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便不利有著效,久服又能延年。

成都中医学院杨殿兴认为:“金匮肾气丸乃阴阳双补之剂,不但温补肾阳,又能滋养肾阴,且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又有山药、茯苓兼顾脾胃,一方之中,顾及先后天两本,是老年性咳喘患者固本之良方[4]。他主张对老年痰饮咳喘患者,在夏季疾病未发作时,用金匮肾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合方,日服一剂,连续服用1~2月,冬季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金匮要略》阐发内科杂病甚为透彻,其中有一部分疾病如中风、历节、血痹、虚劳、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肾着、水气、惊悸、下利等大都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书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不仅在历代对老年病的治疗中被奉为圭臬,而且至今仍沿用不衰。如栝楼薤白汤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绞痛;大建中汤可以治疗老年人胃脘痛;防己黄芪汤、泽泻汤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老年阑尾炎症;温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白头翁汤治疗老年细菌性痢疾等。古方今用,已不限于原有范围,多同方异治,使用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处处可见仲景重在预防、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扶正气以祛邪之良苦用心。不少方剂立法严谨,药味精当,且行之有效,至今沿用不衰。故认真研究,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将会收益良多。

(收稿2005-07-25修回2005-09-10)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麦思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10405)陈治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籍教研室(510405)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疗法多样,不唯药饵 孙思邈虽为“药王”,其著作称名为《千金方》,主要内容是以方药为主,但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药物的应用却客观对待,认为药物有其不足之处,必须与其他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等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懂得

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治病方法,如针灸、外治、禁咒法等,指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在治疗很多疾病时均是针灸药结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某些疾患,例如,对脚气病的治疗,孙思邈特别强调药与其它方法的共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只用药物或只用针灸治疗均不能根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瘥)半死,虽得差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对此,宋?高保衡十分赞同其观点,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地道药材疗效之本 重视药物的产地、种植、采收、储藏、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用药第六中强调,要医治好疾病,除了与病人的个体因素、用药的处方是否正确有关外,与医生的用药是否地道也有密切的关系。地道药材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

制方法等,“或曰:古人用药至少,分量亦轻,差病极多。观君处方,非不慎重,分量多而差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生养经久,气味真实,百姓少欲,禀气中和,感病轻微,易为医疗;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虚软,人多巧诈,感病厚重,难以为医。病轻药须少,疴重用药即多,此则医之一隅,何足怪也。又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宜,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诊脉处方,不知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虚实,一皆不委,所以治十不能愈五六者,定出于此”。因此,我们在药剂工作中只有必须保证中药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医生和病人服务,保证医疗效果。

内外兼用治之方效 孙思邈除了针对不同的疾病应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外,他还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时也有外治法,在《千金方》中记载了多种外治法,如烫、洗、熨、贴、吹、粉、灌、摩等法,主要用于疔、疮、疖、肿等外科疾患,但也有运用于治疗内科疾患。外治不仅单独使用,尚有与内服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叙述“玉女玉壶丸方”应用对中水毒的治疗就是内服与外用结合的例子,“中水毒,服(玉女玉壶丸)二丸,若已有疮,苦酒和三丸敷疮。”如对内科疾患不孕证的治疗,“男服七子散,女服荡胞汤及坐药。”如此内外兼治,方可告愈。

药、剂多样灵活运用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应用药、方多种多样,灵活运用。在药物方面有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中药,同时还记载了当时民间大量的草药及其它,如内服烧牛屎焦末、井下泥涂腹、泔清和灶中黄土涂腹,治疗妊娠落胎后腹痛。除此之外,孙思邈还大量使用生鲜药,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如生栝楼根汁治疗消渴、淋证等;鲤鱼汤治疗妇女体虚;而肥羊肉、干姜、当归、地黄汁共用治疗崩中出血,积时不止。

在处方剂型方面,呈剂型多样化,如常用的汤方、散方、酒方、膏方、丸剂等之外,还使用了噙药、吹药、灌药、药枕、簿贴、熨剂等内服、外治的方药剂型。

食安身药救疾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药物的应用就如第一节所叙,有其不足之处,用药治病必须三思,毕竟“凡药有三分毒”,因此,他提倡能用食疗者则不用药治,或药食结合,减少用药量。《千金方》卷22写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如果可以用饮食治疗好病,就不要用药。例如肝病宜食狗肉、韭菜;心病食羊肉、杏仁;脾病食牛肉、枣;肺病食鸡肉、葱;肾病食猪肉、栗。因此,“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是专列《食治》一门,详细介绍谷、肉、果、菜等食物的疗病作用,并指出,能“用食平痪、释情、遣疾者”,方谓“良工”。

