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

李丽玲

内容提要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是指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贯穿综合、主题、多元等教育思想,它通过全面、综合性的教育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自主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树立一日活动均是课程的整合教育理念,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努力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课程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整合课程、学习、生活、游戏、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新《纲要》精神,我园于 2001 年起开展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课题研究,该课程贯穿了综合、主题、多元等思想来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的课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将如何体现新《纲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整合课程做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背景第一、顺应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十多年来,国外学前、新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西兰“新课程方案”,

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近两年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主题活动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视课程为联结实践与理论的一本”“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个桥梁。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因此,为顺应当今应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第二、符合新《纲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新“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纲要》指出: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各方面的发展。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

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第三、改变当前幼儿园教育状况的需要。从实践调查表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培养;缺乏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缺乏现代教育的观念,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如上网查找资料等;缺乏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家长、社区的资源。从家长的角度看:过早的定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期望的是孩子学会念几首儿歌、会写几个字而忽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和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有:幼儿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自主的探究精神;幼儿与物交往的机会多于同伴交往;缺少走出课堂教学,到大自然和社区去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有鉴以此,力求通过“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来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带动整个幼儿园工作的改革。

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提倡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⒈在生活中整合。生活是人们综合性的活动。当前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如: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生活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目前,幼儿教育发展新趋势之一就是在教育目的上倡导“教活世界”育是生活”的主张。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活动整合课程

中,我园充分利用户外活动、晨间活动、用餐、散步、日常劳动等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有机渗透各领域教育内容。户外活动中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如:中班开展《纸》的主题,让幼儿玩自制的纸球、纸棒、纸毽、纸飞机等,小班开展《花儿朵朵》的主题,教师设计与主题有关的体育游戏—花儿变变变、沙池游戏—漂亮的花园等,这样既丰富户外活动的内容,又让幼儿在锻炼过程中复习了学习的内容;用餐时通过讲故事、餐后安静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用餐习惯养成和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散步对幼儿进行上下楼梯安全教育、认识各班的安全标志和环保标志;通过欣赏各班的美术作品和主题环境创设以及走廊上教师的手工艺品,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与教育;让幼儿参观我爱祖国专刊,欣赏各班的家乡风景图片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通过晨间劳动在观察角喂养小动物、种植角给菜浇水拔草、捉虫等,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探究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1)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发现、探究和体验结 2、在学习中整合。合起来。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如:大班实验“坡度与、车”“谁的汽艇跑得快”、、中班实验“纸张响水”“睡莲花开”,教师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材料,支持幼儿大胆探索,自主探究,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教师在这过程中起隐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察角中,教师是幼儿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小班学会观察、讨论常见的动植物,教师随机记录幼儿的发现,指导中大班幼儿学会把观察,发现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

记录云朵在变,桃树在变,小鸡在变的过程以及马铃薯、大蒜等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2)计划的学习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整合课程是开放互动的,在执行过程中计划可能因突发事件引起幼儿兴趣的转移而做及时的调整与修改。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变化的学习情景,敏锐地观察幼儿,及时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并给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帮助,给幼儿提供和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附:何艳军老师在开展整合课程《春天来了》的教学反思春天来了,我们带小朋友去春游,路过一片小石堆,小朋友一拥而上,特别兴奋,他们捡出了形状特别的小石子,用小石子搭高楼盖房子,看着他们玩石子的高兴劲,我突然萌发一种新设想,何不带一些小石子回幼儿园让小朋友尝试在小石头上染画?通过多次尝试,以及互相观察、探讨,孩子们在石头上画出了脸谱娃娃、春天的小动物、春天的花,还有的小朋友用不同的色块进行石头彩绘等,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活动场景,我深深感到开放性教学给幼儿带来的好处,以及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这种计划的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幼儿参与学习活动就显得灵活轻松起来,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3)室内的学习活动的同室外的、园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如:小班主题活动,《草地上的花》教师充分利用室外的草地做为天然背景,把幼儿折、印、拼出的各种各样的花装饰在草地上;大班领域活动《认,教师带领幼儿到菜地上挖蚯蚓,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自主识蚯蚓》探究蚯蚓的秘密;大班《运动》主题的户外写生;又如春游进军营、组织幼儿到江滨公园、参观体育

