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Who is to blame?The “leftover ladies”or the Social?——the Research of “leftover ladies” in media reports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women's status compared to before also have grea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highly educated, high income but in marriage is not the ideal end-result, this phenomenon also has been dubbed "leftover women age", "leftover women" mating difficult to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Leftover women" and "left", why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subjective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reports of "leftover women" content analysis, with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problem of "leftover women", reflecting the social gender sensitivity is not enough, a lot of reports are based on the male perspective, the interests of the men to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ign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leftover women" itself.

Keyword:leftover ladies gender media reports Content analysis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未婚女性以“剩女”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的传播之中,同时“剩女”的现象也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剩女”也成了大众口中关于性别、婚姻、家庭的重要话题。众多的电视节目,比如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等活跃于各大卫视屏幕;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也被大众所熟知;以“剩女”为主线的电视剧也不胜枚举,《我们结婚吧》、《单身女王》、《剩女进化论》等等。可以看出社会对男婚女嫁的问题的重视,“剩女”群体则是被关注的一个焦点。

近些年来“剩女”这个词开始流行于网络,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众对“剩女”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剩女”就是被“剩下”找不到男人的一群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她们是有追求不愿妥协的现代新女性,是战士。“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没有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大多数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有很多自身条件较差。在社会择偶梯度效应的影响下,“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希望找到比自己优秀的男性,而与“剩女”条件相当的男性更愿意找条件略差的女性,“剩女”因此迟迟找不到理想对象,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关于“剩女”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以及各种漫画等充斥着大众的生活,大众对“剩女”的解读往往是随着各种报道而产生的,而当今社会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严重,人们对社会敏感程度不高,因此在解读“剩女”现象的时候视角会有偏颇从而对“剩女”有不公平的看法产生。大众媒体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剩女”现象产生的社会问题,从男性视角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而对女性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关注则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的状况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剩女”的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择偶观、婚恋观上,内容大都涉及到了大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和择偶的标准,并且都选择择偶梯度效应、交换论等理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分析大龄女性被剩下的原因,试图通过改变“剩女”们的婚恋观和择偶态度来帮助她们改变被“剩下”的现状。人们都

想要去解决所谓的“剩女”问题,并对她们的心理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希望从改变“剩女”本身着手来缓和这一问题。但是,大量的目光集中在“剩女”本身,忽略了她们的自我感受以及大量的社会因素。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剩女”这个群体存在于社会的合理性,给“剩女”一个新的解读。

在相关的学位和期刊论文中,对“剩女”的讨论略为丰富。周松青在他的《剩女与性别统治》这篇期刊论文中直接把“剩女”和性别统治相关联并且加以描述,该文阐述了关于“剩女”一词的社会性别讨论,认为“剩女”一词是贬义的词汇,存在性别歧视,该文引用了网络论坛上的对话,以及2008年与2009年的相关数据,用大量的数据支撑了整片文章,由于数据运用篇幅大,以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过于简单和匮乏。龙晓添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用性别视角对“剩女”产生的原因,以及她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并且理性地对待之。李东机的《是“剩”还是“被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城市中30至37岁之间的剩女,从个人择偶标准和社会变迁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大龄剩女婚嫁困境的基本原因,并且提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剩女的婚配模式。孙青美的《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剩女择偶问题的研究》用随机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剩女的择偶问题,认为剩女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和男性对她们角色期待的错位是造成剩女择偶困难的本质原因,这个视角值得认真研究分析并且借鉴。然而国内大部分对“剩女”的研究都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对“剩女”的解读没有实现突破。

2.国外研究情况

在国外的学术研究中,特别指西方的学术讨论,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和社会性别的分离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在英语里面,“剩女”被翻译成“leftover ladies”或者“on the shelf”,美国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很多美国女性对自己的期望过于高,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将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反而越来越挑剔,从而不得不接受和适应单身生活。近几年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剩女”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自在潇洒,她们内心也为自己身处的尴尬社会处境而感到焦虑和忧愁。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将近一半即2500万人过着单身生活。在对部分中产阶级的女性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单身女性认为自己的处境进退两难。一方

面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她们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却又使她们常常遭受忽略。比如,某些社交场合,大龄单身女性常成为人们的焦点,人们乐于为她们的婚姻大事出谋划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都觉得她们已经成婚有孩子了,于是就忽略了“剩女”们的真实情况。因而“剩女”们很多时候迫不得已不断地向周边人解释她们仍旧是单身,而这些行为多少会让人尴尬而且往往也会伤害女性的自尊心。

剩女现象不单单是女性本身如何对待婚恋的问题,它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而媒体也往往强化“剩女”的社会压力,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大下功夫,始终认为“剩女”的存在是没必要的,是社会的一个隐患,而忽视“剩女”出现带来的正面性。

(三)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剩女”这个话题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从古至今均存在大龄不结婚的女性,同时也是个“世界”话题——除了中国有对“剩女”问题进行研究,国外均有有关“剩女”的相关研究文章。放眼全世界,“剩女”现象绝对不是仅出现在我国,相对于国内,国外的开放程度使得民众对于“剩女”一词的态度更加乐观和积极,认为单身和结婚只是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很多国外大龄女性跟男友住在一起但是没有走进婚姻,是因为对待婚姻的态度十分谨慎。再看国内,民众对于“剩女”的态度大都是消极的,对“剩女”的认可度普遍偏低,此外,很多“剩女”本身对自己的角色也存在消极想法,一方面是对目前的单身状况的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在乎他人不善意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性别的角度入手说明“剩女”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社会的性别制度和体系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的“眼中钉”,换个积极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明“剩女”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性别平等的推动者。

