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

第七课战国争雄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

3、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链接旧知识

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春秋时期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上节课所涉及到的成语有:

课前导学

一、初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战国的起止时间是:

2、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的战争:A武器改进、军队构成变化、攻防技术提高;

B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C著名战役的发生

D重要军事家的涌现:

4、战国时期的外交A :“合众势以攻一强”

B :“事一强以攻众弱”

二、写一写

右图为战国形势图。请回答问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

地理位置。

A B C

D

E F 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

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

两地的地名。

H I

三、战国时期的外交: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根据教材41页内容,用简要语言说明“合众”与“连横”策略:

“合纵”

“连横”

2、读课文42页内容,说说,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

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课堂大练兵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赵国

2.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下列朝代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4.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经济的发展,铁兵器的出现

5.“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6.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

B.赵国

C.魏国

D.秦国

8. 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B.赵国C.楚国D.燕国

9.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提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材料三:见右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请你解释一下

这两项策略。

(2)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

(3)图三是秦国的一位说客在向楚国游说,请你猜一猜他正

在说什么?

(4)这一时期与图中的说客意见相反的是谁?

(5)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课外延伸

“合纵”图解:“连横”图解: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

我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赵

秦赵

燕燕

15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编号:015

探究一:航海壮举,友好往来 材料一:[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来源:学科网]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材料一“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探究二:抗击倭寇捍卫主权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从材料中可感受到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2)简述其主要事迹. 【当堂达标】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郑和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4、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习题选练 1.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A)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朝建立的概况(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的背景、斗争双方、结果(4)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迁都北京、削藩、设立东厂。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明朝的建立 1、社会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大规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 年初, 以应天为都城,改称 ,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 是 。 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行政机构:(1)措施:①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分管民 政、邢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 ,撤销 ,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 负责。 (2)作用:全国 ,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2、设立特务机构—— 。 (1)职责:兼管对臣民的 。(2)地位:由 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 约束。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1)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只在 范围内命题。 (3)答题:①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 使用“ ”。 三、靖难之役 1、背景:(1)明太祖分封的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2)建文帝下令削藩。 2、概况:燕王朱棣打出“ ”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3、结果:燕王朱棣胜利后称帝,他就是 。 四、明成祖加强集权 (1)迁都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继续执行 ,进一步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 ,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的 设置,是明朝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明成祖 材料二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探究思考】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初采取的哪些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认识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威 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2)远航次数:________次。 (3)到达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 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装载物品:_________、瓷器、________、________、金银货币等。 (5)物品用途: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双方互动: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4.地位:________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合作探究】(1)上图是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你知道是哪位皇帝开始派郑和下西洋的吗?其目的是什么?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郑和远航了几次。郑和率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郑和远航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聚焦】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⒊《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走进作者】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范文整理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 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______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________”,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_____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 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部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 年的史事。3000时约.

知识点4 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_______。创始人是 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______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昂贵,不能广泛采用D

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观沧海》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观沧海 课题观沧海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提升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 习目标1、记住文学常识,并能准确背诵诗歌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环 节 预 设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五步学诗法:即学习诗歌的几个主要步骤和方法,具体为诵诗文,解诗意,析诗境,赏佳句,悟诗情。 步骤一:能够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诗歌诵诗文 步骤二:能够解释诗的意思,知道每句都在写什么解诗意 步骤三:能够分析诗的意境,从大的方面把握诗的情境析诗境 步骤四:赏析佳句赏佳句 步骤五:能够结合背景,感悟诗的情感和主旨悟诗情 2、曹操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 3、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东征,打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曹操跃马扬鞭,登山临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二、读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东:名词做状语,向东。②以:连接动词“临”和“观”,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何:副词,其强调作用,可译成“多么”。④丛生、丰茂:都指长势旺盛。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⑥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⑦歌:诗歌,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 诵诗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将重音和停顿标注在诗中。解诗意: 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十五 三峡 第2 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五三峡第2 学时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 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 会用词简洁精当。) 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 解。 二、课堂探究: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 (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畅读全篇,领略美景。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 章整体布局妙处。 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 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 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 (四)学生组际交流 (五)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语文版(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第15课《巨人和孩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2、品味文中鲜明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中拟人句的妙处; 3、联系生活,体验、领悟“爱心”的可贵、“自私”的可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后习题思考,拟出最想探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以备小组讨论时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1、引入课文:[多媒体配巨人与孩子形象推出课题] 2、对照画面,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标出重点词句。 [多媒体画面逐一展示本文故事情节重点] 3、多媒体流动画面展示本文故事情节。师生用课文中有关语句对画面进行解说。 二、自主发现,合作研读 1、谈话引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整体感知一定发现了不少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地组成讨论小组,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再推荐出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准备提交全班讨论。 2、说明要求,激励展开 (1)推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整理,并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2)等会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些组提的问题最好。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4、全班交流,领悟主旨,探究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转变前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私),从哪些语言和行动中可以看出? (重点抓住巨人粗声粗气地吼叫“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的语言模仿体会其自私的特点) (2)自私的巨人赶走孩子们后巨人的花园里变成了怎样的景象?此时巨人的心情(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孩子们呢? (3)转变后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行动和语言可以证明? (①仿照(1)、(2)对比找出;②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悄悄”和“轻轻”两个词和砍倒围墙的动作,朗读“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的语言,体会出巨人内心勃发的爱心) (4)转变后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此时巨人有何感受?孩子们呢? (抓住“现在我明白”的话和“亲吻”的感受(爱的温暖)设身处地的体验巨人此时快乐的心情;抓住“中午十二点”“欣喜”“最美丽”“一起”“游戏玩耍”等词分析体会人们、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5)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具有神秘色彩的爱的天使),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增加神话或童话色彩;②推动情节发展;③反映巨人转变的彻底,突出文章主旨。)(学生先谈见解,能说出一点即可,教师相机评点。)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课堂进展情况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5、总结: 通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大家思想上一定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和教育,那就把你从文中悟出的道理说给大家听听。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时《阅读理解专项学法指导课》导学案

