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孝敬教育

高中孝敬教育

高中孝敬教育
高中孝敬教育

新时代新孝道的基本内容

■四大原则:

人格上互尊;情感上互爱;生活上互助;事业上互励

■六个层次:

1.珍己:即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孝经》)

2.养亲:作子女的在物质生活上要力求少添父母麻烦,并照顾、赡养父母。

3.敬亲:作子女的在精神生活中要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挚爱和敬重,努力让父母舒心。

4.尊亲:作子女的要通过学业上进步和事业上成功,让父母获得莫大的欣慰和自豪。

5.推恩:由孝敬父母推及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类。

6.爱物:即尊重自然。“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孔子《孝经》)

■八点要求(对学生):

1.刻苦勤劳节俭,少添父母麻烦;

2.思想学习情况,勤向父母汇报;

3.离家或是回家,要向父母招呼;

4.未经父母同意,绝不夜宿在外;

5.尊重父母教诲,遇事多作商量;

6.如有意见分歧,平心商讨统一;

7.牢记养育之恩,,为国立志成才;

8.孝敬推而广之,爱党爱国爱民。

平湖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已快十年时间了。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断探索,坚持深化教育,坚持开拓创新,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我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作出了贡献,也为全市孝敬教育的开展带了个好头,更为我市孝敬教育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好多成功的经验。

近期看了市教育局关工委编辑出刊的《学生孝心孝行录》一书,感触很深。书中刊登的全市各校部分学生经过孝敬教育后自己如何去实践孝亲敬老的做法、体会和感受,每篇文章都写得非常动情,有如泣如诉之感。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是在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是用心在做,显示了他们的孝心孝行。这就是孝敬教育的收获!这就是孝敬教育的成果!

当然,“孝亲敬老”只是我们中华民族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中的一个方面。作为后人,我们不仅要学习、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发扬、要光大!在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敬父母、爱祖国”这个素质不能少!

孝敬教育这项上作从“孝敬父母”这个最基础、最根本的道德教育起步到实施“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的飞跃,我市中小学生不仅在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在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孝敬行为是感恩的具体行动之一。我们应该心存感恩!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做到感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感恩”能化解人们的纠纷,因为“感恩”会使人的相处更为和谐,因为“感恩”是温暖人的真情!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我们要常有图报之行!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发生并流传着许许多多感人肺腑、令人称颂的孝敬故事。如木兰替父从军,元觉劝父孝祖等;就在平湖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令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孝敬故事,象陇其孝感逆子、陆绩怀桔遗亲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孝敬故事,虽然历经千百年,但是久经不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不断启迪一代代后人的孝心善德。他们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人,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更是我们学习和教育后人的典型范例。

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典型,而且要学习当代人的典型;不仅要学习众所周知的典型,而且要学习身边人的典型。让古代的和现代的典型、远的和近的典型、老的和新的典型、大典型和小典型都结合起来,以典型引路,让学有榜样。时代需要典型,时代也会造就典型。

新一代的平湖人必将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有新时代特征的创新精神很好结合起来的新形象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金平湖贡献自己的力量!

衷心感谢“五老”为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衷心祝愿我市孝敬教育不断深化,取得更大的成绩!

平湖市关工委主任陆致远

2008年4月

目录

导读:孝敬课开设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

“孝敬课”开设的意义

“孝敬课”学习的方法

第一讲孝敬的传统

第一节我国古代孝道精华

第二节如何正确对待孝敬传统

第二讲孝敬的创新

第一节赋予孝敬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孝子孝女

第三讲孝敬的故事

第一节“两弹一星”功臣黄纬禄

第二节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张晓

第三节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曹于亚

第四节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刘霆

第五节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

附:关于开展第四轮孝敬教育活动的意见

导读:孝敬课

开设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

“孝敬课”开设的意义

一、开设“孝敬课”是贯彻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已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法律依据有了,关键在于落实。学校开设“孝敬课”,把中华传统道德浓缩到课堂里,对青少年学生从小进行“孝亲敬老”教育,以小见大,鉴往知来,这就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找到了有效的载体。

二、开设“孝敬课”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需要。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尊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涌现出许多尊敬、爱护、赡养老人的贤人君子,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肯定我国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无庸讳言,在我们周围,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人赡养意识淡薄,甚至出现赡养倒挂(即“吃老”)现象。据《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对北京市上百户老人的调查表明,80%的老人还在抚养着长大成人的儿女。另据江苏省的调查:利用搭伙、带小孩甚至房租、水电气补贴等“合法”手段“吃老”的成年子女,目前占82%以上。有的人当官有权有势了,或“下海”有钱有物了,便看不起父母老人。有的人甚至把年老体弱的父母视为累赘,不尊重老人,随意侵犯老人的权益,辱骂、殴打、虐待老人。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父母逼上、推上绝路。江苏省金坛市王秀凤状告子女案和陕西省陕南山区王花蕊饿死西安街头便是突出的2例。

1982年,老伴去世了,年逾七十的王秀凤每月靠四个儿子的15元生活费勉强度日。两年后,王要求儿子增加生活费,可四个儿子都死活不肯,几个儿媳还把她打了一顿。到1989年,王秀凤日渐衰老,加上物价上涨,王再次要求儿子们增加生活费,结果又遭拒绝。1994年,老人年事已高,生活难以自理,要求儿子接她到身边照顾,可四个亲生儿子你推我、我推你,竟没有一个愿意,丢给老人最后一句话是:“你走吧!别来烦我。”被无情地拒在门外的王老太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法律。法庭上,王秀凤老人流着泪喃喃哀求四个亲生儿子:“儿啊,我心里有感觉,我活不了多久啦,你们就服侍我几天吧!”当法院宣判:“被告每人承担生活费80元,即日起老人由被告轮流照顾,老人的医疗费及百年后的丧葬费用由被告共同分担。”法院宣判后,四个儿子竟不停地指着老人骂骂咧咧:“老不死的,七老八十了,还让我们当众出丑,回家有你好受的。”数百名听众被激怒了,纷纷拥上去,指责四个大逆不道的不孝之子。当人们回过头来寻找老人时,老人已绝望地闭上双眼倒下了。她的四个儿子丢下老人拔腿就逃,竟没有一个肯为她收尸。好心的人们凑起了钱,将老人火化了。当老人的骨灰盒送到儿子们手里时,还是没有一个儿子肯承认那是他们母亲的骨灰盒,大儿子竟然当众把自己母亲的骨灰盒狠狠地摔在地上。数百名群众实在忍不下去,愤怒地扑过去,把拳头砸向这些狼心狗肺的不孝之徒。

王花蕊1945年5月出生在陕西省陕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嫁给军人辛刚宏,

生有儿子辛继成和辛继全。不幸,1972年丈夫辛刚宏患胃癌去世。为了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她在队里总是挑最重的活干,干活时一个背在背上,一个放在田边地头。收工后再上山挖药换钱。晚上凭自己上过三年小学的功底给儿子辅导。1975年7月她手捧5角硬币拉着两个儿子跪在校长面前求助,校长心头一酸,当即答应用自己的工资暂时资助两个孩子继续上学。1981年9月,两个儿子双双跨进县重点中学,她担子更重了。一次冒雨在河边用砸石子挣钱,全身淋湿,手皮磨破,竟昏倒在河滩。1987年两个儿子分别考上陕西两所重点大学。她在村小门口设摊,将赚的辛苦钱积起来寄给儿子。1991年,两个儿子双双大学毕业,后来辛继成当上了地委秘书科科长(后又升任副县长),辛继全当了中学教师。1994年,辛继成有了儿子,没告诉母亲。王花蕊得知自己已当上奶奶,高高兴兴提上家中仅有的两只母鸡匆匆赶到城里,儿子辛继成见后竟不认母亲,对同事说是上访的。1995年王花蕊和困难时一直帮助她的学校公办教师张发政成婚,遭到两个儿子的辱骂,并被赶出家门。1997年张发政患急性肝炎住院,12月回家两人吃饭都成问题。1998年大年初一张发政举刀准备自杀,幸被王花蕊及时发现阻止。1998年5月,王花蕊面对空空如也的家决定外出打工,将患病的张发政托付给一位老师,自己背上一床被子来到西安,像乞丐似的被人赶来撵去。1998年12月23日黄昏,50多岁的王花蕊,在饿了4天4夜之后,终于倒在西安市北门外一条大街路边。临死前,她面对抢救她的好心人痛苦地说:“我儿子是X县的副县长,我死后请通知他一声……”不料,两个儿子得知母亲饿死西安街头消息后,立即封锁消息,偷偷坐小轿车到西安,把母亲的尸体推到西安火葬场火化。记者闻讯赶到火葬场采访时,他们不承认死者是母亲,辛继成还操着一口官腔说:这是他们县上的一位孤寡老人,他是代表政府来处理后事的。身为人民公仆和灵魂工程师的两个儿子对母亲竟然如此绝情,实在令人发指、天地难容。