馆等这种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我园户外活动空间和社会资源的多元性开放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符合课改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儿童是好游戏的,喜欢游戏的是儿童的天性, 3、在游戏中整合。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如果不允许儿童游戏,就像剥夺了孩子的生命”。(陈鹤琴)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与游戏整合。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幼儿园里是孩子们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也会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游戏之中。幼儿往往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从中习得一些知识或某些技能。我园把丰富的学习内容整合在游戏之中,如:小班结合《花儿朵朵》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游戏“荷花池里的青蛙”、角色游戏“快乐花店”、结构游戏“漂亮的花”,中班结合《纸》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游戏“好玩的纸”、表演游戏“纸时装表演”、结构游戏纸艺创作“土楼”等。附:肖雪丽老师在开展土楼主题结构游戏的反思: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开展游戏的基础。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主题的确定,幼儿建构物是否鲜明、突出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有关。在游戏中我发现,游戏的主题是由幼儿提出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幼儿建构水平有限,建构物不够鲜明、突出,玩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这是对所建构的物体虽有印象但不够深刻所引起的。因此在游戏中我利用有关土楼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向幼儿介绍家乡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土楼,让幼儿了解土楼的建筑特点,并把这些图片、

模型、文字资料放置在结构活动室中展示,让幼儿随时有机会去观察、去感知,从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在了解家乡土楼的同时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美好愿望。可见,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地进行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游戏等各种学习活动产生多维度的联系,避免学习活动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现象,避免各种活动封闭、割裂甚至抵触的现象,达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密切家园联系,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家庭是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课改中家长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地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资源的充分利用尤为重要。因此应重视对家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课改、参与课改。通过举行家园同乐,亲子游戏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亲眼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学习和游戏的场面,并请家长参与到主题、中班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中班主题活动《食物》开展的“亲子会餐”活动《纸》开展的家园纸艺创作,使家长自然而然的介入到

课改中去,主动为我们的课改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2)创建丰富实效的家园联系栏。班级的家园联系栏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田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了解,小小家园联系栏里透露出(3)的是浓浓的教师与家长感情及对孩子的关切之情。让家长学做“助,通过发放“助教活动”报名表,让家长自愿报名,给幼儿上教老师”课。如:中班家长根据主题活动《食物》开展的“菜丸子”制作助教活动,娴熟的刀工表演,引来幼儿的阵阵掌声,幼儿乐滋滋地品尝着香喷喷的菜丸子,既让幼儿明白青菜可以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又让幼儿感受到妈妈每天做菜的辛苦,使幼儿懂得尊敬、关心、体贴妈妈。此外,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许多家长都主动报名做“助,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可见,积极地、有效地利用教老师”家长的教育资源,不仅可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促进家园联系,增进孩子与家人的感情,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当刚接受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实践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活动整合课程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上课为主的教育观念,确立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的新理念。通过一个阶段的适应、磨合,我们深深地感到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既能使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兢、陈娟娟,,南京师范大《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 2、虞永平,篇目:《幼儿

教育整体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星星点灯——厦门市第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录》 3、蔡伟忠,,厦门市第一幼儿园,2002 年 9 月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例如雅各布斯提出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例如雅各布斯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设计策略,分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部分教师的不透彻理解,在许多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应该澄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与分化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关系。 (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 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客观地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的习得与处坪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关系结合起来,使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容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 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关系的处理,仅仅是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关注不同类型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才是课程整合的实质,更是课程整合的基石。台湾提出“课程统整”的出发点在于要处理好减轻学生负担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发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香港的“课程统整计划”也提倡培养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实施内容。内地的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绘本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绘本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绘本是指“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绘本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参加完这次观摩交流会,我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通过听应老师等几位专家的课和讲座,感到她们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应彩云老师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绘本课。绘本课绝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应该学习故事中传递的知识或其他内涵。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不拘泥于绘本,从故事中引出有用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通过听应老师的绘本课,发现有关于温情和爱的故事,更容易出亮点,尤其再配上舒缓动人的音乐,更会让人感动异常。 我们可以在绘本故事的情景中,开展幼儿的任何学习课程。如应老师的《甜津津的河水》,开展了科学探索的学习;《猜猜我有多爱你》,激发了孩子对情感的表达;《老鼠娶新娘》,开展了心理品质的养成活动;《晚安,猩猩》,养成了幼儿良好的问候习惯。所以,可以说绘本的情景阅读,几乎可以承载幼儿所有的学习课程。 好的活动设计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去研究活动设计的逻辑。“让幼儿在快乐中学,让老师在快乐中教”。

