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XXX XXXXX中学

【课程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又独立成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抵抗,同时也使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和对外交往有了整体认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烈,所以我将从基础知识,兴趣入手,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欣赏、人物体验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培养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3.领略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带来不便。教师可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地图展示相关地点、路线和“西洋”的概念,使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 导入语:600多年前,郑和和他的船队以当时世界无法想象的气势,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踪迹,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展示课题) 二、展示课程提纲和学习目标 1.课程提纲 (1)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2)海战捍主权——戚继光抗倭 (3)海殇留余恨——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目标 三、课程主体 (一)第一篇章:海航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郑和 请同学们依据P70“人物扫描”,完成以下“郑和的自述”。 吾本姓,名,小名(或三保),族,(籍贯)人是也。12岁时被明军掳进皇宫当了太监,后得燕王垂青,随主出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兴亡 杨春才 一、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明朝的兴亡》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三、学情分析 《明朝的兴亡》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 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 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A.印度西海岸 B.美洲东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非洲东海岸 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其中的“海波”指的是() A.起义的叛军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新疆的叛乱 D.倭寇的袭扰 3.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这一“远航活动”是指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5.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6.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7.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 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 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9.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 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4)统治者的支持。 6.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宣扬国威和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主要人物郑和 出发地点刘家港 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 了伟大贡献 7.图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2.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印度洋一带 B.东南亚一带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非洲南端 3明朝抗倭名将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关天培 D.岳飞 4.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葡萄牙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5.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出发点是( )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刘家港 6.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 A.明成祖 B.明太祖 C.建文帝 D.明武宗 7.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于谦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从16世纪开始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9.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 ) A.显示明朝的实力 B.加强对外贸易 C.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0.从“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上看,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 ) A.印度 B.法国 C.阿拉伯 D.索马里 1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12.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①渔民②武士③商人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读图1,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郑和远航的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现在我国要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应该如何去做才好? 14.读图2,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5.读图3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师姓名李明学生年级七年级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本册书的重要章节。 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分成两部分:一是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二是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使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和相关史事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告诉学生的,学生容易忘记,给学生看的,学生容易记住,让学生参与的,学生会理解并有效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 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 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抗倭战争的性质。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策略的选择 与设计1.激趣策略;通过教学媒体:如照片、录像等,创设历史情境,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2.整体意识策略;认知心理学曾提出平行分配加工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人脑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3(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七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 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经过:戚继光统帅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基础过关】 1.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他第一次出使西洋时在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宋高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2.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他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 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3.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4.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 5.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万的壮举发生在() A.杭州 B.台州 C.扬州 D.南京 6.“‘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 C.击败东、西突厥 D.统一了全国 7.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下列对这一创举的阐述正确的有() ①规模浩大,前所未有②曾经到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③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④郑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相关主题