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关穴详解

内关穴详解

内关穴详解
内关穴详解

内关穴详解

内关,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中间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对循环系疾病的效果: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用双内关,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治心律失常:内关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整均有良效。治高血压病及对高血脂病人均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系疾病的效果:

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治胃肠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的效果:

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肋间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一旦感觉胃不舒服,就轮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内关穴,经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时候,通过按揉内关穴,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保养胃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常按揉内关穴。可以利用坐车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按揉内关穴。内关穴在腕的横隔纹上中间2寸凹陷处。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个关节为"1寸",千万别拿尺子量,穴位找不准,是不会起作用的。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樊永平点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文中作者用的是中指同身寸取穴法,即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此法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准确定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按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揉,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按压时间太短也会影响疗效。通过按揉内关穴治疗急性胃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经常按揉内关穴,对胃起到保养作用,完全符合针灸学的原理,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配合揉按足三里穴防治胃病,因足三里穴也是胃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

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内关穴取穴:略。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

方法与功能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按摩内关穴防治疾病甚广,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穴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按摩双手的内关穴,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治心律失常: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均有良效。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的效果: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学位养生与美容

汽车服务与管理学院

翟岐2015091705 签到序号138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两个长寿穴位之一内关穴的取穴与按摩

两个长寿穴位之一内关穴的取穴与按摩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部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地找到内关穴呢?比如要找左手的内关穴,就把左手心向脸伸出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把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那么左手的内关穴就在食指的下边。 内关穴的按摩方法很简单,用一只手握紧另一只被按摩手臂的下端,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上。用指尖有节奏地进行按压,按摩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最好。 对于一般没有心脏病的人,按摩的时间大约为每天做两次,每次做两分钟,也就是六七十下就行了。只要有这种酸、麻、胀的感觉,每天这么做一做,两分钟,每天每人做两次,一共是5 分钟。 进行穴位按摩时,注意指甲一定要短,不能过长,以防止划伤皮肤。 内关穴的按摩对人防病、治病有什么疗效呢?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向下穿过横膈与三焦 联络。另一支脉从胸内部走向肋间体表,自胸部上肩沿上臂内侧向下,走在手臂的中央,通过手掌直达中指的指端。所以,手臂内侧的

疾病,如手心热、肘臂疼痛、拘挛、腋下肿、乳腺疾病等,通过按摩内关穴,都能得到治疗。按摩内关穴,还可以预防或治疗以下疾病:头疼、口干、嗓子疼、发热、牙疼、颈椎病、腰部疼痛、肩周炎、流鼻血、中风等。 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心包经和心经这两条主要的经络不活跃,不通畅。那么,按摩了内关穴以后,就能使它活跃了,就能防病、治病。另外,因为这条经脉直接与胸腔肺腑和心脏相通,所以对治疗肺脏的疾病有特效。 《灵枢?经脉》篇说:“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心系实则心痛。”由此可见,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资料二 内关穴——心脏病、哮喘的自疗法宝(2) ?内关穴要“重点按摩” 您找到这个内关穴以后,要怎么按摩 呢?我将按摩也分 成几步。第一步怎么按摩呢?您右手大拇指的手指甲得要剪掉,然后把大拇指坎在这两根筋的当间,我想同志们能够跟着我做吗,不要

史上最全人体穴位解秘(图示)

来源:网络 没有事情的时候掐掐自已身上的穴位,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哪里痛就掐哪里,多掐几次就不痛了,血脉也就通了,让自已的血液正常流通。养生其实好简单的,没有那些怕困难的朋友们说的哪么难。 跟我学习易经养生术防病治病,学习的过程就是诊疗的过程。学会了病也治好了。很有成就感哟。

手部 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部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脸部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内关穴位置图

内关穴位置图 内关穴位置:取此穴道时应要病人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 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或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位于手掌内侧手腕处横纹,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属心包经。按摩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心包经到心脏以前要经过肺脏,所以对于哮喘、咳嗽、气管炎、 肺炎、肺结核等都有治疗效果,对于普通人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晕车、孕吐、手臂疼痛、眼睛充血、头痛、恶心想吐、上腹痛、胸肋痛、心绞痛、呃逆、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如治疗月经痛等。 月经痛可以压“内关”的穴位。一面缓缓吐气,用力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

阴包 曲泉 阴 地机 ”大怦 水泉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阴陵泉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膝盖疼痛、晕眩、腹水、腹痛、食欲不振、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众多疾病治疗时应用非常的广

内关穴详解

内关穴详解 内关,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中间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 按摩肩中俞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等,肩中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肩中俞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中俞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中俞穴位的位置】 【肩中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背部,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取穴方法】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皮肤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纤维呈束状,束间有少量脂肪。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前肌为副神经支配,后肌为肩胛背神经支配。【穴名解说】 【肩中俞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

肠经。【名解】“肩中俞穴”“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穴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穴位含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按摩肩中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主治病症】视力减退、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肩周炎、目视不明等。【功效作用】宣肺解表、活络止痛。【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穴位配伍】肩中俞穴配肩髃穴、外关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大杼穴治肩背疼痛;肩中俞穴配合谷穴、秉风穴、中府穴、内关穴、后溪穴治肩周炎。【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肩中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以很好的治颈项强痛。【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治肩中俞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很好的改善咳嗽、气喘。【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刮拭肩中俞穴,每日一次,可以改善颈项强痛、解表宣肺。【针灸疗法】

艾灸穴位图

艾灸穴位图-腿脚部

艾灸穴位图:中脘穴 脘穴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穴位名称:水沟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 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神庭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角膜炎,鼻出血。 其他功效:《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头脑中寒,鼻

