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

潇洒、逍遥、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其人其书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其书

庄子其人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齐宣王(公元前342—前324)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的生卒年

?庄子活动的大致年代: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具体的年代,有五种说法:

?1、前369—前286(马叙伦);

?2、前355—前275(吕振羽);

?3、前328—前286(范文澜);

?4、前365—前290(杨荣国);

?5、前375—前295(闻一多)。

庄子故里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

?蒙:

?战国时代属宋国,汉代属梁国

?称庄子宋人或梁人,意思一样,只是根据不同时代称谓而已

?今河南商丘县境内

?一说:今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

庄子与楚国的关系

?1、楚威王曾礼聘庄子

?2、《庄子》中多记载楚国风土人情、宫廷传闻

?3、庄子思想灵动浪漫,文字表述多借用神话故事,与楚国文化十分相近。历来

被视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崔大华《庄学研究》:

?“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可能是在楚国吴起变法时期(约在楚悼王十五年到

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87—前381年),被迫迁移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

庄子的家世

?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1、郑樵《通志·氏族略》:

?庄氏,芈(音米)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

?2、从思想上进行分析,理由有二:

?(1)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纯粹精神性思考——以谋生为急务的平民子弟不太可能沉醉其中

?(2)深刻的厌世情绪——败落贵族家庭的子弟所容易有的性格。庄子的生计

?《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

?1、为吏:

?“尝为蒙漆园吏。”(《史记》)

?2、打草鞋: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音巨),槁项黄顑(音砍)。”(《庄子·列御寇》)

?3、钓鱼: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

?4、捕鸟:(《庄子·山木》)

?5、授徒:收授弟子规模不大,《庄子》书中记载庄子弟子有名有姓的仅一个蔺

且,见《山木》篇。

庄子事迹·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

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终生贫穷,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庄子事迹·贫而不惫

?《庄子·山木》: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音谐)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焉?”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穷且益坚、安贫乐道:

?善于从贫穷中超越,物质生活上虽然贫乏,精神心灵上却并不困顿?——庄子的时代:昏上、乱相

?力图为世所用者:处势不便,难免于惫

?庄子的追求:无所用于世,故贫而不惫。

庄子事迹·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视相位如腐鼠:淡泊名利。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庄子事迹·曹商使秦

?《庄子·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

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顑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

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讥邀宠为舐痔:憎恶权势。

槁项黄顑的庄子

?选自《古圣贤像略传》

庄子事迹·太庙牺牛

?《庄子·列御寇》: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通菽),及其牵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

其可得乎?”

?——把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看作负累,看作是对自由的牺牲、对生命的耗损。李斯的悲叹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李斯列传》

庄子事迹·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诜,音申)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音四)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的朋友:惠子

?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名辩派大家

?长期从政,并卓有建树,是当时魏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庄子与惠子的人生追求、学术思想分歧很大: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音喘)驳,其言也不中。”

?他们的友谊是在对某些抽象的哲学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形成和建立的

?每一次争论都充满了对立,从来没有一次观点相同。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音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

庄子与惠子:匠石之叹

?《庄子·徐无鬼》: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

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尝能斫之,虽然,臣之

质死久矣。?

?自夫子死,吾无以为质矣!吾无言之矣!”

嵇康《赠秀才入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庄子事迹:鼓盆而歌

?《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

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音叫)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事迹:天地为棺椁

?《庄子·列御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音果),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音

基)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音冤)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儒家生命观:人的生命负载着某种社会价值

?——庄子生命观:人生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庄子》篇目

?《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

?现存三十三篇,魏晋时郭象整理

?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内编》(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子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篇目

?内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

?骈拇、马蹄、胠箧(音区切)、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

至乐、达生、山水、田子方、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庄子》注释本及研究著作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曹慕樊《庄子新义》,重庆出版社2005年

?崔大华《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庄子》的文本特点

?1、言说态度:

?——文本作者本人对文本语言有效性充满怀疑与否定:

?《庄子·天道》: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也,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秋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的文本特点

?2、言说方式:

?《庄子·寓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天下》: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刘熙载《艺概·文概》: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所有话语都根据情况而改变,不能死抠一时一地的语言层面,而要从整体上

把握思想核心。

《庄子》的意义

?南宋·叶适:

?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汩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

?郭绍虞:

