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侵略1

文化侵略1

文化侵略1
文化侵略1

题目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所属学院:理学院

学生姓名:资料查找与整理:

陈燕、杨茜、王鹏、丛佳

论文排版:宋文方、黄玉姣

PPT制作:杨茜、陈燕、梁文心

演讲人:梁文心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受着严重的冲击。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洗脑。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或者叫文化扩张,、文化渗透, 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 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 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 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 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

一、美国的冷暴力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有愈演愈烈之势, 且主要以影视作品作为载体向中国广大青少年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念。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高度重视这一事实,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文化因子, 全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 并注意将有不良引导倾向的影视作品拒之于国门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 由于越战的失利, 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原因, 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方式由显性的军事入侵逐步转向更具有隐蔽性的文化侵略。这种转变也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对华的十条诫令》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它企图通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对我国民的思想进行控制,进而使美国的价值观成为我国所追随的价值观。

文化侵略其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意图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可谓一箭双雕, 首先保证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美式价值消费等观念的输出, 逐渐向全球美国化的目标靠近,与此同时, 相关的产业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进而实现了经济上的掠夺。

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的中国来说, 具有隐匿性质的这种文化扩张

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 影响更深。在文化扩张的诸多形势当中, 通过影视作品达到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灌输目的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最应该为我们所警惕的。在好莱坞美式大片中, 美国总是以救世主的面孔出现, 从《后天》到《彗星撞地球》再到近期在中国风靡一时《阿凡达》《2012》以及《变形金刚3》无不例外。片中大多讲述地球即将毁灭, 而此时美国的英雄及时出手相救, 终于拯救了整个地球。不仅电影, 美国制造的电视剧也随着网络、光盘等传播媒介在中国的青少年当中大肆流行.《老友记》,《成长的烦恼》等肥皂剧成了很多中国青少年的“必修”科目。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成了部分青少年憧憬的理想生活方式, 剧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也为很多青少年所效仿。虽然这些美剧当中不乏积极、向上的因素, 但透露出更多是典型的美式的个人至上的价值观, 其表现形式有淡漠疏离的家庭观念, 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等。这类的片子对于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如果中国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片中角色的生活方式,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快餐文化、星巴克文化等等。

二、从日本动漫冲击到文化渗透

日本对华的文化渗透也由来已久,二战在华占领期间,日本将文化侵略作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利用文化手段为军事侵略服务,为了长期统治中国,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虽然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文化侵略行为发生,但日本对中国的长期文化渗透不容忽视。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我们这些80后,几乎就是看日本动漫、玩日本电玩长大的,阿童木,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卡通形象深入课堂与家庭,同学之间经常谈论的就是日本动画明星、青春偶像。近些年来,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港台歌手翻唱日本歌曲,电视节目克隆日本电视剧风格,《瑞丽伊人风尚》等时尚杂志销量处于中国时尚杂志前列,……,如此等等,中国俨然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最大受众。

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中国文化加以包装,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风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女子十二乐坊”签约日本PLATIA公司迅速蹿红后,演奏着日本当下最流行的曲目“杀”回中国大陆及港台,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日本还肆意抢注中国四大名著商标,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成五花八门的电玩、漫画向全球倾销。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向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动漫是“文化侵略”的一种潜在手段。因为在进行动漫制作时,日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混于其中。于是日本动漫的消费者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渗透与腐蚀。

三、“韩流”的文化侵略

近年来,“韩流”不断地席卷全国,韩式烧烤、韩版服饰,放眼望去大街上林林总总的商家店铺,似乎都以冠以“韩式”为时尚。追根溯源,其实正是因为近年来韩剧在国内的热播引起的。韩剧的热播,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渗透,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侵略,而这种侵略绝不仅仅只会停留在文化的层面上。

文化渗透的3个层次分别是:从理论层次上推行价值观;在大众文化层次上,成

为精神奴隶;进而物质产品上征服。笔者对于近年来韩剧在国内的热播,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侵略现象深有感触,笔者认为目前通过韩剧的文化渗透,韩国事实上已经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文化侵略,进而实现了经济上的侵略。这里浅谈一下笔者对韩剧文化侵略的一点看法。从1993 年中国开始引进第一部韩剧《嫉妒》,到这几年的《人鱼小姐》《看了又看》《大长今》《宫》等掀起的一阵又一阵的“韩流”高潮。韩剧在国内荧屏播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料有数据显示,仅2005 年,央视一家引进的韩剧就多达665 h,相当于当年央视播出引进剧的1/3。坊间有句笑话“中央八套是韩国电视剧频道”。有人说,在国内电视荧屏中古装剧、警匪片等等往往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脱节,而韩剧所反映的恰恰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这恐怕正是韩剧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重要原因。作为文化产品,几部电视剧的热播本应无可厚非,然而,韩剧的热播近年来却引起了国内文化界人士的诸多诟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韩剧已经对中华的民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侵略。

