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肝脏免疫

肝脏免疫

肝脏免疫
肝脏免疫

肝脏免疫细胞

1、导论

做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系统,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器官、组织、细胞与有关化合物达到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免疫稳态的目的。同时,对于免疫器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免疫系统来看,其可以识别外来的以及自身的抗原,从而发挥免疫应答形成局部的免疫微环境。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体重的百分之五,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位于胆囊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肝脏是中枢代谢器官,具有合成与分解、内分泌与外分泌的功能,但实际上除此之外,肝脏还具有免疫功能。从解剖学上来讲肝脏面对两套循环系统肝动脉与门静脉,所以肝脏需要识别来自肝动脉的全身性抗原与来自门静脉的肠胃道内抗原。尤其是肠胃道内有大量的共生菌且为癌变的高发段,所以肝脏需要处理门静脉带来的大量致病细菌所产生的产物与癌变细胞。同时肝脏还具有复杂的淋巴系统,当肠道的上皮细胞损伤时肠道的病原体通过淋巴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从而引发免疫应答,但有部分抗原通过门静脉直接与肝脏接触,触发肝脏的免疫反应,有数据表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的抗原浓度要比外周静脉的浓度低一百倍左右。

免疫细胞

肝脏就大量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类:肝脏定居细胞与血循环募集细胞,其中肝脏定居细胞主要有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LSEC) 、树突状细胞(DC) 以及肝星状细胞(HSC) ;血循环募集细胞主要有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T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协助肝脏进行免疫反应,促进肝脏修复与解毒,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2、Kupffer细胞

肝脏有百分之八十的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作为最大的巨噬细胞群张总巨噬细胞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早期的研究指出Kupffer细胞从源自于胎儿卵黄袋的常驻干细胞产生,发育来自骨髓,由前单核细胞(promonocytes)、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单核细胞发育而来,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黏附在肝窦壁上时,经过分化演变成Kupffer细胞,当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肝脏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并证明其发育成为Kupffer细胞,所以Kupffer细胞来源于局部造血干细胞。Kupffer细胞的寿命长短不等,较短的只能生存一到两周,较长的可以生存三到十二个月不等,这似乎暗示了Kupffer细胞不只有一个细胞群体。Kupffer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表达多种免疫识别受体及受体复合物,形成的受体—配体结构活化Kupffer细胞使其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与炎症因子。Kupffer细胞特异的清除运动中的抗原,这是因为Kupffer细胞是固定位于血管内与肝窦内皮细胞(LSEC)结合,同时表达有特殊受体可以与C3b(补体系统中的识别单位)结合,实验证明受体的缺少会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

3、肝窦内皮细胞(LSEC)

LSEC约占肝脏非实质细胞的百分之五十,分割肝血窦内腔与肝细胞,其表面有直径约为一百纳米的小孔使LSEC可以选择透过一些分子,促进肝血窦内淋巴细胞与肝细胞相互作用。LSEC表对有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1、MHC2、为T(或

B)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及其配体的共刺激分子、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黏附分子、清道夫受体、甘露糖受体、免疫球蛋白受体及其他复合体受体,使其可以在抗原识别、捕获、清除、呈递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交叉呈递活化淋巴细胞激活免疫反应,而这对免疫耐受有重大影响,但是对于病毒感染与肿瘤识别有不良影响。例如,TLR4,一种识别抗原与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受体在HSC与LSEC上均有表达。然而,处于像内毒素(脂多糖LPS)的细菌成分中,通过细胞因子,如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白介素10(IL-10)或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或造血干细胞衍生维甲酸,使免疫活性抑制,使细胞难以通过TLR4(REF)来刺激而产生一种被称为“内毒素耐受”的现象。

4、NK细胞、T细胞

自然杀伤(NK)细胞是肝脏淋巴细胞的主要群体,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肝脏NK细胞与传统的NK细胞在其来源、表型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事实上,肝脏存在的NK细胞与先天的淋巴细胞(ILCs)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小鼠肝脏中,肝脏NK细胞似乎与黏膜ILC1细胞相似。能够识别与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NK细胞上没有表达特异抗原受体,不能识别抗原,只可以识别靶细胞上的糖蛋白变化,其可以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还可以释放大量干扰素γ(IFNγ)促进辅助T细胞分化。

T细胞诱捕和随后的激活是一种常见的机制,诱捕可以通过TLR4的参与介导,它诱导了LSECs、Kupffer细胞和HSCs的粘附分子的上升,如ICAM-1、VCAM-1和vap1。在稳态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产生耐受性的细胞串扰;肝损伤时的附加信号会破坏耐受性,从而诱发免疫原性白细胞激活。