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1976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对西方的妇女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促进了妇女研究的发展。1988年,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史家理论家琼·斯科特(Joan W. Scott )把社会性别定义为“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通俗点讲,社会性别可以看作是一定社会文化下产生的一种性别等级制,在当前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据统领支配的地位,女性则身处被统领和

被支配的地位,且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权利的分配。

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被引进中国,中国的学术界以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后,中国的学者们开始用社会性别理论来试图研究妇女问题和两性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男女性别问题越来越关注,期望在性别问题上能够得到一种中肯的解读。然而,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性别统治依旧是社会主流,时常出现站在男性视角下将“剩女”问题妖魔化并且曲解了女性的形象。“剩女”如何定义?如何看待“剩女”现象?“剩女”是否真的难嫁?这些问题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都过于表面化和肤浅,没能从跟深入的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事实上,“剩女”的出现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一个表现,是女性对男性社会中女依附于男这一主流观念的挑战,对于追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有着推进作用。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她们不再是从前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与男性竞争且平分秋色,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她们对幸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再一味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男人带给她们的家庭美满上,而是在爱情婚姻和事业成就上权衡利弊,独立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对“剩女”的研究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今社会发展中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问题。在当今提倡男女平等的环境下,“剩女”的出现会不会对传统的性别统治发起挑战和产生影响?大众在关注和大肆讨论“剩女”问题的时候,为何会出现对其妖魔化的现象?“剩女”被报道过程中是否被媒体关注了其自身的权益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确地解读和理解“剩女”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其的一种正名。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性别不平等似乎约定成俗被大众所接纳和默认,男性永远是统治和领导地位,而女性则是被统治和被领导的角色,“剩女”的出现对传统的性别统治社会发起了一项巨大挑战是人们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媒体有关“剩女”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检测大众对“剩女”的理解和所持有的态度是否客观公平,是否有从女性本身的权力出发去解读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四) 研究意义

对于“剩女”的研究篇幅可谓不在少数,大众媒体对“剩女”的关注度也十分强烈。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的分析,来分析“剩女”目前的现状,以及对“剩女”产生的原因的归纳,并且通过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剩女”存在的意义,端正大众对“剩女”的心态,帮助全面了解“剩女”,改变对“剩女”的刻板印象,消除“剩女”的自身危机,促进两性平等发展。“剩女”实际上是男性视角对大龄未婚女性的解读,表现出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社会性别视角批判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权力的压制和对女性的曲解,主张跳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用男女平等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剩女”这个词的意义。有利于大众在传播有关“剩女”信息的时候,提高社会性别的敏感度,为大众普及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法将不是定量的文献内容转化成定量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并且做出对所讨论事情的判断和得出结论。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重要报纸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4年来自五十三家报纸关于“剩女”的报道作为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媒体眼中的“剩女”形象。

(二)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女权运动下诞生的一种观念体系,现在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了西方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范畴,并且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一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社会性别理论把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学关系,认为它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于男女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通常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生,人们对性别的观念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这不是不能被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通过社会

性别的不同、社会性别塑造以及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性别等级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敏感缺失,并且由此深入探讨和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权力资源分配和社会制度根源。其反应出来的是两性之间的一种不公平关系,实则为一种权力的从属关系,并且它深刻地贯穿在大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家庭生活等各种领域。

三、媒体报道中“剩女”现象概述

(一)“剩女”现状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人生事件似乎早就被概括好了: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孩子。这种生存模式被大多数人适应和接受。但是在审视女性完成这些事件时的眼光要比审视男性来得更加严格。规定的年龄就该做相应的事,到了适婚年龄的女性自然而然的就被任命结婚生子的任务。若是到相应的年龄没有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就成了大龄未婚女青年,由此可见大龄未婚女青年绝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它的问题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龄未婚女这个词也被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剩女”一词所代替,并且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

据有关数据表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些只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报道有关的漫画则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中国有多少剩男剩女 2014剩男剩女最新标准”;“婚姻家庭咨询专家:长沙剩女数量远超剩男”;类似于这类标题的报道都在关注“剩女”的比例,从比例中不难发现“剩女”的产量要高于“剩男”。上海热线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剩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已有82.79%的女性认可单身这一观念,并且在高学历女性中这一数字更加庞大。在《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之“剩女”的自白书》中可以发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的女性,越发容易将自己视为“剩女”。48%的硕士和更高学历的单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剩女”,而本科、专科、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6%、30.1%、23%。

(二)大众对“剩女”的理解

媒体在报道和讨论“剩女”现象时,几乎都会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导致“剩女”产生的原因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

1. 社会层面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女生不想结婚的,之所以成为“剩女”中间有很多社会历史根源。改革开放后,社会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和男性同等的高等教育,走上社会与男性平起平坐。女性获得幸福不再依赖男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便会成为行为的驱动力。女性在物质上能够自我满足时,高一级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女性追求的新目标。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互碰撞,不断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的性解放和女权运动对我国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她们不再愿意成为男性的贤内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在传统的婚配模式下,这必然导致矛盾和冲撞,很大一部分女性便不可避免地沦为“剩女”。

