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

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

3

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高2012级XX班周XX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形成原因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10级人力1班杨雪 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 本省经济。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 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 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 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 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 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 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4.1典型性:贵州喀斯特地貌有贵州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 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存在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典型的是贵州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化 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 2 CO 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 2CO 3 H++ HCO 3 -;(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 3HCO 3 -+ Ca2+(第三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 CaCO 3 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 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 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 3 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 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 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举例分析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举例分析 摘要:经过对喀斯特地貌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学习,笔者对喀斯特地貌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将会结合云南石林成因的例子粗略分析卡斯特地貌成因。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云南石林 1.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 岩石地区。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 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 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2. 喀斯特地形分类 一.按其发育演化:石柱或石笋、落水 洞、溶洞、坍陷漏斗陷塘、坡立谷和天生 桥、干谷和石林等;二.按出露条件:裸露 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三.按气候带: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 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四.按岩性: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 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3 . 形成机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 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 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 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石灰岩地区又会形成石林。其中的溶质在沉降过程中会形成石钟乳或石笋。 4.石林的成因 4.1石林 石林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 4.2成因分析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喀斯特地貌

第六课时 喀斯特地貌 (原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并能描述其主要特点。(重难点)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难点)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 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 (1)溶蚀作用:CaCO 3+H 2O +CO 2===Ca(HCO 3)2 (2)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H 2O +CO 2↑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 (2)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 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 的类型和连通性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实质: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1)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典型。()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3)桂林地区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4)桂林地区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5)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列岩石属于可溶性岩石的是() A.石灰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大理岩 提示:(1)×热带地区虽然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少,但由于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被分泌出有机酸,这些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2)×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3)×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4)√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5)A[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

地质学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对可溶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包括喀斯特溶蚀过程和溶积过程。以碳酸盐为例 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一)地质因素 1.岩石成分 可溶性岩石:卤盐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 2.岩石结构 如粒径小的较粒径大的岩石更易受溶蚀;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大。 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可控制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二)气候因素 1.气温:气温高,虽水中CO 2含量减少,但水的电离度大,H + OH - 增多,溶蚀力增强,化学反应速度提高。据测验气温每增加10℃,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喀斯特作用速度较快。 2.降水量: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侵蚀力强。 3.气压:气压和水中CO 2含量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分 压力越高,水中CO 2的含量也越多,CaCO 3的溶解度越大。 (三)生物因素 有机酸及生物成因的CO 2,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强度的贡献值大。(表)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重力水由向下渗流。垂直溶蚀的结果, ++?++-23223)(2Ca HCO O H CO CaCO

在该带多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2.季节变动带: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潜水面具有季节变动的特点。丰水期水流方向 近水平,向河谷排泄,为饱水带,溶蚀出水平状洞 穴;干季潜水面下降,水流方向垂直,与包气带连 成一起,垂直性溶隙得到发育。该带是上部包气带 与下部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带,喀斯特作用及地貌多 变。 3.水平循环带(饱水带):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之下,直至可溶岩的底板之上。此带终年呈饱水状态,具有自由水面,水流方向近水平,多向河谷排泄。该带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状溶洞和地下河为主,数量多,规模大。 4.深部滞流带:该带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缓慢,喀斯特作用微弱。该带可发育小型喀斯特溶蚀地貌。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 (一)小型溶蚀地貌 1.溶沟:溶沟是刻入岩石表面的石质沟槽,横剖面呈楔形、V形或U形,长度不一,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2.石芽、石脊和石林 石芽为溶沟或沟槽之间突出的部分;呈岭脊状延伸的石芽称为石脊;高大而密集的石芽,称为石林或石林式石芽。 (二)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从谷地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是垂直方向水流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塌陷而

喀斯特地貌形成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字:石灰岩水暖湿的气候条件溶洞 引言:喀斯特地形作为世界一些特殊地形的典型一直以来受到各国地理学者 和地质地貌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篇文章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本人对相关资料的理解做的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的概述,主要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类型,演化过程和以及有关喀斯特地区的一些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介绍。 正文: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级 学生姓名******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初中地理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专题辅导

初中地理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