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

街等代表代替新农村;三是“虚位”。部门行为不规范,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政治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不付诸实践。

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应该紧扣时代脉搏,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坚决在思想上做到“三破三立”:

第一,要彻底破除孤立化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荣辱与共的全新思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影响到方方面面。农业不进步,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和动力。这项工作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和农民中的威信。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从部门的相关工作来抓起,把自身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想工作、办事情都要首先从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出发,坚决杜绝将二者割裂开来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始终与农民群众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第二,要彻底破除片面轻农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农业工作是基础的全新思想。建设沿海强省的最基础工作是实现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历史转型;大力发展工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是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差距的基础是加快推进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

因此,要实现建设沿海强省战略,不能弱化“三农”工作,只把发展工业和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主流来抓,而是基于“小城区、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本、知识密集结合转变。所以说,我们的工作仍然是重在农村,强在农业,富在农民。

第三,要彻底破除一蹴而就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全新思想。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农业工作仍处于过坎爬坡阶段,影响农业进步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因素尚未完全消除,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仍不十分牢固,推动农业转型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从工作上谋划长期作战的蓝图,从行动上打牢长期作战的基础,避免因片面追求数字增长而幻想一蹴而就、一夜做成,最终导致工作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出现。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足进步,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建设沿海强省的重大课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一方面,从农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京津、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通过推行企业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做大瓜菜产业,做强粮油产业,培育优势作物产业带,建设多类型农产品专业基地。另一方面,从农村经济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支持涉农工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建立和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革新资源利用方式,切实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依据自身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起步,一是从科技应用入手,大力普及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二是从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着眼,加大普及推广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生产规模,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

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战略任务来抓,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是把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强,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竞争力强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科学利用外资

以项目促发展,以科技促增效,在投入中加大科学指导成分,积极用市场为投资定位。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突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生态文明村建设及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作重点,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大力引进域外资金。与此同时,在投资硬环境上,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供电及生态环保等条件,为开放引资、争取项目,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在投资软环境上,努力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高效行政管理体制。

(五)加强人才培养

尽快在广大农村实现深层次的劳动力变革。一方面,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要通过吸引和培养农村精英,进一步改善农

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的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具体讲,一是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三是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13843584.html,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作者:王朝明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在2006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地也根据这项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现人们的生活富足作为建设的目的,改变农村的整体形象。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特点,结构比较新颖,城乡关系比较特别,主体比较创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不是为了将农村转变成城市,也不是为了将农民只固化在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点;建设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的诸多需求,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包括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社会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建设。通过进行全面的规划,来对城乡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协调城乡空间的具体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此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治理。将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成功的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新颖。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农业内部结构,还有服务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服务。例如:测土施肥、供应化肥农药以及防止病虫等一系列措施,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为城镇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欣赏以及休闲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随着不断开发一些新的事项,像浙江衢州的七里农家乐等,给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体验农村淳朴民风,使之身心得到娱乐,使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城乡关系结构特别。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市主要是农村商品采集以及农民消费的中心场所,城市手工业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只与农村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有着细微的差别,城乡是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会只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框架下来进行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城乡关系特别的特点。这种特别主要体现在将户籍制度取消,使每个农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在城乡之间建立了面向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赋予了每个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的权利;此外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像医疗事业、养老事业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对建设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新的统筹规划。制定全民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推广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政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以往的一些政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有效获得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村总区域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亩,林地*亩,总户数*户,*口人,人均耕地*亩,共有党员*人。*年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存款1万元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全村拥有手机、电话*余部,有线电视和入户率达*%,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几年来,村党支部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进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年被通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建设示范村”,*年被通辽市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一、主要做法 发展新产业。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年全村*亩耕地全部铺设了农田低压管灌,农田电网实行了电井配套,安装了潜水泵,农田全部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格局,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也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基础条件。全村粮食亩产都稳定在*公斤以上,红干椒种植面积人均*亩,已形成主导产业。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有效形式,与腾龙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培育绿色草原香菇,*年培育香菇菌棒突破*万棒,人均增收*元。二是小区先行,实行科学规范养殖。坚持小区先行,科学养殖,实现人畜分离。*年建占地面积*亩的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处,建现代化高标准奶站一座,小区内饲养高产奶牛*

头,蒙牛公司负责回收鲜奶。*年建占地面积*亩的生猪养殖小区一处,与通辽金锣集团合作,年出栏育肥猪*口以上。*年建占地*亩的绒山羊养殖小区1处,一次性存栏绒山羊800只。产业发展挂靠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创建新组织。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组织构建模式,围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有效组织农民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在建设新农村的核心作用,引导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及产业协会,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立了*村奶牛协会,党支部书记王洪志任会长。黑龙坝镇的养羊协会设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志兼任协会会长。 塑造新风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开展“弃陋习、树新风、促和谐,争做文明村民”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动手,移风易俗,美化家园,建设和谐美好的新家园。 建设新村庄。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舒适、安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基本标准。几年来,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加大了村屯整治力度,红砖硬化主街路7、5公里,修临街砖墙6000延长米,栽植垂榆、垂柳等常青树4200株,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村小学。*年争取国家农村沼气项目工程,上家庭沼气80户,走一条环境清洁型、资源循环型新村庄建设之路。*

