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病因病机试题

病因病机试题

病因病机试题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A、环境因素

B、饮食因素

C、气候因素

D、情志因素

E、社会因素

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

A、过饥

B、嗜异物

C、过饱

D、中毒

E、偏嗜

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

A、癫狂

B、瘰疠

C、积聚

D、阳疽流注

E、症瘕

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

A、脉滑弦

B、出血紫暗

C、刺痛不移

D、青紫肿块

E、苔腻

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气虚

B、血寒

C、血热

D、血虚

E、气滞

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

A、感邪轻重

B、季节气候

C、感邪性质

D、正气强弱

E、邪中部位

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

A、气候

B、体质

C、季节性

D、环境

E、精神状态

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

A、六淫

B、七情

C、瘀血

D、劳倦

E、痰饮

13、属阳邪的病邪有:()

A、火邪

B、湿邪

C、风邪

D、暑邪

E、寒邪

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

A、影响脏腑气饥

B、从皮毛口鼻而入

C、直接伤及内脏

D、与季节气候有关

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

15、湿性粘滞是指:()

A、妇女白带过多

B、病变缠绵难愈

C、分泌物滞涩不畅

D、反复发作

E、排泄物秽浊不清

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

A、肝

B、肾

C、肺

D、心

E、脾

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

A、肝

B、肾

C、肺

D、心

E、脾

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

A、肠

B、胸胁

C、胃

D、胸膈

E、肌肤

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

A、结

B、滑

C、沉弦

D、细涩

E、代

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

A、症积

B、舌下经脉曲张

C、肌肤甲错

D、眼眶黑

E、脱骨疽

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

A、潮热

B、尿赤短少

C、心烦

D、面赤

E、脉洪大

22、“燥胜则干”症见:()

A、口鼻干燥

B、破裂

C、毛发不荣

D、小便短少

E、大便干结

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

A、消化不良

B、痢疾

C、痛疽疮毒

D、痔疮

E、寄生虫

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A、凝滞

B、重着

C、收引

D、粘滞

E、伤阳

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A、凝滞

B、重着

C、收引

D、粘滞

E、伤阳

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A、肿疡

B、开泄

C、动血

D、升散

E、伤肺

27、风邪的特性有:()

A、炎上

B、升发

C、向外

D、趋下

E、向上

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

A、尿少

B、腹泻

C、尿频

D、腹水

E、水肿

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

A、湿痹关节重痛

B、湿疹

C、尿浊

D、面垢

E、眵多

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

A、气上

B、气下

C、气结

D、气陷

E、气乱

三、填空题:

1、病因是指的原因。

2、和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3、病因主要有、、、、、、等。

4、宋代提出了“三因学说”的病因分类方法。

5、六淫是指。

6、风性善行是指的特性。

7、风性数变是指的特性。

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9、暑性,暑多。

10、湿性粘滞,一是指;二是指。

11、“伤于湿着先受之”。

1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13、火易;易;易。

14、疫疠致病,具有的特点。

15、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和为多见。

16、怒则,喜则,悲则,恐则,惊则,思则。

17、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导致。

18、过劳包括,,。

19、痰饮的形成,多是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20、瘀血,包括或均称瘀血。

21、正气是指,简称为“正”。

22、邪气泛指,简称为“邪”。

23、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4、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25、风为主气,寒为主气,湿为主气,燥为主气。

26、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反映。

27、一般来说,和决定着正气的强弱。

28、外环境主要指、,包括,,等。

29、内环境主要指。

30、则不病;则发病。

四、名词解释:1、辨证求因2、六气3、疫疠4、七情5、痰饮6、瘀血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9、内生五邪10、内寒11、内湿12、内热13、中寒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

1、何谓病因?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2、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4、何谓内伤七情?