像王秀凤老人的四个禽兽不如的不孝逆子和王花蕊的两个忘恩负义的儿子的极端例子,在社会上毕竟为数不多。但不赡养老人,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却屡屡发生。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爱,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敬老爱老养老,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是传授人类文明,培养新生一代的“圣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开设“孝敬课”,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孝道”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有系统地纳入德育体系,进行正规化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开设“孝敬课”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不少人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等错误认识,心中从来只有自己,没有父母和他人。试想,假如我们的青少年朋友,连做人最起码的孝敬父母这点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谈文明,谈做人?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呢?

中小学开设“孝敬课”,通过系统的孝敬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崇孝”传统,熟悉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明白“知孝”、“行孝”应该从我做起,从平常小事做起的道理。这种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从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把爱父母、爱家庭中培养起来的深沉持久的“仁爱”情感,推广到爱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一步步到位,最终实现从基础道德修养到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飞跃。

“孝敬课”学习的方法

“孝敬课”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好“孝敬课”必须注意以下二点:

第一,学好“孝敬课”贵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习这门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最根本的,要求。只学不做,只知不行,都不可能达到学好“孝敬课”,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目的。因此,学好这门课,必须防止“知行分离”,要求青少年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边学边做,做中悟理,行中升华,只有这样才算掌握了这门课的学习要领。

第二,学好“孝敬课”贵在持久。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是学习这门课的难点。对青少年来讲,知孝、劝孝、行孝是长期担负的责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学习“孝敬课”,一时热血沸腾,对父母倍加尊敬,这固然是很好的起点,但是,时间一久,热情减退,或等父母年事高了,疾病缠身,甚至久卧不起,做子女的就感到厌倦,这只能说明“孝敬课”学习还不到位,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还没有做到完全彻底,有虚假之嫌。实际上,“孝敬父母”应是一种最深沉、最持久、最厚重的情感。学习孝敬课要力戒短期行为。只有一日学孝知孝,终生行孝尽孝,才算真正领会了这门课的真谛。

第一讲孝敬的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崇孝”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我国古代孝道精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孝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是我们特有的国之瑰宝,它所产生的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举世为之赞叹。

当然,这种传统道德在今天看来,难免会有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呈现“瑕瑜互见”、“瑕瑜错陈”的状况。在面向新世纪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孝道”进行扬弃,把其中精华的东西筛选出来,悟出真谛,加以弘扬,使之启蒙童心,渗透家庭,推及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建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道德风尚。

作为家庭美德中的“孝”,历来被视为“百行之先”、“齐家之首”。孝的最直白的意义,是儿女对双亲和长辈的义务,其基本要求是敬和爱,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和依恋。表现于外就是以温和、愉悦、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力求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欢心以至荣耀。

作为传统道德教化中的“孝”,则由此而生发,递进而升华,推及他人,推及社会,蕴涵着更广泛深刻的社会含义。尽管其中也渗透着愚昧迷信的糟粕,但它的精髓却饱经沧桑而不衰,历经劫难而流传。孔夫子几千年前所提倡的“孝道”中,愈是精华的成分愈能穿越历史的时空,超脱偏见,至今仍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一、孝亲是人类最圣洁的天性

孝亲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他还指出:“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意思是说,父亲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一种人类的天性。人在刚一出生的时候,就懂得亲近父母,后来在双亲的培养和教育下,知晓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在人的天性中,孝是一切的根本。

天地之间人的孝心最伟大。孔子有句名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虽然天地间的万物都具有各自的本性,但其中只以人秉有的本性最为圣洁和尊贵,而人的一切行为中又没有比孝顺父母、孝敬双亲更伟大的了。

孝亲事奉需五者俱备。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就是说,孝亲的天性有以下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禀性。

尽孝没有终始贵贱的差别。因为孝亲是人类最圣洁的天性,所以孝道是面对每一个人的,可以说是:“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他告诉人们,上自“天子”,下到“庶人”,虽有五等尊卑,但应尽的孝道,却无终始的差别,若有人忧虑做不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孝道修炼孝心。虽然孝亲是人类的天性,但是要自觉地尽孝道义务,还有赖于后天的养成教育。这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缘故。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永恒不变,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于地历久不易,更是人们效仿的法则。唐明皇李隆基在为“石台孝经”所作序中也曾感叹道:“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这是说自己小时候虽然已经天性萌发了对父母的孝心,但那时还不能算是真正懂得了孝道。这些都说明了孝亲的天性要保持圣洁,就离不开孝道的规范和教化。

不孝之行为天理不容。既然孝亲是人的天性,孝道是社会的天理法则,那么不孝的行为就是丧天良、违天理的行为,就是应该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惩罚的行为。孔子在《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中指出:“罪莫大于不孝”,“非孝者无亲”。孔子认为,如果有人胆敢蔑视和否定孝的天性和美德,违背大众的意志和社会的法则,这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如果有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那就像没有人性的畜生。

二、孝的美德是一切善德的起始点

孝的美德是一切善德的起始点,在一切善德中占据首位。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孝被认为是人的所有品德善行的萌发开端。孔子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后汉书》中也曾说:“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这就是说,人们的善心、善德、善举可以通过众多的方面来表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修炼,可以达到不同的境界,但是它们归根结蒂还是从孝的这种血缘亲情中萌芽、发端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劝孝歌》感叹道:“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可见,人的善德的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是有“始”、“序”、“厚”、“正”之分的,是有递进升华规律的。违背这种规律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本末倒置,作茧自缚,效果甚微。

三、孝是爱的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重在“仁者爱人”,强调“广敬博爱”,并且把“泛爱众”这种仁爱之心作为人的一切德行的核心。那么,人的“广敬博爱”之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孔子认为,追根溯源,博爱之心还是发源于孝慈这种人的本能天性和血脉亲情。孔子在《论语》中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说,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人一出世就得到父母的爱抚,就知道依恋父母。这种天生的血亲之爱,正是“广敬博爱”的源头和仁德产生的情感基础。孔子在《孝经》中进一步说明了孝亲是博爱之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如果是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如果是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一个人在家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到社会上才能爱他人的父母,爱天下的父母,才能博爱大众,也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爱心。由此推导出普天之下“广敬博爱”之心形成的共同根源就是孝道。

四、孝道是教化的根本

孔子在《孝经》第一章中开宗明义揭示了“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即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他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孝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也就是说,以天地的真理——孝道教化百姓不需严厉执行就能获得成效。先王看见大自然具有如此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自己就以身作则,率先施行博爱,人民受到先王德教的感应,就没有人遗弃父母;陈述宣扬道德和仁义的事迹,人民受到感动,就欢欣地遵行,率先施行恭敬和谦让,人民就不再有纷争。可见,孝道不仅是启蒙立善的根基渊源,而且是治国安邦的教化之本。

孔子关于孝道是教化之本的思想,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难以泯灭的。他极有远见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中思想道德教化的“秘诀”和一般规律,对我们今天道德教育中本末倒置的思路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孝顺不等于盲从

孔子韵弟子曾经问他:“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意思是问,做儿子的若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样能算是孝吗?这里提出了一个古往今来人们在尽孝时都会碰到的共同问题,即如何对待父母之命。

