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文学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人与文学的双重自觉: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时代。

1、个体生命与思想的觉醒:

动乱的社会现实既对人的生命形成严重的压抑和摧残,又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加之儒家思想委顿,因此,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玄学风气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与束缚,重视心灵的超越与解放,成为时代的总体倾向。

“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

--钱穆《国学概论》2、文学创作的自觉:

文学走出了经学附庸的境地,转向了独立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论等众多空间都获得空前的硕果。

“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这一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艺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二、文学自觉的标志

1、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不再依附于其他行当,并出现了专职的文学家。

2、出现了专门的文学理论,并取得显著的成绩: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总之,这一时期文学日益改变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带来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第二节“乱世文学”及创作主题

一、“乱世文学”:

战乱和分裂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形成了魏晋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二、创作主题

1、生死主题: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的感慨及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第三节门阀制度对创作的影响

一、特殊的社会制度:门阀制度

出现在东汉后期,魏和西晋时兴起,东晋时达到顶峰。表现为士庶的对立。世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享有特权,世代相传;寒门庶族则难以进入上层统治,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东晋时已变为士族与皇权共治。南朝时氏族势力开始衰微下去。

二、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许多才高的寒士将不平反映在创作中,形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左思《咏史》其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等。

2、文学乃至创作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出现了大量的文学

家族。如“三曹”、“三张”、“二陆”等。

3、在作品中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新的社会思潮:魏晋玄学

形成与老庄思想有关,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包涵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导致士人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秦汉以来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

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经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玄学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

1、“崇尚自然与真”:

“自然”为老庄哲学特有范畴,指一种非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只要顺应自然,无所待、无所使,就可进入这种境界。“真”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作品体现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的审美思想,嵇康、阮籍、钟嵘、刘勰等人也对其进行了论述,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2、关于“言意”的讨论:

“言不尽意”: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强调言意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荀粲)

“得意忘言”:言的功用是明象,象的功用是存意,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须忘言,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须忘象。(王弼:言—象—意)

文学创作应该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之体味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也正是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所在。

三、玄学对士人人生态度的影响

“魏晋风流”--“智慧兼深情”的美学风格: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兰亭流觞,东篱采菊…”。

一种魏晋人所追求的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生态度。提倡追求诗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反对儒家的为人准则,还自我以本来的面目。

构成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冯友兰论);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都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四、“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

(一)“名士风度与药”:服食“寒食散”(又称“五石散”,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硫磺等五石)成为魏晋独特的文化现象。何晏、嵇康、皇甫谧、王羲之等文人名士皆涉入此道。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篇》)

原因:长生与济欲的诱惑力;类似鸦片的刺激作用;名士风度的虚幻效应蔚成了服食的风尚,被社会认同。

(二)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建安才子

“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曹丕《典论?酒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愿举太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曹植《与吴季重书》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三)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

“七子”中孔融曾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并写《难曹公禁酒书》抗争其禁酒令。“七子”中王粲写有《酒赋》来赞美饮酒。

“…相与友善,崇尚老庄,行为放达,常游于竹林,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三国志?魏氏春秋》)

“竹林七贤”嗜酒的心态是复杂的,但放荡不羁是共同特征。其与老庄精神的沟通,追求精神自由与个体人格的解放,是其放达的哲学根源。

(四)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竹林七贤”

“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晋书?阮籍传》)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世说新语?任诞》)“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世说新语?任诞》载东晋名士王恭语)陶渊明“性嗜酒”,创作了大量的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歌,寻求酒中的“真味”,即人生的真谛。(五)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精神实质

魏晋文人名士酒缘背后的深层原因: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流泛使生命的意识与价值更具多元色彩。

这种醉酒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酒神精神,不是情欲的狂欢和本能冲力,而是在逃避中寻找理解,于颓废中求得醒悟,包含着太多的理性。围绕着酒与醉的是人世的烦忧、人际的苦痛,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理性执著和情感眷恋,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派含蓄温柔、深情脉脉、情理和谐,这也是“魏晋风流”的一种体现。

《饮中八仙图》,表现了魏晋人崇尚清静与自然,追求诗化人生,全面诠释了魏晋风度。第五节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佛经大量译成中文,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二、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

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产生了反切,发现了四声。

4、丰富了汉语词汇。

5、使文学观念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末建安——魏、蜀、吴——正始元年——西晋(北方:五胡十六国南方:东晋)——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齐→梁→陈)——隋统一(589年)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北朝文学(南朝文学)

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了中古最灿烂的文化;又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呈现出自由开放、富于创造力的局面。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

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

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

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

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

5、民歌兴盛;

6、小说初具规模;

第二章建安文学(196—魏前期)

第一节概述

一、时代背景:

军阀割据混战,后曹操实际把握北方政权,形成一个文学中心。社会政治格局、思想风貌、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都迥异于前代。

二、代表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女诗人蔡琰等。)

“七子”: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徐干(得名于《典论·论文》)

三、建安文学取得的成就

1、创作主体队伍庞大:以三曹为中心,可谓“俊才云蒸,佳作霞蔚”。

2、创作形式多样:诗歌为主要形式,推动了五言体诗的成熟,形成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章、奏、表、檄各体文章写作气势酣畅,文笔兼美;书、疏、辞、赋抒情写心,文采缤纷;

3、文学批评肇始发端:涉及作家才性、作品风格、文体和文章审美价值等,有力推动和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

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1、动乱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许多作家的作品成为汉末战乱不绝的真实写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2、对社会苦难的感慨和个人内心失意的相互激荡,使建安文人一方面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及抒发其建功立业、拯救生民理想的积极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总是覆盖着一层难以排遣的悲凉梗概哀楚之气,反映了文人一种志不获骋的政治理想挫折感。

