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 、提高规划设计得科学性以及更 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得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 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得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都就是标准得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 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得基本要求与项目设计得原则、 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编制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得概预算、 审批等方面得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得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得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得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得可能性。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T5791 一 1993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 GB/T7929 一 1995 1:500 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水工程 GB 50162—19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 50188—1993 村镇规划标准 GB/T 50265—1997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6—199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 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 18—199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72199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 73—19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 021—1989 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Y/J002—1987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 总则 3、1、1 本标准所称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3、1、2 规划得基本原则
a)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与切实保护耕地。 b)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c) 土地资源得可持续利用。 d) 因地制宜。 3、1、3 规划得内容 a) 确定项目规划得目标与任务。 b) 评价土地资源得适宜性。 c)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d) 配置工程设施与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得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e) 项目规划得可行性论证。 f) 项目规划方案得实施计划与措施。 3、1、4 规划得依据 根据规划任务书得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1、5 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3、1、6 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得要求。 3、2 规划编制程序 3、2、1 规划准备 规划准备就是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得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 小组、搜集整理资料等。 3、2、1、1 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规划任务书制订项目规划工作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 员组成与分工及经费预算等。 3、2、1、2 成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得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 领导小组得名义上报规划。 3、2、1、3 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得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编制工作。 3、2、1、4 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与具有法律效力。 a) 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
1)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覆盖范围、区内人口等。 2)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害等情况。 3)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4)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与文化等。 5)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得数量、布局、土地利用得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 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得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得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得有关行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 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等得规定与标准。 b)资料分析整理: 1) 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得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得规范性等。 2) 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 3) 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 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得土地进行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土地得适宜用途与适宜程度。 3、2、3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目标、任务与要求 根据规划任务书得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得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 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目标、任务与要求。 3、2、4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得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 定主干交通线路与水利干沟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得位置与规模、村镇得位置与发展方向等。 3、2、5 规划编制 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当地得社会、经济、自然与技术条件,以及土地得适宜用途与项目总体布局,合 理确定各类用地得数量、各项工程设施与生物措施得位置与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

3、2、6 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
3、2、6、1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得技术可行性分析与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得可行性分析。
a)项目规划得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得各项技术参数与指标就是否准确可靠,规划就是否符
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与要求等方面进行分
析。
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得可行性分析。对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人得人力、物力与技术保障体系(如
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构)筑物修筑、生物措施等)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
得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3、2、6、2 社会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得保障与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城乡
居住与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单位面积耕地供养人数等。
3、2、6、
3 经济效益评价
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与利用得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得经济目标与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
率、耕地面积增加率、投人产出率、技术措施增产率等。
3、2、6、4 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得改善程度。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土地沙化治理
面积、土地污染治理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
3、2、6、5 规划方案确定
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与
规划附件。
3、2、7 上报审批与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得单位审查批准。
经批准后得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得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
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得重点工程及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
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得工程,其她工程尽量安排
在农闲季节。
3、3 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农用地整理就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与改造,提高农用地质量,
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得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得目标就是:
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
b)提高农村人口聚居程度。
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
d)提高土地质量。
e)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f) 增加耕地收益。
g) 提高土地利用率。
h) 改善生态环境。
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土地得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与养殖水
面用地整理,重点就是耕地整理。
3.3.1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3.3.1.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土地得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目规
划得具体目标。
3.3.1.2 项目总体布局
a) 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2)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
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b)总体布局

1)根据项目区得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及农业现代化得要求,确定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与水面用地得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得水文条件与水资源状况及已有得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
等级与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与区内地形、水利干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区内交通道路得类型与
位置。
4)根据当地得气候条件、主导风向与风得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得布局、规模、结构、树种与数量。
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得数量、规模、位置与发展方向。
3.3.1.3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就是指在对洪、涝、旱、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水资源得原则
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得统筹安排。
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对沟渠得灌排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与规划布置,同时应考
虑上下级沟渠得协调配套。
——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沟渠长度与水源地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 A 表 AI。
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
——平原地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
——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用。冲田沟
渠系布置可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得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得一侧,布置灌排
两用渠,兼排山坡或+旁田来水。在开阔得冲田地区,可在两侧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排灌两用
渠,控制两侧冲田。
——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 A
表 AZ、表 A3、表 A4。
3)地下排灌工程
应考虑渠(管)首(泵站)位置适中,渠(管)线最短;干支沟渠相互垂直,各级排灌设施配套;渠
(管)线沿高地布置,路渠(管)结合。布置形式根据地形 可分为:两边分水式、一边分水式。
4)排灌系统得其她工程规划
——排灌系统得其她工程规划要求。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泄水、排水及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
常 运行;建(构)筑物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得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应
尽量采用联合布置形式;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灌区交通顺畅,满
足生产、生活需要。
——小型水库规划。包括库址、坝址。坝型选择,库容确定以及其她水库建(构)筑物得规划设计。
——小型抽水站规划。包括抽水站布置与站址选择,抽水站流量、扬程得确定及机组配套与选择等。
——排灌水工建筑物配置。进行水工建筑物规划,必须保证排灌水顺利通过各种天然与人工得障碍,并能
调节水量、联结工程等。其中包括控制泄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联结建筑物与量水建筑物等得配置。
b)喷滴灌工程规划
1)喷滴灌系统得选择。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方式,选定喷滴灌系统得
类型。
2)管(渠)道系统布置。根据水源、地形、作物分区及喷滴灌系统工作特性,对干、支管进行布置。滴灌
系统分干、支、毛三级管道,布置时应相互垂直。
c)坚井工程规划
1)竖井工程规划一般与灌排系统配合进行。竖井工程规划时要进行地下水资源估算.查清地下水储量、可
采量及可利用量;计算降雨人渗补给、灌溉回渗补给、河渠引水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量;进行水资源采、
供平衡计算,确定宜开采水层,合理规划井位、井距,确定井得数量。大面积开采地区.必须进行总体规
划,避兔造成地下水得恶化与产生地面沉降。
2)竖井工程规划。包括井型选择、井数确定、井得
平面布局等。
d)排灌电气工程规划
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与同时率,计算负荷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与电压
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
3.3.1.4 道路规划

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与生产路。
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已有道路相连接,路宽
选择参见附录 A 表 AS。
3.3.1.5 田块规划
a)规划要求
整理后得田块应有利于作物得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与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b)耕作田块方向
耕作田块方向得布置应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
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在风蚀区,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得交角小于 30o
-45 o 方向布置。
C)耕作田块长度
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得长度。田
块长度一般为 500-800 m,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
d)耕作田块宽度
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
貌得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
机械作业要求宽度
200-300m
灌溉排水要求宽度
100-300m
防止风害要求宽度
200-300 m
e)耕作田块形状
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
她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 4:1 为宜。
f)耕作田块土壤
耕作田块土壤得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
合当地条件得土壤质量改良要求。
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
1)平原
地区
水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
段对水份得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 cm 以内,长度保持在 60-120 m 为宜,宽度以 20-40 m 为宜。
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 40 cm 为宜,埂顶宽以 10-20cm 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 1:500 以内。
2)滨海滩涂区
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
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得农田与以洗盐除碱为主得滩涂田块田面宽
宜为 30-50 m,长宜为 300-400 m。
3)丘陵山区
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得不同可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
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应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得性质与干旱程度而定。
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
——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
不小于 100m,以 150-200m 为宜。
——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与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 5-15 m,缓坡区一般为 20-40 m。
3.3.1.6 防护林规划
包括整理过程中涉及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与
保护草等规划。
a)农田防护林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得要求又上休带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进行规划。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
理部门颁布得相关标准。
b)其她防护林规划