《孝经·谏诤章》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二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他的孝谏之道就是“故当不义,则争之”,提倡“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他是这样来阐发其中的哲理和伦理的:从前,天子身边设有直言相劝的谏诤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时触犯王道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身边设有谏诤的臣子五人,即使诸侯一时触犯君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边也设有谏诤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时触犯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乡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谏诤的好友,就能保住一个美好的声誉;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宫劝止。所以,只要是不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要大胆地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这些孝道精粹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正是在这些积极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亲贤纳谏,从善如流”的君主,出现了许多以死相谏的忠良谋臣;出现了许多舍身取义的志士仁人,也出现了许多大义灭亲的英豪人杰。

六、孝心可以推及社会

孔子悟出了用孝道可以教化百姓,就根据子女孝敬父母的道理来教导人们尊敬他人,根据父母爱护子女的道理来教导人们爱护他人。进而,将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兄长的孝悌推移到对社会和国家的忠德上来。

《孝经·纪孝行章》中具体分析了孝心推及社会的心理变化过程:“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意思是说,只要是侍奉双亲的孝子,他身居高官厚禄的位置上也会谦虚而不敢骄傲自大;地位低下之时也不会悖乱违法为非作歹;在人群中相处也不会与人发生争斗和计较。身居高位的,要是因此而骄傲自大,必定会招惹祸端导致灭亡。身居下位的,

要是悖乱违法为非作歹,必定会受到刑罚制裁而使父母受到牵连;在人群中,要是与人争斗计较,必定引起纷争而让父母揪心劳愁。这些情况不除去,即使每天用三牲供养父母,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孝子。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归结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孝的方面是很广博的,首先从侍奉自己的父母开始,进而是侍奉自己的君王和国家,最后是修身立世实现自己的志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孔子把孝道由家庭引伸到社会,把孝心由己及人,推及社会,指出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这种传统美德的发展和完善。在家里,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有序,人人才能相亲相爱,“小家”与“大家”才能水乳交融,“细胞”与“整体”才能共存共荣,达到稳定、健康与平衡。在我们呼唤社会正义和道德良心的今天,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人人都先找回自己的孝心,然后从这个基点上起步,将心比心,推及社会,进而从家庭的孝心中引发出社会的良心。

七、孝心和爱国心息息相通

孝忠相通,两者具有一样的本质,《礼记·祭统篇》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忠臣为国家尽忠心,孝子为父母尽孝心,它们两者是相通的,其本质是一样的。《曾子·大孝篇》说:“孝子善事君。盖孝子忠臣,相成之道也。”意思是说,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可见,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与忠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一脉相承的道德范畴。

“移孝为忠”的转化。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到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孔子孝道观的一大特色。《孝经·广扬名章》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侍奉父母能极尽孝道,那么他在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时才能像精心服侍父母一样极尽忠诚,这样孝心就可以转化为忠心。同样的道理,侍奉兄长能极尽尊敬,那么他侍奉天下的年长者时,也才能像尊敬兄长一样恭顺;当家理家能极尽认真地达到完善,那么他才会以这种精神去为官处事,当政理政。因此,君子在家能遵行孝道,培养德行,然后在外面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流芳百世。

“孝始忠结”的升华。以孝为百善之首的中华传统美德,从孝悌、齐家开始,逐步推及他人,推及社会,最后把它定位到对国家的忠孝上,使孝道得到了升华。孔子在(孝经·事君章》中说:“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意思是说,君子为国家做事,要想到怎样尽忠心,没有一点虚伪不实之处;退下来以后,要反省修身,看有没有做错的事情,想办法去补救过失。对于国家的善政,要极尽辅佐顺从推行;对于政治的过失,也要尽心帮助,匡正补救,即全心全意地为国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胸襟。

可见,孔子是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来谈论孝道的。没有国哪有家?所以孔子从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入手,渐渐地将孝道的最终目标定在了如何对待国家利益上。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入孝出忠”、“孝始忠结”的思维轨迹。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在家爱父母敬兄长,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道德要求是一致的。

古往今来,这种“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可谓一脉相承。新时代的精

神文明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一定是历史的必然延续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精华,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必将重放异彩。

第二节如何正确对待孝敬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道德,既包含着积极的精华,也包含着腐朽的糟粕。对于前者,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弘扬,对于后者,我们必须加以批判与摒弃。

在今天看来,孝敬长辈、奉养父母,是人之常情,是应该赞赏和弘扬的美德。但“孝”在古代专制时代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培养臣民忍、顺、忠的性情,使臣民屈从、驯服于统治者的工具。

封建社会宣扬的“孝”,其核心是绝对服从,不要犯上作乱。甚至强调对死亡的服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野蛮训条,就说明封建统治下家长的绝对权威,典型地反映出子女只能屈从的命运。封建统治者强调,家长是子女生命的创造者,当然他也就拥有毁灭子女生命的权力。一旦他认为子女触犯了他,就可以对子女滥施刑罚,甚至剥夺其生命。历史上著名的伯奇和申生的故事便能说明这一伦理要求的残酷性和强制性。伯奇是周代大夫尹吉甫的儿子,父母不喜欢他,将他逐出门墙。他十分顺从,欣然领命,在野外以木荷为衣,采亭花而食,后来投水自尽。他被统治者誉为“勇于从而顺令”的楷模。申生是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太子。献公因听信骊姬的谗言,不经任何调查,便要杀申生。晋公子重耳劝申生逃跑,申生却不跑,也不做任何辩解和抗拒就自尽了。他的行为自然为道学家所称道,认为申生实现了“恭”。为了实现家长的意志和权威,不惜将亲生子女毒打、逼死、逼疯的残忍事例,恐怕直到现代也没有绝迹!这种父辈处罚子女的“壮举”,经过历代的宣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伦理观。元代郭巨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中,有关郭巨埋儿养母、鲍永休妻奉继娘等殉孝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东汉人郭巨,父亲早殁,有老母在堂,家庭一贫如洗。看到母亲心疼3岁的孙子,常把自己的口粮省下给孩子吃,郭巨心里很难受,就对妻子说:“家里穷,我们不仅不能供养母亲,儿子还分了母亲的口粮,不如把孩子埋掉算了。”妻子含泪点头。一天晚上,郭巨见儿子睡熟了,就拿了锄头,叫妻子抱着儿子跟自己出门挖坑埋儿。

古代一些父母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将统治者倡导的忍、顺、逆来顺受等违背人的正常心理与性格的束缚人性的东西,作为教育子女行孝的准则。朱熹要求子女对于父母的发怒,不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要流露出不满神情,应默默地忍受。司马光的《涑水家仪》训令子女媳妇对长辈说话要低声下气;长辈不叫坐不能坐,不叫退下不能退下。父母发怒,鞭打子女至于流血,子女不能有任何怨言;父母爱做的事和喜爱的东西,子女也应该喜爱等等。

在这种野蛮的家教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扭曲了人性的“孝子”。如元人萧道寿,当他母亲发怒,要惩罚他时,他自己将木杖递上,伏在地上受杖。打完后,母亲让他起来,才敢爬起来,并再三拜谢,拱手立于左右,直到母亲心里欢喜。在这种非人道的教育下,不少孩子养成了唯唯诺诺、亦步亦趋、逆来顺受的性格,个性受到极大的压制。

由于汉代以后统治者实施对有孝行者免除赋税并封予官位的褒奖政策,导致社会上一些投机者别出心裁地“发明”“孝顺”父母的方法,沽名钓誉获取名利。有的孝子听说人肉可以治病,便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作药治疗父母的病。唐代池州人何澄粹的父亲病后,他割了一块股(大腿)肉给父亲吃。何澄粹“割股疗亲”的先例一开,到了宋代,这样的孝子便屡屡出

现,以至人们争相效仿。元明以后,更是举不胜举。

由此可见,专制时代统治者宣扬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逆来顺受”、“忍”、“顺”等扭曲人性的落后、愚昧、迷信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道德是格格不入的。

