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鞍山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鞍山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E

H

F

C N

M

G

B

A

D

一、知识方法

1、动态几何问题是关于几何图形存在动点、动图形等方面的问题。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设一个由静止的定态到按某一规则运动的动态情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以静制动,从中探求本质、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动态几何型中考题关心“不变量”.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这里常把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般化与特殊化方法.当求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求特殊位置关系和值时,常建立方程模型求解.

3、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搞清图形的变化过程,正确分析变量与其它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善于探索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图形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东西;必要时,多作出几个符合条件的草图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考题回顾

(2001年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如图,E 、F 分别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CE =1,CF =

3

4

,直线FE 交AB 的延长线于G .过线段FG 上的一个动点H 作HM ⊥AG ,HN ⊥AD ,垂足分别为M 、N .设HM =x ,矩形AMHN 的面积为y .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 为何值时,矩形AMHN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注:本题是典型的函数类问题,是几何中函数关系问题.

【解】(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E =1,CF =34

,∴CF ∥AG ,BE =3.∴BG CF =BE

CE ,∴BG =4.

∵HM ⊥AG ,CB ⊥AG ,∴HM ∥BE .∴BG

MG =BE HM .∴MG =34x .∴y =x (4+4-34 x )

=-

3

4x 2

+8x . (2)∵y =-

34x 2+8x =-3

4

(x -3)2+12. ∴x =3时,y 最大,最大面积是12.

(2004年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0 cm ,BC =4 cm ,点P 从A

开始沿折线A —B —C —D 以4 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D 边以1 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D 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

(1)t 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 为矩形?

E

(2)如图4—20,如果⊙P 和⊙Q 的半径都是2 cm ,那么t 为何值时,⊙P 和⊙Q 外切?

【分析】(1)由矩形的判别方法可列方程4t=20-t ,从而解决问题。

(2)

⊙P 和⊙Q 外切要分四种情况:①如果点P 在AB 上运动,当四边形APQD 为QD 为矩形时。②如果点P 在BC 上运动,此时,t ≥5

。则CQ ≥5,PQ ≥CQ ≥5>4,∴⊙P 与⊙Q 外离。③点P 在CD 上运动,且点P 在点Q 的右侧。④点P 在CD 上运动,且点P 在点Q 的左侧。

【解】(1)根据题意,当AP=DQ 时,由AP ∥DQ ,∠A=90o,得四边形APQD 为矩形。此时,4t=20-t 。解得t=4(s)。∴t 为4 s 时,四边形APQD 为QD 为矩形。

(2)当PQ=4时,⊙P 与⊙Q 外切。①如果点P 在AB 上运动,只有当四边形APQD 为QD 为矩形时,PQ=4。由(1),得t=4(s)。②如果点P 在BC 上运动,此时,t ≥5。则CQ ≥5,PQ ≥CQ ≥5>4,∴⊙P 与⊙Q 外离。③如果点P 在CD 上运动,且点P 在点Q 的右侧。可得CQ=t ,CP=4t-24。当CQ-CP=4

时,⊙P 与⊙Q 外切。此时,t-(4 t-24)=4。解得t=

3

20

(s)。④如果点P 在CD 上运动,且点P 在点Q 的左侧。当CP-CQ=4时,⊙P 与⊙Q 外切,此时,4t-24-t=4。解得t=3

28

(s)。∵点P 从A 开

始沿折线A-B-C-D 移动到D 需要11 s ,点Q 从C 开始沿CD 边移动到D 需要20 s ,而3

28

<11,∴

当t 为4 s ,320s ,3

28

s 时,⊙P 与⊙Q 外切。

【点评】本题中,由于点P 、Q 是矩形ABCD 边上的两个动点,点P 运动的速度比点Q 快,所以

在运动过程中,⊙P 与⊙Q 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两圆外切也可能出现数种情况,必须全面考虑。

(2005年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如图,形如量角器的半圆O 的直径DE =12 cm ,形如三角板的△ABC 中,∠ACB =90°,∠ABC =30°,BC =12 cm .半圆O 以2cm/s 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D 、E 始终在直线BC 上.设运动时间为t (s ),当t =0 s 时,半圆O 在△ABC 的左侧,OC =8cm .

