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第六章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考情大视界】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是文言阅读考查的必考考点,能力层级为C,该考点涵盖三条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湖南省将这三个要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是“选非”题型,分值一般为3分。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试卷都有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的分析综合题,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近三年此类题多数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湖南省分省命题这几年也全部都以“选非”题型出现,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查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形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主要考查形式。

二是以主观表述题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3分。这是湖南省从07年开始新辟的题型,设题目的在引导文言文不应只停留于“文言”语言形式上,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等高层次,并且要求表述简练准确。当然此题也并不是故意为难考生,而是强调考生对文言文的掌握要落实到实处,而不是靠猜等方式来解题,更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筛选与整合的能力,难度并不是特别高。

【知识大观园】

【题型透析】

(一)选择题型

1.“无中生有”型

[例](08年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题型透视]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而且所有题目无一例外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查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形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主要考查形式。而“无中生有”是该考点主要的设错形式,即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易混淆考生的视线。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各选项与原文的一一对应,不可随意漏掉。

2.“故意误译”型

[例](08湖南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

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答案]B

[解析] 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题型透视]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命题者将某些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故意误译而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故意误译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设错形式。

3.“内容杂糅”型:

[例](07年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 B

[解析] “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

[题型透视]“内容杂糅”型的分析综合题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面对此,考生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

4.“综合判断”型

[例](08年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C

[解析]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项,文中“被皇帝赏

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题型透视]“综合判断”型题目设错形式多样,所以必然以“选非”题型出现。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形式多样,设错样式灵活,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时序颠倒”,“照应不周”,“合二为一”,等等,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二)主观题型

1.考查指代词

[例](07湖南卷第14题)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答案]“此”指墨子“若辩其辞”。

[题析] 这道题要简要回答“此”所指的具体内容,即墨子“若辩其辞”这种假设做法,不要求对“此”的内涵或现象作出分析。此题赋分为3分,仅答出“若辩其辞”,而没有行为主体“墨子”,只能给2分;所答带出了行为结果“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扣1分,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给1分。

[简要题解]这道简答题设题目的在引导文言文学习不只停留在“文言”语言形式上,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辨析表现方式等高层次,并且表述简练准确。

2.考查原因

[例](08湖南卷第14题)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

[答案]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持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解析]这道题赋分只有3分,有些考生凭经验以为很简单,找到一处就不及其余了;还有些考生不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而是援引原句作答;这两点是失分的主要问题。“惟公不及”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本身品行,与丁晋公保持了距离,以及凭借本身的能力政绩升迁立世而不是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题型透视]此类题目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察范围很广,不过限于“分析综合”考点,主要考查筛选整合。当然这类题出题难度不会太大,命题者表面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认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样就能很好解决

【考点解密】

一、文言文文体阅读策略

(一)文言史传文的阅读

1.分层理线,梳理历史事件。

分层理线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言文进行层次区分和线索清理。史传类散文不管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记人为主,都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对于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散文,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组织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如《屈原列传》贯穿全文的是屈原一生的经历,抓住体现其经历的关键词:任——疏——拙——迁——沉,就把握了全文的线索,由这五个字,也就可以梳理出围绕着屈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提要钩玄,概括人物品质。

提要即提取要点,钩玄即探求文字中隐含的道理,也就是要从历史事件的背后去探究人物的品质。不管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都离不开“人”,如以叙事为主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完文章后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烛之武的机智和他说辞的语言艺术。那么怎样来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呢?这就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二)文言散文阅读

2004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的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浅易理解,获得了广泛好评。这类文言散文正以强劲的势头逐步蔓延开来,2005年以文言散文为选段的有几个省市,这是社会的认同,发展到今天,湖南省仍然以典雅厚重的文言散文阅读为重点进行考查。所以有必要梳理文言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文言散文分析综合题。

1.树立一个观念: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2.区分两种文体:

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3.关注三个方面:

(1)主旨。

文言议论散文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合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2)结构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

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一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三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

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体会文意了。

(3)表达方式

①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来比喻论证观点。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来比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辩的力度。《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论证的效果。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先强后弱、先胜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现出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的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如《六国论》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赵、齐、燕三国势力随之被消弱而被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的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②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

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项脊轩志》“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二、选择类题的错项设计类型

