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

[论文关键词]:度量衡;古代东西方;发展过程

[论文摘要]:古代东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同时其发展又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计量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中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古人就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的律名。

古埃及、波斯等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过程[2,3],与古中国度量衡起源十分相似,只不过不同文明的度量衡在产生时间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 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 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齐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 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着,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三、国外古代的度量衡[2,3]

(一) 古埃及度量衡制度

在古代的东方,是以胳臂定为一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埃及的象形文字“肘尺”就是形象地画出了胳臂之长。古代东方各国之间,很早就进行着各种物资交易。当时各国均以金银为价值的媒介,故以重量为单位。埃及的重量单位即承袭了苏美尔时期的塔连特、西克勒制。公元前12世纪出土的壁画和草纸卷上,常见用天平作业的图画。由于尚未出现铸币,因此每一笔交易都要以金银的重量为准。

这时期天平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度量衡器具。埃及早期的量器,是公元前2900年的“铜质容器”。

(二)古代巴勒斯坦的度量衡

古代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公元前16-公元前14世纪,游牧的希伯来人部落进入巴勒斯坦。公元前5世纪,犹太教就逐渐形成了。犹太人给予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编撰了《圣经》。在《圣经》一书中多处见到以“肘”作为一个长度单位。“肘尺”最早见于关索不达米亚的苏关尔王国.后来被埃及继承。《圣经》中所见的容量单位也有歌珥、西亚和罗革。《圣经》中还强调使用经过校准的度量衡器。在政教合一的时代.“庙定”度量衡器也就是国家法定的最高标准。

(三) 古波斯国的度量衡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族人居鲁士(前558—前529)领导下,建立了波斯王国。波斯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从部落联盟一跃成为世界上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大流士根据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铸币制度。规定中央政府有铸造金币权:各行省可铸造银币,自治城市只允许铸造铜币。金币有统一、准确的重量,即每枚重1西克勒(约合今克),称“大流士币”。

四、结语

古代中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中国古代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计量的萌芽情况;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巴基斯坦、波斯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古代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因为脚、胳膊、肘不一样长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很快地就有了统一标准,于是度量衡的萌芽就出现了。

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兴修水利,建造城垣,制造兵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等等,都离不开度量衡的技术保障。中国古代统治者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的。其他地区度量衡的起源也是如此。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测量,而度量衡是测量的科学,因此度量衡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度量衡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钱币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们互相促进,携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丘光明.黄钟、累黍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中国计量,20XX(2):45-48.

丘光明.古代埃及的计量[J].中国计量,20XX(3):37-38.

丘光明.古代巴勒斯坦和波斯的度量衡[J].中国计量,20XX(8):45-47.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丘光明.计量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

邱隆.中国古代计量发展史话[J].中国计量,20XX(11):29-31.

张钟华.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辉煌成就及现代计量的自主创新[J].中国计量,20XX(5):6-8.

艾学璞,王立新.对中国古代计量“三量”、“四量”和“五量”之说的探究[J].中国计量,20XX(5):45-47.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考古与文物,20XX(3):89-96.

关增建.中国古代计量的社会功能[J].中国计量,20XX(6):37-40.

川教版历史九上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随堂练习

第二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意大利人 D、希腊人 2、有一位旅行家,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在中国一住就是17年,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此人是 A、穆罕默德 B、亚历山大 C、马可?波罗 D、屋大维 3、《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记述的中国见闻的时期是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北宋 4、下列在东西方文化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 A、《罗马史》 B、《马可·波罗行记》 C、《伊尼特》 D、《历史》 5、在世界古代史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埃及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6、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的是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希腊人 7、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是的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西亚人 D、埃及人 8、世界古代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埃及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印第安人 9、、把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发明传到西方的是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土耳其人 10、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1、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12、今天的0、1、2、3、等数字符号的发明者是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两河流域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印度人能力提高典型题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同步练习】《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川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苏凤 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的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希波战争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马可·波罗来华 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东京 C.元朝的大都 D.明朝的北京 3.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记述了东方经历与见闻,后来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憧憬和向往的是( ) A .《荷马史诗》 B .《天方夜谭》 C .《大唐西域记》 D .《马可·波罗游记》 5.马可·波罗的书几次出版均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意大利人崇拜马可·波罗,纷纷给孩子起相同的名字 B.意大利人嫉妒马可·波罗,故意丑化他 C.意大利人既向往东方的财富,又怀疑马可·波罗的描述 D.名字相同纯属巧合,无足为怪 6.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码,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 A.印度人、阿拉伯人 B.罗马人、阿拉伯人 C.阿拉伯人、阿拉伯人 D.中国人、阿拉伯人 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欧洲人的手。”结合历史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 8.“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马可·波罗远行中国的史实,告诉我们应该具有( ) A.开放与交流意识 B.爱国意识 C.民主与法制意识 D.历史是非观念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世界史·古代史》 材料二马可·波罗在这部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中国都市的繁华、江南如画的风光、各地丰富的物产和风土人情;盛赞在中国随处可见的丝绸、瓷器、香料、金银和珠宝;并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印刷、货币、驿政和造船等情况。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欧洲人惊叹为“天外奇谈”。马可·波罗告诉他们,他还没有说出自己见闻的一半。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的这部书指什么?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请你对“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作一概括评价。 (4)你认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 [论文关键词]:度量衡;古代东西方;发展过程 [论文摘要]:古代东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同时其发展又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计量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中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古人就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的律名。 古埃及、波斯等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过程[2,3],与古中国度量衡起源十分相似,只不过不同文明的度量衡在产生时间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 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 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 引=10 丈=100 尺=1000 寸=10000 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 即1 斛=10 斗=100 升=1000 合=2000 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xx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____年__月__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xx—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 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

