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科学五年级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知识梳理和相关活动安排

小学科学五年级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知识梳理和相关活动安排

小学科学五年级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知识梳理和相关活动安排
小学科学五年级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知识梳理和相关活动安排

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知识梳理和相关活动安排

科学内容

实验内容材料备注1光的行进

1、光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

1、手电筒、小孔板

2、小孔板2照镜子

1、照镜子活动

2、哈哈镜活动

3、镜子

4、不锈钢勺子3研究透镜

1、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实验1、凹2、凸透镜、蜡烛、屏4七色光

1、做彩虹

1、名片盒、硬币、平面镜、纸片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 尝试制作望远镜。

*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方面:

*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本单元的内容:

1、光的行进

2、照镜子

3、研究透镜

4、七色光

单元教学概念图

第二单元调查

1、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

2、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

3、哈哈镜跟平面镜有什么不同?

4、放大镜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1、光怎样行进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教学重难点: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认识光源

* 光线沿着直线行进的。

* 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分组实验材料: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学生准备: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情境导入。

(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

(2)、猜猜这里的"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2、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2)、学生说,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黑板上。

(3)、介绍光源的定义: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辨别会发光物体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你能分分类吗?

(6)、学生讨论分类说出理由。

(7)思考:会发光的物体都会发热吗?

(8)介绍冷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1)、出示三幅图片,问:光怎样行进?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3)、你们该如何来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4)、布置任务: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纸屏上。

(注意:这个实验最好在暗室中进行效果比较好。)

(5)、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6)、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

(7)、讨论: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4、小孔成像实验

(1)、导入:在古代有个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吗?(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像。

(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孔成像。

(4)、介绍制作方法。

(5)、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

(注意小孔成像实验最好在遮光比较好的教室里进行,这样现象会比较明显。)

(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7)、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因。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2、照镜子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发现镜子的有趣现象

* 从平面镜成像和成像的物点了解镜子的用途

* 利用镜子的特点制作潜望镜。

教学准备:镜子、汤匙、金属面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一、设情境导入

(和学生一起到有镜子的大舞蹈房上课)

1、这间教室有什么特点呀?(有一整面墙都是镜子,我们进来后,镜子里也有很多人)

2、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照镜子吧,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现象呀?

二、识平面镜及特点

1、大家玩一玩手中的一面小镜子,你能发现些什么有趣的现象?

2、生分小组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3、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4、学生可能会发现很多:

镜子里能照出自己;镜子里的左右和物体本身的左右相反;镜子在阳光下可以在墙上照出光斑还能移动;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书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字是反的.

5、你能想个办法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吗?想好可以试一试。

(可以提供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脑后的头发在后面的镜子第一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镜子第二次成像。)

你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了吗?

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镜子的用途很广呢,你瞧!(出示一个简易潜望镜)让一位学生上来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课后大家也可以做一个。

6、如果把两面镜子夹成一定角度把好,把小玩具放中间,你猜镜子里会看到什么?在改变角度会怎样?多试几次吧。

你有什么发现?(夹角越小,看到的东西越多。)

三、联系生活,讨论用途

1、课前,让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别的东西的物体,你找到了哪些?向大家介绍一下。(汤匙的两面、汽车的后视镜、河水面、比较光亮的金属面等。)

3、们照一照,和刚才用的镜子比,有什么新的发现?

(弯曲的面很好玩,照出得像是变形的,像哈哈镜)

师:弯曲的凹面镜和凸面镜,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呢?

(马路上的后视镜,摩托车、汽车使用的后视镜,因为在这种镜子里比平面的镜子看到的东西多)

四、课后活动,小组竞赛

小组根据材料和说明,合作制作潜望镜,进行观察,想想潜望镜为什么从下面能看到上面的物体,下节课向大家讲解。可以把小组的想法画出来。比比那个小组合作的好。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3、研究透镜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 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 制作望远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一、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

(提供材料: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字为什么会放大呢?

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

二、观察凸透镜

1.学生自己观察

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

2.再发给学生两种镜片,与放大镜观察比较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很显然,三种镜片一种是两边凸的,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平的,还有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凹的,但这三种镜片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都可以将字放大。

3.让学生给这三种镜片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三、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小组讨论: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孩子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到室外做一做用凸透镜点燃火柴的实验。

教师讲述:

如果我们把太阳光看成是平行的光,那么通过凸透镜之后,还会是平行的光吗?如果不是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重点研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1.讲述演示:将凸透镜对着窗外,在凸透镜后面放上一张纸屏,观察在纸屏上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汇报:

学生惊奇地发现在纸屏上会出现外面景物的像。

教者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像?和平面镜里的像一样吗?