2. 家庭层面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把所有的资源和关爱都给了一个孩子,因此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越发提高,高文化家庭更是把孩子的幸福快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婚生子似乎变得没那么紧急。这也变相地支持着“剩女”。

3. 个人层面

这也是媒体讨论得较为热烈的一个层面。首先,女性的择偶条件提高,年轻女性在择偶的时候都十分看重对方的个人背景条件和综合情况,无论是事业、经济、学识、地位、还是外貌、举止、人品、性格等,都要求与自己“大致相当”。另外,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都有“低不就”的“梯度选择偏好”,择偶条件往往比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为择偶、恋爱付出的时间成分、情感成本、财力、精力等的增多,使大部分女性不但没有降低择偶标准,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缘由标准甚或提高标准。其次,感性上,很多女性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过分追求“感觉”,希望自己的爱情婚姻是充满浪漫,并且永远除与激情状态。对爱情有着完美的理想主义,不允许瑕疵的发生,这也阻碍了她们继续寻找自己的幸福。此外,还对“剩女”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对婚姻持有恐惧心理,惧怕亲密关系。成长环境的不同,对女性的婚恋观会造成很大影响。部分女性自幼看到自己父母婚姻的不

幸,常年经历着父母婚姻的不幸,对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害怕那种不稳定的感觉,对建立属于自己的美满婚姻感到不自信,采取逃避的方式。“北京“剩女”超过50万专家称六大原因所致”的报道中,分析了“剩女”剩下的六大原因: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刘华清分析,“剩女”们并不是都不想要婚姻和爱情,她们有些是工作忙太忙失去了恋爱机会,部分是因为太过挑剔从而高不成低不就。还有部分女性随着发展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有的“剩女”一旦发现男方有存在一些跟自己价值观不符合的便开始产生排斥的情绪;另外还有的“剩女”有洁癖,没有办法忍受一些男性不好的卫生习惯。还有些女性看重感情,在结束一次难忘的恋情后再也没有办法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也有的“剩女”剩下来是因为存在着攀比心理,生怕找不到比身边的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而遭人笑话。“变成剩女三大性格原因揭晓”“可耻的剩女国内外剩女成因对比”等此类带有贬低“剩女”本身意思的新闻都试图通过分析“剩女”自身的问题来解决她们的“困境”。

大众对“剩女”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无非为了找出可以对症下药的办法来缓解“剩女”问题。可见人们对“剩女”的存在依旧抱持着消极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剩女”存在这个社会中的意义。

网上关于“剩女”的问卷调查,内容基本涉及年龄、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很少关于为“剩女”正名的题目出现。谋一份问卷调查总共15题,其中只有一道题涉及到了对“剩女”的重新思考。您认为“剩女”一词带有感情色彩吗?

选项小计比例

褒义 11.02%

贬义 4545.92%

中性 5253.0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8

从问卷结果看出能够认识到“剩女”的“褒义”的人少之又少。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剩女”

本文主要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媒体报道中的“剩女”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

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一)社会性别理论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性别

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形成的,在随后的社会环境中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不断被更新。

婴儿出生后,在其随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分工孩子对性别差异产生第一个认识,比如,女性是要生孩子做母亲并且照顾家庭的,男性作为父亲是要承担家庭责任,去外面赚钱养家糊口的,男女的角色不同分工则不同,甚至有明显的界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性别不可更改的宿命论,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发起了挑战。女性可以选择作为母亲也可以选择不做母亲,即使成为了母亲,劝劝负责家里事务也不是必须的,女性也可以去工作打拼,赚钱养家,同理男性作为父亲也未必一定要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亲的角色也可以主内,照顾家人,料理家务事。发展的角度审视问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剩女”,她们的存在也是可以合理的,没有人可以规定任何人在到达某一年龄的时候必须做哪些事情,适龄结婚者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过自己的单身生活,也不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和负面的影响。婚姻生活和单身生活只是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而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和绝对的权力明白自己适合哪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是旁人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去干涉和胡乱评价的。“剩女”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不是“剩女”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剩女”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使得人们妖魔化了“剩女”现象,客观地将其定义成了一个“问题”。

(二)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路程中,男女双方应该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方统领另一方被统领的附属关系。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更加坚强独立和自主,摆脱依赖男性靠男性带来幸福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关系的问题上,应该自信,与男性相处成彼此尊重互相合作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积极主动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被男性踩在身后的工具。“剩女”大都是工作稳定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优秀女性,她们在对待男性的关系上正是以自信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中用自己的实力与男性展

开公平的竞争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剩女”是一群优秀的女性,她们工作能力不亚于男性,有可以独立的条件和能力,没有依附于男性的必要,她们可以享受发展自身优势提高自身水平带来的满足感。社会的稳定平衡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崛起,可以说看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如何,看女性的发展就略知一二。当今社会,女性对发展的贡献也许比不上男性的多和大,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各种原因。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阻碍着女性前进的步伐,同时也时常忽略女性对社会的直接作用,很多人认为女性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就是把家庭照顾好,把小家的和谐美满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剩女”的产生可以看做是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发展的表现,让人们也能看到女性对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或者说”剩女“是对两性平等发起挑战的战果。

