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八章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八章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

一. 判断题

1 如果一个竞争性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部工人的平均

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利润。( ) 2净现值是项目未来收益之现值与机会成本之差,净现值为正意味着投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为负意味着投资收益小于机会成本。()3 垄断厂商雇佣的工人获得与他们要素边际产值相同的工资率,因此他们获得的工资也与

他们对产出的贡献的价值相等。()4 如果男女工人具有相同的生产力,那么不会有厂商以不同的工资率雇佣他们,因为以低

工资工人取代高工资工人总是有利可图的。()

5 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

6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要素使用原则是要素价格等于要素边际产值:

()7 如果一个厂商使用唯一可变要素劳动与不变要素一起生产产品,如果产品市场是完

全竞争的,而该厂商均衡状态下工人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它必然是亏损的?

()

8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产品的供给具有相同的特点。()

9 森林、矿藏、河流等自然资源不是生产要素。()11 若某商品是A、B、C三种要素的产物,在保持A和B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单位A使产量增加了2个单位,那么这2单位产量是这1单位A生产出来的。()12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13 假如用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了,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向移动。()

14 假如厂商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取代劳动,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移动。()

15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体工人的平均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的利润。()16 把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就可得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要素的市场需求曲

4

线也可以如此直接求得。 ( )

17 即使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保持不变,一个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

的。 ( )

18 工资的变化会带来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是完全相反的。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量供应的增加,这时劳动的供给曲

线向右上倾斜。 ( )

19 各种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别,主要是由期限和风险决定的。 ( )

20 利率变动的效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替代效应趋于鼓励储蓄;

另一部分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趋于减少储蓄。 ( )

21 租金与准租金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长期内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要素价格,后者指短期内

供给固定数量不变的要素价格。 ( ) 22 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厂商继续借款进行投资仍有利可图。 ( )

23 在短期内,资本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

24 准地租在短期内不存在。 ( )

二. 选择题

1 一个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的,要素A 是其唯一的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要素A

的需求曲线由以下何者给出?( )

A. VMPA 曲线;

B. MPA 曲线;

C. MCA 曲线;

D. 以上都不是。

2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A. 要素的边际产值递减;

B. 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C. 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D. 以上均非。

3 假设生产某种商品需要使用A 、B 、C 三种生产要素,当A 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它的边

际物质产品( )

A. 在B 和C 的数量及技术条件下不变时将下降;

B. 在技术条件下不变但B 和C 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将下降;

C. 在任何条件下都将下降;

D. A 和B 。

4 假定生产要素A 、B 、C 的边际物质产品分别是12、8、2,它们的价格分别是6、4、1,

5

那么这一生产要素的组合( )

是最小成本的组合;

B. 不是最小成本的组合;

C. 是否为最小成本组合,视不同产品和要素市场而定;

D. 是否为最小成本组合,视不同要素市场而定。

5 行业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 )

A. 前者与后者重合;

B. 前者比后者陡峭;

C. 前者比后者平坦;

D. 无法确定。

6 劳动供给决策包括( )之间的选择。

A. 工作和睡眠;

B. 收入和消费;

C. 消费和睡眠;

D. 收入和闲暇。

7 劳动供给决策的预算约束为: ( )

A. 效用约束;

B. 时间约束;

C. 成本约束;

D. 收入约束。

8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导致闲暇消费的( ),而其替代效应导致工作时间的( )。

A. 减少,减少;

B. 减少,增加;

C. 不变,减少;

D. 增加,减少。

9 工资率上升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工资率一直增长到使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则劳动供给曲线( )

A. 向上倾斜;

B. 垂直;

C. 向下倾斜;

D. 向后弯曲。

10 某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时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时每周挣105美元,由此可以断定( )

A. 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B. 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C.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有发生作用;

D. 无法确定。

11 准租金与厂商的总利润相比,二者( )

A. 相等;

B. 前者大;

C. 后者大;

D. 均有可能。

12 下面哪一种情况有可能带来经济利润?( )

A. 商品的供给水平很高;

B. 商品的需求水平很低;

C. 厂商有效地控制了商品的供给;

D. 以上均对。

13 正常利润是( )