3.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凸透镜成的像为什么会是倒着的?这和第一节课的小孔成像有联系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是缩小的?有没有放大的呢?

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凸透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可以形成缩小的像

......

4.教师给出新任务:

材料:纸屏、蜡烛、凸透镜

要求:在纸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在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

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要让学生知道需要做哪些记录,要让学生意识到用尺去量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定量实验,为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教师可提醒学生做实验时确保三者(蜡烛、凸透镜、纸屏)有一者不动,每次只能调节另外两个物体。

第二,"每个人做什么事情"。要知道围在一块儿并不是合作,合作应是一个饼图,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每个成员的成败都关系到小组的成败,如果缺少了某个成员的工作,这个任务将无法实现,这个饼图也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圆。可以让学生讨论: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是调整三者的之间的距离,还是测量,亦或是观察、记录等,分工明确很重要,这关系着实验的效率。

学生的记录可以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的,陈述性的语言,一种是图画,还有一种就是简单的符号。

教师指导的策略:

如果小组能发现缩小与放大的像,也就是能发现成像规律,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待会请你们做经验介绍。

如果有些组只能发现一种成像情形的(放大或是缩小),建议他们可以到其他组去看看。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移动凸透镜,"又发现了什么呢?"

如果全班都只是一种情况,那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到另外一种情形。

汇报交流:

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什么发现,哪怕是一丁点的发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有没有发现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思考:为什么会呈现一个倒立的像呢?为什么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呢?

这时把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只需让学生意识到光线从一端透过凸透镜另一端的时候,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发生了偏折,教师无需给出"折射"的概念。

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你们认为要想取得实验成功,哪些很重要?

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失败在什么地方?)

五、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1.让学生说一说,凸透镜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2.比较老花镜与近视镜

学生比较熟悉的是近视眼镜,容易认为近视眼镜是凸透镜片做的,其实不然,教者可以采用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摸,让学生知道近视眼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镜片,通过看,发现在近视眼镜下面看到的是缩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镜一比较,发现老花镜才是凸透镜做的,而近视眼镜恰恰与之相反。

六拓展延伸: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发给学生一面透镜,让学生观察这是一片什么样的镜片?与凸透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给这种镜片起一个名字。

将两面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处面的景物,有何发现?

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看远处的物体就好像是在眼前,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两面镜子的距离从而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一些。调换镜片的前后(将两片镜子一前一后换放),发现将近处的景物变小了,变远了。在孩子的一阵阵的惊喜声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只要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惊喜就够了。教者抓住这种惊喜,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望远镜是什么道理?从而把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认识。最后补充一些望远镜的发明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好处。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4、七色光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难点1.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3.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描述光的颜色

*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 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牛顿与七色光的制作幻灯片。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一、导入

1、以彩虹的图片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暗示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回忆描述一下彩虹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回忆,就让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描述。

2、生一起制造彩虹。制造彩虹最好是选择一个无风,阳光比较好的时间,利用小型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向前上方喷雾,喷出的刹那,就会在水雾中隐隐约约的看到彩虹。

二、探索

1、大家桌上都有一个三棱镜(向学生展示),下面大家就拿着这个三棱镜到阳光下去看看,他与其他镜子的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室外活动。教师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的发现。

3、间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三棱镜后面的彩带。

三、讨论

1、室内讨论彩带的来源。引导学生做出"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类似的科学论断。

2、深入研究

3、关于牛顿发现白光奥秘的故事,配合制作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这一段科学史,然后提出问题:牛顿的发现是什么?人们都不相信,怎样才能说服人们?牛顿使用的是怎样的方法使人信服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刚提出时总会遇到困难,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信服的,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科学讲究证据,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另外也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把七色光合成白光,那就能说明自己提出的论断: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

4、转陀螺合成白光。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七色光合成为白光。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旋转陀螺法、将七种颜色的

光照在一起等。教科书中介绍的是旋转彩色陀螺的方法,要求学生将陀螺的正面按照一定比例依次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彩,让它旋转起来。