(三)反对把对女性和女性问题的研究孤立起来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研究关于女性的问题的时候,应该将其放在男性和女性共同建立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当今的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结构中,仍旧包含着男女在社会性别等级上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对等以及男女在发展上的不同限制。“剩女”这个词是在男性视角下提出的,可以说“剩女”背负的社会舆论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男权文化造就和强加给她们的。“剩女”们自身条件突出,不愿意随便将就,希望找到合适的人选,否则就单身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误,是传统的性别文化认为女性太要强不好,女性在最终应该回归家庭,附属于男人,从而把优秀女性单身视为一个错,并且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于女性,这是社会性别差异导致不公平的一种体现。因此“剩女”被“剩下”并不是错的,“剩女”有存在于这个社会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很可能是男性不够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因此,不管是男还是女潜意识里都认同在男女关系上男应该要强于女,“剩女”本身的条件突出,可以说把很多男性都比下去,因此,即使一些“剩女”不在乎男方条件是否比自己好,男性作为这个社会的统治者还是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女性,所以,在对待“剩女”问题上,因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对待男女问题上的不公平,从而更加公正地解读“剩女”这个群体。

(四)不同政策或者项目中对男女两性的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应注重不同政策的出台,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是对促进男女两性平等、改变现有片面社会性别文化有作用的,而又有哪些政策是“助纣为

虐”反而强化了传统的性别等级,加剧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从而着手改变或者消灭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户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并在同年10月1号开始实行。男女平等已经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妇女权益保障法在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说明国家的政策上已经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妇女能顶半边天得到了政策上的鼓励和认可。然而最新婚姻法该出台的时候可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很多呐女权主义者喊新婚姻法损害女性权益的声音出现,认为女性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付出青春没有得到应有回报。个人认为,新婚姻法反而在促进女性的觉醒意识,告诉她们女性需要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能依附于男性。然而身处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大众,往往会看到其中的“不公平”,一种常见的态度就是“女性的青春”谁买单?这种视角直接把女性的地位放在了弱势地位,将女性视作对男性的依附者和照顾者。从新出台的政策来说,“剩女”其实是走在社会性别观念重建的前端,她们早就意识到作为独立的个体,完善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社会性别的目的就是分解男性的话语权,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和重新界定,从而改变现实社会中两性关系不平等的现状,重新整顿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制度。由此不难看出,社会性别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概念,社会性别理论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一个不断解构和重建的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

可见,无论在媒体报道中还是在大众心目中,“剩女”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可以同情的身份出现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没有办法反思和审视“剩女”这一现象出现的积极影响。“剩女”的出现时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对男权社会性别观念发起的挑战;是促进男女平等跨出的重要步伐。

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很多糟粕传统已经被完全摒弃,比如女性裹小脚这一传统的废除,是对妇女的一个大解放。再看当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也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经济地位的提升,女性不再像从前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干家务,做女红在家相夫教子,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与男性竞争且平分秋色甚至超越男性;教育权利的增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传统思想早就被大众摈弃,除了个别偏远地区,男女基本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社会、政

治地位的提升,近年来女企业家女官员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很明显能看出来,改革发展至今,通过各界的努力,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种乐观的转变少不了媒体的作用。但是不乐观的情况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存在很多家庭中,农村偏远地区是情况最为明显的: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就让女孩子出门打工供男孩子上学;认为男孩子才是家庭的顶梁柱;传宗接代需要家里由男孩来完成……然而这些重男轻女的行为不仅存在于偏远农村,很多城市也不例外,譬如温州,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国其他很多城市,很多家庭超生只为了最后得到一个男孩,也有能力为超生买单。这种不乐观情况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父权制的社会文性别化没有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没有改变。虽然女性在社会上有了不亚于男性的表现,但是大众对女性的认可还是更多的停留在家庭层面——作为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很少有认可女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能力和作用。

中国的传统思想可以说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思想的熏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绝大多数人对传统思想是表象出认可的态度并且带有积极反应。我们都默认男权主义在我们生活中的合理性。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并且中国一向的教育都是奉行接受而不是反思,改变习以为常的习惯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因此在反思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更加需要媒体传播者的努力和官方的鼓励。

在如今市场化了的社会中,媒体传播者需要考虑市场的选择和口味,市场的口味其实也就是接受信息的民众的口味,而民众都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口味难免有点“复古”,因此大多数媒体工作者选择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是挑战原有的价值观。“剩男”“光棍”“剩女”这样的词汇显然要比“女性权益”“妇女地位”“性别平等”这样的词汇来得浅显易懂,更加吸引人眼球,且符合市场需求。因此,要反抗占据主流的不平等社会性别关念,需要媒体工作者在反思的基础上创造出吸引人眼球且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词汇,这是对媒体工作者最大的挑战。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男女平等,需要每一个传播者的努力和奉献,不能因为阻碍重重就放弃。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首先,学习国外相关经验,学会利用国际上关于性别平等所发表的文件;其次,学习社会性别平等相关知识,时刻保持性别敏感;

将女性单独作为研究的主体,而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和被统治者;女性一直以来被塑造成为生育者和照料者,应该将女性角色多元化,女性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发展的的贡献者,将女性对社会的产生的作用正面报道,加强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自尊和地位。