A. 经济利润的一部分;

B. 经济成本的一部分;

C. 隐含成本的一部分;

D. B 和C 都对。 14 设有甲、乙两类工人,甲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250元/月,乙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

6

200元/月。某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雇佣所有甲、乙两类的工人,并支付每个工人250元/月的工资。由此可知,甲、乙两类工人得到的月经济租金( )

A. 分别为250元、200元;

B. 均为250元;

C. 均为50元;

D. 分别为50元、0元。 15 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 )

A. 要素的边际成本;

B. 边际产品收益;

C. 边际产值;

D. 依具体情况而定。

16 利润被定义为( ) 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差异; B. 均衡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差异;

C. 分配给股东的红利;

D. 企业再投资于生产的现金量。

17 当生产要素A 的市场供给曲线(Sa )斜率为正时,( )

A. 不论该要素价格Pa 如何,该要素的供给量总是固定的;

B. 其需求曲线单独决定平衡价格;

C. 该要素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交点决定均衡价格,而不决定均衡数量;

D. 该要素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交点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18 某项资产预期将产生一个稳定的100美元永续年金,如果市场利率是每年8%,那么这项资产的市场价值应该是( )

A. 800美元;

B. 1250美元;

C. 8000美元;

D. 10000美元。

19 当要素A 供给(价格)弹性为零时( )

A. 该要素的供给量是固定的且与该要素的价格无关;

B. 该要素的需求曲线单独决定平衡价格;

C. 要素A 的全部支付都为租金;

D. 以上全对。

20 一项投资的风险增加,流动性降低,将使它的( )

A. 需求量下降,价格降低,收益减少;

B. 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收益下降;

C. 需求量下降,价格降低,收益增加;

D.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1 资本包括( )

A. 建筑物,例如工厂和住房;

B. 设备,例如机器、工具和计算机;

C. 产成品和投入的存货;

7

D. 以上都是;

E. 人们愿意借出的钱。

22 某项资产预期将产生一个稳定的100美元的永续年金(除去所有的成本或费用),如果市场利率是每年8%,那么这项资产的市场价值应该是( )

A. 800美无;

B. 1,250美元;

C. 8,000美元;

D. 10,000美元;

E. 无穷大。

23 如果市场利息率普遍下跌,那么任何资本资产的现值将( )

A. 下跌,因为较低的利息率表明,在未来任一时期增加的收入量,现值较高;

B. 下跌,因为较低的利息率表明,在未来任一时期增加的收入量,现值较低;

C. 保持不变,除非相关的成本或收入因素因此而改变;

D. 增加,因为较低的利息率表明,在未来任何时期增加的收入量,现值较高。

三.计算题

1 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中完全竞争的厂商雇佣一个劳动日的价格是20元,厂商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

劳动日数

3 4 5 6 7 8 产出数

6 11 15 18 20 21

假设每个产品的价格是10元。问:该厂商应雇佣多少个劳动日?

2 假定厂商的生产函数是Q=12L -L2,L=0~6,其中L 是每天的劳动投入,Q 是每天的产出。如果产出品在竞争性市场上以10美元售出:

(1) 导出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

(2) 当工资率为每天30美元时,厂商将雇佣多少工人?

3 假设某特定劳动市场的供需曲线分别为:DL=6000-100W ,SL=100W ,则:

(1) 均衡工资为多少?

(2) 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变为多少?

(3) 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税收实际上由谁支付?

8 (4) 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

4 阿杰克斯煤炭公司是某地区劳动的唯一顾主,它可以雇佣任意数量的工人,男、女工人的供给曲线分别是Lm=9Wm2和Lf=100Wf ;Lm 、Wm 、Lf 、Wf 分别代表男工人的供给量、男工人的工资、女工人的供给量、女工人的工资。假设煤炭的市场价格为5,男女工人每小时采煤量都为2吨,试求:

(1) 阿杰克斯煤炭公司将雇佣多少男、女工人?

(2) 工资水平分别是多少?

(3) 公司每小时的利润有多少?