5、简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6、简述痰饮的形成。

7、简述瘀血的形成。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二)论述题: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8、试述痰、饮的病证特点。9、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10、试述体质、精神状态与正气强弱的关系。

第七章病机

一、单项选择题

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A、经络的功能失调

B、阴阳失调

C、脏腑的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

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肝

B、肾

C、脾

D、心

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A、阳盛阴虚

B、阴盛伤阳

C、阳盛格阴

D、阴盛格阳

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

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

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

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

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

C、气机失调

D、脏腑阴阳失调

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

B、正邪相争剧烈

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邪去而正不复

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A、肢冷或汗出肢厥

B、心烦失眠多梦

C、脉伏而不出

D、心悸怔状

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A、眩晕、昏冒

B、狂言、骂唇

C、神昏、痴呆

D、胸闷、心悸

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A、心气虚

B、心血瘀阻

C、心气实

D、心血不足

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A、肾气亏虚

B、脾虚不摄

C、脾虚湿热

D、痰涎

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A、肺气虚弱

B、肾气虚

C、脾肺气虚

D、肺气失宣

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A、劳倦过度

B、禀赋素虚

C、嗜酒过度

D、久病耗伤

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A、水肿

B、崩酒

C、黄疽

D、自汗

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A、外感暑湿

B、痰饮停胃

C、饮食所伤

D、感受湿邪

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A、咯血吐血

B、头胀痛,面红目赤

C、晕眩目花

D、耳暴鸣或暴聋

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A、滑精

B、自汗

C、遗尿

D、久泄脱肛

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A、耳鸣

B、夜尿多

C、水肿

D、气喘

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A、咳喘胸憋

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

C、喘促痰涎壅盛

D、喘而鼻煽

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A、心火亢盛

B、湿热蕴结膀胱

C、心肾阴虚D心火下移小肠

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A、肝气犯胃

B、肝气郁结

C、肝气犯脾

D、脾气虚弱

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A、上病下取

B、肺与大肠相表里

C、六腑以通为用D整体观念

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A、肾气不固

B、脾气虚弱

C、中气下陷

D、宗气下陷

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A、目睛上吊

B、高热

C、手足濡动

D、神昏诡语

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A、气郁

B、气陷

C、气脱C、气闭

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暖气、呃逆

B、头胀痛、甚则昏厥

C、咳逆、气喘

D、眩晕、耳鸣如蝉

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A、大便燥结

B、肌肤干燥

C、鼻干目涩

D、烦渴引饮

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A、阴盛格阳

B、阳虚则寒

C、阳盛格阴

D、阴盛则寒

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A、阴盛格阳

B、阳损及阴

C、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

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

D、阳热病邪侵袭

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

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

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

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

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A、正盛邪衰则病退

B、正虚邪衰则病危

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

D、正气衰竭,邪气独

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

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A、口苦

B、多梦

C、失眠

D、易怒

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A、脾阴

B、肾阴

C、胃阴

D、心阴

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A、巅顶疼痛

B、少腹拘急疼痛

C、肢麻抽搐

D、两胁不舒

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A、昏厥

B、呃逆

C、头胀痛

D、咯血吐血

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A、肝气的疏泄

B、肺气的宣肃

C、脾气的主升

D、以上都不是

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肾阳不足

B、脾肾阳虚

C、脾胃虚寒

D、脾胃气虚

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

A、神昏谵语

B、手足蠕动

C、痉厥

D、目睛上吊

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A、脾气虚

B、脾肺气虚

C、肺肾气虚

D、心气虚

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A、三焦

B、肺

C、小肠

D、肾

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B、思虑无穷

C、劳力过度耗伤

D、失血过多

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B、五志过极化火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A、气消

B、气陷

C、气逆

D、气滞

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情志所伤

B、痰湿阻滞

C、脏腑功能减退

D、宿食积滞

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

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

C、胃脘痞满不舒

D、两胁胀满疼痛

二、多项选择题:、

1、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有:()