新目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时《阅读理解专项指导课》导学案 设计教师:东莞市清溪中学庄秋蚕 学习目标: 1.读懂“NBA superstar passes”这篇文章。 2.通过阅读文章,学会用图片、颜色和题目预测篇章内容,学会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预测 文本信息。 3.通过阅读文章,学会用览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前自学 New words learning 1.terrible [?ter?bl] adj. 可怕的 2.kill [k?l] v.杀害 3.surprised [s?'pra?zd] adj.感动惊讶的 4.heartbroken ['hɑ?tbr??k?n]adj.伤心的 5.death [deθ]n.死亡 6.skillful ['sk?lf?l] adj.熟练的 7.known [n??n] v.被知道 8.record [?rek??d]n.记录 9.lead [li:d] -led v.引导 10.national ['n??(?)n(?)l] adj.国家 11.gold [g??ld] medal ['medl] n.金牌 12.receive [r?'si?v]v.接受 课中导学 一、阅读文章 NBA superstar passes Jan 26 was a sad day. Kobe Bryant, one of the greatest NBA players of all time(有史以来), lost his life in a helicopter crash (直升飞机失事) in California, US on that day. The terrible crash also killed his 13-year-old daughter Gianna Bryant and seven other people. Bryant was 41 years old. People were surprised and heartbroken after hearing about Bryant’s sudden death. In the basketball world, Bryant was a superstar. He had a great influence (影响) in the NBA. He was a basketball prodigy (神童), jumping into the NBA straight from high school. He was a loyal (忠诚的) player. He played for the Los Angeles Lakers for 20 years. He was fast, skillful and aggressive (有攻击性的). People gave him the nickname Black Mamba after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nakes in the world.?His competitive philosophy (竞争哲学) was known as the “Mamba Mentality”.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课标解读】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 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充分运用 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相关历史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戚继光 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奋斗精神, 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以及重视海洋的海洋战略思想;学习戚继光不为名 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影响。 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预习导航自主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时间和次数:从年到年,次下西洋。 3、范围:从出发,最远到达,到过亚非 个国家和地区。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和,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和,被时人称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在九战争九捷,荡平了倭患。后来又进 入、,与其它抗倭将领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 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和。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环节1——“西洋”在哪里?为何“下西洋”? 1、“西洋”在哪里? 2、【材料研读】 材料一: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一)郑和在占城(二)郑和在阿拉伯(三)郑和在非洲讨论:研读以上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学习的难点] 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1. 明朝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明太祖); 都城:(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 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 在地方: 3. 科举考试变化:表现 影响 4.经济的发展: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和等 手工业:和发展,产品远销海內外 商业:和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1、新知学习: 1、【导】由郑和下西洋的地图,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2、【思】自主学习

3、【议】为什么戚继光抗倭能取得成功?(以小组群学为主) 4、【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结合材料,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展】——个人展示,小组展示 巧记: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方。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去观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郑和美名四处扬。 知识整合: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友好交往——暴力冲突——(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6、【评】——达标测评 1. 1、自1405年到1433年间,一支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远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2、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足迹最远到达() A.菲律宾群岛B.波斯湾沿岸C.印度半岛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年少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立志报效祖国的明代抗倭名将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2.了解造纸的工序 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学习难点】 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造纸术的发明”;第二部分为“张仲景和华佗”;第三部分为“历史巨著《史记》”;第四部分为“道教和佛教”。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阅读教材,找出最早出现的纸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谁改进了造纸术,其成就及影响是什么? 2.思考,回答。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 (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 (3)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张仲景和华佗 1.阅读教材,华佗和张仲景,一个是“神医”,一个是“医圣”,其中一位会模仿五种动

物的姿态作体操,另一位被称为“坐堂先生”。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吗?他们到底对祖国的医学作出了什么贡献,才赢得人们如此尊崇呢? 2.观察下面的两幅画像,回答问题。 (1)这两个人都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2)请写出他们各自的成就。 (3)请对上述人物的成就进行简要的评价。 三、历史巨著《史记》 1. 阅读教材,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撰写的《史记》是什么体例的史书?这本书的史学成就有哪些?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向)异也。……仆窃不逊(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含答 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2.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世界意义和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东汉时,宦官总结前任经验,改造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2.张仲景是的名医,他在总结前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3.《史记》是中国古代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三、合作探究

1. 11.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旅游景点的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洛阳白马寺图二四川青城山 (1)这两幅图片分别与哪一宗教有关?图一相关的宗教宣扬怎样的思想? (2)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宗教在我国开始传播的时间。 (3)请分析一下,我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一直提倡和扶持图一中的宗教? 四、随堂演练 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 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导学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_人教版_初一_七年级

七年级历史(上)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 (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对内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出使西域: 3.管辖西域:

二、对外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2.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达了; 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我的问 题:。 老师的问题: 1. 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你从张骞和班 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2、近年来,联合国发起“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 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 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 自己的足迹。 ------------西方学者眼中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 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维基百科 材料三:1990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东到连云港,西到荷兰鹿特丹。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 议一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