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等其她防护林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
理部门颁布得相关标准。
C)保护草规划
在水土流失与风沙危害得地区,在种树得同时种植草本植物,恢复草被,增加覆盖率,蓄水保土,防
风固沙,减少径流与沙移。草场根据项目区地形、士壤、草被情况及固坡要求,与林业得工程措施配合进
行规划。
3.3.1.7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a)治坡工程规划
1)坡地梯田规划。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与坡式梯田规划。
2)鱼鳞坑与水簸箕工程规划。鱼鳞坑一般布置在坡地上部,上下两排呈“品”字形分布;水簸箕布置
在较缓得坡地、集水凹地,根据集水面积、地面坡度等确定其大小与间距。
3)坡地蓄水工程规划。
指对截留沟、蓄水池、水窖等工程设施得布局安排。
具体规定参照 GB/T 16453.1。
b)治沟工程规划
1)沟头防护工程。包括修筑土鬼树桩珠截水沟埂及造林护沟。主要布局于沟头。
2)谷坊工
程。布局在沟谷比降较大,沟谷狭窄、切割较深,一般难以耕作得山区。
3)淤地坝。布局在
沟谷较宽、比降较小得沟谷中下游。
具体规定参照 GB/T 16453.3。
C)治滩工程规划
主要就是通过人工垫土、水力冲土办法,治理河滩地、淤地造田,包括修堤、改河道、引洪淤滩
工程等规划。
d)防洪防潮工程规划
根据洪潮特点,合理确定堤围位置。按防洪、防潮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与堤线。联围筑堤工程,
要合理进行联围布局,缩短防洪堤线,应对上下游、左右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干、支流得联围
与分流,并要进行联围水利计算。
e)潮排工程规划
包括潮排与机电排工程规划。通过潮位频率计算及围内水位推算决定排水方式,确定排水面积、
潮排、抽排范围及配合方式,进行潮排工程布局。
f)引淡防咸工程规划
包括防咸标准、咸田淡水压咸用水量确定、淡潮期“偷淡”工程、筑闸拒咸工程及蓄淡工程等规
划。蓄淡工程包括海滩地围海蓄淡、海港堵港蓄淡、挡潮堤蓄淡、围垦区内港道蓄淡及低洼滩地蓄淡
等规划。
g)防护草规划
确定草被种类与密度,并根据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得要求进行布局。
3.3.2 园地整理项目规划
3·3.2.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得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土地得适宜用途与水资源条件,确定园地整理
项目规划目标。
3·3.2.2 园地种类得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得要求确定园地得种类。
3.3.2.3 园地小区规划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田间排灌工程、生产管理与机械操作得需要确定。
b)形状。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丘陵山区以沿等高线走向等宽弯曲形状为宜,其她地区以长方
形为宜。
C)方向。平原地区以南北向为宜,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3.3.2.4 排灌渠系、防护林网规划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得相关内容进行。
3.3.2.5 道路规划
项目区一般布设干道、支道、田间道与生产路。干道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
公路相通,内与支道相接;支道一般垂直于干道,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置田间道与生产路,供人畜
行走与作业。
3.3.2.6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相关内容进行。

3.3.3 林地整理项目规划 3.3.3.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得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以及周边土地得用途, 确定林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3.2 林地种类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得要求确定林地得种类。 3.3.3.3 树种得选择与配置
根据已确定得整理目得,按不同树种得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得原则选择与配置树种。 3.3。3.4 道路规划
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得要求规划道路网,并与林外得道路网相连接。 3.3.4 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 3.3.4.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牧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以及地形与气候条件,确定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目 标。 3.3.4.2 放牧地规划
根据草地生产力与牲畜习性及便于管理得要求,划分季节牧地,合理配置各畜牧群固定放牧地段。在 各放牧地段内划分轮牧小区,确定轮牧小区得数目、面积、位置及配置。 3,3.4.3 割草地规划
选择割草地,划分轮割区,制定轮割制度,确定贮草场得位置、面积及内部配置。 3.3.5 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3.3.5.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地形、水文与水域生态系统得特点,确定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5.2 水源地保护规划
根据当地需水量、地形与水源地得来水条件,确定水源地得整治方式与保护范围。 3.3.5.3 水产用地规划
根据气候与水域生态系统得特点,选择与确定水产养殖得种类与布局。 3.3.6 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内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 条件等,确定村镇数量、用地规模、布局工程规划。 3.3.6.1 村镇数量与规模确定
a)按村镇地位与职能将其划分为村庄与集镇两个层次,并按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参见附录 A 表 A6。
b)预测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根据各层次。各级别村镇得服务半径及经营半径,结合 项目区内现有村镇规模。布局情况,确定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
C)各村镇用地规模按公式(1)确定: S 村镇=n·S 人均 X 10-6……………………(1)式中: S 村镇——村镇用地规模,km2 n——村镇人口,人; S 人均——人均建设用地,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 GB 50188(见附录 A 表 A7)确定。同时,应根据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进行人 均建设用地得控制(见附录 A 表 AS)。 3.3.6.2 村镇用地评价 根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得建设要求,对村镇用地进行评价: a)适用修建用地:就是指地形平坦、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水灾等危害得地段。若就是扩建 原村镇,一般应要求村镇基础设施良好、建筑物布局合理。 b)基本适用修建用地:就是指必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措施才能修建得用地。 C)不适用修建用地:就是指农业生产价值很高得丰产田或土地承载力低或地形坡度陡、常受自然灾害 侵袭等用地。 3.3.6.3 村镇用地布局 综合考虑当地得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生态环境、经营半径、服务半径、社会经济发展 态势及村镇用地现状等因素,确定村镇用地布局。

当涉及多个村镇合并时,应征求相关村镇居民、单位与政府得意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得村镇归并协 议,并得到上级人民政府得批准。 3.3.6.4 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供水、道路。供电、通讯、灾害 防治工程等用地规划参照 GB 50188。 3.3.6.5 村镇用地得复垦规划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需要搬迁得村镇,根据土地得适宜性实施村镇用地得复垦规划,以达到满 足农业生产对用地得要求。 3、4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4.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区土地得适宜用途、当地得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与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a)完善城市士地功能分区与布局; b)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C)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3.4.2 开发整理类 a)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b)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无规则、杂乱地区得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C)闲置与废弃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3.4.3 原则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 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 3.4.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 a)项目区建设用地构成按城市现划对该区得要求确定; b)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以提供适宜得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该区得规划要求.布 局各类用地。 3.4.5 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以有利于生产、生活,建设与美化环境为原则,项目区按城市规划要求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电、 通讯等系统,并制定保护环境得工程措施。 3.5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就是指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涂等未利用得土地,采取工程或其她措施,使宜 农荒地改造为可利用得农用地所做得统筹安排与具体部署。 3.5.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得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以及待开发土地资源得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 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b)改善生态环境 2 C)提高土地利用率; d)增加土地收益。 3.5.2 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条件得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 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与水分条件等,确定 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 3.5.3 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最少得投人,获得最大得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得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与社会日益增长得需求。 3.5.4 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开发土地得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得相互关系及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得 要求,确定开发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得土地开 发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得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