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应彩云老师的课,发现专家们对孩子的回应都非常好,非常到位。对此,应老师有如下观点: 1、先让幼儿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此时,对幼儿的回应,教师只需表示应允或赞许,最忌重复。 2、梳理,帮助幼儿突出主题。在幼儿没有按教师预想回答时,教师要通过梳理来理顺幼儿的思路。 3、归纳幼儿经验并有目的的提升。有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和活动目标相联系。 总之,这次学习归来,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我一定会认真反思,争取把专家所讲所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先进的理念,以率真的性格,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整合的概念

课程整合的概念 课程整合这个词汇最初来源于对英美教育界专用术语 “integrated curriculum”和“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翻译,用以概括和揭示我国课程改革中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有关新型课程的内涵和理念。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然而在国内,关于课程整合的概念内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国内关于课程整合的认识多属于此。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整合既要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要在微观上涉及到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 学校课程统整: 在国内类似的文献不多,在现有的文献中我们发现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徐玉珍教授对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实践,提出:(1)课程整合不是与课程分化相对立的课程设计方式,而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互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2)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3)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同时台湾空中大学杜政荣教授提出“课程统整”的出发点在于要处理好减轻学生负担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发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香港的“课程统整计划”也提倡培养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实施内容。在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著名教育专家伊朗的拉塞克和罗马尼亚的维迪奴就“课程整合”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概括阐述了“跨学科性”整合课程的命题。设计出了实现课程整合的“课程计划的方法论框架”。美国学者雅克布斯把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整合划分为六种不同的设计策略,(1)学校本位的设计,即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2)平行设计,即将两门相关的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而把建立两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责任交给学生;(3)多学科设计,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4)跨学科设计,即将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5)“统整日”设计,即完全从学生生活世界或好奇心出发而开展活动;(6)现场教学,这是跨学科设计的一种极端方式,以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及日常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学习,是一种完全的整合设计。

绘本培训心得体会

绘本培训心得体会 大一班孙鑫 参加完这次观摩交流会,我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通过听应老师等几位专家的课和讲座,感到她们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绘本课以及如何上好绘本课 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应彩云老师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绘本课。绘本课绝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应该学习故事中传递的知识或其他内涵。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不拘泥于绘本,从故事中引出有用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通过听应老师的绘本课,发现有关于温情和爱的故事,更容易出亮点,尤其再配上舒缓动人的音乐,更会让人感动异常。 二、绘本的情景阅读,可以承载幼儿所有的学习课程 我们可以在绘本故事的情景中,开展幼儿的任何学习课程。如应老师的《甜津津的河水》,开展了科学探索的学习;《猜猜我有多爱你》,激发了孩子对情感的表达;《老鼠娶新娘》,开展了心理品质的养成活动(坦诚的承认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晚安,猩猩》,养成了幼儿良好的问候习惯。所以,可以说绘本的情景阅读,几乎可以承载幼儿所有的学习课程。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活动设计 好的活动设计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去研究活动设计的逻辑。“让幼儿在快乐中学,让老师在快乐 中教”。 四、面对孩子的说法,教师如何更好的回应 通过听几位专家,尤其是应彩云老师的课,发现专家们对孩子的回应都非常好,非常到位。对此,应老师有如下观点:1、先让幼儿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此时,对幼儿的回应, 教师只需表示应允或赞许,最忌重复。2、梳理,帮助幼儿突出主题。在幼儿没有按教师预想 回答时,教师要通过梳理来理顺幼儿的思路。 3、归纳幼儿经验并有目的的提升。有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和活动目标相联系。 五、教育要心平气和,好老师要永远保持率真和善良 只有心平气和做教育,才能成功。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永远保持率真和善良。应老师说:"在台上上课时,也不要在乎台下人的眼光。充分享受台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这次学习归来,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我一定会认真反思,争取把专家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当今世界诸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注重促进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与发展重要目标之一。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课程的整合性下降,所以学科整合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相应地,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则以综合课程为主。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整合”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而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态,也是较为适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形式之一,因此,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涵义及其特点。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许多学校意识到学科间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不断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或者将实践中成功的学校经验与成果应用于自身学校,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关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往往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涉人员无法厘定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目的与途径,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存在错误理念。 2.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虽然在实践探索中,有些小学学校成为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学科间课程整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样,也为其他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提供了典范与启示,但是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强调学校利用自身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不可能去盲目去移植和复制成功学校的经验,当然不是成功范例一无是处,而是小学学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作为指导,从成功的范例中获得启示。 3.整合过程过于关注的是科目结构的平面调整 小学阶段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目的即希望学科知识能够促进小学生完整发展,防止小学生因为学科分立而产生偏科现象,科目过多而增加小学生负担。事实上,单纯的某一学科课程不能够完成促进小学生的完整发展,如果各门学科之间彼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 策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例如雅各布斯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设计策略,分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部分教师的不透彻理解,在许多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应该澄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与分化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关系。 (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 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客观地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的习得与处坪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关系结合起来,使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容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 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关系的处理,仅仅是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关注不同类型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才是课程整合的实质,更是课程整合的基石。台湾提出“课程统整”的出发点在于要处理好减轻学生负担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发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香港的“课程统整计划”也提倡培养创

