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

1、方法论

?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两种基本的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1、自然科学传统VS 人文学科传统

客观、精确、量化—直观、切实体验、主观理解

?2、科学的VS 思辨的

系统、实证、客观、开放—直觉、顿悟、洞察、推理?3、定量的VS 定性的

总体、大样本、结构、统计—理解、小样本、非结构?4、实证的VS 主观的

观察、实验、检验—思辨、想象、比较

?……

2、研究方式

?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3、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等)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

4、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课程目标

?了解社会研究方法

?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

循环定义

弗兰西斯·培根:四种假象

1、种族假象(the Idols of the Tribe)

2、洞穴假象(the Idols of the Cave)

3、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

4、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

实证方法VS逻辑推理

?实证分析

◆使用我们观察事件的能力作为知识的根基

?逻辑推理

◆从若干命题(前提)直接得出一个命题(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证方法VS逻辑推理

?逻辑演绎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用一个错误的或是未经证明的前提作为根据的。?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前提。

NOTE:实证方法和逻辑推理各有利弊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概念--理论是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微观理论

3、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

精确性高

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

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

提供观察的视角

能够分类和概括

构成理论的元素

3、概念的层次

4、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

5、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

因果关系-共变关系

时间顺序

非虚假关系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密尔因果关系三标准)

6、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7、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

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三、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2、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

从观察到概括

从概括到理论

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

3、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

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why

?假设对于任何研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搜集数据的类型

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

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不受剧场假象、洞穴假象的蒙蔽,不会不加

批判地接受理论

what

?假设(hypothesis )定义:

?1、根据经验做出的猜测(an educated guess )

?2、基于某个理论或以往的研究结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作的预测

?假设(hypothesis )要素:

?一个好的假设确定了最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想要解释、描述和预测的因变量

研究者在研究中用来解释结果的自变量

是否符合建立假设的标准?

?打孩子屁股惩罚是不好的

?学生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不是玩电子游戏

?智力是一种遗传的个性

?为了避免认知不和谐,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以符合自己的行为

?人们在一个情况不明的环境中,更有可能顺从群体中的其他人

?自尊心低的人不那么可能自愿地去参加获得额外学分的项目

理论:攻击性行为和暴力是后天习得的

?假设一:那些收看了包含有较多暴力题材的电视节目的孩子,比收看的电视节目中没有暴力题材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暴力倾向

?假设二:受到了父母粗暴惩罚(比如“挨打”)孩子比受到了父母采用相反的其它方式对待的孩子,要更有暴力倾向

?假设三:接受过“如何解决冲突的技巧”教育的孩子将更少使用暴力

变量variable

?某个人、某件事物、某环境或某研究条件的任何特征,该特征能够有不同的取值或类别?例:性别

年龄

收入

教育程度

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定类变量(nominal variable)

定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

定距变量(interval variable)

定比变量(ratio variable)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

问题领域

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4、合适性--最佳选择

三、选题易犯的错误:大、空、杂

四、文献回顾

1、意义与作用--了解已有成果

提供思路方法

提供背景资料

可览天下之先、可采众家之长、

可启创新之思、可提研究之质、

可借历史之鉴

2、文献回顾的方法--查找、选择、阅读

第三级文献来源、次级文献来源、原始文献来源

图书馆,互联网

搜集文献资料遵循的原则:

◆逆时性

尽量搜集新的文献,因为新的文献比旧的文献资料更全面、更可靠(相对)

◆全面性

反映研究问题的全貌,揭示其本质,取决于研究目的

◆直接性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因为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要相对更高些。

◆选择性

时间距离近、权威经典、与主题密切相关

阅读研究论文

?简介(Introduction)

?方法(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部分(Discussion section)

第一次作业及要求

?选择一个研究问题(按选题四标准陈述为何要选这个问题)

?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大体有那些(你将从那些方面/主题/领域去检索前人的成果,分别有多少成果?)