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说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曲泉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膝内侧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 主治功效:癔症、精神病、月经病、阴痒、遗精、阳痿、疝气、膀胱炎、膝关节痛。 其他功效:滋阴、祛湿、肝肾阴虚、沟通肝肾要穴、堪比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膝盖疾病要穴,降血压要穴。 说明:本经郗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至阳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咳喘,胸胁胀闷,胃脘痛,黄疸,四肢肿痛,肝炎,胆道感染,胆结石,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功效: 说明: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最常用的3个长寿穴位

最常用的3个长寿穴位(组图) 最常用的3个长寿穴位及按摩方法(组图)。随着的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渐 渐减弱和衰退,更容易被疾病侵害。因此,我们应及早采取措施,延缓衰老。中医认为,穴位按摩,可强体益寿。下面介绍3个最常用的长寿穴位及其按摩方法,以起到防病健身的养生目的。 内关穴 取穴:内关穴的取穴是这样的: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按摩方法: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防病养生效果。 按摩作用: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合谷穴 取穴:合谷穴的取穴是这样的: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按摩方法: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养生作用。 按摩作用: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足三里 取穴:足三里穴的取穴是这样的:可以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向下四指并在胫骨外侧的交点处就是此穴。 按摩作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通过按摩足三里都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必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如果按摩右侧足三里,就可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他四指握住胫骨,然后以拇指垂直下鞍,频率和前面谈的两个穴位一样,但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下面的肌肉较为丰富,有时按摩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时也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的帮助,这样就容易达到得气的效果。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 讲解的很细致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讲解的很细致一:身体9要穴功效详解 1 少商 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2 合谷

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2.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3.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3 手三里

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后遗感。 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右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立,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使肘屈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穴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4 曲池

1.降血压(1、2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2.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3.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5 内迎香

治红眼病。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6 液门穴 液门穴是一个消炎的药库,如果我们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当下见效。 液门,顾名思义:液体之门,有降浊升清的作用。液体在人身经络之中循经而行。有时人体表现的上火,并不完全是人体火多了,或者说水少了,很多时候是液体循行的道路不通畅了,有堵塞了,表现在堵塞的局部有病痛了,这时要想办法疏通液体循行的道路,液门穴当仁不让,我们可以用艾灸、按压治疗都会有效的,不少上火的症状当下能完全消失。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 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4.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 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9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 寸 10 .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 25mmx40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E)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 —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X 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 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 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 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 一60mn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312经络锻炼法

312经络锻炼法 三个穴位的按摩 一、合谷穴 ⑴合谷穴取位方法 ①位置: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手掌侧面,临近虎口的食指掌骨的中间位置,并垂直于手掌。 ②取穴方法:以左手为例。张开左手,右手拇指的横纹对准左手虎口,右手拇指自然弯曲按下,拇指顶部所指的位置即为左手的合谷穴。 ⑵、合谷穴按摩要领 ①怎样按摩:以左手为例。找到左手合谷穴的正确位置后,以右手大拇指指尖为圆心,向外转动右手,握住左手手臂,右手拇指弯曲成90度,垂直按在合谷穴上,用力向下按压,然后松开,这样有节奏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为使按压效果更好,按下后并左右揉一揉,就可以确定最敏感的准确位置。 ②怎样按摩算到位:在按摩合谷穴时,怎样就知道有没有效果?一般是按压时要用较大的力量,按下后穴位下面出现酸、麻、胀的现象,甚至有如气流上下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针灸所说的“得气”现象为最好。对于那

些经络敏感的人,可减少力度。具体按摩时要根据各人的经络敏感程度和患病情况,要恰到好处的用力,每个人通过几次的按摩体会就可以掌握。 ③按摩提醒:体质较差,体虚的病人按摩时不要过分用力,不宜给以较强的刺激;孕妇不可按摩合谷穴;按摩时要剪秃指甲,以免指甲利划伤皮肤。 ⑶按摩合谷穴的作用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按摩合谷穴对于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保护牙齿健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发生在头部、颜面部、上肢等部位的疾病、如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合谷穴的按摩不但可以治疗上述多种疾病也可以预防这些疾病,尤其是对人类的三大杀手----脑中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内关穴 ⑴、内关穴取穴方法 ①、位置:内关穴属于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横线上二寸,即从手腕横纹横线向后量三横指,,食指与两筋之间相交处。 ②、取穴方法:以右手臂为例。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距离手腕关节横纹二寸的正中间。手握拳的时候,可以看见

手部穴位图

(手) 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脸)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耳) 耳穴中的脾、胃两穴:针对肠胃不适、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门(位于耳上方三角窝处)、心区、内分泌及皮质下等穴:针对疲倦且睡眠品质不好。 耳穴中的髋点、膝点及颈椎点等处:针对腰痠背痛。 (腿) 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人身体中的12个重要穴位

人身体中的12个重要穴位: NO.1 合谷穴 合谷穴。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NO.2 少商穴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NO.3 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NO.4 内关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NO.5 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 ... 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症。按摩后溪穴治疗腰痛的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02、中极穴03、关元穴04、石门穴05、气海穴06、阴交穴07、神阙穴08、水分穴09、下脘穴10、建里穴11、中脘穴12、上脘穴13、巨阙穴14、鸠尾穴15、中庭穴16、膻中穴17、玉堂穴18、紫宫穴19、华盖20、璇玑穴21、天突穴22、廉泉穴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聚集的意思。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统记载的361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14条经脉,分布在14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未列入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定位法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

2.体表解剖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 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法 手指同身寸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