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1 /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

---------------------------------------------------------------范文最新推荐------------------------------------------------------ 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 / 8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做加法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做减法时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有什么验算方法?这样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并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及根据。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因此,一定要熟记这些关系式。

三、课堂练习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算式

7×8+12= 3×9+24= 3×4+10= 4×4+5= 6×9-27=8×8-57= 4×5-15= 3×3-7= 3×4+8= 5×1+9= 4×2+6= 5×3+9= 58+29-35= 37-19+28 = 46+22-59= 35+18-46= 5×6-28= 4×4-16= 2×9-9= 9×9-18= 5×4+7= 3×6+6= 2×9+9= 5×4+7= 4×9-28=3×9-8= 7×6-15= 8×9-7= 6×6+32= 1×1+3=2×3+2= 2×4+2= 2×5-8= 1×9-4= 5×8-25= 6×8-8= 2×7+2= 3×5+3= 3×6+4= 6×3+3=6×4+3= 6×5+3= 6×2+8= 4×5+5= 4×9-25=6×9-26= 8×3-5= 4×6+5 = 4×2+9= 7×7-26=8×8-37= 9×9-48= 6×6-15= 5×5+6= 5×4 +7= 5×9+6= 1×9+2= 4×4-9= 5×5-18= 3×3-6= 5×7-35= 1×8+ 3=1×7+6=3×9+3=3×4+10= 27+29-35= 38-19+78= 56+22-69= 75+18-46= 2×8-9=3×9-12= 2×7-8= 6×5-29= 3×6+4= 2×8+4= 5×9+18= 4×7+18= 3×8+27= 5×6+40= 6×9+23= 2×8+32= 5×7+9= 4×7+25= 8×8+16= 3×5+ 29= 6×6+19= 48-5×7= 59-4×9= 32-3×3= 69-8×8= 15+5×6= 26+3×9= 15+7×4= 46+7×7= 35-6×4=75-8×9= 25-3×7= 89-8×9= 69+5×3= 78+4×4= 26+8×8= 95+1×5= 12-3×2= 18-4×4= 33-5×3=45-6×7= 3×7+18= 2×9+46= 6×8+45= 7×7+15=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算: 150+90 43-0 0×135 0+50 52-25 0÷12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 456+0= 567-0= 336-336= 234+0= 125×0= 0÷27= 76×0=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 7+0=7,7-0=7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7-7=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7=0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7=0 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7÷0= (2)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被除数=除数×商 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 小组讨论交流:没有。 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是不能作除数的。 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 68÷0= 0÷0= 知识点3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39÷2=19 (1) 184÷12=15 (4) 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课堂作业】 1.计算下列各题: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1 /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

---------------------------------------------------------------范文最新推荐------------------------------------------------------ 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 / 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乘除混合练习

A 1)6×3= 2) 5+58= 3) 24÷3= 4)3700-370= 5) 8500-5500= 6) 58-36= 7) 4×8= 8)8×9+21= 9)8×9+21= 10)420+80= 11) 4×3÷2= 12)4600+4700= 13)27÷3+6= 14)9×9= 15)280+450= 16)27÷9= 17)43-30= 18)8÷1= 19)420+80= 20)64-8= b 21)96-42= 22)730-190= 23)78+15= 24) 27-3= 25)81÷9= 26)8÷2= 27)3200+5100= 28)12÷4+18= 29)32÷8= 30)25÷5+36= 31)64-8= 32)64÷8= 33)7000+3000= 34)8÷4+48= 35)4×8—4= 36)430+1000= 37)280+450= 38)64÷8= 39)4×8-5= 40)1800-900= c 41) 96-42= 42)49÷7+7= 43)5+58= 44)4900-1800= 45)12÷4+18= 46)58-36= 47)64-8= 48)21÷3= 49)42÷7= 50)35÷7= 51)1200-400= 52)280+450= 53)1200-400= 54)9×9= 55)43-30= 56) 83-20= 57)24÷3= 58)42÷7= 59)54÷9= 60)36÷6=

