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上)

2008-02-29 00:00 作者: 刘颂来源: 教育与经济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暴露出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北京市根据产业升级的步伐积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方式,从而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北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趋势,以此为基础,根据城市化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北京市高职院校和政府机构提出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城市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化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截至2004年北京市的城市化率达到了0.753。具体地说,北京市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

1.北京市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经济的飞速发展,北京市城市化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据北京市统计局《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研究》课题组研究,北京市已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1996年北京的城市化率为0.651,而后200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0.753,详见表1。由此我们认为,北京市城镇化率在稳步上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2.北京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持续增长。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0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在二、三次产业稳定增长。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的结果,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32.7:64.8调整为2005年的1.4:30.9:67.7。具体来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

随着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2005年北京农业总产值97.7亿元,在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成为北京农业增长的主导性因素。按照规划,北京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将逐渐下降到1%。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北京将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各类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符合首都生态要求的技术含量高、水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农业。北京的农业将逐步向二产、三产延伸,根据北京的城市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以此来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

从第二产业看,工业结构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根据北京市发展规划,第二产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就工业内部结构而言,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仍将维持其首要地位,汽车、机械所占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却加快这三大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尽早形成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化工、冶金、建材所占比重会明显下降,纺织、食品饮料及部分轻工业所占比重会显著上升。建筑业仍保持平稳增长,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明显上升。

(3)服务型城市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占居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200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于上年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增长较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4.7%;其它主要行业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未来北京城市服务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体现北京文化优势,与北京城市功能相适应。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会展、文教卫体将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亮点,增速将明显加快,所占比重得到较大提高。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将有所下滑,但幅度不会很大。

二、城市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已有的研究已经指出了城市化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的纽带可以看作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告诉我们城市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相关关系,所以

在研究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城市化进程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定量一下城市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利用全国相关经济和教育统计资料具体量化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分析将主要借鉴郭书君(2005)对于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模型来进行分析。

1.模型的内容介绍以及适用性分析

郭书君利用我国1978~2002年有关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方面指标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经过回归分析,他发现在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之间有着以下线性关系,其方程如下:

Y=0.002X l+0.011X2+19.91

由此验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率之间是一个正向相关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然我们可以借鉴以上的回归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1996年至今的全国和北京的教育统计资料和统计资料,其中由于在某些年份没有明确指出高等职教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们选择利用中专教育数字进行替代。

3.变量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1)城市化指标

目前,被普遍使用和接受的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本文的城市化指标将选择简单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数学定义如下:Y=PopUrb/PopTot,其中,Y为人口城市化率,PopUrb为城市人口数量,PopTot为区域人口总数。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根据我们可以获得的数据,这里以高等职业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我们用E表示。

(3)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使所选数据更具有可比性,这里选择人均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用G 表示。

4.回归结果

(1)北京

对于北京的数据我们借助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Y=61.3+0.008E+0.002G

(1.348)(0.005)(0.001)

经过检验,方程调整后的Rsquare为0.931,模型的拟合度为优,回归方程的F 值为55.264,通过了a=0.0l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的各参数均通过了a=0.01水平的T检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北京市的高职教育对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显著的正面效应。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下面我们选取全国的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

(2)全国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Y2=-14.0288+7.3015E2+0.0008G2

(0.310)(0.026)(0.050)

经过检验,调整后的Rsquare为0.974,模型的拟合度为优,回归方程的F值为131.753,通过了a=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的各参数均通过了a=0.05水平的T检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之间也是正相关关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推动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三、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2005年为止,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增长为47319人,在校生已经达到12.7万人,基本形成了普通本科高校二级学院、独立设置高职学院和民办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但是,随着北京市城市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将直接影响着其在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能适合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北京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急需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第4季度对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目前求职登记人员的技术等级普遍偏低,80.21%的人员不具备技术等级,具有技术等级的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占求职总量的13.38%,而高级技师的求

职人员只占总量的0.04%。这种情况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用工的需要。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仅占15%。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差距十分明显。

2.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不足

尽管目前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给予的资金支持仍然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据有关研究发现,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招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生均经费虽已增至3000元,学费标准平均为6000~8000元,但这些经费对于需要进行大量实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类、高新技术产业类等需要大量设备投入的专业(如汽车类专业、数控专业、生物类专业等)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3.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目前,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设置专业不是面向市场、面向需求,而是主管部门的计划或相互照搬。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向三产的专业较多,面向二产的专业偏少,而目前北京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对二产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二是各院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多,热门专业一哄而起争着上,降低了各自的专业特色,有些学校则尚未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由于没有面向市场,所以专业变更也非常困难,至使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第4季度对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本季度的求人倍率为1.59,每个求职者有1.59个岗位可以选择,但从最大匹配率0.52、最大求职成功率0.82两项指标分析,在劳动力市场还有48%的岗位匹配不到合适的人选,17%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4.农村劳动力移民培训效果不佳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工哺农,以商养农,也是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在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职业技能的缺失,使得农民在向城市转移时呈现无序和盲目性,就业的层次低、稳定性小、波动性大,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稳定提高。为了让其迅速适应城市的生活,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但是,北京市对于农村劳动力移民的培训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仍是学历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的重点也仍是“绿色证书”教育等农业科技培训,而急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则相对薄弱,这与目前农村有60%以上的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现状很不适应;教授课程缺乏针对性,使得移民没有足够的兴趣去聆听课程;移民的学习费用居高不下,使得比较贫穷的移民,即使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得不到满足。