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得综合配套。 3.5.5 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开发得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防止风沙、改良盐碱、引水蓄淡 等设施,各配套设施得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得具体要求。 3.6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就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得土地,根据其可恢 复能力得适宜用途,对其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向及配套设施作出得具体安排。
土地复垦类型包括水灾、地质灾害及其她自然灾害引起得灾后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引起得矿地复垦、 各种污染引起得污染土地复垦、交通水利等已废弃得建设用地复垦。 3.6.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得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以及待复垦上地资源得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复垦项目规划目标。
a)重建永久景观地形; b) 恢复土地生产能力; c) 提高土地利用率 d) 增加土地效益 e) 改善生态环境 f)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6.2 待复垦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性质得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 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与水分 条件等确定待复垦土地得适宜用途。 3.6.3 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复垦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最少得投人,获得最大得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迸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得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与社会日益增长得需求。 3.6.4 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复垦土地得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得相互关系及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得要 求,确定复垦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得土地复垦 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得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与 水土保持得工程措施用地得综合配套。 3.6.5 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复垦得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改良盐碱等设施,各配套设施得 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得具体要求。 3.7 因大型工程建设,使部分土地破碎零乱,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必须对其进行整理,若涉及到农 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则按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迸行,若涉及建设用地整理,则按建设用 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 3.8 规划成果 3.8.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与规划附件。3。8.1.1 规划文 本得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得目得、任务、依据与规划期限。 b)项目区概况
1)项目区基本概况。 2)自然条件。 3)自然资源。 4)社会经济条件。 5)土地利用现状。 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得规定、标准。 c)规划目标与方针。简述规划目标与开发整理得方针。 d)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 2)项目得总体布局及各项工程规划。 3)各类用地指标调整计算。 e)规划方案评价 对规划方案进行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价,论证规划方案得合理性与可行性。 f)实施规划得措施。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与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规划得顺利实施,可提出在组织领导、 机构、经费、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采取得具体措施。所提出得措施应具有针对性、现实 性与可操作性。 3.8.1.2 规划说明得主要内容 a)编制规划得简要过程。 b)规划得指导思想、原则与任务。 C)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得说明。规划得有关技术问题、规划得协调情况及其她必要问题得说明。 3.8.1.3 规划图件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件包括主件与附件。
l)主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 2)附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b)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编制要求 1) 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应分幅编制。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得主要内容: ——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 ——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明显或重要地物点。 ——现状图例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 GB/T 7929、GB/T 5791。 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 1:ito)(。 2)士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应以士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为基础进行编制。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得主要内容: ——必要得地理要素。
— —设计高程。 — —水流方向。 — —沟、路、林、渠及建(构)筑物等得位置。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布局。 —权属界线。 4)图面配置内容应包括:图名、图廓、方位坐标、坐标系统、指北针、邻区名称界线、图签栏等。 图签栏应包括图名、图号、核定人、审查人、校核人、规划单位、制图单位、制图者、比例尺、 制图时间等内容。 5)图例
图例应符合规范(见附录 D)。 3.8.1.4 规划附件
a)规划方案审议及重要会议纪要。 b)规划数据、图表等基础资料。 C)涉及到村镇用地整理得项目区,应附上村镇建设规划图。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设计 4.1 基本规定 4、1、1 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项目规划与设计任务书为依据。 4、1、2 设计原则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要求。 b)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C)因地制宜。 d)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兼顾。 4、1、3 项目设计得类型 a)耕地整理工程设计。
l)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3)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5)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b)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C)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d)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e)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f)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g)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h)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i)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 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得单位进行。 4、1、5 项目设计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得单位审查批准。 4、1、6 项目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得要求。 4、2 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4、2、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4、2、1、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 a)因地制宜。 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c)填挖土方量最小。 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 4、2、1、2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得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得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 0.2m 以上。 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得坡地得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d)地下水位较高得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 0.8in 以上。 4、2、2 梯田田坎设计 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 a)安全稳定。 b)占地少。 c)用工省。 d)因地制宜选择田坎材料。 4、2、2、2 梯田田面宽 B,田坎外侧坡度α,原地面坡度θ,田坎高 H(见图 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 间关系式: Bm=Hctgθ Bn=Hctgα B=Bm-Bn=H(ctgθ-Ctgα) H=B/(ctgθ-ctgα) B1=H/Sinθ 式中:θ——原地面坡度,(o ) a——埂坎坡度,(o ) H——埂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Bn——埂坎占地,m; Bm——田面毛宽,m;

B1——原坡面斜宽,m。
图 1 梯田断面要素
4.2.2.3 梯田田坎设计
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 3m 以下得外侧坡,一般可选用 45O-80O,
田坎内侧坡可选用 45O-60O。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4.3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4.3.1 目得
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得人工补充水量。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
一就是水源工程,其作用就是将适宜得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
提水工程与蓄、引、提相结合得工程等。二就是输配水工程与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得作用就是将适宜得
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以及系统上得建(构)筑物等,田间工
程包括排灌沟渠、畦、格田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
4.3.2 设计标准
4.3.2.1 堤防工程得级别及设计标准
a)堤防工程得防洪标准及级别
1)堤防工程防护对象得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确定。堤防工程得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
标准较高于防护对象得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得级别应符合附录 B 表 B1 得规定。
2)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得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
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得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采用高于或低于规定级别得堤防工程
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当影响公共防洪安全时,应同时报
有批准权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海堤得乡村防护区,当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农作物高产或水产养殖产值较高时,其防洪标
准可适当提高,海堤得级别亦相应提高。
4)蓄、滞洪区堤防工程得防洪标准应根据批准得流域防洪规划或区域防洪规划得要求专门确定。
5)堤防工程上得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她构筑物得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得防洪标准,
并应留有适当得安全裕度。
b)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
1)堤防工程得安全加高值应根据堤防工程得级别与防浪要求按附录 B 表 B2 得规定确定。l 级堤防重要
堤段得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 1.5m。
2)无粘性土防止渗透变形得允许坡降应以土得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 1.5~2。
无试验资料时,无粘性土得允许坡降可按附录 B 表 B3 选取,有滤层时可适当提高。特别重要得堤段,其允
许坡降应根据试验得临界坡降确定。
3)土堤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 B 表 B4 得规定。
4)滨海软弱堤基上得土堤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
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
5)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 B 表 B5 得规定。
6)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 B 表 B6 得规定。
4.3.2.2 灌溉标准
a)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得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
计。
b)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
按照附录 B 表 B7 确定。
4.3.2.3 排水标准
a)排涝标准得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得自然条件、涝灾得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
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 5-10 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得地区性提法。经济条件较好
或有特殊要求得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得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b)设计暴雨历时与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 被条件、暴雨特性与暴雨量、河网与湖
泊得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 耐淹水深与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 l-3d 暴雨从
作物受淹起 l-3d 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 l-3d 暴雨 3-5d 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蓄容积得
排水系统,可根据调 蓄容积得大小采用较长历时得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得前后两次暴 雨作为设计标
准;排空调蓄容积得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 计分析两次暴雨得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 7-15
d

C)农作物得耐淹水深与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 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无试验或调查 资料时,可按附录 B 表 B8 选取。
d)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得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得自然经 济条件与生产发展水平等, 选用经过论证得方法计算。
e)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与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 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 0.8-1.3m,水稻田设计 排渍深度可取 0.4-0.6 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 0.3-0.6 m,耐渍时间 3-4 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 量可取 2-8 m 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
f)有渍害得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得地 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 3-5d 将地下水位 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得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得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
g)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得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得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 0 石-0.sin。
h)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得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2): 103μH
qh= 86.4T
(2)式中:qh 一设计排渍模数,m3/s·km2; 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得比值); 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T——排渍历时,d。
i)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得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 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 料时,可按经验值确定,其数值可查附录 B 表 B9。 4.3.2.4 防洪标准
a)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得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 B 表 B10 确定。 b)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得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 B 表 B1l 确定。 c)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得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 B 表 B12 确定。 d)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得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 B 表 B13 确 e)灌区内必须修建得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其洪流量得大小,按重现期 5-10 年确
定。 f) 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得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得重要程度与受灾后损失得大小,按 GB 50286 得规定确定。 4.3.2.5 灌排水质标准
a)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得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 GB 5084 得规定。
b)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得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 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 15- 35℃。
C)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人灌排渠沟得地面水与污水水质必须符合 GB 3838 与 GB 8978 得规定;回灌地下水得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该符合 GB 5084 得规定。 4.3.3 蓄水工程设计
蓄水工程就是指通过人工修筑工程得方法拦蓄天然降水或利用地下水,以供灌溉用。 本项工 程应由具有资质得水利工程设计部门专门负责。 4.3.3.1 设计要求
a)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应以项目规划与灌区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 b)大、中型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得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 量与其她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c)以灌溉水稻为主得水库,应采用分层取水得方式。取水口得分层及底部高层应根据当地或相邻 地区水库得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得特点等分析确定。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 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 4.3.3.2 用作农田水利设施得水库,蓄水量在旷-l”d 范围内,筑坝材料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