当前是一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同时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媒体来说,他的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产生有效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希望媒体的这种成功是正面的。就拿对宣传社会性别等级文化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媒体能够带着反思的态度和挑战传统的观念,来更加全面地反应当前中国社会性别观念的薄弱和缺失,从而加强大众对目前社会性别等级的反思和提高对社会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同。目前的社会性别文化中,很多“剩女”明明自身很优秀但是由于被“剩”下,再加上身边家长的催促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没有对家庭做贡献的女人就是不完整和失败的。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在大潮流中保留自己的独立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媒体有责任对“大潮流”的方向进行把关,宣传正确的社会观念。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答案教学教材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这笔养老金应由谁缴? 案例描述:刘玉国系某供销社1985年4月招收的亦农亦商的临时工,1994年11月成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刘玉国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用工期间,供销社按月收取刘玉国工资总额的3%款项作为离职返家的补助费,并纳入专户管理。自1996年12月起,供销社开始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法律宣传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社会保障意识逐步提高,刘玉国深感社会保障对自身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在企业干了十几年,供销社没有给他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时,就少领养老金,这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1997年初刘玉国遂要求供销社为其补缴做临工期间的养老保险金。供销社认为:刘玉国于1996年12月与供销社正式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期限为5年,劳动合同签订后,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在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期间,刘玉国是亦农亦商人员,整个供销社系统与他同样身份的人都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其间对其所扣的工资总额3%的返家补助费可以退还,供销社不具有补缴养老保险金义务。因此,供销社拒绝为其补缴养老金。双方争执不下,刘玉国于1997年初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仲裁,要求供销社补缴养老保险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刘玉国的请求。刘玉国不服,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7年4月,法院对当地首起养老保险民事诉讼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决供销社从1986年8月起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销社对此判决不服,于1997年10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问题: 1、如果你是二审法院的法官,如何裁判?请说出理由。(3分)答:正确。本案中,刘玉国于1985年4月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尽管双方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依据《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之第8条规定,刘玉国有权享有养老保险待遇。事实上,供销社所扣的月工资总额的3%的款项,便是刘玉国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对于单位应缴纳的其余15%。供销社依法必须缴纳,否则违反了《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26条之规定,因此,本案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设计原则是什么?(6分)答: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自然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享受国 家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收入补偿和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 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每个劳 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的 生活,如果每个劳动者都能对丧失劳动能力 后的生活保障有信心,则必将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的稳定,养老保险(也称老年社会 保险)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3、该案例中涉及的是什么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与养老保险金缴费模式?(6分) 答:现收现付式与给付既定模式 案例分析:在城镇工作的所有劳动者都能参 加养老保险吗? 案例描述:河南籍的农村小伙子江之平和他 的四个伙伴从2000年到北京某大学的食堂 工作已经快6年了,他们分别担任厨师、小 工等工作。2006年6月,该大学的后勤工作 进行改革,需要辞退一部分由学校的后勤部 门直接聘用的农民工,江之平和他的4个伙 伴都在辞退范围。在办理辞退手续时,江之 平和他的4个伙伴发现,6年以来学校没有 给他们办理过任何社会保险。所以办理离职 手续时,江之平代表其他伙伴向学校的后勤 部门提出要求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学校后勤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学校是国家拨 款的事业单位,江之平等工人只是学校临时 雇佣的农民工,没有义务为他们办理养老保 险。江之平等人一方面向学校所在地的劳动 监察部门提出投诉,一方面又向当地的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在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下,学校和江之平等农 民工达成了调解协议,将江之平等6年来应 缴纳的保险费用一次性补偿给江之平等人, 双方以此解决了争议。 问题: 1、试结合本案例分析养老保险的广覆盖原 则?(3分)答:教材P175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我国企业职工选择哪一种养老保险责任承 担模式?(6分)答:责任分担型 案例分析:养老保险是要强制办理吗? 案例描述: 王晓于2003年6月受聘于一家私营企业,担 任会计工作。但是工作至今企业都没有给他 办理养老保险。王晓很担心,询问同事是否 办理了养老保险,大家也都表示企业没有给 自己办理。于是,王晓就代表该企业的其他 同事向老板提出了希望办理养老保险的要 求,但老板说,自己这里是私营企业,不像 国有企业,不承担办理养老保险、缴纳相关 费用的义务。同时老板还说,如果想上保险, 就自己去上,公司不管这件事。王晓听后很 疑惑。 问题: 1、需要强制城镇私营企业办理养老保险吗? 请说出理由(3分)答:实行强制办理养老 保险的单位由《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第3条明确规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 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 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 业单位及其职工”。对于这些单位而言,有义 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是强制 办理的,否则就要依照法律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对于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职工而言,他 们也有义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照法律规 定的比例缴纳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养老保 险费。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请说明养老保险设计中的权利义务相结合 原则(6分)答:教材P176 案例分析:他的医药费该不该报销? 案例描述: 潘强原系骏马橡胶鞋业公司(以下简称鞋业 公司)供销科科长。1985年6月因私自收受 回扣被鞋业公司免去科长职务,但仍留在供 销科任销售。1995年春节期间,潘强带着妻 儿前往上海探望父母,在此期间,潘强因急 性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住院治疗18天后出 院,共花去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潘强回 单位后,持病历、医药费发票等有关单据要 求鞋业公司予以报销,鞋业公司以经济困难 为由,告知潘强暂缓报销。同年12月,潘强 因累计旷工35天被鞋业公司除名。1996年1 月5日,潘强再次找到鞋业公司,要求鞋业 公司报销其在上海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鞋 业公司以潘强看病并非在定点医院及其已被 除名为由,拒绝报销医药费用。在多方求助 无果的情况下,潘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被诉人鞋业公司报销 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 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细则修 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问题: 1、如果你是仲裁委员会的法官,如何裁判? 请说出理由。(3分)答:市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受理后,立即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在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 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 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哪几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