(4) 如果公司被迫基于所有工人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结果怎样?

5 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

6 已知在产品市场中的某一完全竞争厂商的SMC 、SAC 、AVC 函数如表所示(单位:美元)。 Q

4000 5000 6000 7000 SMC

5 9 13 18 SAC

17 14 13 14 AVC

5 6 8 10

试问:当产品价格分别为18美元、13美元、9美元和5美元时,该厂商的总利润与准租金各为多少?

7 假设一厂商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其生产函数为Q=48L0.5K0.5,其中Q 为产品的年产出吨数,L 为雇佣的工人人数,K 为使用的资本单位数。产品的售价为每吨50元,工人的年工资为14400元,单位资本的价格为80元。在短期,资本为固定要素,该厂商共拥有3600单位的资本。

在短期,试计算:

(1) 该厂商劳动需求曲线的表达方式;

(2) 工人的均衡雇佣量;

(3) 短期均衡时该厂商对劳动的点需求弹性;

(4) 该厂商的年纯利润。

9 在长期,设产品价格和劳动的工资率仍保持不变,该厂商所在行业具有成本递增性质,因为该行业扩张时资本价格会随之上涨。试计算:

(5) 资本的长期均衡价格;

(6) 在长期该厂商雇佣的均衡工人数量。

8 某人继承了一家农场,他或者自己从事农场经营,或者将农场出卖。如果他在因管理农场获得5000元的年收入之后其投资的年收益率超过3%,那么他乐于自己经营农场。现假设他经营农场的生产函数为Q=20.5L0.5K0.25M0.125,其中Q 为谷物的年产出吨数,L 为雇佣工人的劳动星期数,K 为资本要素上年支出,M 为原料上的年支出。工资率为每劳动星期56元,谷物售价为每吨128元。试问该人愿意出售农场的最低价格为多少?

9 一个土地所有者拥有肥力不同的三个农场A 、B 、C 。三个农场雇佣1、2和3个劳动力时的产出水平列表如下:

劳动力

产出水平 农场A 农场B 农场C 1

10 8 5 2

17 11 7 3

21 13 8

若雇佣3个劳动力,每个农场一个,则总产出为10+8+5=23,这将表明劳动力配置不合理,因为若用农场C 的劳动力去帮助农场A ,则总产出将增加到17+8=25。现问:

(1) 由于市场需要,土地所有者雇佣5个劳动力,如何使劳动力配置产出最大?产出多少?最后一个工人的边际出多少?

(2) 农产品在全竞争市场上出售,其价格为$1,当雇佣5个劳动力时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此时工资是多少?土地所有者获得多少利润?

10 卡尔在一个岛上拥有一个大型制衣厂。该厂是大多数岛民唯一的就业所在,因此卡尔就成为一个买方垄断者。制衣工人的供给曲线由下式给出:L=80W ,其中L 为受雇工人数量,W 是他们的小时工资率。同时假设卡尔的劳动需求(边际产值)曲线为Q=400-40RMPL ,求:

(1) 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卡尔将雇佣多少工人?工资多少?

(2) 假设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法覆盖所有制工人。若最低工资定在每小时$4,现在卡尔将

10 雇佣多少工人?将会产生多少失业?

(3) 作图表示。

(4) 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实行最低工资与完全竞争条件下实行最低工资有何区别? 11 假设出租汽车(商业用途)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该行业的需求方程是:

K=1500-25υ

供给方程是:

K=25υ-500

这里,K 代表厂商租车的数量,υ代表每天的租金。

(1)υ与K 是多少时,达到均衡水平?

(2) 如由于石油禁运,汽油的价格上涨很快,以至于厂商在租车时不得不考虑汽油的价格,现在租车的需求方程是

K=1700-25υ-300g

这里,g 是每加仑汽油的价格。g =2美元时,υ与K 为多少时可以达到均衡?

(3) 由于石油禁运使得租车需求下降,这会给其他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例如,工人仍需要交通运输,这对公共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厂商也租车去参加会议,雇员则因为开车少了而更多地使用电话,这对电话市场有何影响?你能想出对其他要素投入市场的影响吗?