3、儒家思想的动摇,文学思潮改变,文学得到自由发展。

4、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改造。

继承:五言体式;语言风格;诗题。

改造:多抒情之作;率先引用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如语言华丽、对仗等,强调“诗赋欲丽”(曹丕语)。

5、执政的曹氏集团的推动和引导。“邺下创作集团”。

第二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总体的艺术风貌,即在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朗刚健、简练有力、富于气势的特色。

创作主题之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政治理想;创作主题之二:对人生苦短的哀叹;艺术表征之一: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表征之二:浓郁的悲剧色彩;第三节曹操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生活任侠放荡,喜“刑名之学”。博览群书,雅爱文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文心雕龙·时序》)并潜心研究兵法。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语)凭借家庭的力量,20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建立了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逐步统一北部中国,死后被追奉为魏武帝。《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了“床头捉刀人”等轶事。

曹操生性机警,为人通脱,无所拘泥、固执。政治上重视实效,惟才是举,不拘品行。蔑视繁琐礼仪与虚饰的道德,其个性和感情能够真率地表现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偏爱乐府歌辞。

其诗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最佳。诗中流贯着一股雄霸之气。“魏武雄才崛起,无论

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非衰运人物。”(明·胡应麟《诗薮》)散文亦写得清俊通脱,流传下来大量“令”、“表”、“书”,具有忌虚浮、讲实用的特点,独表一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以一代霸主之重,网络文学之士,形成邺下文人集团,实为建安文学之领袖。有《魏武帝集》。

二、诗歌创作内容

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词,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传统的第一人。

现存古题乐府诗20余首,按内容分为两大类:

⑴表现汉末动乱时期军阀混战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

⑵直接披露个人情怀,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政治抱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组诗等。

三、文学创作风格

在文学上主张清简,反对浮华;追求语言古朴,抒发情感往往悲凉慷慨,内涵厚重。唐宋后逐渐得到世人的欣赏。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齐?钟嵘《诗品》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陶孙《诗评》

“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明?胡应麟《诗薮》

“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清?沈德潜《古诗源》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解析

汉乐府中的曲调,本为送葬的挽歌。作者以旧题写时事,为当时社会的实录。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十句):叙述汉末动乱的形势、原因,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第二层(后六句):描绘军阀混战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军阀的愤怒之情。

此诗叙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原因及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揭露了军阀们的野心,表现了对军阀的蔑视和对人民的同情。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

此诗充分地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凉古直”的风格,语言古朴,气魄宏大,感情悲凄,具有苍凉激越、沉郁顿挫的气势,反映了诗人作为政治领袖的胸怀与独特的个性特征。清代方东树评结尾四句曰:“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赏析

也为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诗人咏志抒情的佳作。诗人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使全诗流动着一种雄霸之气,被后人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诗歌之一。

全诗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全诗每八句为一章,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借酒抒怀,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流逝。“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清?魏源《诗比兴笺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少有的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不回避人生矛盾并且表现了不屈服于人生的精神气概的好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是人生苦短,亦有着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直面过去的人生,痛苦多于欢乐,由此产生了对人生的忧虑,激荡起情感的波澜,慷慨悲壮,无法排遣;但诗人并未沉沦,而将之和着杜康,一并灌注于诗情。

第二章:开始抒写思贤若渴的心境。借用《诗经》原句以抒发渴求贤才的心情及对贤才的竭诚欢迎。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描绘了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诗人并未明确说出“求贤”二字,仅用二个典故就使人对其求贤如渴的热诚一目了然。

第三章:以月比人,借月抒怀。用比兴手法先写为求贤而愁,后写待贤以礼,一忧一喜不离主题,曲折变化的心理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颇具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四章:写景寓意,以周公自励,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乌鹊南飞”显然有贤才南流之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见犹疑徘徊之势,所以才欲效“周公吐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豪气逼人,乃是通过了人生的忧患与考验而建立起更加坚定有力的乐观精神。

艺术风格:典型地体现了建安诗坛慷慨悲凉的格调,既有激昂之高格,亦有忧愁之情调;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比喻生动形象,寓托含蓄委婉,用典自然贴切,借用《诗经》成句信手拈来,不露痕迹。

《步出夏门行》组诗

为乐府曲调名,又名《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为洛阳西北城门。

组诗前有一“艳”,在乐府歌辞中为前奏,此处为序言: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组诗包括四首:《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均为北征乌桓凯旋归途而作。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12年(207年)夏5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诗,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今人范曾作。

《观沧海》赏析

写登碣石山眺望大海,重点写苍茫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抒怀,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写景诗。

开篇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题直起,总领全篇,随后援笔顺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层层点染,各具形态;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情景交融,志趣横生。

诗人把山水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独步于当时,先于山水诗派。而且个性气质待写景一出,便“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如雄鹰俯视万物:以沧海比怏怏华夏,喻浩荡胸怀,其旷远辽阔,充满威慑力量的空间感,自有一种调度乾坤、吞吐日月的帝王气象。且用词素白易懂,形象壮丽鲜活,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赏析

诗人将生命哲学融于诗的形象,生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加强修身养性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加大生命的密度更为重要,即追求生命的质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生命价值的宣言与追求。

诗人认识到人生有限,功业无限,坚信主观努力可有作为,抒发了老而弥坚的英雄情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的主观努力的积极态度,也表现了对人生颇为辩证的思维。

诗歌将形象、比喻、哲理、抒志融汇贯通,意象奇伟、沉郁劲健。

此诗所表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影响着无数后人。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有“壮怀犹见缺壶歌”一句,说晋人王敦雅爱此四句,酒后常吟诵,并以铁如意击壶为节,使壶边尽缺。曹操四言诗的意义与价值

“曹操的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沈德潜《古诗源》“三百篇之后,曹操的四言诗最为杰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真正意义上的四言诗,是属于曹操一个人的。”--王富仁《古老的回声》《诗经》的四言体:

《诗经》的“四言诗”是诗、乐、舞的综合体,与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的意义在于其抒情状物、叙事表意的特征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构架。

从“诗”的角度来说,“四言”构不成起伏变化,无法容纳全面的词性,虚词难以进入,节奏没有变化,难以适应诗人多变的情绪,更难做细致的描绘。因此,四言更适于言志,而不适用于抒发细腻、委婉的感情,不适于描写和叙述。

曹操的四言诗

曹操之前,无论屈原、乐府民歌还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主要是以抒情为目的,他们的求生、求美的意志受到了现实人生的压抑,造成了郁闷的情感,四言诗对于表现这种情感是不适用的。

并且,中国的社会是由天子定乾坤,因此这些作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具有完全的主动性,他们的理想也不具有直接的自我实践的意义,只能通过为统治者服务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的诗作里不可避免地透露着被动性的情绪。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美]苏珊?朗格

曹操是一个独立不倚的人,不悲人也不悯己,所以其诗表现他的情感自然是宏大有力的,如临旷野,如观沧海,大气凛然。他的《观沧海》、《龟虽寿》都位于中国古代四言诗之冠,使出于乐、舞、诗三位中的四言形式获得了独立的诗的品格。

四言诗在曹操之后几近绝迹,但在后来的豪放词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如《水调歌头》、《沁园春》都以四言为主体。

第四节曹丕的诗文创作

一、生平:(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217年被立为太子,220年继魏王位代汉称帝,即魏文帝。他推行九品官人法,开启门阀世族的取士制度;下令放宽刑律,减轻赋税;思想上严格礼教,提倡养老扶幼,统治比较稳定。

丕自幼好文学,以著述为己任,一生未中断过。“年八岁,能属文”,稍长,逸才宏放,“遂博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有辞赋近30篇,存诗约40首。有《魏文帝集》。

其诗明显受汉乐府影响,体式上四、五、七、杂言、骚体兼而有之,语言通俗流畅,较

为抒情化,一改其父纯写己怀、不假雕饰的风格,注重形式的纯熟、唯美,倾向于华丽。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曹丕是建安文坛领袖之一,他竭力提倡文学,为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组织者。他下令编纂《皇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但已散佚。

后人认为其文学成就远不如曹操和曹植。对此,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曹丕的文学成就

有《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由文人创造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发展有很大贡献。

散文成就较高,辞采清丽,人情味浓且富于个性,尤擅长书信,如《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对后世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价值。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煢煢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霑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地远势偏,征戍不绝,故为此者往往作离别之词。庾信所谓‘燕歌远别,悲不自胜’者也。”(清?朱乾《乐府正义》)曹丕共有《燕歌行》二首,写一位独守空房的思妇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尤以第一首更为出色。从意境创造上说,该诗可称后代表达思念情感的抒情诗的先祖。

意境即境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聚焦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同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这是我所谓‘意境’。”——(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将审美感情移情于审美对象,将主体心境融入、浸透于物境之中,便形成了感动读者的审美意境。“意与境浑”、“情景交融”向来是古代诗评中所赞赏的高境界。

此诗开篇三句化自宋玉《九辩》第一章“悲秋”中的句子:“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恰当地选择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景物:秋风、衰草、白露、南归的燕与雁,描绘了一幅萧索悲凉的晚秋图景,创造出一种“情景相生,以景寓情”的意境,造成了寂寞凄清的气氛。

下面的诗句从实写景色进入到虚写心理,感情进一步深化。爱极生恨,思极生怨,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往下直抒对丈夫的思念。“忧”由“思”而来,思念的无尽使忧怨更加绵长,思妇不觉潸然泪下。

“援琴”以下句引入动作,思妇想以弹琴来排遣愁肠,不想无意间弹奏的“清商”曲因音节短促,音响低微使她愁上加愁。无眠的思妇对着满窗明月感慨惆怅,目及牛郎星与织女星时,突发奇问,反衬自己的现实处境,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王国维认为,境界的艺术表现即“不隔”,“话语都在目前就是不隔”,“其言语必沁人心

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无矫揉状束之态。”(《人间词话》)《燕歌行》便很好地做到了“不隔”。以比结尾,扩大了诗句的含量,而且写景全部为抒情服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生动,委婉缠绵,风格清绮,颇具民歌风味,所构造的独特意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颇具感染力。

《燕歌行》的影响

游子思妇诗古来有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棲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中还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等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唐?孟郊《怨诗》还有张藉的《促促词》等。

内容上《燕歌行》并无特别之处,但表现的手法却别具一格。诗人从选取特定景物入手,将情感的抒发置于景色描写中,让秋风落木摇撼思妇的心怀,让燕雁牛女触动她的情思,让明月琴诗陪伴她一道煎熬,使景语、情语水乳交融,创造出一种曲折动人、委婉丰富的意境来,从而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正因此,曹丕的诗歌才具有了深广的生命力,为历代人们所赞赏。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燕歌行》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贡献:

“笔姿轻俊,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蓄无尽,,其源出于《古诗十九首》,淡逸处弥佳,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第五节曹植的文学创作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翰《蒙求集注》录谢灵运语)

一、生平(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被封为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自幼聪明慧悟,十岁时就已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喜好民间文学,善属文,自称“少小好文章”(《与杨修书》),又曾说“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慨慷,所著繁多。”(《文章序》)曹操死后,他受到曹丕父子的迫害,行动无自由,如同囚徒,终于郁闷而死。有《曹子建集》“才高八斗陈思王”——曹植画像

二、文学创作及风格

以22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前期抱负极高,极力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修书》)因此作品内容豪壮,表现了建功立业、济世拯民的理想,更多的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充满了豪情;作品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也写下大量表现贵公子生活的诗篇,如《公宴》、《斗鸡》。