封建社会倡导的“孝道”中,有过时的、落后的、甚至反人性的糟粕,但这只是传统“孝道”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传统的“孝道”又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宝库,是构筑新孝德的起点和基石。若全盘抛弃传统,新孝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倡导的新孝德,应是既吸收传统孝道合理、进步的内容,又容纳当今时代的新精神。我们的新孝德,必须高于封建传统的“孝道”。

第二讲孝敬的创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不知激起过多少人对父亲的敬爱、依恋之情。诗中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说明做子女的无论如何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父母深厚的养育恩情。

第一节赋予孝敬新的时代内涵

一、孝敬的六个层次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敬”教育。但是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我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孝道”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当今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传统孝道中的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敬”道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在吸取传统“孝道”中精华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创立新的“孝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道德体系。

我们认为:孝敬父母,就是尊重、敬爱、赡养父母。珍己、养亲、敬亲、尊亲、推恩、爱物是传统“孝敬”道德之要义。珍己,即珍惜自己,它是孝敬的起步;养亲,即赡养父母,它是孝敬的最低层次;敬亲,即尊敬父母,指对父母双亲由衷的挚爱和真情,是孝敬一个更深的层次;尊亲,即光宗耀祖,是孝敬的最高层次。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孝敬有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就社会而言,孝敬还强调推恩、爱物,即把孝敬推及到人际关系和人及自然的关系的一切方面,使孝敬得以升华延伸。现在,时代变了,孝敬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其中的基本内容,只要我们赋予新的含义,仍值得肯定。

1.珍己——孝敬的起步

珍己,即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心的健康。孔子在《孝经·开明宗义章第一》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来自于父母的躯体,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毁坏和伤害,这是孝敬的起步。

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关爱自己身心的健康,就根本谈不上对父母的孝敬,实际上是对父母的极大伤害,是最大的不孝。

2.养亲——孝敬的基本层次

古人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能养,意思是做子女的要赡养、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双亲。“乌鸦出巢,尚知反哺;羔羊临乳,犹知跪足”,人作为动物之中最高级者,如果不具备“孝亲”这一人类的本性,那就连畜生等低等动物也不如了。因此,赡养父母,知恩图报是孝敬的最起码的要求。为了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护,我国现行法律对于赡养父母老人的义务作了明文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要求。”第四十七条规定:“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赡养、扶养父母双亲,是现行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义务。

3.敬亲——孝敬的更深层次

孝敬的第二个层次是“敬亲”或叫“孝情”、“孝心”。从孝敬的更深层次上说,孝敬不仅

仅表现在“养亲”,更重要的是要有“孝情”和“孝心”,即敬亲。这就是对父母双亲的由衷的挚爱和真情。《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是说,孝子有和颜悦色的敬意,才能够有自然可亲的态度,反之,仅仅表面上做做样子,没有内心对父母双亲的敬意,还称不上“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见是说,现在孝顺父母的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够了,而畜生中的狗和马也是人饲养的,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没有发自内心的孝敬之情,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养亲必敬,这样才能使父母感受到儿女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的真心诚意,感受到儿女时刻挂念他们的一片爱心和孝情。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与养亲必敬的传统美德相背相离的恶行。一是金钱至上。有的儿女,当父母手头还有点血汗钱,身上还有点力气时,他们还认得父母,还想父母为他们所用。一旦把父母的血汗榨干了,父母在他们眼里的实用价值便失去了,他们就把父母看成是小家庭安逸生活的障碍,原来的亲昵和热情烟消云散。更有甚者,老人一过世,尸骨未寒,子女为争夺遗产吵得不可开交。二是权欲至上。有的儿女涉足官场便淡忘了父母。长年在外,相见时少、相别时多。更有甚者,一朝拥有一官半职,便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怕老实巴交的父母有碍自己的体面,而对父母表现出不敬不孝的厌恶之意。三是只养不孝。有的儿女,自恃有几个钱,家底厚,盖了楼房又建别墅,美其名曰光宗耀祖。其实只让父母留守旧屋,或让父母充当家佣,为自己看家守门,打扫楼房。有的儿女,只知给父母口粮和零花钱,只给吃饱活命,不知给予精神上的满足。虽然生活必需晶样样提供周全,但平时服侍父母的职责全部委之于佣人之手,自己一概不管不问。父母即使有吃有穿有钱花,也会愁绪满怀,了无生趣,还不如家境一般的人家,对父母出入扶持,回家问好问暖,有病请医抓药,全家人亲亲热热,笑声朗朗,可谓孝敬之至。四是薄养厚葬。有的儿女,父母健在时,该给穿的不给穿,该给吃的不给吃,视父母为负担和累赘。一旦父母亡故,便兴师动众,大讲排场。尽干些于父母无益,不敬不孝的蠢事。五是遗弃和虐待老人。一旦父母老了,反应迟缓,生活不能自理或卧病在床,做子女的不但不关心,反而冷眼相待,恶语相加。有的兄弟姐妹还把老人当皮球踢。这些丧尽天良和大逆不道的行为,不知他们的子女是否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孝敬不在乎贵贱,孝敬不在乎贫富,关键在于思想感情上对父母双亲的尊敬和热爱。只有“孝行”,没有“孝情”,那是假孝。只有发自内心的“孝情”与付之实践的“孝行”内外有机统一起来,那才是“真孝”。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孝敬父母,就看他对父母有否真挚情感与和善的态度。中国人之所以将“孝”与“敬”相提并论,道理就在此。

4.尊亲——孝敬的最高层次

孝敬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孝敬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家庭私情,从更高层次上来说,孝敬还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古人推崇的大孝“尊亲”,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用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来解释,“尊亲”就是通过为社会作出贡献使父母获得莫大的欣慰和荣誉。这种把对父母的爱与对社会的爱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其积极意义,是新孝德的重要内容,值得大力提倡。一个人为国家建设事业作贡献,能够给父母家庭带来光耀和自豪,这本身就是“孝敬”的表现。在为国争光和为父母争气的相互统一之中,孝敬得到了最高层次的升华。

在中国古代,这涉及到“忠”与“孝”的关系。当一个人处于国家利益与家庭亲情不能兼顾,即“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中国传统美德要求“舍孝子而为忠臣”,以忠于国家为最

高道德原则。因此,家国紧紧连在一起,家庭影响着国家,国家又制约着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强盛,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美满,他们可以离妻别母,弃家奔波,可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他们的事迹,受到世代人民的传颂,是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许多拥有“大孝”美德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如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民族英雄岳飞,“奉母至孝”,“精忠报国”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我国近代、现代,也涌现出一大批像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率。毛泽东以解放全中国和全人类为己任,忍受着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杨开慧、毛岸英、毛楚雄六位亲人遭敌杀害为国捐躯的悲痛,以他惊人的毅力和才华,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几十年的韶山,曾在父母坟地放上用山上松枝临时扎成的花圈,行大礼以祭,并告诉当地干部不准重修土坟。当代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三次“别母赴藏”,几十年如一日,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西藏人民生活的改善付出了一切。孔繁森最后一次入藏别母远行时,他为90高龄的老母亲梳头,人们不难理解孔繁森抚摸母亲稀疏白发时所涌动的那种“悠悠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依恋之情。如果没有对母亲的这种深情,也就不会有对阿里的藏民孤儿的那种慈父般的关怀。

5.推恩——孝敬的更新境界

孝敬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要强调“推恩”。“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不能只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人伦亲情,而应该把它推而广之成为调整整个社会一般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孟子曾经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倡导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古人还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爱物——孝敬的延伸,

爱物,即爱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孔子在《孝经·庶人章第六》中说:“用天之道,分地这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意思是:善于运用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恩惠,谨慎处事,节约使用,用来供养父母,这是天下百姓应心的孝。

孔子的这段话已相当明确地告诉人们:应善待自然(即“天地”),要按自然规律来利用天地间的资源,以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求得天下的国泰民安。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善待自然,一味地狂采滥伐,人们迟早会遭到自然的惩罚。长此以往,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自然是对人类的不尊,对祖先的不孝。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把以养亲、敬亲、尊亲为要义的“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推及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一切方面,使“孝敬”得以升华。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家庭出发,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让社会充满爱。

二、创立新孝德的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几代人同堂的“大家庭”正在被只有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所取代。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熏陶,父母长辈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的感情交流成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的家庭伦理道德,是一种新型的伦理道德关系。这种新型的“孝敬”道德和行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人格平等的原则

现代社会真正实现了公民的平等。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父母长辈与子女晚辈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应该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在相互交往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凌驾于谁之上。

2.情感互爱的原则

孝敬作为传统伦理道德,其实质是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和赡养,是家庭生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最为珍贵的情感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同样是世间无可取代的最宝贵的情感之一。因此,新时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下的“爱”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现代社会的互爱既强调发自内心的挚爱,又讲究责任和义务。

3.生活互助的原则

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单位,除了“情爱”外,家庭全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互相关心与帮助。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家人齐心协力,家庭生活就一定井然有序,日子也会过得甜蜜而幸福。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人口趋向老年化和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要家庭形式的今天,尤其需要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体贴和帮助。

4.事业互励的原则

一个家庭,只有全体成员在工作和事业上相互帮助和激励,这一个家庭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父母子女间的关系也才是高尚无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的很多功能将被社会化服务所替代。把事业引入家庭,再把家庭引向事业,这正是一切不满足于平庸的家庭生活的未来理想,也是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孝子孝女

那么,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表现我们的孝心呢?