?这些前人的成果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启发或供借鉴之用之处,又存在什么不足?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 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 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上述七项标准中,四项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内在能力(解释力、预测力)和外在能力(启发性、组织力),而另三项(一致性、可证伪性、简洁性)则是对其能力的限制。 3.演绎与归纳 演绎逻辑: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理解出发,引出一个期望,或者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归纳逻辑: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是从个别的、单一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 归纳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 在传播学研究中,归纳的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得出理论结论。 4.研究的层次/分析单位 分析的层次越高,能使用的分析单位也越多。 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尤其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研究者一般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如: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与其就业状况的关系。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如家庭、邻里社区、班级。 群体特征与群体中的个人的特征有关,或者说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在做结论时,一般以群体为分析单位。 例子 3. 男性帮派是否比女性帮派更暴力?(性别,暴力程度) 组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如公司、学校、医院、媒体。组织是一个层次较高的分析单位,在研究时可以采用个人、群体、组织多个分析单位,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社区: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实地研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多。如,街区、小区、乡村、小镇、城市 社区特征描述;社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可采用“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 例子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的犯罪率更高吗? 国家 跨文化研究、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 例子: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比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更民主吗? 5.区群谬误与简化论 区群:在个人之上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国家 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特指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人中得到证实; 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区群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传播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社会现象概念化,并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组织在一起的总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是否宽广;(2)解释现象是否精确;(3)解释结构是否简练。 概念是对事物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访谈是一种技能,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的专业性交谈的研究活动,是研究者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实验研究是一种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到的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质的研究&其优缺点 ?量的研究 ?参与观察 抽样是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所谓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样本在抽样调查中,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抽样的作用) 与整体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下列优越性:1)调查费用较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4)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5)准确度高。 ?抽样规模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问题就是社会事物所表现的各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与我们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就是问题。 问题方法论中对经验研究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论述结合实际) 对策:将“非正常”的问题“正常化” (1)从“正常”的生活逻辑中去理解“非正常”事件的必然性、偶然性与具体展开过程。(羊村个案) (2)深层的“常态”逻辑,是“非正常”现象的社会基础。(羊村个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3)分析这个基础,是将个案研究推向深入,超越新闻联播水平的必由之路。 入场模式的类型 依据研究目标和实证研究的特点,可以将入场模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官方介绍式;第二种是朋友招呼式;第三种是直入现场式;第四种是隐藏身份式;第五种是变更主题式。

中国传媒大学2006传播学研究方法试题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 中传媒2006传播学研究方法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40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正态分布近似定理 2、简单随机抽样 3、变量的测量等级 4、推断性统计学 5、随机化实验 6、概率 7、自由度 8、受众调查 二、(20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你是如何理解抽样调查的?抽样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有哪些应用? 2、简单叙述你所理解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怎样理解统计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15分)试从社会研究方法和统计学角度分析:阐述你对“知识分子短命论”看法。 背景资料: (据12月14日《新华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低10岁。”这是几年前一份在中关村所作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时隔7年,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又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知识分子平均年龄比普通人低10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新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 岁,这与当年报告的结论截然不同;“知识分子短命论属误传,其实际寿命高于普通人”。 四、(10分)在我校传播学专业200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全面调查中,主要使用”手机发送短信“的人数为120人,主要使用”互联网发送短信“的学生人数为60人,“没有手机”的学生人数是20人,如果随机抽取了8名该专业大学生,问出现下列情况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1)样本中恰好有5位学生是主要使用“手机发送短信”的概率? 2)样本中至多有一半人是主要使用“互联网发送短信”的概率? 3)样本中没有1个学生是“没有手机”的概率? 五、(15分)假定某校历届学生基础统计学课程的成绩(百分制)服从一般正态分布,其平均成绩为67分,方差为36。问: 1)该校学生基础统计学成绩在55分到79分之间的比例有多少? 2)超过85分的约占百分之几? 3)如果随机地抽取9名学生进行调查,那么他们的基础统计学课程的平均成绩在55分到79分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田野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 为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原则,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所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 ?变量 变量来源于数学,变量代表了一个存储单元,其中的值是可变的,故称为变量。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章总汇 第一节序论 一.研究对象: 1.媒介本身①②各种媒介的关系 2.媒介的使用(和使用媒介的人) 3.媒介的社会效果 4.研究媒介的发展和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 二.研究的发展阶段 1.皮下注射论(魔弹论,一战时期):过分夸大传播的效果 2.有限传播:20世纪中期 3.使用与满足 4.趋势研究 唯实,实证人文唯名 定量(孔德)定性(狄尔泰) 社会规律:有规律无规律 如何认识社会现象:客观检验主管体验 如何分析解释客观解释主观理解 社会现象静态定量分析动态定性分析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性 1.规律性 2.实践性 3.经验性 4.解释性 5.认知性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类型: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来坚定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 事物之间必然本质的联系 局限:①结论可能错误②很难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高度概括的理论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理论,然后将它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 进行检验 依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演绎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P,都是S;小前提:P;结论:所以S 局限:①大前提可能是错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②由单纯的演绎推理,也不可能发现一般理论中的错误 结论:一般将演绎推理与观察相结合 作用:①可以一般原理或理论假设来指导科学研究 ②由抽象的理论推导具体的未知的现象 ③在理论建设中,演绎法可以论证或反驳某种理论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假设演绎法(试错法):为解答问题而提出的尝试性假说或由该理论假说可以 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观察来检验假说2.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①题材选择②研究目的和假设③研究的理论依据 ④研究的具体方法⑤样本和抽样设计⑥收集资料的方法 ⑦工具的确定和设计⑧资料的登陆和分配 ⑨资料的分拆方法过程⑩撰写研究报告 3.选题:①-⑥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的类型和调查方式 研究具体化,操作化;制定调查方案 选题的基本原则:必要性:理论价值,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造性:创新性,独创性 可行性:解答这一课题已具备科学条件 提出的问题能够由科学来解答 研究已具备了很多社会条件和主观条件 研究的课题要与研究目的和所要解答的实际问题相 适应要与研究力量和能力相适应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内向传播: 2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大夫b君子 2.()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文字语言B口头语言 3、.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每个人b有些人 4、.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 b 必然不会 5.、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A半个世纪b一百年间6.、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娱乐功能B社会功能 7.“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5W模式” B “把关人” 9.()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议程设置”B“沉默的螺旋” 10.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的。 A无选择B有选择 1.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影响b传播 2.()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A孔子B孟子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

