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女娲造人》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女娲造人》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女娲造人》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女娲造人》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女娲造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

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2.下列加横线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娲(wā) 澄澈(chéng) 掘起(jué)

B. 灵敏(mǐn)寂寞(mò) 幽光(yōu)

C. 掺和(chān)踪迹(zōng)捏泥人(niē)

D. 蓬勃(péng) 绵延(mián) 模样(mó)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仿照下列例句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山间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0分)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

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

(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

娃娃样的小东西。( )

(3)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

喊:“妈妈!”

(2)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6.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

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下一条枯

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

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

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略睡一睡疲倦不堪绝妙幽光

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

A、B、C、 D、 E、

第①段划线句属于_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答:

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答:

7.女娲补天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是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擎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擎天的柱子被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撞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堵住了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

天是被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天?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选文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排除AD;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故选C。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

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

关系、并列关系。

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

系,方可得出答案。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拼写字音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

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

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做题时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D项中“模”读音应为“mú”。故选D。

3.【答案】谦虚的人,并不因为成功而骄傲自满;乐观的人,并不因为挫折而垂头丧气。【解析】

4.【答案】(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

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

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其次在概括时要逐句分析,不要丢落。学生

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即可。(1)心理描写;(2)动作描写;(3)神态描写。

5.【答案】(1)不能删去。“刚一”与“就”呼应搭配,表示两件事是紧接着发生的,说

明人类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2)不能删去。“赶紧”写女娲毫不拖延,表明女娲造人心切,塑造了一个勤劳热情的人类母亲形象,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表明看法,回答“能”或“不能”,接着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即可。(1)不能删去。“刚一”与“就”呼应搭配,

表示两件事是紧接着发生的,说明人类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若删去就没有

这样的表达效果了;(2)不能删去。“赶紧”写女娲毫不拖延,表明女娲造人心切,塑造了一个勤劳热情的人类母亲形象,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6.【答案】【小题1】

大致、简单。忍受,能支持。极、极端的。幽暗。

【小题2】

⑤③②④①

【小题3】

景物;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小题4】

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

【小题5】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句话就能体现出。

【解析】

(1)略

(2)略

(3)略

(4)略

(5)略

7.【答案】【小题1】

神话

【小题2】

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了,他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天给撞破了。

【小题3】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小题4】

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的分析判断能力。本文写的是作者幻想中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符合神话传说的特点。(神话传说是由人们幻想中的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妖、精、魔鬼、上帝、天使、龙、凤动植物等从而编造出来的故事。)所以属于神话。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阅读文本可知,天是被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弄破的,因为和火神祝

融打仗,水神被打败了,他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天给撞破了。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一段一段地找,万万不能粗枝大叶。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另外做这类题还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女娲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注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的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分析能力。熟读原文,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此类题必须反复熟悉全文内容,因为文章主题是贯穿全篇的,它存在于全文总体之中。本文属于神话,结合神话的特点分析,选文所写的内容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