

湟源县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综合管理理念,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完善城市功能,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努力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新形象。 二、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成立湟源县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 主任:胡良云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主任:郭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沙东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高海青县公安局局长 安永发县城镇管理局局长 成员:方得红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马玉祥县目标办主任 张永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田源县财政局局长 靳生元县交通局局长 邹永生县住建局负责人 李永宏县环保局局长 马生辉县林业局局长

田文禄县教育局局长 罗万福县水务局局长 杨发科县旅游局局长 王浩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燕珍县卫生局副局长 严卓才县农牧局副局长 李辉全县广电局局长 范云青县工商局局长 芦彬县商务局副局长 米世银县创卫办主任 陈生财县政府法制办主任 朱善德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世明城关镇人民政府镇长 安柏山大华镇人民政府镇长 祁增林申中乡人民政府乡长 纪文魁巴燕乡人民政府乡长 马守成寺寨乡人民政府乡长 李发忠日月乡人民政府乡长 张生卿和平乡人民政府乡长 芦宝林波航乡人民政府乡长 田荣珍东峡乡人民政府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城镇管理局,安永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方案制定和实施,积极与各相关单位进行联系,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浅谈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随着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曹县县委委政府对城市的功能、作用定位越来越清晰,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城市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困难,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政策的缺乏 1.综合性法规不健全。一是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城市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规划、绿化、亮化、市政、环保、工商、卫生、公安交通等领域,共涉及几十部法规,几百款罚则。在具体工作中,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不尽完善,导致城市管理存在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城管执法执的是别人的法。如前所述,城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多个部门、多部法规,如未授权,城管人员无从下手。 2.部门职能的分割。一是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在国家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到省里是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而在地方,则分成城管、规划、城乡建设、园林、市政、房管等若干个职能部门。在具体操作中,涉及到城市管理工作的还有公安、交通运输、工商、环保等其它部门。职责交叉不清,职能重迭,相互扯皮屡见不鲜。二是城市管理机制不畅。随着城市管理的不断深人,城管部门基本属于兜底的单位。没有绿化指责城管,没有广场指责城管,车辆乱停乱放指责城管,占道经营指责城管等等。而城管部门显然没有这个能力扛住全部责任。三是城市管理效果欠佳。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多,难协调、难统一,工作中管理难度大,无人啃的“硬骨头”都不想管,就踢给城管部门管。 (二)投入的缺乏 一是城市管理运行经费投入不足。城市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社会工作,起步晚、底子薄,设备简陋、待遇低下的现象极为普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市政设施和城市功能是否配套完善,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近年来,曹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象仍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管理效果。如无停车场地,城区停车难、人车抢道、违章停车现象日益突出;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民自发占道临时市场多,各类占道摊贩、乱停乱放车辆“无场可进”、“无市可归”,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等。 (三)市民素质的缺乏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找材料,到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