A、感受阳邪

B、五志过极

C、久病耗伤

D、大吐、大泻

E、大出血

2、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

A、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

B、禀赋不足脏气衰弱

C、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

D、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E、气血津液的生成不足

3、导致心阳,心气虚的可以原因有:()

A、宗气不足

B、肾阳虚衰,水气凌心

C、血瘀气滞

D、脾虚不运,痰浊内生

E、正不敌邪,阳气暴脱

4、心阴不足的证候可见:()

A、五心烦热

B、心神不安,虚烦不得眠

C、舌质红

D、盗汗

E、脉细数

5、心血不足的症状可见:()

A、心悸失眠

B、烦热盗汗

C、脉细无力

D、神思难以集中,甚则神思恍惚

E、面白无华

6、形成肺气虚损的可能原因有:()

A、肺失宣肃,日久不复

B、久病

C、劳伤过度

D、房室劳伤

E、肝升太过

7、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的原因有:()

A、肺气虚

B、肺阴虚

C、外邪袭表

D、痰浊内阻

E、肝升太过

8、引起气滞的原因有;()

A、食积

B、情志内郁

C、痰湿

D、血瘀

E、肝、肺、脾、胃等脏腑功能障碍

9、属“心火”症状是:()

A、目赤肿痛

B、失眠多梦

C、狂言昏乱

D、易怒

E、口舌糜烂疼痛

10、虚火灼肺的病理表现:()

A、五心烦热

B、自汗

C、潮热颧红

D、痰中带血

E、干咳无痰

11、面色无华,眩晕、夜寐梦多,两目干涩,肢体麻木不仁,筋肉紧动,脉细舌淡,属于:()

A、心血高虚

B、肝阴虚

C、肝血不足

D、气血两虚

E、阳盛化风

12、肾阳虚,命门火衰的病人,其小便改变可表现为:()

A、小便不利

B、小便清长

C、小便频数

D、小便刺痛

E、夜尿多

13、肾精亏虚临床表现为:()

A、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

B、脑髓空虚,智力减退

C、水液代谢失常而发为水肿

D、壮年早衰

E、

“天癸”迟至,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14、津液不足可表现为:()

A、口渴引饮

B、形体瘦削,手足麻木

C、口鼻干燥

D、皮肤干燥

E、目陷瘪瘩

15、形成血虚的原因:()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C、思虑过度

D、劳力过度耗伤

E、饮食营养不足

16、气虚的临表现:()

A、自汗

B、眩晕

C、精神萎顿

D、易于感冒

E、倦怠无力

17、经络病机主要有:()

A、经络的气血衰竭

B、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C、经络的气血逆乱

D、经络的气血偏盛

E、经络的气血偏衰

18、“亡阳”的危重证候可表现为:()

A、神疲

B、脉微欲绝

C、大汗淋漓

D、肌肤手足逆冷

E、倦卧

19、经络的气血逆乱可导致:()

A、脘腹剧痛E、上吐下泻C、厥逆D、呕血、吐血E、瘘瘤

20、血脉寒滞可见:()

A、形寒肢冷

B、大汗淋漓

C、胸口憋闷、刺痛

D、心悸怔仲

E、脉涩元力或迟、或结代

21、导致失眠多梦的原因,可由:()

A、血不养心,心神浮越

B、痰火抗动心神

C、邪热扰心

D、心阴不足

E、心血虚

22、胃阴虚的病理表现:()

A、口糜

B、干呕

C、搅面舌

D、不思饮食

E、胃中嘈杂,消谷善饥

23、引起气滞的原因有:()

A、瘀血

B、痰湿

C、食积

D、情志内部

E、饮食寒温不适

24、邪正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影响着:()

A、疾病阴阳转化的病机

B、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C、疾病的表里转化的病机

D、疾病的寒热转化的病机

E、病证的虚实变化

25、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

A、无汗

B、自汗

C、盗汗

D、鼻塞

E、喉痒而咳

26、脾的阳气虚衰可导致:()