12 邦多克镇决定雇佣劳动(L )与警犬(D )来提供安全服务。安全服务(S )的供给函数是:

S=(LD )1/2

镇上居民希望每个时期消费10个单位的这种服务。

设L 与D 的租金为每时期1美元。每一投入要雇佣多少才能在最低成本下提供期望 服务?成本是多少?

(2) 设邦多克镇是与警犬一起工作的劳动的唯一雇主,而这种劳动的供给曲线是 L=10W 这里,W 是警犬训练人每一时期的工资,假如警犬的租金仍然是每一时期1美元,镇上将各雇多少警犬与劳动来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期望的服务?警犬训练者的工资是多少?

13 某股票的β值是1.5,市场报酬是10%,无风险报酬率是5%,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 这种股票提供的预期报酬率应是多少?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八章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八章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 一. 判断题 1 如果一个竞争性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部工人的平均 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利润。( ) 2净现值是项目未来收益之现值与机会成本之差,净现值为正意味着投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为负意味着投资收益小于机会成本。()3 垄断厂商雇佣的工人获得与他们要素边际产值相同的工资率,因此他们获得的工资也与 他们对产出的贡献的价值相等。()4 如果男女工人具有相同的生产力,那么不会有厂商以不同的工资率雇佣他们,因为以低 工资工人取代高工资工人总是有利可图的。() 5 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 6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要素使用原则是要素价格等于要素边际产值: ()7 如果一个厂商使用唯一可变要素劳动与不变要素一起生产产品,如果产品市场是完 全竞争的,而该厂商均衡状态下工人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它必然是亏损的? () 8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产品的供给具有相同的特点。() 9 森林、矿藏、河流等自然资源不是生产要素。()11 若某商品是A、B、C三种要素的产物,在保持A和B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单位A使产量增加了2个单位,那么这2单位产量是这1单位A生产出来的。()12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13 假如用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了,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向移动。() 14 假如厂商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取代劳动,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移动。() 15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体工人的平均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的利润。()16 把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就可得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要素的市场需求曲

经济学试题 第七章 分配理论

第七章 分配理论 思考练习: 一、判断题 1.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只是消费者。( ) 2.闲暇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决定劳动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 ) 二、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 A.水平的 B.垂直的 C.向后弯曲的 D.向前弯曲的 2.由于替代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 )。 A.反方向变化 B.同方向变化 C.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关系不确定 3.由于收入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 )。 A.反方向变化 B.同方向变化 C.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关系不确定 4.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指( )。 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 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D.以上都对 5.准租金与厂商的总利润相比( )。 A.前者大 B.后者大 C.相等 D.均有可能 三、简答题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2.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3.区别以下概念:地租、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 四、计算题 1.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15010+-=ωL D ,劳动的供给曲线为ω20=L S ,问: (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和工资的均衡水平为多少? (2)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求多少劳动?事业人数是多少?

2.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 五、实训题 解释地租的决定水平,并分析闹市中心的商店、餐馆要价比较高的原因。 六、案例分析 经过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1979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上升到0.382,1994年上升到0.434,2002年达到0.454,2004年达到0.465。2005年达到0.47,这不仅已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区,而且也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这一点并无争议。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党内外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吴忠民评论说,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他说。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要素分配理论

