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㈠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

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一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㈡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㈢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㈣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情态”,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特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㈠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㈡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㈢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

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

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则是事物间的相似性。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㈠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㈡种类: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㈢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创造气氛。

3.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

㈣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二)-1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D 3.B 4.B 5.D 【解析】 1.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比喻修辞的特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两者必须有相似点。有“像”不一定是比喻句。①句“像”表示比较,④句“像”表示猜度,⑥句“像”表示举例。排除这三句可得出答案。故选B。 2.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D项是比喻。A、B、C三项是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对修辞的理解来解答此题即可。A项“朱门”代指有钱的贵族;B项是比喻,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C项“粉黛”代指六宫的其他妃嫔;D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故选B。 4. 此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B项没有本体和喻体,像也不是比喻词。ACD都是比喻,故选B。 5. 此题考查辨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分析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A项,“香腮雪”是指雪白的面颊,这是把“腮颊的白”比作了雪,二者的相似点就是颜色的洁白。B项,“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远远眺望洞庭湖苍翠的群山,就好像白银盘中放着一枚青螺。此句把水比作银盘,把山比作青螺。C项,把“离愁”比作“春水”,形象说明了离愁的连绵不断。D 项,以“六宫粉黛无颜色”来衬托杨贵妃的百媚一笑。故选D项。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2009年1月17日 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一、【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三、【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四、【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要三个以上! 五、【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九、【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 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手法的运用

借代修辞手法 借代修辞手法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四、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例如:(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作文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

作文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

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比拟的特点。学会辨析比喻,比拟句。 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 3、能辨析拟人句;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不同。 教学重点:感受拟人句的特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教学难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比喻,拟人) 3、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顶真等。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二、新课 比喻 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一)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例如:1、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4、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喻的种类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修辞辨析知识精讲(上):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顶真、互文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㈠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㈡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㈢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㈣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如: a.风起云涌,乌云四合,瞬间变成座座山峰,层峦叠嶂。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㈤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㈠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一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㈡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㈢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㈣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情态”,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特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的定义、作用及例句

一、比喻 (2) 二、排比 (2) 三、反复 (11) 四、拟人 (12) 五、反问 (13) 六、设问 (13) 七、夸张 (15)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排比 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具体的运用: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修辞技巧是一种积极修辞的语言现象。它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文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同时还有着启迪构思、结构文章等多方面的作用。 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称为比喻。比喻的三个要素是被比喻物、比喻物和相似点。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它可以使事物描写形象化,深奥道理显浅化,情境描绘生动化,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手法。例如:“你攀登过这样的大山吗?它高插云霄,有的山顶还有终年冰雪不溶的帽子。云雾像是束在她腰上的轻纱。”(秦牧《雄奇瑰丽的中国山水》)云雾被喻为“束在她腰上的轻纱”,逼真形象,一座沉睡的山被写活了,成了一位轻歌曼舞的姑娘。 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称为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它有助于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将海棠花比作美女,生动地刻画了花的红妆粉裹的娇美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对花的怜惜眷爱之情。又如:“如今时间多宝贵,这儿光阴泡茶喝。”(《讽刺与幽默》)这里把“光阴”当作可以泡的饮料,是说时间在品茶闲侃中白白浪费了,实为可惜。 描述事物时,运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语言来渲染强调事物,称为夸张。它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羊腿的肉真咸,酒也是土豆做的,可杨帆吃时,那香劲儿能馋得死人都活过来。”(郑万鹏《当代青年三部曲之一》)这种饿坏了的极度描写,不仅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反而使人感到十分真实,仿佛见到了他那狼吞虎咽的模样。又如:“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吴敬梓《儒林外史》)这里把吃了一半的时间大大提前,言速度之快,给人深刻的印象。 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称为对比。它可以鲜明地提示出对立着的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例如孙谈宁《农妇随笔录?买到买不到歌》:“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文章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钱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那些至善至美的东西,永远不是钱所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一、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二、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三、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最后一次讲演》) 五、注意事项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方法。被替代的叫“”,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与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是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之比喻与比拟》教案

修辞方法:比喻和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与比拟的概念。 2.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3.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比喻、比拟的分类及作用。 2.学会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运用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时间】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来看一个这两个句:“今天的太阳好像个大红灯笼。”“柳条高兴起来,在空中跳起舞来。”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个句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呢?(找学生回答)对,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同学们究竟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吗?我们今天就来上一节修辞课――《比喻与比拟》(板书)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甲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乙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如“这块草地平坦得就像是一块大绿地毯”,这个句子,“草地”是甲事物,是本体,“地毯”是乙事物,是喻体,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像”是喻词,所以这是一个比喻句。 (2)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小鸟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曲”,这个句,唱歌是人的行为,用在小鸟身上,这就是拟人;再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个句子,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这就是拟物。 2.比喻的分类 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

2020年整理借代修辞手法.doc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四、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例如: (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上例(1)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例(2)中用喻体“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二者之间只有相似性,是借喻。

“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微课设计简介: 七年级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用到很多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初一有近半数的同学对于这两种修辞手法辨识不清。而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当中运用较多。结合微课“短小而精”的特点,本次我的微课设计是从课本中的难句出发,明了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并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和比拟修辞的定义及特点。 2、能够区分比喻句和比拟句。 教学策略:讲授答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微课我主要针对大家刚学习的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大家觉得有困惑的地方,针对性的教给大家一些辨析的方法。 (PPT展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不是比拟中的拟人句。不难发现,当把一种物比成人的时候,大家容易把比喻句与比拟句弄混淆。 二、了解比喻和比拟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比喻:用具体、形象、浅显的事物来描绘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似的、宛如、好比、仿佛、像……一样、如同……一般、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2、暗喻:本体+暗喻词+喻体 常见的暗喻词有:是、就是、等于、成为、变成 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3、借喻: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事物人化)、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拟物(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三、把握实质,慧眼巧辨 1、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2、比喻,不论是哪一种比喻,有无本体和比喻词,喻体始终会出现.......。比拟,始终都无拟体......。比拟靠的是想象把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四、小试牛刀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比拟)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简介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 一、【比喻】补充 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 _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女口: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女口: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女口: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注意: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 塘月色》 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见《点击中考》P37 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 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 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二、【拟人】补充 1、作用: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女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补充 1 、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运用……修辞,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 印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诗人愁绪之深,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 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补充 1、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要三个以上! 2 、作用:增强语势,节奏感,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运用……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情感) 3、排比与反复区别 排比三个三个以上,词语句子部分相同;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借代 一、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二、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三、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最后一次讲演》) 五、注意事项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 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2)材料代本体。如:懒将白发对青铜。(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7)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8)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

头柄了。 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 1.辨析技巧 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2.答题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