A、腹泻

B、水肿

C、口淡

D、便血

E、眩晕

27、肝火可出现的症状有:()

A、口舌糜烂

B、面红目赤

C、五心烦热

D、急躁易怒

E、耳鸣、耳聋

28、胃气虚的临床表现有:()

A、纳呆

B、脘腹胀满、隐痛

C、喛气

D、腹胀便溏

E、干呕

29、形成“心肾不交”的原因有:()

A、心阴不能下交于肾

B、心阴不能制约心阳,心火独亢

C、心火不能下降于肾

D、肾阳不能温煦心阳

E、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30、形成“内火”的主要原因是:()

A、气郁血滞

B、食积

C、精血亏少

D、五志过极

E、虫积

31、气随血脱的理论根据是:()

A、气血相互化生

B、气血相互依存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气能摄血

32、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A、小儿颅门迟闭

B、遗精、滑泄

C、早衰

D、耳聋耳鸣

E、二便失禁

33、与形成“内寒”密切相关的是:()

A、心阳虚

B、肾阳虚

C、寒邪直中

D、脾阳虚

E、恣食生冷

三、填空题

1、实,主要指亢盛,是以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2、虚,实主指不足,是以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邪正斗争所发生的虚衰变化,不仅关系疾病的,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和,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变化。

4、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期和期,或由于

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病证。

5、虚证,多见到素体虚弱或疾病的期,以及多种性病证。

6、疾病的转归,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胜退,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胜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

7、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

或正邪,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疾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8、阳气不足,一般以之阳盛为主,其中尤以阳为诸阳之本。

9、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而有;后者是以为主,象不明显。

10、阴液不足,一般以之阴虚为主,其中尤以阴为诸阴之本。

11、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区别:前是者,面有;后是是以为主,象并不明显。

12、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脏阴阳,及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13、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以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4、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5、盛格,又称真寒假热证。

16、阴盛格阴,又称真假证。

17、阴亡,则阳无所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而耗竭。

18、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这是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的关系。

19、气机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气、气、气、气

20、气虚,系指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抗病能力

的病理状态。

21、气的是气的基本运动形成。

22、气不内守为气,气的流通障碍为气,气的上升不足为气

23、肝肺,脾胃,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气逆于上,以为主。但也有因而气逆者。

25、气陷,是气病机的一种,以气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态。

26、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等重证。

27、血的失常,包括血、血、血。

28、血热的临床表现,既有象,又有血,血及伤

为其特征。

29、气血不荣经脉,是指因气血或气血,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失常或异常的病理状态。

30、血为气血脱,则气失去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

31、气滞血瘀多与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多先发生而后导致。

3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运动和气的功能。

33、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功能。

34、风气内动,即内风。与的关系较密切,故称。

35、寒则气收,这主要与不足有关。

36、脾肾阳气虚衰,温煦失职,最易表现之象,而尤以虚衰为关键。

37、“内寒”临床特点,主要是而有,以为主,“外寒”临床特点则主要以为主。

38、内湿不仅是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有密切关系。

39、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及为多见。

40、人身正常的阳气,中医称“”,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

41、经络的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

42、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

或,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失调。

43、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各脏的气血虚亏,与关系极为密切。

44、心的、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45、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出现异常,的生成和

代谢障碍等病理表现。

46、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常为有余;常为不足。

47、在肾往往只言之不充,而无的失调。这是因为肾中是肾阴肾阳之本。

四、名词术语解释

1、病机

2、实证

3、虚证

4、气虚

5、气滞

6、气逆

7、气陷

8、气闭

9、气脱10、血虚11、血瘀12、血热13、内风14、血虚生风15、内湿16、内寒17、内燥18、内火19、阴盛格阳20、阳盛格阴21、亡阳22、亡阳23、五志化火24、五气化火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

1、何谓病机?中医病机从总体来说包括哪些内容?

