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抗生素临床选择

抗生素临床选择

抗生素临床选择

抗生素临床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 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 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红霉素 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呋苄青霉素、苯咪唑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 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 0.5~1小 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 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5:47.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杨国卫 [导读] 患儿治愈情况 78 例患儿在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后,有76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达97.5%,有2 例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 杨国卫(广元市剑阁县妇幼保健院 628300)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儿科使用抗生素的现况,了解儿童抗生素的用药安全,增强抗生素的用药管理。方法结合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抗生素用药量、种类、用药的途径以及用药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一些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抗药性等现象,造成儿科用药的疗程不足。结论必须规范管理儿科临床抗生素用药,加强用药安全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儿科抗生素的用药水平。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抗生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469-01 抗生素合理应用及避免滥用是目前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儿童生理功能及机体调节能力不够完善,对药物敏感性高,适应性较差,这个问题在儿科临床上显得尤为突出,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抗生素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就是在全面了解患儿、致病原与抗生素的基本情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从而达到冒最小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到2015 年3 月我院儿科应用抗生素进行过治疗的患儿78 例,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都为39 例。对照组中,男生21 例,女生18 例;年龄1—7 岁,平均年龄(3.5±0.9)岁;病因:呼吸道感染者15 例,泌尿系统感染者11例,胃肠道感者9 例,其他感染者4 例。观察组中,男生20 例,女生19 例;年龄2—8 岁,平均(4.2±1.1)岁;病因:呼吸道感染者16例,泌尿统感染者1 2 例,胃肠道感染者8 例,其他感染者 3 例。两个组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11 版中抗生素的诊断标准。 1.3 分组对照组:按照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治疗。观察组:督导抗生素的使用方式进行治疗。 1.4 方法(1)在应用抗生素时对患儿全身症状进行合理改善,并及时对水、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进行纠正。(2)以《2011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作为依据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案进行制定,对滥用、不合理现象进行限制甚至制止。(3)强调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并且对药物不良反应实行掌握,同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应用剂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并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药指征。(4)积极开展临床检验,降低病原菌耐药性,并且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掌握,尽量避免滥用现象发生。(5)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观察指标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从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程度、感染情况、围产期异常、抗生素使用类型等方面分析影响抗生素使用的相关因素。并对患儿每1-2 月随访1 次,随访时间6 个月至1 年,平均(24±14) 个月。随访内容为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每6 个月至1 年检查1 次1.6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 检验;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治愈率却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2.2 抗生素应用类78 例儿科住院患儿使用过抗生素次数为145 次,其中包括23 个品种,青霉素类头孢菌以及素类使用频率较高。 2.3 患儿治愈情况 78 例患儿在经过抗生素的治疗后,有76例患儿已经治愈,治愈率达97.5%,有2 例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 好转率2.5%。 2.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78 例患儿在服用抗生素后,9 例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13%,其中6 例患儿采用静脉滴注给药,1 例患儿采用药物口服。在患儿不良反应情况中,有1例患儿出现了过敏的现象,其他患儿则均为皮疹。3 例出现了不良反应,患儿在药物的服用上结合了两种抗生素。 3 讨论3.1 静脉滴注应用普遍现在,WHO 将注射剂人均使用药物的次数作为检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次调查中,有9 例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情况,其中6 例患儿采用了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据此可见,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医院及医护人员在药物方式的使用上需加大重视力度,采用合理的序贯疗法尽量减少静脉给药使用次数。对于儿童来说,自身药物的使用更需谨慎,如过能口服,则最好口服,从而可以减少注射给药;如果能使用肌肉注射给药,则可不使用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滴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的力度,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 联合用药方案不合理在抗生素使用中,联合用药能有效发挥药物使用的效果,从而让耐药性得到延缓或者减少。很多医院在药物联用的过程中,两种药物作用机制一样,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增加,甚至出现拮抗现象。相关报道说过,头孢类和青霉素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导致致病菌数量增多。因此,医院在联合药物的使用方面,需加以控制。 3.3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遵循以下几个事项:(1) 对患儿进行确切的诊断,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疾病,则符合抗生素的应用指征,之后需观察患儿病原体的情况,对细菌药物要实施敏感测试,并且要结合检测结果中敏感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使用还需结合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谱以及患儿的身体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2) 在抗生素剂量选择上,需结合患儿病原菌感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药物的使用方式需结合患儿情况以及抗生素种类。综合考虑药物的药动学以及药效学,从而使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一类抗生素药物不同使用方法以及不同剂型也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例如口服剂型会引起不良胃肠道反应,氯霉素口服、肌注、直肠给药以及外用时,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而静脉注射则能够避免此类不良反应。(3) 了解患儿的体质,观察使用情况。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前,需对患儿身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分析,咨询患儿的家属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的情况,并且对患儿进行皮肤过敏的测试。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如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终止药物的使用,并进行治疗,必要情况下需更换抗生素。 参考文献:[1] 潘颖,韩琴,新生儿抗生索使用情况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2] 郑平荣,抗生索的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 0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小于12x109/ L, 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 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大于15X10/ L小于 20X109/ 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 2 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不超过 3 天。 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不超过 3 天; 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 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

