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化学的概念、原理有些很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有些物质的性质也是人们不熟悉的。化学教学若采用适当的比喻,能达到形象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效果,比用多媒体省时省力,所以比喻的技巧仍然有研究的必要。运用比喻的教学技巧,要遵循如下原则: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创造性。

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学生普遍感到化学难学。笔者曾经在高一上学期做过问卷调查,有一项是“你感到哪一科学习吃力”,调查的结果化学紧随数学之后排在第二位。通过了解和分析,化学学科难在如下几方面:化学的概念、原理有些很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有些物质人们不熟悉,有些可以通过实验,有些还没有条件能够做到实物观察;知识点多繁杂需要记忆等。

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创新思维将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的想象与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体会到,教师若能采用恰当的事物做比喻,对化解知识的困惑、降低理解的难度有一定的效果。

在文学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在心理学、认知学中则不尽如此。心理学、认知学认为比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头脑中相似的表象联想;有其独特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它表现为比喻的思维过程在使用上多次重复的共性和这种共性在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向认知深层的定格,有助于人们揭示并认识真理。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将微观的、抽象的、深奥的知识,以宏观的、具体的、熟知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熟悉事物作比喻,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储备的具体形象事物,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去,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般的,在以下几方面运用比喻效果较好:

一、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运用比喻

有些化学基本概念很抽象,特别难于理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时候,学生很茫然。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一令纸---500张,12克碳原子有6.02×1023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究竟多大呢?6.02×1023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1摩尔水分子会有2摩尔氢原子?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摩尔是计量微观粒子

的个数的单位。我们可以把微观粒子放大了来理解。一分子水就好比一粒大豆。1

粒大豆有2个豆瓣、一个胚芽,就好比1个水分子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那么,如果有2粒、3粒、4粒……6.02×1023(1摩尔)粒大豆呢?这样,将抽象的、虚幻的,需要全凭学生去想象的微观粒子比作宏观的,学生可以观察,可以触摸的具体的事物,既方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而且印象深刻。

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比喻,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和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学生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新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所联系起来,从而方便他们运用。

二、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运用比喻

基本理论抽象,更易使化学课缺乏趣味性,这时更应有意寻找适当比喻。在讲共价键时,因成键原子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的,则可借喻这是一种“互相帮助,共同稳定”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在配位键的讲解中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助人为乐”的典型,因为这时是富有电子的一方“无偿”地帮助缺电子的一方达到稳定结构,比喻加强了趣味性,也融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活化能的大小虽然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却对这个化学反应桥后的能量变化并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在办公司时,通常先要从银行贷款,公司启动后,还了贷款(假设不计贷款利息),公司的赢利或亏损通常只表现为收入与支出之差一样。同样,在关于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解释时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普通分子)想要出门得迈过一个很高的门槛,所以无法通过,这时来了个木匠(催化加)将门槛的高度降低了,孩子就通过了。简单的两句话将两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原理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在有机反应原理教学中运用比喻

在分析加聚反应的时候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操作:每两个人面对面手拉手,组成一个“乙烯”分子,发生“加聚反应”时则是放开一只手然后与另一组手拉手连接起来。这样全班就形成了一个很长的“人链”。如果更多的人,则会组成更长的链,而乙烯加聚时正象这样,打开一个链后相互连成一个很长的碳链,从而形成了分子量巨大的高分子。将宏观的“人链”来比喻“碳链”,将“手拉手”比喻“共价键”,学生懂得加聚时的关键部位在于双键,而与其余部分无关,加聚反

应的实质也牢牢地记在脑中,此时不失时机归纳出口诀:“双键排直线,其它基团拐旁边;双键断一键,半键分别两边展;两边加括号,右下角来将‘n’添”。使通俗易懂的比喻“升华”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乐学中掌握本领。