一、赡养父母是“孝敬”的基本的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国婚姻法也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根据这些规定,国家在城市实行“退休制”,在农村实行“五保制”,以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不富裕,老人的一切福利尚不能完全由国家负担,很多老人的生活和照顾还需要由他们的子女承担。作为父母,理应得到子女的赡养,作为子女,更应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然而,在北京郊区却发生了一起子女虐待母亲的案件。这位老太太叫赵秀兰,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老人辛辛苦苦把七个子女拉扯大,成了家,却怎么也想不到回报她的是七个子女的不孝。赵秀兰老伴去世后,全部家财都给了她最疼爱的小儿子郭有水,作为自己的养老费。但在小儿子家,老人受到了百般虐待,而其他女儿谁也不管。最后,这位老人悲惨的含恨而死。此事激起了群众的强烈义愤,纷纷要求严惩不孝之子。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终于将这虐待母亲的逆子依法逮捕。

凑巧的是,北京的另一位老太太,也生了四子三女。老人年已八旬,卧病不起,被送到

北京某医院。在病床上躺了100多天,四儿三女轮流陪住,一天24小时从不离人,吃药、喂饭、翻身、端屎、倒尿、洗脸等,照料得十分细心周到。春节到了,为了让母亲大人过好节,四儿三女商量到病房与母亲过年。他们的孝心得到了医生的同意,于是四儿三女带着食品,围着卧床的老母,共叙母亲的辛劳和家庭的幸福,让老人沉浸在一片孝心之中。同样是母亲,同样养育了四儿三女,而得到的回报却截然不同。人们自然对孝敬子女给以肯定和赞赏,而对不孝之子给以谴责和唾骂。

令人欣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了。该法明确规定:“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或者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

也许,有的青少年朋友会说:“我们现在还年轻,没有经济来源,怎样赡养父母,供奉父母的衣食住行呢?”是的,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现在的主要职责是好好学习,尊敬父母,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赡养父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父母生病,家庭生活困难时,我们也要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这里,我们介绍一位年仅13岁的女孩子用自己一片“孝心”撑起一个特殊家庭的感人事迹。

在郑州有一个不幸的四口之家,全家一老一少和两个瘫子,生活艰难。然而,13岁的郭爱香,却用她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温暖着亲人的心房。

郭爱香9岁那年,父母就因公致残,下肢瘫痪了。巨大的灾祸,精神的痛苦,生活的困难,使9岁的郭爱香早早地懂事了、成熟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9岁的郭爱香咬着牙,挑起了服侍残废的父母和年逾七十而且体弱多病的姥姥的家庭生活重担。每天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甜梦之中时,小爱香就悄悄起床了。她打开炉子,放上饭锅,一边烧早饭一边温习功课。饭熟之后,她先倒掉三位大人的便盆,然后推来轮椅车,照料父母、姥姥穿好衣服,再倒掉洗脸水,侍候三位长辈洗脸、吃饭。每天晚上,爱香总是先侍候他们吃过晚饭、睡到床上,再洗刷锅、碗、盆、勺,然后完成当天的功课。每个星期天,爱香忙完一家四口的饭食,做好自己的功课,再洗一家人换下的脏衣,把家里收拾得千干净净,井井有条,使三位长辈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为了使父母、姥姥快乐,百忙之中,她还要挤时间偎依在长辈身旁,和他们谈笑。尽管政府对这个不幸的家庭进行了各方面的照顾,但为了维持这个贫寒之家的生计,爱香还经常抽时间,推着母亲的轮椅去闹市。帮母亲卖报挣钱……

年幼的爱香,深知每一分钱来之不易,生活上处处精打细算。在学校,她从不同别人比吃穿。妈妈给的零用钱,攒起来,给姥姥买一斤橘子,剥好送到姥姥的嘴里。有一次,父亲得急病,小爱香推着轮椅送父亲到医院,几天几夜陪伴在父亲的床前。父亲病情好转,她白天到校学习,晚上在父亲病床前做功课。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合上双眼打个盹……护士阿姨不知多少次噙着热泪,帮她捡起掉在地上的课本、铅笔……就这样,一个幼弱的女孩子,用她真诚的孝心,温暖着三位长辈的心。

小爱香的动人事迹给人以一个启示: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长辈的挚爱和尊敬,孝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孝敬”程度,不在乎是否长大成人或者有无钱财,关键是要有一颗诚挚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孝心”。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长大成人后,我们应怎样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使父母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获得幸福,感到满意呢?

第一、要为父母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我们的父母年轻时,为了养育我们,辛勤劳作,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父母上了年纪,或体弱多病,无法再劳动时,作为子女,决不能让自己的父母为衣食担忧,为生存发愁。不管自己挣钱多少,家境好差,只要是有一点良心的后代,都应把赡养父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种自己酒足饭饱,不顾老人饥饱,甚至想方设法搜刮老人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一点养老金,盘剥老人的血汗钱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犯法的。

第二、要为父母解决必要的居住之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三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现在,有的人不仅不体谅老人的辛苦,不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反而视老人的关怀、爱护为天经地义。他们只顾自己成家,不仅抢住父母的住房,还把老人赶出自己的住所,使老人有家难归,生活无着落;有的人把自己的居室装修一新,怕老人弄脏了漂亮的房子,竟把老人赶进车库或地下室,甚至赶出家。这样的人与年轻的小爱香相比,简直太没有人性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第三、要保障父母享受同时代相符合的医疗卫生条件。赡养义务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义务就是尽心尽力给父母看病、做医疗保健。这包括定期给活动困难、行动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换洗衣物,给老人求医问药,帮他们活动筋骨,欣赏自然风光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规定:“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现在许多条件好的子女,虽然也照顾自己的父母,但只是花钱找人代为照顾年迈父母。这虽比不管父母的人强多了,但真正能使父母感到快乐、幸福的,还是要多挤时间,亲自陪陪父母,为父母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行孝。

最后,赡养父母别忘记了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现在社会还有一些人以为在物质上给父母提供保证就行了,至于父母的精神生活可以全然不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如果子女们以为满足了父母的衣、食、住、医方面的条件,就万事大吉,这实际上仍属于一种对父母变相的不负责任行为。负责任的子女,应该除了吃、住、医以外,还须为父母提供一定的精神方面的条件。譬如为父母安装广播、购置电视机或订份报刊,挤出休息时间,陪父母到公园散散步,常向父母拉拉家常,汇报汇报儿女子孙们的学习工作情况,让老人们快慰。

以上各点是为人子者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赡养、孝敬父母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些事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只要做子女的有孝心,做到是不难的。