?谈艺者师其神。

《庄子》的意义

?严春友《庄子思想的当代性》(《人文杂志》2007、6):

?庄子所提出的问题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都

无法回避的终极性的问题,因而,在每个时代都激起思考、引起共鸣,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一种思想,只要它所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且还能激起后人的思考,就没有

过时。

?庄子早就指出,名、利、权是束缚人的枷锁。尽管我们不能放弃名、利、权,但

是如果把它们看得高于生命,那么,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庄子的批判,不止是对他那个时代的批判,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批判,因此具有普

遍意义。

?庄子教导人类的并不是什么出世,而是要真实地活着,不把虚假当真实,不把有

害当有益。

《庄子》的意义

?庄子反对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因为他看到了其中潜在的危险,这些东西一旦成

为一种制度,成为社会规范的标准,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外在化、形式化的东西,从而变成虚伪、罪恶的渊薮。

?洪胜杓《庄子思想的未来价值》(《人文杂志》07、8):

?庄子的世界观能够超越近代世界观的狭隘的限度,为未来社会提供一种“统一体

世界观”:一切存在具有超越时空的原始统一性。

?人生的本质在于成就本真的自我,而以追求身外之物为目的的生活,必然遮蔽和

荒废本真的自我。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是绝对平等的。现代平等思想所讲的是权利、金钱、地位等

分配上的平等,庄子讲的是一切事物在根源意义上的平等。

《庄子》的意义

?现代自由指的是从外在的约束或束缚中摆脱出来的外在的自由,而庄子的大自

由指的是从自身的欲望中解放出来回归本我的内在自由。

?康震《庄子的人生境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我爱庄子,首先是因为他让我懂得一个人做事情、一个人做人要有开阔的眼界,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立足长远,要善于提升自己做人的境界。

?我爱庄子呢?还因为他让我懂得要尽量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发展中来看问题,

来思考问题。

?我爱庄子,还因为什么呢?他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要保持健康的,平和

的心态,不要因为繁忙的工作,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庄子》的意义

?代表着我国哲学与文学的一个极为玄远、高深的境界

?论哲学,老、庄并称:我国数千年来三大思想潮流之一——道家的源头

?论文学,庄、骚并重:受到历代文学家的顶礼膜拜。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因此,庄子的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

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

?《庄子》:诗化的哲学、哲理化的诗。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尔三次赴印度,写下了有关印度的三本书,这就是:《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印度三部曲》在评论界评价极高,与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齐名。 13年一次,总是在13年之后,奈保尔再次踏访印度,这是一种巧合吗印度,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英属特里尼达岛上的印度移民之子,究竟是怎样一种魂牵梦系的感觉“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在世界另一边的特里尼达,他们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的社区,我在那里长大一一印度,这个我1962年 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就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使我着迷的,就是奈保尔的这种叙述语调,这种抒情自省不无迷惘的语调在《印度三部曲》中无处不在。 奈保尔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令人欣喜的。奈保尔 回到家乡面对族人那种欲亲近又逃避的感觉如此真切而富趣味。个人

的观察与趣味要远远超越狭隘的道德。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力是一流的,叙述的技巧也是一流的。对印度沉郁悲怆的感情与分析中,永远夹杂着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思想的光芒不时在字句中闪烁。 游记《印度三部曲》也像短篇小说的集锦,如同那本著名的短篇集子《米格尔大街》你也可以当作描写特里尼达的散文来读一样。人物、情节、对话是《印度三部曲》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奈保尔的观察与描述之中,既显示现实的凹凸感,又显示文学的经典性。 我发现当我第二次重读《印度三部曲》时,我还是不能把它像一本平面的书那样很容易地消化掉,这就是说,我又一次被奈保尔的文笔迷住,又一次被局部理解、整体不能把握之遗憾而困惑。这就是你跟一颗伟大而杰出的心灵的距离,永恒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才使我们这么迷恋读一本好书吧。 在这么多获诺奖的作家中,奈保尔是使我最感亲切最为敬佩的一个,也许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的无与伦比的现代感对于家乡与祖籍,他是一个过客;对于立足的文明世界,他又是一个“异乡人”。他不断在探索着外部世界,也即是在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永无宁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奈保尔笔下印度的困境,也即是我们的困境。大师与非大师的区别是,他写了局 部,去収像 写了全体