再如在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这三种反应类型学生们却经常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反应类型比喻为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取代反应就像我们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公共汽车上每个人都有座位而且没有空座,你上车,我下车,这时候你仍然有座位;而加成则是车上有空座位,我们上车都有座;消去则是我们全下车,没有上车的。这个形象的比喻把三个反应类型的基本特点全都体现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就不会混淆了。

四、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比喻

在实验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最难记住的是实验前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后撤下酒精灯时要继续通氢气这一程序,我们就可以比喻说:氢气很辛苦,像很多同学一样早出晚归,而酒精灯很懒惰,总是迟到早退,这样一来就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再如探究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实验,关于等浓度的氯化钠和硫酸镁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原理解释时我们可以说在港口有一艘大船和一艘船,在船速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是大船运输的货物多还是小船运送货物多呢?对于浓度大氯化钠溶液导电能力强还是浓度小的氯化钠溶液到电能力强时,我们也可以依此来说,在船速相同的情况下,船越多运输的货物就越多。有这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很自然的理解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是决定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五、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比喻

复习课一般容易讲成严肃有余而失去趣味性,学生觉得都明白,容易轻视复习的内容,实际上复习课中也可运用比喻,而且运用比喻比重复概念、理论效果可能要好。

比如:复习弱电解质的概念,体积相同、浓度均为0.1mol/L的醋酸、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锌粒反应,比较二者的起始速率大小、生成的氢气的多少,可以这样比喻:醋酸就相当于我有1000元钱,其中现金10元,存折里有990元,盐酸相当于我有现金1000元,哪一个付账更快一点?当然是盐酸。但是购买力一样;体积相同、pH

均为1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的锌粒反应,比较二者的起始速率大小、生成的氢气的多少,可以这样比喻:醋酸就相当于我有现金10元,存折里有990元,盐酸相当于我有现金10元,开始付账一样快,但是醋酸还可以再提取现金,购买力醋酸强。

比喻是文学修辞中的一种形象修辞法,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描绘,说明另外一个事物,这种比喻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称主体,和用来比喻的事物称客体,共两部分构成。实践证明,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比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但比喻不恰当,反而画蛇添足,有碍于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比喻进行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比喻要有科学性。比喻的主体同客体是互不相同的事物,一般教学中的主体是新知识,是抽象的,而客体是旧知识,是具体的,但是必须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如果没有相似之处,生拉硬拽在一起,客体就不能把主体形容得更加明白。客体不恰当,不准确,是使用比喻最容易产生的毛病。在将电子运动时,笔者曾这样描绘:夏天,一群蚊子(相当于电子)围着灯泡(相当于原子核)乱飞,在灯泡周围出现的几率最多。

第二、比喻要有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北京大学教授傅鹰,在讲饱和溶液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吃饺子,吃了二十个在肚子里,吃了三十个就上了食管,吃了四十个就挤到嘴巴了,再就装不下了,这就是饱和。”接着他特意打了个饱嗝,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从这具体形象的比喻中懂得了饱和的含义,经久不忘。科学家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值得我们深刻学习的。

第三、比喻要有时代性。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也在变化,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寻找学生熟悉的例子作比喻,摒弃学生陌生的例子,做到常教常新。在书写化合物电子式时对学生说:离子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私有制”归阴离子所有,因此用“篱笆”(括号)围住,同时标出“贫富”(失,得电子数目——电荷数);共价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股份”制企业,双方投资、共同管理。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比喻是化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需要,我们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注意积累,好的比方才能信手拈来,课堂气氛才会更活跃,教学质量才会更好,学生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

气相色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学院:南昌师范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年级:2015级 姓名:曾欠妹 论文题目:气相色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指导老师:万全玉 日期:2016年12月04日 学号:2015382121