(1)当t 为何值时,△ABC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 所在的圆相切?

(2)当△ABC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 所在的圆相切时,如果半圆O 与直径DE 围成的区域与△ABC 三边围成的区域有重叠部分,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注:例题是从不同侧面考查了三到四种数学思想方法. 【解】t=1s t= 4s

O

重叠部面积为9πcm 2

t=7s t=16s

重叠部分面积为(93+6π)cm 2

三、他山之石

(2002年江西省)如图,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3厘米,⊙O 的半径为r 厘米,当圆

心O 从点A 出发,沿着线路AB ---BC ---CA 运动,回到点A 时,⊙O 随着点O 的运动而移动。

(1)若r =3厘米,求⊙O 首次与BC 边相切时,A O 的长.

(2)在⊙O 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的情况下,r 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设⊙O 在移动过程中,在△ABC 内部、⊙O 未经过的部分的面积为S ,在S >0时,求S 关于

r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 【解】

解: (1)设⊙O 首次与BC 相切于点D ,则有OD ⊥BC ,且OD =r =3,在Rt △BDO 中, ∵ ∠OBD =60o,∴ OB =

60sin 3

=2,AO =AB -OB =(63-2)(厘米)。

(2)由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3厘米,可得它一边上的高为9厘米。

①∴ 当⊙O 的半径r =9厘米时,⊙O 在移动中与△ABC 的边共相切三次,即切点个数为

图9—

20

O D E

3。

②当0<r <9时,⊙O 里移动中与△ABC 的边共相切六次,即切点个数为6。 ③当r >9时,⊙O 与△ABC 不能相切,即切点个数为0。

(3)如图,易知,在S >0时,⊙O 在移动中,在△ABC 内部未经过的部分为正三角形,记作△A ′B ′C ′,这个正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原正三角形三边平行,且平行线间的距离等于r 。 连接AA ′,并延长AA ′,分别交B ′C ′、BC 于E 、F 两点,则AF ⊥BC , A ′E ⊥B ′C ′,且EF =r .又过点A ′作A ′G ⊥AB 于点G ,则A ′G =r 。 ∵ ∠GAA ′=30°,∴ AA ′=2r .∴ △A ′B ′C 的高A ′E =AF -3r =9-3r .

B ′

C ′=3

3

2A ′E =23(3-r ).∴ △A ′B ′C ′的面积S =21·B ′C ′·A ′E =33

(3-r )2.∴ 所求解析式为S =33(3-r )2

(0<r <3

又∵S △BGF =

21BF ×G M ,S △BEF =2

1

BF ×E N, ∴S △BGF =S △BEF .同理可证S △BDG =S △BDE . (05嘉兴)在坐标平面内,半径为R 的⊙O 与x 轴交于点D (1,0)、E (5,0),与y 轴的

正半轴相切于点B 。点A 、B 关于x 轴对称,点P (a ,0)在x 的正半轴上运动,作直线AP ,作EH ⊥AP 于H 。

(1) 求圆心C 的坐标及半径R 的值;

(2) △POA 和△PHE 随点P 的运动而变化,若它们全等,求a 的值; (3) 若给定a=6,试判定直线AP 与⊙C 的位置关系(要求说明理由)。

【解】(1)连BC ,则BC⊥y 轴。 取DE 中点M ,连CM ,则CM⊥x 轴。 ∵OD=1,OE=5,∴OM=3。

∵OB 2

C ,半径

(2)∵△POA≌△PHE,∴PA=PE。

∵OE=5,OP=a ,∴2

2

2

5,(5PA a PE =+=∴2

2

5(5)2a a a +=-?= (3)解法一:

过点A 作⊙C 的切线AT (T 为切点)交

x 正半轴于Q ,设Q (m,0),则QE=m-5,QD=m-1, 由

OT 2

=OE·OD

A

C

D 图1

A

C

D

图2

2(5)(1)m m

=--231011600m m m ?=+?-=

∵600,11

m m >∴=

∵a=6,点P (6,0)在点Q 60

(,0)11

的右侧,∴直线AP 与⊙C 相离。 解法二:

设射线AP 、BC 交于点F , 作CT⊥AF 于T ,则 ∵△AOP∽△CTF,∴CT AO

CF

AP

=而

, CF=BF-BC=12-3=9,

∴39CT CT R =?=>==,∴直线AP 与⊙C 相离

(05河南)如图1,ABC Rt ?中,?=∠90C ,12=AC ,5=BC ,点M 在边AB 上,且6=AM 。

(1)动点D 在边AC 上运动,且与点A ,C 均不重合,设x CD =

①设ABC ?与ADM ?的面积之比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②当x 取何值时, ADM ?是等腰三角形?写出你的理由。

(2)如图2,以图1中的为一组邻边的矩形中,动点在矩形边上运动一周,能使是以M 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共有多少个(直接写结果,不要求说明理由)? 【解】

A

B

C

D

P

P′

图1

A B

C

D

P

2

(05无锡)已知,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连PA 、PB 、PC 。 (1)将△P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到△P ′CB 的位置(如图1)。

①设AB 的长为a ,PB 的长为b (b

②若PA=2,PB=4,∠APB=135°,求PC 的长。 (2)如图2,若

PA 2+PC 2=2PB 2,请说

明点P 必在对角线AC 上。

【解】(1)①S 阴影=

()

22

4

b a -π

②连结PP ′,证△PB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PC=6;

(2)将△P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到△P ′CB 的位置,由勾股逆定理证出∠P ′CP=90°,再证∠BPC+∠APB=180°,即点P 在对角线AC 上。

(05新疆)四边形OABC 是等腰梯形,OA ∥BC 。在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3,2),点M 从O 点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同时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过点N 作NP 垂直于x 轴于P 点连结AC 交NP 于Q ,连结MQ 。 (1)写出C 点的坐标;

(2)若动点N 运动t 秒,求Q 点的坐标(用含t 的式子表示

(3)其△AMQ 的面积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4)当t 取何值时,△AMQ 的面积最大; (5)当t 为何值时,△AMQ 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第(2)题中Q 点、P 点的横坐标与N 点的横坐标相同,第(5)题中的等腰三角形要分三种情况研究。 【解】(1)C (1,2)

(2)过C 作CE ⊥x 轴于E ,则CE =2

当动点N 运动t 秒时,NB =t ∴点Q 的横坐标为3—t 设Q 点的纵坐标为y Q 由PQ ∥CE 得

3

12

t

y Q +=

∴3

22t

y Q +=

∴点Q (3

22,

3t

t +-) (3)点M 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OM =2t ,AM =4—2t

S △AMQ =

322)24(2121t t PQ AM +?-?=? =

)1)(2(3

2

+-t t =)2(3

22

---

t t 当t =2时,M 运动到A 点,AMQ 存在,∴t ≠2 ∴t 的取值范围是0≤t <2 (4)由S △AMQ =2

3)21(32)2(3222+--=---t t t 。 当2

3

21==

mzx S t 时, (5)、①若QM =QA ∵QP ⊥OA ∴MP =AP

而MP =4—(1+t +2t )=3—3t 即1+t =3—3t t =

2

1 ∴当t =

2

1

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②若AQ =AM

AQ 2=AP 2+PQ 2=222

)1(9

13

)322(

)1(t t t +=+++ AQ=

)1(3

13

t + AM =4—2t

)1(313

t +=4—2t 223

13

18850 23131885<<而--=

t

∴当t =

23

13

1885-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③若MQ =MA MQ 2=MP 2+PQ 2

=9

85

9154985)322(

)33(222

+-=++-t t t t

9

8591549852+-t t =2)24(t - 09

599109492=--t t 解得t =

49

59

或t =—1(舍去) ∵0<

49

59<2 ∴当t =

49

59

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综上所述:当t =

21 、t =23

131885-或 t =4959△QMA 都为等腰三角形。 【点评】本题是一道坐标几何问题,又是质点运动问题,综合性强,解题时,要善于充分利用

题中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全面考虑,当然,平时的基本功也很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