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成三级阶梯状分布。

影响: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势特点的优越性

(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流,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A澳大利亚

1)位置:120`W-150`W`

2)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北艾尔湖,地下水资源丰富)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艾尔湖。

3)气候:呈半环状分布(干燥面积广)冬季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和两部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地中海气候: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正常(副热带高压控制)

不正常(西澳大利亚寒流,大分水岭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信风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

树林-草原-荒漠降水沿海向内陆递减

注: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大陆干旱面积广其原因主要是: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东部大分水岭的屏障作用缩小了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西部寒流影响。

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及形成原因:半环状降水由东南北三方面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

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度为荒漠带

4)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主营牧羊带:墨累-达令盆地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

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农牧业

类型:混合农业特点: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农业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

高,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优点:1.农场就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地种小麦,牧草和休耕交替,有利保持土壤肥力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3.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注: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

1)引水灌溉地下水丰富气候适宜

2)地形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3)气候冬季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和两部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4)河流中部平原地下水丰富

5)无食肉猛兽,牲畜少天敌侵害

补:特有动物

种类: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

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赞同

中东

中东地区包括地中海的东部、阿拉伯的大部分(阿拉伯地盾、地台和阿拉伯湾)、扎格罗斯山脉逆冲区西部以及包含在北纬13°~30°、东经35°~60°的地区。地形上海拔高的地方多分布在阿拉伯地盾的西部并向东延伸到阿拉伯(波斯)湾和扎格罗斯地区。整个中东地区是个干旱的亚热带区,只有极少部分如黎巴嫩和土耳其的一部分不能称为极度干旱。

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中东地区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

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它们分别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摇篮。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一个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为﹣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英国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36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3~17℃,最冷天(1 月)平均气温为4~7℃。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埃及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

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

境内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

巴西

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北部是圭亚

那高原,东部为巴西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北低南高,起伏

平缓,地面覆盖着热带草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

间是广阔的亚马孙平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

原。平原西宽东窄,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下。

日本

1)万岛之国

2)山多坡陡

3)平原狭小

4)"地灾"频生:日本共有火山270余座,其中有80座左右是活火山。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中部邻国最多的国家。莱茵河畔

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从最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奥伯斯特道夫到最北边济特岛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从东端的萨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莱茵- 威斯特法伦州塞尔康特距离64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法国

法国领土包括欧洲大陆部分和科西嘉岛,面积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的第三大国,首都巴黎位于巴黎盆地塞纳河畔,海拔最高点为勃朗峰,主要河流为塞纳河和卢瓦尔河,地势地形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平原丘陵面积广阔。

印度

1、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中国西南面,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为亚洲第一。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印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受夏季风影响,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4、印度由于推行'绿色革命',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和水稻。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恒河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夏天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变为西南风,由印度洋吹向印度大陆,因此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形成降雨.旱季时,吹来自亚欧大陆东部东北风,气流寒冷干燥,因此形成旱季.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也分布这种气候.

美国

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本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

1.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阿巴拉契亚山脉长约3000公里,其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它与大西洋海岸间有狭窄的山麓高原和沿海低下的平原,被称为大西洋沿岸低地,一般宽几十公里至350公里,海拔在200米以下。该低地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交界处地势高低悬殊,河流从山地倾入平原,形成许多瀑布和急流,被称为瀑布线。大西洋沿岸低地沿海一带多沙嘴、泻湖和沼泽地,美国最大的半岛佛罗里达半岛就位于此,它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最宽200多公里,一般海拔在30-90米。大西洋沿岸地区是美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西部属科迪勒拉山系

它纵贯北美洲西部,在美国境内宽1700公里。该山系由东部的落基山脉、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内华达山脉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组成。落基山脉北起加拿大的育空高原,向南伸延到墨西哥境内。它是北美最大的分水岭,山脉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美国所有的大河盖发源于此。喀斯喀特山脉拥有许多山湖和小瀑布,帮名"喀斯喀特"(意即小瀑布)。内华达山脉的最高峰为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点。内华达山脉东侧的"死谷",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公里,其最低处低于海平面85米,为美国大陆最低点。在落基山脉和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之间,夹着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和内陆盆地。