后期曹植的生存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心情悲愤抑郁,作品集中地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和渴望自由解脱的心情,多为慷慨之音、忧患之辞。

后期作品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前期,思想意义更高,艺术更成熟;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地反映内心的不平与哀怨,但都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后期代表诗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

曹植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是建安时期留存作品最多、最杰出的诗人,被誉为“建安之杰”。其作品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流传至今有80余首,大多为五言体,艺术成就极高,有“五言诗一代宗师”的美誉。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使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苏李以下,故推大家。”

——(沈德潜《古诗源》)曹植在文、赋的创作上成就也很高,均为当时之冠。有辞赋30多篇,如《洛神赋》、《愁霖赋》、《静思赋》、《怀亲赋》等。《洛神赋》为代表作,通过描写梦幻境界,讲述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词采富丽,想象奇特,充满浓厚的神话色彩。

其文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修书》是著名的散文书札;《求自试表》和《求通亲亲表》骈俪成分极重,多采用对偶排比句或三、四、五、六言相间句式,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尔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东晋顾恺之作《洛神赋》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赏析

为曹植自创的乐府新题,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首两句奇异突兀,落笔紧扣读者心弦:西北边地战事频仍;采用烘云托月手法写出马上之人骑术娴熟。“曹植诗‘极工起调’”。(沈德潜)接着用民歌的表现手法,一问一答,补叙马上人的来历身世:一位年少的英雄游侠。

接下的八句用排比手法刻意铺陈白马小将超群的武艺:早晚良弓不离手,勤于苦练;上下左右百发百中。并用两个形象的比喻,着力渲染小将的敏捷灵巧、非凡的身手,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三层写白马小将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厉”字写出了小将应声而动,训练有素。后八句揭示了小将的内心世界,重在展示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抛却父母妻子之爱,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国赴难,视死如归。至此,一个武艺超群、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爱国英雄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

此诗通过对北国白马小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要求建功立业的抱负,抒发了自己为解救国难、为统一大业不惜抛弃一切的勇敢豪迈的精神。

《白马篇》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白马小将的形象是作者用世理想的艺术寄托,是其早期凌云壮志的生动体现。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朱乾《乐府正义》)在艺术上,“此篇奇警”(方东树《昭昧詹言》):起笔突兀,行文曲折跌宕;布局巧妙,剪裁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风格雄浑刚劲,语言豪壮有力。

此诗是我国早期完美描写人物的诗歌,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赠白马王彪》赏析

曹植后期诗作中感情最为激愤的一首诗。全诗共七章,前有小序,主要抒发其在政治上受曹丕父子压迫的愤懑以及渴望自由解脱的强烈愿望。

诗前小序为理解全诗的提纲,概括交代了写作背景及愤懑的原因。

第一章:以叙事为主,写“归旧疆”时对京城的眷恋与回顾。“日夕过首阳”另有深意。暗示兄弟生离死别之伤情,情绪低沉。

第二章:以写景为主,极写归途的漫长艰辛、旅人的感伤抑郁之情。

第三章:抒情的第一个高潮。先写兄弟离别的忧愁与痛苦,继而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奸佞小人的愤恨。

第四章:感物伤怀,通过对秋日原野萧索冷落景象的描绘,抒发一种孤寂、凄凉的情怀。“归鸟”、“孤兽”意象具有特殊含义。

第五章:写离合之悲,死生之感。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而叹息,对惨死的兄弟进行伤悼,颇有“忧生之嗟”。

第六章:离别之际,诗人故作豪言壮语,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勉励兄弟。看似达观,内心却在流血,悲愤之余给人以悲壮之感。

第七章:进一步对天命提出怀疑,并悟出某种道理;以所嘱保重作结,手足情深,依依不舍中流露出更为深沉的悲痛。

主题:《赠白马王彪》以由京师回国的归途为线索,以兄弟离别之情为主干,真实地表现了统治者的所谓手足之情的虚伪本质和其政治斗争的冷酷内涵。

艺术特点:

⑴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交相呼应,穿插并行,整个诗篇起伏变化,迭宕多姿。

——“章法绝佳”。(沈德潜《古诗源》)

⑵形式上采用章节蝉联的辘轳体(章间连环接句法),将悲痛、激愤的思想感情层层剥笋般地抒发出来,使全诗气韵贯通、节奏分明,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忧愤”、“苦闷”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主要基调,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已经明显体现出了“辞极赡丽”、“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胡应麟《诗薮?内编》)的特色。

第六节王粲的《七哀诗》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一、生平:(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活在董卓作乱时期。出身世家,以聪明早慧闻名于时,相传蔡邕十分器重他,送几车书给他。在“建安七子”中年辈最晚,但文学成就最高。17岁写成代表诗作《七哀诗》。后人把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有《王侍中集》。

二、文学创作

王粲才华出众,博闻强记,诗、文、辞赋均有成就,为《诗品》中列于上品的魏的三人之一(另为曹植、刘桢)。以诗赋见长兼善各体,今存诗20余首,赋20余篇,《登楼赋》为千古名篇。在建安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曹植《王仲宣诔》)

“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钟嵘《诗品》)

《七哀诗》--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赏析

为乐府旧题,偏重于哀伤的题材,都是五言诗。有学者认为与音乐有关系。王粲有三首《七哀诗》,此为第一首,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董卓逼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后其部将李傕、郭氾发动兵乱攻陷长安的一段历史。

诗歌描写了诗人在兵乱中离开长安去荆州避难的所见所闻,是一幅惨绝人寰的难民图,表现了汉末北中国的社会现实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层:写作者避难荆州时亲戚朋友悲戚难舍的送别场面。先以概括笔法交代时局背景、离开长安后的去向。“复”字丰富了诗的内涵。接着刻画亲友的表情与动作,渲染了一种凄惨的气氛。

