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

“记忆之所”

王霄冰1,2

(1.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2.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德国慕尼黑 80539)

摘要: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文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

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

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

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

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

中重放光彩。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城隍庙;庙会;社会记忆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28-10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sodocs.net/doc/192747908.html,获得

“记忆之所(lieu de mémoire)”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诺拉(Pierre Nora)提出。受哈普法赫(Maurice Halbwach)“集体记忆”理论的启发,他在1984 – 1992年间出版了7卷本的著作《记忆之所》,副标题为“法国的象征符号之地貌”①。在这本书里,他搜集了各种与法国人的民族意识紧密相连的所谓“历史遗留物”,描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在诺拉看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在过去和现在、经验(历史)和期望(记忆)之间所产生的巨大间距。人们把留住过去的期望寄托在各种遗留物上,并对此加以恢复和重构。这些物质的遗留物,经过口述史的加工而被赋予了种种特殊的意义,从而变成为集体的过去的象征[1],②。

诺拉的著作发表之后,很多学者都效仿他的做法,编撰了诸如《德意志民族的记忆之所》等类似的书籍③,但他们使用的案例往往都局限在现代的国家民族的层面上,而没有涉及到地方社

收稿日期:2009-08-04

作者简介:王霄冰(1967- ),女,浙江江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中国民俗学,儒家文化

①参见Nora P.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M]. München: C H Beck, 2005.

② 参见Nora P. Zwischen Geschichte und Ged?chtnis [M]. Frankfurt / M: Fischer, 1998.

③ 参见Francois E, Schulze H.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M]. München: C H Beck, 2003.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29会的层面。这一研究偏向在最近几年逐渐得到了纠正,主要是因为有些民族学家加盟进来,从人类学的田野中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案例。例如德国民族学者格拉那-贝恒斯(Daniel Grana-Behrens)在分析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记忆文化时,就顺着诺拉的思路,做了有关印地安原住民“记忆地点”的分析。他在研究墨西哥印地安人的古文献时发现,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代表中美洲各民族发祥地的神秘“洞穴”,还有“鹰之屋”等)都在殖民时代初期,当土著文化面临欧洲文明的强大压力而处于崩溃危机时,成为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记忆承载体,大量地出现在了民间的口头传说和古抄本文献当中[2]。

“记忆之所”的形成,往往是在传统与日常生活已经发生脱节之后的历史阶段。人们在危机感的驱动下,为了记住历史和留住传统,才会去寻找一些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来寄托自己的怀古恋古之情。在中国目前方兴未艾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运动中,实际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记忆之所”。位于浙江江山市区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处、富春江支流须江之畔的礼贤城隍庙,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①。

一、礼贤城隍庙的历史及建制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礼贤由光辉和新建两个村组成,归属淤头镇管辖。但人们却习惯于把须江边上的这个地方称为礼贤,因为这是一个自古因袭下来的地名。唐武德四年(621),江山首次置县,根据流经当地的须江而称须江县,隶属衢州府。五代吴越国宝正六年(931),须江县易名江山县,以距城南50里处的江郎山而得名。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山县又易名礼贤县,县治设礼贤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礼贤县为江山县,迁旧治。从1267到1276年,礼贤虽然总共只做了10年的县治所在地,但对于这里的居民们来说,这却是一段充满了荣耀的、不可忘怀的历史。它通过城隍庙这座古建筑、与其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年年举办的城隍庙会,牢牢地印记在了民众的记忆当中,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礼贤城隍庙最早应建于此地设为县治的那10年间②。但在同一份的资料中,又有以下的引述: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编写的《同治江山县志》记载:“礼贤城隍庙,距今县治西南四十里,唐武德初置须江县,宋咸淳间改名礼贤即其地也。元丙子设县治而

城隍庙犹存,迄今四百余年。”

如果我们从1873年推算回去,四百多年前应该是15世纪中叶,也就是明代而不是元代,可见这个说法在时间上有出入,并不完全可靠。当年编修县志的文人们,很可能也是在听取了当地流传的传说之后做下了这条记录。当然,该城隍庙最早建于宋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在南宋以后,江南一带普遍流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修建城隍庙,而建立县治显然可以成为修庙的最好理由[3]。

礼贤城隍庙奠基的确切年代虽已无据可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礼贤街的这座城隍庙修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的缘由是原来的旧庙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农历十四日晚失火被毁③。上个世纪,礼贤城隍庙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洗劫和“文革”的破坏。

①本人曾于2005年夏和2006年春在本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时间分别为1个月. 其间曾得到江山市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局、江山市博物馆、礼贤乡村委会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特此致谢.

②参见江山市人民政府2005年5月30日印的内部资料《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 礼贤城隍庙》.

③同上.

30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所幸其主体部分在当地民众的卫护之下仍然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1982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名单,对其进行勘查和修缮,并把城隍庙周围10米以内的区域定为古建筑保护范围,禁止拆除或新建房屋。

与同类庙宇相比,该庙的规模较小,共占地约650平方米,座东朝西,朝向偏北15度,为木质结构建筑。屋体呈丁字形,布局为两进四天井,通进深29.5米,通面宽22.1米,共用圆木柱132根,方形石柱6根。庙里的内部布局和一般城隍庙相似。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百姓称其为“城隍老佛”或“城隍菩萨”)。按照当地的民间传说,此人名叫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由皇帝派往衢州的一名四品官员,由于他为官清廉,任职期间曾三次出访来到礼贤,帮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所以当他离任之后,人们就修建了一座生祠来纪念他。

城隍爷的宝座后面围坐着许多金面的神仙。前台则一左一右,分站着一个气势汹汹的武官(名叫“罚恶”)和一个面目清秀的文官(名叫“张善”)。再往下来,也是一左一右,各立一个将军打扮的勇士,被冠之名曰“顺风耳”和“千里眼”,是负责帮城隍爷探听侦查案件的。然后就是两排对面而立的捕快,有的长相类似普通人,也有的则一脸鬼像,还有的伸出长舌显吊死鬼状。到了下堂,两边各有一组泥塑,呈现的主题主要是:人死后过了奈何桥,能在判官的镜子里看到生前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长久积善的人便能免去酷刑的煎熬,做了恶事的就要受到惩罚,被严刑拷打、掏心挖肺,等等。下堂中央,面对着大门口,则一左一右摆放着一口钟和一个鼓。在过去没有广播和钟表的时代,管庙人每天早起敲钟、傍晚时分击鼓,所以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维修,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庙宇规制进行。例如大门口的戏台部分,由于破坏十分严重,就没有得到修缮,而是被完全拆除了。相反,人们却在原有的建筑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它们是:门口一个牵马的使者的彩塑像。这大概用来代表城隍老爷的官老爷身份,表示他要时刻和朝廷保持联系。还有就是东西两厢新加的两个偏厅,一边雕塑着城隍爷的助手张善处理案件的场面,称“张善堂”;另一边则是城隍夫人的彩塑像,形象类似于观音。据说当地的妇女经常有来这里祈求“娘娘”送子的。