1 到 2 周。 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 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 到2 周。 8.新生儿TOR3H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 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 2 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11. 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产伤、先天性心脏病:不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2)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呈游离状态者,其分子小,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到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如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红霉素、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除个别情况,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3)排泄: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的胆系感染,可

抗生素使用原则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7、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8、“病原治疗”中除本《指导原则》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2019继续医学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题库答案

氨基糖苷类的抗结核药是()A、链霉素 ()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的 原因是() A、呋塞米增加其耳毒性 对尚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进行() A、预防性治疗 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 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 对于实施隧道式血管导管或药盒置入术 的患者,建议() A、不推荐预防用药 对于实施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高危患 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次 A、1 关于白喉抗毒素说法正确的是()A、青霉素不可代替白喉抗毒素 关于脓胸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慢性脓胸患者可口服给药,若无好转可静脉给药 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重症患者选用口服药,若临床表现无显著改善可肌肉注射 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儿童群体中应用说法错误的是()A、大于6月龄儿童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与成人相仿 关于头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说法错误的是()A、不推荐头孢西丁用于<6个月的婴儿 经验治疗动物咬伤,宜选药物为()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 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即()而定 A、药敏试验结果 可诱发红斑狼疮的抗真菌药物是()A、灰黄霉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家庭的儿童,可 预防性给予下列哪种抗菌药物 A、利福平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的病原体为 () A、产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疗程通常较长,需 要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感染病原菌和 药物种类,一般在()周或以上 A、6~1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 霉素等,应()给药 A、一日多次 实施心脏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建议预防 性使用()类抗菌药物1次 A、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时,应注意抗生素相关腹泻 和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如有可疑应及时 停药 A、克林霉素 鼠咬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可选药 物() A、多西环素 四环素用于()A、斑疹伤寒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重点不包括()A、多重耐药定植菌或携带状态,不宜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 原因不包括() A、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减少 下列关于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叙述错 误的是() A、青霉素钾盐应快速静脉注射 下列关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A、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可作为预防用药 下列关于吸入炭疽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 () A、宜选磺胺类治疗 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说法错 误的是() A、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 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说法错 误的是() A、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 下列属于引起细菌性眼内炎的革兰阴性 杆菌是() A、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 医疗机构应每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项目不包括()A、Ⅱ、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和使用疗程合理率 以下对于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的认识,错误的是()A、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应应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以下哪类手术Ⅱ、Ⅲ类切口可能含有革A、结肠、直肠、阑尾手术

儿童抗生素的使用

给所有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长提个醒: 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孩子的健康不是小事 作者:育学园 01 抗生素是什么? 简单来说,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常用的抗生素有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等,不同类型的抗生素针对的病菌种类不同,具体吃哪种听医生的就好。 作为迄今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之一,抗生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致死率,把抗生素称为“救命药”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有效不代表可以滥用。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真不是说着玩的,对此一定要重视起来。 02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滥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治疗作用。 使体内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 人体肠道的菌群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种生态平衡。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失衡、破坏肠道免疫屏障功能,降低人体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人体。

对人体尤其是儿童有较大副作用 儿童各器官发育还不完全,滥用抗生素会损害儿童的身体器官。 由于许多抗生素是通过肝脏来代谢的,长期服用很可能会造成儿童肝脏功能受损。 抗生素是很有效,但要适量、正确地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很多家长一感冒就给孩子吃抗生素,一拉肚子也给孩子吃抗生素…… 这些其实都是错误的做法。 03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误区1:感冒了吃点抗生素消消炎 孩子一感冒——快吃点感冒药,再吃点头孢,不消炎怎么能好起来呢?! 这……误会大了。 事实上: 抗生素≠消炎药。 炎症不是某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具有的共同表现。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等都可能引发红、肿、痒等症状,并不是所有炎症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抗生素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对抗细菌引发的炎症。 也就是说,如果这炎症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吃抗生素不仅缓解不了病情,还会提升细菌的耐药性。 无论孩子是感冒还是发烧,首先要搞清楚病因,再对症下药。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 写在课前得话 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得临床药理就是人体、药物与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得结果。不同部位得感染,常见得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得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得严重程度与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得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得耐药已成为全球性得严重问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得宿主与病情得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与耐药趋势,作出最佳得选择、为了规范治疗,减少细菌耐药与治疗费用,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于2004年10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得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与不良反应。掌握细菌耐药得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得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得药品、不同得剂量、给药得途径、给药得频率,以及决定就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就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得抗菌药物、限制级使用抗生素就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得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得抗生素就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得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得使用原则有哪些?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对于革兰氏阴性得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得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但就是由于青霉素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得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得感染。如单独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苯唑青霉素对于β—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产酶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于苯唑青霉素耐药得葡萄球菌称为耐甲氧西林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得葡萄球菌,对于这两种高度耐药得细菌,只能选用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 氨基青霉素就是广谱抗生素,氨基青霉素对于肠球菌得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氏菌属、流感杆菌等敏感,但对铜绿甲单胞菌无效,主要用于肠球菌与敏感得革兰氏阴性菌得感染,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革兰氏阴性菌对于该类抗生素得耐药率极高,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这两种抗生素已经很少单独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 棒酸得复方制剂。 抗铜绿甲单胞菌得青霉素对于包括铜绿甲单胞菌在内得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与部分易感菌属有强大得杀菌活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得作用不如青霉素。 苯类抗生素不耐酶,目前耐药率也很高。加入β-内酰胺酶制剂后抗菌活性明显增强。我们现在临床主要见得有哌拉西林/ 舒巴坦,替卡西林/ 棒酸得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严重得医院内感染。