2、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3、中医学认为血得热面行,为什么火热之邪也能造成瘀血?

4、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5、何谓内生五邪?

(二)论述题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2、阴阳学说的病机变化包括哪些内容?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B

6、B

7、A

8、D

9、C 10、C

11、D 12、C 13、B 14、B 15、D 16、C 17、C 18、A19、B

20、C 21、D 22、B 23、B 24、C 25、A26、B 27、B 28、D

29、A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BE

3、ABCD

4、ACDE

5、ABCE

6、ACE

7、ABD

8、BCD 9、ABCE 10、ACDE 11、BE 12、CE 13、ACD 14、ACE

15、BCD 16、ADE 17、BCE 18、ABCDE 19、ACDE 20、ABCE

21、BCDE 22、ABCDE 23、ABCD 24、ACE 25、BDE 26、BDE

27、BCE 28、ABDE 29、BCDE 30、ABCE

三、填空题

1、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

2、痰饮、瘀血。

3、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伤。

4、陈无择。

5、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6、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7、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8、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

9、升散、耗气伤津、挟湿。10、症状多粘滞不爽,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而反复发作。

11、下。12、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3、耗气伤津,生风动血,致肿疡。14、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15、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16、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

17、脾胃,脾胃升降失常。18、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旁地度。

19、肺、脾、肾、三焦。20、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1、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22、各种致病因素。23、正气不足。

24、正邪斗争的胜负。25、春季、冬季、长夏、秋季。

26、邪正斗争。27、体质,精神状态。

28、生活、工作环境,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

29、人体的正气。30、正能胜邪,邪胜正负。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辨证求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2、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4、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5、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和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6、瘀血: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

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肺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9、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范围,而是属于“内生五气”的病理过程,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为“内生五邪”。

10、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

11、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12、内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

13、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

1、何谓病因?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答;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中医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常(六淫)、疫疠的传染、精神刺激(七情)、饮食劳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疾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是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2、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外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等。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影响: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也得了有效的控制。

4、何谓内伤七情。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内伤七情”。

5、简述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答: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努力思忧恐,简称为“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6、简述痰饮的形成。

答: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对水认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散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三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7、简述瘀血的形成。

答: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答: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因在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

相得,乃各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点:(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2)肿块,或外见青絮肿胀,或见体内有症积,(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瘀块。(4)面、唇、指甲表紫,或舌痰暗紫,舌有瘀点、瘀斑。(5)脉细涩弦或结代等。

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答: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人体正气的强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邪气又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感邪较甚或邪气的毒力特别强的条件下,正气虽不虚,也可因正不胜邪而发病,所以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论述题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见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诊块就有皮扶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是根源之意,百病是指多种外感病。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伤,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胜利泻等症,若心明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答: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导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

则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3)暑多挟涩,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阴症状。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答: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等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涩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渣泻、下痢粘液脾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涩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涩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泄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急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极,水湿停聚,以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3)湿性粘滞。“粘”,即粘感,“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答:爆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破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答: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证。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呕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痛肿疮疡。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7、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答: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应当指出由于心藏神,故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还可化火,或导致湿、食、

痰诸郁为病。(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异常波动,常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在情绪剧烈波动时加重或恶化。

8、试述痰、饮的病证特点。答:痰症证特点是: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疠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胃,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症。

饮的病证特点是: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协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9、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答:瘀血的病证特点: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症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于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10、试述体质、精神状态与正气强弱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体质壮实,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质虚弱,则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不足,其正气也减弱,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体质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正气的强弱。体质壮实,情志舒畅,则正气充足,抗病力强,邪气难于入侵,即使受邪,邪气易被祛除,也难于发展。若体质虚弱,情志不畅,则正气减弱,抗病力衰退,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病。