老子道德经资料

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

《孟子》简介 (2)

《孟子》简介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

庄子两则课文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文学价值很高,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从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相梁,在魏国做相国。梁,梁是魏国的都城。或:有人。谓---曰:对----说,告诉----说。代:取代。子:你,指惠子。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恐:害怕。国:国都。三:虚指多次。往:前往。译文: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 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yuān chú),子知之乎?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为:叫做。 译文: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 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鹓鶵。发:起飞。发于南海:于,从。飞于北海:于,到。止:栖息。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译文: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于是:在这时。鸱(chī):猫头鹰。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象声词用做动词。以:用。译文: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 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2 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答: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 寓言中往往采用比喻法,本文中鹓鶵,鸱,腐鼠各比作什么?寓意是什么? 鹓鶵-------自己(淡泊名利的人)鸱-------惠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人)腐鼠-----做宰相(功名利禄)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志趣) 4 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从本文可以看出庄子、惠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①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②讥讽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5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通过本篇文言的学习,你觉得他的“智”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其书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 潇洒、逍遥、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其人其书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其书 庄子其人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齐宣王(公元前342—前324)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的生卒年 ?庄子活动的大致年代: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具体的年代,有五种说法:

?1、前369—前286(马叙伦); ?2、前355—前275(吕振羽); ?3、前328—前286(范文澜); ?4、前365—前290(杨荣国); ?5、前375—前295(闻一多)。 庄子故里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 ?蒙: ?战国时代属宋国,汉代属梁国 ?称庄子宋人或梁人,意思一样,只是根据不同时代称谓而已 ?今河南商丘县境内 ?一说:今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 庄子与楚国的关系 ?1、楚威王曾礼聘庄子 ?2、《庄子》中多记载楚国风土人情、宫廷传闻 ?3、庄子思想灵动浪漫,文字表述多借用神话故事,与楚国文化十分相近。历来 被视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崔大华《庄学研究》: ?“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可能是在楚国吴起变法时期(约在楚悼王十五年到 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87—前381年),被迫迁移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 庄子的家世 ?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1、郑樵《通志·氏族略》: ?庄氏,芈(音米)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 ?2、从思想上进行分析,理由有二: ?(1)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纯粹精神性思考——以谋生为急务的平民子弟不太可能沉醉其中 ?(2)深刻的厌世情绪——败落贵族家庭的子弟所容易有的性格。庄子的生计 ?《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 ?1、为吏: ?“尝为蒙漆园吏。”(《史记》) ?2、打草鞋: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音巨),槁项黄顑(音砍)。”(《庄子·列御寇》)

先秦诸子散文最新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 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 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 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 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 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注释: 本文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孟子的文学思想

论孟子文学思想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基本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则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这一点和孔子有所不同。在文学接受和批评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同乐”“同美”思想。 一、“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文学接受思想。《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文学读解方法: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 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显然,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句诗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不正确之处,按孟子的意思,就在于他没有抓住诗人之志,而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那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孟子认为,此诗的关键之处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即孟子所说的“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因为这首诗是讽刺国王任用大夫劳逸不均,善恶无别的,因此,诗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对不是以实言之,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就如同《诗·大雅·云汉》中所说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一样,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夸。 “以意逆志”的方法虽然是针对《诗经》的正确理解而提出来的,但是孟子也把它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接受上。《孟子·尽心下》云: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尚书·武成》所述为武王伐殷之事,事成之后,武王具体描述了牧野之战的残酷场面:“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对这样的写法并不满意,认为会“以辞害义”,所以他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这里并不是不要《书》,而是要对《书》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相信《书》中所写的一切,所以他说:“吾于《武成》,取其二三册而已矣。”不可信者不取。 关于“以意逆志”,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是指说诗者心中之意,如赵歧注云:“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1](P393)朱熹注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里的“意”,应该属于读者阅读作品时所产生之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必然产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其对作品的理解去探讨作品的本意,即赵歧、朱熹所说的“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其二是作者作品之意。苏轼云: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评点版) 当一种美(庄子哲学就属于这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暗示对庄子哲学的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局限”的意思就是“理解不了”“难以企及”。这里不说庄子哲学境界的崇高,却说自己有“局限”,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以上是文章的引子,目的在于引出下文,为庄子出场张本)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即前面所说“无所适从”“局限”),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庄子对生命的体悟令人感慨不已,无法用语言表达)。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是的,唯有此)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说出我们从未说过甚至从未想过的话,怎能不被“吓”着?),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此即所谓庄子的“美”)。我们的视界(只看到“俗事”的眼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庄子是心灵的沐浴露、洗涤剂,可以使我们的精神更加纯洁)。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从未设想过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真让人嫉妒啊)! (以上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作者对庄子及庄子哲学的推崇备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儒家两位圣人都曾周游列国,更有纵横家四处求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儒家就设想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形态)?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言其纯洁)、身如不系之舟(言其自由)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为他人而非为自己),恭敬不怠、颠沛以之(忍受心灵和肉体的困苦)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即谁更幸福,谁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此处加一“们”字,所指为一类人)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唯其能够“掂”出,才是“有限”的),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如能理解,也就不会作威作福了)。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官僚们追求的是现世的、物质的享受,庄子们追求的是精神的、心灵的快慰与宁静)。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