d 61) 8÷1= 62)280+450= 63)14÷7= 64)6×5+37= 65)72÷9= 66)42+13= 67)53+8= 68)5×7= 69)24+8= 70)8÷4×3= 71)80-44= 72)800+900= 73)42÷7= 74)58-36= 75)6×3= 76)35÷7= 77)34+9= 78)64-8= 79)4×8= 80)7÷7= e 81)21÷3= 82)3700-370= 83)800+900= 84)53+8= 85)800+900= 86)54÷9= 87)24÷3= 88)25÷5+36= 89)6×5+37= 90)280+450= 91)42÷7= 92)64÷8= 93)84+7= 94)4×9= 95)64÷8= 96)72÷9= 97)56÷7-3= 98)6×3= 99)8÷2= 100)34+9=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500道

69 - 31 + 49 = 16 + 51 - 12 = 57 - 37 - 17 = 15 + 18 + 52 = 67 + 32 - 58 = 85 + 11 + 2 = 86 - 81 - 2 = 19 - 18 - 1 = 73 + 15 - 26 = 25 - 18 - 4 = 87 - 48 - 14 = 29 - 24 + 42 = 74 - 22 + 24 = 27 + 41 + 12 = 74 + 20 - 37 = 16 - 14 - 2 = 17 + 25 - 29 = 32 + 65 + 2 = 14 - 12 - 1 = 58 - 27 - 24 = 54 + 45 - 61 = 84 + 15 - 93 = 86 - 29 + 12 = 35 - 24 + 51 = 43 - 12 - 25 = 78 + 20 - 48 = 40 + 56 + 2 = 33 + 54 - 54 = 71 + 20 - 82 = 39 + 49 - 13 = 30 - 18 - 12 = 32 - 30 + 25 = 55 - 11 + 36 = 56 - 35 + 68 = 76 - 42 + 44 = 31 + 52 - 67 = 45 - 32 + 23 = 43 - 34 + 65 = 74 + 22 + 2 = 48 + 13 - 58 = 53 + 44 - 25 = 64 + 12 + 16 = 42 + 35 + 22 = 80 - 23 - 20 = 73 - 33 - 21 = 39 - 39 + 85 = 58 + 41 + 1 = 37 + 39 - 47 = 35 + 21 - 48 = 41 + 19 - 40 = 54 + 36 - 40 = 32 + 66 + 2 = 35 + 32 + 30 = 79 - 77 + 15 = 43 - 17 + 24 = 88 + 11 + 1 = 33 + 29 + 26 = 26 + 54 - 40 = 42 - 28 - 12 = 22 + 21 + 41 = 55 - 39 - 12 = 31 + 59 - 90 = 67 + 13 - 60 = 86 + 14 - 60 = 82 + 15 - 96 = 81 - 15 + 21 = 38 - 20 + 23 = 44 + 49 - 72 = 73 + 16 - 46 = 85 - 37 - 48 = 88 + 11 + 1 = 15 + 34 + 50 = 65 - 61 + 51 = 53 - 33 + 48 = 70 + 30 - 67 = 76 + 21 + 1 = 58 + 25 - 60 = 52 - 34 + 66 = 65 - 25 + 12 = 86 - 50 + 60 = 23 + 56 + 12 = 72 + 25 - 75 = 29 + 54 + 17 = 85 + 14 + 1 = 49 - 38 + 67 = 42 - 23 - 13 = 19 + 73 - 14 = 20 + 23 + 25 = 71 - 63 + 76 = 21 + 38 + 18 = 58 + 42 - 67 = 21 + 24 + 54 = 55 - 25 - 12 = 71 + 28 + 1 = 72 - 55 + 79 = 84 + 13 - 79 = 37 - 30 + 40 = 60 + 38 - 39 = 33 - 15 - 14 = 74 - 42 - 30 = 30 + 13 - 27 = 21 + 34 + 45 = 14 - 12 + 84 = 67 - 24 + 57 = 53 + 24 - 37 = 19 + 76 - 85 = 15 + 24 - 25 = 43 - 23 - 13 = 57 + 14 + 13 = 72 - 64 + 50 = 66 - 23 + 31 = 36 - 25 - 8 = 56 + 37 + 4 = 23 - 22 + 48 = 61 - 29 - 21 = 58 + 17 + 13 = 79 - 56 - 13 = 62 - 35 - 21 = 19 - 17 + 16 = 67 - 59 + 70 = 58 + 37 + 2 = 16 + 62 - 69 = 43 - 16 - 18 = 88 + 12 - 85 = 60 + 23 + 17 = 28 - 23 + 42 = 28 + 26 + 31 = 84 + 12 + 2 = 29 - 24 - 4 = 20 + 61 + 19 = 14 - 13 - 1 = 53 - 26 + 46 = 70 + 24 + 2 = 23 - 17 + 16 = 81 - 78 - 2 = 61 - 29 + 67 = 84 + 13 - 27 = 41 - 27 + 19 = 79 + 18 + 3 = 84 - 50 - 23 = 53 - 40 - 11 = 54 - 50 - 2 = 32 + 26 - 40 = 55 + 23 + 21 = 59 + 37 - 16 = 28 - 18 - 10 = 24 - 22 + 52 = 55 - 28 - 16 = 84 - 52 - 21 = 40 + 36 + 14 = 22 + 70 - 32 = 77 + 22 - 50 = 73 - 65 - 7 = 50 - 36 + 24 = 61 + 39 - 33 = 32 - 12 + 46 = 37 - 25 - 12 = 86 + 11 + 1 = 32 - 21 - 6 = 83 - 21 + 27 = 71 - 70 + 67 = 38 - 20 - 15 = 81 - 32 - 27 = 21 - 13 - 6 = 83 + 15 - 69 = 79 - 54 - 24 = 28 + 52 + 18 = 78 - 23 - 29 = 23 - 15 - 8 = 36 + 47 + 13 = 37 + 33 + 13 = 45 + 48 - 71 = 29 - 12 + 76 = 17 - 15 - 2 = 45 - 18 - 25 = 59 - 32 + 