第七章病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D

5、B

6、A

7、A

8、B

9、C 10、C

11、B 12、A13、C 14、D 15、C 16、C 17、A18、B 19、B

20、D 21、C 22、B 23、C 24、C 25、C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D 33、B 34、A35、B 36、B 37、D

38、B 39、C 40、B 41、D 42、B 43、B 44、B 45、D 46、C

47、C 48、B 49、C 50、B

二、多项选择

A、ABCDE 2、ACD 3、ABCDE 4、ABCDE 5、ACDE 6、ABC

7、ABCDE 8、ABCDE 9、BCE 10、ACDE 11、BC 12、ABCE

13、ABDE 14、ACDE 15、ABCE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BCD 20、ABCDE 21、ABCDE 22、ABCD 23、ABCD 24、BE

25、ABCDE 26、ABCDE 27、BDE 28、ABC 29、CDE 30、ABCDE

31、BD 32、ABCDE 33、BD

三、填空题

1、邪气;邪气

2、正气;正气。

3、发生;发展;转归;虚实

4、初;中;痰;食;水;血

5、后;慢

6、正;邪;邪;正

7、相持;虚;恋8、脾肾;肾。

9、虚;寒;寒;虚10、肝肾、肾。

11、虚、热、热、虚12、肾;肾

13、生化;阴虚14、生化;阳盛

15、阴;阳16、热;寒

17、依附;化生18、互根互用

19、滞、逆、陷、闭、脱20、元气、衰退、下降

21、升降出入22、脱、滞、陷

23、升,降,升;降24、实;虚

25、虚;无力升举26、出入;厥、脱

27、虚;瘀;热28、热;耗;动;阴

29、虚衰;失和;运动;感觉30、载体;依附

31、肝;血瘀;气滞32、升降出入;气化

33、宣发;气化34、肝;肝风

35、脾肾阳虚36、虚寒;肾阳

37、虚;寒;虚;寒38、脾阳;肾

39、肺、胃、大肠40、少;壮

41、厥逆42、太过;不及;阴阳、气血

43、肾、脾肾44、气血、阴阳

45、呼吸、气、津液46、肝阳肝气;肝阴肝血

47、精气;气血;精气

四、名词术语解释

1、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实证: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力都比较强,正邪相搏剧烈,临床上出现亢盛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3、虚证: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难于出现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上出现一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

4、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自汗、易于感冒等。

5、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6、气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7、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8、气闭:是气机出入失常,气的外出受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9、气脱:是气机出入失常,气不内守而外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10、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11、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1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

13、风气内动(又称内风、肝风内动):指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称为风气内动。

14、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营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15、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死回生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1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出现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1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18、内火: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19、真热假寒(又称旧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0、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系指阴寒之邪滞盛于内,遏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暇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21、亡阳:指由于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2、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3、五志化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化热,因之火热内生。五志,即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

24、五气化火:五气、即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表现为火热的病理状态,称为“五气化火”。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

1、何谓病机?中医病机从总体来说包括哪些内容?

答: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中医病机从总体上来说,有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和经络功能失调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2、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答:气的失常病机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1)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3、中医学认为气得热而行,为什么火热之邪也能造成瘀血?