韩流在中国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韩剧已经不仅是娱乐,而是潜移默化地在输出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在学校,学生们崇拜韩国,哈韩、媚韩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学生在韩流的引导下,看电视要看韩剧,买韩国的手机、服装,喜欢韩国食物、电器、汽车、漫画和电动游戏。最终遭受损失的是自己的民族品牌和文化!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任意由另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侵蚀主导本国的市场,影响本国平民百姓和青少年。全球化的今天,欧美日韩处处保护本国市场,动辄状告中国商品倾销,而韩国却在中国大肆进行文化倾销,中国的有关部门却视若无睹,这是渎职行为,是严重的不作为。

那么具体来讲,韩剧又是怎样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进而进行文化侵略,最终达到经济侵略目的的呢?

1.在大众文化层次上,成为精神奴隶

在韩剧中,男女演员的服饰和发型都很美,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按照他们这样的穿着打扮才是新潮和时尚的。众所周知,韩国人单眼皮居多,然而,在韩剧中我们看到的女演员却都是双眼皮很漂亮。看韩剧给人直观的感觉是美的享受,俗话说“养眼”。至少,看了韩剧的美女俊男,让人感觉韩国的美容整形业也是相当发达。再加上韩剧堪称现实生活的教科书,所讲述的家长里短之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写照,在韩剧中经常会有主人公丑小鸭变白天鹅,或白马王子痴情马路恋情的故事情节,而这正是很多人逃避现实,心灵梦想所在。久而久之,看韩剧就成为了一些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所有媒体中,电视剧是最直观的,电视的影响力量是最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一波又一波的韩剧的推波助澜下,导致了我们生活中韩流泛滥的现象。在校园里甚至不少学生都认为韩国的文化才是最值得推崇的世界主流文化。因为韩剧都是这样介绍的。不难看出,在韩剧的影响下,一些人已经自觉成为了它的精神奴隶。

2.物质产品上征服和经济领域的侵略

手机在韩剧里必备,而且都是当时最新款,韩剧里很穷的人手机还算蛮好的,随时随地都会拿下手机电池,特别是接到不想接的电话,二话不说就拿电池。而在中国,大家都知道这样做会损坏手机,减少手机寿命,应该很少有人敢这样吧,这无意中也向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韩国手机质量比较好。事实证明这也确实带来了韩国三星

等品牌手机在国内的热卖。再有就是韩国的汽车,韩剧中无论是多么富有的社长,还是普通的市民,出行所驾驶的都是韩国的汽车。看一部韩剧,眼睛里晃来晃去都是这些元素,这无意中对于韩国的汽车产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自从韩剧热播以来,韩国的三星手机其销量连年位居中国品牌手机的前茅,这几年中韩合资的汽车也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在“韩潮”影响下,韩式餐饮、韩流服饰都成为了消费者热烈追捧的对象。对此,笔者体会颇深:到商场买窗帘,可爱的售货小姐说,这个是韩版的,特别漂亮;转到服装柜台,服务员说,这个裙子不错,韩版的,最流行的;甚至在超市拿起一个保鲜盒,旁边的服务员马上说,很好用的,韩国的。再看淘宝网上那些廉价的东西,处处都要标榜与韩国有关,惟恐落后。把自己的东西声称为“韩版”,已经成为商家推销商品的尚方宝剑。导演们的镜头下,韩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看惯了韩剧的中国观众自然想身临其境地感受韩国的美丽风光。对于韩国旅游,韩国政府曾巧妙利用影视的影响力,一度掀起了中国游客去韩国的旅游热潮。有报道称,近几年韩剧热播以来,韩国旅游市场上的中国人也成倍增加。从2007年以来,更是每年都突破了百万人次大关,成为韩国旅游业的主要外来人群之一。