第二层:为全诗的中心,写作者一路上所见到的人民备受苦难的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为整个中原地区饱受战乱践踏之后总的写照。“无所见”是艺术的语言,寓意深刻。最独特精彩的是“饥妇人弃子”场面的的描写,诗人用了背逆常理的情节,意在突显惨烈的现实。

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抓住饥妇一系列典型动作:“抱、弃、顾闻、挥涕、不还”,以及饥妇的语言,描写在饥饿、死亡下挣扎着的母亲,万般无奈地抛弃了婴儿。诗人把饥妇的内心矛盾情感也一并写出,对战乱的残酷性作了更深层的揭露。

“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从客观回到主观,从叙事回到抒情,承上启下。

第三层:诗人登临霸陵高地,回望长安,满目凄凉,吊古伤今,心中不胜感慨,从内心深处发出沉痛的哀叹。

这首诗揭露和控诉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罪恶,表现主题深刻有力,记叙、抒情结合得很好。

“落笔刻,登音促,入手紧。”--王夫之《古诗评选》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七节蔡琰的《悲愤诗》

一、作者生平简介:(生卒年不详)

蔡琰,字文姬,陈留(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一生命运坎坷不幸,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被李、郭的叛军掳走,后辗转流落到南匈奴,嫁于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改嫁董祀。

现存《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许多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作。

二、《悲愤诗》

为作者自传体诗,是作者从胡地回到中原后,为抒发悲愤之情所作。诗歌真实记录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被掳的悲惨遭遇,及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汉末历史的实录,也展示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第一部分“去胡—蒙难”:写蒙难的历史原因和被掳入胡的苦难历程。

第一层(前14句)写董卓作乱和军阀混战;

第二层(以下8句)具体描绘乱军造成的惨状和灾难;

第三层(后18句)写被掳入胡一路上的遭遇,主要写肉体和精神上受到的侮辱和虐待。第二部分“在胡—囚禁”:写身居胡地的经历和感受。

第一层(前14句)具体写胡地生活的孤苦飘零和极度思念故乡亲人之情;

第二层(以下18句)写自己将要归汉时,母子难舍难分的情景;

第三层(后8句)写离胡时,同被俘虏的伙伴来送别的哀痛场面。

第三部分“归汉”:写诗人离胡归汉,重返故乡后的情景。

第一层(前6句)写归途中思子;

第二层(以下16句)写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6句)写托命于新人勉强活下去的苦痛。

女诗人的一生是在悲苦屈辱中度过的。被掳没胡为祖国遗弃,别子离友被亲人遗弃,回乡后城荒家废又一次被故乡遗弃。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统一的情感—“悲愤”。

思想意义:诗歌塑造了一个饱经忧患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憎恨军阀混战与民族压迫,向往统一强大的祖国,渴望亲人团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个形象总体看太脆弱,缺乏反抗精神,而且有着贵族妇女的局限。

艺术特色:结构完整精炼;善于挖掘情感,将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浑朴,明白晓畅,不假雕饰,自然成文。

第三章正始诗歌(240年—西晋)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思想状况:

玄学盛行,导致许多文人产生了对社会现象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并重视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如嵇康、阮籍),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

二、社会政治现实:

政治气氛极为恐怖。魏晋政权交替的15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冲突最为尖锐集中之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这一时期的名士们不得不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去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因此,文士阶层的精神痛苦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三、文学状况:

文学发生重大变化。正始文人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忧患、感慨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文士写作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整个社会的治乱兴亡,而是个体精神的愤郁哀伤了。在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

迫于形势的危严,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避开现实,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把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四、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

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五、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谯郡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于《魏氏春秋》)

第二节阮籍的文学创作

一、生平(210-263)

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之子。少年时即学识过人,理想远大。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济世理想一再碰壁,便加入了清谈的行列。政变后,他对司马氏集团极为不满,便采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

阮籍崇尚老庄思想,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视礼法。曾任尚书郎、参军等职,均以病免归。

晋司马氏为了巩固统治,打出“名教”礼法的旗帜。而阮籍却提倡“自然”,公然宣称:

“礼岂为我辈设邪!”并以“青白眼”著称。

二、文学创作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或将忧虑曲折地诉诸笔端,《咏怀诗》八十二首为代表作。散文《大人先生传》也很著名。有《阮步兵集》。

八十二首《咏怀诗》全部为五言诗,格调高浑,旨意幽深,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使阮籍成为正始时期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

反映了诗人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

《咏怀诗》内容广泛,有记述少年时建功立业之志的,有揭露黑暗统治的,有阐发哲理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的这个命题,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咏怀诗》基本风格:“遥深”即含蓄、隐晦,多用典故及一些有象征意义的词语符号,寄托很深,主旨不易把握。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鑒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夜中不能寐》赏析

为八十二首《咏怀诗》的发端,可视作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代表着所有《咏怀诗》的感情基础。

开头两句化用王粲《七哀诗》中“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的诗句,勾勒出一个忧思、苦闷的自我形象。接着写月色如水,微风拂襟。景中有人,悠扬的琴声与静谧的月色仍不能排遣诗人心中莫名的忧虑,反而增加了几分孤寂和落寞。尽管无一字着笔,已足感到那种难以言传的痛苦、悲哀。

孤鸿悲号野外,翔鸟哀鸣北林,在寂寂的夜色中划空而来,使人有一种恐惧动荡阴森的感觉,感到了漫漫长夜的可怕。诗人耳之所闻、目之所接反而使他更加忧苦异常,只能“忧思独伤心”了。

