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案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饮酒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关键1.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

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

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

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还有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如龚

自珍。让我们通过赏析他们的诗来了解其人。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

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

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

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

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

然等人影响很大。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

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下面学习读。

三、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

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

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讨论思考: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 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

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 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

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四、小结

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

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

五、作业

1、读诵《五柳先生传》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陶渊明

一:读结

庐无喧

二:悟

三:写

四、说心

静美好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归园田居》课型讲读计划( 2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关键1.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

准备

搜集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当大家走入社会,摆在在你

面前有两条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份怡然

自得。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学生A:我选择第一条路。因为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

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然后施展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

学生B:我选择第二条路。因为社会中有很多腐败和黑暗的现

象,我就想归隐田园,脱离这种世俗。)

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

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

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他归隐

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

田居》。

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请同学们看屏幕,

首先明确通过学习,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读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齐读。

三、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

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

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

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四、练习

熟读背诵

五、作业

默写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

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

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

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

裂。)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归园田居》课型讲读计划( 2 )课时完成第(2)课时

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关键1.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

准备

准备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讨论

1、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

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

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

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

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

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

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

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3、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

和、喜悦之情。

三、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

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

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

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

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四、作业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使至塞上》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关键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意思

教学

准备

预习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

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

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

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

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

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

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

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

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登高》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课时

学目标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重点

难点关键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

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

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

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

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

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

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

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

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

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

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三、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

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

“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

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

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

生活何时能结束。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

句诗知道的?

四、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

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

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登高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无题》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重点难点关键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

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

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

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

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

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

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

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

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3、具体讲解: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

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

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

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

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

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七、总结、扩展: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

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

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

阅读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那几首诗。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2、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

准备

布置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

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

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

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

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

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

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

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

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

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

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

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

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

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

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

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

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

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

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

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

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

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

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

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

今。

(五)背诵这首诗。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题李凝幽居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重点

难点关键1、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2、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

教学

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

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

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

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

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写什么)

【学生齐读】

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

思是_________。】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思考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

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

1、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

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

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

种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

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

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

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

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

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

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

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

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

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

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抒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

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

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幽寂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主旨教学反思:

规律总结:

意象------抓住画面的氛围特点组合成一幅画面(意境)--------作者的情感内容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泊秦淮》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

难点关键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

准备

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

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

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

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

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

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

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

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

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

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

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

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

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

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

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

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

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

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

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五、诵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泊秦淮

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

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登飞来峰》课型讲读计划( 1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会默写。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

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

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

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

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

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

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

什么?

4.生自由发言。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

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

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

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四、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

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