(推荐)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

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X小荣 写在课前的话 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的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和耐药趋势,作出最佳的选择。为了规X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和治疗费用,中华人民XX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和不良反应。掌握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的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频率,以及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级使用抗生素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生素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对于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的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但是由于青霉素对β - 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的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如单独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苯唑青霉素对于β - 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于苯唑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称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于这两种高度耐药的细菌,只能选用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 氨基青霉素是广谱抗生素,氨基青霉素对于肠球菌的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氏菌属、流感杆菌等敏感,但对铜绿甲单胞菌无效,主要用于肠球菌和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革兰氏阴性菌对于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这两种抗生素已经很少单独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氨苄西林/ 舒巴坦,阿莫西林/ 棒酸的复方制剂。 抗铜绿甲单胞菌的青霉素对于包括铜绿甲单胞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部分易感菌属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 苯类抗生素不耐酶,目前耐药率也很高。加入β-内酰胺酶制剂后抗菌活性明显增强。我们现在临床主要见的有哌拉西林/ 舒巴坦,替卡西林/ 棒酸的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严重的医院内感染。 (二) 头孢类 一代头孢细菌素主要见于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羟氨卞。其中头孢唑啉的抗菌性最强,头孢拉定80%-90% 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可以用于泌尿系统的感染、院外的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以及围产手术的预防性应用。 二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与一代头孢菌素相仿,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一代头孢菌素明显增强。但是对于铜绿甲单胞菌的活性较差。头孢呋辛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地一大类药物.抗生素地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地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地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地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地产生.当前滥用抗生素地情况非常严重,引起不少不良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已到了非严格管理不可地地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地主要表现有:.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不管什么感染,都用广谱青霉素,广谱先锋霉素..不管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管抗生素地抗菌特点,常一天一次使用,还和其它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能量合剂混合在较大量液体中点滴,.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地药物.以上情况,必须纠正. 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地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和有效,经济地原则. .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地不宜用,如普通地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地剂量和疗程,用药途径和合理地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纠正内环境紊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地口服制剂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 抗菌药物地更换:一般感染用药小时(重症小时)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在局部使用. .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 () 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万万,每月一次. () 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日. () 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病人地儿童用异烟肼个月. () 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可按具体情况每周用抗真菌药日. () 烧伤病人手术前后用药天 () 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 () 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二. 常用抗生素在儿科使用特点 内酰胺类:临床上最常用,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青霉素类: .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球菌,可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流脑,破伤风,淋病,梅毒等,万,分次肌注或次静脉滴注,最好稀释成滴注,过浓或过大可引起青霉素脑病,青霉素肾病.不能静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耐酶青霉素类:如新青,邻氯青.主要用于金葡萄菌感染引起地肺炎,败血症,软组织炎,骨髓炎等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阿莫西林,安美汀,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等,杀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可用菌感染.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如先锋,,,,,主要用于产青霉素地金葡菌和菌. . 第二代:如西力欣,新福欣等,较第一代抗菌谱广,对菌作用强.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的选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抗菌药物通常仅对细菌性感染有用,对病毒感染无效。并非所有的发热均由感染所致,而且并非所有的感染均由细菌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下列情况不宜或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又无细菌感染迹象提示者;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因使用抗菌药物可抑制正常肠道细菌,有利于沙门菌生长繁殖,延长带菌期,并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为常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予限制,因局部应用后易产生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规范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 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治疗效果,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如重症混合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低的患儿,以及耐药菌感染和难治的细菌感染等,防止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和增强。 药物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药物的选择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抗菌治疗效果,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不良反应增多,致病菌的变迁现象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多数抗菌药物仅选择地作用于有限范围的致病菌,因此,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的正确诊断之上,有条件者应进行细菌分类与药敏试验。 2 患者情况 有药物过敏疾病及具有过敏性家族史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应禁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者,应采用杀菌剂来治疗。肾脏是大部分抗生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