50 = 60 - 31 - 25 = 36 - 12 - 16 = 29 - 20 + 45 = 32 + 30 + 29 = 16 + 57 + 27 = 55 + 22 - 76 = 18 - 13 - 2 = 43 - 34 + 87 = 29 + 67 + 4 = 15 - 14 + 58 = 88 + 11 + 1 = 39 - 17 + 41 = 19 + 78 + 1 = 75 - 42 - 24 = 65 - 18 + 15 = 47 + 37 - 83 = 36 + 22 + 17 = 82 + 17 + 1 = 16 + 20 + 39 = 54 + 14 + 12 = 45 + 35 + 11 = 44 - 21 + 60 = 70 - 24 + 36 = 15 + 36 - 34 = 62 - 18 - 19 = 24 - 24 + 30 = 52 - 35 + 47 = 38 - 37 - 1 = 46 + 12 + 42 = 40 - 19 - 21 = 29 + 29 - 12 = 14 + 51 + 16 = 56 - 55 + 41 = 58 - 46 - 11 = 25 - 18 - 4 = 66 - 38 - 22 = 51 - 25 + 71 = 16 - 13 + 60 = 86 - 39 - 45 = 45 + 30 - 75 = 23 - 15 + 84 = 79 + 11 - 11 = 88 - 61 - 11 = 63 - 37 - 20 =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页~第8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预设: 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2.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艺术感的。在课的开始,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生1:3+3+3+3=12 生2:3×4=12 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 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预设: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板书:乘法定义) 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 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9.学生讨论并列式。 (2)12÷3=4 (3)12÷4=3 10.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预设: 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3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页11题内容及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 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学 1、创情导课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 + ( ) = 25 + ( ) 38 + ( ) = b + ( ) a + 73 + 27 = ( ) + (73 + 27) 160 + ( + a )=( + 40)+ ( ) 50 –20 –a = 50 –(20 + ) 60 –(a + 16)=60 –( ) –( )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质疑: 1.上面的运算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2.这些运算定律都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3.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如: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 质疑:谁能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据生回答板书: 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质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那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出事学习目标 要解决本节课问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字母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问题。 3、自学指导 要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自学,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1页第11题的内容,重点完成表格里的内容, (2)解决“问题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 生回答师板书: 生回答师板书: 39 - 34 = 5 (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39 + 34 = 73 加数加数和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1 9 3 7 3 6 8 2 4 3 5 8 +7 1 +5 7 +4 7 -7 6 -1 4 -2 9 5 7 7 1 1 1 9 5 2 9 9 6 -1 8 -5 4 +8 9 -4 9 +4 9 -4 7 5 8 5 2 2 9 1 7 3 3 6 2 -2 9 +2 9 +4 5 +5 6 +5 8 +2 8 7 2 6 9 7 1 2 6 4 7 4 3 -6 5 +2 7 +1 9 -1 9 -3 8 -1 8 5 8 1 3 6 8 9 7 5 9 9 8 -3 9 +6 7 -3 9 -5 8 +1 5 -4 9 5 6 1 8 6 1 6 3 1 3 9 4

