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课堂_1_1_积累阅读模式初探

语文课堂_1_1_积累阅读模式初探

61

周刊

教育科学

2015年第8期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具备的精神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累语言材料,积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和教材编辑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课内精选作品有限,文字底蕴的深厚积淀绝非以现有的文本教材所能达到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阅读是最好的途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古诗等,并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学阶段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身处农村的中小学生是否真正能达到这一要求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威县教研室教研员们深入各个学校,展开了调查。

2013年春,我们先后深入到仲夷、贺营、贺钊、经镇、柳疃、梨元屯、枣元、白果树、第什营、霍寨小学及常庄中心小学等全县十多所小学,通过跟教师谈话、与学生交流、问卷检测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所得数据如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如何获取阅读资料,提高阅读兴趣却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接受调查咨询的学生中有90%的认为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对其学习尤其是写作帮助很大,但阅读情况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21%的学生表示课业负担重,阅读仅限于作文指导类,其他书籍没有时间阅读,39%的学生只有少量时间,却不知读什么书合适,而34%的学生倾向看漫画,阅读玄幻、言情小说,更有6%的学生读书是盲目的、杂乱的、不健康的。另外,约百分之十的学生对阅读根本不感兴趣。透过这几组数字,看出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与阅读位置存在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生,阅读条件不具备,家长不重视,学生无书读。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不能坚持阅读,没有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前途堪忧。

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先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所提倡的正是增加阅读量,但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我认为这句话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

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素养,已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全县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通过多日的调研、探讨,县教研室确立了“扩大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课题,推出语文课堂“1+1”积累阅读模式,即一节语文课加一篇课外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从日常阅读积累着手,在学习语文教材的同时阅读一些富含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或文质兼美的作品。

一、核心理念阐释

(一)精选读物,巧妙分类,对“龄”下“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我们教研室把小学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基础,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的阅读篇目供师生选择。这样,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所选内容主要以古诗词、传统文化的蒙学及中外、现当代美文、诗歌、科普、人文素养、自然与生活等为主,分阶段推荐给学校,并将分类后的资料制成电子版供任课教师使用。各学校语文教研组要在每学期开始根据教研室推荐的篇目,结合教学课时,制定出本学期的课内及课外阅读计划,课内具体到每节课阅读篇目,课外定出目标和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又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定向”,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

(二)减轻负担,给阅读一席之地要想解决时间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必要。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教本课堂”为“生本课堂”。设计问题要精练,有选择地讲,有重点地讲,不仅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保证课堂阅读的时间;布置作业要精,力求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题海中、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安排阅读要求,不搞一刀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目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自行选择阅读速度,从容自如地进行阅读。这样做,能让学生把阅读真正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好读书”者。

(三)插入一个环节,阅读一篇文章,培养一个习惯

为保证每日一篇阅读的效果,教师要在每节语文课上插入一个5~8分钟左右的阅读环节,时间自主掌握。不同内

容、不同要求可安排不等的时间,如短小精美的文章或诗词可要求学生几分钟背诵下来。上课时,教师将教研室推荐的阅读内容(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出示在大屏幕上,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阅读(也可以以电视美文欣赏的形式),必要时可做简单的阅读指导(没有多媒体的教室,学校可利用图书室或课前打印阅读材料,也可将阅读篇目汇编成校本教材)。

这种学校督查、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的阅读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既不增加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日积月累坚持下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就能实现。

二、评价机制

为更好地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全面推广这一模式,提高阅读成效,教研室将实行一推、二督、三评、四导的方式对各学校语文阅读情况进行督导与考核。一推。就是推广模式,教研室先研究制定出操作模式,召开全县语文教师研讨会,动员思想,听取意见,商定书目。二督。就是督查指导,教研室深入各学校查看阅读组织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指导。三评。就是评价学校,结合教研活动的跟踪检查,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纳入考核范围,期中、期末两次检查,加上平时学校抽查综合打分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结果进行全县通报。四导。就是利用学生素质教育测试进行引导,根据各学校阅读的篇目设计一些有关的素质题型,以此激发全县师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使这一阅读模式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一活动,将课内与课外两大阵地充分结合起来,多个空间、多个维度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让全部学生参与其中。距离此活动的开展,一学年的时间过去了,无论是课内的对比阅读教学、名篇的课内欣赏,还是课外经典的延伸阅读,都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为广大师生欣然接受。语文课堂“1+1”积累阅读模式已初步形成。积累阅读课堂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课堂模式有待于一线教师在实施中日趋完善。我们力求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从修身养德到社会文化,从内化语言到写作技巧都得到阶段性的提高,从而在读书的过程中中增长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1+1”积累阅读模式初探

杨明锐 张军梅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教研室 054700)

(责编 房晓伟)

教学研究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11244870.html,ki.issn1673-9132.2015.23.0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