数学组课程整合方案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方案(第一稿) 核心基础课程 由于目前每个学期需要完成区教研中心布置的教学工作,完成每学期期末的考试任务,经各备课组讨论先进行学期内的课程整合与拓展,暂不将不同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现将每学期的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七年级上(在课本基础上补充以下内容) 1.《有理数的再认识》 在规定课时内补充数学史的有关有理数是怎样形成出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在回顾过程中,体会目前学习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2.《绝对值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体会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及几何意义的相关联系,并运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 3.《找规律》 利用代数式来表示一列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古文中的方程》 关注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关文化的营养,从而全面地得到发展。让学生体会祖国数学的辉煌历史。 5.《方程史话》 介绍西方方程发展的历史以及传入中国经历的过程。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方程中的钟表问题》 拓展学生对于时间进制的认识,结合方程中的追及问题解决钟表表针间的实际问题。 7.《几何绪论课》 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能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了解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几何特征的学科,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重要结论.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渗透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的喜悦,体会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坚定学好知识的决心. 8.《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本课题要在学生对长方体和它表面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制作长方体纸盒,让学生经历制作实物体验数学的图形美。

应彩云绘本培训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应彩云绘本培训心得 篇一:绘本学习心得体会 绘本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幼儿园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绘本学习的机会,在周末的时间里,认真地聆听,观摩应彩云名师团队的绘本讲座,对于我们已经开展的绘本教学真的有了许多的教学思路和心得体会。 我们都在羡慕着应老师他们能“玩转绘本”细细想来确实我们许多工作的不到位。 我们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有认真的去筛选绘本嘛吗?在认真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了吗?互动,游戏的角色都有适时的加入吗?原来我总是以自己的教育经验不足为借口,其实不然,很大时候,可能真的是自己的拖延而致。在面对文库中诸多的领域,不同作者的绘本,常常不知该作何选择。在这次的绘本交流会中,我也见识到了许多优秀的绘本,算是一种收获了,但最值得的还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选择思路: 1、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2、依据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 3、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4、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当然,光是有选择也还是不够的。一本很好的绘本要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方式也说一种失败。看应老师的课,觉得很轻松,所以的衔接都是特别适宜的。在听了4场后,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总结着: 1、导入(出售绘本封面,请幼儿描述,引入主题)约3min 2、开始故事(声请并茂,节奏,语调很重要。大概 3、4副画面)3min左右 3、互动,引入游戏或练习(与主题有关)10min左右 4、继续故事3min左右 5、互动,讨论,教师小结并将兴趣继续延伸,激发幼儿阅读兴趣。2min左右 除去这些,也还是要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所看到的几堂课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及时流程相类似。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林老师和何老师的亲和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像投影仪出现问题了,孩子们开始躁动,但老师还是以幽默的方式“原来风太大了”逗得孩子们大笑,课堂继续。 由此可见,绘本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状态都是重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整合的参与主体,整合的配套措施等。整合条件的优化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个学校层面的共同努力,发挥其作为整合配套系统中的动力支撑作用。学校应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建构校本主题文化及课程氛围。在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按照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发挥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激发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让教师自觉主动的积极参与课程整合,维持教师的整合热情与活力,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主题,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以此来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实施,促进小学课程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而持续地培养。 1.学校层面需为整合探索提供支持(1)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小学课程整合的支撑点在于学校,只有集整个学校自身资源及外部支持于一体的课程整合才能顺利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整合本身是依赖于本校的优势资源来展开,整合的风险与阻力并存。从访谈中得知,以往一些改革的做法,如尝试分层差异教学等也遭遇家长的不理解和投诉;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施压最终导致改革计划的夭折。在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支持系统情况下,如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时间安排等,更令整合的实践探索举步维艰。整合探索总体呈现出零散无序、机械低效的状态,缺乏内外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需要一系列配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课程研究与管理部门,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推行。小学课程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并建立保障整合内容长效实施的评价机制。课程整合也使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加强了外界对学校改革的关注,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界资源和外部支持。小学课程整合既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与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的整个大环竞的文化氛围带动和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建构合理的学校主题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与价值文化,包含着管理文化、师生文化、果程文化和教学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小学课程整合需要立足于本校的文化传统和万史积淀,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主题,建构起主题型的校园文化本系。这里的主题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层面来反映课程整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课程文化的主题,让课程成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载体是建构主题型学校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之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体的融会贯通,才能使课程成为学校长久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整合的顶层设计整合的目标定位是进行课程整合设