-3 9 +7 4 -2 2 -2 8 +3 8 -3 9 4 2 2 7 9 7 9 3 6 1 4 6 -2 3 -1 8 -5 8 -2 8 -2 8 +1 5 3 2 3 8 9 4 6 1 1 1 2 7 -1 8 +5 1 -6 6 +2 9 +6 9 +6 6 5 7 4 4 6 1 9 7 7 8 3 2 -2 8 -2 9 +1 9 -1 8 -6 9 +4 9 1 9 5 7 7 7 6 9 7 7 2 2 +5 9 -2 8 -1 9 +1 7 -6 8 +4 6 5 8 4 2 2 5 6 3 6 6 9 8 +2 9 +2 9 +6 8 +1 9 +2 6 -6 9

9 +2 9 +3 9 -6 4 -5 4 +3 3 +5 7 4 3 4 8 8 7 8 3 1 9 9 4 -1 5 +2 2 -3 8 - 3 5 +6 3 -2 7 2 6 4 6 2 1 7 5 5 5 5 7 +6 4 -2 7 -1 2 - 3 9 --3 8 +3 3 4 7 6 7 7 4 6 4 4 7 2 9 +4 8 +1 4 +1 9 -1 8 +2 7 +6 1 8 7 2 6 2 1 7 7 4 6 8 7 -3 8 +4 6 -1 9 --4 8 +3 4 -6 9 4 2 9 6 6 2 5 4 2 5 2 6 +3 8 -3 9 +1 8 +2 6 -1 8 +4 7

乘除法各部分之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2--23页6—9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法的性质。 2、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获得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二年级学的根据乘法口诀五七三十五咱们就能写出四道算式,谁来说说能写出那四道算式?指名口答。 课堂预设: 5×7=35 7×5=35 35÷7=5,35÷5=7 (设计目的:唤起旧知,以利迁移) 2、(教师出示教材22页第6题第(1)小题。)出示35÷7=5,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说一说是怎样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预设: 生1、我是根据被除数÷除数=商,所以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生2、我是根据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所以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生3、这里积就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一个因数相当于除数,另一个因数就相当于商 3、根据780÷13=60独立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指名交流。 情况预设:780÷60=13 13×60=780 4、每人根据刚才的样子,多写一些这样的算式,小组交流。 生1、24÷6=4 24÷4=6 4×6=24 生2、120÷60=2 120÷2=60 20×6=120 生3、45÷6=9 45÷9=6 9×6=45 …… 5、观察这些算式,你能不能想到一种办法,能概括地表达这种变化?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计算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计算题36+35-25= 98-58+23= 58-26+64= 56+24-35= 78-35+13= 89-45+27= 78-69+56= 25+56-67= 89-34+17= 23+54-60= 78-62+45= 69-65+78= 76-68+39= 23+58-66= 28+65-67= 45-26+49= 78-69+63= 89-64+28= 96-67+32= 77-46+28= 96-87+22= 100-68-32= 99-65+32= 77-29+32= 46+34-25= 98-59+23= 35-27+54= 59+24-25= 78-75+13= 99-45+17= 78-69+66= 45+36-67= 79-34+37= 43+29-60= 69-62+45= 79-65+38= 86-69+49= 23+58-56= 38+45-67= 45-29+48=