5、验不同颜色物体只能透过与之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由不同颜色线条构成的图案,孩子们会有惊奇的发现:有的线条消失了,换种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原因是某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这一种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起来图案发生了改变。这个原因不要求孩子们解释,只要求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但可鼓励他们课后继续研究。

6、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先混合,看他们运用这三种色光能混合出什么颜色的色光,然后再将三种色光混合起来。孩子们会发现用这三种色光合成了白色光,与之前的七色光合成白色光相比较后,教师可告诉他们这就是光的三原色,用他们可以混合出其他的各种色彩,并鼓励他们课后研究用三原色可以还可以混合出哪些颜色。为了使整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一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使室内光线尽可能的暗,使手电筒的光线尽可能集中。可在教室里拉上窗帘,用纸桶将手电筒的光聚合,将三色光照射到白色纸张上,使对比强烈些。

四、欣赏

欣赏大自然缤纷美丽的图片。出示一些颜色鲜艳,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给学生观赏,愉悦他们的视觉,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下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地球的运动: 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

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古代的计时工具 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 钟面 2.机械摆钟摆绳 钟摆 摆锤 摆幅无关 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 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二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1.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的力。 2.向里(推)能把门打开,向左边(拉)能把窗户打开。当你力气(小)的时候会推不动箱子。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 3.用力拉橡皮泥,橡皮泥会发生(形状的变化)。5.用力压,能把橡皮泥压(扁);拉一拉,可以让橡皮泥变成(长条形),接一搓,橡皮泥会变成(圆圆)的形状。 6 .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体积或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7.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我们对物体用力,再慢慢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现有的物体(能)恢复原样,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原样。 9. 打开门,关上窗,(推力)(拉力)来帮忙:力的作用效果多,会让物体(变形状)。 10.春天来了,(燕子)开始筑巢了,天气变得(温暖),柳树抽出(新枝),农民伯伯下地(耕种)了。 11.大雁会在春天飞向(北方)。 3.春天(白天)变长,(夜晚)变短。 12.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 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13.(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 14.夏天天气(炎热),动物(活跃),植物(茂盛)。 15.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候,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16.我们在夏天经常穿(浅色单薄)的衣服。 17.(春风)徐徐,繁花似锦;(夏日)炎炎,绿树成荫。 18.蚂蚁跑来跑去,他们生活在(土壤)里。 19.生活在土壤里的有(蚯蚓),(蚂蚁),(田鼠)等动物。 20.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21.蚂蚁是非常小的,我们可以利用(放大镜)来观察蚂蚁。 22.校园的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 2.小草生长在土壤里,并需要(浇水)。 23.植物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 4.小草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和养分 24.我们种豆子需要经过(松土)、(浇水)、(浸种)、(播种)、(出苗)等步骤。 25.通过对植物进行(浇水和不浇水)、(黑暗和阳光)的对比实验,我们发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与(阳光)。 26.对比试验是指设置一个(实验对象),两个或两个以上(干扰因素),通过比较得出不同因素对此实验对象的影响。 27.你在西,我在东,(方向)必须要讲清;要想准确说(位置),离得远近须说明。 28.早晨太阳在(东方),我的左边是(北),教学楼在我的北边。 29.我们看地图时,首先应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0.我们可以通过(参照物)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31.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 (参照物) 、(方向)和(距离)。 32.我们可以通过建立 (坐标轴) 确定方向和距商。 33.做好一名导游首先要掌握景点的(位置)和(方向)。 34.导游主要工作内容为引导游客感受山水之美,解决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并给予游客 (食)、(宿)、(行)等方面的帮助。 35.画图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原则。 36.我们画校园图需要用的工具有(白纸)、(铅笔)、(橡皮)、(直尺)。 37.(校园模型)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描述校园。 38.我的校园什么样,观察(位置)和(方问);绘制准确(平面图),做出模型真漂亮。 39.我们经过(剪操场)、(捏花坛)、(画房屋)、(做国旗)、粘在(底板)上,最终完成校园模型。 40.如果我们的模型还有物体位置不够准确等缺点,我们应该继续(改进)。 41.制作校园模型我们需要(胶水)、(彩带)、(剪刀)、(卡纸)、(颜料)、(胶帯)、(铅笔)等材料。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类 ●《冷与热》 ●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 缩。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 计。 ●3、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 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 ●《溶解》 ●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微粒是均匀地分散的,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可溶物质和不 可溶物质。 ●3、我们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以及搅拌等。 ●4、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5、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等多种 状态的物质之间。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电》 ●1、发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 人死亡的电)5500V以上是高压电,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2、我们将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直流电一般比较安全,交流电 一般比较危险,不安全。 ●3、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在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中,电从电 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电线、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 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 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所以一般在电线中间安一个开关。 ●6、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 物质叫绝缘体。例如金属是导体,铜、铁、铝、锌、大地等是导体;丝绸、陶瓷、塑料、橡胶、干木材、空气是绝缘体。) ●7、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因为大树容易遭雷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 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 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 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 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 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 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 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 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平视。 2、测量水温的方法是:①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②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工具: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桌椅、铅笔、橡皮等 2、常见的工具的功能及用途: 剪刀的特点及用途:剪刀有两个刀刃,两刃交错可以开合,是剪布、纸、绳等的片状或线状物体的便捷工具。 3、剪刀与刀和钳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刀都有刀刃 钳子能绕固定轴转动,省力 不同点 刀只有一个刀刃,且没有支点。剪刀有两个刀刃且有支点钳子的头部厚重,未开锋。剪刀刀刃锋利 3、一般拧螺丝时,多数螺丝是往右拧时是紧,往左拧是松即顺时针是拧紧,逆时针是松 4、连线 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六角螺丝 一字螺丝刀扳手、活口扳手十字螺丝刀内六角螺丝刀 5、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制造的物体 6、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人工制造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 提供了很多便利。 7、纸的制造过程:木屑——制浆——抄纸压光——纸张 8、举出废物再利用的例子: 废旧的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金属制品,以及废掉的电池、手机、电脑都可以再利用

