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课的课本重点知识;

2、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运用;

3、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二、自主复习

(一)复习课本P82——95页,熟练掌握下列基础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组内相互检查。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15分钟)

1、法律的含义?特征?本质?作用?

2、高官落马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4、公民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5、公民应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6、我国法律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7、诉讼的分类?制裁的分类?

(二)复习检测

针对本课重点题目1-6题任意抽取一题对桌检查,并计入小组量化,记住的组内加1分,记不住的组内扣1分(要求熟练背诵)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下一环节中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央纪委开展核查工作情况的汇报,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经查,周永康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利用职务便利为多人谋取非法利益,直接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滥用职权帮助亲属、情妇、朋友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巨额利益,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泄露党和国家机密;严重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本人及亲属收受他人大量财物;与多名女性通奸并进行权色、钱色交易。调查中还发现周永康其他涉嫌犯罪线索。周永康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极大损害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给予周永康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周永康涉嫌犯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

(1)周永康作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却被依法逮捕,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课本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2)作为青少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自主复习的知识提纲,梳理本章知识结构。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知识树。理清本课的知识网络。(相信自己,会做得很好)

(二)记忆: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2、公民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3、公民应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五、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黄河颂》公开课课件教学案设计优秀

黄河颂 光未然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2.学生分析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能力目标: ①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②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②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③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歌。

《论睁了眼看》公开课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任务一:初读者视角,梳理文脉。 1.大家预习了《论睁了眼看》,你对鲁迅这篇杂文有什么阅读感受? 2.那如果是你来写《论睁了眼看》,你打算怎么写? 3.鲁迅先生针对谁提倡“睁眼看”? 4.概括行文思路。 任务二:我即鲁迅,作家视角,深入文本。 假设你就是1925年的鲁迅,此刻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又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去年你便写文章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这不是玩笑、愤激之辞。此时,有个偏爱你文章的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询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问题。你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 思考角度: 1.举什么例子?分析每个例子中的“闭眼”指什么内容。尽量从原文中找信息。 (1)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对闭眼。鲁迅把才子佳人小说称作。 (2)《红楼梦》续作者对闭眼。鲁迅对高鹗的评价是。(3)《醒世恒言》的改编者对闭眼。(4)文人们让关羽成神、岳飞前世有罪,是对闭眼。这种行为用鲁迅的话来概括就是和。 综上所述,“闭眼”的内涵就是。 2.对中国文人没有正视的勇气,鲁迅认为原因是。

任务三: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群文关联。 鲁迅评价自己:“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鲁迅能一眼看出中国文人的创作不过是一次次的“瞒和骗”,他肯定也看穿了文人们为什么要自欺且欺人。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大家也可以关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自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欺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整合。 《推》一文是怎么样走向深刻的? 《论国骂》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七章复习学案

第六、第七章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3、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4、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知识点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人体通过,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所发生的规律的。(2)类型:分为和。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生下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 和膝跳反射等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通过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建立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 渴、杯弓蛇影、谈虎色变等 与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2、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反射弧 (1)图中①是,能够感受刺激,并产 生。 (2)图中③是,将 传至中特定的 (3)图中⑤是,接受信号,产生 ,并将它传给 (4)图中④是,将来自中枢的冲 动传至。 (5)图中②是,由 和相应的组成。 (6)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为。 知识点二:激素调节 2、内分泌腺的种类及作用: 3、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的调节,但也受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人口的增长会对、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2、计划生育: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鼓励、、、。 3、环境污染 (1)人类活动既有可能,也可以。 (2)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①概念:pH小于,具有较强的的雨水。 ②成因:人为向中排放大量物质,如等造成的。 ③对生物的危害: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威胁人们的;直接危害 植物的和,甚至使植物死亡等等。对生物危害极大,被称为。 ④控制措施:通过装置,减少的排放。(3)重金属污染:水中、土壤中有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还会通过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4)水污染: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植物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水中氮、磷元素过多(水体富营养化)所致。 (5)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6)温室效应:指全球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强,导致地球平均不断上升的现象。 (7):指科学家把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现象。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有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有很强的对比性,你能分析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吗? 四、课后反思