5.农村职业教育滞后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它同时也带动着农村的发展。因此,在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与那些从农村迁入城市的移民一样,留在农村的人同样面临一系列

新的学习需求。这些学习需求与他们的收入状况和生存需求密切相关。但最近的调查表明,北京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经费保障,目前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农民的教育经费是由各部门或社会团体(含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的,这样的工作势必非常被动,不可能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培训。对于一些急需培训的项目或人员,往往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进行。2000年前,北京市农委每年有100多万元资金用于绿色证书培训。2000年改为财政兑付后,由市财政划拨各区县财政,这就很难保证用于绿色证书培训;二是职业教育机构少。北京仍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大系统中来,农村职业教育边缘化,除了为数不多的职业中学外,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中心等都很少。目前,北京市有高、中等职业教育基地2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1个,区县、乡镇农村职业高中60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农民技术学校,全市共有246所,全市村办农民技术学校为2105所。但这些教育和培训基地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这些教育培训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四、北京城市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无不依托于人力资源开发,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在迅速强大的知识工人队伍支持下,迅速实现了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的结构调整。因此,为了加快北京城市化进程,政府和相关学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

1.政府加强管理,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尽管在今后一个时期,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将从以政府办学为主转向以民办教育办学为主。但是作为政府不是说就没有责任了,在未来北京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全面贯彻现有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和监督制度,在政策上积极扶持高职教育。政府职能合理定位,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宣传,加强规划、监督、调节、规范、准入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其次,政府对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增强实力、办出特色,并通过评估手段,重点扶持一批特色示范民办学校,形成首都民办学校的精品和品牌。再次,要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督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职业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标准建设,统一领导,合作实施,进一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功能。

2.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专业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应紧贴首都的经济发展,紧密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专业调整方面,要针对首都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现实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据马叔平负责的《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分析预测,未来几年,微电子、软件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与外贸、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等10个方面的专业群将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此为依据,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需求相匹配,进一步调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和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结

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促进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形成,加快培养急需的金融、贸易、法律、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人才,突破常规为以汽车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培养人才的模式。

3.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要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由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实实在在把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议题;(2)培训费用要以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为原则。就业培训费用政府可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也可从土地征用款项和集体积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有条件的地方可免费培训,也可采取由失地农民支付培训费,政府部门视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或按定额报销的方式。对经济特别困难人员,要免费转岗培训,至少让每一个失地劳动力掌握一门非农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3)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的人员培训网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区别对待,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课程。

4.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城市化的发展并非要放弃农村的发展,而是经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培养大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根据北京市的情况,农民培训体系应按照一般农民、骨干农民、农村干部等不同对象,建立起初级技术培训、骨干农民培训、农村干部培训三大体系。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的要求。此外,北京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还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基地成网,要建成由市、县区、乡镇组成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组成的教育培训网络;建立稳定的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编写适应需要的统一的教材;逐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设施的现代化;在农村中小学,要增加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劳作课的内容,并推广市科协在农村中小学建立少年科技园的做法。(2)要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是农业部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通过绿色证书工作,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3)完善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导体制。第一,市农委应是全市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归口领导单位,其科教处则是全市农民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单位;第二,制订“北京市农民教育工作管理条例”;第三,研究制订与北京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五年计划;第四,对于教育部门的短期培训,均纳入农委的工作计划,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d3709355.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北京八大顶级豪宅景观定制

北京八大顶级豪宅景观定制 精选北京各具代表性八大豪宅 不仅有新中式院子大宅, 也有现代精工顶级豪宅。 项目甲方、乙方现场详细讲解, 深度学习豪宅景观的设计与营建。 中粮天恒· 天悦壹号 景观设计:奥雅设计,施工:星河园林 天悦壹号由中粮与天恒两大国企联手打造,主打四环城市院落。天悦壹号在产品锻造层面,集合了奥雅设计执行董事兼首席设计师李宝章、上海骏地建筑常务副总裁郑士寿、梁志天事务所创始人梁志天、无间设计首席设计总监吴滨、LSDCASA及再造创始人葛亚曦五位大师,项目可以说从整体社区建筑规划到园林景观、室内为项目打造了极致的空间体验。 注:景观正在最后收尾阶段,敬请期待揭秘!