这里不难看出,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经济侵略事实上就是一个从量得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这正是韩剧的流行为“韩流”的跨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人们应该清醒的看到,韩剧已经不仅是娱乐了,而是潜移默化地在引导韩国的价值输出,进行文化渗透,进而为韩国商品铺路搭桥!今天,韩流在中国已经是泛滥成灾,触目惊心。

3.韩剧的引进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大量引进韩剧的结果,造成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任何时段都能够看到韩剧的播出。笔者曾经在一个晚上搜索,几乎有40%的频道在播放韩国电视剧!如果仅仅是文化交流,引进几部韩剧,无可厚非。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韩剧,不顾现在韩流泛滥、青少年盲目哈韩媚韩,中国的青少年、善良的平民百姓大肆购买韩国的手机、食物、电器、汽车、服装、日用品,受损害的是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和文化。韩流的更大危害在于思想观念的侵蚀,这是很难扭转的。而据说,韩国是几乎不播放中国电视剧的,韩国的媒体总是教导本国人民,中国的东西不好,要买自己的。许多韩国历史剧在涉华内容上,多有歪曲中国历史和含沙射影的辱华情节。因此,笔者认为人们应该客观理性地面对韩剧热。电视剧作为一种媒介,与文化之间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共享关系。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媒介传播的是一种文化,它所携带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受众群。另外,在这里笔者还想谈一点,那就是韩剧中经常会有一些歪曲历史事实的情节,这将起到不良的社会导向作用。打个比方,电影《太极旗飘扬》里张东健说要把旗帜插到白头山(长白山),而长白山从明清到国民党时代的地图中都是中国的领土;得嘎那大奖的《醉画仙》,韩国人更是无耻的把中国的国画贬得一钱不值。类似种种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高瞻远瞩,控制韩剧的引进和播放。如果毫无危机意识继续大肆引进韩剧,有可能会到损害国家利益。

四、反对文化入侵的措施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在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影视作的时要持特别谨慎的态度, 要将有不良引导性的影视作品拒之于国门之外。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在引进影视作品的时候应避免以商业利益作为终极衡量标准, 而忽略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道德尺度

等。

其次,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应当广泛的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文化因子。有学者认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消解现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道德危机的有力武器。对于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来说, 从老祖宗文化宝库中去寻找的智慧来应对西方来势汹涌的文化扩张潮流应当是可行之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固然包含某些陈旧、落后的成份, 但更多的是可以古为今用的良方。如《三字经》、《弟子规》为古人的幼年必修科目, 当中涉及人们最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和道德标准。诚然其中某些内容, 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不太可能在今日施行, 但更多内容, 如孝俤, 修心

养性等观点正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儒家主张修、齐、平、治, 把个人的道德, 行为的修养放到了第一位, 认为只有在自身道德行为达到了某种规范后才能进一步的治家, 理国。虽然这些经典距其所著的时间已比较久远, 但人类始终要有道德的规范,社会才能有序运转,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而, 积极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 对于抵制西方的日益泛滥的文化扩张是可行的。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使五千年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更快更多地走向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努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强身固本才能百病不侵,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建设好,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

对于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汲取,使其为我们所用,使其促进我们的发展。不要错过了交流机会,但交流是相互的,不过凡事要有个度,不能过分渲染、过分炒作外来文化。在防止文化入侵的同时,更要加强本土民族文化的免疫能力。也要以包容之心把握住每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用强大的改造力不断为民族文化注入新血液,使其永葆活力。

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严谨辨别能力,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择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记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假如忘记的是本民族屈辱的那段历史,就意味着更可悲的背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恰曾经历过一段资本—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屈辱历史,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都要反对西方文化入侵。

第四,在当前网络和通讯如此发达的条件下,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设工程以及在各国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活动都是很好的尝试。这些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也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对西方文化侵略的自然防御。