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度量衡量词起源中品人文精神华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一脉传承,中国古代有关度量衡文化也不例外,其中在度量衡字词造字造词中人文精神体现尤为明显。 度量衡在我国诞生很早,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它随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需要而产生,由粗而精,渐趋完善。我国最早的度量衡著作于西汉末年诞生,由律历学家刘歆主持整理编纂出收入《汉书·律历志》。我国第一部集大成字书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换句话说,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本字典了,其中也有了许多对东汉时期的度量衡量词收录和解说。这里结合其中度量衡词语略品我国从古时起就博大的人文精神,也请老师指正。 一.《说文解字》收录度量衡量词内容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将度量衡量词分为三组:度即长度,量即重量,衡即容积,下文从度、量、衡三个类别来归类分析量词: 1.度——长度单位量词 度,指用尺度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即长度单位量词。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长度单位量词有:寸、咫、尺、丈、寻、仞等等,如: 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 丈,十尺也。 寻,绎理也。……度,人之两臂谓寻,八尺也。 仞,伸臂一寻,八尺。 另外,“匹,四丈”是专用于布帛的量词。 2.衡——重量单位量词 轻重的计量是从谷物开始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学会了种植业为了分配劳动成果而开始有意识的对重量单位创造。《说文解字》中收录的重量单位量词有从禾部的、也有从金部的和一些其他部首的,如: ,五稷为。 ,布之八十缕为。 铢,权十分黍之重也。 ,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周礼》曰:“重三。”北方以二十两为。 , 锱,六铢也。 锤,八铢也。 钧,三十斤也,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doc 14页)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3 / 14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依赖他人是无能的表现,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接受施舍,那有损自己的尊严。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信仰,劳动,利益,观点,时间。你自己独立,也尊重别人的独立。 尊重隐私:无论关系远近,都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这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学校,工作单位。 讲究平等 东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基点的“集体主义”。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中文摘要: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同时推动着社会制度、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关键字:东西方、文化、发展、推动 1、古代东西方文化特点 1.1、古代东方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是指世界东方即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它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也有一些属于共性的特点:第一,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先人如何说,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古代东方先民直观思维的遗风,很容易使人们把远古初民与想象中的神明连结到一起,并加以理想的描绘,涂上一层神圣、贤明的光圈。第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它有利的一面是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准备了宏深的条件,表现出人类灵性的一种自然状态,容易产生由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的激情,有利于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不利的一面则是往往限制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容易激发出科学技术的发明。第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这种神秘主义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它通过非常规的认识途径来昭示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提示人生真谛,它们对于直观和体悟的过分强调,往往使人们从感觉出发而最终又摆脱感觉经验。尽管这样,神秘主义还是从负面反衬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而且,只要社会尚未达到理想的美好境界,人类受到社会变化的压力,自然有一种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获取理想的补偿。第四,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1.2、古代西方文化特点 1.2.1、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希腊人所创设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达到了极致。一切官职均由选举和抽签产生,权力的世袭、垄断和特权制得以废除。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古代世界发展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则会保证民主政治得以顺利实施。希罗多德早就体会到了其真义。他借别人之口宣传民主政治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更具体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他讲道:“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公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罗马共和时代也曾实行过民主政治,虽然日后的罗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体制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却一直贯穿其中。在帝国时代,帝国范围内罗马公民权的扩大和统一,以及遍及帝国境内的自治城市的繁荣不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续,而且还对古典传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