浅谈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摘要:小学学校将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考试的主要科目,其它科目都列为副科。抱着考试为主的目的,小学老师在教学中特别看重语文、外语和数学的教学,忽视了副科的教学,这不利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这样的副科科目又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课程整合的方案,希望为课程改革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小学课程整合;教材整合;教师配备;教学整合 引言:课程整合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课程整合能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又能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备受中小学学校的关注。课程整合需要从教材整合出发,制定全新的教材,然后配备专职的教师进行教学,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所提倡的教育制度都是应试教育。毫无疑问,应试教育的教育策略是把考试作为教育成果的验收方式,把完成习题作为学生备战考试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学校将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考试的主要科目,其它科目都列为副科。于是,抱着考试为主的目的,小学老师在教学中,特别看重语文、外语和数学的教学,进而忽视了副科的教学。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最主要的副科,通常由语文、英语或者数学老师兼任,而主科老师通常对副科内容简略带过,然后将把副科的教学时间换成主科。这导致了小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利于他们的素质发展。此外,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许多教学内容有重复迹象,这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保证主科科目有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又不至于耽误副科的教学。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三门课程通过一定的方法,合并成一个学科,本文的研究重点便在于此。 二、小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教材整合策略 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课程整合需要先从教材入手,剔除教材中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04705513.html,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研究 作者:庚振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摘要】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式,也是课程整合最基本的模式之一,是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典型的体现。 【关键词】学科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6-02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当今世界诸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注重促进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与发展重要目标之一。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课程的整合性下降,所以学科整合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相应地,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则以综合课程为主。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整合”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而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态,也是较为适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形式之一,因此,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涵义及其特点。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许多学校意识到学科间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不断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或者将实践中成功的学校经验与成果应用于自身学校,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关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往往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涉人员无法厘定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目的与途径,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存在错误理念。 2.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虽然在实践探索中,有些小学学校成为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学科间课程整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样,也为其他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提供了典范与启示,但是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强调学校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大一线教师早已不再陌生,大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技术喧宾夺主、在网络资源中迷航、炫耀高技术、课堂管理失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整合的效果,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整合案例的统计分析,我们对整合方法进行了分类。 (一)整合方法分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设计,有三种可能的方法: (1)教师在设计课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要素直接纳进来考虑,与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其他教学条件一同来考虑。 (2)先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将常规条件下设计好的一节课直接搬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搬硬套。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好与差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设计能力,更多的是灵感,但信息技术普及到学科教学中毕竟是近几年的事情,教师很难准确把握设计过程,很难有更好的灵感,所作的整合教学设计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的程度。 (3)假定教学条件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称之为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信息技术所能做到的有效支持,进而来选择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使信息技术使用得恰到好处,适时、适用和适度,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有效整合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科学有效的整合方法。我们认为上述的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基于理想状态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在这样的整合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 1.整合点。首先我们认为在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信息技术是与常规教学手段等同性质的教学工具。其次,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这样的步骤或环节称之为整合点。所以,要做好整合,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 2.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方法。基于整合点的思路,我们提出了一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基本方法,称之为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方法(MIBP),它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步骤: (1)本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2)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整合点的诊断; (3)本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选择; (4)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选择;