气相色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 气相色谱法其实就是一种分离技术,色谱法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常应用于分析化学中检测物质的成分,它所具有的三大优点是高分力效能、高检测性能、分析快速。色谱法的原理是让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间流动,让它们相互作用,其中有一相是不流动的,称为固定相,而另外一相是带着混合物中各组分一起流过此固定相的,我们它称为流动相,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其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物质组分与其的作用也会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不同的组分在流动相中停留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所以各组分出来的时间就会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分离开来了。在分析化学中会经常使用气相色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应用

目录 一、引言 (1) 二、气相色谱的发展 (1) 三、气相色谱仪 (1) 3.1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1) 3.2气相色谱仪的原理 (2) 四、气相色谱分析的应用 (2) 4.1乙醇溶液的气相色谱分析 (2) 五、结语 (3)

一、前言 气相色谱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重大科学技术了。气相色谱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气—液色谱法,另一种是气—固色谱法。其中气—液色谱法的固定相是液体,一般是涂在固体担体上或毛细管壁上的,而气—固色谱法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近年来,气相色谱仪也在不断的被完善,精密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智能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了,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来分析乙醇溶液。 二、气相色谱法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气相色谱仪是1947年由色谱学家jaroslav janlik发明的。 1950年,Marin和James使用硅藻土助虑剂做载体,硅油为固定相,用气体流动相对脂肪酸进行精细分离,这就是气—液色谱的起源。 1952年,Marin和James他们有连续发表过三篇论文,都叙述了用气相色谱分离低碳数脂肪酸、挥发性胺和吡啶类同系物的方法,这标志着气—相色谱从此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同年,他们也发明了第一台气相色谱检测器。 1954年,Ray发明了热导池检测器。 1955年,第一台商品化气相色谱仪诞生。 1957年,Golay创立了毛细管色谱柱理论,并且还制备了第一根毛细管色谱柱。 1958年,Mcwillian和Harley同时发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而Lovelock发明氩电离检测器。 1960年,Lovelock发明电子俘获检测器。 20世纪60年代末,Vogt发明混合型进样系统。 1966年,Brody发明火焰光度检测器。 1974年,Kolb和Bischof提出电加热的氮磷检测器。 1977年,Grob发明冷柱头进样方法。1979年,Dandenean和Zerenner发明弹性石英毛细管。20世纪90年代,出现电子流量控制器,通过计算机实现压力和流量自动控制的电子程序压力流量控制系统。 三、气相色谱仪 3.1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气相色谱仪一般有五大部分组成的:①载气系统,是由气源、气体净化和气体流速控制部件组成。载气一般为氮气,氢气和氦气。②进样系统,有进样器、汽化室两部分。③色谱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 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化学主课程要以实验为基 础,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质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发散思维,增强实践能力。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化学教师实验课程教学思想落后化学属于一门科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一点错误,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都很认真、严肃地对待化学实验,致使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过度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成果的准确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致使学生缺乏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化学教师为避免差错,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持严格、严肃的态度,严谨对待每一步实验过程,导致 化学教师过分注重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化与实验的准确 率,对学生的实验感受不够重视,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展化学实验活动的作用。 2. 化学实验教学手法过于保守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会很严肃地看待化学实验,很少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活动,致使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初中化学教师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接受趣味化学实验,并且无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从而导致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较差。由于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教师长时间运用先行留下的方式教学化学实验课程,无法在短期内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依然采用保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从而难以落实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阻碍了化学课程教学的进步。 3. 学生实际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较少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来传授化学知识,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操作,没有合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而降低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形成了定向学习思维,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紧紧跟随教师的步伐,记录教师讲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相关化学知识,没有与教师产生实际的互动,致使化学实验课堂单纯地由教师唱独角戏,缺乏课堂乐趣。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 利用生活创设情境,增加化学实验课堂趣味例如教师在进入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之前,可提问学生怎样去除衣服上的汗渍的生活问题导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紧接着教师通过将沾有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如何让物质能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呢?掌握一点化学知识其实是非常实用的方法。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环境保护、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医药卫生与人体健康等与化学有着广泛的关系。因此,生活中有许多化 学知识需要我们去认识。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吃里的化学吧。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早餐食品之一,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大家吃着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会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便成了一根香、脆的油条。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也许大家会担心,在制作油条时不是使用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么会可口呢?然而其巧奥妙之处也在于此。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教师对教学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产生疑惑;人的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是否能有机结合是难点,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抑制另一方的健康发展;而 非智力因素应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课外活动 如何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何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等,对于以上问题我谈谈 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理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然而,没 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近年来,随着考试内容及考 试方式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还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方面。如 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 操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及教师不要以为抓住了考试就抓住了一切。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自然会上去的。 二、抓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在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 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意志等,它就是非智力因素。而中 学时代,正是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人们 对待两者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则任其自然发展,认为后者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应得到同步发展。 例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 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 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不稳定 的认识倾向,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手段和 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是关键 1. 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 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 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科素养。 2. 重视课外活动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 新教育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1.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3.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5.训练学生良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教学,问题意识,思维品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