二、传统的庙会活动

礼贤城隍庙的庙会一般设在农历五月十五,过去被称为“拜老佛”、“看老佛”或“赶五月十五”。选择这一日期的原因,据说因为是“城隍菩萨的生日”。据村里老人回忆,传统的庙会前后共进行7天,即农历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①。7天里每天都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1本(下午和晚上各演1场,称为1本戏)。演戏的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小前来看戏、游玩。为了看热闹,地主家雇用的牧童、长工、烧火婆娘可享受3天假日。人们纷纷借此机会,走亲访友,所以直至礼贤附近三五里的大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宾客满堂。客人少或没有客人的人家会被视为没有脸面的不光彩人家。其间街上有商家设摊买卖,武术师和魔术师在卖艺赚钱,赌徒们也要来此摆赌、行赌,等等。

7天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瞻仰佛面,庙里一般要组织好几次把城隍爷塑像抬出去巡游的仪式,共包括以下5大程序。

(一)出 宫

庙会前夕,城隍爷要用拉起的龙帐来遮住。等时辰到时才抬出龙帐外,这就是“出宫”。出①以下有关城隍庙庙会活动的情况均根据村里老人姜洪水和姜贤祥的讲述整理而成.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31宫的时间在庙会活动前期的农历十二日的晚上。城隍爷出宫后要梳洗打扮,洗脸洗身时需脱得赤身露体,为求体面,不许众人观看,更不让妇女参加,所以,出宫洗身活动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城隍爷出宫时被随椅抬出龙帐,由2 – 4名品行好、有威信且值得信任的村民为之脱衣、洗浴,之后便换上新的衣帽、鞋袜和龙袍。新装都由香客事前捐献,有人还会为城隍菩萨捐新内衣,因为想得到城隍爷穿过的贴身旧衣装,认为取回去后自己穿会得到好运,尤其是小孩穿了会“芽善(江山方言,意指生命力强)”。浴后换上新装的城隍菩萨连坐椅一起,被抬到约40 – 50厘米高的垫台上,摆在殿正中,用8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人轮流昼夜守护、供奉香火。

(二)祭 拜

从农历十三日开始,村上各家各户和外来香客们便用“擎盒盆(当地的一种供放祭品的红漆木器)”装上祭品和香纸、蜡烛等陆续前来祭拜。各家祭品都要尽量做到丰盛,饭酒佳肴、猪肉禽鱼、山珍海味、水果糕点应有尽有。祭品在送庙会祭拜前,不少人会放在自家门口先祭拜天地。地方上的有钱人家也会将私藏的文物古董一起拿出来祭摆,以显得富贵荣耀。为增添气氛,庙会还常常特意从外地采购来印度檀香点燃,把庙堂薰得香气四溢。

(三)还 愿

平时,有不少香客因本人或家人、亲友遇到这样那样的病痛、灾难,他们祈求城隍菩萨保佑时,往往许愿说,等灾难劫除后到庙会来“还愿”。许愿的内容,可以是捐香烛、灯油、猪羊等祭品,也可以是捐衣帽鞋袜等等,还有的是许愿在庙会日给城隍庙捐一本戏。到了庙会的会期,大家便纷纷前来“还愿”。十五的上午,庙会也要特别安排上演半天的还愿戏。一般的做法是,很多家许戏的人拼在一起,演一剧“排八仙”,就算是一本戏①。这样,一个上午便可以完成许多本“还愿戏”了。演还愿戏时,许愿者要上香烛揖拜、鸣放鞭炮,捐戏者还要给剧团班子送红包。整个上午,“排八仙”的锣鼓喧天,鞭炮轰鸣,热闹异常。

(四)迎 佛

也叫“迎菩萨”,就是抬城隍爷出去巡游。这是十五日下午的重头戏,也是整个庙会最主要、最精彩的活动。巡游队伍由戏班子打头,先在广场上演一出上马戏。之后紧跟的是踩高跷的队伍。据传过去礼贤有几位高手,能踩3米多高的高跷,在江山一带非常有名。踩高跷人一般都是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他们两脚扎着高棍,脸上身上化装成戏上的不同人物角色,组成一台戏。沿途住户为了逗引踩高跷的表演绝技,有的在二楼窗台上放着泡好茶的茶杯,看高跷手们有没有本事取到杯,并在空中喝茶。由于这是个特受欢迎的节目,庙会晚上要特别准备一桌所谓“四盘四”的奢侈晚宴,来犒劳高跷手们。

高跷队伍后面跟着的是三、四杠抬阁,叫“迎台阁”,就是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4人或8人抬的杠上。据说他们的造型和化装打扮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一些戏里的人物。

随后有两个吹长柄喇叭的为先锋号角,响声呜呜的,声音非常宏亮。还有两个敲铜锣的和两个吹唢呐的,和五面油画虎头木牌,其中首牌为“城隍使司”,两牌“肃静”,两牌“迴避”。这之后穿插着一支较为文气的锣鼓乐队,边吹边唱,被称为“细锣鼓队”,和刚才的“粗锣鼓队”相对应。之后要有马一匹,披红挂彩,由人骑着前进。再往后就是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人数

①过去这一带农村演戏, 往往先敲锣打鼓闹一阵台, 叫“闹台戏”. 等到观众被召集过来了, 就开始演一场“排八仙”, 是较短也较热闹的一出, 之后才上演正本戏.