UnitDoyoulikebananas公开课学案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主备人:孟俊审核人:黄燕使用时间:2012年11月 第1课时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9个名词两个动词2. 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3. 谈论对方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形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谈论对方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学习难点:可数名词变复数的规则。 学习过程: 一、课前展示 任务一:1.必答题。 2.抢答题。复习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变化规律。 I. 一般情况下加-s . 如: book→ books hamburger _____________pear__________ banana_______________ orange_________ II. 以 o 结尾的加-s 或-es 如: photo → photos tomato _______________ III. 以s . sh ch . x 结尾的加-es 如: watch → watches bus _________ box IV . 以辅音字母加 y 结尾的变y 为 i 加es . 如: dictionary → dictionaries strawberry __________ family 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听词辨音 二教案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并对新的单词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练习,掌握可数名词的单复数。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小组展示课前布置的任务 1)利用工具书查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定义 可数名词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数名词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例词总结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有哪些不同之处? Countable nouns(可数名词):an apple, two oranges, bananas, apples, pears,tomatoes, strawberries Uncountable nouns(不可数名词):milk, bread 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 (1)可数名词前可以用______限定,表示一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数名词前可以用__________限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数名词有_________形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讲解Do you like bananas? 解读:

第七章 力 复习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弹力,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重力由来,确认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会画重力示意图。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P2——5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的作用是,发出力的物体 叫,受到力的物体叫。 2、力的作用效果有、,例如。 3、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 4、判断对错: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8)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6——8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等,在受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 时,有恢复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2、像面团、橡皮泥等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3、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它的大小和、 有关。弹簧的伸长量是指。 4、在弹簧的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成正比。 5、测量力的工具是,实验室里用,还有。 6、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使用前想观察指针是否,不指零需要 ,还要观察、,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否则损坏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先轻轻拉动弹簧,防止弹簧卡住,被测的 力要沿着轴线方向。 学习活动(三):阅读教材P9——12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用表示,它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七课学案教案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靑一中高一政治组设计:张守宝王雪贞2010-1-20 【学习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学习重点】爱国主义 【学习方法】收集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品《上下五千年》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名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在《上下五千年》里,你可以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在《上下五千年》里,你可以与时代风云同声呼唤。 品历史文化,爱中华民族。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学习过程】 探究a: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_______,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________,是中华民族之魂。 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2)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探究b: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知识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原因? 是什么?

定语从句公开课导学案学生单

The Attributive Clause 自主预习目标: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 Part I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先行词,关系词以及(定语从句) 1. who的用法 The boys who are playing football are from Class One. The man who you want to see is here. 总结:who指____________, 在定语从句中作________________. 2. whom的用法 Li Ming is just the boy whom I want to see. The professor whom you are waiting for has come. 总结:whom指____________, 在定语从句中作________________. 3. which的用法 Football is a game which is liked by most boys. This is the pen which he bought yesterday. 总结:which指____________, 在定语从句中作________________. 4. that的用法 The boys that are playing football are from Class One. This is the pen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 总结:that指____________, 在定语从句中作________________. 5. whose的用法 I visited a scientist whose name is known all over the country.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导学案 第七课 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由限制的,相对的。 2.理解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3.识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层含义。 二、自主预习 1.必要的限制是对的保护。无限制的,只会走向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守才能享自由。 3.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其二是不同情况 。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合作探究 有位哲人说过,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怎么看? 四、随堂演练 1.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按顺序排列。“排队日”的设立启示我们,在公共场合要做到() ①自觉遵守公共秩序②自觉排队上下车、购物③自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④有急事要办,可以插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B.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C.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D.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3.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下列对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 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 B. 真正的平等不该有丝毫的不均衡 C. 平等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D. 社会不可能实现平等 4.民主、自由总是相对的、具体的,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 A.真正的自由、民主是不存在的 B.任何社会的民主、自由都是虚伪的 C.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在法制范围内享受民主和自由 D.任何社会的自由、民主都是统治阶级享有的民主和自由 5.信息科技的发展助推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生产生活的需要刺激了网络自由的膨胀。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言论自由者,不受身份、姓名、年龄、职业、时间和地点等任何限制,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传递自己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发别人的动态、评论时下的热点,号称“有网络就有自由”。不否认网络自由带给社会的经济效益、带给生活的方便快捷、带给人类的引力诱惑,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传播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们不反对网络营销,但坚决抵制通过网络谣言、言语戏谑进行网络非法炒作,一切网络自由言论都应该坚守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公德、尊重历史事实的传播底线。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日历中的数学公开课学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日历中的数学知识 学习目标 1、分清题目中的未知量、已知量;会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体中等量关系,设立恰当未知量,列方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源于实践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沟通,让学生体验和交流成功的喜悦,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审题,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未知数,列出方程。 难点: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实际价值,如何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是2011年某月的日历,日历中相邻三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之间有何关系? (2)观察月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 之间有何关系? (3)左上右下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大小关 系? (4)左下右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大小关系?