78-49+61= 89-64+28= 86-67+31= 97-46+38= 96-77+52= 100-66+33= 99-75+22= 87-26+35= 36+24-15= 88-35+13= 99-45+27= 77-69+56= 28+66-77= 87-34+27= 33+56-60= 87-62+45= 79-65+18= 76-58+39= 43+38-66= 38+25-47= 45-23+49= 78-54+63= 69-44+28= 93-67+22= 76-48+28= 96-87+22= 100-64+32= 79-65+32= 76-29+12= 54+34-25= 97-59+21= 45-27+54= 56+32-44= 65-34+22= 76-29+45= 54+24-35= 68-35+13= 89-45+17= 78-56+34= 54+36-67= 67-34+37= 65+29-60= 65-62+45= 76-65+38= 76-69+49=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加减乘除

二年级口算题 姓名:时间: 1×1+1= 2×2+2= 3×4+10= 4×4+5= 3×4+8= 5×1+9= 4×2+6= 5×3+9= 5×4+7= 3×6+6= 2×9+9= 5×4+7= 1×1+2= 1×1+3= 2×3+2= 2×4+2= 2×7+2= 3×5+3= 3×6+4= 6×3+3= 6×4+3= 6×5+3= 6×2+8= 4×5+5= 4×6+5= 4×2+9= 4×5+8= 5×3+6= 5×5+6= 5×4+7= 5×9+6= 1×9+2= 1×8+3= 1×7+6= 3×9+3= 3×4+10= 3×6+4= 2×8+4= 2×7+8= 2×6+9= 24÷4= 7+63= 9×4+6= 5+36÷6= 9×7+3= 56÷8= 28+6=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①二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___ 45+5= 1÷1= 5×5= 72÷8= 9÷9= 24÷8= 14÷7= 6÷1= 15÷3= 3×6÷2= 4÷2= 6×2= 6÷2= 10÷5= 70–52= 49÷7= 10÷2= 54÷6= 20÷4= 4×9÷6= 21÷3= 3×6= 9÷3= 90-45= 24÷4= 15÷5= 27÷9= 9×9= 72÷9= 3×4÷2= 36÷4= 5÷5= 56+41= 56÷7= 16÷2= 42÷6= 18÷2= 5×1= 45-39= 3×6÷3= 24÷6= 56÷7= 36÷6= 24÷3= 4×5= 27÷3= 8÷4= 56÷8= 36÷9= 3×6÷6= ----------------------------------------------------------------------------------------------------------------------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教案教学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20=30+53=15+72= 60–40=83–30=87-15= 60–20=83–53=87–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30+20=50(千克) 加数加数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加数=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20=30(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30=20(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现在学习了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口 算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31-29=41-39=81-79=51-48=31-28=41-38=81-78=33-26=53-47 85-77=45-38=32-25=72-67=21-14=31-24=41-34=81-74=31-25 71-65=41-35=82-74=42-38=63-58=33-25=54-46=94-86=72-64 41-29=61-39=81-49=42-24=42-28=63-34=63-39=84-46=84-48 65-37=48-23=47-22=68-35=67-35=89-44=89-45=67-34=62-35 42-27=66-38=67-39=87-48=83-45=83-47=51-19=71-59=91-39 41-28=71-58=91-38=51-14=71-51=91-39=51-15=71-55=91-35 52-16=71-26=91-36=51-24=71-14=91-44=51-23=71-13=91-23 52-15=73-58=94-36=95-17=76-58=97-38=58-19=72-54=92-38 43-17=73-56=94-36=54-18=75-28=95-37=53-25=73-28=94-46 94-46=54-28=75-17=92-26=90-40=80-30=20-10=70-30=90-60 70-40=90-70=80-45=70-35=40-15=50-45=30-15=50-25=80-40 15+15=26+37=17+48=25+47=38+45=13+48=26+48=26+47=52-17 17+66=44+47=37+54=28+47=27+88=55+36=16+85=65+27=98-25 37+35=48+25=75+28=24+68=38+54=46+18=58+36=78+18=65-38 29+59=67+27=36+26=56+34=67+23=48+32=69+31=34+57=83-18 67+24=49+42=22+59=45+47=65+27=28+65=55+38=40+30=74-47 93-27=73-46=65-18=63-25=82-56=94-66=83-77=44-28=52-14 62-14=62-28=74-26=93-47=83-16=77-69=75-28=65-47=83-25 72-15=63-28=82-47=54-16=95-48=85-27=63-36=73-47=52-15 52-17=83-48=73-55=92-86=62-58=72-24=54-36=74-28=43-27 71-59=59-29=63-19=78-59=45-29=86-49=37-19=64-39=72-39 83-28=74-28=52-18=73-48=41-38=75-68=98-98=87-58=66-28 55-17=41-27=77-7=63-47=56-17=75-47=94-67=62-27=10-10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题

