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语文案例:《核舟记》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案例:《核舟记》教学案例

文言文教学活字当先

——《核舟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同学们,明天我们上《核舟记》,回去后请大家预习一下。当我一声令下,教师里一片唉声叹气,学生们那种痛苦的表情呈现在我的眼前,尤其一位成绩中等的女生反应最激烈,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她说“老师,古文太难学了,每篇课文都要背诵,背诵一篇课文不知要化多长时间,古人的那种境界太难领悟了”,我点点头让她回去了。我又叫了一位成绩偏上的男生,我问他“你喜欢古文吗?”他摇摇头,说“老师,我甚至有点讨厌文言文”,我问为什么,他说“这种文化太古板了”。面对此种情况,我也摇摇头,该怎么办。我回顾了自己上的《桃花源记》和《短文两篇》,自己只不过在那里疏通字词,分析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抹杀了,没有让学生懂得学文言文的容易性。于是我立即打开已经备好的《核舟记》,不行,我得重新备教材、备学生,必须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

案例描述:

我把这堂课的教学设想设置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以空间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3、运用多媒体展示核舟模型,以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在上课之前我就打出了核舟模型,全班都盯着这张模型,纷纷议论,非常热闹。此时我就顺着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站起来说说所看到的核舟形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唰的一下,全班一半的同学举起手。其中一位学生说:“老师,这核那么小,真的能刻上那么多的事物吗?”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位学生就站起来说:“我国古人雕刻水平很高,听说一根头发上还刻了唐诗呢。”我内心十分欣慰,于是就顺势导入:同学们,你们谈得太精妙了,你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现在让我们去看看魏学伊是怎样形容这只核舟,比一比谁的眼睛看得仔细,好吗?同学们似乎充满信心地大喊一声“好”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这时每个人不敢稍有懈怠)。最后我稍作补充,这样字词解决完美展现在眼前。

第二步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理清结构,找出关键词语。不到半分钟,同学们就举起手了。

生1:总分总结构。开头点出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最后作者说通计一舟,又是总。

生2: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

全班都点点头

师:那分部分又各自写了什么呢?按什么顺序?请同学们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语。

生1:舟首尾——船头——舟尾——船背

生2:我认为不是的,应该为船舱——船头——舟尾——船背

全班默认第二位的说法

师:所以中间部分是按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所有学生喊出来的)

师:中间部分每一段写了哪些景物?

生:船舱有箬篷、小窗、雕刻的对联

我板书了几个关键词语,然后请学生读一读,对照黑板上的板书背一背

生:船头主要写了三个人苏轼、鲁直、佛印

师:对这三位人物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在这里为了让同学们理解船头和船尾人物的动作和神情以及易于背诵,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来表演。

我首先请了奚何军、杨林、邓国强三位男同学上台表演,分配好角色,按照课文所写的摆好姿势,做好表情(课前我准备了一些道具),然后请下面的同学说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正确,错的予以改正。

生1:我觉得鲁直那种“如有所语”还没有体现出来

生2:佛印没有做好“卧右膝”这个细节

生3:佛印“矫首昂视”力度不够

上面三位同学不断端正姿势,从中领悟了他们的性格,同时我让他们试着背出这一段。

舟尾亦如此

最后再次读课文

面对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和以前课堂上学生学文言文的情景,引起我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案例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有两个闪光点:第一,开头已经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第二,表演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正是有了这两个闪光点,这堂课才有了色彩。回忆了以前课堂上学生学文言文的情景,这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成为学生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古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变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活字当先,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色彩。那如何做到呢?

我想主要在于激活课堂教学,杜绝死板的讲授,应该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

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教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思考。因此,在一堂课中应设置几个学生感兴趣又能紧扣文本的问题,或者穿插跟文本有关的活动,这样不管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会跃跃欲试,从而让他们明白学文言文的有趣和容易性,自然能够进入古文人的情感中,也就提高了文言文的价值。

比如我在教《石壕吏》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第三段是吏与妇之间的对话,但文章没有表现出来,请大家为它补补。(同桌之间分好角色)。这下同学们可乐坏了,连平时从来不回答、话讲不通顺的一位男同学也参与了,他站起来竟用宁波方言,声情并茂。一堂课下来基本上都会背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激活课堂教学,也达到了目的。另外我为了让学生体会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诗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画出一幅画,这样既调动了积极性又让学生体会可这种情景,这岂不很好吗?

总之,由《核舟记》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受益匪浅,我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会让每一堂课都亮起来,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生机,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