(收稿2005-06-30;修回2005-10-18)

试析《备急千金要方》对消渴病的论述3

李云虎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研究所03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 崔锡章(100013)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该书对唐初及唐前的医学发展予以了总结,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唐前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书中对众多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了详细地论述。本文仅以消渴病为例,对书中相关文

※北京市教委资助课。题编号:K M200410025010献记载试析如下:

1 文献记述的特点

1.1 列有专篇散见他章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消渴病的论述集中见于书中《卷第二十一》,该卷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中理论论述5条,主要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饮食宜忌、病证特点、预后及治法治则等。采用方药五十三方,有方名的计36方,无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医家十要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明.龚延贤 医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 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 五知运气,以明岁气,补泻温凉,按时处治。 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 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寒热,恐伤性命。 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 病家十要 一择明医,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 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愚人,自家耽搁。 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即至。 四绝空房,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 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护。 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爽。 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太饱难克。 八慎起居,交际当怯,稍苦劳役,元气越虚。 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诳诱,惑乱人家。 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 医家病家,各遵十要!万病回春,绝非虚语。 佳言良箴,醒医救苦。奉诵恭行, 《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医术精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

孙思邈 养生十三法_图文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 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 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 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 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 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 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 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 3次。 (b 搓手 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 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转 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 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 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 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 (a 搓手 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思邈格言 1、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知足自慎。 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5、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6、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9、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10、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11、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12、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13、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14、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15、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16、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1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1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9、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20、知治身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21、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22、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23、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24、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2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6、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2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精)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 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 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 有皱纹。 4. 目常运 (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 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 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 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 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摄穀道 即提肛。

苍南灵山石斛

一、石斛历史 (一)铁皮石斛-- “药王”孙思邈长寿秘方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被誉为 “药王”。一生著作颇丰,研究的中草药无数,尤其喜爱 铁皮石斛,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养生之本。他的一生历经 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并以141岁的高龄辞 世,作为一代药王,孙思邈宽广豁达的胸怀、精湛高超 的医术,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铁皮石斛作为延年益寿的仙草既延长了药王孙思邈的寿命,又使千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堪称“植物药王”。 (二)铁皮石斛——武则天青春永驻的秘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享年81岁,毕 生长寿且美丽。在她花甲之年以后,她的头发依旧黑亮 润滑,富于光泽;皮肤依然白皙红润,富有弹性,在她 的身上演绎了女人不老的神话。 据典籍记载:武则天的养颜秘方重在养血与滋阴并 重。该方由唐代著名养生大师、六朝御医叶法善献给, 该方以藏红花为君药,铁皮石斛、灵芝二味为臣药,具有养血滋阴、益气活血、清补五脏、平衡阴阳、气血舒畅、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等作用;武则天服用该方达50年之久,在此方的滋润下她每天都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即使到了晚年也依旧美丽、容颜不老,真正达到保持容颜、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故专家称其为古代养颜第一方。 (三)铁皮石斛——乾隆皇帝的长寿秘方 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握中国最 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 寿最高的皇帝。宫廷御医养生方案很多,养生品也很多, 而乾隆独爱用铁皮石斛滋阴养生,炖汤、喝酒、喝茶, 大宴群臣,他都是必用铁皮石斛。他文韬武略,精力充 沛、博览群书,对养生也有自己独到见解,“人,阴常不 足,阳常有余;阴虚难治,阳虚易补”这句话对乾隆影响很大,而最终也受益匪浅。乾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思邈名言 1、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孙思邈 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 4、常言善道,天与之福。——孙思邈 5、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孙思邈 6、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孙思邈 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8、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孙思邈 9、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孙思邈 10、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11、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孙思邈 12、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13、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孙思邈 14、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