8、秋、冬季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 秋季天气变凉了,人们都穿上长袖长裤了,谷子、玉米、南瓜等 很多农作物都成熟了,人们还可以收获苹果等食物。很多树叶开 始变黄或者变红,大雁南飞,蝴蝶也不见了。 冬季天气寒冷,还会下雪,人们开始穿上厚厚的衣服。熊、蛇、 青蛙等动物开始冬眠。落叶树木开始休眠,常绿植物生长减慢, 草木枯黄。 9、常见的磁铁的形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磁 铁可以直接或者隔着一段距离吸引含有铁、镍的材料。 10、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若一块磁铁摔断了每一段仍 然存在着两个磁极。若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形成新的磁铁,这 块新磁铁仍然存在两个磁极。 11、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静止后两段分别指向南北,指南的一 端叫做南极,也叫 S 极,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也叫 N 极。 12、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左右两端,环形磁铁的磁极在上下两面。 13、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14、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标有红色或 者其他特殊标记的一端是N 极,指向北方。 15、在使用指南针时要先把指南针水平静置,等待指针停止转 动,然后转动底盘,让“北”与N 极重合,最后根据刻度,确定 周围方向,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年级科学必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观察过的事物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3、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1、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大小、气味、冷热、轻重等。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2、哪些科学仪器能帮助我们观察?答:医生用听诊器帮助诊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科学家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星空。另外还有放大镜、潜望镜、胃镜、潜水仪等 3、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相同。 5、给我们的文具分类:(1)按“大小”分,可分为大型文具、中型文具和小型文具;(2)按“用途”分,可分为书写类文具和工具类文具; 6、温度计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测量物体的温度时,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限度。不同的温度计可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什么?):(1)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 10、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的。相同的环境中,水量少的降温快,水量多的降温慢。 11、加快热水降温速度的方法有:吹一吹、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入冷水中、两杯子倒。 12、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13、”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三单元水的科学 1、像(水)、(牛奶)、(酱油)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2、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4、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5、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二年级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科学知识点.doc

二年级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科学知识点 【篇一】 青少年,向烟草说不 5月26日,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十一学校举办了以“不吸烟我健康我时尚”为主题的2018年世界无烟日青少年控烟活动。 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为6.9%,尝试吸烟率为19.9%,还有1.8亿儿童遭受二手烟的危害。青少年正处在发育时期,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对他们的危害更大。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伴随一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李浓副司长指出,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控烟工作,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政府、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制定控烟政策,建设控烟支持性环境,加强控烟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控烟的社会氛围。 据记者了解,自2016年始,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试点建立青少年志愿者团队,通过志愿者联盟组织开展控烟活动,让学生成为控烟活动的主体。今年,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于在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了“全国青少年控烟志愿者联盟”,呼吁青少年加入,参与控烟志愿者的控烟活动,开启了全国青少年控烟的新篇章。