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课标要求】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马可·波罗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东西方的战争,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去感悟一下。(出示课题:第2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和民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元朝时就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作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吸引他来到中国的?在那个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年代他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 一、马可·波罗东游 (师导)刚才我听见很多同学说出了马可·波罗的名字,他是哪国人呢?(学生容易答出是意大利,并要求记住)为什么元朝时的中国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出示小标题)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xx古代度量衡换算xx古代度量衡 尺(cm)斗(l)斤(g) xxxx 22.5 1.94 256 东汉 23.04 1.98 222.73xx24.12 2.023 222.73xx24.45 2.02 222.73xx29.51 5.944 668.19xx31.1 5.944 596.82 xx 30.72 9.488

596.82明31.1 17.037 596.82 清32 10.355 596.82 民国 33.3 10 500 xx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xx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 中国位于东亚,巍峨的崇山峻岭和延绵的戈壁沙漠把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西部地区隔离开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不仅见诸文献,而且还反映在考古学上。经过考古工作者长期的艰辛工作,中国境内发现了不少西方制造或与西方有关的文物古迹,它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先秦至公元3世纪左右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内容作一概述。[1] 一、纺织品 20世纪前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我国新疆楼兰发现了一块彩色缂毛残片,时代为东汉晚期。在这块羊毛织成的纺织品上,残存着“十足希腊罗马式图案的赫密士(Hermes)头部”(插图1)。[2]赫密士(又译作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掌管贸易、旅行、竞技等(插图2)。赫密士还是众神的信使,为神祗们传递信息。他的标志是手持双蛇杖(caduceus)。在有些现代世界的一些国家中,这种双蛇杖依然作为医生或医学的一种象征,如美国军医部队(U.S. Army Medical Corps)就以此为标志。在斯坦因

所发现的这块羊毛织品残片上,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双蛇杖图案。这块彩色缂毛织物,应当是从地中海地区输入的。 新中国建立后,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毛织品。有学者在对这些毛织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中的普通毛织品是当地土产的,而高档毛织品则来自葱岭以西地区。这些外来的高档毛织品都是在丝绸之路所经的遗址中发现的,它们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栽绒织物,其组织结构如地毯。此类毛织物如果按照栽绒织扣方法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作三式:结吉奥狄斯(Ghiordes)扣,结生纳(Senna)扣,结半环形扣。吉奥狄斯扣起源于现在土耳其的西部,生纳扣起源于伊朗的西北部,半环形结扣的发源地则不清楚。第二类是毲织物,其织造工艺为局部挖织花纹。这种毲织工艺的发祥地是小亚细亚,波斯语称其为gilim,汉代中文文献所说的毛织物“罽”很可能与此波斯语有关。研究表明,新疆出土的外来毛织品并非来自一个产地,而是产自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周围的不同地区。例如从这些毛织品的题材及风格上来看,有的是两河流域风格的狮形图案,有的则是希腊风格的马人图案。再如,第一类栽绒织物结扣方式的多样性,也说明了这些毛织物的多种来源。[3] 在这些外来毛织品中,不乏珍品。最著名的有1984年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中出土的一件彩色毛织壁挂,时代为公元1-2世纪(相当于东汉时期)。[4]这件壁挂出土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导学案川教版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 导学提纲 一、马可·波罗东游 马可·波罗是_________著名的旅行家,1271年他随父亲和叔父沿____________东行,经三年多跋涉来到中国。在中国,他很快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并受到了________皇帝的信任,委以官职。他侨居中国17年,除在京城任职外,还受皇帝之命巡游外省和出使_____、_________,足迹遍及中国许多地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后来他回到意大利,口授了《________________》一书,详细描绘了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见到的新奇事物。此书在欧洲引起轰动,对__________________重要作用。 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在实践中,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发明了0至9十个数字符号,称为________。 与此相应,他们使用了较为完备的______________计算法。数码的发明使记数和计算变得简便易行。阿拉伯人吸收这套数码,并编写出专门介绍数码的书。大约在________世纪,这套数码经阿拉伯人传入______,很快被欧洲人采用,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此后,十个数码在世界各国流行,成为通用的数字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 )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意大利人 D.希腊人 2.有一位旅行家,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在中国一住就是17年,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此人是 ( ) A.穆罕默德 B.亚历山大 C. 马可?波罗 D. 屋大维 3.《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记述的中国见闻的时期是 ( )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北宋 4.下列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主要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学习中国的语言②任职京城③受皇帝之命巡游外省 ④代表中国出使缅甸和南洋⑤撰写《马可·波罗游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5.在世界古代史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 A.埃及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6.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的是古代 (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希腊人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学技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 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思想 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作物品种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