首开住总· 棠颂别墅 景观设计:奥雅设计,施工:顺景园林 棠颂别墅通过对土地文脉及城市肌理的结构与重塑,从骨骼到精神,从建筑到生活,深度演绎了中国美学极致。棠颂别墅,这座皇家规制宫殿式的建筑群,由大门、镜湖、照壁、庭轩、主殿组成,是项目整体四进制规划中的一部分。其布局遵循礼制,其建筑精雕细琢,其气势恢弘澎湃,其神韵让人恍若梦回唐宋,可谓打造出中式顶豪的“当代样式”。棠颂别墅景观精心规划为“三园六坊,九巷一府道”。示范区三进制园林分别包括入口前场、中庭接待中心、休闲花园,之间以茶轩、林荫花道巧妙连接。造园者将中式传统院落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之中。

龙湖 · 景粼原著 景观设计:优地联合,施工:嘉来景观 景粼原著,位于北京朝阳区政府先规划后发展“壹号别墅区”中央位置。项目定位为文脉山水园,设计团队吸取中国传统与现代造园技法之精髓,从“画意中式”入手,以七幅中韵画卷对应七个节点,呈现“园中有画,画中有园”的山水景观。景粼原著的总设计师,以隐士文化定义新中式园林,通过“八法二十四式”打造自然山水意境,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境营造优雅的东方文园。传统的别墅设计以院为核心,而景粼原著则以园为中心,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设计格局。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作者:————————————————————————————————日期: 2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 年份常住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 常住常住 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人口人口 (万人) 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 (‰)(‰) 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8期 2009年8月Vol.64,No.8Aug.,2009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 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杨振山1,2,蔡建明3,高晓路3 (1.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乌特勒支3508TC,荷兰; 2.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管理系,恩斯赫德7500AA,荷兰;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 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 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 I 和Local Moran's I 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 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 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 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 。北京经济 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 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 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 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 关键词:城市空间经济;空间统计;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北京 1引言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划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826年杜能的农业圈层布局模型、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城市等级结构,以及1967年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就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做出规范性解释。随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找出一般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研究更多地是寻找对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城市中心[1-4]。以此为切入为相关政策提供指引,如北美的边缘城市和欧洲的多中心城市[5-9]都是将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建立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 我国城市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上并不平衡[10,11]。比如城市内部功能的过度集中造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致使地区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既定的空间结构演化,如住宅和就业的空间错位[12]。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着城市形态和内部格局,对人口、环境和土地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13],这在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阶段尤为明显。 在实证分析上,以往对城市中心的判断多采用产业和地理集中性指标,如区位商、基尼系数等,忽略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在空间上的溢出和联动效应。另外,这些收稿日期:2008-10-20;修订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第三期创新项目(KZCX2-YW-321)[Foundation: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Sciences,No.KZCX2-YW-321] 作者简介:杨振山(1979-),男,博士生。E-mail:yangzspat@https://www.sodocs.net/doc/1d3709355.html,;zyang@itc.nl 通讯作者:蔡建明(1961-),男,研究员。E-mail:caijm@https://www.sodocs.net/doc/1d3709355.html, 945-955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目录 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一)坚持立德树人 (3) (二)强化职业能力 (5) (三)增强就业能力 (9) 二、深化改革,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10) (一)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0) (二)系统化实践教学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3) (三)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15) (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 (17) (五)多措并举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17) 三、履行责任,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18) (一)不断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9) (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 (三)全面推进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1) (四)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3) 四、强化服务,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3) (一)三万技术技能人才助推首都产业转型升级 (24) (二)千余项科技成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 (25) (三)十万社会培训给力北京学习型社会建设 (26) (四)众多民生服务助力“人文北京”建设 (26) (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服务北京区县转型发展 (27) 五、问题与展望 (29) (一)探索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路径 (29) (二)探索本科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协作发展机制 (29) (三)加快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步伐 (30)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 2013年,北京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高标准、高投入,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围绕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北京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一)坚持立德树人 1.实施新生引航工程。北京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契机,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出发,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要求,以?中国梦?宣传教育为主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新生思想特点,实施以?追逐中国梦想矢志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新生引航工程,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为新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案例分享】实施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模型开发方法,结合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特点,开发了?通用能力模型?,通过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等四大实施途径,实现?思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张宝秀胡楠ZhangBaoxiuHuNan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AnalysisofPresentSituationofUrbanizationin theOuterSuburbsofBeijing(part1)张宝秀(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 胡楠(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实力的表现,它不仅需要这个地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围绕着城市中心区的郊区的发展.北京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o8 年以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既包括城区的现代化,也包括郊区的现代化发展郊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 要实现郊区的城市化目前.北京城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正在积极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种背景下.分析郊区的城市化现状.加快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远郊区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北京的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远郊区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远郊区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其城市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北京远郊区县除密云和延庆仍称县”以外,其他都已陆续改称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北京远郊农村也一律改称郊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宏大胆略和决心. 表I北京远郊各区县城市化水平(20o1年) 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现状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01 年. 北京市的整体城市化水平是69.5%.2002年 已超过70%.远远高于全国39.1%的平均水 平2001 年.北京市近郊区的城市化率已达 89.4%.城市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远郊区的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和延庆县.这十个区县的土地总面积为15440平 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2001年常住人口为443,7 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9..其城市化率只有33,4%.是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地区. 北京远郊区各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差别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门头沟区,2oo1 年达到66.2%其次是昌平区. 城市化水平为43.6%;房山通州怀柔和大兴四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08%至375%之间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顺义区.这四个区县城市化水平均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