社会保障 案例分析

第1章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就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就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分析2: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第2章案例分析 在云南弥勒县城里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有着12个子女的妇女(其中8人为亲生、4人为继子女),因为中风卧床不能动弹,但12个子女却没有一人前来服侍卧床不起的她。钱兰英老人的子女中,有的就是身价过百万的村里富人,有的就是温保有余的小康人士,也有的经济条件十分普通,说起因何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她们都有自己的理由。 大儿子:有能力,但她已经不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二儿子:经济条件差,有心无力。 三儿子:大哥不养我也不养。七女儿:养老人主要靠哥哥。 继子:她对我们没有养育之恩。 请您说说她们的理由在法律上能站得住脚不? 案例分析: 亲生子女都有赡养义务,至于说子女中有的经济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赡养义务进行时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来履行。但这不表示条件差的就可以不履行这个义务。 第3章案例分析 某企业就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就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她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第4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就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不妥当。 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就是说缴费与养老金支付就是不能挂钩的。 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就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就是错误的。 案例2: 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与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不正确的。 2、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第5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您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我们就是一家外资公司,之所以工资定得这么高,就是因为除了工资以外,再没有其她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这个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就是够多的,可就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她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这样一来,她在这家公司工作,也觉得很踏实多了。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提出公司未给她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她认为,这就是侵犯她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为您缴纳养老保险,就是事先跟您讲好的。您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您现在无权反悔。再说,您不就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不? 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问题详解)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容 4.访问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12、关于文献调查法的表述有误的是() 1.文献永远落后于现实 2.文献调查法往往是一种先行调查法 3.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是:浏览、阅读、筛选、记录 4.文献调查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13、下列选项中,不能提高调查信度和效度的是() 1.合理安排调查方案 2.切实做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 3.认真教育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选择有经验的调查人员 4.科学设计调查指标 14、关于普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作业 案例分析报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字数3000字左右) 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对历届世博会典型形象设计进行分析。 (可选取标志、展馆及其它设施:如会徽、吉祥物、奖牌、举办城市、中国馆、会场馆等)案例二: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 在设计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设计人员让在这个大楼工作的人扮演了主要决策者的角色。设计小组的成员罗伯特·索默曾这样描述了该项设计的程序: 在设计师萨姆〃斯隆协调的设计方案中,大楼的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办公室的家具,规划办公室内部的装修。这种做法与联邦政府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以往总是由相关的官员来决定这类事情。因为FAA的洛杉矶分部大概也要在这个时间搬进新办公楼,负责这两个建筑的高层机构——美国通用服务管理局于是同意了斯隆的方案,决定让员工参与西雅图大楼的设计,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则完全沿袭传统的做法,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项不同的设计。一项是西雅图办公大楼的设计,主要由用户进行决策;另一向是洛杉矶大楼的设计,由设计师按照传统的办法完成。而用户更喜欢哪一项设计呢?当然是西雅图的办公楼。哪一项设计得了奖呢?自然是洛杉矶的办公楼。原因何在?下面是索默对设计结果的描述: 这两栋新的办公楼投入使用几个月后,我们曾作过一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西雅图办公楼的员工对建筑设计的评价高于洛杉矶办公楼的员工。尽管如此,洛杉矶的FAA办公楼仍荣获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多个奖项,而西雅图的FAA办公楼却一个奖也未拿到。美国建筑师协会的一位评委解释说,西雅图办公楼没有获奖是由于它的居家风格以及松散的室内设计,而这正是大楼员工最为满意的地方,这就反映出设计师和用户在喜好上的差异。FAA西雅图办事处的主管承认说,很多来访者对联邦机构采取这样的设计都感到惊讶。这两栋大楼的员工比较了一下自己在搬进大楼前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洛杉矶的员工认为前后没有什么区别,而西雅图的员工在搬进新办公楼后,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上升了七个百分点。 ——摘自萨默的《社会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建筑》 参考论点: 1、设计目标的确定(参照群体、设计说服、需求层次理论等) 2、设计方法的讨论 3、设计评价(社会心理需求、经济技术、功能与形式) 4、设计团队的合作(人格特征、社会人际关系、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5、设计师-委托方(生产者)-消费者关系分析(消费心理、社会结构等) 6、从社会、科技、经济、政治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等 7、自己遇到相似问题该怎么办 也可参考论点自选典型案例: 比如:故宫标识设计\贝聿铭,卢浮宫二期扩建项目\林璎,越战纪念碑等设计案例 课程结束交作业:PPT+电子文档\打印稿各一份(由各班班长统一刻盘、收齐)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一)bdoc[1]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一) 1、案例一:单位不缴费我该怎么办? 张某2003年8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成了一名失业者。不久,经朋友介绍到本市某单位开通勤车,但由于张某是失业者,单位不愿意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后,张某被一个“协保”人员替代了。去年5月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引荐下,张某到一家私企开车,可老板还是不为张某缴社会保险费,张某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把参加社会保险的事提了出来,老板要张某自己到外面找地方缴。张某今年年龄也不小了,怕丢失现在的工作,想暂时不提缴费的事了,等以后离开单位后再说,到时让他们一起“补”。可张某心里没底,这样做有问题吗? 分析提纲: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特征,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 本案例中:第一,私企老板让张某自己解决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这不仅对张某构成了侵权,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用工行为。第二,本市也没有专门接受职工挂靠、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履行缴费义务的机构。第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劳动者随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举报,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包括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 2、案例二:不签合同就可不缴社会保险费吗? 去年6月张某被本市某公司招用。进入公司后,他们说要对张某的能力进行摸底,提出试用六个月,满意后再签合同。由于张某比较喜欢这项工作,再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自信,所以也就同意了。然而,半年过去后,张某却等到了公司辞退通知。为此,张某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张某让公司为他办理退工手续,公司说试用期没有用工手续。张某问在六个月期间公司为他缴过社会保险费吗?公司嘲笑张某不懂法,没签过劳动合同还缴什么社会保险费?该公司这样做是对的吗? 分析提纲: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了。第一,企业用工首先要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依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与职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与职工约定的试用期也应按规定执行。第二,如果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视作劳动合同期限。如果用人单位用工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第四,用人单位只要与职工存在劳动关系,除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具有为职工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综上所述,如果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不履行缴费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3、案例三:不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 2008年4月,刘某等四人应聘到某公司,公司在待遇方面提出如果职工坚持要求办理社会保险的话,从职工工资中每月扣除300元。刘某等觉得还是多拿点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规定每月工资200O元,对社会保险事宜公司不予负责。2009年12月,劳动保障部门在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单位没有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 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假从众 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 B潜在损失危机 C互惠心里 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 B喜爱和熟悉 C偏离恐惧 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禁果逆反 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 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 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社会工作者考试案例分析题