31-29= 41-39= 81-79= 51-48= 31-28= 41-38= 81-78= 33-26= 53-47 85-77= 45-38= 32-25= 72-67= 21-14= 31-24= 41-34= 81-74= 31-25 71-65= 41-35= 82-74= 42-38= 63-58= 33-25= 54-46= 94-86= 72-64 41-29= 61-39= 81-49= 42-24= 42-28= 63-34= 63-39= 84-46= 84-48 65-37= 48-23= 47-22= 68-35= 67-35= 89-44= 89-45= 67-34= 62-35 42-27= 66-38= 67-39= 87-48= 83-45= 83-47= 51-19= 71-59= 91-39 41-28= 71-58= 91-38= 51-14= 71-51= 91-39= 51-15= 71-55= 91-35 52-16= 71-26= 91-36= 51-24= 71-14= 91-44= 51-23= 71-13= 91-23 52-15= 73-58= 94-36= 95-17= 76-58= 97-38= 58-19= 72-54= 92-38 43-17= 73-56= 94-46= 54-18= 75-28= 95-37= 53-25= 73-28= 94-46 94-46= 54-28= 75-17= 92-26= 90-40= 80-30= 20-10= 70-30= 90-60 70-40= 90-70= 80-45= 70-35= 40-15= 50-45= 30-15= 50-25= 80-40 15+15= 26+37= 17+48= 25+47= 38+45= 13+48= 26+48= 26+47= 52-17 17+66= 44+47= 37+54= 28+47= 27+88= 55+36= 16+85= 65+27= 98-25 37+35= 48+25= 75+28= 24+68= 38+54= 46+18= 58+36= 78+18= 65-38 29+59= 67+27= 36+26= 56+34= 67+23= 48+32= 69+31= 34+57= 83-18 67+24= 49+42= 22+59= 45+47= 65+27= 28+65= 55+38= 40+30= 74-47 93-27= 73-46= 65-18= 63-25= 82-56= 94-66= 83-77= 44-28= 52-14 62-14= 62-28= 74-26= 93-47= 83-16= 77-69= 75-28= 65-47= 83-25 72-15= 63-28= 82-47= 54-16= 95-48= 85-27= 63-36= 73-47= 52-15 52-17= 83-48= 73-55= 92-86= 62-58= 72-24= 54-36= 74-28= 43-27 71-59= 59-29= 63-19= 78-59= 45-29= 86-49= 37-19= 64-39= 72-39 83-28= 74-28= 52-18= 73-48= 41-38= 75-68= 98-98= 87-58= 66-28 55-17= 41-27= 77-7= 63-47= 56-17= 75-47= 94-67= 62-27= 10-10 54-36= 61-46= 55-26= 83-66= 64-16= 92-37= 94-36= 64-58= 5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