“选非”是分析综合的主流考查形式,主要其错题设计主要是以下七类:

1.无中生有。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如2007年天津卷第14题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文中事例只有“类是而非”的言辞,并没有“类非而是”的事例,属于无中生有。

2.内容杂糅: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面对此,考生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如2007年北京卷第10题D项: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原文固然说道:“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但接着进行了转折:“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可见作者表述的重点在后面,主张实施礼治,而非用严刑酷法去统治。之所以说前面的法治是为表述严谨的需要。

3.故意曲解。命题者故意按照人们对某人的一般看法去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曲解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考生必须要很强的文本意识,本考点解答必须立足文本。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0题B项: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错误点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命题者巧妙运用常理推断:既然“高祖屈已礼待契丹”,那么安重荣的行为当受到高祖的指责,所以就会“坚决反对”。不注意看文本的考生也就相当然认为此答案正确。仔细梳理文本就会发现,文本中有专门的语言指出高祖对安重荣行为的态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姑息”就表示不会坚决反对。

4.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2007年安徽卷第10题选项D: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文中“批判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就是通过一块古砚批判了好古之人伪善的精神实质,希望人们追慕前任的为人,而不是唯好古器物而已。但“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则没有具体表现,虽然文中有“卓然”一词(“卓然以道自重”),但那是假说又那么一人,不能据此判断是指作者。

5.故意误译

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命题者将某些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或句子故意误译而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态度。如08湖南卷第12题B项:

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原文相应的信息点是:“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6.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如2005年天津卷第14题A项:

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庄子的剑术仅是庄子的说法,是为了说服文王而故意说的,是一种策略,而并非事实,推导结果的原因却被认定为事实,这就错了,所以因果关系不成立。

7.照应不周。命题者故意将表现不同观点态度的内容拼凑再一起却表述同一观点态度造成错误。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题B项: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

三、分析综合解题策略

分析综合必须立足于文本本身,以文本为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背离文本的都是错误的;同时又要实施整体阅读,不可只抓片言只语就作出判断。这样就需要遵循以下解题路径全面备考。

1.立足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结构,这是全面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是记叙类文章遵循时间或空间顺序,是议论类文言文则遵循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抒情类文言文则注意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其次要善于把握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就是作者直接议论抒情性语句,因为这些就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自然流露。

如07年湖南卷是议论性散文,观点性语句在最后一段,这是关键。然后梳理文章结构发现:文章通过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三个事例来表明文章主旨,这样就能做到内容了然于胸。

2.强化辨别意识;

面对各选项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有的信息牵涉面较广,需要整体思考;有的信息集中在某处:但不管怎样都会有信息点在文中。其次需要整合各要点内容与选项表述得观点态

度进行一一分辨,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琢磨时要注意以上所列的七种错误选项设计思路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依次对应,自然事半功倍。

3.注意准确翻译;

因为多数错误选项其根源在于考生容易以今律古,常常想当然,而不注重对重点词语进行准确翻译,造成对文本内容的误解。命题者就是抓住这点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4.善于综合分析。