2011年社会工作者考试案例分析模拟练习(1) 案例: 小路今年15岁,初中毕业考上了职业中专。由于父母离异,法院将其判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很快为小路找了个继母,继母对小路并不好,不让爸爸给小路筹集学费。而小路的生母,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也没钱供小路上学。小路的学费问题严重困扰着小路。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路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小路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题要点: 1.小路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1)学业问题:没有学费不能完成学业; (2)家庭问题: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照顾; (3)心理问题:心理自卑和缺乏自信心等。 2.主要辅导策略:(1)与小路的爸爸及继母进行沟通,劝其承担起抚养 小路的义务和责任;(2)与小路所在学校进行联系,为小路开展补习功课等支持,帮助其完成学业;(3)安排一些活动,请小路的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增加爸爸、妈妈和小路在一起的时间;(4)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情绪疏导等形式,逐步树立小路的自信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案例: 李某,男,59岁。在非典时期,他不仅要执行自己居委会书记的工作还需从事就业援助工作。而且还要担当社区的抗击非典工作。由于年纪大,记性差,他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但李某又很想将所有的工作做好,所以目前他的思想压力很大。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李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李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题要点: 1.李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思想压力大,担心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主要辅导策略: (1)利用社工专业的接纳、倾听的技巧使李某得到心理放松; (2)鼓励李某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讨论压力来源,并对他所面对的压力进行分类鉴定和解析,使李某对自己的压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3)协助李某正确对待工作问题,对工作进行轻重缓急的分析。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工作观。 案例: 钟某,女,某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钟某曾作为非典医学观察者被迫居家两周,期间受到邻居的排斥,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习题及答案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对管理活动启示: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子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问答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问答题及论述题》 B 比较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他们在第一步都要依据某一标准将总体分为不同层次或群体。不同点:(1)层或群划分的依旧不同(2)抽样方法不同(3)适用的范围不同。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1)因果关系:是指在两个有关系的变量中,因为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2)相关关系:是指变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非因果关系的一定联系和一定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变化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从变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正相关,也叫直接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负相关,也叫逆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直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曲线相关。 C 采用再测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要适当。2)再测法适用于测验项目多的速度测验,而不适用于项目少的难度测验。3)应设法调动被调查者再测的积极性。 操作定义的设定有哪几种方法?如何进行操作化? 答:所谓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其设定的方法有:(1)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来设计。(2)用看得见的社会现象来设计。(3)用社会测量的方法来设计。其做法是:把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这些指标一般都是与概念中的变量相对应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概念的操作化过程。 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例题进行操作化? 答:1.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2.操作化的作用:(1)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2)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3)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3.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A)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B)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C)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D)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 测量层次的的分类?测量层次的选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分类:1)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这四种测量层次分别对应于概念中的: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四种变量。选择测量层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量体裁衣”,根据测量对象的特征选择测量层次。2)要根据研究条件选择适当的测量层次。3)要根据调查研究对准确度的要求和实现它的可能性来选择测量层次。4)用较低层次测量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层次测量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之则可以。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什么关系?含义?怎样检验?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答:1.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效度是信度的目标和归宿。任何科学的测量,都是效度和信度的辨证统一。具体地说,社会测量中信度和效度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可信且有效;第二,可信但无效;第三,不可信且无效。 2.含义: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的准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量无论其信度有多高,若效度很低也是无用的。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测量方法的效度,二是测量结果的效度。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度与信度:1)在命题的假设阶段,应明确概念,对课题及调查目的进行操作化,以提高表面效度。2)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根据课题恰当使用调查方法或手段,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高。3)恰当选择调查对象,是所得资料具有代表性,提高其效度。4)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注意调查者个人的特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手段的缺陷、调查者对课题的理解等,以减少这些因素对调查研究信度与效度的影响。