浅析要素分配理论 【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国民分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国民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熟悉和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收入分配产权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从目前看,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力状况获取要素报酬。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劳动力价值又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的社会平均费用决定的,因而它有一个底线,即不能低到影响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对市场上劳动力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即工资进行最低立法保障。按技术要素分配 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在我国,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并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2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 收稿日期:2004-12-16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炳福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政教室,山东 青岛 260071)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教条;三位一体公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45-04 一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1](P47)其中“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被称为“斯密教条”。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三位一体公式”在“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的价值发生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中,只有这三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和新的 财富。” [2](P715) 也就是说,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建立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对此马克思认为: 1.斯密的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和萨伊的这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原因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即否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第一、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这样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 值。” [3](P225)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以本身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使原有价值量增殖。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为限。因此,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不可能大于它们在 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价值。” [3](P232) 第三、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价值,形成新价值。”[3](P235)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3](P190)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工人的工资。工资只不过是已经存在的价值,或者从整个生产来看,只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由工人自己占有的那一部分。但是这种占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工人的工资增减,但并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商品价值。”[4](P75)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价值不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作为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2.斯密和萨伊的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是对的。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来说,表现为他们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润、地租和工资)的三个不同的源泉。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一、单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消费者 B、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C、生产要素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D、由于生产要素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2、某服装厂原有100人,总成本100万元,新招10人后,产量增加300件,每增加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100元,每件衣服出厂价格为200元。则服装厂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边际要素成本是()。 A、30,3000 B、6000,3000 C、3000,3000 D、30,6000 3、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最大收益产品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C、边际要素产品等于平均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4、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 A、劳动和闲暇 B、需求和供给 C、供给和收入 D、收入和闲暇 5、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6、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8、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C、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D、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闲暇的边际收益 9、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10、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的()。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二、多选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A.引致需求 B.派生需求 C.联合需求 D.复合需求 E、直接需求 2、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挤出效应 D、财富效应 E、利率效应 3、下列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 B.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C.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后弯曲线 D.资本的供给在长期内是垂直线 E.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4、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到马歇尔生产要素理论演进的现实分析

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到马歇尔生产要素理论演进的现实分析 摘要: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应得到工资,资本应得到利润,土地应得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他把“企业家才能”追加到了前三种生产要素之中,认为企业家才应获得企业利润。本文从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入手,阐述了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分析了现阶段四大生产要素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公式时差利息论边际生产分配论作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赞扬萨伊,把萨伊称为亚当·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继承和普及者。实际上,萨伊只是庸俗化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他摒弃了亚当·斯密学说体系中的科学成份,扩展了其中的庸俗因素。经济学发展至今,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更加丰富,也更加科学。因此,为了认清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实质,必须分析萨伊分配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 一、理论概述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自从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名言开始,各流派经济学家便把生产要素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后来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认为基于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报酬。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应得到工资,资本应得到利润,土地应得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他把“企业家才能”追加到了前三种生产要素之中,认为企业家才应获得企业利润。 “三位一体”公式是萨伊分配理论的精髓,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工资论、利润论、利息论大都与之骨肉相连,都是从那里吸取、发展而来的。因此要想认识现代资产阶级有关经济理论的实质,必须分析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论及其演变。 (一)萨伊分配理论的形成和实质 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思想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出用新的社会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萨伊为替资产阶级剥削辩护,以他的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他说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性服务”生产了产品,因此报酬主要相应地分配给三个要素的所有者: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地主得到地租。“三位一体”公式是萨伊抛弃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论中的科学成份,吸取加工其中的庸俗因素而形成的,在理论上,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在工资问题上,萨伊依照生产三要素论断言:劳动由于和资本、土地一起参加了价值和收入的创造,所以劳动这一要素的相应收入即工资,是工人的全部报酬。在利润问题上,抓住平均利润分为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摘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近年来新一轮劳动价值论论战的高潮。这一论战的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大难题,即如何解释劳动价值一元论与收入分配多元论或非劳动要素收入合理性之间的表面矛盾。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实现尤其是价值分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形成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以苏星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苏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评了谷书堂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利息和利润说成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而给予的相应报酬,并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非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本质区别。而且赞成“马克思所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与价值的实现有关而与价值决定无关。”的观点。 第二种是谷书堂、柳欣提出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其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及技术变动下的利益关系,扩展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把劳动定义为,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一旦扩展了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劳动价值论就能解释更广阔范围的问题。 第三种是何炼成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针对苏、谷之争,他认为两派观点各有偏颇之处。苏星一派的观点否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而谷书堂教授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生产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反对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应当是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务与精神产品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后来,他在《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一文中谈到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时,认为这些要素虽然不是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但却是重要条件,没有它们就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钱伯海教授1997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中提出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他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的总和。这一观点是从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的角度来论证的。钱伯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了以第三产业为核算范围的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对比传统的物质生产范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与第三产业理论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在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中,第三产业的产值被包括在gdp中,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容纳第三产业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定量社会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产值是