料,如上料、砂砾、石料以及混凝土。 4.3.3.3 水库工程包括挡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与溢洪道。挡水建筑物即蓄水坝,就是水库得主体 工程,按建筑材料分,蓄水坝分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习惯上还包括浆砌石坝。 4.3.3.4 水库位置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根据经济与安全原则考虑。坝址尽可能选择河谷较窄、库 内地形平坦、地质可靠、不漏水、不坍塌、不滑动、水源可靠、有足够来水量得地段,集雨面积应就 是灌溉面积得 1.5 倍以上;坝址附近有足够得适宜筑坝材料。坝址尽可能接近灌区,缩短渠道线路长 度,减少渠系建筑物数量与沿途渗漏及蒸发损失;要注意保护库区内得山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避 免造成水库淤积。 4.3.3.5 设计内容包括水库容积、来水量、用水量计算与水库建筑物设计。 4.3.4 引水工程 4.3.4.1 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与灌溉对引水高程、 引水流量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后选择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4.3.4.2 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 缓、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4.3.4.3 元坝引水得渠首得引水角度宜取 30O-60°。引水角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得 2 倍。 4.3.5 灌溉泵站设计 4.3.5.1 灌溉泵站设计应对扬程、流量、泵得数量进行计算,泵址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动力 源等条件确定。 4.3.5.2 泵站应进行泵房、泵房机电设备、进水管系、出水管系及配套设施得设计计算。 4.3.5.3 灌溉泵站设计详见 GB/T 50265 与 GB 50288。 4.3.6 机井设计 4.3.6.1 机井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进行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 4.3.6.2 机井设计应计算机井最大可能出水量、最大可能水位降落值、单井群井影响半径、机井数 量及井距。详见 GB 50288。 4.3.7 灌溉输配水工程
a) 输配水工程得作用就是将适宜得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 统及相应得建(构)筑物等。4.3.7.1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幻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 斗、农渠四级。各级渠道上可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 倒虹吸、桥梁、涵洞、涵管与量水建筑物等。
b)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及渠道横断面、纵断 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 C 中 C1、C2、C3。 4.3.7.2 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a)灌溉管道系统组成及配置 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与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 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得配水口。配水口得位置、给水栓得型式与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得 灌溉方法与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 3)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得输配水管道,每隔 3-5 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 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 4)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得地方安装进气阀。 5)管道得驼峰处或长度大于 3km 但无明显驼峰得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 6)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 7)在适当位置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
b)地下灌溉管道断面形状 1)圆形管,以预制混凝土管套接埋设或现场浇制。 2)马蹄形管,上圆下方,可以预制构件装配,也可现场浇制。 3)椭圆形管,宜现场浇筑。
c)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得各配水口所需要设计流量之与确定,设计压力应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 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安装调减压装置。

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可详见附录 C 中 C4 得有关部分。
3)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 0.9-1.5m/s,超出
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
4)管道得纵、横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验算输水管道产生水锤得可能性及水锤压力值。
管道转角不应小于 90°。
5)输水管道得强度可按下列各种荷载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填土与运输工具对放空管道得压力。
—管道中水得工作压力、土压力与运输工具压力。
—管道中产生水锤时得水压力与土压力。
d) 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所选管材得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得设计工作压力。
2)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丝网水泥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选用钢管、铸铁管时,应进
行防腐蚀处理。
3)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合与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得规定,管材
使用年限应符合 SL 72 得规定。
4)所选管材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得质检机构抽检合格。
e)千亩以上连片农田得灌溉管道系统,宜采用优化方法进行设计。
4.3.7.3 渠道防渗工程设计
a)渠道防渗工程就是节约用水、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得利用效率得重要措施。
b)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结合当地得自然条件、灌区规模、水资源丰缺情况以及社
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因素综合评价,经论证确定,优选符合当地具体条件得防渗工程。
c)防渗材料得运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与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得原则。可选用土
料、砌石、塑膜材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材料。各种材料得防渗性能应经过科学试验,材料配合
比应经过试验确定。详见 SL 18。
4.3.7.4 喷灌、滴灌系统设计
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动力、水泵、管道系统及喷头等部分。喷灌系统设计包括灌水定额与灌
水周期得设计及计算喷头数。支管数、管道系统得水头损失及水泵选择动力功率。
滴灌系统一般包括压力源、输配水管路、滴头等部分。滴灌系统设计包括确定系统用水率、确定
系统面积及进行滴灌系统布置设计、滴灌系统水力设计。
具体方法参见附录 C 中 C4、CS。
4.3.8 农田排水工程设计
农田排水工程,根据排水得目标基本分为除涝降低地下水位与洗盐除碱两种类型。4.3.8.1 排
水方法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竖井排水以及生物排水法。按照排水在
地面水水位与承泄区水位之间垂直距离,也可分为自流排水与机电抽排水。
4.3.8.2 排水系统由田间排水集水沟、各级输排水沟道、承泄区以及附属其上得控制建筑物(水
闸)、交叉建筑物(涵洞、渡槽。倒虹吸、桥梁等)、联接建筑物(跌水、陡坡)组成。
4.3.8.3 农田排水工程应进行排水沟纵断面与横断面设计。
排水沟设计流量、排水沟设计水位计算及排水沟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 C 中 C6。
排水暗管埋深、间距、设计流量、管径及比降得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C 中 C7。
4.4 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4.1 根据电力排灌站得特点、重要性,确定电动机得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及合数。200 kw 以下得
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 380 V,200 kw 及以上得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 6 kV。
4.4.2 电气主接线得设计
4.4.2.1 电气主接线设计得原则
a)满足电动机起动要求。
b)尽可能与成套设备标准方案相符合。
c)不影响近区农村用电安全。
4.4,2.2 电气主接线设计
根据电力排灌站安装得电动机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台数及供电电网情况确定电气主接线、供电
电网、输送容量及输送距离得关系,一般可参考附录 B 表 B14。
a) 一般排灌站在非排灌季节短时停电对排灌影响不大时,其主接线可以比较简单,可采用一回路

电源进线,一台主变压器,单母线接线。
b)短时停电对排灌站排灌影响较大时,其主接线得可靠性要求相应提高,可寻找二个电源,采用
二回进线,母线分段等。
c)排灌站专用变电站得电压多为 35/6 kV、35/0.4 kV、10/0.4kV。变电所一般为露天布置,
电动机配电装置放在机房内。
4.4.3 配电装置设计
4.4.3.1 配电装置组成: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高压开关箱。
4.4.3.2 配电装置得确定。根据额定电流、内部电器设备要求及安装要求确定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
配电箱与高压开关箱得型号,500 V 以下低压动力系统中,多采用 BDL-l,IK;1.型配电屏,其主要技
术数据见附录 B 表 B15;动力照明配电箱普遍采用 XL(F)-14、XL(F)-15 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附
录 B 表 B16;高压开关箱大多采用固定式 GC-1A(F)型。
4.4.3,3 室内配电装置布置
a)室内配电装置布置得尺寸,与电气设备得电压等级、操作元件得型式以及载流部分两侧就是否有
廊道等因素有关。不同相带电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建筑物其她部分之间得
最小距离见附录 B 表 B17,设计尺寸要略为放大,以便安装与检修。配电装置前面得走廊宽度,应保证设
备搬运与维护方便,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设备一面布置时 1.0m
设备两面布置时 1.2m
对于有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装置得走廊,其宽度应为:
设备一面布置时 1.5in
设备两面布置时 2、0m
b)高低压母线空墙安装,载流母线得布置距地面应有 2.5m 以上得高度。
C)电缆与导线敷设,排灌站采用得电缆与绝缘导线,在数量较少时,一般穿管敷设。
1)
管内穿一根电缆时、电缆管内径为电缆外径得 1.5 倍。
2)一根管子内穿过多根绝缘导线时,导线得总截面一般不大于管子截面得 40%。
3)电缆
弯曲半径一殷为 15 d(d 就是电缆外径)。
4.5 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农村道路就是乡镇道路网得延伸.沟通乡镇、村庄与田块之间得联系。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与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得相关道路设计得标准。
4.5.1 项目区内得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与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与生产路。
4.5,2 干道、支道技术要求
4.5.2.1 交通量:根据旺季交通运输及生产运输车流量保证率确定,见公式(3):
A=2N/dp…………………………(3)
式中:A——交通量,辆/昼夜;
N——一定时段内得平均货运量,t;
d——汽车运输期,d
P——每辆汽车平均载重量,t。
4.5.2.2 道路宽度:干道路面宽 6-8m,高出地面 0.7-l、0m;支道路面宽 3-6m,高出地面 0.5
-0.7m。
4.5.2.3 道路纵坡: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 6%; 丘陵山区应小于 8%,个别大纵坡地段
以不超过 11%为宜。
4.5.2.4 道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弯道半径不小于
20 m,山区最小半径可为 15 m,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 12 m。
4.5.3 田间道设施设计原则
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
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C)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d)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4.5.4 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
4.5.4.1 田间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
服务。路宽宜为 3-4m。