5、SIgA

SIgA(分泌性IgA)是肠粘膜的主要免疫球蛋,也是维持肠道粘膜稳态的第一道防线,SIgA(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是由J链连接成的双聚IgA与SC(分泌片段)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其分子量约为400 kD。IgA和J链主要都是由位于回肠的淋巴聚合小结(Peyer' s Patch , PP )内的B细胞合成的。SIgA可以聚集潜在和入侵的病原体使之易于通过蠕动和粘液纤毛运动将其清除,SIgA-免疫复合体可特异地与肠PP中的M细胞结合被转运入PP内,与一定数量的PP细胞如DC、T和B淋巴细胞选择性交联,如与DC结合并被摄取,就可加强无炎性反应伴随的免疫进程;与T 细胞结合的SIgA可能起另一种局部免疫调节作用,导致粘膜中IL-4、IL-10 和TGF-β等细胞因子生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概论: ①免疫: 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②免疫防御: 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③免疫监视: 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 免疫组织与器官: ①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②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抗原: ①抗原决定簇(表位):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③TD-Ag:

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④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之间的同种抗原。 ⑤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⑥交叉反应: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⑦佐剂: 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⑧超抗原: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⑨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⑩半抗原: 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sodocs.net/doc/182774026.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4(理论:42 实验:12) 先修课程:医用化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助产专业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二节病原生物学概述 附: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免疫器官 第一篇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抗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免疫功能。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概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 3.了解补体的异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2.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 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一、教学目标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细胞因子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五节免疫调节 第七章超敏反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最新HBV感染的免疫学诊断资料

HBV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HBV表面抗原(HBsAg)及HBV表面抗体(anti-HBs):HBsAg是病毒外膜的主要组成蛋白,一直是HBV感染最重要的血清学检测指标,也是最直接的病原学证据之一。HBsAg阳性通常意味着HBV现症感染的存在,如持续阳性时间>6个月,则提示进展为慢性HBV 感染。血清HBsAg 检测历经反向血凝试验(RPHA)、酶免疫法(enzymeimmuneoassay, EIA)、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 RIA)、荧光酶免疫法(fluorescence enzymeimmunoassay, CLIA)等方法。目前多采用ELISA法、微粒子酶免疫法(microparticle enzymeimmuneoassay, MEIA)和化学发光法等。HBsAgELISA分析灵敏度在0.2~0.5U/L左右,MEIA或化学发光法的分析可达0.05~0.10U/L。最近,推出的HBsAg定量分析技术,采用WHO的IU单位(可溯源至标准品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00/588)。HBsAg定量可能对于抗病毒疗效监测有价值,但可能由于缺乏早期应答变化,目前应用不多。上述HBsAg 方法均属于筛查试验(screening test),还需做确认试验。但我国长期以来,因为HBsAg阳性率很高,人群多,且血清HBsAg浓度很高,很少有实验室做确认试验。今后随着我国HBsAg阳性率的降低,逐渐成为HBV低感染区,确认试验会成为常规检测。确认试验原理是采用抗原抗体中和反应对筛查HBsAg阳性的标本采用anti-HBs中和HBsAg,如果能中和(如出现阴性反应或吸光度值显著下降),则判断为HBsAg确认阳性。值得注意的是,HBsAg确认试验有局限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名词解释第1 章概论 1. 免疫学: 2. 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 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zoneofequivalence ) 10.最适比( optimalratio ) 11.带现象( zonephenomenon) 第3 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 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 直接凝集反应 18. 间接凝集反应 19. 明胶凝集试验第6 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21. 絮状沉淀试验 22. 免疫浊度测定 23. 凝胶内沉淀试验

24. 单项扩散试验 25. 双向扩散试验 26. 免疫电泳技术 27. 对流免疫电泳 28. 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 免疫固定电泳第19 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 补体 32. 免疫溶血法 33. 补体结合试验第22 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 感染 第23 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5.超敏反应 36.I型超敏反应 37.U型超敏反应 38.川型超敏反应 39.W型超敏反应 第24 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42. 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 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 免疫增殖性疾病 46.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 本周蛋白

48. 血清区带电泳 49. 免疫电泳 50. 免疫固定电泳第26 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 免疫缺陷病 5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 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 肿瘤免疫学 54. 肿瘤抗原 55. 肿瘤标志物第28 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 移植 5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 移植排斥反应 59.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60. 血清学分型法 、填空题。 第1 章概论 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 代免疫学时期 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 自稳、免疫监视。 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 径。 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