3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8、12或16名不定,行走在马后面护驾①。

接着是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彩旗队伍,每人手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旗子。然后是由数十名扛着木制的大刀、长矛、枪、铳、杈等兵器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由18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他们身穿麻布衣服,头上罩着画有十八罗汉不同脸相的面罩。

罗汉队伍后面有两个人并排走着,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细麻布做的衣裤,都是村里较有名望的绅士。这两人各提一只点燃着檀香的锡炉。再往后也是并排走着两人,其中一个人的一只手抬城隍爷的画像,一手拿着他的大印。大印用红黄色绸布包裹,不能露在外面;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敕书”。随后又有两人,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的清洁干净。

接下来的,便是由四人抬着的城隍爷的尊驾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官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有四人给城隍爷扶轿,以免轿身摇晃不稳。扶轿者戴礼帽、穿长麻布衣衫,也应是村里有名望的人士。轿后有两人掌扇,扇子近似长方形,用罗汉竹制成。两块掌扇分别写着“张善”、“罚恶”。

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由观看的人流押后,顺礼贤街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全程约3公里。沿途临街的人家都要在门口摆祭揖拜。途中在名叫姜祠的地方要歇一歇,上演一场戏。到了安坂村,这里的百户人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摆上盛有丰盛祭品的“擎盒盆”。祭拜完后,香客们四散而去,游行队伍则抬着城隍爷返回庙里。

(五)回 宫

此活动在庙会将结束时的十八晚进行。人们又将城隍爷的新装脱下,以便以后节日穿戴,并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对回宫仪式及主事人的规定与出宫仪式相似。

三、关于巡游路线改变的传说

城隍爷在庙会期间被抬出去巡游的路线,据说最初是从礼贤到河(须江)对岸的安库村。后来,巡游的目的地被改成了下游的安坂(土话发音为“安蓬”)村。有关这一改变的原因,村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新塑的城隍爷像的木头是从安坂采来的,所以那里应是他的“老家”。另一说则是因为在一次巡游过河时翻了船,就有了“过溪勿迎”的规定。有关第二种说法的传说大意如下②:

农历五月十五是礼贤城隍庙的城隍菩萨生日,所以这一天要举行热热闹闹的迎佛活动。巡游的地点,最早是到河对岸的安库。但有一年,城隍庙会日前夕,须江大地连降

暴雨,礼贤村前的河上洪水狂涨。古时河上没有建造坚固的大桥,沟通礼贤与安库两岸

的只靠小木板桥和小渡船。当时,因小木板桥已被洪水摧毁,大家只能用一艘小渡船送

城隍菩萨过河,迎佛队伍则留在河这边。当小渡船行至河中,正好遇上巨浪猛烈撞击,

船翻人淹,城隍菩萨也被洪峰冲去。正当人们大失所望之时,河下游的安蓬村民却发现

城隍菩萨进村了,保佑八方平安了!他们一边派人打捞城隍菩萨,替它洗净身子,一边

①有关这一段的排列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有人回忆说, 过去还有城隍爷之外的“老佛轿”夹在里面, 等等.

②参见: 王章录. 礼贤城隍庙故事: 安蓬是娘家[J]. 仙霞, 2008, (1): 61-62. 据整理者本人介绍, 故事的讲述人是已故的礼贤老人姜贤祥.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33给礼贤庙会报信,并从庙会带回干净的衣服和龙袍为菩萨更衣。

当日,安蓬人全村出动,敲锣打鼓,非常热闹地将打扮一新的城隍菩萨送回城隍庙。

庙里庙外,人们在争看热闹的同时,七嘴八舌地纷纷议论:真怪!如此汹涌的恶浪洪水,却为何城隍菩萨没有被冲远而去?翻船被淹的人因何能顺利逃生?正当人们觉得不可

思议时,从香客群中走出一位老者,捋了捋嘴上的胡须,道:“大家不必说三道四,这

回是城隍菩萨显灵,告诉大家年年过河去安库迎佛有汛期的洪水危险。为保佑百姓平安,以后就不要过河去安库了。既然今天城隍菩萨在安蓬得到新生,安蓬便是他的再生娘家

了。来年就往安蓬去迎佛好了。”人们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提议问问城隍菩萨是否同意

这样做。于是,庙会主持便在城隍菩萨面前边问边连续抛掷了三次茭杯,结果是一对茭

杯三次落地时都一阴一阳,表示三次都是同意的。这时,人们才明白,这一切真的都是

神灵的意图。再回过头来看时,那位老者却已经不知在何时消失了。

从这个故事的主题(巡游、洪水、浴佛)中,我们可以猜想,五月十五的城隍庙会很可能和古代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的某种风俗有关。据说古代每年的五月十三左右,礼贤必发大水,被叫做“端午水”或“五月十三水”,也能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日期过节。由于节日最初的动因被慢慢地忘却了,人们就把它转嫁到某位与本地有关的历史人物(城隍)身上,把它当成是他的生日来庆祝。其活动内容也和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的习俗纠集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当然这些只是猜测,由于史料的缺乏,要想一一追溯和恢复该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礼贤的城隍庙会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日期和仪式的内容等等,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例如,据庙管会分发的资料介绍①,民国三十一年(1942)四月初八,日本军队侵入到本地区,百姓四处逃散。当年的城隍庙迎佛活动被迫中止。是年七月,日军退出本地,百姓得以回归家园。为了庆祝这一事件,也为了祈佑平安,庙会特别在十月十五补办佛会典礼。自此之后,到解放后停止活动为止,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次迎佛会。

四、礼贤城隍庙会的当代复兴

1949年后,城隍庙的庙会活动一度停止。建筑物本身在文革中也遭到了破坏,戏台被毁,很多文物被窃。1982年,礼贤城隍庙被公布为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建筑物的主体得以修缮。由于城隍爷的雕像已经不知去向了,所以1997年,人们先是用木头雕了一尊较小的城隍爷像。在此期间,陆陆续续有一些善男信女来庙里朝拜,村里为方便管理,就于1999年成立了城隍庙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村干部或者退休后的村委会成员担任。同年,他们又重塑了一尊较大的城隍爷彩色塑像,把原来木雕的那一尊摆在了塑像的前面,准备将来抬出去巡游用,村里人称之为“副城隍”。

近年来,每年五月十五来庙里朝拜的香客越来越多,一天的访客可达上万人。适应这一需求,庙管会开始考虑出台一些配套节目和服务项目。2007年的庙会期间,笔者由于其他课题的研究而没能亲到现场采访,便委托居住在当地的几位亲友帮忙前去搜集资料。他们回馈的情况大致如下:农历五月十五早晨,香客们很早就从四面八方赶往城隍庙,因为大家有“抢烧头香”的动机,认为拜城隍拜得越早越吉利。所以一大早礼贤街上就人流成群,拥挤不堪。凡是已拜过菩萨、烧

①参见毛广林编、1997年印的内部资料《忆礼贤城隍庙简史》.