世界如其所是-精选文档

世界如其所是 10月3日,从北京到常州的高铁上,专心致志读完了《大河湾》,奈保尔笔下的大河湾,意外让我读出来了中国故事的味道,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些词代表着我的感慨与无法自遏的联想。 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大河湾》给我们叙说的,只是一个遥远的非洲故事,而且是过去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萨林姆是一位出生在非洲东海岸地区的印度裔移民,为了远离自身的无聊生活来到非洲腹地,在大河湾边的小镇,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他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里战乱刚刚结束,一切状若死地,但他相信能够等到繁荣。果然,在无人理会的状态下,它很快就复苏,并野蛮生长起来,成为了一个肮脏混乱却热闹繁华之地。然后就是――“推土机开来了,把原来看上去永恒不变的废墟夷为平地,新的林荫大道正在规划。这都是大人物安排的。政府接管了这片地方,宣布这里为国有土地……”。 在这个热闹的小镇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逃离原有生活轨迹的萨林姆、面对风起云涌却不为所动的印度夫妇舒芭和马赫什、因为战乱投奔萨林姆的仆人梅迪、在变革中成长起来的新非洲人费迪南以及她古老部落的先知母亲扎贝思、惠斯曼斯神父、萨林姆旧友因达尔、大人物身边的白人宠信雷蒙德和他的妻子耶

苇特,还有无处不在却永远未露面的大人物――政变上台的总统,以及其他着墨不多、故事却不能少的各色人等。 奈保尔讲述的这个遥远非洲大变革时代的故事,固然笔触细腻动人,但真正震骇我的,还是在这些故事背后读到的与我们现实生活场景的相似性,无论是情节,还是书中主人公萨林姆的各种感慨。尽管奈保尔并无此意。 比如,我们的复苏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死地上重新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上就是个死地,无论自然禀赋如何,困顿是所有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管控稍微松懈一点,死地复苏,万物生长――“就像森林里的暗火,潜入地下,沿着被烧掉的树木的根系暗暗地燃烧,然后突然从一片光秃秃的焦土中冒出来。在废墟和贫乏当中,毁灭的欲望又燃烧了起来。” 当然后来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开发区高新区,或许,这可附会为大河湾的领地和模范农场――这个模范农场是书中唯一提到与中国相关的,是按照中国模式来建造的,里边还安置着几辆废弃的中国拖拉机。当然农场没建成,领地后来改成了高校区,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城。 “旧的非洲很简单,似乎能够包容一切。而现在这地方让人紧张。这里愚蠢、嚣张、骄傲,也有伤痛,穿行于这一切中,怎不叫人紧张?” 更紧张的来了。 政变上台的总统的激进的国有化政策,小镇最大的商人诺依