二、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那才是真孝

《现代家庭》1997年第5期刊出这样的一件事:一位84岁的老太太,在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先后养育了六个儿女,虽年老体弱,仍坚持生活自理。1996年,儿女们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后商定,母亲跟随小儿子生活,每家贴补50元生活费。起初,母亲的生活过得比较愉快。时间一长,儿女都说工作忙,少去看望和关心她了。成年累月见不到大儿子的面,小儿子经常早出夜归,除了上班就是通宵达旦地砌“长城”。母亲只好常以方便面充饥。只有小孙子奶奶长、奶奶短叫个不停。老人临终前十几天,还为小儿子洗过衣服,原因是“泡了好几天了”。后来,老太太便血,不思饮食,三天后就仙逝了,两个儿子悲痛欲绝,打电报挂长途

报丧,四个姐妹从遥远的西安、太原、扬州等地日夜兼程赶来奔丧。聚会后兄弟表示:“母亲苦了一辈子已经走了,作为儿子应该尽到最后一份孝心。”

于是丧葬用品记录在册的有:为母亲定制里外三层新的中式丝棉袄褂裤,外加一个大红软缎绣花披风,头戴黑丝绒帽,脚穿绣花鞋,耳朵上戴着金耳环。从殡仪馆租了一个透明电控保温箱。四周放满了鲜花,供着香火和水果,从大门处延伸到堂屋前排放着几十个花圈。还请来了八个尼姑、八个和尚分坐左右祭台念“亡灵经”,又请来了八个吹鼓手坐在大门外吹吹打打。女儿们轮流守灵两昼夜,另请两桌男人搓麻将,说是“壮胆驱邪”。第三天租来十几辆大小汽车,送葬的车队在一片哀乐声中缓缓驶向火葬场。老太太生前的衣物床柜等,全部付之一炬或送人,家里没有留下一件遗物。送葬回来又大办十几桌斋饭。对此,当地群众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花架子,而绝非真正的“孝敬”。

其实,现在的老年人大多饱经风霜,对子女并无过高要求。大多数父母在失去劳动力之后,希望晚年得到子女的赡养、关心和生活照顾,特别是临终之际得到子女亲属的守护、宽慰而含笑永别,不主张死后大办丧事。

宋代陈确在他的《养生送死论》中说:“唯养生功夫是父母切实受用处,至于送死,虽必诚必信,勿之有悔,而在人子皆发于实心,在父母则尽是虚文矣。语云:‘椎牛而飨墓,不若鸡豚之逮存’,此最伤心之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照顾父母,才是保证父母切实能够享受为人子者孝行的行为。至于父母死了以后,尽管为人子者再尽心尽力,再诚心诚意,父母都不能感受到了,对他们来说,生的时候孝敬他们,才是切实的孝顺,死后的孝敬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虚文而已。所以说:“与其杀牛到父母的墓地上去祭献,不如在父母生前用鸡肉猪肉等奉养他们。”

如果说像前面讲的84岁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其子女因工作忙,忽视孝养,死后想用厚葬来弥补自己的不孝,这表明这类人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话;那么,像鄂西某县农民刘某父母在世时不敬不孝甚至虐待母亲致死,死后披麻戴孝,捞取“孝”名的丑恶行径简直就是灭绝人性,猪狗不如了。

刘某的老母早年守寡,几十年如一日地操劳,养大了三子一女。儿女成人并各自成家后,却无人再肯赡养她老人家。经村委会调解,老人轮流住到子女家中。但1990年冬天,当老人住到小儿子家时,小儿子声言房屋不够宽敞,竟将生养自己的老母赶出家门外,还指使自己的小孩拿猪盆往老人身上扣。老人冻饿交加,悲痛难忍,最后喝了农药,惨死在儿子的门外。

刘母去世后,刘家子女却一反常态,在家中为母亲供牌位,还为母亲择“龙脉”修坟墓,并请人用芦苇、彩纸为死者制作了楼房、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各式日用品,用烛光纸为死者剪裁春夏秋冬各色衣帽鞋子,甚至请来了“神汉”、“巫师”来镇宅。出殡那天,他们又请来吹鼓手吹打得热闹非凡。几个子女在坟前呼天抢地,似乎悲痛欲绝。

刘家子女对老母“生前不孝,死后哭吊”,这不仅不能捞取“孝子”的美名,反而被广大群众所唾弃。

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在父母生前多尽孝心,这才是真正尽孝。父母在今生今世的享受,才是他们最为真切的享受;父母在今生今世的幸福,才是他们真正的幸福。他们死后,你再尽多大的孝,他们也感受不到。所以,只有现世的孝敬,才是真正的孝敬。“薄养厚葬”既不符合父母的心愿,也有背社会公德和孝敬传统,更是国家法律所不容的。

三、修身笃学、建功立业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西晋时,有个著名文学家叫皇甫谧。从小过继给叔叔为子。他对继父非常孝顺,但不思

上进,胸无大志,每天只知玩闹戏耍,在市井上游手好闲。为此,他的继母很是担忧。一天,皇甫谧端着好吃的东西献给母亲,见母亲暗自落泪,便问其故。母亲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这话的意思是:你都20多岁了,可每天只知游荡,不干正经事,让我怎么能安心呢?你虽很孝顺父母,但如果不知进德修业,即使能够每天供奉父母吃肉,也不能算作孝敬父母。”

母亲的一番话,使皇甫谧幡然醒悟。从此,他奋发向上,把一切时间和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潜心修德治学上。为补回浪费的大好时光,常废寝忘食,挑灯熬夜,甚至白天下地也把书带上,边种田,边背诵。几年后,皇甫谧终于成为学识渊博,受人尊敬的著名的文学家、医学家。

徐霞客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从小聪明好学,最喜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方面的书籍,早有遍游五岳的愿望。徐霞客19岁那年,父亲病逝,服丧三年期满,因常常挂念在堂的母亲,对外出游历的愿望踌躇不决。在那个很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徐霞客只好遵从古训,放弃远大志向,尽心照顾母亲。徐霞客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人,当她知道儿子的心事后,就勉励他说:“身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她还亲手做了一顶“远游帽”给儿子戴上,表达了这位慈母的良好祝愿。徐霞客带着慈母的期望和教海,开始了漫游祖国大好河山的征途。经过30多年的千辛万苦,凝聚着毕生心血和智慧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巨著终于问世。

甘肃会宁,古有“苦甲天下”之称,现有人口56万,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扶贫县。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近16000人考入全国各类大中院校,并产生了近20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因此,会宁不断被新闻媒体所称道。

贫困县里何以能出这么多“状元”?原因也许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身在贫困逆境里的莘莘学子们,人穷志不穷,凭着为父母、为自己、争口气的朴素原动力,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凭借勤奋得到幸福。

王军,男,硕士,会宁县亚河滩人,1991年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他说:“我想得很实在很朴素,就是要对得起父母。我上小学时每天要走上一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路上有狼……父母就披星戴月地陪我送我,天天这样,很艰苦。就这一点我觉得也要对得起父母。”

皇甫谧、徐霞客和会宁学子的故事给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启示就是,我们青年人,正处在发愤苦读、立志成才、修德笃学的大好时期,我们应该比皇甫谧、徐霞客做得更好,更主动,更有取得成功的信心。因为,现代社会可供我们成业立身的机会远比古人多了无数倍。我们中小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修身养德,长知增能。我们要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和美好心愿,懂得学有所成,立志成才是回报父母生养之恩的最好的孝敬礼物。

四、孝顺父母不等于盲从或迁就父母的错误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著名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曾任明朝太师平国公。1644年,当清军攻破山海关,占领北京,挥师南下,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时,郑芝龙为了保全自己的万贯家财和身家性命,竟暗暗派人与清兵勾结,准备变节降清,以获得高官厚禄。

郑成功闻讯,心中又气又急又痛苦。他多次苦劝父亲抗清,但父亲却半句也不听。在那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的时代,为了阻止父亲投降变节,郑成功痛哭流涕,跪倒在地,再次劝谏父亲。父亲则大骂儿子说:“抵抗清兵只是死路一条,你乳臭未干,竟敢来教训我!”郑成功在父亲盛怒的情况下,依旧跪劝说:“孩子不孝,没能给父亲分忧解愁。但我看,降清才是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办了市五中、市三中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我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普高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两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使我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推动树品牌、创名校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区。 二、工作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动力、挖潜固基、质量优先十六字工作方针,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分别定位、各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市五中、市三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岗位、铁饭碗,积极倡导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成为学校进步的主体,校长成为学校进步的灵魂,力争通过3 5年的努力,使市五中、市三中各具特色,优势凸显。