思邈 15、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孙思邈 16、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孙思邈 17、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18、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孙思邈 19、思韫入神,神存心手。——孙思邈 20、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2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孙思邈 22、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孙思邈 23、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24、知治身能治国也。——孙思邈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孙思邈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孙思邈 25、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孙思邈 26、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7、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孙思邈 28、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2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孙思邈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 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13、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孙天医,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后人称为“药王”。 传说孙思邈一天在太白山采药,他的徒弟上山传信,说长安城贴下皇榜,皇帝诏请名医为娘娘治病。于是他师徒下山,在长安揭了榜文。娘娘是皇帝唐王的老婆,自然是十分娇贵的,给她治病的医生,还不能见她的面摸她的脉。当时孙思邈想了个悬丝诊脉的办法。用丝线一条,一端拴在娘娘的手腕上,一端自己拿着,孙思邈由娘娘脉膊的跳动而震动的丝线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认为娘娘怀了胎儿,是胎儿抓住了母亲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于是扎了一针,太子分娩,娘娘病愈。唐王十分高兴,就赏给他许多财物。他不要,又给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无奈,说“给你什么都不要,难道你想当王吗?”孙思邈立即跪下说:“谢主龙恩”,于是唐王就封他为药王。并赐给他交天翘的王帽和赫黄色的王袍。这件事后来被敬德知道了,很不服气,以为自己的功劳那么大也没封王,就去追赶孙思邈。孙思邈远远看到敬德来了,忙把交天翘弯了下来,赫黄袍翻过穿了。敬德走近一看,他穿的不是王袍,只好改口要药,孙思邈给了他一颗灵丹。后来敬德出征遇到瘟疫,吃了这颗灵丹。不但没感染,而且还打了胜仗。此后一直给药王站班。

孙思邈给娘娘治好了病,便离开长安,沿渭河西行,准备再回到太白山上,孙思邈师徒走呀走呀,一直走到泾河的汇合地方。一个白面书生挡住去路,深深向药王鞠了一躬,说道:“先生可是药王孙先生么?”孙思邈看了看这位书生说:“正是在下,你挡住我的去路可是为何?”这位书生说道:“孙先生,我近日头晕目眩,只觉恶心,请先生能为我治治这病”,孙思邈放下包袱,摆开药摊,让这位书生坐在他的身边,为他诊脉。孙思邈按住书生的寸口,切脉不久,就大为惊异,于是问书生道;“先生怕是天龙降世,这脉不是人脉,请先生老实告诉我,我好进行治疗。”书生无奈只好答道:“我本是泾河龙君傲奎,由于心慌瞀乱,昨日带领龙子龙孙在水面玩耍,流来一股臭水,直灌我喉,于是得下了病,才请先生诊治。由于怕惊先生,才化为书生,望先生莫怪。”孙思邈听了以后,就决定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孙思邈向龙君道:龙体违和,需用针刺。望龙君一现真身,我好选穴用针。”龙王无奈,只得答应。转眼之间,风云突起,一条金龙出现在药王面前。药王一手执龙角,一手执金针,对准龙喉,急刺一针。由于龙王负痛,龙尾一摆,大风飞扬,把药王摊上的药物吹了一河滩。到了药王取针,龙君复为书生后暴风平息,药王的药摊已经乱七八糟。于是药王令徒弟和龙王在河滩上为他拣药,当时无论什么药材,都临时收在一个包袱之内。别了龙君,继续前行。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孙思邈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孙思邈 2、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孙思邈 3、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孙思邈 4、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5、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孙思邈 6、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孙思邈 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孙思邈 8、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9、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孙思邈 10、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孙思邈 11、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1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孙思邈 13、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孙思邈

14、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15、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孙思邈 16、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孙思邈 1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18、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省皂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孙思邈 19、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孙思邈 20、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 21、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孙思邈 2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23、食啖鲜肴,务令简少。——孙思邈 24、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5、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孙思邈 26、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孙思邈 2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28、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 29、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孙思邈 30、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

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 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上古时期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从这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这时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

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救自己一条活命。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后痛得昏死过去。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清代吴其濬撰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鹿衔草,九江建昌山中有之。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菜而微长,根亦紫。土人用以浸酒,色如丹,治吐血,通经有效。” 还有一个关于中药仙鹤草的传奇故事,仙鹤草是一种生长在山边、林间、溪旁极普通的小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传说古时候有两个秀才结伴进京赶考,一路上烈日炎炎、饥渴难当,其中一人突然鼻中出血不止,此时正在荒郊野外,无处找医生,更找不到药,这可怎么办呢?焦急之中忽然看见一只仙鹤从头上飞过,仙鹤口中还衔着一把草。两个秀才正无计可施,其中一个百无聊赖冲着仙鹤大喊一声:“仙鹤你停下来吧,带我们去找医生。”谁知仙鹤受到惊吓,口中衔的草落下来,那个流鼻血的秀才捡起来,塞在鼻中一些,顿感清凉,