李浓认为,组建青少年控烟志愿者联盟,目的就是动员更多的青少年行动起来,除做到自己不吸烟外,还鼓励他们承担控烟的社会责任,推动青少年控烟工作,培养学生担当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孙佳妮认为,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因为烟草而导致的疾病,如果我们现在什么也不做,这个数字只会呈指数上升。 中国减少烟民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全世界减少烟民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因为中国烟民占全球的1/3,烟草消费占全球的44%,中国的控烟做好了,不仅保护了国民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全世界的巨大贡献。由于烟草业的营销和广告,把烟草包装成时尚、酷炫、优雅的代名词,让其成为了青少年炫耀的装饰品,并且*青少年更多的关注。不管烟草业如何变换花样进行营销,也不管烟草如何强大,只要大家有敢于直面烟草及二手烟危害的勇气及投身于控烟活动中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带动更多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一个无烟的未来,希望志愿者们敢于向烟草说"不"。期待今后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控烟队伍,出现在控烟的舞台上,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控烟队伍增加新生力量,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篇二】 2018年5月25日是第12届“5·25全国护肤日”,在5月25日召开的2018护肤宣传日主题活动上,中国医师协会发布“清洁、保湿、防晒”指南的科普解读版,向公众推广、传播正确的护肤知识。活动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北京协和医院承办。 每天都在洗,你洗对了吗?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清单(背诵版)

教科版三下科学第 1 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 1. 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 . . .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 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 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生地日行八万里. 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 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

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 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 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8.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 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10.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11.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12.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 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13. 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1、小小工具用处大,生活处处需要它。 2、怎样才能把纸整齐的分开?用小刀割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切开。在这个过程中小刀、剪刀、裁纸刀都是工具。 3、剪刀的种类可真多,有常用的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它们都有两个刀刃,但刀刃形状不一样。 4、剪刀的特点:有两个刀刃;中间有轴,可以开合;用来剪东西。 5、用剪刀尖剪细叶,用花边剪刀剪花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6、螺丝的用处可真大,用螺丝和螺母可以把有孔的带条连接起来。 7、螺丝的种类很多,有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 8、用扳手可以拧六角螺丝,用钳子也可以拧六角螺丝。 9、十字螺丝要用十字形螺丝刀固定。 10、人工制造的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11、拧螺丝的步骤是握住、插紧、拧动。 12、拧螺丝时向右为拧紧,向左为松开,在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13、山水草木,秀出自然世界。舒适便利,智造人工生活。 14、树是自然生长的,小草是自然生长的,绿萝是自然生长的。塑胶地面是人工制造的,衣服也是人工制造的。 15、大自然里有山,有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 16、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

17、木屑可以造纸,造纸的过程是:木屑、制浆、抄纸压光、卷纸、纸张。 18、用废纸作原料可以制造再生纸。 19、秋风吹,树叶飘;冬天到,穿棉袄。 20、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大雁排着队飞走了。 21、暑假时我们穿短袖衣服,秋天到了,我们开始穿长袖衣服了。 22、我们可以用美丽的树叶制作好看的书签和小贴画。 2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24、玉米、苹果、南瓜等都是我们的美食,它们都在秋天成熟。 25、秋天的收获按用途可分为食物原料和纺织原料。 26、食物原料有玉米、稻谷、南瓜、柿子、梨等。纺织原料有棉花、亚麻。 27、一年四季收获多。春天摘樱桃,夏天摘西瓜,秋天收谷子,冬天收白菜萝卜。 28、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小虫子不见了,树叶飘落了,动物冬眠了。 29、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冬天的特点不尽相同。昆明四季如春,被称为“春城”。上海比较冷。哈尔滨非常寒冷。 30、冬天游戏趣味多,比如做冰灯、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溜冰等。 31、磁铁按形状分可以分为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 32、磁铁形状真不少,吸引物体本领高。转来转去指南北 ,相吸相斥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小学科学必背科普知识汇总

小学科学必背科普知识汇总 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3、“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B、女角 4、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

C、戌 6、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8、“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9、“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 A、大草原 B、盛产羊毛的地方 C 、众多宫殿 D、美丽的地方 10、《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A、玄奘 B、鉴真

11、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2、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B)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13、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D)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15、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B) A、阴阳五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