答:血热能造成瘀血的原因,一是火热之邪能煎熬津液而伤阴,使营阴受损,以致血脉凝涩成瘀,二是指血热能迫血妄行,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开成瘀血。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_吴林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吴 林1,李 鹏2 (1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2 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多因风、寒、湿、痰、瘀以及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受损,复感外邪而诱使发病,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气机逆乱,湿邪流注,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寒凝气滞,脑脉失养,气机不畅而发为头痛。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风邪外袭;脾胃阳虚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4813(2009)02-0238-02作者简介:吴 林(1970-),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学。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中医学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 头风 脑风 首风 雷头风 真头痛 巅顶痛 等名称。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本文仅就近年来本病病因病机研究新进展,报道如下。 1 风邪外袭、上犯清空是本病的发生诱因 偏头痛病位在头。 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邪上犯阻遏清阳,脑府不荣;又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寒、夹热、夹湿、夹瘀,引起脉络绌急或失养而出现头痛。 素问 风论篇 有 脑风 首风 之名,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 ,此乃外在风邪犯于头脑而致。 医学入门 言 风邪一入,头即痛焉。是以头痛之症,风痛居多 。认为头痛之因是由于风。风何以致痛?这与其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有关。 丹台玉案 其性易入,其气易感,头之诸阳内聚而拒风,风之势内外攻以抗阳,风与阳相争,两不肯伏,交 战至于高之分而头之诸经始病点。 症因脉治 指出: 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 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成为 头风 。因此,风邪易侵袭机体而致头痛。综上所言,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何杨伟等[1]认为偏头痛病因为风邪外袭,迁延不愈,邪滞经脉,春至风气升,或情绪波动,风阳易动,内外相引,迅速发病。刘静等[2]认为偏头痛为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络脉阻闭,脑脉痹阻,不通则痛。 2 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本病起病之处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此时其形气未充,加上先天不足,肾元亏虚,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气血生化无源而致气血两亏。同时脾失健运,津液失布而生痰饮,痰湿内蕴,痰浊上扰,清窍 有重点、有顺序多学科、多角度、多环节进行,促进中医现代化,从而切实提高临床疗效[6]。本研究表明,热毒宁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外感风热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快速退热,且对白细胞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起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是治疗外感风热证的有效药物。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70. [2]徐辉甫,鲁 芳,肖文军,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风热证 期临床试验疗效报告[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42 243. [3]鲁法庭,严石林,汤朝晖.同证异治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4 85. [4]张 梅,盖国忠.外感高热的机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27(4):67 68. [5]全世建,刘 妮,林杏娥.方剂配伍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6 87. (收稿日期:2009-01-07) 238

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分型治疗

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分型治疗 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 “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秋轻度呼吸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年1次,乙型为4-6年1次,丙型则常呈散发。 病原体: 病原体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RNA病毒,球形,直径80-120nm。中心核蛋白有型的特异性;囊膜内层膜蛋白也有型的特异性;外层为脂质,上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亚型和变种的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现代医学病理: 流感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继而进入细胞内。病毒的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核糖核酸型的可溶性抗原,并渗透出至胞质周围。复制的子代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上可引起发热、肌肉疼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 在单纯型流感发病过程中,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现并修复。流感病毒肺炎的肺脏充血和水肿。气管和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粘膜下层有灶性出血、水肿和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呈现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P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锓蚀,造成关节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棘手。现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 认清病机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历节”等范畴。痹证的成因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病机,即指人体在“虚”、“邪”、“痰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痹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由于该病涉及面广,病因繁杂,故其病机也较复杂,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络闭阻不通而发病。《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痿论》)。《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适疾风暴 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均说明了正虚在发 病中的重要作用。邪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不通”。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 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中重,缠绵难愈。 2 认清证候特点,重视辨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具有痹证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 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四肢多个小关节肿痛,并呈对称性,渐渐导致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僵硬,活动不自理。根据其发展过程及临床的不同表现,抓住“正虚、邪侵、痰瘀”之病理特点。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阻络、肝肾两虚(气血两虚)四型。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遇热加重,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予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地龙等。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肿胀,患处不红不热,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略腻,脉弦或紧或濡。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桂枝、苡仁、制川乌等。痰阏阻络:在痹证中见痰瘀阻络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久病邪气痹阻,久而产生瘀血,湿邪阻络化为痰饮,痰瘀进一步闭阻经络引起新的症状,除上述痹证本身症状外,见关节僵硬变形、表面青紫,屈伸不利,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病因病机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 1.感冒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 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 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 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 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 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 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8.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心脾两虚归脾/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 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 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停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11.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