医学免疫学名解与问答题

医学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immunety)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 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可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固有性免疫也称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通过与抗原物质接触而由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抗原。 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的反应。 抗体(antibody, Ab )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浆细胞产生,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为补体。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补体系统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球蛋白。它与酶活性有关。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质。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多属跨膜糖蛋白,分为膜外区、跨膜区及胞浆区三部分。 CD分子或CD抗原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指的是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人类的MHC通常称为HLA基因或HLA复合体。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白细胞上,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常称为HLA 分子或HLA抗原。 抗原递呈细胞(APC)可称辅佐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一般特征1.免疫耐受也称为负免疫应答。2.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通过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的调节,使机体对抗原产生适度的应答,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关键。 超敏反应:机体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

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 (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 (二)CK的共同特性 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 (三)CK的生物学作用 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参与炎症反应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 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生物免疫学英文词汇汇总学习---

医学免疫学英中文词汇 A accessibility易接近性 acetylcholine,Ach 乙酰胆碱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acquired tolerance 获得性免疫耐受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 active immunotherapy主动免疫疗法 acute phase protein,APP急性期蛋白 acute rejection急性排斥反应 acute vascular rejection,AVR急性血管性排斥 adaptive immune system适应性免疫系统 adaptive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adenosine deaminase,ADA腺苷脱氨酶 adhesion molecule, AM黏附分子 adjuvant佐剂 adoptive immunity 过继免疫 adult thymectomy, AT成年胸腺切除术 affinity亲和力 affinity maturation(抗体)亲 和力成熟 agglutination凝集 反应 alkaline phosphatase,AP碱 性磷酸酶 allergen变应原 allergic inflammation,AI变 态反应炎症 alloantigen同种异 型抗原 allograft同种异基 因移植 allotype同种异型 alpha-fetoprotein, √廿P甲胎球蛋白 alternative pathway 旁路(替代)途径 anaphylatoxin过敏 毒素 anaphylaxis过敏反 应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强直 性脊柱炎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 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Ab抗体, antigen presentation抗原提 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抗原提呈 细胞, antigen,Ag抗原 ,antigen-binding fragment,Fab抗原 结合片段, antigen-binding site 抗原结合部位, antigenic determinant,AD抗 原决定簇 antigenic valence抗 原结合价, antigenicity抗原 性,anti-idiotype,Aid 抗独特型 anti—infection immunity抗感染免 疫 antiserum抗血清 antitoxin抗毒素 apoptosis细胞凋亡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人工 主动免疫 artificial antigen人 工抗原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 被动免疫 ataxia telangiectasia, AT 毛细血管扩张 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atopy特应性 attenuated vaccine 减毒活疫苗 autoantigen 自身 抗原 autograft 自体移 植 autoimmune disease 自身免疫 病 autoimmunity自身 免疫 avidin亲和素(抗生 物素蛋白) avidity亲合力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1.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 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菌内复制繁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能将自身的核酸整合到宿主主菌DNA并使之复制而复制传代的噬菌体。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摘要:免疫学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已是日趋广泛。近年来,由于任何有关抗原抗体的研究均可使用免疫技术,使免疫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药学、生物学等其他科学领域,免疫学技术本身也在迅速发展。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本文仅就免疫学在某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做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免疫酶;免疫检测;免疫和中医药 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的许多方面。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是一项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技术,已是将一定的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的活性增加。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的变化。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和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免疫学细胞免疫测定。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近年来,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 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 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 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 学反应。 E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 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 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高中生物--免疫学的应用练习

高中生物--免疫学的应用练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外源器官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与之相关的细胞是( ) A.造血干细胞 B.细胞毒性T细胞 C.神经元 D.心肌细胞 解析在器官移植中,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被移植的器官,造成排斥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器官移植时,自身之外的器官被身体防御系统识别为抗原,首先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其攻击,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再由抗体消灭。 答案B 2.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具有抗原决定簇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DNA疫苗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蛋白质才是抗原,A项错误;DNA疫苗引起免疫,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抗原蛋白才能引起免疫反应,B项正确;浆细胞是由记忆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C项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产生的,D项错误。答案B 3.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 B.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不属于免疫反应 C.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 D.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 解析接种疫苗不会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A项正确;感染病菌后的发炎

现象是机体免疫的一种表现,B项错误;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或异常的细胞,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D项错误。 4.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肝疫苗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B.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D.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A项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能作用于靶细胞并使其裂解,B项正确;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正确;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已经发生,D项错误。 5.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细胞免疫产生抗体②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③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细胞因子进行治疗 ④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 A.①②③ B.②③ C.④ D.①②④ ;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故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②正确;通过输入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所以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细胞因子,进行免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③正确;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抗体进行治疗,疫苗只能用于预防,④错误。 6.接种人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这样做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A.侵染人体细胞的部位 B.遗传信息表达途径 C.作为抗原的肽链结构 D.在人群中传播的途径 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体现的。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