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母机——教师,当然要责无旁贷地担起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误。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在我国表彰的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中,有11位都出自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的门下。湖南长沙有一位中学教师谭迪熬,他在所基础十分薄弱的学校任教,他极富创新意识,能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后进生”的潜能。近年来,他平均每三开辅导学生完成一项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每学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后进生”变成了“小发明家”,甚至考上了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他们的事迹有力地证明,教师的职业大有可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特点”所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铝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等。兴趣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学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们可与盐酸反应得到CO2,让学生

在家用水垢或鸡蛋壳和醋反应来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学实验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概念的形成和一些化学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对实验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很浓,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目的,不分主次。教师需要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例如演示铝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对比上。在点燃铝条前,让学生看清铝条的外观――银白色、有光泽、有弹性等。在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白色、无光泽、松脆的固体,用手能捻成粉末,根据现象的对比,学生总结出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培养学生精确、全面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常常忽略一些微小的现象,所以也要加强学生精确、全面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94879046.html,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作者:焦小品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09期 摘要: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有理有据的解释与解决。实现化学知识,不仅是我们所学到的一门学科,更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一门应用科学。 关键词:化学知识;生活;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93-02 我们日常生活的处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化学,懂的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原理,就能用化学的知识去分析并应用我们接触到的事物,不仅能够更好的使事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其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让事物的利用范围更加的广泛。 1 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不可或缺化学品(碘化合物)——食盐 食盐,化学学名氯化钠(Nacl),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调味品之一。而从化学的角度我们会看到,它不仅仅起到的是增加食物味道的作用,它更是保证我们人体日常生理、生化和功能正常运行基本而重要的元素成分。从氯化钠的化学成分组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Na+和Cl-在体 内会与K+ Ca2+、Mg2+等多种元素发生反应和联系,建立错综复杂的关系,起到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对于机体内神经和肌肉的适度应急水平也有着辅助性作用。而NaCl和KCl对血液粘稠度的变化也起着调节的作用;消化食物的胃酸、胃液、胆汁和胰液化合物也均有血液里含有的钠盐和钾盐形成。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另外,Na+、K+和Cl-浓度的适当配比,对于我们眼睛中视网膜对光的生理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日常口腔护理中,淡盐水漱口不仅对于我们的口腔健康及牙龈肿痛能起到很好的防范和治疗作用;还对咽喉肿痛有一定的防治功效,这对我们在秋冬季节易发、多发的感冒起到预防的作用。 另外,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也是医学和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化学试剂;而它又是食品和医疗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和药剂,对人体健康的平衡起着很好的维护平衡的作用。碘作为我们人体中甲状腺生理作用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基本均已碘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内,通过甲状腺形成的甲状腺激素而起到其生理作用。我们正常人体内的碘含量在 15mg~20mg,且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如果我们人体缺碘就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常见的甲状腺肿大,以及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疾病。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0-11T11:39:1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魏海连 [导读]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魏海连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魏海连,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要素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化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情感教育。 一、抓住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增强学科情感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挖掘学科教材德育素材,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情感的学科语言,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

