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走近美拥有美

——《嫦娥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自评

通州市张芝山小学钱婷婷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嫦娥奔月》4至8小节

教材解读这是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嫦娥智斗逢蒙吞吃灵药奔月的经过以及中秋佳节的由来。有奔月凄美的意境,有人物美丽的心灵,

也有人与人之间涌动的真情。故事里寄托了百姓对真善美的颂扬,对

假恶丑的批判。

设计理念抓住神化故事的基本特征,领略故事中流溢的“美”,带领学生欣赏美、引导学生触摸美、指引学生感悟美、激发学生表达美,从而认识

这一类故事的基本特征,由学习一则故事掌握读懂一类故事的方法,

使本文的教学力避“讲故事”,使课堂浸润在“语文”之中。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接济”“周旋”“奸诈贪婪”等词语。

2、了解嫦娥奔月的经过,领悟故事中蕴含的情境美、心灵美和真情美,受到美的陶冶。

3、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学会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莫扎特《思乡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奔月的“画面美”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

2.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怎样的画面呢?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出示这段话)读文字有什么感觉?(板书:美)

[自评:读题后想象奔月画面,由画面引出奔月的描写文字。这段文字是课

堂扎下了的一根桩,所有的教学活动缘此而逐层展开,直奔课文重点段,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一堂课如何才能不枝不蔓,选准教学的切入口很是关键。] 5.(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愿意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指名读)

6.引导理解词语:老师也想读(把“飘飘悠悠”读成“飘悠”,把“碧蓝碧蓝”读成“碧蓝”)

师:有什么不妥吗?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碧蓝碧蓝”,很蓝很蓝的,蓝到了人心里,多好。光秃秃的“碧蓝”有什么意境?)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在词语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设置一处“误读”,让学生品得争先恐后,品得趣味横生,品出了叠词的妙处,品出了文本中所蕴藏着的佳境。]

7.指导朗读:愿意完整地将这段嫦娥奔月的文字读一读吗?(重点指导读好“飞过……飞过……一直……飞去……)

(学生读得很美。)

[自评:语感是怎么形成的?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树立学生朗读之中悟情感的意识。]

二、触摸嫦娥的“内心美”

1. 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读文章要注意整体性,如果我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自评:这是十分关键性的教学设问。我们说字词不是孤立的存在,一段话同样也只有放在整篇文章结构里才能准确把握其意蕴。我们现在看来,嫦娥奔月,那是何等美妙的想象。但藏在美丽图画背后的是什么?事件中的人物内心需要引导学生去触摸理解。这一问,就引导学生透过画面的表象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 2.交流:你是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她的心灵美的?具体谈谈。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引导完成词语教学

●重点理解:接济(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

乡亲们的吗?例如: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学生接着教师的话说出嫦娥对乡亲的帮助)

●师: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

师: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用文章里的一个词来讲,就是——(经常) [自评:词语的温度就是在这样的形象补白中得以感受。就词解词,也许今天教,明天忘。而这里嫦娥送粮食送衣裳的“接济”将永远烙在学生心上。]

●理解:奸诈贪婪

逢蒙那是什么样的人?“奸诈”“贪婪”各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词句具体描写奸诈?哪些词句又反映逢蒙的贪婪?

●理解:“周旋”

什么叫“周旋”?我们来通过表演来再现那个周旋的场景。我来演那个奸的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

[点评:“周旋”的表演可以说一石三鸟:一是很自然地理解了词意;二是想象创作,锻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丰富了文本内含;三是籍此深入人物内心,进一步把握了嫦娥的善良品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此训练中和谐统一。]

3.小结:走进了嫦娥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再看奔月的画面,就会觉得它不仅有意境的美更有人物的内心美。

(再读奔月的文字)

三、感受人间“真情美”

1.师:多美的文字,多美的画面。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遗憾留恋无怨无悔)

[自评:这一段是课堂的精华所在。如果说第一环节体会奔月“美的意境”仅仅是感受那幅画面那段文字的纯美,这里,我想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那种情境的凄美。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情感旋律的高昂,这是与嫦娥内