5)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应减少资料的差错,整理后的资料应做到合格、真实、可靠、准确、完整、系统等。6)在资料分析阶段,应注意对资料的解释要以数据说话,要从整体思考。 测验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最重要5个用途: 答:1)考试与选择新进的职工。2)分配工作岗位与任务。3)作为调整工作与职务的参考。4)制定培训职工的方案以及考核培训的效果。5)作为职工咨询与指导的依据;6)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参考。 测评表的制作3个程序:答:1、要对欲测内容下操作定义。2、根据内容或指标设计测评题。3、最后由评定人,根据测评题进行评分,汇总得出结果。 抽样调查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和步骤。 答:特点:1)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出样本单位;2)根据样本资料估算总体的数量特征;3)抽样估算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使用范围:抽样调查广泛应用于自然界、技术领域以及复杂的社会经济领域,从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来看,它主要适合于:1)适合于对大量现象的调查;2)适合于需要进行全面调查,但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经常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3)适用于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调查;4)适用于要求资料信息及时性很强的现象;5)适用于对全面资料进行核实。步骤:1)确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决定样本容量;4)决定抽样组织形式并抽取样本;5)评估样本。抽样的概念和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抽样:抽样指的是从某个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抽样的常用基本术语有:①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的集合。②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③抽样元素。它指的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最基本单位,也称“抽样分子”或“个体”。④抽样单位。它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⑤抽样框。它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⑥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⑦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⑧抽样误差。它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 抽样的作用?(如何理解抽样的作用?) 答:抽样调查是人们“由部分认识整体”的重要途径,而抽样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手段。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抽样和抽样调查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答:不是一回事。因为;第一,抽样和抽样调查不能混为一谈,抽样只是抽样调查的前提和一部分,只解决抽样调节过程中的选取调查对象这一问题,抽样调查的其他所有问题都和另外的方法我解决。第二,抽样只是抽取样本的方法,而不是调查方法或资料收集方法,进一步的说,即使抽样调查,也不能定义为一种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 抽样的类型有哪些?答:总的来说各种抽样可归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大类。其中概率抽样又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5种。非概率抽样又分为: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4种。 抽样的基本步骤(程序)是什么?(抽样应当怎样进行?) 答:抽样的进行分为六个程序:(1)界定总体。(2)决定抽样方法。(3)设计抽样方案。应遵循目的性;可测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原则。(4)制定抽样框。(5)实际抽取样本。(6)样本评估。评估样本的基本方法是:将样本的重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与总体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答:优点:1)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少于普查;2)应用范围较广;3)时间短,但准确性也有保证;4)调查项目多,收集信息丰富。抽样调查的局限性:1)对于调查总体尚不清楚,不清晰的调查对象很难进行抽样调查;2)样本单位较多,往往影响调查的深度;3)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使用能力。 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的区别:答:1)个案调查是通过深入“解剖麻雀”来描述各个“点”的情况。(典型调查的作用也在于此)2)抽样调查则是要了解“面”上的情况,它试图详尽地分析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D 调查报告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调查报告是怎样构成的?)答:常见的调查报告结构包括:标题,署名,前言,主体和结尾几部分。(1)标题;用以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2)署名,用以明确报告的责任者和知识产权的归属。(3)前言也即导语,能够使读者对全文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4)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和主干部分,陈述情况,列举调查材料和分析论证主要在这部分完成。(5)结尾也叫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 调查报告的含义?它有哪些特点?种类?答: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它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2针对性。3典型性。4指导性。5时效性。调查报告的分类: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普通调查报告和学术调查报告两大类,其下再依据不同标准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答: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交叉结构。(1)按照事物各组成部分或事物的不同性质、特点分类来安排结构的方式为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横向展开成并列在若干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事物自身的多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及彼的横向联系,从中体现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2)按照事物的发展阶段和逻辑次序来安排主体结构的方式属于纵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纵向展开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按照顺序自然衔接。它或者以调查过程为序,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事物发生的经过为序。这种结构多见于内容较为单一的调查报告,有利于使读者了解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清楚地把握其内容。(3)交叉结构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往往是一种为主,兼用另一种,即总体为一种,局部为另一种。这种方式容量大,更有利于深入问题和形成全面的结论,写法方便、灵活,因此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比较复杂或重要的调查报告,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调查报告的观点的形成,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调查报告观点的形成应当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准确。观点必须由客观实际调查材料提炼而成,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鲜明。观点必须直接、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概念含混。第三,新颖。观点要反映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新视角、新主张,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不能是老生常谈或无病呻吟。第四,深刻。观点是反复认识客观实际的产物,必须透过现象指出本质,一针见血,不能就事论事,隔靴搔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