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模拟试题(精编四套)(含答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模拟试题(精编四套)(含答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模拟试题(精编四套)(含答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模拟试题(精编四套)(含答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1-10 单项选择,11-15 多项选择)(30%)

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2、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 、目的 C 、过程

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 、二 C 、三 D 、四

4、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 、共同发展 C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B )。

A、教教材 B 、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 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 、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 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8、“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 、过程与方法 C 、解决问题

9、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 、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 、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 B 、普及性 C 、发展性 D 、创新性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 B 、符号意识 C 、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 、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 、直观与抽象 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1、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

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

因材施教。

5、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6、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9、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0、“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11、《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三、简答题。(25%)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4、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

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

实现。

5、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

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

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6、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

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

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模拟测试题( 二)( 含答案)

一、填空

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

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3、《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4、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

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

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数学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7、《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

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9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

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

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10、“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

实问题的能力。

11、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

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2、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3 、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

好品质。

1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15、(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

选择与呈现。

16、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7、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

18、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1-2 题/ 分)

19、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20 、(了解)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

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21、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

2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3. 用数学”的含义是(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4. 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多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

历程

25.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2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7.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8.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

独出现(概念)的教学。

29.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 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不要求)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3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

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3. 《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

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3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个阶段。

35. 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36、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

感、( 态度) 、( 价值观)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7、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

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

38、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9、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0、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41 、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42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43 、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4、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

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45 、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6、“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

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47 、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8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

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49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

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50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良好)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

52、《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3、“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 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4、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图形的熟悉)、(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

55、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

与技术教育。

56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57、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

有(有隐有显)。

5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

发展

60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2.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3.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6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

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6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65、《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6、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67、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

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6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70、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73、《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7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

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75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7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7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79、“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80、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8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2、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83、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84、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85、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86、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

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87、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88、课程结构体现的三大特点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89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

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90、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92、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是数与代数。

93、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9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95、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

务之一。

9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9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98、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99、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100、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

1、《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 三个 B 四个 C 五个 D 不确定

2、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 、明天有人走路 C 、天天都有人出生 D 、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 《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 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多项选择

34.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 、自主探索 C 、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2、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34. 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 、空间与图形C、统计与概率D、实践与综合应用

3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 普及性D、发展性

36. 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三、是非题

1、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

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2、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

3、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

代数”等领域。(×)

4、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6、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7、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8、《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0、《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11、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12、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13、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感、态度、个性倾向。(√)

14、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5、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17、《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18、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19、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20、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 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模拟测试题( 三)( 含答案)

一、选择题(1-10 单项选择,11-15 多项选择)(30%)

1、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 、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 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 、二 C 、三 D 、四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 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 、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B )。

A、教教材 B 、用教材教

6、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 、共同发展 C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 、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 、过程与方法 C 、解决问题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 、目的 C 、过程

11、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 、直观与抽象 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

A、基础性 B 、普及性 C 、发展性 D 、创新性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 B 、符号意识 C 、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 、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二、填空题。(45%)

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2、《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6、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7、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8、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1、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12、“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简答题。(25%)

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

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

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2、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

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

实现。

3、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

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

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4、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6、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主讲内容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几点建议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 ?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 (蓝皮本) ?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 ?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 ?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 ?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 ?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 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2个省,问卷3768份) 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 (12次修改研讨会 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6、“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7、《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 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1)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四)填空题 Asd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图形与几何)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0、“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学习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四)填空题 Asd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图形与几何)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三句”变“两句” 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 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程目标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两基”变“四基” 2001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分析: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的原因: ①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无论大家的观点如何,有几点是共同的: 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这里就有几个关键词:学生现实、数学活动、思考和反思。特别要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不妨列举两个例子。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与《实验稿》2001 版的主要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三句”变“两句” 2001 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 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 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 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 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 2001 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 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2001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 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表述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 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程目标的变化与分析 变化一:“两基”变“四基” 2001 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 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分析: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的原因: ①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 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