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数学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理测量

2.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4.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5.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6.下列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操作正确的是()

A.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上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7.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l—7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8.通过下列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小白鼠放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

(2)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瓶壁和液面会出现一些白色的固体物质,说明 .

(3)夏天盛放冰块的杯子外壁常常附有一层水珠,说明 .

9.探究实验:专用仓库要求控制库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对库内气体进行取样检查,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库内气体的试样?

参考答案

1.B

2.B正提示:描述实验时的现象一般不能将生成物的名称说出]

3.D[提示: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发出黄色火焰,没有白烟产生]

4.B[提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这是因为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5.B[提示:氧气可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木条燃烧不旺,故B错误]

6.C正提示:玻璃片应从一侧往另一侧推,玻璃片应在水中盖住,不能取出后再盖,集气瓶集满气体后不能放在水中]

7.B[提示:氧气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熄灭]

8.(1)空气中含有氧气(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3)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9.可用以下方法,仪器:注射器及封口或集气瓶及玻璃片;操作方法:先将100mL注射器推到顶,到仓库抽取空气,并密封气体样品,或先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拿到仓库,然后将水倒尽,再盖好玻璃片拿出仓库,即收集到仓库内的空气.其他方法只要简单、合理亦可.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授课人:梁文海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是在上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以镁、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剧烈程度引出本课题,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含义。会读、会写并熟记常见金属的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复习回忆一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思路解析:要了解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验能力。 答案:实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化学原理科学探究 2.通过学习教材上关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你能总结一下化学学习的特点吗? 思路解析: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教材中总结了关于化学学习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了解,以指导今后化学的学习。 答案:(1)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化学 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观察、记录、描述、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本题考查蜡烛点燃过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石蜡硬度较小。 答案:A 2.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空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答案:B 3.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解析:氧气、空气均可以助燃;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氧气含量低,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C 4.正确量取8.5 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思路解析:选择仪器时应该选择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最接近的量筒来量取。 答案:D 快乐时光 简单的问题 某生物学教授常到各大学去讲授《遗传学》。 有一次在去讲课的途中。司机对他说:“教授。我听你的课已不下五十次了。我已记得滚瓜烂熟。我敢说,这堂课我也能教。” “哦!是吗?好啊!那等一下我们互换角色!” 到了学校。司机果然去讲课。且一字不误地把课上完。但正当他要离开时,忽有一个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试题及答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达标 1.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1·广东中考)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S+O 2点燃 SO 2 B.2H 2O 通电 2H 2 ↑+O 2 ↑ C.C+2CuO 高温 CO 2 ↑+2Cu D.Al(OH) 3+3HCl ==== AlCl 3 +3H 2 O 3.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4Fe+3O 2点燃 2Fe 2 O 3 B.Fe+H 2SO 4 ==== FeSO 4 +H 2 ↑ C.2Fe+6HCl ==== 2FeCl 3+3H 2 ↑ D.2Fe+3CuSO 4 ==== 3Cu+Fe 2 (SO 4 ) 3 4.(2011·北京中考)能与无色硝酸银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的金属是( ) A.铝 B.铁 C.铜 D.银 5.(2011·鸡西中考)把金属X放入Cu(NO 3) 2 溶液中,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若 放入Mg(NO 3) 2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Cu、M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 序正确的是( ) A.Mg、X、Cu B.X、Mg、Cu C.Mg、Cu、X D.Cu、X、Mg 6.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 A.Zn能与AgNO 3 溶液反应,置换出Ag B.Zn能与稀硫酸反应,Ag则不能 C.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n,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g D.Zn的熔点为420 ℃,Ag的熔点为962 ℃ 7.(2011·长沙中考)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B.铜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C.钢是纯净物 D.银能把铁从氯化亚铁溶液中置换出来 8.把铁粉放入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到的固体中一定没有的是( ) A.锌 B.铁 C.铜 D.银 9.农业上配制波尔多液(CuSO 4 溶液)时,不用铁桶盛装,原因是_____________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从教学目标来看,将原来的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俱为一体。从课程内容来看,将化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影响的内容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从教学方法来看,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化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要将化学知识融合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时让学生真正理解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过程探究和设计探究,培养他们科学实

习题资源—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5.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B.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 C.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D.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6.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氯化钡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 7.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正确量取8.5 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9.化学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一发生事故也不必惊慌,要冷静地处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 C.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布扑灭 D.不慎将白磷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扫入垃圾桶中 10.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 二、填空题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石灰水涂刷墙壁,就是利用了石灰水的这一性质。使得墙壁越来越硬。实验室配制 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气体。 4.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氧气可以支持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 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 换)。 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引入导读:提出思考问题。读引言思考:铝为何具抗腐蚀性,其它金属如 何?化学性质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怎 样? 明确课程目的, 引导关注重点。