34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过香、助过缘,胸前都戴着红色的彩条作为标志,在人群中很显眼。街上还有很多商贩,出售红烛、香纸、塑料花、各种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

远道来拜佛的香客烧完香后要在庙里吃“香饭”,吃饭不仅是为饱肚子,而且也是沾吉的事。供应香饭和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安排住宿,也是庙管会在庙会期间所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之一。餐厅就设在村大会堂里,有40多桌。厨房里有40多名系着带有城隍庙标志的白围裙的工作人员,分成烧饭、烧菜、管酒、走堂、洗菜、洗碗筷等若干小组,各负其责。外面香客们坐满一桌就上一桌饭菜,吃完一拨再换一拨。饭菜全是素的,每人收2元。香饭供应一直到下午3时才结束。

由于庙门口的戏台没有了,所以当代的城隍庙会缺少了演戏等热闹节目。另外,和过去不同的是,巡游的时间改成了早上。由于政府规定宗教活动只能在宗教场所内部进行,所以这几年城隍爷都没有抬到街上去巡迎。当天巡迎的队伍按前往后排列的只有:一面庙旗、二把掌扇、扮演成十八罗汉的队伍、彩旗(30多面)等,其中有三班锣鼓和铜鼓乐队穿插其中。

庙里的城隍爷则换上了香客捐献的电脑绣花新龙袍。由于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捐龙袍的人也多了,所以换上的新衣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再换下来了。但殿里烧的香却由柏木香代替了檀香。当天上香揖拜的香客们络绎不绝,以早上和中午最为拥挤。下午两时许,人流开始渐渐消退。

另据庙管会提供的数字,五月十五这一天的人流量达万余人。来赶庙会的,除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老百姓之外,也有来自福建、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香客。拜佛用的蜡烛超过10吨,未点完的蜡烛头堆在门口,后来用一辆装载量为5吨的汽车才一次性运走。吃饭的香客达250多桌(每桌8人),计二千多人次,共消费大米五百多公斤。村里来帮忙参加服务的工作人员达一百多人。

尽管如此,一些经历过传统的城隍庙会的老人们还是反映说,过去的庙会要比现在的热闹得多,如今的活动还只相当于古时的“初级阶段”。

五、当代庙会“不如过去热闹”的原因

村里为举办城隍庙会投入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但老百姓却还是觉得不够热闹,在心理上得不到满足,为什么呢?把老人们回忆中的庙会和今天的庙会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是组织庙会的当事人不同。过去,城隍庙不属政府管理,没有庙管会,庙里只设有一个看守人,其他的事务均由村里的地主乡绅们一道商量着来处理。今天,被定为文物单位之后的城隍庙,名义上归文物局管理,具体事务则由庙管会执行。庙管会的6名成员中,有两名是退休村干部,一名为现役干部,另外三名是村里较有威望的老人。大家都没有受过有关宗教知识和宗教仪式的专业训练。包括分管宗教的现役干部(女性),也是从公共管理的立场出发来介入宗教事务,而不是真正的宗教人士。

二是组织庙会的动机不同。过去的庙会靠收田租和接受香客的捐助维持,所以城隍庙的经济效益总是被摆在第一位。每年的庙会就是最好的吸引香客捐助、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所以地方上都会竭尽所能来推动。而如今的庙管会主要靠政府方面的经济补助维持,其工作的重点也主要放在保护古建筑而不是兴隆庙会上。举办庙会虽然也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但多半还是服务性质的,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宣传”礼贤和这座城隍庙,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所以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一切都以简单省事和安全管理为上,从而对巡游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较大的简化。

三是在宗教性方面,当代的庙会远远不如从前的浓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没有一个宗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35教方面的专门人士介入,就连在街上也都看不到一个算卦的。加上活动程序的削减,特别是删掉了把城隍爷抬出去巡游的重要环节,就在客观上使得游行队伍单薄,并且缺少了到达目的地之后两地民众会合、一同烧香礼拜的高潮情节。而且沿途只有看热闹的,没有拜佛的,就更减少了巡游活动的宗教氛围。

四是在仪式表演上,当代的庙会也不如过去那么丰富、细致,有匆匆走过场之嫌。不仅出宫、回宫、祭拜、还愿等情节没有了,就是巡游队伍及其各个环节也只是象征性地应付了事。从主观角度来看,也许是因为当事人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所以没有必要去大做特做。客观上,则由于庙会刚刚恢复不久,当地也缺乏应有的设施和文化实力,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比如想要唱戏,就没有合适的戏台。想要表演踩高跷,又没有怀有这种绝技的村民。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今天的庙会活动,实际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民间信仰行为。虽然对于前来赶庙会的老百姓来说,拜佛祈福的动机还是十分明显,但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希望启用城隍庙这一文化资本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的动机也许更加强烈。庙会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象征性的表演行为,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满足香客的需要,更多的还是为了宣传礼贤,扩大城隍庙在本地区的影响,吸引外界的关心和满足本地民众的自豪感。

六、城隍庙的功能转变

事实上,不仅庙会,就连城隍庙的社会功能本身,近年来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它正在从一座民间的宗教场所,逐步地朝着当地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的方向倾斜。

城隍庙的社会记忆功能自古就有。因为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这里不仅是祭拜神灵、祈求平安的所在,而且也是当地历史的明证,是当地人文化身份的标志。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不会放弃这座庙宇的存在。传说在南宋时(1267年),当朝廷把礼贤县改名为江山县,把县治从礼贤迁走时,两地的民众曾为县治地址的“保”、“迁”问题产生了十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后来,江山方面提出,两地各用所在地的泥土,塑一个同一高度、同一大小的城隍爷坐像,然后过秤比轻重,哪个重就反映哪里的地气重、风水好,县城就设在哪里。双方同意后,就按规定各自塑佛。待塑佛阴干后过秤,结果礼贤的轻,江山的要重得多。因而决定县治北迁西山之麓。谁知风波平后,礼贤人才发现:他们的城隍爷确实是用当地的泥土塑的,而江山的城隍爷在塑造时却在泥土里掺进了很多铁砂!可是迁县已成事实,不能再加改变。但不服输的礼贤人却至今保留着自己的城隍庙、城隍爷,而且直到现在仍香火鼎盛。当然,作为县城的江山也有城隍庙和城隍爷,对此礼贤人的解释是:礼贤的城隍爷为先,称父;江山的城隍菩萨为后,称为子。父年长有胡须;子年轻,嘴上没有胡须。按例规,各地的城隍爷都应长胡须,唯江山的城隍爷没有蓄胡顺。不是江山人不想,而是老天爷不让。传说有人曾给江山城隍爷也塑上了胡须,但结果还是被老鼠给咬掉了①。

不仅如此,大部分村人都相信,城隍爷这个人不是虚构的神明,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了证明这一点,退休村干部、原城隍庙管委会主任老柴甚至专门去市里和各地查过县志、家谱等资料。他虽然没有在史书中找到严聚武这个名字,但因为在旧衢州城内,曾有一条“礼贤街”和一道“礼贤门”(俗称“大南门”,又称“光远门”、“通远门”),同样,在老江山城内也有一条“礼贤街”,所以在他看来,受朝廷委派来到衢州的官员,完全有可能像传说中的城隍爷那样,

①传说根据的是当地老人姜洪水和姜贤祥的讲述.