(完整word版)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答案,西方经济学18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一部分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1 .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分析,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两个部分,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这样才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在完全竞争市场,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由于不存在行业调整,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市场上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简单加总。 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要素需求若存在行业调整,那么,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使用量及产量的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产量变化不会影响产品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价格使厂商n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改变,从而厂商n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浅谈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摘要: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社会不公在中国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很多人认为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方式出现了错误,应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进行调整来缓解收入差距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的介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以及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来加强对我国现行分配方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 关键字: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差距、必要性 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紧接着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这是我国分配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并且在十六大上又进一步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进一步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三次大会都在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说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它必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新创造的价值进行分配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来进行分配的。从劳动的数量来讲,谁工作的时间长并且劳动繁重,谁的收入也就高。从劳动的质量来讲,谁劳动的复杂程度高,谁完成的劳动质量好,谁的收入也就也高。总的来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参与分配,因为按劳分配是承认劳动是有差别的,它也就承认了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个人产权。当然并不是公开承认的而是实际上承认的。也就是说按劳分配默认劳动者有不相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相同的劳动能力是每个劳动者的天然特权,分配原则的贯彻正是以实际上承认劳动力要素的个人产权为基本前提的。①因此只有拥有劳动产权的人才能参与分配而被剥夺劳动产权的人,即使参与了生产也不能参与分配。也就是说劳动的产权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产权的劳动者即使参与生产也

[VIP专享]第八章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 一. 判断题 1 如果一个竞争性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部工人的平均 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利润。( ) 2净现值是项目未来收益之现值与机会成本之差,净现值为正意味着投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为负意味着投资收益小于机会成本。() 3 垄断厂商雇佣的工人获得与他们要素边际产值相同的工资率,因此他们获得的工资也 与他们对产出的贡献的价值相等。 () 4 如果男女工人具有相同的生产力,那么不会有厂商以不同的工资率雇佣他们,因为以 低工资工人取代高工资工人总是有利可图的。() 5 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 ) 6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要素使用原则是要素价格等于要素边际产值: ( ) 7 如果一个厂商使用唯一可变要素劳动与不变要素一起生产产品,如果产品市场是完 全竞争的,而该厂商均衡状态下工人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它必然是亏损的? () 8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产品的供给具有相同的特点。() 9 森林、矿藏、河流等自然资源不是生产要素。() 11 若某商品是A、B、C三种要素的产物,在保持A和B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单位A使产量增加了2个单位,那么这2单位产量是这1单位A生产出来的。()

12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13 假如用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了,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向移动。() 14 假如厂商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取代劳动,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方移动。() 15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佣的全体工人的平均产值,它一定没有实现最大的利润。() 16 把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就可得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也可以如此直接求得。() 17即使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保持不变,一个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的。() 18 工资的变化会带来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是完全相反的。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量供应的增加,这时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 19 各种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别,主要是由期限和风险决定的。() 20 利率变动的效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替代效应趋于鼓励储蓄;另一部分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趋于减少储蓄。() 21 租金与准租金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长期内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要素价格,后者指短期内供给固定数量不变的要素价格。 ()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是由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也即是说,自然界和人类劳动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只有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从未否认过物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反而对它们的作用很重视。他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古典经济学鼻祖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人类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可见,商品生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创造,即抽象劳动的凝结。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搞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者成了被资本家剥削、奴役的工具。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劳动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并不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一项光荣并受尊重的事业。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已被喊过成千上万遍了。并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摆脱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不再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劳动者也不再是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奴隶。而是生产的主人、财富的占有者和享用者。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与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相比,是劳动者的天堂,在这里劳动不再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劳动者不再是资本家的奴隶。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出的背景和必然性 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不仅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而且符合经济体制的要求。这种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它是针对所谓的不劳而获,纯粹剥削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制度,针对小农经济思想的平均主义制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按需分配主张而形成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主要来源于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确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之后,就必须承认商品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