最后,重视教育的深刻影响作。: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中应把握教育的能动作用以及明确教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立场,教育应担负起抵御“文化侵略”的崇高使命。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姓名:李聪颖学号:2013300930023 跪着觉醒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属于近代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重的灰色。它是屈辱与反抗,血与泪,爱与恨相互交织的一段记忆。在这段记忆中,西方列强的侵略无疑是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却也让这个沉浸在美梦中无法自拔的民族在血泊之中跪着觉醒。 ●难以估量的巨大伤害 毫无疑问,西方列强发动的商业入侵,军事袭击,资源掠夺,文化移植使封建的旧中国千疮百孔。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正阳门箭楼被侵略者的炮火毁于一旦。时隔四年,清政府重修正阳门,工程估价用银四十万九千九百一两二钱九分,这笔帐比起辛丑签约赔偿外国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来算得精细多了。挨了打,赔了银两之后,再去修复洋人打坏的城楼,历史在无情的捉弄着我们这个民族。 姑且不谈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硬伤”,在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内伤就已经难以估量了。 从19 世纪40 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19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从70 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总的来说,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并且剥夺中国海关主权,随后开设洋行,开展垄断性的经营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修铁路----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控制了出版权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思想舆论,可以通过出版物宣扬西方文明的先进,丑化中国,为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但这些出版物也传播了大量有关西方政治、学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对中国人了解世界、促进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力图控制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它们的代理人。利用教育活动宣传、推广宗教本是基督教的传统手法,而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它们兴办教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传教士除自己办学外,还积极插手中国人办的新教育。为了协调行动,更好地影响和控制中国教育,传教士还建立起教育的全国性组织。西方传教士首要任务是控制中国的教育改革,使它的发展方向符

为何中国如此易被西方文化侵略

为何中国如此易被西方文化侵略 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奇怪,当我第一次翻开《中国文化要览》时,看到的几近全是古时中国的文化。不禁想问,这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是缺失的空白一片吗? 代序里便阐明了古典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深知中华文化的深厚与源远流长,毕竟这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积累下来的东西,最后被留于史籍保存下来的大都精华。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被冠以“礼仪之邦”之名,我们拥有为世人所熟知的孔孟庄作为文化先驱,我们有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作为现代各项发明的奠基,中国无疑是优秀的。时间却在流走,一日一日如同沙漏,但这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却是能以黄河波涛来形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文化空白的时代,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新世纪值得弘扬的文化出现,所以大批的外来文化涌了进来,填补这一长的可怕的文化空缺。 中国缺少创新的文化。当我们谈及美国文化的时候,也许一大半都是这几十年写进书里的,墨水也还没干,不像我们,即便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迹也快被磨去了。我们知道乔布斯,他带领了一种美国文化,就叫创新。当我接触到他的产品时,那时是用一个“哇”字就说明了一切。我感叹美国科技的先进,和精简,却又让我有种它很内敛的感觉。这无疑让我想到我们的古物,中国人自古喜欢造方方正正的东西,越大越好,显得越气派越好。我们的鸟巢,是高科技产品,制造理念很早外国人就想出来了,只是觉着成本太高。我们做事却是不惜任何代价,当然这也是向世界宣扬我国经济强大的好方法。美国的文化注重实用,贴近生活,而且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中国文化喜欢讲排场,外人看着十分壮观,但没有人会觉得离不开她,包括中国人自己。我们过多地重视了面子而忽略了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中西人观念上的差异,当然引导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当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大街上闪耀着一个个被咬了的苹果,青年人排着老长的队熬夜等待iphone的发布。我们爱穿印着英文的衣服,崇拜西方那些奔放的歌星,喜欢学着他们竖起手指,我们也爱自由。美国的文化确实好,我们感到了他们的优秀,就像他们也喜欢学习孔子的治国之道一样。很多人叫嚷着这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但这不是别人的错误。谁好,谁更让人心动,我们就愿意跟随着他。 说到这里,我自己似乎都对我们的文化略失了信心。但反过头来想想,我国这历经千年冲刷的古典文化,一点也不次于西方。光是思想,就有着种种演变,有过争吵,有过平凸,文字书卷不计其数。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民俗,礼乐兴国,婚葬形式,紧凑而严肃。光是文字的发展,就延绵数载,方正变换,不计其数。敢问有哪一个国家,能把字写得如此放纵,却不失高雅。我总会看见外国人的手臂上刻着汉字,这便也是一种传承。中国的典籍,音乐,建筑,任选其一便能写出堪比莎士比亚一生著作的书。问题却是,怎样弘扬。 我记得那年看《珍珠港》的时候,我便对美国人爱国的精神所吸引。他们的坚韧与顽强,正义感让人激动的想哭。我记得里面有一幕当日本人突袭将港口几乎炸为平地的时候,几个飞行员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架上飞机,进行反攻并炸毁了日本几架飞机。然而事实却是当年珍珠港遭遇空袭时,美国根本没有任何反击的机会,他们根本都没有反应过来。这就是美国如何宣扬他们的文化。他们能把国耻转变成伸张正义的爱国精神与正义感。像《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都是美国以电影,媒体的形式告诫世界他们是一个顽强不可侵犯的强国,更是弘扬兄