4.5。4.2 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与收获农产品服务。路宽宜为 1m 左右。 4.5.5 田间道纵坡 4.5.5.1 最大纵坡:宜取 6%-8%。 4.5 二 5.2 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 0.3%-0.4%,多雨地区宜取 0.4% -0.5%。 4.6 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4.6.1 设计原则
a)应结合当地最主要得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护林设计。 b)建立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得综合防护体系。创造新得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 合理、良性循环得农业生态系统。 C)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4.6.2 林带结构设计 根据地形、气候条件、风害程度及其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带结构、种类、高度、宽度及横断面 形状。 4.6.3 林带走向设计 林带走向一般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偏角不得超过 30°。在一般灌溉地区,林带应尽量与渠向一致。 4.6.4 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确定 4.6.4.1 主副林带间距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与平均风速、林带结构 与疏透度、林带高度与有效防护距离,同时考虑灌溉条件、地物、地形、田块形状、原有渠系与道路分 布等因素确定。 4.6.4.2 在有一般风害得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以及风害不大得灌溉区或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 200 -250 m,副林带间距宜为 400-500m,网格面积宜为 8-12.5 公顷;风速大,风害严重得耕地,以及易 遭受台风袭击得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 150 m 左右,副林带间距宜为 300-400m,网格面积宜为 4.5 -6、0 公顷。 4.7 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园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园地集约利用率、园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等为基 本要求。 4.7.1 园地小区设计 园地小区就是道路、林带分隔而成得地块。 4.7.1.1 设计原则 a)小区布置做到道路、林带占地少。 b)小区配置结构便于生产组织管理。 C)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 d)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水土保持。 e)小区形状与边长有利于机耕作业。 f)小区宽度有利于品种异花授粉。 g)小区设计服从灌溉渠系要求。 h)小区内土壤性质一致。 4.7.1.2 园地小区规格设计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以及田间工程规模确定。一般为几公顷至几十公顷, 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得大型果园,小区面积宜大一些。 b)形状:无风害平原地区宜采用正方形形状,其她地区均以长方形形状为宜。丘陵山区亦可沿等高 线走向构成等宽弯曲形状。 C)长度、宽度:根据机耕作业与人工管理确定小区长度,一般宜取 300-400m。根据运输适宜距离 与有效防风距离确定小区宽度,一般宜取 150-200 m。 d)方向:小区方向应与果树栽植方向一致。平原地区宜取南北向,害风严重地区,小区长边应与主 害风向垂直。 4.7.1.3 园地道路设计 根据园地田间管理与运输确定。 a)一般园地外围防护林内侧宜布置 5m 宽得道路。

b)园地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 3-4m 道路,园地小区之间得主干道路宽度宜取 5-6m(两侧加设路肩 l-2m)。 4.7.1.4 园地防护林网设计
园地小区长边与主林带均宜与主害风向垂直。园地外围防护林带一般可栽种速生林带 3-5 行,行距 2-2、5m,林带外侧辅种灌丛以 l-2 行为宜。较大园地每隔 l-2 区宜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小区 短边设副林带。林带与果树行间宜留有林缘带。陡坡区每隔 50-100 m 宜栽种一行水土保持灌丛。 4.7.1.5 园地灌、排渠系设计
a)支渠宜沿短边设置,排水沟沿长边设置。干渠比降宜取 1:1000,支渠比降宜取 1:500。有条件 得地区可设计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
b)排水系统宜以暗管埋设。 C)设计流量计算及渠(管)道横断面设计参见耕地整理工程没计得相关内容。 4.8 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牧草地集约利用率、牧草地产出率、牧草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牧草地 资源等为基本要求。 4.8.1 畜群放牧地段面积设计 根据畜群采食特点、轮牧制度设计畜群放牧地段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放牧地段面积=牲畜头数*放牧天数*每头牲畜每天得食草量/单位面积牧草地得产草量 4.8.2 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4.8.2.1 配置原则 a)牧草均衡性。 b)牧草地相对集中。 C)顺坡设置。 d)天然放牧地水源、畜舍、饲料轮作地相对集中。 4.8.2.2 不同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平坦谷地、河流沿岸宜配置牛群;崎岖坡地宜配置羊群;平坦宽广或略有起伏得丘陵地宜配置马群。 4.8.3 轮牧小区设计 4.8.3.1 轮牧小区得数目与面积计算参见附录 C 中 C8。 4.8.3.2 轮牧小区形状与规格 a)形状:宜为长方形。 b)规格:具体参见附录 B 表 B18。 4.8.4 放牧地畜圈、畜道、饮水点配置 4.8.4.1 畜圈配置 畜圈配置要求保证卫生与休息,位置适中,便于组织管理,应避开主于道、死牲畜埋葬地、传染病 源区;应选择地势高燥,具有一定坡度,出人方便,有遮荫条件得地段。 4.8.4.2 畜道配置 a)设计原则:占地小、驱赶距离短 b)畜道种类:畜道分主干牲畜道、主要牲畜道与临时牲畜道三类。 C)畜道宽度:根据牧畜头数、通行密度及土壤性质确定,具体可参考附录 B 表 B19。4.8.4.3 饮 水点配置 饮水点应配置在水量充足、水质好、位置适中、卫生良好得地段。一个放牧地段宜设置一个饮水点。 4.9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集约养殖与水面产出率。永续利用水资源等为基本要求。 4.9.1 自然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4.9.1.1 池塘:宜使水区面积达到 0.3-0.7 公顷左右,水深 2-3m 左右,塘堤能满足保水。水源 灌排自如得要求。 4.9.1.2 河道、湖泊:应控制水流速度,水区面积及水深要求同池塘。 4.9.1.3 水库:应设置拦鱼设施及修筑越冬池。 4.9.1.4 较大江河:宜采用网箱养殖。 4.9.2 人工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4.9.2.1 场地选择要求 场地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适用,土质良好,含盐、铁量少,渗漏少,地形平坦开阔,无大风洪