病因病机分析

一、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关键点(中医最基础的概念点):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疾病粗略的认识(感性的对立统一) 五脏-肝-心-脾-肺-肾:内在五大生理系统(脏腑辨证) 精-气-血-津液:运行不息的生理物质(病性辨证)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因病性的判断(病因辨证) 有形实邪:瘀血、痰(浊)、食积、结石等(病因辨证) 二、最常见的四大虚证: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晄白、舌淡胖。 病机分析: 畏冷,肢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阳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脉虚、动则加重。 病机分析: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减退,或脏器功能减退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 头晕目眩:气虚不能上荣 自汗: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 动则诸症加重:劳则耗气,所以活动劳累时诸症加重。 舌质淡嫩:营气虚不能上荣于舌 脉虚/弱/无力:气能行血,气虚血行无力 辨证要点:病体虚弱,面部、口唇、爪甲、肌肤粘膜的颜色淡白,脉细。 病机分析: 头晕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黄:血液亏虚,血不荣于上,头面官窍失养。 心悸,多梦,健忘:血液亏虚,血不养心/养神。 手足发麻、肤涩、指甲色淡:血液亏虚,肌肤失养。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迟或经闭:血液亏虚,冲任失养。 脉细:血液亏虚,脉道失充。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 概念: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分类: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等;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又称“六邪”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春季主气,多从皮毛而入,“六淫之首” ) 2、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3、②风性善行、数变; 4、③风为百病之长; 5、④风性主动。 6、寒邪(冬季主气,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7、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8、②寒性凝滞; 9、③寒主收引; 10、④寒性清澈。 11、暑邪(夏季主气,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12、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13、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14、③暑多夹湿。 15、湿邪(长夏主气,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易招致湿邪为病) 16、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17 、②湿性重浊; 18、③湿性黏滞; 19、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0、燥邪(秋季主气,口鼻皮毛侵入,侵袭肺卫。燥热相合,易发温燥,燥寒相合,易发寒 燥) 21、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2、②燥易伤肺。 23、火(热) 邪(夏季主气。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指外邪,火多由内生) 24、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5、②火(热)易扰心神; 26、③火(热)易耗气伤津; 27、④火(热)易生风动血; 28、⑤火热易致肿疡。 29、

疠气 概念: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致病特点: ⑴ 病急骤,病情危重; ⑵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⑶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 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 ③预防措施因素; ④社会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 概念: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异常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致病特点: ⑴ 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 ⑵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⑶ 影响病情转归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⑴过饥⑵过饱⑶食无定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⑴寒热偏嗜⑵五味偏嗜⑶种类偏嗜 劳逸失度 1、过劳⑴劳力过度则伤气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⑴安逸少动气机不畅⑵阳气不振,正气虚弱⑶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 三、其它致病因素: 痰饮 概念: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形成: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水津停聚而成。 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津液代谢3、易扰乱神明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 瘀血 概念: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六淫病因学说

六淫病因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现象,称作“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生存,遵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变化过于急骤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属于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六淫是外感致病因素,多从肌表,口鼻为途径侵犯人体,故亦称“外感六淫”。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又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张介宾注:“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化于天者也,故为天之阴阳。”古人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了“六淫”致病说。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人们总结出“六淫”致病有各自的特点。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为阳邪,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多发生于冬季,寒邪凝滞。寒邪侵袭

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以杭州为例,1978年最高气温达42.1℃,为历史罕见,当年就因为酷暑致死者甚多。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多发生于长夏,湿性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秋季多见,燥性干涩,燥易伤肺。火(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中医不仅将人作为一个不可分整体,而且将人与环境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得出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六淫病因学说也体现了中医的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

(完整版)病因病机测试题

病因病机测试题 (一)A1型题(60题,一题1分)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 寒邪 B. 湿邪 C. 热邪 D. 风邪 E. 火邪 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 寒邪 B. 湿邪 C. 热邪 D. 风邪 E. 火邪 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