三、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责任单位: 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编办)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校长实行职级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从区内外选聘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原任校长。对新聘校级领导和落聘校级领导的职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发布招聘公告。在新闻媒体发布市五中、市三中招聘校长的公告,由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应聘校长名单。 2.组织考试考察。对应聘校长进行演讲答辩,根据考评成绩分别取前三名进行组织考察。考察确认后,报区委、区政府研究。 3.正式聘任。拟聘校长确定后,由区教育局聘任,聘期三年。新聘校长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主管部门对聘任校长的工作进行年度考评,每年根据评定等级享受3 5万元的奖励津贴(校长除由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外,滤布厂其他津贴和奖金一律不从学校领取),如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二)推行聘任制。(责任单位: 教育局、编办、人事局、市五中、市三中)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坚持科学设岗、按需定岗,分层聘任、择优聘任的原则,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核编定岗。由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核定市五中、市三中的编制总数,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因事设岗、保证一线、控制二线和确保课改、兼顾一般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2.考核测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校级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考核测评小组,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测

2019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千后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20分) 1._______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_______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_______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_______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于() 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

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__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相一致的特点是()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1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1.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2.在1988年改革之前,_______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 1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疫情中小学开学后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疫情中小学开学后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目录 1、疫情后开学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1) 2、中学复学复课教学工作方案 (3) 3、疫情防控开学复课工作总结【1】 (10) 4、疫情防控开学复课工作总结【2】 (14) 1、疫情后开学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做好教学计划调整 县教育局要指导学校有序开展网上学习情况摸底和诊断评估工作,精准分析学情,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工作衔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学生顺利参加高考。统筹考虑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和中职参加毕业升学考试的特殊情况,切实增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序安排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保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二、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切实做好防疫一线人员子女、随迁子女、农村留守青少

年及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关爱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各校对重点学生群体要制定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明确专人督促指导,保证学习质量。 三、实行小班教学 上课时师生必须佩戴口罩。学校要实行小班教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40人,课桌位置要适当拉开,符合安全间距。教师要强化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同时要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确保一分为二”的两个教学班同质同量同步。 四、普遍开展战“疫”专题教育 要充分用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成的宝贵教育资源,认真组织开展以“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的战“疫” 专题教育,给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加强防疫知识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战"疫”先进典型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充分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五、保障教材教辅供应 高度重视教学用书供应,根据学校开学日期调整情况,

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要不要延伸

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要不要延伸 作者:周大平 瞭望 2019年12期 今年暑期,当初争相落地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们相继进入入托年龄,但由于各 地的公办幼儿园容量有限,导致了局部地区的入托难,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家长要 提前一两年为宝宝报名上幼儿园的情形。面对供不应求的形势,公办幼儿园纷纷大幅上调 了保育教育费,呈现赶超公办大学学费的强劲走势。这“一难一贵”相加,使许多家长叫 苦不迭。 就在各地政府忙着划拨专款救急,为公办幼儿园的扩班(建设新园已然来不及)陆 续给予补贴之际,学界围绕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限要不要向上或是向下延伸的热议方兴未艾。 是否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为了保证小宝宝们都有进幼儿教育机构的机会,希望义务教育向学前延长一年,以求通过其特有的强制性迫使政府承担起责任。”不少幼儿园园长和家长的这个建议,在 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看来并不适宜。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邢筱萍在今年年初提交了“北京应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提案。她认为,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养育,各类家庭对婴幼儿的养育标准差异很大,需要家 长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场所,而高中教育重在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高中教育质量会影响到公民素质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她在提案中陈述,正在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学设施的增加,以及教师因开发新课程而加大的工作量,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目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在逐年提高,相比之下,高中教师工资的提高还得不到 保障。为此,建议北京在全国率先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对她提案的回复:北京市酝酿12年义务教育已久。1999年起,北京的68所高中被陆续认定为示范校,这些示范高中促进了全市普通高中规模调整,也提高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当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基本保持在98%左右,并实行困难群体子女就读高中可享受免交学费等优惠政策,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和12年免费教育。2001年后,北京市教育科学院为此成立的专题组进行了多年论证, 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称,北京市到2019年实施12年义务教育基本是可行的,但还 需研究论证12年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 主张义务教育向高中延伸,是近年来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珠海市从2019年秋 季开始,对珠海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和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9年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更是处在新形势之下。然而,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新形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初步形成,也初步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因此,高中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基础,高中教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良好的高中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还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一些挫折,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教育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教育系统中的瓶颈,现状令人堪忧。高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在题海战术,高分压力下成为缺乏创新的高分低能者。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但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是片面的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切实性。.

一、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更是实现了大众化。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国际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式下,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应对新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变革。然而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关注程度高,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致使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发展水平偏低,并且不均衡。国家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用在了义务教育上,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学校因此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运转困能的局面,不能把更多更好地经历投入到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中。资金短缺的同时,也使得不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药品、模型等教具,还用专门用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学习的专业教室以及教师的办公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不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也使得学校无法有利地进行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均衡,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不均衡。根据有关规定,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U13,然而实际上普通高中教师的数量有很大的缺口,学生多,教师少,大班教学问题突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结构不尽合理,高中的教师的学历.

中学教育学读书笔记(共2篇)

育学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传递生产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育的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古典人物学科和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 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的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

度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终身化、民主化、现代化、国际化。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教育途径。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3教育促进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有: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4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5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式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生物前提)、环境(现实制约因素)、教育(主导作用)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

义务教育必须延伸到高中.

义务教育必须延伸到高中 义务教育是否要延长至12年,已是一个被讨论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广泛征集意见中,媒体透露纲要将于今年8月公布,但义务教育年限是否延长仍是未知数。 这个未知数,应该成为已知数,就是尽快将9年制义务教育扩展为12年义务教育。好处当然很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啊,推进教育公平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啊等等,罗列不尽。 可行吗?要说不可行,会有很多理由,师资啊,教育资源啊,最不能不说的大概是经费。没有钱,办不了教育。为什么没有钱呢,投入不够。投入不够,是发展水平不足以使投入大体上够,还是发展水平够了投入比例不够?一步步问,事情会明确一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说,现在的目标是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要不少于GDP的4%.4%,竟然还在争取,优先发展教育、尊师重教多少年了啊。 一份数据说,2005年我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2.8%,排在世界各国的末尾,比乌干达还低。而在行政开支方面,以2006年为例,中国政府的预算内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8.73%,远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数据在上,投入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还是未能认真解决,不论。 现在,全国还有27个县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对这27个县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是大问题。对全国来说,不足以影响整体上尽早向12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走。从实际情况看,广州、南京乃至陕西榆林府谷县,都已实施12年免费教育。12年义务教育的现实难度又到底有多大呢? 延长义务教育的提案方向有两个,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另一个则是往下,多增加一年学前教育,或者包括3年幼儿园教育。看起来,都是从降低家庭的教育负担着眼。这样的着眼点,向上还是向下延长,还真难以取舍,说不定投入账一算,就向学前的方向去了。 我想,义务教育的延长,是必须的,而且是必须向上的,延伸到高中教育。这至少与公民所要承担的义务相称。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服兵役。《兵役法》并未规定服兵役的学历,但是目前招收招募兵员,已经普遍采取必须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资格认证。义务教育是公民养成教育。一个公民接受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就应该认为国家承认他具备履行公民义务的条件。实行9年义务教育,表明国家认为经过9年教育,他

赏识教育方法

赏识每一个孩子 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一年多来,我校“赏识”课题组就开展了“赏识每一个孩子”的课题研究。我们以赏识成功教育思想为指针,不断优化学科教学活动、班队活动、班级管理,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为原则,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探讨“赏识班队会”的教学活动模式。以自我赏识、赏识他人、他人赏识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边做边总结经验,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 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B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019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附后