此诗只写忧思,营造了一种忧虑、孤度、愤懑的氛围,表达的是一种生命受到威胁时的“忧伤之旨”(方东树《昭昧詹言》),或“忧生之嗟”(《文选》李善注),即忧嗟哀愤不可尽言的情怀。而造成这种压抑、恐惧之感的根源正是政治威胁带来的巨大压力。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钟嵘《诗品》:“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善:“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王夫之:“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郎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选评》卷四)。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我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咏怀诗?驾言发魏都》赏析

是一首咏史诗,以战国时魏王荒淫失政而导致灭亡的史实来讽喻时政,吊古讽今。

第一层写吹台觅古。吹台与魏王形成强烈对比,包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贪图享乐者的嘲讽。寻古中透露出对今昔兴亡的感叹。

第二层运用对比手法展开不同的历史画面,追忆魏王失败的原因:侵夺战士,排斥贤才。

第三层慨叹失败的教训,形象地描绘了魏王的悲剧结局。字里行间传达出对魏王的怜悯、痛惜和谴责,隐隐表现了对曹魏政权的担忧。

《咏怀诗》表达艺术上的成就:

⑴表现形式灵活,有借古讽今,有借神话抒怀,把飞鸟、日月、花草、世间人情各方面事物组成形象体系,把自己的现实感受形象化。

⑵多用比兴手法写政治抒情诗,并大量用典,极大地丰富扩展了比兴的内涵和表现力。第三节嵇康的文学创作

一、生平(223-262)

字叔夜,谯郡轾(安徽宿县)人,魏时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有奇才,学不师授而能博通典籍;好老庄,不拘礼法;喜道教,修养生服食之事;能音乐,善弹琴。性格高傲刚直,“刚肠疾恶,转肆直言,遇事辄发”(《与山巨源绝交书》);政治上倾向于曹魏,反对司马氏的篡权阴谋,最终被构陷杀害。

现存诗53首,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及乐府等,尤以四言为最,《幽愤诗》为代表诗作;更擅长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嵇中散集》。

《广陵散》:“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

二、文学创作

《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并表示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嵇康诗歌的风格“清峻”:指诗人傲视世俗,锋芒毕露,少有委婉含蓄之言。

“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

“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

——(《诗品》)

1、表示了他不满司马氏黑暗统治,决不与其合作的政治态度。

2、对虚伪的儒家礼法制度和维护这一礼法之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明确表示自己崇尚老、庄的“自然”、放达,主张“适性”、“遂志”,用“寂寞”、“无为”来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抗。

该文立论大胆,思想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透辟,层层深入。大量用典用事和精妙的比喻。

第四章两晋诗坛(265—420)

第一节概述

一、西晋社会状况 (265—313)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西晋王朝,不久统一中原。统治者沉湎于享乐,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种下祸根。290年司马炎死后,发生“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自立,西晋只立国50余年就覆灭了。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晋初,一般文士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成为其中的一员。文风发生改变,文士的个体意识,在新王朝令人慑服的威势下必然发生减退。

二、西晋文学发展特点:

文人自身的利益与统治集团的利益一致,生活缺乏冲突与对抗,文学因而显得松弛而平缓,缺少鲜活的生气与刚劲的力度。文学的风骨明显地减弱了。

作家普遍缺乏对抗意识,诗中感情往往表现为无奈甚至是空泛的低沉,表现人生的伤感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更多地重视了文学的修辞艺术,语言明显地趋向书面化,雕琢刻画的

功夫更深了,出现了模拟和形式主义。

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篇言:“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体制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具体表现为:1、语言由朴素趋向华丽的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复杂。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西晋文坛并不冷落,作家和作品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诗歌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上层文人没有不写诗的。

西晋文学主流派:“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非主流派:左思:“左思风力”(《诗品》)刘琨:“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

三、东晋社会状况(317—420)

元317年,司马睿在镇业称帝,史称东晋。政治、思想都承袭西京之旧,士族门阀政治达到巅峰。朝政昏暗,内乱频繁。这种状况加上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地理环境,极大影响了当时社会思想风尚和文学创作风气。

一方面,士人都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在心理上逃避现实,寻求解放;另一方面,受到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的影响,崇尚清静。于是,玄言诗盛行。

四、东晋文学发展状况

玄言诗:专门阐述老庄哲理的诗歌。真正宣扬道家思想、枯淡寡味的玄言诗始于西晋。东晋时,文学成为玄学的牺牲品,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已完全失去文学的趣味,几乎不成其为诗了。但是,玄言诗酝酿了我国山水诗的萌芽。

东晋出现了一位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第二节陆机、潘岳、张华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

余首。《赴道洛中作》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B、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其《招隐诗》体貌山水,穷形尽相,末尾缀以议论,实已开谢灵运山水诗的先声。

C、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评他的诗:“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

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文心雕龙·体性》)

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

(2)《文赋》

陆机又有赋体论文的《文赋》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文质关系、文体分类、文体特征乃至具体的文学技法,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潘岳

1、生平个性: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三)张华

(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孤贫,魏末,尝任中书郎等职,入晋,官至司空,进封壮武郡公。后因拒绝参与赵王伦、孙秀的谋反,被害。有《博物志》10卷及诗文传世。

张华有《鹪鹩赋》一篇,本庄周之意,言位尊而险,无用安处的道理。赋作于何时,已不可考。张华诗不如文,其作大抵模仿前人。

第三节左思的诗歌

一、生平(约250—约305)与文学创作:

字太冲,临淄人,出身寒门。曾为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为门阀制度遏制,官止于秘书郎。

现存作品有诗、赋数种,诗仅14首,都堪称一流佳作。尤其8首《咏史》诗,雄迈高旷,最为杰出,被《诗品》列为上品。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有“洛阳纸贵”之誉。二、左思的《咏史》诗

“咏史”体始于班固赞美孝女淳于缇萦的《咏史》,直书史实,“质木无文”(《诗品·序》)。到魏晋时有了显著发展。曹植曾作《三良诗》,纪念殉秦穆公的三位贤臣。陶潜有著名的《咏荆轲》、《咏二疏》。