心的相通,所谓披文以入情]

2.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配音:《思乡曲》)

(学生体会后羿呼唤时的内心感受,指导读出不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师: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企盼团圆的中秋节。

3.小结:美丽的月亮,美好的嫦娥,美好的故事。这是人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嫦娥奔月在作者眼里成了美的永恒,让我们再读这段嫦娥奔月的动人文字,让这美好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里。

四、续写文结尾,表达真情

每年的中秋,皓月当空,小村庄的一角,乡亲们忙者摆上各种果品纪念嫦娥,此时此刻后羿、嫦娥和乡亲们心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围绕给出的中心,写出他们的心声:嫦娥——月亮代表我的心后羿——千里明月寄相思乡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总结全文

点明故事特征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就因为包蕴着意境美、心灵美和认清美,寄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千百年来都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对真、善、美的颂扬和追求就是这类故事的特征,把握了这一特征,你就更容易读懂这类文章。

激发阅读兴趣《嫦娥奔月》只是我国成千上百的神话故事中灿烂的一颗,读这些美丽的故事吧,你一定回成为内心拥有美的孩子。

[自评:以教材为例子,从“一篇”读懂“一类”,为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学课文的目的远远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学生的语文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画面美

美智斗邪恶内心美

思念之心感恩之心人情美

自我评点

这是我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所上的一节课。在拿到比赛课题的当天晚上,碰巧看到儿子幼儿园的故事书上也有这则故事,这便引起了我的思考:这则故事既然连四五岁的小儿都能读懂,为什么还要出现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呢?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基础的五年级学生而言 ,这简单的神话故事在他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是仅仅在课堂上和孩子们学一个故事?还是应该利用教材这个“例子”给他们一些故事以外的其他东西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把这课教学的立足点定在这三个方向:

一、确定一个“语文的”目标

我把本科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领略故事中美的内涵。2、掌握读懂这类故事的基本方法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我透过故事情节,挖掘情节背后包蕴含的“美”的不同内容:奔月的画面美、人物的内心美和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课堂就成为孩子们欣赏美――领略美――感悟美――表达美的过程。教师不是故事的讲解员,而是阅读过程的引路人。

为了达到这种教学的目标和效果,我在三个教学环节之间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你目睹嫦娥奔月这一画面的时候,你仅仅觉得这是画面的美吗?单独的文字要放在课文的大环境中才能捕捉到新的、准确的发现。这一引,目的是让学生由直

观的画面走向画面的内涵,变欣赏为思索,培养学生欣赏的深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浮光掠影似的肤浅阅读。当学生认识到嫦娥机智善良的内心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嫦娥如此爱着乡亲,那么丈夫和乡亲对她怎样呢?让学生意识到课文中除了有人物的心灵美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涌动,课文最后两个小节往往被老师当作故事的尾声而在课堂上一笔带过,我却觉得其中有心与心的真情流淌,在课上安排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从说和读之中领悟人们对嫦娥的那份情感。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告诉学生从美入手,欣赏美、领略美是读懂这类故事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训练学生“语文地”表达

在备课的时候,我想,既然是语文课,就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我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说、读、写几个环节之中。我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要读出奔月时那柔美、凄美的意境还要读出后羿那声声呼唤的不同感受。孩子说的时候,我不时提醒他们说具体,还要他们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练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句子,暗示学生写一个内容就要写出意境,既然动笔了,就要让笔下的文字带上“文学味”,学语文,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语文地”表达。

三、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凭借文章的对人物的具体描写理解“奸诈”和“贪婪”;在换词比较体会的基础上品读“飘飘悠悠”“碧蓝碧蓝”的韵味;用举例来理解“接济”;安排小小的表演弄懂“周旋”的意思。我想,我在课堂上采用的这些方法,随着长期的训练,久而久之会被学生学会并采用。

一堂语文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篇课文,四十分钟,该给学生一些什么?训练他们一些怎样的能力?这样简单的想法在本课的设计中多多少少地体现了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