2019 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3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B.《论 语》 C.《大学》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 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4.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 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 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 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 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2001 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A.以学习直接经验 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 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规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 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 星墙”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 德育过程规律?()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 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义务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已具备了现实条件,中国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了这一措施,但主要还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时,一共带了7条议案及建议。他关于教育的5条议案及建议,其中就有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李光宇代表认为教育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核心推动力,当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青少年受教育程度距离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我国产业升级所需的劳动者技术素质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全国人大审议立法时应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延长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取消中考,推行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全免费教育。 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缓解甚至杜绝高中阶段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从而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基于以上原因,李光宇代表呼吁: 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条例,将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延长为十二年义务教育,推行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全免费教育。 二、取消中考,规定普通高中实行就近划片入学,职业高中实行注册入学。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允许以任何形式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应重点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修改义务教育学生的入学条件,使义务教育受教育者可以选择在本人户籍所在地或监护人经常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政府及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予以保证。 四、将落实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成绩作为考核当地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

赏识教育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一个是周婷婷。她生于1980年。出生后因一次感冒发烧导致双耳失聪。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双耳失聪的孩子,三岁半在亲人教育下,开口说话并学习认字,六岁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进入普通小学读书,就读正常小学后连跳两级,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打破当时世界吉尼斯纪录,十一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之一,十三岁被评为“全国残疾十佳少年”之一,十六岁被保送入辽宁师范大学,周婷婷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十七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二十二岁被选为首届“海内外十大时代女性人物”之一,二十三岁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二十四岁考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么,她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她坚强的意志,可又是谁能让他如此坚强的面对生活呢?那就是她的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周弘。周弘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式的海伦·凯勒,让女儿走上了一条超越身边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周弘成功的关键,是他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教育的瑰宝。用“赏识教育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地转化为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变小消失;从人格受到尊重;自信心十足,独立能力强,到将来成才,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赏识教育呢? 周弘说:“赏识就是看得起,士可杀不可辱!赏识其实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不要问人生有多少缺点,而要问有没有优点,哪怕满身缺点,只要有一个优点,就尽量发挥它,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我们做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我们来看周弘是怎样赏识自己的孩子的:婷婷第一次做应用题时,十道只做对了一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而周弘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还有一次周弘无意中发现:周婷婷和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盲聋残疾,会说五种语言)的生日差两天。他就兴奋地告诉婷婷:孩子,老爸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你是超人海伦凯勒的转世,你比她整整晚出生100年,婷婷说:“老爸撒谎,她是1880年6月27日,我是6月29日,比她晚两天。”周弘说:“宝贝,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妈生你的时候难产,海伦是顺产。”婷婷瞪大眼睛问:“老爸,真的吗?我可以像她那样厉害吗?”当然。从那以后,周婷婷时时以伟人自居,严格要求自己,后来真的成为像

中学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计划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的变化(19世纪-20世纪中期)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儒家)1、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藏:修。息:游。 3、“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 4、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6、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创立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发展期): 赫尔巴特:(标志)《普通教育学》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教育家)《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

【教育观察】后六中学的办学奇迹(三)

【教育观察】后六中学的办学奇迹(三) (篇三〕后六解决了多少教育难题 自《中国教师报》推出《后六中学:做好常规就是奇迹》报道以来,天津、河北、山东、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省内的徐州、扬州、常州等地区的教育局领导、校长,纷纷来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参观考察,他们对后六中学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对早读课、作业、课堂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部分参观学习者的体会与感受,以飨读者。 ●作业精当有效 方夏镇(镇江市实验中学校长): 胡建军任后六中学校长以来,在实施科学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在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不仅要求教师备课,还要求教师备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作业量和难度要恰如其分。他们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通过科学合理布置作业,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后六中学在作业改革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果,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效。 当然,这些成效需要教师去用心,精心挑选作业,做到

精益求精,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要精选,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作业必须真实,绝对不能抄袭。抄袭掩盖了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就会使后续学习产生更大的困难。作业做了就要批改,这样才有效。还要减少错误率,错了要订正,有错必改。道理大家都懂,但许多学校没有落实,说到未必能做到。后六中学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通过有效管理,在不加课时,不增加作业量的情况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把听懂老师讲的化为自己掌握的,作业练习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些教师误认为学生练得越多越好,盲目布置大量作业,而不注意提高学生作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错误和无效的作业很多,产生了负强化。我们不能满足于多练,应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劳动,无效的作业再多也枉然。精心布置和随意布置,精批和粗批,效果大不相同。要在精细化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改变布置批改作业的粗放性。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粗批粗改。后六中学在布置批改作业方面的经验,如精选、批改和独立完成等,尽管并无惊异之处,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有普遍意义,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把一般的生源培育成一流的学生 余如进(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后六中学的成功经验驳倒了当前流行的三种错误思想。

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能混为一谈

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能混为一谈 各地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民众需求,适当实施幼儿教育和高中教 育的免费和普及,但不能匆忙纳入义务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强迫实施。 把高中或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这个要求在几年前国家教育规划 纲要征求意见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然后在各种不同场合实行过多次 辩论。今年两会,依然有很多代表委员注重这个话题,说明还有进一 步讨论的必要。 为此,必须首先说清楚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 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规范性的基本特点。规范性要求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 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标准等,并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现在很多学者提出将幼儿教育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很多是 从这个学段的教育缺少经费的角度提出来的,认为纳入义务教育就会 有更多的或更有效的经费保障;或者认为既然现在政府财政有保障, 就应该用于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岂不知这种想法只顾及到义务教育的一个特性,而忽视了它的强 制性和规范性。强制性与规范性是不能任意延长的,延长了可能就会 违背了人的天性,不利于人的成长发展。对于3至6岁的幼儿来说, 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不适合用规范和强迫,不可能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到了高中阶段,经历过叛逆期的孩子,各种优势潜能的差异发展已经 表现出来了,实行统一的课程或强迫教育事实上也不可行。在教学实 践中,初中二年级后辍学率、厌学率的上升就是某种实证依据。那些

赏识教育名言

1)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他们受到了不幸的教育。 2)孩子都是为希望而活着的,一个让孩子看不到希望的家庭,是没有希望的家庭;一个让孩子看不到希望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一个让孩子看不到希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3)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就像每棵庄稼都渴望成长一样。 4)与幸福有约的人,往往与成功有缘。 5)人的命运无法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是对命运的态度;一旦对命运的态度彻底改变,命运必将产生巨变。 6)心态改变一切,性格决定命运。凡事发生往好处想的人,才会有好心态、好性格。 7)家长只问分数好不好,不管孩子心情糟不糟;恰似农民种庄稼,只问庄稼高不高,不管叶子黄不黄。 8)一句话,一盏灯,也许改变人一生。 9)了解一滴海水,就是了解大海的前奏;了解一个孩子,就是了解生命的前奏。 10)好思维,好人生,凡事发生好处想,换种目光看世界。 11)潜力巨大——自豪 生命脆弱——平淡 人生短暂——快乐 12)我们坚信,一个手势,(翘起大姆指)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也许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我们坚信,一个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也许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心态。 13)挑毛病的教育是: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找光明的教育是: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 14)一个人随时都可能跌跤,但仍然可以站起来! 人跌倒后要再站起来,是一件最困难但也是紧简单的事。 15)生命如此脆弱,多么渴望得到欣赏,从中获得安全感,生命的潜能才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16)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17)吃得饱,穿得暖,凡事发生往好处想,这才是人生快乐的奥秘啊! 18)独生子女的教育悲剧在于:金色童年却没有伴,满腹心里话又没人讲。 一个“独”字使他们在物质上是最富有的一代,而精神上却是最贫乏的一代。 19)当今中国,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上岗证、合格证的今天,唯有在教育孩子——这个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致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家长却从来不需要合格证,也永远不会下岗。这也许正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所在吧! 20)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饱含热泪地—— 欣赏你的孩子, 拥抱你的孩子, 亲吻你的孩子, 赞美你的孩子, 为你创造的生命——这个万物之灵,而永远骄傲! 21)富——富不过三代, 穷——不能穷了孩子。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富人的孩子为穷人的孩子打工。原因就在于孩子的家庭教育。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