(完整版)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例子

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例子1、测定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的含量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 原理:用三氯乙酸溶液 - 乙腈提取试样,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 谱测定,外标法定量。 试剂与材料:甲醇、乙腈、 25%~28%的氨水、三氯乙酸、柠檬酸、辛烷磺酸钠、甲醇水 溶液(含 50mL甲醇和 50mL水)、三氯乙酸溶液( 1%)、氨化甲醇溶液( 5%)、离子对试剂缓冲液(由柠檬酸和辛烷磺酸钠配制)、三聚氰胺标准(CAS108-78-01,纯度>99.0%)、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 1mg/mL)。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 6682 规定的 一级水。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定性滤纸、海砂、微孔滤膜、氮气(纯度≥ 99.999%) 仪器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 HPLC)仪、分析天平、离心机、超声波水浴器、固相萃取 装置、氮气吹干仪、涡旋混合器、 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研钵。、 样品处理 提取:液态奶、奶粉、酸奶、冰淇淋和奶糖等。称取 2g(精确至 0.01g)试样于 50mL具塞 塑料离心管中,加入 15mL三氯乙酸溶液和 5mL乙腈,超声提取 10min,再振荡提取 10min 后,以不低于 4000r/min 离心 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至 25mL,移取 5mL滤液,加入 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②奶酪、奶油和巧克力等。 称取 2g(精确至 0.01g)试样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海砂(试样质量的 4 倍~ 6 倍)研磨成干 粉状,转移至 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用 15mL三氯乙酸溶液分数次清洗研钵,清洗液转 入离心管中,再往离心管中加入 5mL乙腈,超声提取10min,再振荡提取 10min 后,以不低 于 4000r/min 离心 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 至 25mL,移取 5mL滤液,加入 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若样品中脂肪含量较高,可以 用三氯乙酸溶液饱和的正己烷液 - 液分配除脂后再用 SPE柱净化。 净化:将待净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中。依次用 3mL水和 3mL甲醇洗涤,抽至近干 后,用6mL氨化甲醇溶液洗脱。整个固相萃取过程流速不超过 1mL/min。洗脱液于 50℃下 用氮气吹干,残留物(相当于 0.4g 样品)用1mL流动相定容,涡旋混合1min,过微孔滤膜后,供HPLC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用流动相将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得到的浓度为 0.8 、2、20、40、80μg/mL的标准工作液,浓度由低到高进样检测,以峰面积 -浓度作图,得到标准曲线回归 方程。定量测定待测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响应值应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 稀释后再进样分析。空白实验除不称取样品外,均按上述测定条件和步骤进行。本方法的 定量限为 2mg/kg。在添加浓度 2mg/kg~10mg/kg 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在 80%~110%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0%。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 平均值的 10%。 2、测定硫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 方法:吸光光度法 原理:硫化氢被碱性锌氨络盐溶液吸收后,在酸性溶液中释放出硫离子,在三氯化铁存 在下,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生成亚甲基蓝。其颜色深浅与硫离子含量成正比例进行比色定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对人类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以及衣、食、住、行,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 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水是生命 的起源,远古时期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古老的海洋里,即使实现登陆,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条件。即使在当今代表了最尖 端科技的航天领域,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仍然以水作为第一判断 条件,可以说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当今 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我们对于水需求更大,然而我们却在面 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全世界很多国家国家中,有超过一半的国 家缺水,可见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多么危急。我国水形势亦不容乐 观:中国是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全国全国很多城市中目前大约 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 湖泊普遍遭受污染,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城市水域 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 响。我们的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水污染严重破坏生 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要解决水污染问题。 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称之为水污 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而 后者是主要的。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 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油类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又可分为:悬浮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指造成疾病的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 历史上著名的全球十大环境公害中竟有三件是水污染,它们是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剧毒物质污染莱茵河事件。造成的危害是巨大而长久的,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的伤痛。近些年来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依旧触目惊心:淮河水污染事件: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居 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很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金矿事件:罗马尼亚 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1)微笑: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每天笑眯眯的上课,我们被您看得不好意思走神”。微笑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轻松了,思维上就敏捷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习任务圆满完成。(2)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也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组织教学,虽与学生目光接触,但不过多凝视,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视线重点在教室的后排,既可弥补因空间距离形成的与后排学生的沟通障碍,有利于统摄全班。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等。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大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不断产生温暖感、亲切感。充分发挥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特殊魅力,让“无声胜有声”。 (3)手势:手势既能进行直观教学,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酸、碱的通性有五点时,教师可以伸出五个手指;当教师讲到某重点知识时,可以用手握拳,表示强调。