文本本身是个整体,虽然部分地方只需要局部把握就可以,但局部把握仍离不开综合分析,尤其是内容杂糅,照应不周等问题更需要要结合主旨,瞻前顾后,综合推导。

总之文本是个整体,不能脱离文本,也不能肢解文本,更不能以今律古、相当然,如能明确错误设计思路,把握解题步骤,就能迎刃而解。

文言文分析综合(教师版)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教师版) 【明晰考情】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主要考查三个考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出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形式,二是简答题形式。 (1)对于选择题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2)文言简答题是文言文阅读中更高层面的试题。湖南高考过去考过,后来中断了,2011年又重新出现。2012、2013年又没有设题考查。纵观简答题命题各种式样,可以估测可能出现的简答题方向大约有这样几种: 一是品评人物性格品质(史传类);二是概括文中所记事件(叙事文);三是写作手法的鉴赏;四是指示代词含义的确认;五是索因探果类试题;六是探究式简答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形式的“分析综合”题可分为“筛选题”“概括题”“评价题”三种类型。 1.筛选题 (1)看清题干,认清方向。 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回到原文,结合语境。 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注意比较,排除干扰。 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 3.评价题 (1)关键词语或句子推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或抒情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2)感悟深意。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史传类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主观题 1.认清题干 认清题干既可以让我们回答有的放矢,也可以少走弯路。认清题干首先是要明白,这是属于哪类试题,因为不同的试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技巧各不相同。有的简答题是局部试题,只要通过几个句子或者一小段就可以回答,例如指示代词含义的确认。而有的简答题是全局题,这就要求考生要粗读全文才能得出答案。 2.粗读全文 有些试题是全面性题,解答这类试题需要对全文进行系统阅读才能回答。例如对于史传体人物事件概括方面的试题,我们就必须对全文进行梳理。 3.串词找句 有些简答题可以通过文章中现成的语句来进行表达。例如史传体人物品评方面的简答,一般可以从原文找到现成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句多出现在文本开首或卒章处,碰到这类试题,我们要学会串词找句。4.概括分析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题库∶文言文的综合题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最新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践导学式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前面我们重点复习了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和虚词,并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串讲式地复习了文言文的句式及句子的翻译。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分析综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们就来集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 能力。 二、揭示课题: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板书) 三、考试要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年高考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 1、筛选文中的信息: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种信息——加以正确的判断。(板书)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一一进行逻辑思路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及主题。(板书) 3、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出作者对某一事件或道理的观点态度。(板书) 小结: 根据对高考说明的分析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加强阅读,提高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是增强我们提高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 四、阅读下面语段,分组设擂翻译 要求: 1、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为二组,每组选1---2人为组长。 2、每组各读一遍。(读得准确、流畅的,计5分;相对的,计3分) 3、以设擂台的形式,相互设疑、相互翻译。以翻译数量的多少和正误与否,确定胜负。每精品文档

第04课+新题(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一、(河南省安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二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进士甲科 ....,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祐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庙.,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十上,适、执中卒皆罢。改翰林学士承旨, 帝读《史记·龟策 ..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御史韩缜 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 ..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孙抃传》)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B.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C.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D. 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文言文阅读分析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竞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7.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答案4.C 5.D爵位是世袭,或降等世袭。 6.A “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2)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辜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试题分析: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翻译文句。注意字字落实,尽量直译。注意易错词:(1)“迁”:迁居。“烽戍”:戍边的烽火台。“安”:安心。(2)“以”:用。“事”:侍奉。“颠沛”:灭亡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文言文阅读 分析综合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①。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②,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 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辟署:征召委任。②解褐:比喻初次入仕做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邵晔循理奉职的一组是( ) ①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②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③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④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⑤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⑥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③⑥D.③④⑥ 【解析】②表现的是邵晔的孝心以及皇帝的体恤;④表现的是邵晔公私分明和皇帝对他的优待;⑤叙述的是邵晔受到季随的牵连。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州知州杨全性格粗鲁愚昧,在邵晔发现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定为死罪。 B.邵晔为张道丰等人洗脱冤情,皇帝认为他能救活百姓,值得嘉奖,而对此事处理不当的杨全却获罪被削职为民。 C.景德年间,龙钺因父死而继承父位,却发生了龙钺的哥哥率兵抢劫仓库、龙钺的弟弟龙廷杀兄自立的严重事件。 D.邵晔认为安抚外夷应该诚信,所以阻止皇帝将赐予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得到皇帝的赞许,而且他的建议也被采纳。 【解析】应该是杨全先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发现他们冤枉。 【答案】 A 【参考译文】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担任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 集训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2019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2019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①。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②,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假设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 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假设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辟署:征召委任。②解褐:比喻初次入仕做官。 1.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邵晔循理奉职的一组是() ①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②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③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④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⑤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⑥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⑥D、③④⑥ 【解析】②表现的是邵晔的孝心以及皇帝的体恤;④表现的是邵晔公私分明和皇帝对他的优待;⑤表达的是邵晔受到季随的牵连。 【答案】C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蓬州知州杨全性格粗鲁愚昧,在邵晔发现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定为死罪。 B.邵晔为张道丰等人洗脱冤情,皇帝认为他能救活百姓,值得嘉奖,而对此事处理不当的杨全却获罪被削职为民。 C.景德年间,龙钺因父死而继承父位,却发生了龙钺的哥哥率兵抢劫仓库、龙钺的弟弟龙廷杀兄自立的严重事件。 D.邵晔认为安抚外夷应该诚信,所以阻止皇帝将赐予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得到皇帝的赞许,而且他的建议也被采纳。 【解析】应该是杨全先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发现他们冤枉。 【答案】A 【参考译文】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担任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