真正开拓“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产生深广影响的,是左思的《咏史》8首。

左思的《咏史》诗,亦为咏怀诗。不是单纯地叙述历史,古人古事是他借以抒发情怀的起兴之物。

主要内容:表现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特点: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对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对抗与冲突之中,呈现出激情与力度,表现出激越雄迈的风格。

“左思风力”,“出于公干”(《诗品》)。“在六朝而无六朝习气者”。

《咏史·其二》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史·郁郁涧底松》赏析

主题: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及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受压制、受排挤的现象,表现了对门阀势力的强烈不满,包含着对权贵的蔑视。

艺术特点:卓越的比兴手法:涧底松—山上苗知识分子—士族子弟

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涧底松—山上苗/ 世胄—英俊/金张—冯唐

钟嵘《诗品》言:“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咏之致。”

《咏史·皓天舒白日》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霭霭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咏史·皓天舒白日》赏析

主题:抒写诗人不肯卑躬屈节、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清高品格,表现了他厌倦荣华富贵、

要求脱离污浊官场的心情。

艺术特色:挥洒着豪放的浪漫色彩,奔放旷达,雄伟开阔又富有高情逸志;叙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驰骋于广阔的宇宙与人间,穿插历史、幻境和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表现了跌宕起伏的情感。

阮籍与左思诗歌风格比较:

相同点:作品多用比兴手法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不同点:

阮籍诗歌隐晦曲折,诗中忧患意识很深,渗透着压抑,是典型的正始文学风格;左思诗歌直白、坦诚、明朗,具有“建安风骨”。

阮籍作比多用明月、清风、花鸟、神话、游仙等,意境朦胧玄远;左思作比则多用明朗、显白的人间事物及历史人物,切实显露。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一、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东晋名士,官至右军将军。出身高门,却淡薄宦仕,好隐居。与清谈名士徜徉于明山秀水之间,以山水吟咏为乐,诗酒风流;极工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后世尊为“书圣”。

其散文《兰亭集序》前写盛会概况、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写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促,以感慨作结,令人遐思无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民间古俗:阴历三月三,在河边举行祭祀仪式(如求雨,曰“雩”),宴饮游玩。人们把酒杯放在弯曲环绕的水渠里,让其随波逐流,在谁面前停下,谁就喝下杯中酒,称为“曲水流觞”。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名士谢安、孙绰、王羲之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宴游赋诗。后由王作序,当场写出。这就是书法史上有名的法帖《兰亭集序》。

《兰亭集》(共37首)

内容:或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审美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中心内容为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王羲之)兰亭诗艺术水平并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影响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第五节东晋的玄言诗

东晋时,士人的清谈之风日渐炽烈,崇尚清静。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玄言诗的兴盛,便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等,其诗的特点是“玄释合流”(亦玄亦佛,老释参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钟嵘《诗品》)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白居易、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第五章陶渊明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简介

(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有《陶渊明集》。

出身庶族地主,政治处境十分尴尬。父早亡,早年虽生计贫苦,但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史称“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29岁才出仕任江州祭酒,此后时隐居

时出仕,共四次出仕,四次退隐。41岁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晚年贫病交加,死前写《自祭文》,曰:“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是为绝笔。死后谥号“靖节先生”。

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第二节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其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通过其仕隐之迹具体体现出来:

陶渊明内心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自幼崇尚儒学,毕生保持儒学的思想信仰,早年多次出仕即是将其用世思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但是现实一再使他深受打击。当时社会上的动乱、宗室斗争不断引起血腥杀戮和激烈的火并,并且这一切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纯的陶渊明难以忍受,最后促成了他济世理想的破灭。

然而,由于家贫陶渊明必须禄仕求生,这对他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此充分显示出他高洁坦荡的人品,最终他“深愧平生志”,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终返班生庐”,坚持了平生的价值理想,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人格。

陶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其诗平淡、朴素、浑厚、醇美、不假雕饰,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但其诗并不为当代所接受,《诗品》仅将其列为中品。唐宋之后开始受到重视。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竟逐无虚伪、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

其诗歌的内容表现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向往纯朴自由的生活;直接描写劳动。

其诗歌的特点(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⑴情、景、理的统一;

⑵平淡与纯美的统一,冲淡与奇趣相结合,恬静中有寄托。

其作品风格: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拔俗,语言朴素无华,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解读陶渊明性格的另一面:

“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读山海经》陶潜

精卫銜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人类性格的多向性--“圆形人物”

人的性格总体上是由比较稳定的心理态势形成的。但是,它自身也是一个多向负荷的个性系统。社会、家庭、历史、现实,交糅着塑造着人的性格,主宰着人的生活取向。

用单一的定性的模式来观察、品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然难以获得完满的结果。

释例:

爱神维纳斯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娴雅、羞美,冰清玉洁的妩媚,贞静动人的魅力。

但是,当她在向凌辱她的楞诺斯岛人报复时,“她披头散发,怒气冲天,身上披着黑袍,手里提着火炬,像狂风暴雨似的驾着乌云冲下来”,这一刻无法让人认出她是爱神,实在像一个冤魂。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文学常识(二)——魏晋南北朝

第三讲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文学常识 (二)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 ——建安诗坛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一)三曹 1.曹操——“三曹”之首 教主传功 三国 小精灵拓展