水,交通便利。 4.9.2.2 鱼池规格
a)形状:宜采用长方形,长宽比在 2:1-3:2 范围内,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 b)面积、深浅:根据不同鱼类生长发育期确定,具体参考附录 B 表 B20。 4.9.2.3 鱼池布局原则 a)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抽水机站等设施应布置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与公路相通。 b)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备应距场房较近。 C)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外围为成鱼池;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二 d)鱼池得走向应尽量呈东西向。 e)灌排系统得布置,在一般情况下,灌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 4.9.2.4 鱼池设计 鱼池由堤坝与池底组成。 堤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为 1:1、5-1:2。在堤高得 3/4 处需设栈道,宽 度为 1m 左右。
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排水捕捞。从灌水口至 排水口处得池底应成一坡度(1:300-1:1200)。
鱼池面积大小可根据生产需要确定。 4.10 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林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林地集约利用率、林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林地资源等为基 本要求。 4.10.1 营林区设计
a)营林区面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地形地势特点、居民点分布疏密程度、树种特点、火险等 级、交通条件、经营水平等确定。
b)营林区界线:宜以地形自然物为界。 4.10.2 林班设计
林班为营林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得单元地段。 a)林班划分:根据护林、抚育、采伐、集运材要求,并结合地形、树种、经营水平、永久性道路等 划分。通常林班为两山夹一沟地段。 b)林班面积、形状:林班面积以 50-200 公顷为宜,小林场亦可在 50 公顷以下。林班应集中连片, 形状规整。 4.10.3 小班设计 小班为林班内根据经营要求与林木特性划分得地段。 a)小班划分:根据土壤、林种、优势树种、龄级、郁闭度。林型、地位级、出材率、林权、自然条 件等划分。 b)小班面积:小班最小面积以使图上按一定比例能明显、标准地反映为原则确定。通常 1:25000 得比例尺图,小班面积应在 3 公顷以上。 4.10.4 道路及附属建筑物设计 a)道路: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等要求规划林区道路,并与林区外道路衔接,做到服务范围 广、运距短、运营条件好。 b)附属建筑物:林区应配置了望台、防火设施、贮木场、仓库。机械修理站、宿舍、办公室等建筑 物。 4.11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得具体规定参照 GB/T 16453 执行。 4.12 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拆除原有建筑物,按照项目规划要求,需整理成农用地得,在清除石块、地基等所有妨碍农作物生 长得杂物后,按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需整理成建设用地得,在平整土地后,按城市与村镇相 关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4.13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按照项目规划得要求,需整理成农用地得,按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需整理成建设用地得, 按建设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4.14 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1 治滩造田开发工程设计
4.14.1.1 治滩造田工程类型
a)束河造田工程。在河流中下游处得宽阔河滩上,修建顺河堤等治河工程束窄河床,在一般正常年
份时,不受洪水淹没得河滩,将其改为良田。
b)裁弯造田工程。过份弯曲得河道往往形成河环,在河环狭径处开挖新河道,变弯道为直道,裁弯
取直,在老河弯内造田。
4.14.1.2 河堤断面设计
a)堤线选择。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岸线变迁,并结合现有及拟建得建(构)筑物得
位置、施工条件、己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
合分析确定。堤线布置应平顺,适应河水流向,避免急弯与局部突出;应少占耕地;堤线选择原则就是
地势较高、土质较好与节约工程量。
b)堤身横断面设计。
l)土堤横断面一般为梯形或复式梯形。
2)根据堤防设计标准确定设计流量,推算水面线,求出沿程各断面得设计洪水位,再加上波浪爬
高及安全超高(土堤为 0.5-1.0m),定出各处得堤顶高程。
3)初步拟定断面尺寸。
4)边坡、渗透、抗震稳定性得校核计算。
C)堤顶宽度。考虑防洪抢险、物料堆放与交通运输等要求。
1)堤高 6m 以下,堤顶宽度应为 3m。
2)堤高 6-10 m,堤顶宽度应为 4 m。
3)堤高 10 m 以上,堤顶宽度应为 5 m 以上。
d)堤防边坡设计。应进行渗透性、稳定性分析计算。在洪水持续时间不长,用壤土或砂壤土修筑堤防,
而堤高又不超过 5m 时,内、外边坡均可采用 1:3
4.14.2 海涂开发工程设计
4.14.2.1 工程促淤技术
a)长丁坝促淤工程设计。
l)长丁坝得组成。丁坝由坝头、坝身与坝根三部分组成。坝根与海岸相连,坝头伸向涂外,在平
面上与河岸连接呈丁字形,坝头与坝根之间得主体部分为坝身。
2)长丁坝长度。一般长度应> 1500 m,相邻丁坝长度应大致相等。
3)长丁坝方向。由强浪方向确定,单长丁坝走向与强浪方向交角应≤18°;长丁坝群走向应正对
强浪方向,交角为零。
4)长丁坝布置。丁坝得布置宜采用丁坝群得方式布置。相邻丁坝得长度应大致相等。
5)丁坝间距。应考虑;
——二坝间得距离,要保证相应得输沙能力,并使滩地较快淤积,尽快形成高得边滩。
——坝后得流态不影响下一座丁坝坝根得稳定。布置在凹岸得丁坝,间距应密一些;在凸岸得丁
坝,坝距应大一些;在直段得丁坝,坝距介于二者之间。确定丁坝间距有经验方法与分析计
算方法两种,一般工程项目可采用经验方法,坝距为上游丁坝长度得 l-2 倍;重大工程项目
应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得分析计算法。
b)顺坝促淤工程设计。
1)顺坝得组成。由坝头、坝身与坝根三部分组成。
2)顺坝得类型。按坝面就是否高出水面分为:淹没顺坝(坝面低于水面)、非淹没顺坝(坝面高
于水面)。
3)顺坝断面设计。用于促淤造田工程得顺坝主要用块石抛筑。非淹没顺坝应高于整治水位,坝顶
宽度应为 3-4.5 m;淹没顺坝坝顶宽度应为 1.5-3 m。
C)格坝促淤工程设计。
l)格坝间距。一般采用格坝长得 1-3 倍,格坝方向与水流流向垂直。
2)格坝断面设计。格坝顶高应略低于顺坝,以能挡水促
淤为原则。格坝材料以块石为
主。断面设计可参考丁坝与顺坝设计。
4.14.2.2 海涂排水工程设计
a)海涂排水系统由排水沟、挡潮沟、排水泵站、滞涝水库以及洪沟等工程组成。
b)洗盐水量定额计算,确定冲洗后土壤脱盐达到预期标准所用得水量。

基本农田整理(土地平整)-技术标(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工期要求 第三章施工准备 第四章施工组织及部署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六章主要材料的投入计划安排 第七章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进场计划第八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第九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一章保证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二章确保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十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及进度网络图 第十四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第一章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1.编制原则 根据**市**等两个镇基本农田(血防)“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8施工招标文件规定的内容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在勘察现场的基础上,对本标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同时考虑了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及运输道路、料源、民情等施工条件的制约,并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依如下程序编制了本标段的施工组织设计。 (1)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程序; (2)认真执行招标文件要求和双方约定条款; (3)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组织施工的原则; (4)采用流水作业组织施工,积极采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确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 (5)施工工艺与机械设备配套的优选的原则; (6)最佳技术经济决策的原则; (7)专业化分工紧密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8)供应与消耗的协调原则; (9)坚持质量第一、积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切实贯彻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制度的原则; 2.编制依据 (1)**市**等两个镇基本农田(血防)“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8施工招标文件。 (2)**市洗脚湖高产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工程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6施工招标答疑文件。

关于印发《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

关于印发《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试行)的 通知 豫财综[2010]110号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以部颁定额为基础,综合几年来我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河南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O一O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或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四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计划、设计(即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方法,参照国家或省最新颁布实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预算标准,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 第五条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计算表格及附件组成。 第六条预算文件的封面和扉页应按规定格式制作,扉页应有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复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编制日期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目录应按预算表的表号顺序编排。 第七条预算编制说明的文字力求简明扼要。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概况 说明项目的性质、类型、地点及地貌类型,开发整理总面积、预计净增耕地面积及其占总面积的比例,项目预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分期进度安排,分年度说明项目实施内容及分年度投资计划等。 (二)预算编制依据 说明项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件及说明、图纸资料批准文号,就采用的指标、定额、费用标准及价差调整等有关文件的依据或来源进行详细说明。 (三)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简要说明预算表格中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和定额换算关系。 (四)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着重投入与产生经济效益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增减调整因素分析,施工方案与技术需要与可能分析,单项工程技术手段、生产组织对工种成本的影响分析等。其中,投入指标重点分析项目总投资和总成本;对产出指标,重点分析产量指标(整理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工程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等。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主要说明项目的建设优势及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他与预算有关但不能在表格中反映的事项。 第八条项目预算应按统一的预算表格计算和填制。预算表格主要包括: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预算及分年度预算表,是汇总项目总投资和编制分年度投资预算的预算表格。 (二)总预算汇总表,主要反映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并列出了项目各个阶段投资金额的预算表格。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2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7—19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3838—19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5791一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7929一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 GB50162—19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88—1993村镇规划标准 GB/T50265—1997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6—19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217—19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18—19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7219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3—19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021—1989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 Y/J002—1987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土地整理竣工测量技术报告(DOC)

赫章县德卓、河镇乡德卓、河边等村2013年度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 竣工测量 技术报告 二○一六年一十二月零五日

竣工测量技术报告赫章县德卓、河镇乡德卓、河边等村2013年度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 竣工测量技术报告 编写者: 审核者: 二○一六年一十二月零五日

目录 1 项目来源情况 (2) 2 项目组织实施 (2) 2.1 项目人员结构 (2) 2.2 项目设备投入 (3) 2.3 项目组织生产 (3) 3 技术标准 (3) 4 竣工测量 (4) 4.1 控制测量 (4) 4.2 数据采集 (4) 4.3 成图软件 (4) 4.4 图形数据处理 (5) 5 数据分析 (7) 5.1 生产道、田间道长度统计 (7) 5.2 灌溉系统工程长度统计 (9) 6 成果数据检查 (11) 6.1 项目检查流程 (11) 6.2项目检查内容 (11) 7 提交成果资料 (12) 7.1竣工测量技术报告 (12) 7.2质量检查报告 (14) 7.3竣工图 (15) 7.4成果资料光盘 (15)

1 项目来源情况 赫章县德卓、河镇乡德卓、河边等村2013年度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位于赫章县德卓、河镇乡。该项目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整理的有关要求,通过对其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增加灌溉设施、改善生产交通运输条件,提高耕作条件。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合理的整理,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保障了耕地的质量,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工程项目验收的有关要求,我公司受赫章县国土资源局委托,赫章县河镇乡德卓、河边等村2013年度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竣工测绘工作。我公司于2016年12月初完成竣工图测绘工作,竣工图幅4幅。 2 项目组织实施 2.1 项目人员结构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为保证工程工期及质量,我公司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于2016年11月下旬进入项目区开展竣工测量工作,项目共投入4人,人员结构分工如下表: 姓名控制测量外业测量内业编绘文字报告 郭青松●● 周波●● 杨启勇●● 陆吉胜●● 2.2 项目设备投入 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 GPS 接收机华测X90、M500 4 全站仪南方2〞 1 彩色绘图仪HP designjet 1050C 1

(完整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合同

第四章合同主要条款 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2012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标段) 施工合同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签订日期:

第一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合同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项目计划批准文号: 4、设计单位: 5、工程内容:1、土地平整;2、道路工程;3、农田水利;4、其它工程。 6、承包范围:总承包单项单价结算 第二条工期。依照国家颁发的工期定额,经双方商定,本工程开竣工日期如下: 1、开工日期:年月日 2、竣工日期:年月日 3、总日历工期:天 第三条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土地整理标准》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 第四条合同价款(人民币): 金额大写(人民币): 第五条合同文件应能互相解释,互相说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其组成和解释顺序如下: 1、合同条件; 2、洽商、变更与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纪要、协议;

3、招标承包工程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和招标文件; 4、确定工程造价的工程预算和图纸; 5、标准、规范和其它有关资料、技术要求; 6、国家和省市关于施工合同管理的规定。 当合同文件出现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时,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下,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意见仍不一致时,按第二十二条的约定办法解决。 第六条合同文件使用的语言文字、标准和适用法律。 1、合同语言:本合同文件使用汉语。 2、适用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约束力。 3、适用标准、规范:按国家和省市现行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履行中,双方协商同意的有关协议签证资料均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在竣工结算、工程价款支付完毕,乙方工程交付甲方后,除有关保修条款仍然生效外,其它条款即告终止。保修期满后,有关保修条款终止。 本合同一式五份。正本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副本两份,由甲乙双方分送有关部门备案。 发包方(章):承包方(章):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电话:电话: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 、提高规划设计得科学性以及更 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得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 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得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都就是标准得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 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得基本要求与项目设计得原则、 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编制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得概预算、 审批等方面得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得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得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得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得可能性。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T5791 一 1993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 GB/T7929 一 1995 1:500 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水工程 GB 50162—19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 50188—1993 村镇规划标准 GB/T 50265—1997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6—199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 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 18—199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72199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 73—19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 021—1989 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Y/J002—1987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 总则 3、1、1 本标准所称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3、1、2 规划得基本原则
a)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与切实保护耕地。 b)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或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四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规划、设计(即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方法,参照国家或省最新颁布实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预算标准,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 第五条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计算表格及附件组成。 第六条预算文件的封面和扉页应按规定格式制作,扉页应有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复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编制日期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目录应按预算表的表号顺序编排。 第七条预算编制说明的文字力求简明扼要。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概况 说明项目的性质、类型、地点及地貌类型,开发整理总面积、预计净增耕地面积及其占总面积的比例,项目预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分期进度安排,分年度说明项目实施内容及分年度投资计划等。 (二)预算编制依据 说明项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件及说明、图纸资料批准文号,就采用的指标、定额、费用标准及价差调整等有关文件的依据或来源进行详细说明。

(三)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简要说明预算表格中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和定额换算关系。 (四)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着重投入与产生经济效益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增减调整因素分析,施工方案与技术需要与可能分析,单项工程技术手段、生产组织组织对工种成本的影响分析等。其中,投入指标重点分析项目总投资和总成本;对产出指标,重点分析产量指标(整理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工程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等。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主要说明项目的建设优势及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他与预算有关但不能在表格中反映的事项。 第八条项目预算应按统一的预算表格计算和填制。预算表格主要包括: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预算及分年度预算表,是汇总项目总投资和编制分年度投资预算的预算表格。 (二)总预算汇总表,主要反映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并列出了项目各个阶段投资金额的预算表格。 (三)工程施工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算表,是对各单项工程预算的汇总,具体反映项目施工阶段投资额度的预算表格。 (四)直接费预算表、其他直接费预算表和间接费预算表,是对工程施工费预算表中内容细化说明的预算表格。 (五)人工费预算表、材料费预算表和施工机械使用费预算表,是直接费具体说明的预算表格,各预算表中应包合各单项工程中设备安装、调试所发生的费用。 (六)设备购置费预算表,是针对项目各单项工程涉及到的设备购置价的预算汇总,不包括设备安装、调试等费用的预算表格。

谈如何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

谈如何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 发表时间:2018-12-25T11:34:42.3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作者:孙龙[导读] 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国土资源局辽宁盘锦 124200 摘要: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现就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 前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实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确立合理的开发经营模式是实现开发整理目标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根本手段,是推动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化操作、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根据多年来地区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践和对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认为解决当前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要对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全程的项目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整理出的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开发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种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土地开发整理运作模式,即以行政权力推动为主,参与主体是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有关机构。在土地开发整理开始采取政府投入、实施、管理于一体的运作模式,对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具有积极意义[1]。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量的激增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管理模式已不能调和这种矛盾。因此,有必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项目规划设计变更频繁,变更审批滞后 一方面,现在实施的项目规划设计是“十个项目九个变”,项目规划设计变更频繁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有的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实不细,规划设计存在先天不足;有的项目规划设计单位与项目区群众欠缺乏沟通,规划设计方案不被群众接受;还有的项目擅自改变原规划设计方案对个别单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如把排灌沟的梯形断面改为矩形断面;更有甚者因群众不支持,而擅自改变项目区范围或者把项目资金挪作他用。另一方面,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审批严重滞后。少数项目即使拿出规划设计变更批准文件,批准时间已经是在项目竣工之后,变更纯属“先斩后奏”;绝大多数涉及规划设计变更的项目,到项目初验或者正式验收时,都拿不出有关变更的批准文件,有的甚至连向有权批准规划设计变更机关的请示都没有[2]。 1.2对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重视不够,权属管理存在纠纷隐患 一般来说,项目区只涉及一个村民小组的情况很少,往往会涉及多个权属单位,因此大多数项目都会涉及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权属管理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若土地权属调整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留下纠纷隐患,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项目验收时没有《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只有《项目竣工报告》对项目区土地权属的管理情况作了简单描述,致使验收人员无法完全了解[3]。 2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的策略 2.1不断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是依法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既要重视项目的前期申报,又要重视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熟悉项目的设计文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初步设计中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2.2强管理,尊重民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项目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一般不准变更。对确需变更的,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控制、保证质量、方便生产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认真编制有关变更材料,履行报批手续。对重大、较大规划设计的变更,要主动请项目所在乡、村干部群众参与,并征得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书面同意,书面意见作为报批变更设计的必备材料[4]。 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和施工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完善项目实施报告制度和联席工作制度,明确要求项目监理单位定期报告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召集项目实施各方(包括乡镇和村委会),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切实加强项目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乙方内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对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经常深入项目区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鼓励村委会组成村民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使用应把握投资方向、突出重点。投资应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项目和粮食主产区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规定的编制办法、程序和时限组织项目投资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审核、报送。同时,应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管理,项目预算一经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要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规范项目的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 通知 重要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财[2001]41号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部研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部财务司联系。 二OO一年七月十八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或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四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计划、设计(即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方法,参照国家或省最新颁布实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预算标准,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 第五条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计算表格及附件组成。 第六条预算文件的封面和扉页应按规定格式制作,扉页应有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复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编制日期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目录应按预算表的表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制图规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 制图规范 北京得力合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1 前言 为实现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制图的标准化,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作。 土地整理图样应准确表达实际情况和规划设计的意图,并保证图面的质量。 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的图例、图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未包括在本规范内且工作需要的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规范用词 2.1 术语 2.1.1 项目现状图 反映项目区地形、土地利用现状及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的图件,简称现状图。 2.1.2 项目规划图 反映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的图件,简称规划图。 2.1.3 单体工程设计图 反映项目区工程结构、材料、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图件。包括建筑物设计图、沟渠道路断面图、机井柱状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及其它辅助图。 2.1.4 图例 排列在图上适当位置、用于方便读图和使用的有关符号的解释。 2.1.5 图式 规划图、现状图及工程设计图所遵循的式样。包括图幅、图标、字体比例、地块注记及着色填充等。 2.1.6 图样

在图纸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原理绘制的表示被绘制对象的位置、大小、构造、功能、原理、流程等的图。 2.1.7 地块 是沟渠道路等控制的同一地类的最小单元。 2.1.8 图斑 指按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图中各类型用地填充相应颜色和线形,形成斑块状。 2.2 规范用词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选择,在有条件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应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制图规范

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制图规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 制图规范 北京得力合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1 前言1 2 术语和规范用词2 2.1 术语2 2.2 规范用词2 3 绘图要求4 3.1 一样规定4

3.2项目现状图6 3.3 项目规划图8 3.4 单体工程设计图13 4 图例13 4.1 一样规定13 4.2 通用图例13 4.3 综合图例14 附录A 15 附录B 18 附录C 24 附录D 设计图册封面扉页样式31