孟子生平概述

孟子生平概述 转自:孟子传承网 日期:2012年10月3日 一 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邹国的邹兴乡(今邹城市城北二十五华里的的凫村,亦称傅村、富村,古称孟儒里、邹儒里;今凫村的孟子故宅犹在)。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周历正月十五日,即夏历十一月十五日,享年84岁。仲子治丧,孟子与夫人合葬于四基山麓,是日正值“冬至”,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遂以成俗。 孟子的身世,首先要追溯到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鲁公名伯禽,是周公旦之子。武王伐纣胜利后,继天子位,是历史上的周朝。武王继位后大封群臣,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公旦不就封,要扶佐武王处理朝政,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是为鲁公。鲁公的第八代是为鲁庄公,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庆父后为孟氏也”,可见孟子是鲁国国君之同宗。 如果再往上追溯,周武王是黄帝的后裔,又可以说孟子也是黄帝的同宗子孙。 孟子的一生大体分五个阶段; (一)幼年受益于母教 孟母“三迁之教”,“断织教子”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为他后来成才,铺平了道路。 (二)求学阶段 孟子通过“私淑诸人”,广泛学习“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了“可为人师”的程度。 (三)讲学阶段 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公元前343年左右),孟子就效仿孔子,以个人名义,开办学宫,招收弟子,讲学传道,抚育英才。 (四)游说诸侯阶段 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儒家学说,并由他发展了“仁政”思想,但是影响力度较小,收效不大。要想做到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好战的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国君们宣讲儒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着弟子们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孟子决心做下去。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4单元 V.S.奈保尔)【圣才出品】

第24单元V.S.奈保尔 24.1复习笔记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V.S.奈保尔) 1.Life(生平) Naipaul was born in Chaguanas,Trinidad and Tobago,to parents of Indian descent.In1950,he won th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Oxford to study literature. Naipaul establishes his position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world as an immigrate writer.His works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His works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of those colonized countries in Caribbean area,Africa and India after broken of the colonial system and the hardships and the state of losing roots of those who emigrate from colonial countries to developed ones.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nglish immigrate writer,Naipaul has won such important literary prize as Maugham Award and Booker Prize.In1990,he was knighted by Britain Queen.Naipaul won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2001 奈保尔出生于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查瓜那斯,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1950年获政府奖学金,到牛津大学学习文学。 奈保尔以移民作家的身份在英语文学世界立住了脚跟。其作品的主题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他的作品主要关注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和印度等前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体系解体后的社会

《孟子》参考翻译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庄暴见孟子曰。。。。。。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无端崖之辞 原文+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一,无端崖之辞原文+译文 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2.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3.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家书》赏析 作者奈保尔,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 一个印度家庭。他是21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小说成名, 这跟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奈保尔在西方享有盛誉,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其作品曾获毛姆奖、布克 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2001年荣获诺 贝尔文学奖,这表明他“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确立。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河湾》、《抵达之迷》等。作品主要写印度、 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奈保尔是继康拉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 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 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书信集的核心部分至少涵盖了三年时间。从1950年维迪亚获 得政府奖学金,第一次离开特立尼达前往牛津求学算起,一直到西 帕萨德1958年病故,维迪亚随即离开大学为止。通过拾遗补阙的 方式,本书亦将其后三年(1954——1957)的书信收录进来,以反映

此间作者的创作生涯。本书的结尾,以作者的早期小说被英国一家 出版商接纳告终。共有十卷,分别有西班牙港--牛津、在牛津的第--个学期,1951年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1951年夏季学期和长假、1951--1952年,米迦勒节期间和圣诞节假期、1952年春季 学期,复活节假期、1952年夏季学期,暑假、大考之年、家庭悲剧、作家。 书中主要写的是奈保尔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与父亲、姐姐和家 人之间的通信,主要是他跟父亲的通信。他们之间除了浓郁的亲情 和爱之外,重要的是他们能像朋友一样交流。父亲总是不留痕迹地 放低自己的姿态,使他们能像两个文学爱好者一样讨论文学,像朋 友一样谈论生活琐事和经济问题。当时的奈保尔只有18岁,刚刚开始准备走上写作之路。而他的父亲已经是《特里尼达卫报》的编辑,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作家,而且“英国广播公司”还经常播放他 的短篇小说。什么意思呢?打一个比方——父亲已经是一位省级报 纸的编辑,或者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经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被朗诵。要教训奈保尔这个刚入大学的学生,这个资历已经足够了。但他没有丝毫教训的口气,而是一直在跟儿子交流、对话,并经常 鼓励儿子要保持自信心。是不是自己的名气不够大,不能教训这位 名牌大学学生呢?毫无疑问不是这样。问题不在于父亲的社会地位,

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 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第一讲: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孟子的代名词。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等国游说诸侯,终不被采用。晚年退居讲学著述。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阅读附答案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 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