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历史复习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 文官体制: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②内容:⑴“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

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

⑵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

充任厢军和乡兵。又采取更戍法。

⑶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

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

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③影响: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3. 科举制的完善:

①表现:⑴制度上: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

复试;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⑵内容上: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

增加策论考试。

②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 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

“靖康之变”。同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3. 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9年,南宋灭亡。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2. 海上丝绸之路:

①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②概况: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

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

的“番市”。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因此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

点的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③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1.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获得成功。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官府设

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宋代火器的名目繁多,其中“突火枪”和“火铳”最著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里程碑。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1. 政治体制:

①原因: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内容:⑴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相当于唐

朝的尚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

监察;

⑵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成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

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如回族的产生)。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两朝,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至于顶峰;

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西学东渐;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①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

②措施: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归耕;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革了官

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重视水利工程。

③结果: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2.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①原因:为稳固统治,大力加强皇权。

②措施: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但内

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

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⑵朱元璋建立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设置锦衣卫后,

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长卫由皇帝直

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③后果: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1. 1636年,皇太极称帝,该国号为清。

2. 1644年,李自成率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1. 清代前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

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2. 皇权加强的过程:

①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

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②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南书房,希望钳制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但实际作用有限。

③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

常设的军机处。

军机处⑴实质: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⑵地位: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⑶成员:由亲信满汉大臣充任,“廷寄”,“交片”。

④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

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3.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经过多年努力,使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①东北:康熙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

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②西北: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

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的起兵叛乱,统一

了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和民政。

③西南: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

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

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④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1. 社会经济的繁荣: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

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①农业: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

玉米,此时迅速推广,解决了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经济作物显著增加,成为重

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

作坊。

③商业:许多城市渡过鼎革之际的萧条,恢复了往日的繁盛。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

品集散地。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 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3.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1. 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特点:①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赔偿(厚往薄来);

②附带的货物指定交易。

2.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3. 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

策。康熙帝在位的中期,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广东十三行)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4. 闭关的原因:①对西方势力的戒备;②自大、保守的心态;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1.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

著作。

2. 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

影响:①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②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上海历史等级考第三分册考点整理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设 a. 宋朝建立(A) 1.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东京) b.文官体制(c)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 1、军事上:A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设枢密院掌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 B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C 更戍法 2、政治上:A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官员担任官职,文官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B 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及地方官员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士大夫为主体的 文官政府 C 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a.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A)(地图) 1. 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 2. 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1044年宋与西夏和议 3、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仿汉制,建大金,都城中都(北京)。1125年灭 辽 b.、檀渊之盟(A) 1005年宋辽签订檀渊之盟后,宋辽战争结束,维持百年和好的关系 C.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A) 1. 靖康之变: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称为“靖康之变” 2. 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为宋高宗,定都临安(杭州),称为“南宋” d.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A) 郾城会战,胜,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e.榷场(B)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 为北方地区,以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其到了积极的作用。 f. 蒙古崛起以及南宋灭亡(A) 1. 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 2. 元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订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3、南宋的灭亡:1279年 经济重心的南移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 b.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B) 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 原因:随着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的增长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宗教束缚的削弱 D C.人文主义的影响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人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北京市历史会考复习提纲解析

会考复习提纲解析 1.北京人(七上第1课) 地点:房山周口店猿人遗址 时间:距今70至20万年前 特点:群居,会使用天然火,靠采集和狩猎生活,外貌还有点像猿,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练习 1.下面这些描述,符合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A. 一群人围在一起吃米饭 B. 群中的妇女使用骨针为大家缝制衣服 C. 在合力围捕到一头鹿后,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 晚上住在洞穴中,洞口附近燃着一堆火 2.下列各项叙述中,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符的是 A. 直立行走 B. 人工取火 C. 使用打制石器 D. 过群居生活 3.北京人虽然还有许多和古猿的相似之处,但却被称为人,是因为 A. 会使用火 B. 会直立行走 C. 会说话 D.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时间:两宋(南宋) 表现: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农业(粮食)、手工业(瓷都景德镇、哥窑、丝绸等)、商业发展(苏州、杭州),“赋税仰给东南”。 原因: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 南宋朝廷号召;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安定。 练习 1.我国人口南方超过北方是在 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完成于 A.东晋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4.两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躲避北方战火 B.南宋朝廷号召 C.南方相对稳定 D.金政权压迫 5.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两宋时,棉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土特产 C.瓷器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D.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丝绸之路(七上第9课) 时间:西汉 人物: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影响: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密切了与西域的联系,西汉政府后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1840年—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 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牺牲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9、1898年6月,光绪帝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 14、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5、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地点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历史第三册重点课文整理

枢密使:宋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宰相。 参知政事:宋副相。 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禁军非将领一人统率。 (三衙、枢密院相互牵制,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一定程度稳定宋初政局,实现政权平稳过渡,使官员的选拔撤换、 调动派遣更加灵活;但也带来冗官冗禄的弊病。 内重外轻方针: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留老弱充任厢军和乡兵。 重文轻武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科举考试形式:解试、省试、殿试。殿试:皇帝亲临复试省试合格的举子。 宋朝科举考试内容:宋初承唐,以诗赋取人;中期废除记诵“帖经”,增加策论考核对儒 家典籍理解和社会事务的分析。 弥封/誊录制度: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 【科举制的改革完善为宋朝选拔大量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宋中期以后,地方学校大量兴起,启蒙教育深入社会基层。17-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18 【宋初各项改革有效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消极影响: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实行募兵制度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岁币:宋与辽议和输纳的钱物。岁赐:宋与西夏议和输纳的钱物。 庆历新政:范仲淹拉开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宋仁宗)。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 元祐更化: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全面罢废新法。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第三分册习题答案】 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杯酒释兵权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2、宋太祖采用“更戍法”,轮流变化驻地,其目的是 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 c.锻炼禁军的能力 d.防止武将割据 3、“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流行的俗语,它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b.强干弱枝 c.外患频仍 d.文人政治 4、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的拥兵自重和武将的篡夺皇位,不知重演了多少次,而最后一次就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这次兵变发生在 a.581年b.626年 c.960年 d.1127年 5、下列北宋时期的官职中,不是由文官担任的是 a.枢密院的长官 b.三衙的长官 c.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参知政事 6、“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也。”其中“躬亲临试”是指 a.乡试b.省试 c.殿试 d.“弥封” 7、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 b.殿试当时尚未成为定制 c.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 8、欧阳修说:“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发表此言论的根据是 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b.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 c.“弥封”、“誊录” d.增加策论内容 9、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2、严重摧残了人们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禁烟措施:1、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2、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爆发:1840年6月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争:1、关天培虎门之战2、陈化成吴淞之战3、三元里人民抗英 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香港岛给英国,3、赔款2100万银元,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其中,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我国的关税主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1844年,美国和法国分别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 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1858年,俄美英法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1、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其中,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破坏了我国的内河航运权。 1858年英法同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割占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清王朝逐渐衰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PS: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鸦片战争后变成入超。 2、影响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年8月 3、《南京条约》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 4、影响 前期后期 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地主与农民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农民起义旧民主主义革命 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1842 魏源《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PS:1、香港逐步被割走过程

(1)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2)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九龙司 (3)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割新界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1)1840~1842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 (2)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 (3)1895 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 (4)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陷入(正式确立、最终沦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利。 2、借口:1856年10月 英国:“亚罗号事件” 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 (1)增开10处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 PS:1860年2月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 《北京条约》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