1 前言 为实现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制图的标准化,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作。 土地整理图样应准确表达实际情形和规划设计的意图,并保证图面的质量。 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的图例、图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未包括在本规范内且工作需要的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规范用词 2.1 术语 2.1.1 项目现状图 反映项目区地势、土地利用现状及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的图件,简称现状图。 2.1.2 项目规划图 反映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的图件,简称规划图。 2.1.3 单体工程设计图 反映项目区工程结构、材料、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图件。包括建筑物设计图、沟渠道路断面图、机井柱状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及其它辅助图。 2.1.4 图例 排列在图上适当位置、用于方便读图和使用的有关符号的讲明。 2.1.5 图式 规划图、现状图及工程设计图所遵循的式样。包括图幅、图标、字体比例、地块注记及着色填充等。 2.1.6 图样 在图纸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原理绘制的表示被绘制对象的位置、大小、构造、功能、原理、流程等的图。 2.1.7 地块 是沟渠道路等操纵的同一地类的最小单元。 2.1.8 图斑 指按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图中各类型用地填充相应颜色和线形,形成斑块状。 2.2 规范用词 表示专门严格,非如此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纳“必须”,反面词采纳“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形下均应如此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纳“应”,反面词采纳“不应”或“不得”。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依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规程,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郑凌志、刘仁芙、佟绍伟、余曙、朱德举、江峰、王磊、高永、陈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目录 1 范围 2 验收条件 3 验收组织 4 验收依据与内容 5 验收程序和方法 6 技术档案 附录 A 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内容 附录 B 主要成果内容、格式 附录 C 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管理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条件 2.1 项目实施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任务,经自验合格后方可申请验收。 2.2 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文字部分、附表、附图和附件。 2.2.1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2.2.2 附表,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见附录B。 2.2.3 附图,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或地籍图。 2.2.4 附件,包括: a)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及批准文件; b) 项目合同; c) 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d) 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 e) 项目财务预决算资料和审计报告; f) 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 g) 效益分析报告; h) 工程质量检验资料及有关质检部门意见。 3 验收组织

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00〕316号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三章项目审查和年度项目计划与预算下达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五章项目验收及成果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切实做好耕地开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国家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项目包括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补助项目。 重点项目是指国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耕地开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示范项目是指国家在耕地开发中,为完成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任务,具有示范作用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补助项目是指国家对特定地区耕地开发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 项目的审查确定和组织实施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四)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 (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因地制宜,先易后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四条

国土资源部负责项目的审查确定、年度项目计划与预算的编制、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及项目终验等管理工作;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申报、审核、实施、初验及成果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五条 国家对项目建设实行一年一定制度。新建项目实行年度申报与审定,续建项目实行年度核定。 第六条 各省(区、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预算负责组织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单位为县(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的项目须经地(市)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省(区、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区、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报国土资源部。项目申报 实行一年一报,每年申报时间为第四季度。 申报项目原则上以重点项目为主,示范项目与补助项目为辅。对于土地违法严重,造成耕地大量减少 的地区,不应安排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 第七条 项目申报条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重点项目申报条件 1.基础条件:项目所在区位具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所必需的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经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 2.建设规模: 土地开发:丘陵山区100~600公顷(1500~9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3 00亩),片块不超过10片;平原地区400~2000公顷(6000~30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 少于50公顷(750亩),片块不超过10片。 土地整理:丘陵山区100~1000公顷(1500~15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40公顷(600亩),片块不超过10片;平原地区400~2000公顷(6000~30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 不少于60公顷(900亩),片块不超过10片。 土地复垦:丘陵山区60~400公顷(900~6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300亩),片块不超过10片;平原地区200~1000公顷(3000~15000亩),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 于60公顷(900亩),片块不超过10片。 3.项目净增耕地面积比例:土地开发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60%;土地复垦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40%;土地整理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10%。 4.资金配套:国家根据批准的项目预算安排投资。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原则上按1∶比例配套,其中

土地整理合同范本

合同编号: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承包合同书 项目名称: 发包人: 承包人: 时间:2014年10月15日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制

第一部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承包合同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资金来源: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详见规划设计及图纸)三、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2014年10月15日 竣工日期:2015年4月6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172天。 四、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及相关标准、规范执行。 五、合同价款 金额(人民币大写):叁佰贰拾壹万肆仟叁佰贰拾伍元伍角捌分 ¥(小写): 3214325.58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适用招投标工程) 3、投标文件(适用招投标工程) 4、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单或预算书(适用招投标工程) 5、本合同专用条款 6、本合同通用条款 7、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8、图纸 9、工程量清单 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七、词语含义 本协议书中有关词语含义与本合同第二部分《通用条款》中分别赋予它们的定义相同。 八、承包人承诺 承包人向发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竣工并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九、发包人承诺 发包人向承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合同价款及其他应当支付的款项。 十、合同生效 合同订立时间:2014年10月15 日 合同订立地点: 本合同双方约定签字盖章备案后生效后生效。 发包人:(公章)承包人:(公章)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 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政编码: 115200 邮政编码:115200

一级土地开发整理

一级土地开发 相关资料 深圳市福田房地产有限公司 2011-5-9

二、土地一级开发定义 三、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流程 四、土地一级开发模式 五、核心观点

根据2010年9月10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的通知要求,2011年4月份开始,中国土地一级开发必须采取企业主导模式,而不是以前的国资背景的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开发。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2009年增长69.8%。而2009年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出让金支出明细中显示,2009年土地开发成本大约占到土地出让总价款的60%左右。 目前企业主导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主要有工程总承包模式、利润分成模式和一二级土地开发联动模式等。其中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北京市为代表,如北京市规定企业用自有资金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的,规定利润不超过土地开发成本的8%,这种模式由于利润率不高并不受开发企业的欢迎。 利润分成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土地一级开发完成后出让所得收益扣除开发成本部分,企业和政府采取分成的模式,分成比例大多采取企业70%政府30%,也有6:4或者5:5的。例如建发股份在厦门市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分成比例高达85%,也有部分企业与政府合作时采取工程总承包结合利润分成的模式。

一二级土地开发联动模式尽管利润更高,但投资更大,周期更长,风险更高。不过仍然有不少房地产公司会选择这种模式,除了追逐利润外,政府对二级房地产市场的严控也让更多房地产二级开发企业把目光转向土地一级开发市场。 二、土地一级开发定义 土地一级开发,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国有土地(毛地)或乡村集体土地(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熟地),再对熟地进行有偿出让或转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城市规划功能、竖向标高和市政地下基础设施配套指标的要求,由政府统一组织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按期达到土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土地一级开发是土地出让前的运作方式,开发的主体应是当地政府或由当地政府指定的土地开发企业,而土地一级开发的结果是要使“生地”成为“熟地”,达到出让的标准。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是由政府来操作,也有政府委托企业来做,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或者由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性质的土地储备机构来做。

房地产开发及土地整理知识

取得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使用权的一点基础如下: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1、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办理建设用地委托钉桩; 3、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申请; 4、主管部门实地勘察; 5、土地估价报告的预审; 6、委托地价评估; 7、办理核定地价手续; 8、办理土地出让审批; 9、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10、领取临时国有土地使用证;11、领取正式国有土地使用证;1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返还 二、取得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使用权的相关税费 1、地价款(土地出让金); 2、资金占用费; 3、滞纳金; 4、土地使用费; 5、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 6、防洪工程建设维护管理费; 7、土地闲置费; 8、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 9、城镇土地使用税;10、地价评估费;11、出让土地预订金;12、征地管理费;13、土地补偿费;14、青苗及树木补偿费;15、地上物补偿费;16、劳动力安置费;17、超转人员安置费;18、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19、耕地占用税

所谓一级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出让前,对土地进行整理投资开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城市规划功能、竖向标高和市政地下基础设施配套指标的要求,由政府统一组织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按期达到土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土地一级开发是土地出让前的运作方式,开发的主体应是当地政府或由当地政府指定的土地开发企业,而土地一级开发的结果是要使“生地”成为“熟地”,达到出让的标准。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是由政府来操作,也有政府委托企业来做,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或者由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性质的土地储备机构来做。 土地数量结构即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表现出的差异。 土地所有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享有对自己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一般来说,土地所有权属于财产所有权的范畴。 但是土地所有权相对于一般财产所有权而言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主体的特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