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 (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主义列强在中国披着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进行文化渗透,以此为更长久的利益铺路。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积极影响: 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后来却能够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的同时也传播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在列强不断入侵破坏中国主权时,民国朝野皆不断提出修约以回收主权。这表明中国人已逐渐接受西方思维.不得不承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伤害,他们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动摇了这个时代的根基,却没有彻底.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同类型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这些书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据有一定的影响。而后,洋务运动又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之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真正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巨浪。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它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使中国文化真正融入了近代的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摘要: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 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 展的辨证关系, 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 入发展的观点, 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保护; 发展观 1 前言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 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 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同样, 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 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 , 既没有历史可言, 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 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 而每一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精选100题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与文化部分 选择题练习选择题(100题) 1. 对中国近代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近代史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历史 B.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侵略、 反压迫的革命史、斗争史 C.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B.英国商人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且闭关锁国 D.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南京条约》 C.中英《香港条约》 D.中美《香港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正确表述是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社会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社会改革运动 B.是为了崇洋媚外而进行的投降活动 C.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富国强兵运动 D.经过努力,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的运动 6.下列事件能充分说明洋务运动效果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 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资产阶级革命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9.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的起因是: A.洋务运动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D.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0.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不包括: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1.宝岛台湾被列强割占和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列强纷纷对中国开战 B.列强纷纷抢夺中国领土 C.列强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列强纷纷在中国开通商铺 14.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 D.维新派策略失误 15. 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 A.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 C.公车上书 D.虎门销烟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原因意义解决 我想我要做这个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来考虑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中国精神。从小悦悦事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精神;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不得不怀疑我们国人的诚信观念;从一条条外国人在他们国家用中文打出的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扔垃圾…),我开始怀疑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从外国人见面的热情,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学、手工艺、饮食文化、科学技术…可是,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受人们的追捧力度似乎还不及外来文化。国家将几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重视,这也就有提上法制日程的必要。对于传统文学,感兴趣的很少。至于,传统科学感兴趣的更是少矣。也许,传统文化中发展势头最好的要数饮食文化了,可是我们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吃肯德基、麦当劳…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经济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地与人交往… 我想,通过调查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找到有效对策。对象、内容:我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不特定人群,我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所以未对对象进行限制。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找出解决方案及避免答卷者的疲劳,我设计了十一个短小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方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性的问题,如教育水平,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经过调查,我发现结果与我预料的几乎差不多,只是少一些偏激性的想法。 这次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大体上是:首先,为了感受一次全新体验,我尝试了网络调查,不过并不是很顺,粘贴问卷总是粘贴不了。后来,

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

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姓名:LC 学号 回顾历史,思绪万千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到了大学,我们有进一步学习了这段历史。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明,在1840—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中惨遭蹂躏践踏。试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制度还是在科技经济方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自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以后,中国开始同世界隔离,中国的经济、科技出现停滞状态,由此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我的心中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痛,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清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隔绝。而在此期间,西方的科技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战败,向英国赔款求和。四亿多中国人竟然被四千英军打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幻想当中。紧接着,列强开始纷纷入侵中国,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回顾这些不平等条约,我简直无语了。谁竟然敢在这样不平等的条约上签字?在很多时候,我都怀疑那个时候的人到底有没有国家民族利益的意识?祖宗几千年来打下来的江山被列强侵略蹂躏,而他们却毫不吝惜地将其拱手送人。对于这些人我只能用“混蛋”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经常看不到任何希望。很多的时候,我都没有勇气来面对这段中国历史。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虽然,清政府和人民在列强侵略期间进行了一些反抗,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仅仅是在科技经济方面向西方学习。因此,注定了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将压制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最终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导致革命的最终失败。五四运动,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此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摸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在1945年8月15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但是,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挑起了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全民族的和平统一,进行了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历史,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将全部责任推到那个年代惨死的同胞身上。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才始终被侵略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华民族被侵略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警戒后人,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浅谈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谈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引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期间近乎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段屈辱史。帝国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着中国一步步走上了丧失领土与主权的不归路。但同时,列强的入侵也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都给中国带来了一番新气象。 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 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着名 论断, 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 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诱惑。于是他们纷纷将贼手伸向了天朝。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烈失败而告终,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为代价。于是法国联合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95年,日本“不甘示弱”,大举入侵中国,于是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诞生。1901年,八国联军浩浩荡荡侵犯国土,大肆掠夺压榨中国人民。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政治影响 消极影响:一系列非正义的侵华战争的发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具体表现在领 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驻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刺刀的监视之下。与此同时,列强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贵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逐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等中国人民的反抗,又扶植、收买奕、文祥等满族贵族为代理人,导致国家主权被破坏殆尽,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积极影响: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动摇了在中原大陆上持续上千年的封建社会根基,促使其逐步解体。有压迫即有反抗,在列强的虎视眈眈下,国内涌现了大批有志之士,尝试推 翻封建基础,实行君主立宪,虽未成功,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列强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肆掠夺的同时也打破了清王朝一直以来愚昧的闭关锁国状态,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总理衙门的设立,便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积极影响: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文化影响 消极影响: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中华,抢劫并焚烧了离宫圆明园,“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使中国乃至全世界失去了一笔珍贵无比的文化财富。帝国

