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

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34053744.html,

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

作者:徐林祥

来源:《语文建设》2009年第07期

回顾这六十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是为“一得”。

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说法。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师生

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学也逐步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1978年颁布的中小学语

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提出六条要求,其中三条是:“要废止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了四个问题,其中两个是:“提倡启发式”“提倡自学”。如此明确地从“学”的角度提出要求与问题,这是此前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未曾有过的。1979年12月,吕叔湘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的讲话,专门谈了教与学的关系。他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1980年8月,吕叔湘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又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1982年11月,首届“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在苏州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叶圣陶的思想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等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梳苇发表了《坚持文道统一,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专论,指出:“所谓发挥‘教与学的关系’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两个积极性。……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因为教师的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好是为了学好。”至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得到了确立并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下,诞生了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如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潘凤湘的“八步教学法”、洪镇涛的“五环节教学法”。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倡导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些都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并开展语文教育,是这六十年的一大进步。

现代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为六十年语文教育的“一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