二、典例解析 例1.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60,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解:设中间一个数为x,则其余两个分别为x-7 和x+7 依题意得: 解方程得: x= 所以 x-7= , x+7= 答:这三天分别是。 例2、如果小明说出日历坚列上相邻的3个数的和是75,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 例 3举一反三 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30 …的卡片 ,小明拿到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的和为342. 问: (1)小明拿到了哪三张片? (2)你能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吗? 提示:先思考后一张卡片的数字比前一张卡片的数字大几,找出共同的规律。再设未知数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 第七课战国争雄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 3、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链接旧知识 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春秋时期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上节课所涉及到的成语有: 课前导学 一、初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战国的起止时间是: 2、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的战争:A武器改进、军队构成变化、攻防技术提高; B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C著名战役的发生 D重要军事家的涌现: 4、战国时期的外交A :“合众势以攻一强” B :“事一强以攻众弱” 二、写一写 右图为战国形势图。请回答问 题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 地理位置。 A B C D E F 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 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 两地的地名。 H I 三、战国时期的外交: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根据教材41页内容,用简要语言说明“合众”与“连横”策略:

“合纵” “连横” 2、读课文42页内容,说说,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 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课堂大练兵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赵国 2.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下列朝代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4.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经济的发展,铁兵器的出现 5.“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6.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 B.赵国 C.魏国 D.秦国 8. 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B.赵国C.楚国D.燕国 9.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提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芒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4、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5、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重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3、相互作用力。 4、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1、力的示意图。 2、相互作用力。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回顾 一、力 1、力是对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使物体发生。 3、力的单位是:,符号是,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图就叫力的。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到原来的,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后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性: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它的伸长就。(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和;(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挂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力。 2、重力: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重力的大小叫。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公式:。 4、重力的方向:。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形状、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问题导学 专题一、力 1、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物体是:,同时也收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包含的力学知识有:。 。 2、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 相反的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1)、。 (2)、。 举一反三: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这些原理?并加以分析解释。 专题二、弹力 1、2011年5月,法国科学家发现行星“葛利思581D”较适合地球生命居住,且同一物体在“葛利思581D”行星表面所受重力大小是在地球表面的两倍,设想宇航员从地球携带标有“100g”字样的方便面、天平和弹簧测力计飞至行星表面,测得方便面的示数是() A、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 B、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课的课本重点知识; 2、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运用; 3、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二、自主复习 (一)复习课本P82——95页,熟练掌握下列基础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组内相互检查。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15分钟) 1、法律的含义?特征?本质?作用? 2、高官落马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4、公民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5、公民应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6、我国法律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7、诉讼的分类?制裁的分类? (二)复习检测 针对本课重点题目1-6题任意抽取一题对桌检查,并计入小组量化,记住的组内加1分,记不住的组内扣1分(要求熟练背诵)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下一环节中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央纪委开展核查工作情况的汇报,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经查,周永康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利用职务便利为多人谋取非法利益,直接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滥用职权帮助亲属、情妇、朋友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巨额利益,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泄露党和国家机密;严重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本人及亲属收受他人大量财物;与多名女性通奸并进行权色、钱色交易。调查中还发现周永康其他涉嫌犯罪线索。周永康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极大损害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给予周永康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周永康涉嫌犯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 (1)周永康作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却被依法逮捕,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课本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公开课学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公开课学案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公开课学案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赵晓芬 授课时间______ 总课时_______ 一、学习目标﹕(1分钟,学生朗读并熟悉)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解题; 二、导学思考题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7分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第二环节 典例精析(8分钟,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例1、如图,AD=CD ,AC 平分∠DAB ,求证DC ∥AB . 例2、如图,已知∠1=20°,∠2=25°,∠A =55°,求∠BDC 的度数. 例3、如图,BE ,CD 相交于点A ,∠DEA 、∠BCA 的平分线相交于F . 探求:∠F 与∠B 、∠D 有何等量关系? C A B D 1 2