分析综合题 —————————高效演练—————————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 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疒台伫视,望石再拜而.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门肃. 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 乘:车。 [解析] “开门肃茂先入”的“肃”,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恭敬地引入”。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后习题优化设计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

六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 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 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 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 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从之。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 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 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 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 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又于西安 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 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等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杰数 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原杰传》) (概括分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杰执法严明,惩治盗贼从不手软,先后两次在江西捕诛剧盗,捕戮众贼,解散从犯,保障地方安宁。 B.原杰执法公正,不畏豪强。在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曾揭发宁王淫乱罪行,并革除他的护卫,受到皇上表彰。 C.原杰注重实地考察,政绩显著。在安抚荆、襄流民时,考察地势设置府县,有政绩却不自夸,把功劳归于吴道宏。 D.原杰关注民生,深得百姓爱戴。江西水灾致马匹饿死,他请求减免赔偿;荒年开仓赈济,使百姓免于 流亡。 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 ...》,四冠乡举。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 定其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是冬,入省为正字。明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 王府教授 ..,迁著作佐郎。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秦桧当国,嗛 不附己,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刘章必无是事。”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起居郎王佐讼其冤,亦坐绌。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孝宗受禅,

文言文分析与综合专题教学设计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教学设计 主备;冯超奇副备:王小攀 一、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题导引 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

如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 西南模范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施开诚胡义法梁明秀 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能力,是处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看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要答好这类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体阅读,宏观把握。 阅读考卷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对全文整体阅读。必须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分析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思想倾向;然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 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26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 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这是一篇有关文艺理论的论述文,首先要弄清文章论点。文章开头以兵家“避实击虚”为喻,指岀“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引起下文论述;结尾部分又说“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可见本文论点是:作文要“避实击虚”。文章中间部分是论述论点的,文中先说“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是论述“避实”;后说“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是论述“击虚”:都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当然不矛盾。于是得出此题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二)研究题干,选准角度。 题干是命题者反复醖酿、精心构思的结果,它制约着解题范围,提示解题角度和思路。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我们在阅读题干时,必须精心研究,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读全,即是对题干中的所有文字一字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所提出的要求。在研究题干的基础上选准解题角度,分辨出是考查其内容,还是形式;考查的是语法,还是修辞;是理解词的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等。 考生首先要研究题干所涉及的材料范围,然后才能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 例如: 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 论文作文 0717 1436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 一、考纲在线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前者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后者具体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二、简要解读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文言文阅读 分析综合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①。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②,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 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辟署:征召委任。②解褐:比喻初次入仕做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邵晔循理奉职的一组是( ) ①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②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③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④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⑤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⑥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③⑥D.③④⑥ 【解析】②表现的是邵晔的孝心以及皇帝的体恤;④表现的是邵晔公私分明和皇帝对他的优待;⑤叙述的是邵晔受到季随的牵连。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州知州杨全性格粗鲁愚昧,在邵晔发现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定为死罪。 B.邵晔为张道丰等人洗脱冤情,皇帝认为他能救活百姓,值得嘉奖,而对此事处理不当的杨全却获罪被削职为民。 C.景德年间,龙钺因父死而继承父位,却发生了龙钺的哥哥率兵抢劫仓库、龙钺的弟弟龙廷杀兄自立的严重事件。 D.邵晔认为安抚外夷应该诚信,所以阻止皇帝将赐予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得到皇帝的赞许,而且他的建议也被采纳。 【解析】应该是杨全先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发现他们冤枉。 【答案】 A 【参考译文】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担任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高三 2013-04-24 22:39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1.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忌恨壮士,逼得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的缘故 B.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 C.正因为季布很贤能,这才引起皇上的忌恨 D.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善于用兵,而又能刚能柔,身受屈辱,隐忍以待。 B.朱家要救季布有两种办法:一是送他到匈奴或南越,这势必要帮他们侵扰中原;二是请刘邦赦免他,则自己要冒灭族的危险。冒险用第二种办法,说明朱家明大义。 C.高祖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 D.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好侠仗义,一定是把季布藏起来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