曹操的诗歌 诗歌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开创了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先例,将乐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是曹操诗歌风格的总结。曹操的创作,奠定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心胸博大,忧思深远。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许多事都接触到社会政治的重大题材。《诗经》之后,曹操之前,这类作品比较少见。而曹操之后,这类记录一代历史、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多。 龟虽寿我的笔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我的笔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丕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典论·论文》。 3.曹植 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他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小精灵拓展 《诗品》推许曹植为“建安之杰”,且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评价其诗作。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附答案)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试题大全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7. 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9、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11.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12.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13.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14.初唐四杰指()、()、()、()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和()。 16.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 17.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18.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19.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王维--()刘禹锡--() 李贺--()白居易--() 20."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你知道这"三词客""四大家"指的是谁么? 21.宋词主要分为()派和()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后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22.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的诗、()的文、()的书法皆有较高的评价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 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 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 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 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 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 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 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 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 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 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 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 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 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 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 》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文化文学常识总结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1、敬称: 帝王:陛下、王、上、君、大王、天子、万乘、主上、元首、九重天、可汗、单于 一般人: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兄台、夫人 对方父母:“父尊”、尊公、尊夫人;令堂、太君对方妻父:冰翁、泰山 对方兄弟:昆仲、昆玉、令兄、令弟 对方儿子: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对方女儿:千金、玉女、令爱 2、谦称: 君主:孤、寡人、朕、不谷 一般人:臣、仆、愚、不佞、不肖、不才、在下、下官、小人、后学、晚生 女子自称:妾、奴 对自己妻:贱内、内人 对自己儿子:小儿、犬子、息男 对自己女儿:息女、小女 3、对人的年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2)孩提:2—3岁(3)垂髫:幼年儿童(4)韶年:男子8岁 (5)金钗之年:女子12岁(6)豆蔻之年:女子13岁(7)束发之年:男子15岁

(8)弱冠:男子20岁(9)而立:30岁(10)不惑:40岁(11)半百、知命:50岁 (12)花甲、耳顺之年:60岁(13)古稀:70岁(14)耋:70—80岁 (15)耄:80—90岁(16)期颐:100岁(17)茶岁:108岁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 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三、简答

2020最新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2020最新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2020最新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是命题者根据一定的考核需要编写出来的。那么一般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最新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答案: 1.《诗经》、《论语》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 ),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答案:1.屈原《离骚》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 ) 、( )、 (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 )、( )、(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 )学派的代

表人物,名( ),字( ),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 )家答案: 1.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2.儒家丘仲尼教育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 )撰写的《》,被(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 汉赋四大家:( )、扬雄、( )、张衡答案: 1.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司马相如、班固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 ) 答案: 1《汉书》班固2.司马迁、司马相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答案: 1.蔡琰(文姬) 2.《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木兰诗》) 《秦妇吟》 1.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 )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2.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 ),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答案:1.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2.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导读: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1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 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2 一.两汉文学 1.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2.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4.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五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装…………………订……………线……………… 考试科目:古代文学考试方式:考试试卷类型:闭卷 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期:2008到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20×1=20) 1、《哀江南赋》 2、左思 3、田园诗、咏怀诗 4、《白马篇》 5、《文赋》 6、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8、王绩,《野望》 9、《春江花月夜》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秋兴八首》 12、《长恨歌》,《琵琶行》 13、《莺莺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5=20分) 1、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等“竟陵八友”。这种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初唐四杰:这是对初唐诗坛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四位诗人的誉称,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弊,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起到扫荡作用。 3、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诗风清新流丽,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郊寒岛瘦:这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孟郊一生贫寒,他的诗歌反映社会的冷酷,透露出浓重的寒意。贾岛一生坎坷,诗多求仕不遇之慨,生涩瘦硬。 三、默写(每小题5分,3×5=15分)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学常识

[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小学生文学常识试题(答案)

小学生文学常识试题(含答案)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的朝代,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 .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春秋》 3. 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 ( 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答案: 1. 屈原 《离骚》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 ),字( ),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 答案: 1. 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2. 儒家 丘 仲尼 教育 2." 四书五经 "," 四书 "| 指 《 》, 》《 " 五经" 指《 》 》《 》《 答案: 1. 《诗 经》、 论语》 2." 四书" :《大 学》 中庸》《论语》 孟子》、《诗》《书》 《礼》 易》 ),他的代表作《 》 4.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 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 (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 )、(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 精卫填海、黄帝战 ) 、( )、 ); 名( )学派的代表人物, )家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 II )撰写的 ,与司马光的《 》,》并称" 乐府三绝2. 汉赋四大家:()、扬雄、( 答案:1. 司马迁《史记》 2. 司马相如、班固 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答案: 1《汉书》班固 2. 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 乐府双壁指的是 答案: 1. 蔡琰(文姬) 2.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鲁迅 ) 。 》、 《 )、张衡 资治通鉴》 》,作者是东汉的 》加上《 《木兰诗》)《秦妇吟》 指的是()、(七步之 才" 这个成语就是由()的《 》为 1. 建安" 三 曹)," II ( 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诗得来的。其 2.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答案:1. 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题

晋南北朝文学常识题 建安七子: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桢,称为建安七子。 晋时期的著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伶、阮咸,世称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庾信 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渊明 鲁迅在《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丕 《与吴质书》的作者是丕 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王粲《登楼赋>>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庾信 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芜城赋》 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意在自神其教、人鬼乃皆实有 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干宝的《搜神记》 《干将莫邪》、《凭夫妇》、《董永》出自干宝的《搜神记》 较真实地反映了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南朝宋义庆的《世说新语》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出自《饮马長城窟行》此诗作者是 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太康诗風 元嘉三大家顔延之、灵运、鲍照 以下成語中,出自《世说新語》的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所作七言诗。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晋侃武昌种柳事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中空林色”应理解为(兰若的秀色空绝群芳 《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 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洛神赋》的作者是③植 西晋诗风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下列作品为植所作的是②〈赠白马王彪〉 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丕的〈燕歌行〉 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诗〉 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左思 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郭子〉 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杂曲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嵇康 4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子山 .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 .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晋宋 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鲍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