3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走出城门、沿着官道一直走到地处较为偏远的礼贤去视察一番。

在城隍庙被命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它更是成了当地民众骄傲的资本。在重新装修过的庙里,当地人还特意把该庙历史上的一位守庙人的图像,描画在了内墙上。那是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小老头,旁边写着“殿师邵世庆”的字样。据说,上个世纪40年代日本军队进入本地时,曾想放火烧毁庙宇。守庙的邵殿师把自己的身体投入到火中,舍身扑火,结果把庙给救了下来。故事是否属实,虽已无法查证,但村人们把他描画到庙墙上的行为本身,就能说明,他们很希望能通过这桩英雄事迹把自己和这座庙宇联系在一起。

近几年来,村民们也常常会把在其他地方搜集到的一些古物,像古钟、旧香炉和古旧的农具等等,都集中地摆放到庙里来。其中有一块为纪念一位名叫周颖的当地出身的北宋官员而立的古碑,也被从别处搬来,竖在了庙门口。也许在村民的意识中,凡是和过去有关的地方公共遗产,都应该是属于城隍庙的。平时村里有了什么事情,大家也会聚到这里来商量。老人们没事也会聚集到这里来聊天、讲古,向儿童和游客传授该村、该庙的历史。由此可见,今天的城隍庙不再只是一座古庙,而是一座凝聚当地历史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是地方社会信息交流的中心和文化传承的枢纽。

七、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结论

礼贤城隍庙及其庙会的形态与功能转变,在中国当代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各种历史遗留物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类似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身为脱离了传统的现代人,心底都不自觉地拥有一种怀旧情绪,希望能够留住传统、回归过去;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的行事方式又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陌生感和拒绝态度。由此便会造成当代人在文化选择上的那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以礼贤城隍庙而言,它那高柱粗梁、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的传统建筑风格,确能让观者肃然起敬。加上种种美妙的历史传说,更是能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心驰神往。所以这里就成了当地民众引为骄傲、受到广泛爱护的“记忆之所”。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庙会拜佛活动,庙管会的成员们就会觉得是在搞封建迷信,不符合党的政策和当代社会潮流。包括参与活动的年轻人们,也会觉得那些都是没有知识的老人和妇女才会热衷的事情,自己只不过是来帮忙或是凑热闹,由此便造成了在操作时不够认真、“偷工减料”、简化程序等现象。然而一旦当事人匆草了事,简化掉庙会活动过程的最中心(往往也是信仰色彩最浓厚的)部分,老人们就会觉得这种作法不伦不类,和传统的庙会相比既不地道也不热闹。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应该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理性地对待民间信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庙和庙会一类的民间宗教文化,累积了来自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创作与传承主体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并兼备多种社会功能,因而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4]。面对这样的文化遗产,借用高丙中的话来说,当下的诉求应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5]。这里我还想再增加一点,就是文化遗产作为被保护起来的历史遗留物,既已失去了原来的社会背景和所依存的文化体系,而且在文化功能上也已发生了改变。对于这种孤立的文化事象的复兴,是绝不可能完全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历史当中的;它最多只能通过一些在特定的场所与场合的表演行为,来激活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记忆。因此,民间信仰活动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也完全不必担心会重新误入到“迷信”的歧途中去,而是应该放心大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37胆地去挖掘和恢复传统。正因为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戏”,所以才要更加准备得周到、唱得投入、演得尽心——“假戏真做”,才能真正再现传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Pethes N, Ruchatz J. Ged?chtnis und Erinnerung. Ein interdiziplin?res Lexikon [M]. Hamburg, Germany: Rowohlts

Enzyklop?die, 2001: 199-200.

[2] 丹尼尔?格拉那-贝恒斯. 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和记忆: 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庭昌为例[C]. 何少

波, 译 // 王霄冰, 迪木拉提?奥迈尔.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78-97.

[3] Johnson D.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J].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5(6): 363-457.

[4] 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 31-37.

[5] 高丙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3): 146-154.

Temple of City God in Lixian: Lieu de Mémoire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WANG Xiaobing1,2

(1.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China 830054;

2. Institute of Sinology, Munich University, Munich, Germany 80539)

Abstract: When tradi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daily life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usually try to keep them

alive through safeguarding so-called cultural heritages to consolidate their cultural memory. Th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in Lixian was originally a place to spread folk religious belief. After it has been listed as local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it has become a public place which connects local people with the past and helps

to identify them with the local culture. So, it is somewhat of a kind of lieu de mémoire in which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condensed. Also the revitalized annual festival held in th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is not only a

religious festival anymore, but a cultural event with symbolic performances. With the clear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th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the organizers and superintendents have no reason to fear of

encountering any political conflict. They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dis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se traditional folk belief cultures, whether tangible or intangible, and let them flourish freely in a new social context.

Key words: Folk Belief; Cultural Heritage; Temple of City God; Temple Festival; Social Memory

(编辑:赵肖为)

坡子街简介

长沙坡子街 坡子街:长沙商业的发源地 坡子街是长沙最为古老的街巷之一,因这条街有坡而得名。坡子街在旧时分3部分:上坡子街、下坡子街、横坡子街(又叫新坡子街)。 坡子街紧邻长沙最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 随着商业的扩张、现代潮流的渗透,这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目前,坡子街除了新巷、福胜巷尚存的部分传统民居外,百年老街风貌已乏善可陈。尤其是近年来长沙民俗文化街等商业街道的开建,坡子街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人们只有到火宫殿就餐时才能体验到一丝往日的繁荣。 曾经的“金融街” 自清末起,坡子街就成为了长沙金融业、药材业最为集中的地带,钱庄、金号(从事黄金买卖)、银行林立,堪称当时的“金融街”。 据记载,1934年坡子街上登记注册的钱庄就有14家,恒和钱庄、长沙最大的李文玉金号、余太华金号等都云集于此。此外,中央银行长沙分行、大陆银行、聚兴城银行、实业银行、金城银行都设在此街。创建于1650年的“劳九芝堂药铺”也选择建在坡子街上。可以说,坡子街当时把握着长沙的金融命脉。 1949年解放后,当年的“金融街”不复存在。中央银行改为商业厅的职工医院,恒和钱庄改为航务局的幼儿园,余太华金号改为长沙市百货公司,李文玉金号改为湖南省茶叶公司…… 湘菜代表火宫殿 如今在坡子街上虽然难觅当年“金融街”的踪影了,但它仍然是长沙最具人气的街道之一,只因闻名遐迩的火宫殿矗立于此。 位于坡子街的火宫殿酒家现是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被誉为湖南小吃的源头、湘菜的主要代表。火宫殿曾经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距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 清晚期,火宫殿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庙市。民国时期成为小吃闹市。 现在的火宫殿则成了聚集了最多、最正宗的湖南小吃的“美食天堂”,如长沙臭豆腐、