孙思邈治疗月经不调学术特色探析

第30卷第4期2012年4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0No.4 Apr.2012 中华中医药学刊 孙思邈治疗月经不调学术特色探析 赵宏利1,指导:何嘉琳1,马宝璋2 (1.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稳定中医调经疗效。方法:解构《千金方》月经不调篇,并结合临床体会,探析孙思邈对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孙思邈调经学术特色鲜明,有多方面与现今不同,主要有:①病机上强调“胞中风寒”、“忧恚”内伤、“产”“堕”瘀血导致月经失调;②治法上,善于攻下化瘀,慎用补益,善用辛热,寒温并用。结论:孙思邈独特的调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现今妇科同仁传承、发扬。 关键词:孙思邈;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4-0756-02 Analysis o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of SUN Si-Miao Treating Irregular Menstruation ZHAO Hong-li1,Advisor:HE Jia-lin1,MA Bao-zhang2 (1.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310007,Zhejiang,China;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rbin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TCM effect on irregular menstruation.Methods:Chapter of irregular menstruation in Qianjinfang was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clinical experience,to discus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experi-ence of SUN Si-miao for treating irregular menstruation.Results:SUN's theories have several differences from today.First,uterus attacked by wind,anxiety,sadness and blood stasi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irregular menstruation according to SUN.Second,it is treated with method of purging to resolving stasis.Drugs for supplementing are given cautiously.SUN prefers pungent and warm drugs.Cold drugs and warm drugs are used together.Conclusion:The uniqu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of SUN Si-miao on irregular menstruation should be learned and developed in current. Key words:SUN Si-miao;irregular menstruation;academic thought;clinical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11-11-28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A2005Y025) 作者简介:赵宏利(1973-),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主任中医师, 医学博士,研究方向:男女不孕不育症、功能性月经失 调、反复流产等。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药王”,身处隋唐两代。他极 为重视妇产科,并将《妇人方》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对后 世妇科影响较大。因此,笔者试以《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 调篇为主,探析孙思邈诊治月经失调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 并附以自己临床体会,以期传承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 1月经不调篇概述 “月经不调第四”[1]位居《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 下。全篇共载药方23首,其中无名单方10首,无名复方3 首,有名复方10首,即:白垩丸、桃仁汤、杏仁汤、大黄朴消 汤、茱萸虻虫汤、抵党汤、七熬丸、桃仁散、阳起石汤、牛膝 丸。另有针灸方1首。本篇文字质朴,几乎无理论论述。 全篇用药61种。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频 率在3次及3次以上的药物为:大黄、桂心、甘草、虻虫、桃 仁、牛膝、人参、芍药、牡丹皮、川芎、水蛭、干姜、虫、茯苓、 芒硝/朴硝、地黄、蜀椒、生姜。部分药物冷僻,后世少用。 2孙思邈对“月经不调”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 2.1重视外因致病,唯论“胞中风寒”对于月经失调发 生机制,孙思邈十分重视外因,但他仅仅记载了“胞中风 寒”,未言湿热为患,这应当不是巧合。 本篇论及风寒对月经影响有3处:“大黄朴消汤,治经 年月水不利,胞中有风冷所致”;“茱萸虻虫汤,治久寒月经 不利,或多或少方”;一无名方“治月经不调或月头或月后, 或如豆汗,腰痛如折,两脚疼,胞中风寒”。如此反复强调 “风寒”、“风冷”可见孙真人对风寒对月经、对妇女身体健 康的影响是极其重视的,这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 的“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2]这个学 术观点是一致的。 仲景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至宋发展为“三因 学说”,金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温病学说兴起后,对于“风 冷”导致月经失调这个“外因”越来越不重视,这值得我们 反思。笔者在黑龙江学习工作十余年,在杭州工作近十年, 使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月经失调的频率基本相同,多收到较 好疗效,这也反证了即使是在中国南方,“胞中风寒”仍然 是临床上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 2.2内因仅提“忧恚”,未涉喜思恐惊孙思邈广览博记, 显然知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的喜怒思忧恐“五 志”对脏腑的影响,以及《素问·举痛论》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对气机的影响。他在妇人方首也明确指出“十四以 上,阴气浮溢,百想经心,内伤五藏,外损姿颜”,但他在本 篇仅仅强调了“忧”“恚”(怒)对妇女月经的影响,“妇人忧 恚,心下支满,膈中伏热,月经不利,血气上抢心”,其他三 志、五情没有论及。我体会,这与临床实际情况是符合的。 6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