规律建构1 导思:1.同学们在猜金 属的游戏中,发现了它 们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 异性吗?2.通过发现, 我们能粗略确定这些金 属的活动性吗? 为了寻找差异性和规 律性,我们是否还可以 根据以前的学习、生活 经验来寻找规律呢? 讨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Mg、Al、Zn、Fe都 能与氧气反应,但剧烈程度不同,初步归纳 活动性:Mg>Al、Zn、Fe 讨论与发现:学生从教材及生活中经验:“真金 不怕火炼”,铜制品(如铜锁)裸露保持光泽, 铁制品裸露易生锈等事例归纳规律并互动评价。 活动性:Mg、Al>Fe、Cu>Au 或:Mg>Al、Zn、Fe>Cu>Au 发现:仅凭上述探究,还很难更广泛找出金属的 活动性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 仅能从最基本的认 知层次初步归纳少 量金属的活动性顺 序,存在的问题, 继续为后续的探究 留下悬念 问题链接引导联想:上述探究初 步找出了一些金属的化 学性质和活动性规律, 但要更广泛探究金属活 动性顺序规律,须另辟 蹊径进行探究。 多媒体引导:(在第七 单元探究酸雨的模拟实 验时已经留下伏笔) 讨论:1、这一现象能否反映出镁、锌的活动性 顺序? 2、能否类似用这一方法探究镁、锌、铁、铜等 金属的活动性? 将不同的探究方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 验搭建联结的桥 梁,同时发展运用 已有知识探究新知 识的能力,发展学 生在事物间建立联 系,进行组合、移 植等创新思维策 略。 规律建构2 引导学生对新的探究进 行猜想、设计、结果预 测 讨论:探究目的;哪些金属可与酸反应?剧烈程 度;原因如何? 猜想并预测:镁、锌、铁、铜在酸(盐酸、稀硫 酸)中的可能化学行为? 进一步学习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发 展学生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作风,为规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通州市金沙中学季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 顺序。(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学习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学习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学习策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进行科学探究实施知识的建构。 基本流程: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具体实施: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结论与规律。 活动性:活动性:活动性:金属活动性 Mg、Al>Zn、Cu>Au Mg>Zn>Fe>Cu Al>Cu>Ag 规律的形成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教学准备 1.仪器:仪器: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药品: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稀盐酸或稀硫酸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 空气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 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二板块你应尽力完成,第三板块则由你决定取舍) 第一板块本课题你学到多少基础知识?不妨检测一下。(约18min) 1. (023;20s)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农作物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加速臭氧层破洞⑤使全球变暖⑥形成酸雨 A.①③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⑥ 2. (023;5s)下列哪种行为目的不在于保护大气()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B.使用清洁能源 C.积极植树造林 D.回收废旧手机电池 3. (022;5s)右图是一台复印机,它利用了下面哪种物质的性质()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氮气 4. (018;30s)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由和 组成的结论。但这个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因为这两种气体的体积只占空气总体积的和,这两个数据总和还达不到100%,说明空气还含有其他少量气体,如空气中还含有等。 5. (028;10s)红磷是一种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是一种色、于水的体。 6.* (041;30s)下面提供一些物质,请判断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并用直线连起来 纯净物混合物 矿泉水铁面包五氧化二磷海水可口可乐红墨水氧气氖气自来水 7. (023;20s)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他给化学家提出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要 。 8. (018;20s)根据下列的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哪些物质并写出物质的名称 (1)打开冰箱,立即有水雾出现,说明空气中含有; (2)老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3)石灰水长期放置于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含有; 9. (020、028、023、006;6min)右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钟罩中的水面上的体积已经分为5等份,并标有刻度a、b、c、d),请根据实 验回答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答:。

九年级化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目标]: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学会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重点]: 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难点]: 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银白色)。在实验室使用镁条时都需要将镁条打磨后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呢,这是由于镁条在常温下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镁条表面生成氧化膜,因此,使用前需要打磨。还有那些金属是如此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我们学习过金属中,常温下,镁、锌、铝都会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以铝为代表,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学生):氧化铝 (教师):化学反应方程式:4Al + 3O 2=2Al 2 O 3 (边讲边写) (教师):铁和铜在纯氧中反应的条件又是?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点燃、加热。分别是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铜。 (教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又说明了金就算在高温下,它会反应吗? (学生):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 [板书]:常温:铝 4Al + 3O 2=2Al 2 O 3 ;较高温度:Fe、Cu ;高温:Au也不反应 [讲解](教师):从条件上观察,可以观察出镁、锌、铁、铜、金五种金属的活泼程度,最活泼的为?其次是?最不活泼的是? (学生):最活泼的为镁、锌;其次是铁、铜;最不活泼的是金。 (教师):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之外,我们之前还学习过什么有关于金属化学性质? (学生):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桌面上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取少量与4支试管中,再将桌面上的酸加入其中。观察反应现象,特别是观察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对比,加录下来。开始实验。 [板书]:二、金属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教师):好了,停止实验。请大家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有气泡产生,却都有热量发出。铜与酸反应没有明显

03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2.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3.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4.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

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 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 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 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 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 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 (3)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 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 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 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 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 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 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5)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 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 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 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 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 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

九年级化学空气经典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九年级化学空气经典试题 【例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例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例3】桌子上有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例4】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把它补充完整。 【例5】 A D 【例6】 A 【例7】的 A 【例8】 A 【例9】 A 【例 A B C D 【例 A B C 【例 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____________;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 【例13】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经测定其中氮气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是10L,则该容器的容积为() A.10LB.15LC.12.5LD.18L 【例14】最早运用天平研究化学并得出“空气是由1/5体积氧气和4/5体积的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道尔顿C.拉瓦锡D.门捷列夫 知识点:空气中各组分的用途 【例15】空气中供我们呼吸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水蒸气D.稀有气体 【例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 【例17】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了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用氮气填充灯泡B.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C.用氦气填充气球D.用金属铜做电线 【例18】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 【例19】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是A.H2、N2B.N2、O2C.CO2、CO D.N2、Ar 【例20】已知氦气是一种比氢气密度几乎大一倍的气体,在首都东亚远东会上作升空表演的“北京2000”遥控飞艇内,充的就是氦气而不是易燃易爆的氢气,这是因为使用氦气() A 【例 A C 【例 【例 A B C D 拉瓦锡 【例 A 【例 A B C 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例2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例27】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液态氧B.石灰水C.冰水混合物D.四氧化三铁 【例2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铜B.空气C.矿泉水D.大理石 【例2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水B.液氧C.碘酒D.食醋 【例3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 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 净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 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李秀波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李秀波 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