上海城隍庙上海老街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上海老街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1 上海城隍庙(上海话:老城隍庙,上海话拼音:lhaoshenhhangmhiao,发音:[l??z??n?ɑ??mi??]),是中国上海著名景点,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观。 老城隍庙位于上海老城厢中部,现属黄浦区东南部,临近豫园。明朝永乐年间由原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城隍庙内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别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清朝道光年间,老城隍庙达到全盛,占地面积达到约50亩。民国时期,庙宇屡遭火灾,民国20__年(1920__年)重建了大殿。革命期间,老城隍庙受到冲击,庙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城隍庙被修复,重新成为道观。目前,老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老城隍庙周边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年代最为久远的商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有绿波廊、宁波汤团店、松月楼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笼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为出名。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2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革命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__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2]。现在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

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 “记忆之所” 王霄冰1,2 (1.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2.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德国慕尼黑 80539) 摘要: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文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 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 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 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 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 中重放光彩。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城隍庙;庙会;社会记忆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28-10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sodocs.net/doc/192747908.html,获得 “记忆之所(lieu de mémoire)”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诺拉(Pierre Nora)提出。受哈普法赫(Maurice Halbwach)“集体记忆”理论的启发,他在1984 – 1992年间出版了7卷本的著作《记忆之所》,副标题为“法国的象征符号之地貌”①。在这本书里,他搜集了各种与法国人的民族意识紧密相连的所谓“历史遗留物”,描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在诺拉看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在过去和现在、经验(历史)和期望(记忆)之间所产生的巨大间距。人们把留住过去的期望寄托在各种遗留物上,并对此加以恢复和重构。这些物质的遗留物,经过口述史的加工而被赋予了种种特殊的意义,从而变成为集体的过去的象征[1],②。 诺拉的著作发表之后,很多学者都效仿他的做法,编撰了诸如《德意志民族的记忆之所》等类似的书籍③,但他们使用的案例往往都局限在现代的国家民族的层面上,而没有涉及到地方社 收稿日期:2009-08-04 作者简介:王霄冰(1967- ),女,浙江江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中国民俗学,儒家文化 ①参见Nora P.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M]. München: C H Beck, 2005. ② 参见Nora P. Zwischen Geschichte und Ged?chtnis [M]. Frankfurt / M: Fischer, 1998. ③ 参见Francois E, Schulze H.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M]. München: C H Beck, 2003.

西安简介

西安介绍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全市下辖10区3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万,其中城镇人口626.44万。“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985或211工程类大学。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 西安半坡博物馆 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9]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

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着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

城隍庙特色小吃一

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一:上海老城隍庙小吃广场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00号 推荐理由:很多人都是慕名到城隍庙找好吃的,当然不能错过老城隍庙小吃广场了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让你目不暇接,一家家店吃下去,一定能让你满足的! 推荐菜品:臭豆腐、糖藕、蟹粉生煎、豆腐花 上海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二:绿波廊(豫园路店)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15号(城隍庙九曲桥) 推荐理由:“闻香留步名酒楼,知味停车绿波廊”,绿波廊是城隍庙的老字号,始于明嘉靖年间,处在上海老城隍庙的九曲桥畔。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生意一直很红火,就连克林顿也吃过他家的桂花拉糕,清凉爽滑,很好吃。绿波廊做的地道的上海及苏州风味的本帮菜,浓油赤酱,很有特色,所以大家一定不能错过哦。 推荐菜品:八宝鸭、桂花拉糕、水晶虾仁、蟹粉小笼 飞龙生煎四川北路1345号大壶春河南中路612号丰裕生煎上海各区均有连锁店小杨生煎吴江路美食街。还有就是一定要吃南翔小笼包;三鲜小馄饨;油豆腐线粉汤;开洋葱油拌面;条头糕薄荷糕;海棠糕;蟹壳黄等等等等,你去问他们吧,上海的小吃好吃的不得了,大家都晓得,浓其找的啦!

杭州小吃街在哪里:胜利河美食街主打品牌:老头儿油爆虾外婆家运动会 谁都没想到这条曾经破败的老街如今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美食胜地。从2009年年底开街至今,这里迅速集结了一批具有号召力的餐饮品牌,笼络了不少人气。在入口设立的停车场,也成了众多有车一族前来用餐的“有力保障”。 除了早就名声在外的老头儿油爆虾和外婆家运动会。这里还有诸如丁记白切羊肉之类的特色小店。找一个悠闲的夏夜,点上几瓶啤酒,看着帅哥店员用娴熟的刀法将已经羊肉、牛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白纸上,再往盘子堆上一把秘制调料,美味还没入口,光看这个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鉴于如今胜利河一带火爆的人气,建议打算来这里就餐的馋虫们提前出发。虽然像老头儿油爆虾这样的人气王,总是免不了得排上一会儿的队。不过早点到达,总得抢得先机,节省一些等候的时间。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为长江三大庙之一。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风雨仓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一)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

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2]。现在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白丁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到一个歇后语:“城隍爷拉胡琴--鬼扯”。且听我鬼扯吧。 大凡城市,都有城隍庙。“隍”本来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在唐代即奉祀城隍,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从而产生了城隍爷及其庙。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杭州城隍爷是明朝永乐浙江按察使“冷面寒铁”周新。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郑州的城隍是扮刘邦救主的纪信。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为东汉名将霍光、元末明初孝子秦裕伯和清代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西城隍是文天祥,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1370年,明将徐达为扫清北元残余势力,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沈儿峪展开激战。就在双方厮杀不分胜负之际,明军的侧翼忽然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为其助战,战场上升起淡淡的暮霭,隐约可见大宋丞相文天祥的旗帜,元军四散奔逃。文天祥祐定西一说由此产生。 另外一个传说也很神奇。康熙四年(1665)二月,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举人许铁堂,被朝廷任命为安定知县。赴任途中先从福建省闽侯下海乘船,看见前面一条船上竖立一面安定城隍的旗帜,他们走,这船也走。到河南孟津渡上岸换乘车马走陆路,又看见前面行进的车马竖着安定城隍的旗帜。他风餐露宿,一直过西安,经平凉到定西青岚山,突然不见了前面的车马和旗帜。他怀疑遇上赴任安定城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灵魂。后来他在一客栈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 据说靖远、会宁的城隍爷是郭虾蟆。 郭斌,金时会州人,因长相奇丑:嘴尖而下唇阔大,双眼暴突而细小,人们皆呼虾蟆。当是时,他为会州地方保甲世袭大猎能手,与兄郭禄大皆以善射驰名会州,应招在军中效力,因军功赐皇族姓颜盏。