绘本阅读培训心得体会

绘本阅读培训心得体会 绘本阅读培训心得体会1 非常感谢幼儿园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绘本学习的机会,在周末的时间里,认真地聆听,观摩应彩云名师团队的绘本讲座,对于我们已经开展的绘本教学真的有了许多的教学思路和心得体会。 我们都在羡慕着应老师他们能“玩转绘本”细细想来确实我们许多工作的不到位。 我们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有认真的去筛选绘本嘛吗?在认真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了吗?互动,游戏的角色都有适时的加入吗?原来我总是以自己的教育经验不足为借口,其实不然,很大时候,可能真的是自己的拖延而致。在面对文库中诸多的领域,不同作者的绘本,常常不知该作何选择。在这次的绘本交流会中,我也见识到了许多优秀的绘本,算是一种收获了,但最值得的还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选择思路: 1、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2、依据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 3、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4、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当然,光是有选择也还是不够的。一本很好的绘本要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方式也说一种失败。看应老师的课,觉得很轻松,所以的衔接都是特别适宜的。在听了

4场后,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总结着: 1、导入(出售绘本封面,请幼儿描述,引入主题)约3min 2、开始故事(声请并茂,节奏,语调很重要。大概 3、4副画面)3min左右 3、互动,引入游戏或练习(与主题有关)10min左右 4、继续故事3min左右 5、互动,讨论,教师小结并将兴趣继续延伸,激发幼儿阅读兴趣。2min左右 除去这些,也还是要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所看到的几堂课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及时流程相类似。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林老师和何老师的亲和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像投影仪出现问题了,孩子们开始躁动,但老师还是以幽默的方式“原来风太大了”逗得孩子们大笑,课堂继续。 由此可见,绘本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状态都是重要的。 我也在反思,我们班级在周五开展的绘本集教到底欠缺了什么?好像都欠缺了许多,更觉得自己失败极了,不过也幸好在这次的学习中,让我发现了所欠缺的东西。因此必须要加强要求自己,了解绘本,了解孩子,同事也了解自己。希望我们的班级绘本课会越上越好。 绘本阅读培训心得体会2 参加完这次观摩交流会,我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通过听老师的课和讲座,感到她们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学科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学科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1)课程整合的历史简述 课程整合在课程发展史上早已存在。从19世纪初以来,课程整合经历了兴起、兴盛、式微与复兴四个阶段。赫尔巴特(Herbart)首先提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即“相关课程综合论”。之后他的弟子们发起整合运动,提出了以历史、地理为中心的整合论。④20世纪2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批判与质疑,由此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提出整全学习作法,如全语文单元教学、主题课程等。杜威(Dewey)强调儿童学习经验的整合,以活动为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整合的媒介。然而,仅仅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进行的课程整合,容易忽视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课程整合的关注焦点转移到社会功能与问题上,形成以社会为核心的整合课程。“整合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领域或社会问题,将几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核心课程。20世纪40年代,课程整合研究逐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整合又重新受到关注。整合进入课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创设综合学习时间”的课程改革举措。进入21世纪,课程整合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实践层面的探索取得新进展,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课程整合提出新的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对课程整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30余年历史。我国香港地区的课程整合以弹性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订立共同主题来联系不同的科目。”我国台湾地区把课程统整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将目前学校实施的课程与社会问题统整为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主题式的课堂教学活动。20世纪80年,我国大陆地区出现了课程结构整合化趋势,并对综合课程进行了研究探索。90年代,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统整和课程体系改革,集中在高教和职教两个教育阶段。21世纪初,课程整合开始扩展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阶段。 在各个历史时期,课程整合的价值追求主要有知识本位、儿童中心、社会取向及多元取向,分别反映了课程的文化属性、人本属性、社会属性。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全面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已在教育领域达成共识。课程更加多元化、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活动注重贴近生活,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经历体验。通过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并提高教育质效,成为课程整合的主流价值取向。从儿童或社会的视角出发,是对儿童需求、兴趣或社会需要、问题的关注进行跨领域整合。一是以儿童取向为价值指导,整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活动;二是以社会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原