【思考建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X月X日至X日,中青二班一支部全体学员赴XX保税区、珠澳口岸人工岛、横琴新区、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等参观调研。在本次参观调研中,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南澳村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集体研究规划,提出“一河两岸”设计、村道沿线景观设计等。二是上下联动,共商共建。集市、区、镇、村联运机制,上级部门给政策、资金支持,并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挂点领导,更好指导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计生、劳保、信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村民再也不用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镇政府办事了。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村固有的稻米、水产、果林等产业,大力开发、发展旅游业,引进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村产业建设,拓宽产业渠道。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

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本次南澳村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调研,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我个人对农村的一点了解,谈谈我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经营权活起来,盘活土地的有效利用。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立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切实做好农村宅基地、农地的确权登记管理,妥善处理农民土地纠纷。 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等。通过土地入股、农户入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扶贫的财政补助资金、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的建设项目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 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 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 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

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中央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1号文件)。今年春节过后,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在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他们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主要任务、目标措施、要把握的重点及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胡锦涛和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如何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人民广泛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新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今后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 标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1 正确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就整体而言,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来自农村,最多的隐患也来自农村。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阶段,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2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要求 党中央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20个字,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某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 考 近年来,**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措并举,广泛动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如何,面临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一直让我们关注。20XX年*月初,我带领**市委办综合组的同志,深入到**、**、**、**、**、**、**等乡镇办事处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感觉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有喜有忧。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群众参与热情高。通过宣传动员,各示范村的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积极踊跃,尤其是今年“**市片”和“**沿线片”等两个示范片的群众积极性高,许多在外打工的听说搞新农村建设要集资,立即汇款回家。各乡镇的经济能人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前两年民间捐资达***余万元,其中捐资**万元以上的1人,**万元以上的10余人。**村致富能人**为该村捐资**万元。各示范村在工作组的引导下,均成立了以群众为主的专项理事会。从调查中看来,理事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筹集资金、组织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镇**村成立了“三清”、房屋粉刷等4个专项理事会,发动群众集资3万元,整修路

基XXX米;**乡**村理事长**为了该村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带 头捐出5吨水泥,并为本村特困户垫付集资款,免费提供修路设备。 (二)各方扶持力度大。近年来,我市对示范村实行联乡市级领导与乡镇党委书记共同挂点制,同时明确一名乡镇副职驻示范 村工作,大部分乡镇都是由人大主席或政协主任驻示范村;实行 后盾单位责任制,每个村明确4-6个后盾单位,并明确一个牵头 后盾单位,由该单位的驻点干部担任工作组组长;各村也明确新 农村建设工作机构,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领导网络。后盾单位十分重视联村建设新农村工作,均派出工作多年、有农 村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干部驻村办点。各工作组严于律己,坚守岗位,帮助示范村组建了理事会,理清了工作思路,制订了工作计划,指导村民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办事处边实践边探索,建立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运作模式,加快了建设步伐。有的制订自 己的奖补办法,如**办事处对**村建养殖小区补助XXX万块红砖,**镇**村工作组对建鸡舍补助3XXX元/栋,拆除空心房给予5元 /m2的拆迁补助等等,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进展非常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致富门路亟待拓宽。现代农业难发展。**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市,全市人口***万人,其中XX%以上是农民,全市耕地面积**.**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亩。近年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参观心农村建设后的心得体会

参观心农村建设后的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必需以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相结合,并以产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下面是参观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后的心得体会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了仙境般的荆门钟祥市彭墩村。这里是闻名全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组织上把这次培训安排在这里,我能体会到组织领导的一片苦心。 走进彭墩,一股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美如风景画的村庄绿化都使我们感觉到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近年来,彭墩村党总支以村企共建新农村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强班子、抓发展、惠民生,增强了党组织的发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三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受到的启发也不少。 一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选配好村"两委"班子是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一环。要把想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并且有能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人选到村领导岗位上来。村民大会选举青龙湖公司总经理、也是彭墩村人的张德华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代会选举张德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大胆实行村企联姻,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于村支部想干事,敢干事,干实事,深受村民的拥护,大大增强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实际,利用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明显。以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彭墩村发展了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六大品牌产业:水禽养殖品牌,建立年产2000万只商品鸭苗的肉鸭养殖基地,带动周边50公里内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家禽养殖品牌,建立年存栏10万只的蛋鸡场;生猪养殖品牌,全村饲养生猪过万头;渔业养殖品牌,年养殖特种水产品过百万斤;水稻种植品牌,无公害种植优质水稻6000亩;精品蔬菜品牌,建设蔬菜大棚2000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