其中,哥伦比亚高原位于北部,科罗拉多高原位于东南部。这两个高原地势平坦,但也有不少被河流深切的峡谷,如科罗拉多河流经的大峡谷,长达440公里,深达1830米。从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向西,便是陡峭耸立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高达2000多米。这两条山脉间有两个狭长的山间谷地:北面是威特麦特谷地;南面则是美国西部最重要的农业区--肥沃的加利福尼亚谷地。

3.中部大平原

它位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西部的落基山之间,北起五大湖沿岸,南接墨西哥湾没岸平原,从北到南贯穿整个美国中部,约占美国全部土面积的1/2。大致可分成两部分:东部平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仅西南部较高,为一低高原形态。

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以北,冰川作用显著,多大小湖盆。西部大平原,位于落基山脉以东,东部平原以西,南北到国境线,海拔500至1800米,自东向西逐渐增高,受东西向河谷深切。平原上地势平坦,地壤肥沃,牧草丰茂,又称大草原,是美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区。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全境由东向西可分为五个地理区:东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两部分。这一地带海拔在200 米以下,多数由河川冲积而成,特别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乃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土质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泽地。位于这一地理区的佛罗里达半岛是美国最大的半岛。

阿帕拉契山脉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西侧,基本与海岸平行,长约2300 多公里,一般海拔1000 ~1500 米,由几条平行山脉组成。内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长的美国与加拿大边界,南达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兰德河一带。西部山系由西部两条山脉所组成,东边为落矶山脉,西边为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乃旧褶曲运动后的产物。内华达山脉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 米,为美国大陆最高点,喀斯喀特山脉的雷尼尔山海拔4392 米,仅次于惠特尼峰。西部山间高原由科罗拉多高原、怀俄明高原、哥伦比亚高原与大峡谷组成,为美国西部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由一系列迂回曲折、错

综复杂的山峡和深谷组成,气势雄伟,岩壁陡峭,为世界上罕见的自然景观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

印度:位于南亚

南北美洲:位于太平洋东部

英国:位于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英国东部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北部,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横跨欧亚大陆,但仍属于欧洲国家。

美国:位于太平洋东部,属于北美洲。

巴西:位于太平洋东部,属于南美洲。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属于大洋洲。

埃及:位于地中海南岸,东临红海。属北非。

地形特征:

日本:多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印度:北高南低,平原广布,河流众多

南北美洲:无法形容

英国:多岛,地形较平坦

德国:南高北低,地形平坦,

法国:平原广布,土壤肥沃,东南高,西北低

俄罗斯:平原广布,多山川河流,冻土广布

美国:东西各有大山脉,中部为中央平原,多湖泊

巴西: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植被覆盖面积广

澳大利亚:东部山脉南北相连。形成大分水岭,中西部沙漠广布

埃及:地形较平坦

气候:

日本:温带季风气候。

印度:热带季风季雨气候

南北美洲:无法形容

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

德国:温带海洋性气候

法国:温带海洋性气候

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巴西:执带季雨林

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季风性气候,中部为沙漠性气候

埃及:北为地中海,南为热带草原带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沿北纬36?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的特点。 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联系前面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思考: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 学生:第一级阶梯上主要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上主要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等。 学生: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 年级 地理 导学案五 周 次 2 课时序号 1 总序号 5 课 型 新授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授课人 授 课 时 间 课题: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 学习目标:1 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了解各阶梯的地形种类及主 要特征;2.分析我国地势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2.我国地势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一、自主学习 1. 复习地形部分,写出我国的地形特征: 2. 写出我国地形的分布规 律: 以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巫山— 雪峰山为界, 东部地形主要是 、丘陵; 西部地形主要是山地、 、 。 3. 阅读课本 P26 和 P27 图 2.9 回答: (1) 说出地势的概念。 (2) 写出并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 (3) 在右上图中找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并 画出并记住我国三级阶梯分界线。 4.认真阅读课本 P27 图 2.9,填写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为主: 二、合作探究 1. 阅读课本 P27 图 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小组讨论我国地势的优缺点。 2. 读P28“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 说出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 (2) 从地势、水能资源的角度,说明大型水电站分布的原因 三、拓展提升 海拔 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界线: 第二级阶梯 界线: 第三级阶梯