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的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的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二、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 ——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为例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是国内知名学者董天策与王君玲于2011年发表在《现代传播》第8期上的一篇文章。作为系列科研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观全文可推断该文应属于整个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章整体上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因此其使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当然其中对定量研究、系统观等方法也略有涉及。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行文中存在的问题点等内容,并在最后总结归纳出如何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以期能够为笔者之后的相关学术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该方法在前期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会经常被使用。文献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事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现有的文献种类主要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也称第一手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传播学试题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_______ 、心理学家_______ 、社会学家_______ 和心理学家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2、施拉姆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 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学常用研究方法 一、逻辑方法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研究,都必须依据逻辑,当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时,就更需要使用逻辑的方法。在逻辑方法中,定义法的使用很重要,它有利于保证论文沿着界定的含义,集中深入下去。一个研究者在做研究时,必须对其研究对象的概念作出界定,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这种界定可以是下定义的方式,如果下定义苦难,也可以采用说明内涵和外延的方式,总之,要使读者明确你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种概念,这之后,读者可以看出你在论证时是否沿着这个意义走下去。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操作规则十分明确全面,要求研究中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结果; (2)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参与者按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 (3)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的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性研究的效度高; (4)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5)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根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 内容分析法和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用内容分析法做出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如《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新闻报道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以<新民晚报>房产新闻报道为例》;《国产与进口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形态与传播观念的比较研究》;《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内容分析常见的形式有三种: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或特征(如研究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需要分析若干年的样本,如研究我国10年来对环境保护的报道情况);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如研究国产与进口少儿电视节目的情况)。 内容分析的操作步骤:(以《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

传播学研究方法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COMMUNICA TION RESEARCH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两种真实性(吃炸蚯蚓) 1,你的感觉体验是真实的 2,文化经验积累的观念所给予的感觉是真实的 必须同时具有逻辑和经验的可信性才是科学上的真实性 人性的初始研究方法:因果论概率论 1,因果关系实质上是符合概率的:得到某种效果的可能性在出现某些原因时比不出现某些原因时更大,虽然并不是必然如此 2,预言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可以做出预言,但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如此,在不理解原因的情况下,按照自己预想和预言行事,并给予自己这样的信念和心理安慰(赌徒选方位) 人类的二手知识来源:传统和权威 研究要求: 1,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大学课程,以及一些统计学课程 2,电脑统计“软件包” 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研究失误的产生: 1,观察的不准确性 2,以偏概全 3,观察的片面性(刻板印象) 4,信息推理:根据已有的(错误)信息,进行推理 5,非逻辑推理:“例外证明规律”(赌徒幻觉:长赢必输,上输必赢) 6,理解中的自我介入 7,过早结束研究 8,对事物难以理解的因素的神秘化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 UNESCO出版的《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中列举了11个学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 前5种属于社会科学,后6种属于人文科学。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地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地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地输入和移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传播学地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地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地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地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地收集资料地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地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地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地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地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地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地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地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地数量特征地一种调查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中,被研究对象地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地那部分对象所构成地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地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地统计计算中得到地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地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抽样地几种主要形式 、随机抽样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地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形式 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三、样本量地确定 、差异度 、精确度和置信度 、调查条件 、调查目地 第二节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及问卷调查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地调查而编制地,由一组有机联系地提问所构成地表格. 、问卷调查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 二、提问设计地原则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 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 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上述七项标准中,四项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内在能力(解释力、预测力)和外在能力(启发性、组织力),而另三项(一致性、可证伪性、简洁性)则是对其能力的限制。 3.演绎与归纳 演绎逻辑: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理解出发,引出一个期望,或者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归纳逻辑: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是从个别的、单一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 归纳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 在传播学研究中,归纳的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得出理论结论。 4.研究的层次/分析单位 分析的层次越高,能使用的分析单位也越多。 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尤其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研究者一般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如: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与其就业状况的关系。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如家庭、邻里社区、班级。 群体特征与群体中的个人的特征有关,或者说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在做结论时,一般以群体为分析单位。 例子 3. 男性帮派是否比女性帮派更暴力?(性别,暴力程度) 组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如公司、学校、医院、媒体。 组织是一个层次较高的分析单位,在研究时可以采用个人、群体、组织多个分析单位,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社区: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实地研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多。如,街区、小区、乡村、小镇、城市 社区特征描述;社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可采用“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 例子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的犯罪率更高吗? 国家 跨文化研究、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 例子: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比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更民主吗? 5.区群谬误与简化论 区群:在个人之上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国家 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特指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人中得到证实; 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区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或还原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此在整体研究中,只取其中一部分就足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