介绍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

介绍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渝:“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滨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具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後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人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本科生课程论文 姓名:杨越 学号:0930*******专业:国际政治 成绩: 2012 年 6 月

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 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 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尤其因为其具有官方信仰的背景,更是成为官方集会的最佳空间。邑庙“西园‘三穗堂’,居园正面,巍然高耸,内极宏敞。绅士每于朔望宣讲圣谕,令众集听,凡道县朝贺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引导语: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1 来到上海,不能不去城隍庙看一看,城隍庙也叫“豫园”,是上海最有名的古迹了,还有好多美味的小吃、精致的特产。这不,我们来了! 出了地铁口,迎面而来的是一溜的金店,听二奶奶说,上海城隍庙的金店名气很大,金器做的好、样式也多,人们都喜欢在这里购买金器,所以上海的“老庙黄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了。 再往里走,我们就来到了“豫园老街”,这里可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区,街道两旁的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游人们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哇!这里的外国人可真多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我身边过来过去,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感觉非常兴奋。“贝贝,走!咱们去逛逛!”“奶奶,”我拉着奶奶的手,昂起小脑袋,好奇地问,“为什么这的外国人那么多呢?”“可能是因为这里充满了老上海

的特色吧,外国人比较喜欢中国一些古老的文化,所以他们都愿意来这里。” 中午十一点多了,今天会吃什么呢?不一会儿,谜底揭开了,姑姑带着我们来到著名的“南翔馒头店”,准备品尝美味的“南翔小笼包”。在我们排队等待的时候,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胖乎乎的外国叔叔,估计是来自非洲的,他非常非常黑,整体看上去真像一块黑炭,可是他的牙齿却是非常非常白。他对我笑笑,拿起脖子上的照相机对我比划着,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拍照,于是就大大方方地摆了个姿势,露出我甜美可爱的笑容,叔叔把镜头对准我——“咔嚓”一声,我美丽的身影就留在了他的相机里,随后,他又给姐姐照了一张。哈哈,原来外国人这么有趣,还专门给中国人照相。。。。。 “哦!小笼包来了!”在我的肚子快饿扁的时候,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南翔小笼包”。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顾不上烫嘴,咬开一个小口,轻轻一吸,美味的汤汁顿时填满了我的口腔,啊,味道真好呀!小笼包的皮很薄,感觉像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馅,咬一口,滑溜溜的还很筋道;南翔小笼包有很多种馅,我们吃的是大肉馅的,鲜嫩的肉馅儿吃起来不咸不淡,爽滑可口,嚼一嚼唇齿留香,真是人间美味啊。听了我的描述,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不过没关系,你们亲自来品尝一下,就知道我绝对没有夸张的啦!

合肥城隍庙简介

合肥城隍庙简介 随着O2O营销模式的风起云涌,许多传统知名企业已经加入线上销售的大军之中,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证实,线上是线下销售的有效补充,也是当下发展的大势所趋。合肥城隍庙就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把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精神贯彻得一步到位,于是城隍庙网应运而生。 说起城隍庙,在合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琳琅满目的男衫女装,清香宜人的“妆点”用品,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还有那些乐此不疲的淘货岁月,凝聚着多少老合肥人永久难忘的记忆。如今,这一难忘的记忆再次在网络上精美呈现。合肥城隍庙涵盖了日用百货、家电办公、手机数码、家纺居家、女妆护理等必备之宝,运动户外、汽车用品也应有尽有,海量的丰富网货,让您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而且件件是精挑细选,绝对货真价实、物美价廉。那么,不做冤大头、崇尚时尚个性、开放畅所欲言的交流心态和“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的理性思维,成为城隍庙网“合肥时尚淘一族”的重要特征。 另外,城隍庙网拥有多样化的消费体验,让“合肥时尚淘一族”淘的不亦乐乎:新品快递立足时尚前沿,汇聚最新颖的理念、最前卫的服饰和最时尚的元素,让您成为时尚的宠儿;热卖商品让当下畅销之物一览无余,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数据告诉您热卖的理由;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镇店之宝,合肥城隍庙网来为您一一网罗,足不出户即可窥见各店之至尊;商品评论则囊括了亲们的提点与支持,留下您的只言片语,意见我们会改之,建议我们会加冕,赶紧来淘吧,城隍庙网让您来而无悔,满载而归。 合肥城隍庙网以及它背后的专业团队将用一种特殊的气质影响并改变着线上的消费人群、当下庐州大地的流行态度和风尚趋势。无疑低廉的价格是打动消费者的首要利器,但尽善尽美的售后服务,又让亲们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便宜、实用、个性又高性价比,这些宝贝都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必定也是您想拥有的。潮流的气质影响着潮流的行为,潮流的平台揭示着潮流的趋势——城隍庙网引领合肥潮流的时代俨然已来临。 城隍庙网即是合肥流行前沿的缩影!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Tour guide document of Town God's Temple, Shanghai 编订:JinTai College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上海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2、篇章2: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3、篇章3: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4、篇章4: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5、篇章5: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6、篇章6: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著名景点,很多游客慕名去参观游玩,导游要做好城隍庙的解说词,介绍游客了解。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上海城隍庙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上海城隍庙(上海话:老城隍庙,上海话拼音:lhaoshenhhangmhiao,发音:[l??z??n?ɑ??mi??]),是中国上海著名景点,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观。 老城隍庙位于上海老城厢中部,现属黄浦区东南部,临 近豫园。明朝永乐年间由原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城隍庙内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别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清朝道光年间,老城隍庙达到全盛,占地面积达到约50亩。民国时期,庙宇 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1920xx年)重建了大殿。文化大革 命期间,老城隍庙受到冲击,庙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 城隍庙被修复,重新成为道观。目前,老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老城隍庙周边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年代最为久远的商 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有绿波廊、宁波汤团店、松月楼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笼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为出名。 篇章2: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一、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 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