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我国的气候、河流和农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A、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两级阶梯状分布 D、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2、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3、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单元是() A 华北平原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 4、我国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阶梯内部 B、两级阶梯交界处 C、南方低山丘陵区 D、平原河道上 5、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兼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是() A、山西 B、湖北 C、四川 D、河北 6、秦岭位于我国地势的()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以上都不对 7、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我国水能蕴藏量大 B、有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使我国耕地资源丰富 D、使我国内陆地区降水丰富 8、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 级阶梯的地形区主要是高 原,平均海拔在米以上,该高 原有“”之称。 (2)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位于图中 的级阶梯。(填字母代号) (3)B级阶梯是我国地势的第级 阶梯,B、C 两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 (4)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 (5)结合下图回答,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部海上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交通 C.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D.当河流从地势高一级阶梯跌落到低一级阶梯时,会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 五、预习设计 画出中国山脉分布图,在图中注明山脉走向、名称,并画出主要的经纬线。

第2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案

[初中地理历史]

绪论: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地理课学好。 三、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2.读出知识网络 3.学会梳理知识 四、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五、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设计与反思】《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及反思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自己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自己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法建议] 学习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掌握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要多看图、指图、说图、填图、绘图,熟练掌握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教材优化全析】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1、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 (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 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特点大致是:西部高,东部低。 2、读图2.1 我国东西向(北纬320)地形剖面,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图表解析: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通过观察,进一步得出我国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读2.2 中国第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以下活动 (1)、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2)、参照图2.2,在图2.3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名称 3、读图分析思考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3)、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即在阶梯的交界处),水流湍急,河流落差大,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利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滚滚江水东逝去”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课稿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 (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括及其影响两部分部分,是在学习了中国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宏观地形有一个总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梳理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宏观思维,能更准确的把握区域差异,分析相关问题。 通过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虽然教材内容分析简单,但讲述这部分知识时,不要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本课教学设计了三步,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步骤,(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程标准》的和中考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三、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颜色的特点和海拔的关系,进而思考沿北纬32度线绘一条线。教师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中国中国主要地形的分

判断地势高低地几种方法

判断地势高低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我国的江河大多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该城市地势状况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根据图中的信息“河流”的流向,结合指向标,即可判读出该城市地势状况。答案如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判断理由:因为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二、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的大小、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例如,读下图,比较从C和D行走,哪里更容易?

通过比较,C处比D处的等高线密集,说明C处的地势起伏大,不容易行走。 三、利用羊肠小路判读地势的高低。 根据图中所给的小路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进行判读。 例如,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第36题)。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我们一般的判读方法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判读,而且是依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来判读,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方法,利用图中给出的其他信息,也能反映地势的变化特征。从图中的小路我们可以看出,两条小路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从而答出AA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1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四、利用聚落的分布判断地势的高低 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地势平坦的地方聚落多,反之,聚落少。例如上题就可以利用聚落的空间分布来进行判读。 五、利用索道判断地势高低

第2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省一等奖教案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 (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4页图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事先已印制):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

地形地势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利辛县第二中学丁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本节共包括三个目:“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地形区”。三个目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具体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因此现在学习本课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就容易多了。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还较弱,尤其是对图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 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学会分析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力、交通的影响。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 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3、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 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提取。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 2.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主要的山脉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及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启发诱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中国地图地形走势西高东低

中国地图地形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第一级阶梯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南缘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东缘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包括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和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以及海拔低于500米的四川盆地。有天山、阿尔泰山、秦岭、阴山、贺兰山等,新疆吐鲁番盆地有我国陆地最低处(—155米)。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第三级阶梯,包括海拔200米以下的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和1000米上下的丘陵地带,有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台湾山等,沿海约6000个岛屿多分布在东南部海域,台湾岛最大,海南岛次之。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①是我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对河流的影响),不仅沟通了我国水上东西的交通,而且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经济文化交流。 ②河流落差较大,阶梯交界处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对河流的影响)(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 ③我国东部地势低平,使海洋湿润气流容易伸入内地,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的第二个框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段状分布。本节内容是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和民族等知识之后呈现的,它既是从我国国土概况到自然环境的一个转承,又是后面学习我国气候、河流、经济和区域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记住我国地势的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划分。 ②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交通等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地势地形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和三级阶梯的划分。 (2)难点:我国三级阶梯空间观念的形成;我国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等的影响。 二、教法 1、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活动在先,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教学实际,运用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分组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生动。通过动静结合的画面,问题的设置和读图、填图的训练,将知识及时巩固落实在地图上。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页(共4页)