中国文化近代史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生平主要事迹 1、创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闭、倒退的困境。但是,李鸿章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浅析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积累和体现,历史遗迹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凝固和浓缩了人类各个时期的文明,以物质形态展示了城市演变的轨迹,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城市不断涌现,现有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甚至已经取代旧城成为城市的主体风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焦点问题,城市应该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景观特色,通常表现在城市是否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中能否体现城市富有个性的人文精神,是否承载了城市的文化理念,进而使城市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性格特征。一、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实践历史文化遗产通常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应该反映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从某个角度来说,二者是统一的。国外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观念主要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希腊早在1834年就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188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古迹保护法》,对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作出了具体规定; 1840年法国通过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而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多次修改城市的空间构成关系,成功保持了新旧建筑的和谐统一;1966年日本通过了《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目的是将历史文化古迹确定为国家的固有文化财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逐渐达成了国际共识。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通过《雅典宪章》时,由意大利建筑师首先提出了应该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倡议;1977年在秘鲁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特别指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取决于其体型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因此,不但必须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需要将一般文化传统继承下来”, “保护、恢复和重新利用现有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相结合,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使之继续具有生命力”。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最著名的国际宪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所提出的对文物保护要求“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和方法获得了全世界范围的任何。我国曾在1963年颁发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历史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的立法逐步完善,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根据城市的历史自然文化特征,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不同的保护层次,制定不同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合理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遗迹。国内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不容置疑,我国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原则,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使得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够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缺乏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对城市中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提升不够全面,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例如苏州的水乡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温州的山水文化,西北的边塞文化,不同民族聚居地同样有其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城市的精神内涵,所以

世界历史综合复习提纲:世界近现代科技和文化.doc

世界历史综合复习提纲:世界近现技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1、定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2)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而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二、近代科技与文化1、18世纪,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2、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方面。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就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1、定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2)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而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二、近代科技与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广西北海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广西北海 北海,地处广西南部、北部湾东海岸,北海境内有钦北铁路、209、325国道经过,高速公路可直达南宁、湛江等地,把北海与桂林、重庆、成都、广州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构筑了中国西南地区便捷的公路出海通道。北海开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简介北海,位于广西最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让人流连忘返。它还是一座具有亚热带滨海风光的美丽城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北临钦州,东北临玉林,东邻湛江。北海是中国南部海滨的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大自然优厚的馈赠为这里钩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是真正的冬暖夏凉。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9℃。北海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2500~5000个,比内陆城市高出50~100倍;以著名的银滩为代表的海滨带,风光旖旎,具有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水、阳光、沙滩”的全部要素。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多台风。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名称来源广西北海市的“北海”之名来自其海城区地角镇的同名渔村“北海村”,由于此地最早开发人群都是疍家渔民,他们长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风港的村落,该避风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个半岛),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朝沧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定位于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设“北海镇标”作为“北海”地名的称谓。由于此种说法转述频繁、引证广泛,因此成为一个定例。据文史资料记载,“北海”一词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国人所称呼。1965年6月,北海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海岸线与海域北海市的海岸线东起山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