手势的灵活运用,不但能增强语言活动的感染作用,而且使学生心领神会、兴趣大增,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贴近了,学生课堂‘插嘴’现象增多了,有时遇上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说:“你真会动脑筋,提了个问题把老师也给难倒了。”从心理上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觉得教师也和他们一样需要不断学习,然后教师请学生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一个学生的质疑就激发了全班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被调动了积极性,教师也适时加入进去共同学习。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变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不仅让学生增知识,长智慧,学会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唤醒、激励。再把这样的情感延伸到课外,与学生一起聊他们喜欢的话题,比如兴趣、爱好、交友、学习及家庭情况。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知道学生上课之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哪些预备知识需要加强。这样课堂才会比较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等才不会变成问题。 我们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计量学是化学量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量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化学信息的科学。化学计量学很多研究内容都涉及分析化学基础性问题,如样品的采样理论、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等。在本文主要从最优化方法、多元校正分析法、模式识别法、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等方面对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应用 1.引言 19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S.Wold首次提出“化学计量学”,随后化学计量学在我国发展有二十余年,已然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20世纪80年代,在分析测试或化学量测中,人们第一次发现,取得数据甚至大量数据已不是最困难的一步。最难解决的瓶颈问题是这些数据的解析及如何从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学信息[1]。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化学家、分析化学家利用可在计算机上实现许多强有力的数学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发展的数据与信号处理新方法,从多维化学量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相关化学信息。 其方法贯穿了分析量测中“采样-测量-数据处理”的各个部分,包括采样理论、实验设计、选择和优化实验条件、单变量和多变量信号处理以及数据分析[2]。 2.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1最优化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最优化方法,分为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而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很多目标函数非常复杂,采用简单的局部最优方法很难奏效[3]。常用的全局优化算法有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这里主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 现代生物学研究在不断研究人脑组织后,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这一概念。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元件(即人工神经元) [5],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成的一个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十分复杂的网络,它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连接而成的,并且可以模拟大脑的行为。人工神经网络(ANN)能够对数据模式进行有效地分类与解析,它比较适合处理结果与原因关系不确定的非线性测量数据,许多化学问题都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所以它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化学领域[6]。人工神经网络由神经元模型构成,这种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信息处理网络具有并行分布和结构。每个神经元具有单一输出,并且能够与其他神经元连接;存在许多(多重)输出连接方法,每种连接方法对应一个权系数。 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在谱图分析、药物分子药效预测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应用已有报道[7]。此外,ANN还促进了仪器联机与实验室自动化,并卓有成效地控制或指导生产,提高和保证了生产质量。 2.2多元校正分析法的应用 多元校正与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多元分析不断开发和逐步崛起,研究目标及对象越来越复杂,要求分析工作者给出快速准确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结果。 多元校正法则是对现代分析仪器所提供大量的量测数据进行解析的数学统计方法[8]。多元分析校正一直都是化学计量学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如何从量测数据中提取化学体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信息,这一领域业已形成了化学计量学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