跟孩子读绘本的心得5篇

跟孩子读绘本的心得5篇 跟孩子读绘本的心得1 上个月我园开展了绘本教学活动,作为新老师的我第一次在家长半日活动中组织了一节绘本课《艾玛与风》,我知道绘本能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绘本是一本色彩与图片极其丰富的作品,他给了孩子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其次绘本是一本看似故事简单异懂,却又包涵着一个深刻道理的童话书。再次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不仅孩子们可以看图猜测故事内容,也对文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那次半日活动的一节绘本课让我半个月时间没有睡好觉,因为里面能够挖掘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每天和师傅不停的磨课,最后又试教请来了各位骨干老师和园长,经一个星期的磨课最终才把这节课顺利呈现给班里的孩子和家长。 我觉得上好一节绘本课首先教师要走进绘本,挖掘绘本的内涵。.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和讨论者,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绘本就像一部电影,她所包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开展一个绘本教学活动,有时会有些难度。《艾玛与风》是一个中班的绘本故事,起初翻看这个绘本时,发现除了颜色鲜艳以外,没有什么值得与幼儿共同分享的地方,但是经过参考阅读指导,再加上反复斟酌研讨,感觉《艾玛与风》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中班幼儿求知欲、好奇心都非常强,对故事里的画面情节特别感兴趣,我就从引导孩子观察画面,大胆想象入手,逐步导入故事情节,孩子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在重点讨论环节,我采用了

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金山路幼儿园 “问题式”的引导,迁移孩子生活经验;增添了幼儿讨论的环节,让幼儿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共同体验绘本故事的快乐。倾听孩子发表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达到了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 整个活动中,我还缺乏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挖掘,尤其是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对于“什么是快乐?想把快乐送给谁?”这个问题,针对幼儿的讨论回答,我没有进行及时小结与梳理,以至于孩子还是停留在问题表面。“对于为什么要把快乐送给别人?”缺乏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恰恰是这个绘本故事需要传递给孩子最主要的信息。 跟孩子读绘本的心得2 一直听过绘本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它,4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市“幼儿绘本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中上课的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绘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绘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绘本符合孩子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同时也能 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而绘本的内容大多都很简单十几幅插画,寥寥数句,一个故事便结束了,留给孩子们的是大块大块的想象空间。例如杨俊梅老师的绘本教学《彩虹色的花》,在出示第一幅图的时候,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对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同时,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不同学校和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中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是当前课程研究应该关注的。 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力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的主体。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在内容定位上应该涵盖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为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尽管这些材料和素材可以由相应的出版和教育机构开发,但对开发出来的材料的选择在于学校和教师,并且,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也不能涵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教师参与开发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资源,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 二是学校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就上述两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课程形态也显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加以简要的说明。 案例1: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山东潍坊滨海中心小学 滨海中心小学从2002年8月开始进行《我们家乡的海》为中心主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并在研究和开发中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结合起来。学校设计开发《我们家乡的海》校本课程资源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环境分析、讨论、论证、实践和完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资源的典型案例。 第一阶段:环境分析。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环境分析,调查取样,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讨论。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讨论,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情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开发研究方案及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争取社会的支持。 第三阶段:论证。成立校本课程《我们家乡的海》开发小组,教师带着照相机、摄像机穿梭于各个大小企业、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取得第一手资料;学生以及家长也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课程材料,最后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读本。 第四阶段: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