例4、如图,已知点A 在直线l 外,点B 、C 在直线l 上. 点P 是△ABC 内一点,求证:∠P >∠A ; 三、巩固练习(12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反馈) 书中196页19、20、21、35、37题 四、课堂小结(3分钟,学生谈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困惑? 五、达标测评(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反馈)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A)延长线段AB (B)你吃过午饭了吗? (C)直角都相等 (D)连接A ,B 两点 2、如图,已知∠1+∠2=180o,∠3=75o, 那么∠4的度数是 【 】 (A)75o (B)45o (C)105o (D)135o 3、 以下四个例子中,不能作为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是假命题是 【 】 (A)设这个角是30o,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B)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4、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如图,△ABC 中,∠B =55°,∠C =63°,DE ∥AB , 则∠DEC 等于【 】 (A )63° (B) 118° (C) 55° (D )62°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196页19、20题 2、教材199页35题 D 第10题

简笔与繁笔公开课学案

《简笔与繁笔》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观点。 2、学习文章作为论述文运用典型事例进行层层递进地论证的方法 3、感受语言繁简的妙处。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有了语言,在生活中我们才能交流。比如这个场景—— 湘玉: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 老白:你就不无情?你不无耻?你不无理取闹? 湘玉:我哪里无情?哪里无耻?哪里无理取闹? 老白: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无耻?哪里不无理取闹? 湘玉:我再怎么无情,再怎么无耻,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无耻!更无理取闹! 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问:这组对话有什么特点? 绕来绕去,繁冗拖沓 这是语言的一种弊病,那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笔与繁笔》。 一、粗读文章,梳理思路 带着问题浏览文章。 1、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简笔好还是繁笔好? 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 繁笔: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用墨如泼 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中心论点)

2、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试着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是什么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 为什么有时不避其繁。 近乎“啰嗦”的繁笔 怎么做如何做到繁简适当 当今创作趋长及其原因 提倡简练为文 二、细读文章,品析段落 论据必须充分而强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就像高楼大厦必须有纵横交错的钢筋支撑,否则,就会像孩子堆起的积木一样,不堪一击。 作者在展开论证时,为了使我们信服,使用了一系列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下面,我们就以2-4段为例,来学习一下作者论据的使用方法。 3、提问:论证简笔的妙用时作者用的是近百万言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谈繁笔时,用的却是以精炼著称的鲁迅的《社戏》,为什么这样安排? 用简笔还是繁笔,不在于作品本身的长短上,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补充:从逻辑学的角度讲,事例论证是不完全归纳,只是简单枚举,如果事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它的结论就不可靠。(板书:典型) 4、齐读第二段,论证简笔作者用了几个例子?顺序能不能换? 不可以“数字传神”到“一字传神”,简省的程度加深,并且照应了第一段的两个分论点。(板书:层层递进) 5、以此类推,论证繁笔时的两个例子是不是也不能调换?为什么? 愈发繁(借种“啰嗦”);照应第一段的两个分论点“描摹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第7课 启蒙运动 学案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学案 探究一现实中的人 十七八世纪,多数法国人的地位如何? 探究二自然状态下的人 材料1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英)洛克《政府论》(1690年)自然状态下,人的地位如何? 材料2 如当你睡觉到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里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堡,或流放沙漠;当你若有所思,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当你被人控告,或写了闯祸的文章,只能依照法律来裁判等等。 ——(法)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人的“天赋权利”具体有哪些? 探究三理想状态下的人 启蒙思想家看英国 材料3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 ——(法)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伏尔泰如何看待英国政治?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4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制: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它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那里的法律对所有个人都一视同仁。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孟德斯鸠如何看待英国政治?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5 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 ——(法)卢梭卢梭如何看待英国政治? 材料6 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卢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于什么? 材料7 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的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卢梭认为如何实现人的“天赋权利”,保障自由平等?

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内容和情感。 2.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 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 作品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 房间》还有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等。 斯特林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不幸的遭遇使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再加上他还深受叔本华、尼采等人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他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他曾说“人活着必遭蹂躏”。但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因此在始终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要经受磨难的同时,他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努力寻求生活真正的价值。这就更能体现他精神的崇高与难能可贵。 二、1、初读课文,请学生找到形象描写纸的外部特征词语并分析 2、这样一张纸上面写有什么内容,请学生根据预习填写: “这是写有的半张纸”。 3、学生探讨思考纸上内容暗含的情感,并填写: “这还是承载了他的半张纸”。 4、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为什么) 三、结构分析: 1、为什么作者要用“半张纸”,一张纸不行吗?(讨论)

2、“半张纸”在文中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半张纸》的结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拓展阅读】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思考:你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