三、学法 1、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共同进步。 3、探究学习:营造轻松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的地形地势》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地影响着其他因素。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其他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这条内容标准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中的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概括”。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以往只在学生学习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概括”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组织复习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通过分别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沿某一纬线或经线制作的“地形剖面图”,分别从地形类型构成和地势起伏状况两方面,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地形、地势外部状况即可。重在指导学生运用七年级已学过的归纳一个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解决当前的同类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的地形知识,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地势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地形、地势的方法。 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二课时中国地势特征和主要山脉 【学习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说出各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阶梯间的分界线,并能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使学生理解地势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学习重点】 中国地势特征。 【学习难点】 中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山东省滕州一中赵汝常 【考点明确】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考点解读】 高中区域地理课题教学首先应向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方法和思想,而不是纯初中地理内容的复习,具体体现在“双目标”上——体现高初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融合、体现高考四项考核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渗透,使得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与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密切结合。为此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参照了以下原则:一是以区域为载体构建与本课题相关的高中地理内容,二是以案例和试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重建《中国的地形》专题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构建与《中国的地形》相关的试题结构。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可以体现对专题知识内容的适当扩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说出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了解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学案导学法、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_地势西高东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二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沿32°N地形剖面)、中国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 2.通过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记住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它们大致的海拔和主要的地形区。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总结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沿32°N地形剖面)”,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认识我国的地势特征,对学生进行地理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二)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杯子、水、盆子、风车、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指的是地表的形态,还有一个概念与地形相关,那就是地势。什么是地势呢?地势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变化的总趋势,简单地说,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那么,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自主学习一】 【活动一】多媒体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图,学生读图观察,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什么类型的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 2.请你读图分析一下,我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说说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读图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多媒体展示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它主要是用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区域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在图中,我国西南部棕黄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所以,我国的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概括地说,就是西高东低。(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的总特点就是西高东低。如何能更好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呢?这就要用到以前我们学过的另一种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活动二】请同学们观察沿32°N纬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试试自己用折线在纸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成三级阶梯状分布。 影响: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势特点的优越性 (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流,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A澳大利亚 1)位置:120`W-150`W` 2)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北艾尔湖,地下水资源丰富)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艾尔湖。 3)气候:呈半环状分布(干燥面积广)冬季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和两部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地中海气候: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正常(副热带高压控制) 不正常(西澳大利亚寒流,大分水岭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信风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

树林-草原-荒漠降水沿海向内陆递减 注: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大陆干旱面积广其原因主要是: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东部大分水岭的屏障作用缩小了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西部寒流影响。 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及形成原因:半环状降水由东南北三方面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 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度为荒漠带 4)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主营牧羊带:墨累-达令盆地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 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农牧业 类型:混合农业特点: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农业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地势西高东低》教案 湘教版地理

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通过读图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势。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指的是地表的形态,还有一个概念与地形相关,那就是地势。什么是地势呢?地势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变化的总趋势,简单地说,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那么,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地势西高东低

★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读图观察,讨论以下问。 小组合作: 1.这是一张什么类型的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 2.请你读图分析一下,我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说说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它主要是用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区域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在图中,我国西南部棕黄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所以,我国的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概括地说,就是西高东低。(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承转过渡:我国地势的总特点就是西高东低。如何能更好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呢?这就要用到以前我们学过的另一种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多媒体展示:沿32°N纬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和简略图。 活动:试试自己用折线在纸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提问:观察这幅简略图,说说我国地势的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就像奥运会获奖的运动员一样,第一名站在高一点的台阶上,最高处就是第一阶梯。 (二)三大阶梯 承转过渡: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结合读中国地形的分布图,说说每一级阶梯上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相邻两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在中国地势三阶梯示意图中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在相应位置填出三级阶梯的名称,同时标注界限上的主要山脉。 总结:我国地势三阶梯,西部高来东部低,昆仑祁连横断山,一二阶梯站两边,三在大太巫雪东。 承转过渡:了解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及其分界线,接下来我们继续来了解各级阶梯内部的状况。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沿32°N剖面)图和中国地形的分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地势与地形

实用文档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 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