郑州失落的城隍庙调研报告

主题:失落的城隍庙 一.选题的意义: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 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 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 必须从文化遗产”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即:历史的链条中去,认识和发掘其历 史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并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前提之 下.来确立其历史文化见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向。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的两个层 面来把握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及其历史肌理文化生成脉络与空间生成特质的时 空意义和,价值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空间的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 空间设计。就“保护”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保 护就”城市设计”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意义与 价值”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前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取向”.后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真实性的感知。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应突出强调认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 质的时空意义与价值特色——饱经沧桑的时空锈蚀“与风雨斑驳“残存 空间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历史文化真实性的感知”。明确把握历史、肌理空间、 生成特质”与历史文化意象、真实性感知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及历史肌理空间 生成特质”时空锈蚀意义,在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上的价值取向;强调作 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肌理空间构成的历史整体空间格局。 二.关键词: 肌理、文脉、空间 三.调研大纲: 1.区位分析(功能和道路)。 2.城隍庙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开封的对比。 3.研究城隍庙的建筑界面、基础设施、小品、天际线和过渡空间,寻求历史 文脉与延续性。 4.构建理想的保护与复兴的方案。 四.小组成员: 刘书炎、徐立东、王晓安、吕二克、尚京卫 五.调研步骤与分工: 1.由吕二克和尚京卫(二人)沿着商城路、塔湾路、职工路整个大的滤网进 行走访,观察眼界得到吕文买机器功能的属性。 2.有徐立东(一人)围绕着城隍庙外围进行实地的考察。 3.由刘书炎和王晓安(二人)在城隍庙内进行调查走访,获取直接信息。 4.小组成员集中于城隍庙进行资料补充和整理。 六.调研内容: 1.如图为城隍庙的地图,有城隍庙的四周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观察,进行观 察。并对城隍庙的具体地形进行图底分析,如图(2).

上海城隍庙游记

游城隍庙随记 “到上海,外滩不可不去;去外滩,城隍庙不可不去”,于是,到上海工作的第一个周末,约了几位老友,先在外滩的繁华与逝水中找了点“许文强”的感觉后,决定去拜访一下“城隍老爷”。 街道两侧尽是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的朱红大门,青光凌凌的古砖巷陌,小桥流水、杨柳轻抚,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宛若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之上。耳边满是吴侬细语的低声吟唱,旗袍摇曳出的古典诗韵,满巷的胭脂水粉味会让你恍若前世曾经来过。 小吃街汇集了众多的上海特色小吃,南翔的小笼包与蟹黄灌汤包,绿波廊的三丝眉毛酥,松月楼的素菜包,还有那甜味四溢的桂花糖藕和满街飘“香”的油炸臭豆腐。传统中又不乏现代元素的点缀,炸鱿鱼、爆花蟹、烤肉串……,避风塘、必胜客、星巴克、哈根达斯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从大洋彼岸来的麦当劳叔叔和肯德基爷爷了。 就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城隍庙内殿宇宏伟,建筑精美,古色古香,香火鼎盛。豫园内的西洋镜前,长衫的老板口若悬河的道白:要说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绝对的上海老味道!在十里洋场复古楼上,伴随着“上海滩”

主题曲,一袭淡雅旗袍的女子轻握香扇,独倚朱栏,那一颦、一笑、一低头、一回眸间都流露出醉人的风韵。民俗街两侧,素描、剪纸、布贴图艺、易拉罐剪拼画、镂空内雕等民俗现场表演精彩纷呈,最亮目的是捏面人,就如照相似的,几块面团,三两下间,量身定做的小人偶就出现了。 城隍庙旅游区还坐落着数个小商品批发商城和大型综合性商城,以及诸如老凤祥、老庙黄金等很多珠宝玉器店,南京路步行街也近在咫尺,各类具有地方特点的小商品和富有现代气息的产品琳琅满目,你的消费欲望会自然而然的膨胀开来,钱包也会急剧的憋下去。这样的旅游商业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上海人的宏大战略眼光。 现代商业元素与传统文化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上海城隍庙旅游区得到了充分体现,游客畅游其间,在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享受现代服务业带来的便利。一个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的竟有逛博物馆的感受,焉能不吸引人!

上海豫园景区介绍材料

豫园景区 一:景区概况 1: 豫园景区位于上海老城厢境内,老城厢位于黄浦区境内,黄浦区则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地理位置) 2:豫园景区是“老城厢”的璀璨明珠.主要景观有:豫园.豫园旅游商城.沉香阁.城隍庙.上海老街.文庙.(周遍景观) 3:豫园景区融旅游.园林.寺庙.商业于一体,集吃.玩.买,住功能大成,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外滩景区.人民广场景区相比,豫园景区的特色是一个“古”字.豫园景区的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和市民文化充分显示也这一特色.(特色) 园林文化:400年来,老城厢内外可考的园林有2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豫园便是代表.豫园之外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以及周遍的绿波 廊的10余处建筑.则是“园外之园”. 宗教文化:豫园景区以及其近旁的寺庙观堂,十分集中,形成儒、佛、道、伊、天、基诸教会集与一处的“奇观”,形成罕见的宗教文化现象. 建筑文化:上海建城已有700余年了,可以说老城厢豫园景区是一处古代建筑和明、清、民国的住宅建筑的博物馆. 商业文化:豫园景区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商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大,中,小高,中,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品有小,土.特,多,洋的特点,花色达万种以上,堪称“小商品王国” 美食文化: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百川归之.万商云集,全国各地的饮食均汇聚于此.上海聚东西南北之风味,飨四面八方来客,形成独特的海派饮食.“吃在上海”,蜚声在外.豫园既有代表上海本帮风味的老饭店,又有汇聚各地风味的和丰楼,更有驰名中外的名特小吃,是著名的“小吃王国”. 市民文化:说惜日的老城厢是今日大上海“母亲”是不为过的.石库门的住宅,两层楼的店面,街上行人如潮,弄里孩子嬉闹.从豫园老城厢可以寻觅到上海市民文化的“感觉”. 二:主要景点介绍 1:豫园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周德华 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久则亦有迁代,如世之黜陟者,其来旧矣!惟吴江之祀昭灵侯则永久不替,侯为唐太宗十四子,讳明,封曹王,调露中(679~680年)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先天二年(713年)立庙于吴江②”。 历来,吴江境内所有城隍庙皆属道教,如黎里城隍庙亦名禊湖道院③。现该庙驻有道士,为吴江区内唯一的道教道场。 城隍庙的型制和体量各异,一般在市镇较大,清代,县邑的城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